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例6篇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1

资产价格决定“风口”来临

在资产价格变动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得较高收益,特别是在科技跨越式发展下,几乎所有类型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得站在下一个“风口”的先机,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企业。过去多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行业获得了丰厚收益。资产价格上涨应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上涨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创造了“风口”,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优质资产,在投向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房地产)中,银行获得了较好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利润和坏账等指标的持续优化。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 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但也如上文所述,银行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如风控理念与成熟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稳定性,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投入布局的结果,虽然银行业应对市场变化作出应对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最近几年迅速布局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区块链合作研究,但其运行体系及逻辑并未有重大乃至根本性改变,银行业传统业务内核依然稳固。如果区块链仅是从“技术属性”角度为银行业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从“颠覆货币金融体系”的宏大愿景出发,则区块链将不会带来银行运行模式的变革及收益模式或商业模式的重大革新,但却有助于获取效率收益。或许,作为一项互联网协议,区块链目前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从技术角度提升银行现有业务模式的效率与安全系数,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也更多是由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作为主体,由其承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技术升级外包”工作。当然,效率和安全层面的优化也会为银行带来收益,只不过相较银行从“资金融通”的核心商业模式中获得的收益,区块链目前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收益。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2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数据共享平台;设计

大数据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组织机构的发展运营都带来了新的便利以及挑战,数据成为如今发展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掌握数据,能够在数据之中挖掘其真正的价值,就能够在如今时代找到真正科学的发展渠道。数据共享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通过该平台能够提高政府单位或者其他部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效率。该平台的运转以及设计与区块链技术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我国社会以及单位运营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大量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但是区块链技术仍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也是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其进行研究,深入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内核,同时阐述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设计出完善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

1区块链技术简介

区块链是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构建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其本质是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允许系统内的所有节点都备份当前区块链的一个完整副本,每隔一段时间,系统选出这段时间记账最快最好的节点,该节点利用密码学技术计算和验证,将这段时间内的所有有效交易数据和当前区块链的“数字签名”记录到一个新区块上,并将新区块链接至当前区块链副本的末尾,形成新的区块链副本。区块链的任何变动都会依托整个系统的消息广播,实现全网区块链副本的更新。如上所述,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对等、去信任、集体维护和无法篡改四大特点,因而与数据流通场景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2基于区块链技术数据共享平台设计之中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管理意识不足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属于长期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落实,在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过程之中,需要单位有数据化底蕴作为支撑才能过发挥效果,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数据的利用方式与之前出现根本差别,需要信息管理部门具备大数据管理意识,才能够有更加良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我国大数据发展时间较短,对于区块链技术真正认知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所以在实际应用以及建设的过程之中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之中存在较大限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对于数据共享平台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很多单位和部门并未建立大数据管理意识。政府部门都将信息管理数据作为机密,不仅在同行业之间,就是在单位内部也拒绝功能共享。为了保证信息部门的独立性,很多单位对于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相互之间数据传递不够流畅,也影响了单位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利用的效率,也导致区块链技术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2)信息数据集成化难度较大数据共享平台的最终任务是帮助单位建立一个高效并且完善的信息系统,在进行该方面的建设之中,前提是需要单位能够有效将信息以及业务之间进行良好融合,进行集成化处理,这也是保证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实行的前提。而两种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并不简单,其中有很多分支系统需要同步与完善。尤其是涉及资源整合,更是其中关键环节。每个环节的推动以及事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联动,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政府部门在该方面的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缺少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导致数据共享平台难以发挥预想效果。而且还有部分单位计算机应用人才缺乏,尤其是缺少数据共享平台专业化人才,在建设之中本身就存在较大的疏漏,无法发挥出数据共享平台的效果。(3)信息管理数据失真无论是平台的建设还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信息数据的真实性都是基础,对于组织而言,信息管理数据失真所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一直以来,政府部门的其他单位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出现信息管理数据失真的概率,其中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就是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平台的有效建设,能够帮助使用者提升信息管理运算精准度,降低信息管理数据失真出现的概率。但是如今,因为单位数据共享平台系统还不够完善,稳定性不足,所以在运作的过程之中,还不能够精准提供数据,导致偶尔还会出现信息管理数据失真问题,这需要逐渐完善与改正。(4)信息部门缺乏大数据人才对于信息管理而言,我国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2019年我国信息管理从业人数已经超过700万人。虽然信息管理人数较多,但是能够进行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的专业化人才却不够。一方面,信息管理工作需要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大部分成熟的信息管理工作者年龄较大,对于数据共享平台之中新形势的业务接触较少,了解也不够透彻、新的工作人员对于数据共享平台有较强专业基础,但是缺乏实践操作的经验。数据共享平台对于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对传统信息管理业务有较强的了解以及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也要有全面的认知。目前我国缺少的正是这种复合型人才。政府部门在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留驻方面,本身比较薄弱、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与操作之中因为专业化人才的缺失,导致内部经常出现信息软件使用混乱的问题,影响实际效果。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机构对人才实施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想要培养出适应现代数据共享平台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困难。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改进对策

(1)培育大数据管理意识虽然目前国内很多政府部门领导对于数据共享平台问题较为重视,但是大部分领导对于该问题的认知还是存在偏差,很多领导者不具备大数据管理意识,认为政府机构的数据化管理是信息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针对该问题,需要进行有效改善,让领导者真正意识到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是整个单位和全员的事情,并非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个职位。加强大数据管理意识的培养,在该方面进行有效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加强对于该方面的认知,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之中,更多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处理业务问题,对于业务进行良好的考评,将业务数据一体化真正应用到日常发展之中,真正让信息管理系数据发挥出最大的效果。(2)创新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组织结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需要业务一体化发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作为依托。目前,国内一些知名软件公司已经推出云概念信息管理服务,具有在线记账、资金管理、报表处理等常用功能。政府部门想要有效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对于自身管理组织进行优化,整合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管理行业的资源储备。构建平台技术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鼓励数据共享平台供应商和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的合作实践,从而降低开发难度,缩短研发时间,分散安全风险,通力合作开发数据共享平台。(3)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制度由于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特性,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不会增加信息管理数据失真的风险,还可以有效防控和避免传统信息管理数据失真问题。建立完善信息数据管理制度是核心也是前提,在该方面进行有效落实,可以通过以下方案执行:(1)信息管理科目设置不合理,管理混乱问题,使用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后,信息管理科目由服务商设置,在功能设计上会参考相关专家意见,减少出现不按信息管理制度操作的行为。(2)数据披露不实的问题,由于数据共享平台有较强的共享能力,只需要求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商将披露的数据进行共享设置,则会大大减少这一问题。(3)记账不及时,随意性较大,由于数据共享平台拥有独立第三方进行动态评审,那么一旦出现记录不及时的情况,通过日志便能够清晰地查明,从而监督用户行为。(4)手续不完备,数据共享平台需要符合准入机制才能进入市场,那么就可以控制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商,在软件设计时增加手续完备性验证,一旦发生手续不完备的情况,则会及时报警。(5)签字、印章造假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数据共享平台具有天然技术优势,可以将人员姓名进行加密,无法进行汉字输入,只能通过输入密码的形式转换成汉字姓名,这样就可以保证非本人使用则无法签字;电子章则编制用章记录,每次使用都会记录用章时间、用章位置、使用人等数据,以便日后审计。同时还要调整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废除一些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陈旧管理制度,修正管理制度,使制度跟上单位部门整体发展的步伐,让组织单位能够更好的进行日常业务管理,让单位各个岗位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自觉承担责任,提高信息管理数据质量,保证单位持续稳定的发展。(4)构建信息管理智能系统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现有设备设施、服务保障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数据共享平台,增强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软件的交互效果和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故障自检自查、自动报警等功能及时自动恢复或人工修复数据共享平台,加大网络通讯建设,提高用户与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商数据同步的实时性,大力开发适用于苹果、安卓、Windows系统的移动通讯设备客户端,充分发挥移动办公的优势,分析现有的信息管理数据系统,使用习惯和业务流程,抛弃革命式的转型模式,选择循序渐进的转型途径,与现有系统进行融合,平稳过度到数据共享平台,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其次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首先要夯实信息管理数据系统的基本功能,其次需要提供专业化的功能,增加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模块,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充分考虑不同单位的不同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5)提升人员基本素质首先负责人是管理负责人员,对政府部门信息管理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如果忽视了对单位部门负责人的培养教育,容易造成信息管理专业水平低小、能力较弱和对信息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充足,容易导致信息管理工作难以进行,更有甚者会形成违反信息管理法律等的诸多问题。因此,加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教育和信息管理法律意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其次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部门和具体的信息管理相关人员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负责人不能依法行事,便会造成信息管理人员的违规违法操作,从而造成信息数据失真,最终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增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对负责人的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允许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在政府部门实际发展进程中,始终要保持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维护我国信息管理法的权威和尊严。信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向上级领导和负责人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传播,避免其授意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信息的造假。只有单位负责人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确保单位经营状态满足相关管理要求。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岗位作用,从而才能够减少信息管理数据失真的现象。

