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危险及化解途径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危险及化解途径

 

目前随着国际石油和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特别是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价格全面回落,反映通货膨胀主要指标之一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已回归到正常区间。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已不复存在。但是,综合分析一下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可以看出,尽管目前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减小,但发生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却依然存在。一句话,“压力虽减,风险犹存”。   我国存在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当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的现象时,这种价格上涨就会通过该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该国国内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按照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现象;二是该国经济与国际市场高度相关;三是该国存在着比较有效的国际传导途径,从而国外的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这些传导途径传目播到国内,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四是国内经济中存在一些容易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隐患,这些隐患在受到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因素影响时,能够有效地引起国内价格普遍的、持续上涨,从而导致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就目前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条件均已具备,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5%。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4.3%,日本的增长率为4.4%,中国的增长率为9.0%,欧元区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4.3%。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复苏使得世界经济开始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而逐步进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从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反映通货膨胀的基本指标生产价格指数PP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来看,均已开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如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多项数据显示该国物价正在呈加速上升趋势,如居民用天然气价格4月份攀升6.6%,增幅达2年新高;处方药价格上升0.9%,达2004年4月至今的最高水平;客车价格增长0.5%,为近3个月来最大增幅。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国4月份能源价格上涨4.5%,为2003年3月至今的最大增幅,汽油价格增长6.4%,天然气价格攀升5.6%,食品价格攀升0.7%。从欧元区国家的情况来看,4月份欧元区的CPI月升0.4%,年升2.1%。其中,英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增0.4%,年增1.9%,生产价格指数PPI月增0.7%,年增3.2%;法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增0.2%,年增1.8%;生产价格指数PPI月增0.6%,年增3.1%;德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月增0.3%,年增1.8%。另外,就日本经济来看,通货膨胀的苗头也已开始显现。许多经济学家甚至预期,日本的通货膨胀到今年年底将转为正数。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   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60%,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目前,我国的多项涉外经济指标均已名列世界前茅,据海关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进出口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从贸易的主体来看,欧盟与我国的贸易额排第一,美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高度的外向性。这种高度的经济外向性,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各种外部影响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从而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影响到中国。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三种传导途径在我国均已存在   通常,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二是货币供给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三是成本传导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三种途径,我国均已具备。   从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看,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经常项目顺差已达7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从商品出口的增幅来看,月均同比高达38.3%,进口同比高达30.5%。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   从货币供给途径看,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6099亿美元。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二是国际游资的过度增加。近年来,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上各种短期资金纷纷进入中国,如我国去年新增的1120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中,就有近一半是等待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套利资金,这些国际套利资金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热钱。热钱的过度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上的不稳定。一方面,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在货币乘数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会极大的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外汇储备中国际游资的占比过高,也容易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不稳定。从历史经验来看,国际游资的自由进出不仅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造成我国当前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因此,密切关注货币供给中这些国际游资的负面作用,是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重要内容。#p#分页标题#e#   从成本传导途径看,去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造成此次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的石油供应数量的不确定;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由于此次石油价格上涨多为期货价格,因此,其滞后影响也将主要在今后两年显现。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受此次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石油近9000万吨,基本接近美国;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第三,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比较深。研究表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将大体沿着这样一条产业链对整个国内价格体系发生作用:首先,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导致国内成品油和有机化工产品的价格上升,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引起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将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这种逐次传导的价格上涨机制一旦失控,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目前国内三次石油价格的调整对整个物价的拉动作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国内经济中存在容易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隐患   首先,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去年,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PI一度超过5%的警戒线,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尽管经过宏观调控,我国的CPI指数目前已回归到正常区间,但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PPI仍然偏高。一些上游产品如原油、钢铁和化肥等国际价格重新反弹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如果这些产品重新涨价,其价格就会逐次向下游传导,从而加大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压力。而这种价格上涨一旦失控,就很容易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40%,虽然经过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从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来看,投资增幅仍然高达27%,各方面的投资冲动还很强烈。工业、房地产投资增长仍然过快,一些城市的建设规模仍然过大。这些强劲的投资冲动潜力一旦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因素相结合,极易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   第三,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作用仍比较突出,整个社会的供求关系仍比较紧张,而这些瓶颈因素一时又难以在近期内得到解决,一旦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这些瓶颈因素的制约作用就会进一步突出,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进出口产品失衡问题以及由此而暴露出的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外汇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币汇率也需进一步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给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第五,国内经济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如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益问题;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问题;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体制性问题;政府职能的转换问题;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问题以及农业、农村问题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输入型通货膨胀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合以上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减弱,但我国仍然存在发生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必须要高度警惕,早作防范。   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以上我们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国外商品价格上涨而引起的商品需求膨胀、货币供给膨胀以及生产成本膨胀和国内存在的一些经济隐患是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就必须要从这几个因素入手,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来讲,主要是:控制商品需求膨胀。控制商品需求膨胀包括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和对内商品消费膨胀两个方面。就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和调整出口信贷政策等紧缩性措施,保持对外商品出口的适度增长;运用财政手段,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补贴等措施,适度控制对外商品的出口规模;运用汇率手段,通过人民币价值的适度升值,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运用外贸手段,通过行政许可和配额等,调节商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等。就控制国内商品消费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紧缩性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措施来降低国内商品需求;运用紧缩性财政手段,通过减少财政支出规模和提高税率等,控制国内商品需求;运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有保有压”,从供应方面来控制商品消费水平和规模等。   控制货币供给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供给膨胀主要源于对外贸易中的大量顺差和当前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短期积聚的大量国际游资。按照现代货币创造机制,二者所形成的外汇占款构成我国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这一部分基础货币将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控制货币供给膨胀的实质就是控制外汇占款中的对外贸易顺差和积聚的国际游资。具体而言,其主要措施就是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外贸政策等。其中,就货币政策而言,主要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适度从紧,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制定差别贷款利率政策,按照“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方针,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的信贷结构,调整贷款投向等;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贴现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直接、间接的信用工具等,适时适度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就财政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控制财政赤字,减少国债规模,切实降低货币供应量;减少财政支出规模,降低出口产品补贴,保持出口适度增长;提高进口产品税率,控制社会消费需求膨胀等。就汇率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适时实现人民币币值的适度升值,以切实减少国际游资的积聚;就外贸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在保持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外高科技产品和基础产业产品的进口力度,努力提高和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效益等。#p#分页标题#e#   控制产品成本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就我国而言,引发我国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这些国外商品通常是石油、钢铁等基础产业商品,因此,控制产品成本膨胀以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如何来防止国外的石油、钢铁等这些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整个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是:扩大石油、钢铁等基础产品的进口范围,以便更有效的利用国外资源和摆脱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过度依赖;建立石油、钢铁等重要基础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以便在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平抑物价;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减轻对石油、钢铁等基础产业产品的技术依赖;四是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基础产业结构建设和调整步伐,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产业产品的供给结构,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消除国内经济中隐患。具体来讲,主要是: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切实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再次发生;对固定资产和房地产行业进行适度调控,以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大力加强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建设,进一步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建设现代政府;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各类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全面促进经济增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