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例6篇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

【基金项目】基于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Studying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NG Xi-feng1 , CHU Hong-xia1,SONG Qi-chao1,GE Hong-jun,LI Huan-xin2

(1.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0050 Harbin

2.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of General Affairs ,150000 Harbin)

【Abstract】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university and setup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ur college went into studying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s system. It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but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but summarizes the aspect of the disharmony betwee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revision to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alent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t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by establishing the matrix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system.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bout the electrical and its autom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think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oul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dustry, but also the contact and the cooperation in enterprise and itself. Thus these measures will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Cultivation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3-03

自2007年以来,关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进行,我校也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如何针对我校目前实际情况,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中,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按照2011级培养计划进行的,该计划已经执行4年,是从2010级的学生开始的,该计划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总学分大幅度减少,必修课程减少,选修课程增加,考试课程减少,考查课程增加,课内实验和集中实验比例增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在学习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可以选择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方向和电力电子技术及其装置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理论授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课采用软件仿真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考试课主要是期末考试(60%)和平时成绩(40%)的综合,其中平时成绩包括知识应用能力(50%)、课堂笔记(20%)、人个修养(30%);考查课考核包括知识掌握(30%)、应用能力(40%)、学习态度(20%)、道德修养(10%)。

经过一个周期(4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协助精神提高了,相对来说,创新意识较弱。2010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到94.84%,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学生前期上手比较快,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团队精神好,但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通过上面的分析,现在的教育模式还有许多不符合专业认证的地方:

(1)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任选课内容过于陈旧,学生学习无的放矢;

(2)实践课较分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难以加强;

(3)各学期课程安排不是很合理,尤其是大一课程较少,大二课程较多,学生难以调整和适应,影响学风建设;

(4)专业方向课程不明确,学生就业选择比较盲目 [1,2]。

二.专业认证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

针对我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积极引进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和专业认证思路,结合我校特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且可支撑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培养的导航。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而且既要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也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取得的成就。

1.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确立依据

(1)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我国在制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时,要遵循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浓缩了我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近 30年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2)把握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特征

每所高等院校既身处当今世界,又隶属自己祖国。 因此,当定位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遵循本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主要依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学科特色等一系列内外 现实条件[3]。

(3)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

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电气专业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研究方法

(1)以就业为导向,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2)以学生为载体,回访就业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

(3)以行业为背景,调研行业专家对学生培养的建议。

3.专业认证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在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和工程技术企业,能够从事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领域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经过5年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能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配制造、系统运行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测试、安装、施工、管理及服务等技术工作;

(2)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素养和企业文化底蕴,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3)具有一定的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

(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5)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能承担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通过大学3-6年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人文科学素养,能应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

(2)具有电路分析、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等学科基础知识;

(3)具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和电气工程专业知识;

(4)具有应用现代电气仪器、技能及工具进行分析、设计、绘图、计算等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

(5)具有设计、完成各类电气工程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实习项目及对实习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6)在解决电气工程及工业自动化领域问题中具有相互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7)具有创新精神、继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8)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沟通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等基础知识;

(10)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三.专业认证下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1.构建重点

理论环节,在教学目的和要求方面, 清楚明了本门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资料模型教具、要达到的学习效果等。另外,聘请企业教师进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同时对毕业设计也实行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重点是培养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单门课程的项目,如电力电子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 第二类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 如电机工程实训实习;第三类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 如工业自动化实训、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等。三类项目涵括基本实验、综合应用、技能培训、科技创新等所要求的内容。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实际工程项目,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对一个项目完整地展开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系统地完成一个工程实践经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新知识、传播知识、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

2.课程体系

(1)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技能课程关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牵引构建核心课程群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环节,综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图1 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技能课程关系

(2)优化课程安排。按照学院关于构建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整体框架的要求,统筹考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确定了18余门专业主干课程和1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按照通识教育75.5学分,专业教育105.5学分,综合教育10学分比例分配。课程整合如下:

① 借鉴卓越师教育理念对专业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开设了专业导论课,16学时,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进行,并配专业认识实习。