4结论

数据作为组织单位日常经营和决策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共享资源,由于它自身的可复制性和易传播性,使其流通和共享过程受到了安全层面的严重制约。该文以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与可信任等特点为基础,对于区块链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创新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概述,同时,结合目前国内政府部门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理解现状,总结目前区块链技术以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之中所存在的不足,最终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期望通过研究能够真正帮助国内政府部门意识到区块链技术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围绕在这些方面建设与应用中还存在的不足,进行更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莹,陶云.大数据时代构建“数字高校”档案共享平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6):75-76.

[2]李果.计算机数学模型的远程医疗数据平台网络架构[J].数据技术,2021(08):133-138+144.

[3]李克.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10):119-121.

[4]欧阳美兰,王梅叶,李裕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辅助定标系统——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优企E选”平台浅析[J].招标采购管理,2021(07):30-33.

[5]王倩,徐尚英,陈冬林,等.面向科技服务数据共享策略的智能合约激励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9(8):1-9.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3

一、“区块链+AI”行业概述:

1、“区块链+AI”行业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主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更多过去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智能工作。AI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2015年美国伊利诺伊小组研究中表明,现阶段AI智力已可达4岁孩童智力水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应用,围绕着“AI+”的技术理念创新也在不断提出,其中“区块链+AI”的技术理念尤为突出。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身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拥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难篡改、匿名性等特征,可有效弥补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的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问题。区块链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链”的功能,让人工智能的“自主”运行中需要的数据信息都得到可信记录并具备可溯源的特点,使得AI更可信、更安全。可以说“区块链+AI”是新型技术之间的通力合作,若两者可有机结合,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金融、消费、医疗服务到政府服务,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正在逐步渗透各个行业和领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协作将会解决诸多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分析和匹配的同时,区块链将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和可信任的网络。

2、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行业现状概述

人工智能被誉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也将成为经济发展中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2017年7月8日国务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明确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至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全面支持建设小康社会;至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向智能社会建设迈进;至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经济强国奠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年申请数量达30115项,产业规模突破百亿,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2.1亿元,该行业每年以40%~50%增长率进行增长,预估2019年将突破300亿元,截止2017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已达592家,仅次于美国。2017年9月,华为公司推出的芯片麒麟970及苹果公司推出的芯片A11SOC均具备机器学习处理单元,为人工智能硬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行业目前已走过技术蛮荒期,处于通用技术与行业结合形成商业化场景应用阶段。根据目前沪深两市板块分类统计,涉及人工智能概念的上市公司共104家,基本涵盖了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各相关领域。

相比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长足发展而言,区块链技术目前起步不到10年,且刚刚经历了三个初级的阶段,分别为:

起步期:2009年-2012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使得区块链技术开始走进部分极客和新兴技术爱好者的视野当中,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定程度的关注和研究。

雏形期:2013年-2017年,以太坊在比特币的基础技术架构之上引入了智能合约,使得区块链的可拓展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区块链技术开始延展到更多行业和领域。

发展期:2018年-,区块链技术开始迭展,行业发展聚焦于更为安全的技术架构的搭建与更加良好基础性能的提升,区块链安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方向开始受到行业重视,一些应用逐步在全球各个行业领域开始试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总体阶段处于类似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距离大规模的应用落地仍然需要时间积累。“区块链+AI”是新兴技术相互赋能的良好应用结合,区块链技术在人工智能这一垂直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加速新兴技术的落地,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区块链+AI”项目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或早期应用阶段。

二、“区块链+AI”具有的优势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为区块链提供更强大拓展场景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数据以支持其持续的“深度学习”。在未来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可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透明、可溯源的特点,来保障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可控的范围之内。这对两者的技术发展进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本身处于早期阶段,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需要持续迭代以满足人工智能对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

1、“区块链+AI”两项尖端科技的相互赋能

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两项技术的结合,有以下七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块链可以提高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性;二是区块链可以加速数据的累积,给人工智能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解决AI的数据供应问题;三是区块链可以解决数据收集时的数据隐私问题;四是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区块链的电力消耗;五是区块链使得人工智能更加的可信任;六是区块链帮助人工智能缩短训练时间;七是区块链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与公平化的人工智能市场。双方结合的优势具体说明如下:

(1)提高数据安全性

区块链可以帮助人工智能避免因数据存储问题导致的故障。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按照链式结构存储完整的数据,每个存储节点都是独立的、地位等同的。区块链的高冗余特性,分布式数据存储,可避免系统级别风险的发生。理论上看除非所有节点全部出现风险,否则数据就是安全的。

此外,考虑到人工智能诊断的“黑箱”问题,清晰谁建立了人工智能,使用什么数据进行训练,以及谁部署了最终的,是我们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最佳防控手段。目前使用的大多数人工智能程序都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变体。不良的数据内容将给人工智能带来相应的安全隐患,区块链则通过记录哪些核心算法是使用哪组训练数据开发的,避免了这一问题。更宽泛地说,区块链可以记录谁编写了原始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用什么数据来训练算法。

(2)大量且丰富的数据支持

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会进行海量数据收集,同时因为市场竞争而拒绝进行数据共享。由此造成这些公司接触到的数据有限,缺少完整的数据集做支撑,使得人工智能产品质量较差。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数据分类帐进行部分数据的购买销售。可靠性强、可用性高的数据将会使得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识别,语音识别和其他数据密集型应用。

当收集了大量同类型数据用于训练AI模型时,数据会受到偏差或“过度拟合”的影响。数据样本将不具备典型的随机性来代表总体的特性。使用此类型数据训练的模型比使用更多不同样本进行训练的模型表现能力要差很多。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让不同的人和公司来提供可信的不同数据,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数据样本,帮助AI完成“自主性”决策。

(3)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需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从公共数据库中推导出私人隐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又推导到其他相关人员的信息,这已经超出大部分人同意披露的信息范围。区块链采用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交易信息公开透明,但对于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经过数据拥有者授权才可访问该数据,即使遭到入侵,也仅是一小部分信息内容,无法获取用户完整的个人身份信息,此技术在AI大数据运行环境下,个人的隐私免于被侵犯,不法企业难以利用用户数据来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区块链与加密算法相结合可以在数据分享过程中分离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数据使用方可以利用密文进行模型训练和使用,彻底杜绝原始数据泄露的风险,从而打通企业和政府中的数据孤岛。

