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例6篇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对策;天竺山森林公园;福建厦门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通常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1,2]。笔者对天竺山森林公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天竺山森林公园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对策。

1自然条件

天竺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市西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117°57′,北纬24°35′~24°39′,东毗灌口镇,南邻东孚镇,西连龙海市,北接长泰县,距厦门市区36km,离漳州市区35km,至集美区、海沧投资区约10km。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全年基本无霜。年均降雨量2 300mm,年降雨天数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境内有溪头湖、两二湖、天竺湖、坑内湖、小龙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个。天竺山森林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山体为博平支脉,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峰连绵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厦门市区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该公园内,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为茂密森林所覆盖;次高峰仙灵旗海拔916m,顶部巨石成群、形状各异。公园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质地为黏质土或砂壤土,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公园植被中,乔土层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树、木荷等;灌木层主要有桃金娘、杜鹃、柃木、冬青、小叶赤楠、黄瑞木、黄栀子、鹅掌柴、野牡丹、亮叶围涎树、岩柃等;草本层主要为蕨类和禾本科植物,常见有芒萁、扇叶铁线蕨、芒、五节芒等。公园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苏门羚羊、蟒蛇2种。

2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天竺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几近绝迹,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积分别为1 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且林下地被物较缺乏。乡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响遗传性状。树种种类单一,针叶化和纯林化严重,马尾松面积为1 531.2hm2占树种总面积的76.1%,占绝对优势;杉木和硬阔也占一定比例,面积分别为262.73 hm2和216.73hm2。成过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积的62.3%;其次为中龄林,占16.6%;幼龄林最少,占7.5%。野生动物种类贫乏,其生境条件较差。

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进行功能区划,恢复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建设基本上按照原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和原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设计,确定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在保证森林公园各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经营区中原始植被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并计划沿溪头-两二湖建设秋色季相林带。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和人为与自然更新条件下,在风景旅游区内开展退化人工林生态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单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迅速恢复,使已失调的生态系统日趋平衡和稳定。

3.2发展混农林业,使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在短期间不易立即见效,发展混农林业则可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对于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益于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3]。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空间组成多层结构,包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自我维持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可结合森林公园景观改造及林分、林种调整,实现用材林与经济林、乔木与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林木与经济灌木、草本植物的结合。

3.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确立禁伐区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就地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4]。在森林公园生态经营区和生态保护区内,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就地保护起来,对于相对面积小、具有当地特点、典型代表仙灵旗风景区交通不便地块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天然林分应确定禁伐区,严禁人为活动,以减少干扰。

3.4从物种、遗传基因等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公园综合利用区内建立种子库,在生态经营区建立标本园及植物园,将优良无性系及其他优良基因保存起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改良林木品种、利用优良基因、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注重对乡土树种挖掘和培养,乡土树种因其独特的分布区仍以原始种状态分布和栽植,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

4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李双跃,胡妍妍,黄俊轩,等.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华北农学报,2006(s3):140-14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2

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3

【关键词】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涵义;可持续发展;意义

1.背景

全世界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因采伐而消失,每天损失1000种物种。全世界有16亿人口依赖森林获取生活必需品,毁林已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重威胁。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森林资源和林地应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方面对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需要。首次提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森林管理委员会(FSC)于1999年提出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用来判定那些对生物多样性和当地居民具有重大意义森林的框架,并为这些地区设计合乎当地特点的经营方案,使当地能进行适宜的经营活动。高保护价值森林不再讨论某个森林类型的定义或木材收获方法,而是把重点集中在使森林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上。识别这些重要价值并确保它们得到维持或提高,有助于采取合理的经营决策,使之与森林的环境与社会价值的保护目标相一致。森林管理委员会要求森林经营者,在规划和经营活动中,要维持或提高已识别出的高保护森林的高保护价值,并对经营活动进行监测。目前高保护价值森林理念在全球得到了广泛认同,许多国家将其应用到森林认证、制图、自然保护、自然资源规划和宣传等方面。

2.概念及内涵

所有森林都包含一定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例如,森林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森林能够保护集水区,森林还可能是考古遗迹。当森林的这些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这些森林就可以被定义为高保护价值森林(HCVF,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reest)。高保护价值森林是指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环境、社会、经济、生物多样性或景观价值而具有显著和关键重要性的森林,即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森林区域。