②将《数字电子技术》与《EDA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门课程《数字电子与EDA技术》,同时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EDA技术实验》融合为《数字电子与EDA技术实验》。

③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有机地整合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④将《电工电子工艺实习》和《PROTEL实习》有机地融合为《电工电子工艺实习》。

⑤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电力系统课程,并配以相应工企供配电实习。

⑥在专业任选课中,适当增加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课程,并建立模块化的方向性选修课,如建筑电气设计、机器人等课程。

⑦将PLC控制工程实践、电气控制与电器装配工程实践、工业自动化项目设计整合为工业自动化实训。

⑧成立了理论课课程组。电机学与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

3.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1)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教师进行了“推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

(2)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现代科技设备,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必和科学性,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智力得到充分开发,还可以使多和睦科学社会主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选择最优的教法进行教、学生选择最优的学法进行学、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3)聘用企业工程师做讲座和从事教学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工程师的聘请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4)鼓励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和实习,促进学生就业,以期更早适应社会发展[5,6]。

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矩阵实现

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尤其是提供支撑的材料。各类课程中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支撑目标中的各项要求,课程的内容及其考核方式可有效地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和各类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见表1和表2。

表1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表1和表2所示的关系矩阵涉及到学科教学体系转换、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资源的调配,是一项需要不断尝试、磨合、调整、完善的工程。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投人力度等多方面举措,才能真正使课程体系实现转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五.结论

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塑造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教育教学“载体”。所以说,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和专业认证所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依靠课程体系优化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是连锁反映,两者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帆. 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2]区嘉洁.机械工程CDIO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9):152-156.

[3]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化中科技大学,2008(29):84-88.

[5]王天宝.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5-31.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电气工程训练;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引言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吸引工业界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互认。

一、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电气工程训练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在电气工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电气工程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维护、管理和实际操作相关电气工程实验装置、设备和工程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电气工程专业增设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际的环境,对相关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电气工程的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实际操作和电气电子技术、电气安全常识等基础知识。目前电子工程相关的培训课程安排很不合理,缺乏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电工电子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科,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实践性比较强,只有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进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概念讲解、列举实例与做习题三点一线的阶段。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比较复杂难懂,用这种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性地接收教师所教知识,长时期的统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电工电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尽管现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进行电工电子教学,但很多教师由于专业素养比较低,很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件制作,多是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积极性难免会出现下降情况。

二、提高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重视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构建“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实际科学设置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模块,充分挖掘模块中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提升的元素或内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均可折算学分,多修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程学分。根据专业培养实际,灵活设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灵活开展相关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协同育人,合作共建专业、实验与实训平台,推动师资与课程等资源共享;鼓励同国内外知名学校开展学分互认、访学、第二校园经历等类型多样的交流学习。

(二)创建智能学习助理,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

在电子电工技术教学活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互助式智能学习助理。该助理可根据用户当前和历史的学习行为,为用户自动地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的重难、难点,同时实现智能批改、自动答疑等功能。这不仅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智能学习助理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学习助理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操作等模块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学习成績。智能学习助理要类似于“天猫精灵”“小爱音箱”等智能助手,涵盖电子电工技术课程所需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实时搜索查询。

(三)推进课程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基于社会需求,以倒推的方式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横向联系,跨学科、跨专业建立基础平台课程,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加强纵向贯通,在不同模块间开展教学研讨。构建“课程-能力”关系矩阵,突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作用,课程整合、课程查重、课程优化、课程趋新,解决因人设课、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形成层层相扣、紧密支撑的课程结构。

(四)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本课程针对8个不同的项目,依据行为导向原则,以任务为最小单元,将每个任务按照资料获取、任务方案设计、任务的实施与测试、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进行。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理论基础薄弱,如何贯彻好职业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是值得深思的。很多职业项目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过度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无法举一反三。因此,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匹配本门课程知识能力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 水的组成 化学元素观 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首先应当建立起“化学元素观”。然而,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是伴随相关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的。要在相关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组织教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为此,笔者以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展开讨论。

1 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化学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化学核心观念之一的“化学元素观”具有统摄性和持久的迁移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把握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提供思考框架,为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指明思维方向。具体来说,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观念的基础,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建立认识框架。因此,化学元素观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元素本身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二是从元素角度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等。借鉴梁永平先生关于“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基本理解如下,见表1。