(4)能源消耗减少

采用POW共识机制的区块链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算法,提升数据中心的负载,操控计算机服务器和相关的散热系统,优化冷却,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从而减少电力的消耗。对于AI可以优化能源消耗已被谷歌和百度等公司证实,2017年6月百度的智能楼宇项目一个月内为百度省下了25万度用电量,谷歌旗下AI实验室DeepMin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谷歌削减了15%的用电量。

(5)可信任度的提升

一个人工智能管理的区块链可以为独立于人工智能运行的底层平台的人工智能提供一个分散的标识。每一个主要的人工智能都可以注册成为被普遍认同的节点,这将为AI识别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类似于今天的网站证书,以验证网站所有权。

一个人工智能管理的区块链还可以允许每个人工智能将其活动的常规哈希函数写入区块链分类,以便具有加密密钥的可以对其进行不可篡改的检查。区块链搭载的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记录了人工智能做了什么,确保人工智能的错误行为被及时的发现、分析和纠正。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使得人工智能几乎不可能“掩盖它的踪迹”和删除犯罪活动数据。

最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可以确保人工智能处于控制之下。通过人工智能执行任务的公共记录(必须由多个区块链节点进行验证),我们可以确保人工智能的运行不会超出界限。

(6)更短的AI训练时间

在使用区块链技术保障训练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可以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方式将一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训练时间大幅度的减少。例如一个人工智能的训练可以采用模型并行或者数据并行的方式,将单个的模型或者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之上,从而减少训练时间。人工智能也可以在同步数据并行中删除同步约束限制,而采用异步并行模式——人工智能在每一步的信息处理中不必等待数据的相互确认,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从而进一步减少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训练时间。

(7)开放公平性

区块链提供的核心价值是“去信任中介化”。如果想要创建一个自组织和自我调节的人工智能网络——那么分布式记账技术是最好的途径。谷歌、腾讯、IBM、Facebook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已经彻底改变了分布式计算——将计算任务分散在多台虚拟机之间,以实现高效的可伸缩任务处理。但是他们的布式处理工具仍然是非常集中的,并且专注于由中心化的控制器统一调度特定任务,以实现非常特定的目标。

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将使“去信任中介”的网络得以实现,在这种可信网络中,两个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进行交互,而无需任何中心化的中介。区块链还可为人工智能提供声誉系统,这样每个人工智能都可以在选择与其他人工智能进行交易之前检查其声誉。另外,区块链的无中介、高透明度将鼓励这些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共享他们的数据和他们的产品,而不必担心出现某些偏袒竞争对手或窃取其知识产权的情况,并确保所有相关方为他们的工作获得适当的报酬。

2、“区块链+AI”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AI”的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AI和区块链自身的缺点,在结合后仍无法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是AI和区块链结合过程中可能造成原有优势被破坏。例如:

(1)政策性风险

区块链目前部分的衍生应用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风险——例如未来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伴生的通证来激励人工智能开发或节点管理,但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策上如何定义通证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技术融合的不确定性

作为两个前沿的新兴技术,且都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无论是从当前区块链的技术指标,还是从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性来讲,距离两者真正的结合并实现落地,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目前区块链的主要问题为扩容、隐私、和计算能力,主流的公有链难以支撑人工智能的链上实现。

(3)大规模的社会应用面临挑战

数据共享威胁大型企业利益。通过弱化数据的中心化,降低了大型企业相对小公司的竞争优势。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这些数据集和计算,那么任何人都有机会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竞争。从技术领域中去除这些障碍将会改善社会,但共享市场的尝试可能会让大公司感到不安。如果任何人都有能力在世界上制造出最好的人工智能,那么市场将与许多正在争夺一部分市场的初创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分享。之前使用用户数据来制定广告或业务策略的公司和政府组织将再次被迫以较不直接的方式获取其数据。因此,大公司可能会反对数据去中心化,并可能游说维持AI模型开发方面集中式数据集的现状。

(4)不可控性

当使用了“一旦运行不可停止”的智能合约时,如果合约代码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黑客将通过智能合约漏洞牟利,因在区块链上运行的事务和交易不可撤销,可能会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AI与区块链结合的应用场景

结合两者技术优势,通过AI让区块链更智能,区块链让AI更“自主”,更可信。目前对于AI和区块链的结合应用,市场上已经涌现出很多相关项目和理论创新,描述了不同场景下结合,比如:

(1)区块链+AI在医疗方面进行结合

相关的结合领域有医疗数据加密和医疗计算分析。关于医疗数据方面,据统计,大部分的医生会直接将病人的病情、个人信息等信息发给同事,这涉及侵犯病人隐私的问题。应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和授权等技术,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密,只有经过数据拥有者授权才可访问该数据,将大大的提高医疗数据的隐私性。关于医疗计算分析方面,AI在医疗机构提供数据错误率小于2%,利用区块链的技术,可以对于医疗数据进行信息交换,相比传统AI,数据可更好地进行共享。谷歌旗下DeepMindHealth正在开发区块链医疗数据审计系统,利用“区块链+AI”技术让医院、NHS、病人自身都能实时跟踪其个人健康数据。

(2)区块链+AI在数据市场进行结合

利用区块链集合群体的力量,进行数据上的共享、AI模型的训练等。AI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数据集,区块链可以利用数据分类帐进行高质量数据的购买销售,当收集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数据样本后,可用于训练AI模型,这些数据及AI模型将会解决信任的数据孤岛问题,使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共享学习,自我成长,产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识别,语音识别和其他数据密集型应用。目前SingularityNet、DeepBrainChain、Bottos、OceanProtocol、Indorse、ARPAChain等项目涉及该领域。

(3)区块链+AI在金融领域进行结合

相关的结合领域有市场情绪分析、去中介交易商经纪人(IDB)和检测金融欺诈行为等。关于市场情绪分析及去IDB方面,利用AI进行深度学习和时序分析,再结合区块链技术保护下的个人数据相整合,为个人提供更精准的交易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从用户面板上进行大数据采集及处理,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情绪数据,对市场波动进行预算,最后自动化下单。利用机器人取代人工,提升效率,降低了IDB佣金。在检测金融欺诈行为方面,使用交易机器人,高频加密交易,弱中心化减少人为操控的可能性,降低金融欺诈风险,此外,AI监控加密市场,让恶意攻击变得更难。目前有Autonio、Aigang、Numeraire、Endor等项目涉及该领域。

(4)区块链+AI在云计算方面进行结合

当前AI云计算方面面临计算资源昂贵、训练时间长、训练数据多、开发去中心应用困难等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后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把区块链中挖矿及电力消耗过程中过剩的资源转换为AI云算力,资源上进行整合,降低计算成本。目前有NebulaAI项目涉及该领域。

(5)区块链+AI在物联网方面进行延展

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如何证明自己是自己”的问题,用户可通过区块链+AI技术完成生物身份识别和身份认证,将个人身份与物联网联系在一起。其次,解决了更新的问题,所有物联网设备在区块链+AI的加持下,数据共享,设备可智能化更新。具体的垂直应用包括:应用在工业制造上,制造生产的设备在区块链中传递信息,更智能化地成长,提高效率、增加产能;应用在交通上,更好地铺开无人驾驶应用,解放人们的时间,智能化管理交通,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的发生;应用在监控等公共基础设备上,身份认证能快速的识别出罪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有智行者、美图等项目涉及该领域。

四、“区块链+AI”行业展望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4

区块链的逆袭

比特币诞生后,它的爱好者和拥护者越来越多。即使不受任何法律的保护,他们也愿意用持有的比特币进行彼此间的交易、结算。2014年以后,比特币爱好者的阵营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人发现了一直默默无闻的区块链技术。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点金术”。于是他们不再耽于挖矿或比特币交易,而是成为真正的极客和创客。