2.1高保护价值l(HCV1)

具有全球、区域或国家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森林区域。即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森林区域:高保护价值1包括了物种极度富集的区域,包括受威胁种或濒危种、地方特有种、生态学或分类学类群的不寻常聚集以及季节性物种的极度富集。任何包含被确定为具有高保护价值的物种或者包含对这些物种的继续生存至关重要的栖息地的森林都是高保护价值森林。特别是,一片森林可能甚至仅仅因为某一个物种非常重要而具有高保护价值。许多包含珍稀物种或地方特有种的森林不是高保护价值森林,因为它们不是全球、区域或国家水平上生物多样性价值显著富集的区域。

2.2高保护价值2(HCV2)

拥有全球、区域或国家意义的大片景观水平的森林的森林区域,它被包含在森林经营单位内或它内部包含了森林经营单位,其内部存活的全部或大部分物种保持分布和丰度的自然格局。那些包含全部或大部分自然发生物种的可存活种群的森林,也包括那些包含广泛分布的物种(如狼獾、老虎、大象)的重要亚种群的森林,即使该亚种群可能不会长期独立存活。其中也包括那些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如自然干扰、森林演替、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完全或相对未受近期人类活动影响的森林。这样的森林必须面积很大,而且与该地区其他森林相比较少受到近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这类森林日益稀少,并继续受到各种胁,如采伐、森林的破碎化和退化。

2.3高保护价值3(HCV3)

包含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或者位于其内部的森林区域。高保护价值3旨在保护那些包含珍稀、濒危生态系统的森林区域。包括:珍稀的生态系统,在某些特殊生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本来就是珍稀的,如中美洲的雾雨林、非洲半干旱区的河岸林、我国长白山地区的岳桦矮曲林和大兴安岭冻土区的偃松林等。一些生态系统曾经广泛分布,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得珍稀,如将天然林转化为农田或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或受到人类干扰而发生严重退化。

2.4高保护价值4(HCV4)

在某些重要情形下提供自然的基本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侵蚀控制)的森林区域。所有森林都可以提供一些自然的服务功能,诸如集水区保护、径流调节或者侵蚀控制,而且这些服务功能往往可以通过良好的经营得以维持。在大多数森林内,这些服务功能崩溃的后果相对较小,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功能的衰退将会导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或者产生累积效应。例如,占河流集水区大部分面积的森林会面临较高的导致下游遭受洪水破坏的风险,这些森林在预防洪水方面非常重要,可以被认为具有高保护价值;在某些地区,森林可保护和维持人或社区所需的水源并且没有其他饮用水的替代来源;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农田防护林对维持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某些区域,森林(例如红树林以及河岸林)对维持渔业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森林都可能因其重要的服务功能而成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2.5高保护价值5(HCV5)

从根本上满足当地社区的基本需求(如生存、健康)的森林区域。高保护价值5旨在保护来源于森林中的当地社区的基本生计和安全,不仅指完全依赖于森林的社区,也包括任何从森林中获取大量不可替代的收入、食物或其他利益的社区。某些森林对人类的福祉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对其他价值和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保护森林提供的就业、收入以及产品的价值。然而,HCV5不包括以过度索取的方式利用森林,即使社区目前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森林,也不包括那些造成森林的退化或者破坏以及造成这些森林的其他价值被破坏的传统利用方式的过度使用。

2.6 高保护价值6(HCV6)

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森林区域(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确定森林所具有的文化、生态、经济或宗教意义)。高保护价值在通过保护那些森林对其文化特性非常重要的社区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来维持这些社区文化的完整性。森林除了对社区的生计和生存非常重要外,对保持其文化特性也非常重要。如果森林包含或提供的价值的丧失会使当地社区遭受文化巨变,而社区又没有其他选择的话,那么这种森林就可以被视为高保护价值森林。例如,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生活着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依靠在森林里捕鱼和狩猎为生,因此被称为“渔猎民族”,并发展了具有森林特色的传统文化。目前,仍然有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族群生活在森林中,靠渔猎为生。他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区域就应当被视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4

关键词:森林防火;设施建设;重要性

森林火灾是危害性大的森林灾害之一,它对森林资源破坏性强,如一但发生森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结构,如在短时间恢复生态平衡是长期工程,所以对保护森林生态,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是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来,随着建设生态环境、美化山河的相继启动,为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降低林火造成的损失,结合山河屯林业局森林防火设施建设为例,谈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 森林资源概况