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在不同阶段,基于不同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元素观不同,其认识层次也不同。如以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事实为支撑,“水的组成”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纯净物并将其分类、归纳,是“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可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学习纯净物的分类,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从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概念,由此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依次实现对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不仅如此,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物质的性质,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纯净物的性质要受到组成元素的影响,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其性质未必相同,这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因此,化学上还要依据物质的性质、结构对纯净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是学生后续要学习的内容。

2 从化学元素观看“水的组成”及其教学价值

“水的组成”属于人教版教科书(2012版)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从“化学元素观”的角度看“水的组成”,就是把该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中去考量,思考“水的组成”与“化学元素观”的关系、“水的组成”处于什么位置,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

“水的组成”涉及较为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化学元素观”之间存在的实质性联系可以用“水的组成”知识层级图来体现(见图1)。

“水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借助电解水的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知识,重在认识电解水实验的实质和水的组成,感悟通过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并从物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纯净物的分类。显然,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水及其变化,而且能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认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根据电解水实验以及对生成的2种气体进行检验,证明水在通电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以揭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第二,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依据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认识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第三,根据电解水实验,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纯净物可依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依据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第四,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性质差异,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其元素组成有关,组成元素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第五,结合之前学生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启发学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组成水的氢、氧元素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物质,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不变的认识;第六,利用电解水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不断分解物质直至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成分为止,于是就得到了元素的游离态,即“单质”,这是人类研究和认识物质组成的经验方法,通过此实验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水:水还可再分,即水不是元素;第七,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分析,为水的化学式——H2O提供了事实依据,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本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打下了铺垫。可见,“水的组成”是发展学生“化学元素观”认识的重要载体。

3 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

“化学元素观”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围绕“化学元素观”来展开“水的组成”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与化学观念认识发展等有整体考虑,让具体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发展提供支撑,使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伴随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

3.1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的核心,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对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价值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要从知识教学转向化学观念教学,就需要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的教学具体化,与此同时,需要兼顾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此,在“水的组成”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搭建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念认识发展的整体框架,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能体现“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具体化为教学任务,以此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索,明确教学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考虑,“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整体思路设计见表2。

3.2围绕“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发展对化学观念的认识。把教学任务转化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是通向理解、发展化学观念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有必要思考应该提出怎样的引导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化学观念教学中,引导性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的、能体现化学观念的关键性问题,是统领课堂、推进教学的主线索。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化学元素观”关键内容的教学任务转化为统领课堂教学的引导性问题(见表2),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引方向。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要利用引导性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去反复认识、体验和感悟“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元素与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学反应”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3.3将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转化为“手脑并重”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活动体验来完成。活动设计需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方式要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引导性问题相一致,要针对教学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手、脑并重的多样化活动。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的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如任务1中的问题1的设计,学生已经学过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利用学生已知的这个反应可以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启发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以及如何推测水的元素组成等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个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水分解的产物来推测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事实证据。电解水实验是学生学习“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元素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活动设计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解水实验、电解水生成的2种气体的检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以实验事实为证据,根据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水电解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并获得相应的结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三是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分析、比较、总结与概括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念性认识。如问题4和活动4的设计,你知道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吗?根据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水分解前后各物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关注具体事实的识记,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物质性质关系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把握具体知识的本质所在,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永超(1981-),男,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谭晓娥(1980-),女,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馆员。(湖北 恩施 44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Y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81-02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主干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课,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都有密切的关系[1],因而在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典型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接线的分析和设计过程,使学生树立工程实践的观点,初步掌握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训练,为以后从事有关设计、运行、科研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的学习感受,学生经常反映该课程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加之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对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认识,更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发电厂电气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两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