起初区块链技术从币圈向美国硅谷的初创公司慢慢扩散。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冯冲告诉《经济》记者,国内的学术界是后知后觉的。比特币、区块链与其他科技发展的轨迹不同。以往的模式是从科研人员先研发出实验室成果,再进一步产业化,再由产业界逐步应用到各个生活领域。“区块链在发展流程上是倒推的。”

比特币和区块链本身是野蛮生长出来的,OnChain CEO、小蚁创始人达鸿飞认为,当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该项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本身或国家政策,而是时间。“一种技术若想在某项工程上更加完善,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打磨,不断地去做解决方案。”

外界对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度超出了达鸿飞等区块链创业者的预期,“全球不少主流的金融机构在做区块链的概念验证,足以证明它的影响力。”

区块链“惹火”了ICO

如果痴迷于某种事物,往往会去追根溯源。

新事物看似是偶然发生的,但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眼见的实物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又符合逻辑的联系,这其实也是资产的一部分,需要数理环境加以描述。清华大学iCenter导师、DACA区块链协会秘书长韩锋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概念不断涌现,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可看到它们的共生性。抛开技术本身,区块链对我们有另一种启发,即人类的世界观及认知系统在升级的过程中,而你对未来世界的看法应该彻底改变。

随着比特币、区块链相继走入人们的视线,与之相关的衍生物也正在加速进入我们的眼帘,ICO便是其中之一。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缩写,目前没有官方定义,行业人士认为它模仿了证券市场的IPO(Initial Pubilc Offering)。ICO也是一种公开发行,只是将所发行的标的物由证券变为Coin,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加密货币。

据资料显示,2013年7月Bitcointalk(比特币社区论坛)发起Mastercoin(万事达币)项目,是首个ICO项目。当时共募集了5000多个比特币,参与者获得了相应比例的万事达币。此后,未来币(NXT)、比特股、以太坊等也是通过ICO诞生的。北美区块链协会主席兰波告诉《经济》记者,在币圈或极客圈,ICO早已不是新鲜事儿。

近两年,国内小蚁、领萌宝等也发起了ICO,引起了国内对ICO的关注。ICO与众筹有相似之处,但众筹的流动性和效率无法与ICO相媲美,“如果ICO是高铁,众筹则是拖拉机”,韩锋形象地告诉记者。今年5月,在以太坊平台上发起的TheDAO项目,共筹集了约等值1.62亿美元的以太币,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众筹项目。韩锋认为,区块链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模式,而ICO是首次资本(Coin),比技术、创业跑得更快。

拒绝恶意ICO及代币

纵然ICO有多个优点,时髦的事物若剑走偏锋,也是业内人担忧之事。

达鸿飞认为,ICO最经典的案例是以太坊,通过募集比特币的方式,获得约等值1亿人民币的开发经费,进行技术、产品研发,也构建了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底层系统。很多金融机构、企业在以太坊上开发了超过200多个区块链应用。

判断某个ICO项目是否靠谱,韩锋认为,首先要看区块链平台是否开源,很多平台打着区块链的旗号,却做不到开源,只是一个黑盒子。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铭告诉《经济》记者,没有强大的技术知识,普通人不具备判断能力。ICO项目在募集期如果以人民币、美元等法币来募集,很有可能是一场骗局。

达鸿飞表示,用法币募集ICO有很大的风险,参与者可能并不清楚项目的目的。募集代币的好处在于,参与者以持有高风险的数字资产与初创企业正在进行的高风险研发进行交换,参与者更能承受这一风险。而持有法币的参与者可能不具备高风险的承受能力。此外,要警惕回报承诺,国内一些认购币采用ICO模式,并向参与者承诺高收益、分红等,其实它离击鼓传花的非法集资不远了。“避免受骗的方法是普通人远离ICO和各种代币”,孙铭告诉记者。

理性看待智能合约

今年6月,黑客攻击The DAO项目中智能合约的漏洞事件,也让更多人认识了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个中性概念,孙铭认为,若按当事方的特定性来分类,普通合同分为公共契约(至少一方当事人在事先并不特定)和私人契约(双方当事人均事先特定化)。智能合约也一样,一对一交易的私人间智能合约产生的法律问题较少。而The DAO项目属于公共契约范畴,它在实际运作时更像一个公募基金,参与人数众多且不特定,整个“基金”的募集和管理的过程均由计算机程序执行,基金的募集、管理、赎回等流程都包含在一个被编程的智能合约之中。“这样复杂的流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漏洞”,智能合约仍属于一项新技术,需要懂代码的审核者不断进行审核校验,“看过代码后能够预见出一旦程序执行会产生哪些后果。”

孙铭指出,类似The DAO项目这种类似于公募基金的智能合约可能会引发很多法律和监管问题,比如非法集资的隐患。另外,如果ICO的发起团队在海外,国内的监管机构很难监管,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难以保证等。

币圈流行一句话:“代码即法律”。但达鸿飞认为,平民(非程序员)无法看懂的法律(代码),会是一部糟糕的法律。智能合约可以完成大部分客观性较强的商业流程,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具备较大自由裁量度的文字合同。智能合约技术尚未成熟,仍需理性对待,不要期望过高。

用新技术解决痛点的好时机

金融创新就是要盯住别人没做过的事,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去解决痛点和难点。

据麦肯锡报告《2016全球支付:尽管时局动荡,基石强劲不变》显示,跨境支付交易量占不到全球支付的20%,但是它所带来的交易费占到了全球支付交易费的40%,2015年跨境支付的收入规模为3000亿美元。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区块链技术公司引以为责的事。今年10月21日,Visa和区块链技术初创公司ChainVisa B2B支付平台预览,试图实现实时的大额跨境支付。Visa相关负责人认为,现在是利用新的支付技术改善一些最基础流程的最好时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曾撰文指出,“利用传统银行账户跨境汇款可通过SWIFT,或接入国际卡组织,这两种方式的手续费都在2%以上,大致需3天时间。”小额跨境汇款时间长、费用高是身在境外务工、留学等群体的痛点。近期区块链技术公司OKCoin币行宣称区块链金融网络OKLink已连接了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的中小汇款公司,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手机钱包DOKU,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快速、低成本的全球小额汇款。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初创公司用新技术来解决痛点。

区块链技术落地难

除了在结算、清算、审计等领域的探索,区块链技术也在向金融领域外扩展。达鸿飞告诉记者,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有可能率先大规模展开的是电子数据存证业务。因为电子合同、电子病历、版权、客服中心的录音等不容许篡改,有很强的存证需求,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然而,资深区块链研究专家申屠青春曾公开表示,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落地难。冯冲表示赞同,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登记制度为核心,正在面临两大挑战。随着知识产权的生产过程日渐复杂,呈现出产业化的特点。而原有的管理体系属于静态的管理方式,很难动态地体现出知识产权复杂的形成过程。此外,在后期管理和流通的环节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现有的登记制度较难适应这两种趋势。“若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顺畅地应对这两个难题”,冯冲认为,但区块链技术本身也有瓶颈,比如如何设计共识机制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重要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如何解决区块膨胀问题,至今仍未有较好的解决办法。此外,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真正落地,仍需重新布局,如何与现有的管理体制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现有的平台做得远远不够。

区块链不会是独行侠。Mine公司的MediaChain项目正在使用区块链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同时使用了机器学习的技术对数字图像识别,从而对互联网上图片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冯冲告诉记者,MediaChain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未来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或许会有意外之喜。

数字资产的困惑

孙铭认为,比特币的交易者早已进入了数字资产时代。比特币采用了工作量证明的激励机制,维持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韩锋认为,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里,这种激励一般都是以币的形式,即用数字资产作为达成某种共识的剂,否则就难以形成一个区块链网络。当网络不断扩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区块链中的代币会升值。“它重新定义了人类资产”,在区块链时代,经济革命最根本的意义是人类资产被数字化了。Coin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世界。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周子衡认为,目前人类正在从权益资产时代向数字资产时代过渡,而区块链技术为未来财富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