山河屯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县东南部,张广才岭西坡,属于山区向平原的过度带,土壤主要以暗棕壤为主,其中典型暗棕壤分布面积最广,占区经营总面积206409公顷的80%多,共区划14个林场所。植被分布种类繁多,地带性植物以三大硬阔和红松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后备资源培育和管理、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实现森林分类经营、营造人工速生林,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结合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实行集约经营、选择生长快、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加大杨树造林比例,改变以往的传统经营森林模式。特别本局气候温带季风性,在春季防火期3月至6月、秋季防火期9月至11月期间易发森林火灾,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防火设施更为重要。

2 防火设施现状

山河屯经过多年的建设,资源保护区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工作,已实现连续多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随着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加强,用于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加大,为保护区的防火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保护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配套不足,已不适应现森林防火工作发展的需要,即有森林保护中心办公楼内有1个防火办公室,保护区使用的森林防火无线通讯系统建于1987年,其技术和设备现已落后,加上山区地形复杂,磁场干扰,现运行的150m模拟通讯网络约在12200公顷盲区,占全区面积的6.2%。现有的4个中转台满足不了需要,存在通话延时和间断现象,现场指挥起来不方便,已不适应现在的森林防火工作需要,保护区站山高坡陡,平均海拔623.9米,最高海拔1668.9米,千米以上山峰多座。特殊区内防火监测范围存在死角,应需要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因此,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森林防火指挥和通讯系统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保护区的森林防火保护监管力度和管理平台系统现代化水平,提出森林防火建设项目。

3 森林防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 实现科学管理森林火灾

本林业局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为主的森林防火方针,宣教为先,严格制度、强化队伍。促进山河森林防火工作由原来以模拟的经验型防火向数字现代化科学防火方面转变,将无线通讯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日常业务工作通讯联络,加大了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保护区防火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森林防火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全面实现科学林火管理的迫切需要。

3.2 提高森林防火现代化管理指挥系统

森林防火管理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将现在的模拟式更新为数字式无线通讯系统平台。设有观察t望网、通讯联络网、预测预报网等子系统网,岗位责任到位,其优点是中转台可设多个,可全覆盖、无盲区、无延时、无中断,可全区统一使用同一频率,利用卫星监测森林火灾具有投入少、覆盖面大、发现及时的优势,保证t望覆盖率100%,充分发挥地理卫星监测的作用,提高火警预报能力。从而提高了山河保护区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也提高了森林防火现代化管理水平。

3.3 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

为提高山河局保护区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抵达火灾现场实施扑救,加强护林防火队伍建设,以及灭火物资装备建设,为保障森林防火工作的有效性,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监测仪器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教育,提高群众基础的防火及法律责任意识。在保护区内新建小型防火蓄水池,能够在发生森林火灾时用于直升机取水,可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实施扑救,为及时扑救林火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3.4 实现保护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的实施,使山河保护区效益主要在生物多样性间接产品价值体现,在可持续利用产品价值和生态旅游方面(凤凰山生态旅游),打造品牌效益,间接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高山湿地)和文化教育(UFO探秘)两个方面,可持续利用产品特色价值,在保护区设立科学实验区,通过生产示范区、收集资源持续利用数据、对资源适度开发研究等社会活动而获得生物多样性资源产品价值,其创造的价值量十分可观。所以加大对防火配套设施投入,是森林防火的保障,才能可以真正实现保护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双赢利。

结束语

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山河保护区通过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工程,增强了保护区森林火灾的控制和扑救能力,改善了保护区森林防火监管力度和现代化水平,亦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性,促进保护区间接产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自然发展观,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5

关键词:森林保护区问题;管理;对策

近30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纷纷建立自然森林保护区,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他们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又面临着资源被过度利用和严重破坏的威胁,建立自然森林保护区成为这些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举措。中国也不例外,自1956年开始建立自然森林保护区,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森林保护区1 276处,居世界前列。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自然森林保护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森林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冲突问题。森林保护区承受着森林保护区外(有时还有森林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所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森林保护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然森林保护区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森林保护区内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周边地区、森林保护区外的因素。通过对秦岭地区的太白、周至、牛背梁三个部级自然森林保护区的实地访问调查,以及搜集本研究典型区域(包括草海、卧龙、长白山、武夷山、六盘山、神农架、高黎贡山等自然森林保护区)的森林保护区工作材料, 研究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合理的区划和规划;