韩锋告诉记者,当前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无法作为资产是因为传统技术无法为它确权或者确权的成本过高。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资产确权。20年后人类的主要资产是由数字构成的,而不再是实物。

孙铭表示,未来央行会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也是一种数字资产。资产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法律对之进行正面认可。事实上,数字化的人民币和数字化的比特币在法律角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法定货币,并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保护。包括其他数字资产,一旦变成合法的,它的所有权是受法律所确立并保护的。而目前法律尚未明确规定比特币和其他数字加密货币是一种财产或财产权利,只有非立法层面的政府部门通知认为它们是虚拟商品。因而用比特币交易时,只是基于交易当事方之间达成的共识,但无法直接用法律来保护这类交易被执行。

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议案中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作出规定。孙铭告诉记者,目前虚拟财产只是一种笼统的概念,暂无具体定义,而此概念是否包含数字货币或数字资产仍有很大争议,因而不能过于乐观。

孙铭指出,虚拟财产和传统财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无形的,不存在唯一性。实物财产具有物理上的唯一性,且不可凭空复制,一旦确立所有权则产生了排他性。相比之下,虚拟财产比如游戏道具是可以任意复制的,不具有唯一性。虽然对于玩家而言,它似乎具有唯一性,但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则没有唯一性。因而,所有的虚拟财产权利必须进行单独特别立法才能享有法律保护。商标权、知识产权等无形的财产权利,在法律上可以确权,就是因为有专门的立法来保护,而不是依赖于物权法中的一般性财产权利的规定。而尚有其他大量的无形资产未被法律进行专门的确权。

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从这一角度来看,比特币似乎和实体财产一样具有唯一性。但必须看到,一旦比特币的共识机制受到攻击,尽管篡改账本的成本高昂,但并非绝对不能篡改,因而它仍有被复制的可能性,从而否定其“唯一性”。孙铭认为,未来至少需要十年,法律才会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归类或定义。因此,数字资产的法律保障道阻且长。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5

【关键词】TD-LTE RB RE 资源分配

1 概述

TD-LTE网络是一个具有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治愈的自组织智能网络,在小区切换技术、上下行技术和空中接口技术等方面,既具有LTE-FDD网络完全等同的优势,又有超越如LTE-FDD网络所不具备的优势。TD-LTE网络在传输信息时,充分利用了时域、频域和空域等数据承载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能力。TD-LTE数据在物理层传输的具体内容是串行比特流,而串行数据传送的特点是按位顺序进行。根据通信原理,为保证比特流在系统中的正确传输并能被接收者识别,必须使用以帧为传输单位的串行通信方式。TD-LTE系统的帧结构是指无线帧结构,通过帧结构定义,系统可以约束数据的发送时间参数,从而保证系统收发数据的正确执行。

TD-LTE系统十分复杂,仅底层物理信道就可分为上下行,且上行主要有3条、下行有6条功能不同的物理信道。对于实时双向通信过程中的资源承载,仅用1个无线帧表示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TD-LTE的系统资源表述更注重于资源定义和分配,因此在无线帧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子帧、资源块和资源单元等数据承载单位。显然,全面了解TD-LTE承载系统数据的时间、频率等资源以及它们的分配方法,不仅是认识TD-LTE系统的重要途径,也能为维护管理TD-LTE网络提供理论支撑。

2 TD-LTE资源单位简介

TD-LTE系统的帧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物理层中传输的帧结构是由时长为10ms的无线帧组成,每个无线帧是由2个时长为5ms的半帧组成,每个半帧是由5个时长为1ms的子帧组成,每个子帧是由2个时长为0.5ms的时隙组成。或者可以说,每个无线帧包含10个子帧或20个时隙。由于TD-LTE系统的数据承载资源主要有时域、频域、空域甚至功率、小区等,所以从时隙开始,TD-LTE定义了每个时隙所包含的频域资源;从子帧对应的两个资源块开始,TD-LTE定义了多天线中各天线对应资源块的空域资源。

图1 TD-LTE帧结构示意图

时域的1个时隙在频域对应着N个载波,N的大小由系统带宽决定,因系统可配置1.4/3/5/10/15/20MHz带宽,且定义每个载波带宽为180kHz,除去间隔,N可取6、15、25、50、75、100,加上最大边缘值110,N共有7个值。系统定义1个时隙和1个载波资源为1个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一个时隙在时域还可分为M个OFDM符号,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符号间干扰,系统将每个符号后面部分复制到该符号前面,形成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若取常规CP,则M=7,若取扩展CP,则M=6。1个载波在频域可分为12个子载波,每个子载波带宽为:180kHz/12=15kHz。系统定义1个符号和1个子载波的资源为1个RE(Resource Element,资源单元)。

无线帧是TD-LTE系统在无线信道上传输数据的基本单位,即在信道上按位顺序传输的比特流是以10ms时长来约束数据位发送。由于是TDD,上下行工作在同一频率,帧结构需要同时给出上下行占用资源时间和位置信息。此外,一般帧结构表述是从基站、终端侧看,因传播时域影响,不同用户接收数据时,下行数据到达时刻和上行发送时间提前量不相同。为了保证信息上下行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每个无线帧至少包含1个下行传输、1个保护间隔和1个上行传输,保护间隔应位于两者之间,主要是防止下行信号对上行信号的干扰。

每个无线帧又分为两个半帧,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为了兼容TD-SCDMA系统,因为TD-SCDMA的每个时长为10ms的无线帧由2个时长为5ms的无线子帧组成,而每个无线子帧又由8个时隙组成。显然,TD-LTE和TD-SCDMA的无线帧在时长上相同,TD-LTE的半帧和TD-SCDMA的无线子帧在时长上也相同,所以由于帧结构方面的某些相同,方便了TD-LTE与TD-SCDMA的向下兼容。

子帧是系统在上下行链路上传输上下行数据时分配上下行资源的基本单位。由于1个子帧包含2个时隙,因此上下行子帧传输时都是以2个资源块为单位计算的。TD-LTE系统的子帧结构为系统支持5ms和10ms周期两大类的多种时隙比例配置提供了可能,使系统可以灵活地配置具体的上下行不对称资源,更好地支持不同业务类型,从而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块(RB)是系统为数据传输承载分配或调度时域频域资源时的基本单位,上下行资源块定义完全相同。由于资源块在时域上占用1个时隙,1个子帧至少包含2个资源块,且必须为偶数倍,所以资源块与子帧在应用方面对应,在系统中主要应用于描述物理信道到资源单元的映射。一般情况下,资源块(RB)又叫物理资源块(PRB),以区别虚拟资源块(VRB)。

资源单元(RE)是承载系统数据的最小单元。系统数据在物理层以二进制比特流传输,每个资源单元所承载的数据以比特位计算。如下行基带调制链路,输入串行比特流经串并变换成n路并行分组,经过基带调制,每组比特数为x(x值由调制方式决定,下行基带调制方式有QPSK、16QAM、64QAM三种,对应的x值分别为2、4、6),通过信号映射,将每组x比特状态映射成对应星座,再经IFFT变换得到由n个复数组成的矢量集,将该矢量集的实部通过并串转换和低通滤波器处理,可得OFDM符号。因此,每个资源单元所承载的比特数是x个。

3 TD-LTE资源分配

在TD-LTE系统中,无线资源主要包括时间、频率、功率、多天线、小区和用户等,涉及与无线资源分配相关的技术主要有资源分配、接入控制、负载均衡及干扰协调等。但因其下行寻址使用OFDMA技术、上行寻址使用SC-FDMA技术,时间和频率是系统主要控制的两类资源,且TD-LTE采用了多天线技术,多天线空域也成为其主要控制资源之一,所以研究系统资源分配主要是反映时域、频域的分配情况。