(2)缺乏人才和培训;

(3)缺乏资金保障,投入严重不足;

(4)缺乏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知识;

(5)森林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升级;

(6)保护不能杜绝非法利用活动;

(7)不适当的开发或者过度利用生物资源;

(8)保护目标不清或与总目标不相容的发展政策;

(9)政策过时或难以执行。

人们对森林保护区问题之根源的理解是很有限的,因为其根源来自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的相互影响。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和生态类型、传统习俗、地方管理等因素,在森林保护区内出现非永续利用的狩猎、农地蚕食、火烧、采伐木材、林产品采集等“破坏性”活动。然而,我们很少考察促使人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也很少深入研究如何使他们改变这种做法。这些潜在原因在各森林保护区之间有很大不同,即使是一个森林保护区内的不同周边地区也可能完全不一样。这样,人们很难用有效的方法概括森林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甚至有时把原因和现象混作一团,其结果是管理绩效低下。而管理绩效低下的背后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为森林保护区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决策依据。

二、问题成因分析

1.权属问题

(1)权属明确与变更。建立森林保护区前土地权属是清楚的,但用作森林保护区的土地中包括了国有、集体甚至农户的自留地(山)和责任地(山)。“森林保护区归国家所有”的权属界定改变了原有的部分集体林和自留山的权属关系,集体和个人丧失了对原有土(林)地林木的所有权(尤其是使用权和收益权)。

(2)权属不明与确定。建立森林保护区前有的土地或林木权属本身不清楚,森林保护区建立后就明确了权属关系(为国家所有),导致社区或当地政府对森林保护区的部分土地或林木提出权属异议,为继续利用原有资源甚至采取对抗方式,影响了森林保护区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3)权属明确,但使用权变更或管理权不明森林保护区内的林地都是国有林,但存在森林保护区实际管理面积大于法律认可面积的现象;同时,森林保护区的建立客观上剥夺了社区原有的对森林保护区内部分资源的隐性权属,导致森林保护区同社区的矛盾。

2.管理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中国自然森林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环保部门负责全国自然森林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和海洋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森林保护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自然森林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这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森林保护区建设。例如,我国的湿地实行多部门管理,所以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各部门多从本部门的任务和需要出发,结果造成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产任务、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之间多重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很难协调。

(2)管理投入问题。建立森林保护区并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通常是一项困难而又花钱的任务。我国自然森林保护区平均投资水平仅为4.5元hm2,远远低于1125元hm2的国际标准。森林保护区经费没有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主要是从行政费用开支,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森林保护区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森林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在国家实施“自然森林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后,这一不利局面将有所改观)。

(3)管理水平问题。自然森林保护区建设对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合理规划和区划、科研、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旅游开发、协调处理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技术手段和监测措施。目前这些方面都很欠缺,致使森林保护区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森林保护区管理急需解决的正是“人”的问题。一方面,管理靠人才,目前森林保护区缺乏懂管理的经营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又普遍不够高。另一方面,被管理的对象之一便是森林保护区内外的人们。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森林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依赖于有效地解决上述三大因素,即明确森林保护区的资源权属,加强管理投入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协调一致、系统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6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合理布局

中图分类号:S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402

1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 面对生态破坏挑战的一大创举[1]。1872年,美国将黄石公园正式建设为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的国家公园[2],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在此之后,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方式被推广开来。1956年,我国建设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在广东省境内的鼎湖山保护区[3],这也拉开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序幕。随后对自然资源、旅游价值的评价开始兴起,评价准则、评价指标等都还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等也会略有差异[4]。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栖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或濒危的野生动植物[5]。一个森林型自然保护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这个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上,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生态状况发生改变。

2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

2.1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

到2011年,我国共建成32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143个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约为总数的43.47 %,森林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03 %[6]。

2.2 各省分布状况

到2011年,我国建设了总数143个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四川省省内有20个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拥有最多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省份,江苏省和上海市境内无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就全国范围内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部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而后是西北青藏地区[7]。

3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出现的问题

3.1地理分布上存在空缺

前文提到了部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各省的分布情况,比较有趣的是,我国大型特大型的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位于西部地区,中型、中小型、小型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远低于其他地方,如上文中提到的上海市和江苏省[8]。