3.1 资源块和资源单元分配原则

RB是TD-LTE系统中业务资源的基本单位,由12个连续子载波组成,带宽为180kHz,持续时间为1ms(1个子帧或2个时隙)。系统在每个子帧中的RB数与频点带宽相关,由于系统支持带宽有7种选择,所以每个子帧包含的RB数为6~110。TD-LTE系统分配RB或者确定RB映射顺序的原则是:先频域再时域,从第一个时隙开始,先在频域上排列,后在时域上排列。在RB映射中,先映射完slot0中的RB,再映射slot1中的RB;在RB对(RB pair)映射中,先映射slot0和slot1的第1个RB对,再映射slot0和slot1的第2个RB对,以此类推。

习惯用RE(k,l)为RE在时频域二维坐标系中定位(见图1)。其中,k为资源栅格中频域子载波序号(频域坐标,纵坐标);l为资源栅格中时域OFDM符号序号(时域坐标,横坐标)。与习惯不同的是,每个RB中的RE分配方式是先以k递增索引,再以l递增索引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子载波是系统的一个数据传输信道,每个OFDM符号是每个数据传输信道中的一个调制波形,这个调制波形与系统的调制方式有关,如16QAM的调制波形或OFDM符号是由4个比特数组成的脉冲方波。

3.2 上行传输资源分配

一般情况下,上行传输的总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位于频域两侧的控制区域,用于承载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另一个是位于频域中间的数据区域,用于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既可传输数据,也可传输以PUSCH形式传输的控制信息。当然,这两个区域并无明确界限,有时基站也可以调度某UE使用控制区域的物理资源块(PRB)传输数据。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信号处理流程可以概括为速率匹配后的PUSCH二进制数据比特,经过加扰、调制映射、变换预编码、资源单元映射,最后产生SC-FDMA符号,如图2所示:

图2 上行共享信道处理过程

设Mbit个二进制比特数据分别是b(0),b(1),…, b(Mbit-1);加扰后变为Mbit个二进制数c(0),c(1),…, c(Mbit-1);经过调制映射得到Msymb个复值符号d(0),d(1),…,d(Msymb-1),由于PUSCH支持QPSK/16QAM/64QAM三种调制方式,所以Msymb有三种小于Mbit的选择值。为得到上行单载波特性,将复值d(0),d(1),…,d(Msymb-1)分组为Msymb/MSCPUSCH,每组对应一个SC-FDMA符号,每组大小MSCPUSCH=MRBPUSCH×NSCRB,其中MRBPUSCH是用户PUSCH所调用的RB数,NSCRB是每个RB中的子载波数。而预编码过程可表示为:

(1)

其中,k=0,1,…,MSCPUSCH-1,l=0,1,…,Msymb/MSCPUSCH-1,而z(0),z(1),…,z(Msymb-1)即为预编码后的复数符号。其实该过程正是OFDM调制前的DFT,以达到上行单载波目的。

最后,将z(0),z(1),…,z(Msymb-1)乘以放大因子βPUSCH以调整发送功率PPUSCH,再映射至分配给PUSCH传输的物理资源块(PRB)中进行传输,而PRB中是从z(0)开始按先k增加、再l增加的原则,依次映射至资源单元RE(k,l)中的。

3.3 下行传输资源分配

(1)虚拟资源块(VRB)

在TD-LTE上下行链路中的IFFT前,需要完成子载波映射,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方式。集中式可将发送来的频域信号按原有顺序集中映射到IFFT的输入端,过程简单方便;分布式是均匀地映射到间隔为L的子载波上,中间子载波再插入(L-1)个“0”,实现的复杂度相对较高。由于上行位于终端侧,不仅设备成本和功耗要求硬件简单,同时面对的也只有一个基站,因此上行链路只能用集中式映射。而下行位于基站侧,不仅设备可支持较高的复杂度,同时面对的是多个终端,所以完全可以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映射方式,在多天线空域资源分配、分集技术应用以及多用户时,则用分布式子载波映射,如图3所示:

下行链路因面对众多终端,更多的采用分布式子载波映射,为此系统提出了虚拟资源块(VRB)与物理资源块(PRB)对应。VRB是逻辑概念,大小与PRB相同。在集中式映射中,VRB与PRB一一映射;在分布式映射中,1个VRB可以映射到多个PRB上。为了方便,可将1个子帧中的2个时隙上的1对VRB共用1个独立虚拟资源块号nVRB标识,这样在集中式虚拟资源块中,因VRB与PRB一一对应,所以有nVRB=nPRB,与上行传输资源分配没有区别。在分布式子载波映射方式中,VRB与PRB不能简单对应,分布式子载波映射实际上是以RB为单位,以一定RB数量为间隔值,将子载波映射到IFFT中。为此,系统将1个时隙中包含的所有载波数分为多个段,每段载波数有Ngap。若NDLRB表示系统的下行资源块数,则系统配置1.4/3/5/10/15/20MHz中任何一种带宽所包含的载波数都在6≤NDLRB≤110范围内。系统规定:在6≤NDLRB≤49范围内,只有1个间隔值Ngap=Ngap1,共有6个取值段;在50≤NDLRB≤110范围内,有2个间隔值Ngap1和Ngap2,且各有3个取值段,其VRB值由下行调度分配信息给出。VRB概念的引入,为下行子载波映射和下行系统资源分配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分析方式。

(2)下行物理信道一般处理过程

一般下行物理信道的基带信号处理过程如图4所示:

具体步骤如下:

1)对在物理信道上传输的每个码字中的编码比特加扰,目的是使传输比特随机化,一般采用一个伪随机序列与需要传输的比特进行模2加。设每个码字q的输入比特块为b(q)(0),…,b(q)(i),…,b(q)(-1),加扰序列为cq(0),…,cq(i),…,cq(-1),则加扰后生成的比特块,…,,…,等于:=

[b(q)(i)+cq(i)]mod 2。其中,是1个子帧中传输在物理信道上的码字q中的比特数,由于1个子帧最多可传2个码字,则q∈{0,1},若只传1个码字,则q=0。

2)对于每个码字q的加扰比特块,…,

,…, 进行QPSK/16QAM/64QAM基带调制后,生成复值调制符号块d(q)(0),…,d(q)(i),…,

d(q)(-1)。

3)根据信道和业务状态,下行传输最多可支持两个码字传输。TD-LTE将可独立进行速率控制的码字与系统所能支持的并行数据层这两个概念分离了,虽然系统最多只能控制两个码字的速率,但传输的层数却可以设定为1、2、3、4等多层,因此需要定义从码字到层的映射关系,这就是层映射。若设基带调制后生成的复值调制符号块为d(q)(0),…,d(q)(i),…,d(q)(-1),将其映射到层x(i)=[x(0)(i)…x(v-1)(i)]T,其中i=0,1,…,-1,v是层数,是每层的调制符号数。对于单天线口上的传输,由于是单层,即v=1,所以层映射与复值调制符号块一一对应:x(0)(i)=d(0)(i),其中=;对于空间复用多天线口上的传输,层数v不大于用于物理信道传输的天线端口数,1个码字映射到2层仅用于天线端口数为4的情况;发射分集仅传输1个码字,层数v等于物理信道传输的天线端口数。

4)TD-LTE中的MIMO预处理功能主要定义在预编码模块中。对于单端口传输,预编码的作用是一个简单的一对一映射;对于发射分集,预编码模块实现SFBC或FSTD/SFBC发射分集;对于开环空复用,预编码模块实现了层之间的数据混合、CDD传输以及盲预编码功能;对于闭环空间复用与MU-MIMO,预编码模块实现了基于码本的预编码;对于基于专用导频的传输,预编码只完成层到运用导频端口的一对一映射,实际的波束赋形功能通过天线端口到物理天线的映射模块实现。

5)资源单元(RE)映射:对于物理信道传输使用的每个天线端口,复数符号块y(p)(0),…,y(p)(-1)将以y(p)(0)开始,按照以下规则映射到资源单元RE(k,l):

映射的物理资源块(PRB)与分配的虚拟资源块(VRB)相对应;

映射的RE位置不用于PBCH、同步信号或参考信号的传输;

不映射到PDCCH所处的OFDM符号上。

4 总结

从帧结构来看,TD-LTE上下行链路没有多大区别;若从系统资源块分配来看,TD-LTE上下行链路有极大的不同。上行链路因是终端对基站的传输,终端系统设计不仅简单,而且是一对一的传输概念,系统资源分配简单直观、便于理解;下行链路因是基站对终端的传输,基站的多天线端口、空间复用和发射分集等技术应用,使得系统资源分配变得相当复杂。这说明在TD-LTE系统管理、维护和优化时,不能简单地将上下行链路视为对称系统,更应重视下行链路的管理与维护。

对于上行链路,系统固定为集中式资源分配方式;对于下行链路,基站侧可以根据环境选择资源分配方式。其中,集中式可为用户分配连续子载波或资源块,适用于低速移动用户,通过选择质量较好的子载波来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用户峰值速率,从业务角度讲,该方式比较适用主动数据量大、突发特征明显的非实时业务,缺点是需要调度器获取比较详细的CQI信息;分布式可为用户分配离散子载波或资源块,适合于用户信道条件变化剧烈、很难采用集中式资源分配的高速移动用户,从业务角度讲,该方式比较适用如VoIP一类的突发特征不明显业务,可以减少信令开销,这也是笔者在管理、维护和优化时需要关注的资源分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长青. TD-LTE自组织网络SON技术分析和建议[J]. 移动通信, 2012(22): 54-59.

[2]张长青. TD-LTE小区切换技术分析和建议[J]. 移动通信, 2013(2): 45-52.

[3]张长青. TD-LTE上下行技术分析及建议[J]. 移动通信, 2013(12): 33-37.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6

关键词: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信用机制;风险控制

一、引言

2012年开始,在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社会爆发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讨论热度,电商巨头、行业龙头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新型的商业模式,开始将其业务范围伸向传统金融领域,产生了诸多以互联网信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形式,由此给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由阿里巴巴发展起来的支付宝、余额宝等,依托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的巨大客户资源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余额宝的合作方天弘基金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资金每月以100亿元的量积累,不到半年,天弘基金由不见经传的普通基金公司成为行业内的一匹黑马,而且余额宝也为大众带来了更好的便捷服务和资金收益的提升,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种极为颠覆的新型模式,加之大众对其参与度的高涨,互联网金融短短几年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构建于互联网和金融两大基础,其所隐含的各种风险问题随着其发展也逐渐显示出来,如技术风险、网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地飞速发展也是行业内各种潜在风险爆发的过程。表1展示了几个比较有名的行业失败案例,可以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失败的原因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总结和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可以看出,各种潜在风险都会成为致命伤,如果企业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互联网技术人员还是金融行业专家都在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问题。尽管互联网金融中有众多创意的解决方法,但金融依旧面临一些关键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如信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等。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以互联网底层技术解决行业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的新突破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二、区块链概念与特征

区块链的起源与比特币概念及“挖矿”的盛行分不开。随着互联网中比特币的“挖掘”和相连,比特币区块之间产生的一种链式结构,就是区块链,可以说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操作,摆脱目前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这样的结果都是记录在一个类似于云的系统上。由于互联网网络的公共属性,区块链技术使众人可以在同一账本中进行操作,而后账本信息会传递给系统内所有人,就是众人共同维护同一个账本,这属于典型的分布式共享记账方法的应用。因此区块链中所有的记账者可以不需要对彼此有认知,也不需要进行信用评判,只需要通过共同的开放且不可篡改的系统达到资金和信息安全等目的,这极有利于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共享机制建设,从而更好的解决金融信息和信用等问题。根据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三种。公有链的去中心化最彻底,可以说是未来行业最佳的实现方式,在这种区块链中,全体机构和人员共享所有信息,完全开放;相对于公有链的全体开放,私有链则较为封闭,某些控制权可能会掌握在机构或人员手中,可以说其专属性是比较强的,去中心化程度较差,主要是为一些特殊的金融交易进行操作的区块;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联盟链,其去中心化程度也较彻底,只是区块参与人员有数量限制。区块链具有众多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四点是:第一,集体维护,由于系统的公开性,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承担维护人员的角色;第二,数据库可靠,系统的公开数据都是众多参与者确定后的,且由于互联网参与者极多,不会有人控制网络中过半的节点,篡改可能性极低,数据安全十分有保证;第三,无中心,区块链使参与者地位均等,系统无管理中心,参与者的任一离开对整个系统无影响;第四,去信任,由于公开性和无中心,参与者和数据交换都不需要监管,加之集体维护的结果使欺骗无处存身。此外,运用到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区块链技术还将展现如下特点:首先,区块链的存在将会极大提高交易的便捷程度,可以很好的降低交易的成本,商业交易的最佳实现方式由此开始,边际成本将会为零;其次,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关系将由安全有效的计算机程序得以保持稳定;再次,商业交易将成为代码的沟通交流,具有编程功能的数字货币将成为交易的媒介;最后,区块链技术下,有关金融资产都可以虚拟化并且实现数字锚定,从而在编程的自我控制下进行自动操作,无需交易者实时对其进行监控和操作。

三、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一)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机构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对各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而言,区块链给当前行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因此多数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努力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整体来看,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有:第一,可以有效的减少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各种限制。由于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安全的特点,使很多机构可以更好的进入行业,减少了诸多为风险控制而进行的资金或技术限制等。第二,相较于传统的金融交易过程,区块链技术使很多商业运作的过程简化,省略了诸多后续操作,诸如清算、审计等,极大的节省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时间、人力等成本。第三,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更好的进行有关商业模式的创新,囿于以往中心控制模式的特点,很多具有创意的商业模式难以实行,如对于“物联万物”的创新发展,区块链将促进其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连接不同物联网设备的支付维护等任务,也可以更方便物联网设备生产商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该领域的合作,从而降低有关合作的成本与障碍等。第四,三种不同的区块链类型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灵活的技术构架,按机构对于不同的金融交易需求以及客户的不同,可以方便的选择技术层级,而且各类型的区块链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架,从而更好的进行转换升级等。第五,区块链技术所独有的特点使协作成为发挥技术优势的。基于程序源代码的可获得和参与者的权限开放,协作成为区块链技术所应有的新型商业关系,不同机构和不同人员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效率、高安全和高顺畅的交易,协作成为最好的选择。第六,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和资产价值的共享,区块链技术能很好的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实现交易信息共享的有利工具,同时减少信息不对称后,在共同的监控下,资产价值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有利配置,降低异常的金融交易发生频率,维护金融资产的价值稳定,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交易风险。