3.2在建设中存在保护空缺

3.2.1对森林植被的保护空缺

我国植被中,森林植被群系有245种[9]。根据对我国部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统计分析,发现有37个植被群系未受到保护,分别为长矛羯布罗香、野树菠萝、红果葱臭木林、林芝云杉林、方植圆柏林、滇油杉林、巨柏疏林、米心水青冈、青冈、交让木林、^子栎林、新疆野苹果林、灰杨林、银白杨林、尖果沙枣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鱼骨木、小叶栾树林、峨眉栲、木荷林,木荷、紫槭、野漆树林,青冈、铜钱树林,滇青冈、圆果化香树林、青冈、麻子木、青檀林、高山栲、黄毛青冈林、纳槁润楠、基脉润楠林、薄叶青冈、木果栎、含笑林,榕树、小叶白颜树、割舌树林,榕树、想蛇葡萄、香花蒲桃、假苹婆林、黄桐、围诞树、水石梓林、元江栲、滇青冈、滇石栎林、聪臭木、千果榄仁、细青皮林、麻风桐林、海岸桐林、水青冈、曼青冈、萍柴林、草海桐林、银毛树林、中国无忧花、红果葱臭木、梭子果林、海桑林、水椰林、海莲、木榄林、苦郎树林、水芫花林、巨柏疏林、僵子栋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杨林、青冈、铜钱树林、海莲、木榄林、海桑林,最后的6个植被群系在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保护[10]。

3.2.2对植物物种的保护空缺

统计分析后发现,元宝山冷杉、夸翅藤、报春芭苔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未在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有些保存数量小但价值很大的植物,分布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存状况堪忧[11]。

3.2.3对动物物种的保护空缺

统计发现,部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部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而灰腹角雄、橙胸绿坞、厚嘴绿坞等物种主要分布地未建有任何省级、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12,13]。

3.3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小

不同国家依照本国地理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分区,如典型的三圈层同心圆模式、加拿大模式等,使用最广泛的是三圈层同心圆模式。三圈层同心圆模式中,核心区是最中心的圈层;限制利用的范围为缓冲区,第二个圈层;可以利用的范围为实验区,为第三个圈层[14]。面积分别占总保护区的50 %、28 %和22 %。在一些特别保护区的核心区甚至会占到总面积的90 %以上,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约占总面积的36 %,远小于其他国家[6]。

4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议

4.1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并非是数量和面积上的均衡,而要参考各地区面积、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等。西部地区大多人迹罕至,土地贫瘠,气候恶劣,这一方面保护了原始的林地,另一方面给科学家研究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多不便;东部地区人口多,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这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最少,喧闹的城市不会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4.2加紧对未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区建设

未受到保护的重点保护森林动植物物种,要在其分布地方新建或升级所在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域面积越大,物种的多样性水平就高。这也印证了景观生态学中提到的,斑块大小会影响物种、养分的分布,建立大自然保护区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小的自然保护区。

4.3增加核心区面积

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一样,初衷是保护植被、水源等自然资源和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核心区够大,保护的动植物才能更好的生活,所以要增加核心区面积。原则上说,应根据各个部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具体的特点来划分区域,只要能将保护的动植物圈定保护,不用考虑整个保护区的结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杨朝飞.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挑战[J]. 环境保护,1999(2):30~33.

[2]圣隆佐. 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管理谈起[J]. 环境教育,2006(11):71~73.

[3]徐丽. 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4]谢志红.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及其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2.

[5]李霄宇. 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6]任慧,郝孟曦,张萌,李中强,杨国祥. 我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J]. 生态科学,2012(3):225~232.

[7]闫颜,王智,高军,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2010(18):5091~5097.

[8]杨亮亮.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及部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分布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9]栾晓峰,黄维妮,王秀磊,等.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东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保护空缺分析[J]. 生态学报,2009(1):144~150.

[10]陈雅涵,唐志尧,方精云.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合理布局的探讨[J]. 生物多样性,2009(6):664~674.

[11]樊乃卿.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现状与保护等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2]闫颜. 西北地区森林植被及重点物种就地保护空缺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宋永昌. 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认知和建议[J]. 植物生态学报,2011(8):882~892.

[14]李纪宏,刘雪华.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21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