(二)区块链对信用机制的影响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其本质就是对信用的评估和控制,而互联网金融更是对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信用机制的建立同样是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信用构建的基础在于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信用准确的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对数据的积累和理解,信用数据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但传统的信用数据获取仅限定于特定的征信企业,但这些企业的所获得的信用数据因为与其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往往无法有效快捷地分享给互联网金融机构,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又因为无法获取有关征信的资质,所以缺乏其客户发展所需要的真实有效数据。如果共享信用数据会影响征信企业自身的利益,但无共享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影响,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顾及征信企业的利益,又可使其他企业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成为业界共有的认识。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区块链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改变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机制构建,也能很好缓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问题。首先,为了防范不良客户,减少风险,互联网金融最应该分享的是黑名单信用机制,尽管目前已有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在积极布局有关黑名单分享机制,如“陆金所”与我国十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构建了信贷黑名单的共享联盟,但这些布局都是基于传统方式的数据共享方式。而传统型的数据共享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信用数据往往存在一个中心管理机构,很可能造成数据的被盗和篡改;系统复杂,共享机制发挥作用过程繁琐;共享系统存在时长和数据量的拖累问题,维护起来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数据收集和更新速度慢,影响利用。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将严重影响黑名单信用机制作用的发挥。区块链技术则能较好解决这些传统数据共享机制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建构黑名单信用系统的总体布局(见图1)。首先,各参与者商定出共同的黑名单登记规则,然后在规则之下进行信用数据的有偿分享,之后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黑名单信用数据存储并加密,最后即是参与者对信用数据的有偿使用。区块链黑名单信用机制呈现如下特点:保密性。信用数据统一加密上传到系统中,这样即可保证所提交数据的安全性,也能减少篡改的可能性。同时在后续数据使用时,使用者根据分配的ID身份,登陆验证,从而使用数据;交易的唯一性与不可逆。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的确保使用者能被追查,且查询过程不可逆,保证了对查询记录可能的更改;提交数据和使用数据的等价匹配。参与者对所提交的数据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为此,当其将所拥有的信用数据共享后,可以适当的获得相等量的其他信用数据的使用,保证公平性;使用积分和现金付费两种方式的系统使用权限。参与者要想获得信用数据的查询,要么使用提交数据所得积分,要么付费进行查询。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黑名单的提交登记过程,具体可以参照流程,如图2所示在黑名单信用机制构架建立后,还需设定具体的规则。首先,共享数据的提交方面,某企业其提交的数据越新,则有关黑名单的信用质量更好,效用越好,其可获得积分也越高;其次,在数据查询方面,基于有偿原则,企业对数据的查询越多,扣除积分或者交纳使用金越多;最后后续数据更新方面,及时对所提交的数据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维护的,所获得的积分也不一样。通过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黑名单信用机制,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数据分享系统的问题。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存储使所收集的数据安全性得到提高,减少了篡改的风险或者盗窃的机会,同时信用数据因为采用区块链技术,各节点可以同步更新和查询,所以数据共享及时、有效。此外,数据的使用要求ID访问验证,就只有经过系统允许的参与者才能访问数据库并使用数据。其次,通过建立黑名单信用机制解决风险问题后,互联网金融需要构建更为有用的白名单信用机制,互联网金融需要发展,不仅只是单向的解决信用风险,而且还需要秉持创立企业的初衷———获得利润,而构建白名单信用机制,则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客户资源和合作者等,基于以上互联网金融经营发展的出发点而言,白名单信用机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家同样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我国有关机构也制定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和认证的国家标准,为互联网金融行业设定白名单标准,从而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但白名单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白名单的评定依赖于第三方,或需要其他无关利益者参与,但都无法很好的保证白名单的可靠性。同样,这一弊端的解决也可以依赖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在该技术支撑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不仅能成为白名单信用机制的参与者,也可以更好的成为监督维护者。且由于行业众多参与者的监督,白名单信用机制也更加可靠和安全。区块链白名单信用系统的构建,最基础的一点是无管理中心,信息同样属于分布式存储,这样各机构参与者都能得到比较透明可靠的信用资料。在得到信用数据的可用性后,所有系统参与者都可通过其上传的有关白名单信用资料获取一定的积分奖励,其用途类似于黑名单信用系统中的积分,即可获得后续使用信用数据的资格。白名单信用机制的构建完成后,信用数据查询依靠区块链技术能做到点到点及时使用,此外,新信息数据的上传者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等限制其所传信息的使用者范围。区块链白名单信用系统的构建可以说类似于黑名单信用机制的构建,两者不一样的规则在:白名单目的是为了寻找好的投资客户,帮助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好的获利发展,黑名单存在的意义则是为了规避有风险的客户,减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带来的问题。

(三)区块链对风险控制的影响

金融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本质上是对风险的合理利用,风险与收益往往都是并存的,高收益也可能意味着高风险,所以不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都需要在为了获取高收益的同时控制由此伴随的高风险。传统金融行业,由于发展历史久远,且经历过多次危机事件,已经构建了很好的相关风险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但是,互联网金融未经历太久的成长和发展,其风险控制难度大且也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问题成了一大难题。而风险控制又面临着潜在收益的追求与资金安全性间冲突,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刚好可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主要基于上述信用机制的构建。利用信用机制,可以将客户进行准确划分,白名单上的优先级客户、未入信用机制的潜在客户、黑名单上的规避客户。对于优先级客户,可以大力展金融服务,因为其有着良好的信用,能较好的保证收益;对于黑名单上的风险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减少接触,甚至不与之有任何关联,信用的缺失使这些客户的风险比收益更大;对于未入信用机制的潜在客户,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共享各家机构对这些客户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收支记录及借贷情况等,从而判断这些潜在客户的价值和风险,选择较好的客户展开有限度的合作和服务。通过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另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对金融交易的诈骗行为进行防范。利用区块链独有的分布式加密手段和数据的不可篡改,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同时,在区块链的协助下,所有交易过程都可以实现代码自动化,减少人为的干预,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风险。此外,由于分布式交易具有不可逆和可追溯性,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进行唯一性认定,从而减少了重复和伪造的诈骗可能性。目前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防诈骗行为做的较好的是Everledger公司对钻石骗保的防范应用,运用钻石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客户购买都进行唯一的编号,并且这些数据都保存在不可更改的、永续的数据库系统中,且记录的所有信息都与时间相对应。

四、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可应用场景

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可以看到,基于其优秀的去中心化及高安全性等特点,其未来在金融领域将会产生很多新型的应用场景。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未显现出许多比较特别的新型场景模式,但是金融界已经对未来区块链可应用的场景进行了很好的预估,且有些企业已经着手进行技术开发和投入。从目前行业的有关认知和预测可以判断,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以下应用场景,如表2所示:五、区块链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大国也都在积极进行有关的研究,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使用的尝试,且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区块链的应用有很好的契机:首先,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且很多方面都已接入互联网,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很好的与区块技术进行连接,这样各行业都将很好的进入互联网,从而为互联网金融共享有关信用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和客户资源。其次,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对信用机制的建立,进而为我国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好贡献更好的信用体系,使社会交易具有更低的成本。再次,区块链可以减少我国各地区金融体系因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时空矛盾等,做到诸如实时结账、实时划账,实时监控等。最后,区块链技术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机遇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借助这一波浪潮,积极将其运用在金融交易中,增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的话语权,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在全世界的地位。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国区块链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也还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首先,区块链技术方面。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实际运用跟传统方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区块链技术是比较复杂的高综合技术,包含了诸如密码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技术,研究投入巨大,难度也很大,这些都制约着其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实际运用方面,互联网金融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很多领域都还没有发掘,当前仅在比特币的开发和互联网支付上有所发展,应用场景的不足导致缺少相应的客户量和信息数据,限制了区块链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后,政策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特性使国家的监管角色丢失,对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有很大的冲击,且比特币等会影响国家货币体系的稳定,因此国家在这方面并未积极予以支持。尽管困难重重,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制度的完善及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我国必然会积极支持该技术的广泛运用,认识到其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意义及在其他领域的潜在优势。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技术不仅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大放光彩,也会在其他诸如教育、医疗、设备制造等行业展现其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永珍:《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塑与挑战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2]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新金融》2017年第1期。

[3]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10期。

[4]康双勇:《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保密科学技术》2016年第9期。

[5]赵亮、程静、范斌:《区块链是“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性机遇》,《银行家》2016年第7期。

[6]于佳卉、陈旭东:《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约束研究》,《财会通讯》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