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课程组成员根据湖北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本着适用和能用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顺序进行了详实的讨论和调整,采用“同类合并、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将原本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并在相关的内容章节后面增加了一些当前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实践中所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或者新工艺,在增强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并接触到当前电力系统所使用的最新技术,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以我校选用的教材——熊信银教授主编的“发电厂电气部分”第四版为例,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以第四章“电气主接线及设计”、第五章“厂用电接线及设计”、第六章“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第十章“电力变压器的运行”等章节作为课程重点。授课过程中,这些章节的知识点讲授要详实,切实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点的理解。其他章节作一般性的讲述,但对于在当今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正在使用的相关技术,或电力系统行业经常使用的专业术语要详细讲解。

在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上,本着“先粗后细”、“先整体、后部分”的授课顺序,使学生首先从工程实践方面对发电厂及输变电工程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了解工程的整体指标如容量、电压等级,以及在电力系统里面的作用和地位等,然后再逐步认识和学习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过程,最后再进一步细化,让学生掌握一次设备的详细参数及选型过程。在每次授课过程中,笔者都仔细进行备课,找到与要讲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当前电力系统所使用的最新技术,以便开阔学生眼界,使其了解基本理论和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最新应用情况。

2.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不等于学生就掌握了知识,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及认知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3]因此教师的作用就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和启迪学生的认知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授课过程中,采用提问方式提及当前讲授的知识点在实际的生产生活或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记忆,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理念及工程应用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章节的重点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课堂思考题及讨论环节,能够了解学生对思考或讨论的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面对众多同学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直观感受与体验,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与电力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实际的电力工程或设备很多,如电气主接线、断路器及其他各种配电装置。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电力工程及设备的结构及外观又复杂多样,因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工程的复杂性及电力设备的原理结构特点。对于授课教师,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仅采用粉笔和书本上有限的工程现场或电气设备图片讲述,授课过程将难以为继,常常让教师陷入“只能意会,不能言全”的尴尬局面;对学生而言,常常感觉教师讲授过程中言之无物,没有任何学习兴趣可言,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各种工程或电气设备(如电气主接线、各种类型的变压器、断路器)的实物照片或录像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各种工程现场图片或设备结构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笔者每次授课时,如果涉及到工程现场或设备结构,首先以几张工程现场或设备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在上课刚开始就在头脑中充满好奇或留下疑问,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便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和理解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以便消除其内心的好奇或疑问,进而能够很快掌握课堂的知识精髓。而一些更为抽象的讲授内容如倒闸操作过程、电弧的产生过程及断路器跳、合闸操作过程等,则用多媒体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教学效果大为改善。

当然,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讲授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还需要用板书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以学生为本,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将基本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在“发电厂电气部分”的授课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以外,还引入了实践教学内容——见习、实训及实习,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1.见习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其工程性和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理论结合实际。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工程零距离接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安排了见习环节作为现场教学内容,即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见习相关电气设备,到学校附近的水力发电厂及变电站参观见习,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使现场见习教学环节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避免学生在现场参观的盲目性,必须在参观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见习任务的方式下发给学生,例如:弄清楚所参观的发电厂或变电站的布局、主要的电气设备、主接线的形式、运行方式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避免到现场走马观花;另外,参观前邀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见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详细地讲解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原理及倒闸操作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形[4];最后,还要强调见习时的纪律及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通过上述准备,能够让见习教学过程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获取到书本上难以得到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其工程实践理念。

2.实训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亲眼目睹常用电气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还安排了见习及实训环节,该环节的实施与教材第六章“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同步进行。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准备了该章内容所涉及到的断路器、互感器、小容量变压器、电缆盒绝缘子等主要的电气设备,对该章相关内容讲授以后,便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见习及实训教学。学生在拆卸和安装断路器、互感器等设备的过程中,能够将书本上所提到的各个知识点与现场相关的设备紧密结合,在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检验学生对所学课本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老课题。但是随着通信、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各种新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深入应用,以及电力系统对工程人才要求的提高,在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形式上应当有所改革和创新,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其工程实践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该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以学校所在地附近的水力发电厂或者变电站等实际工程项目为设计题目,并在此基础上更改相关的条件或者参数,引申出更多的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原始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主接线方案的设计及选择、电气设备的选型及校验等,并考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矛盾如地理环境、设备投资等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比一般的专业课程要高,需要该课程教师不仅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并且还要有较丰富和充足的工程实践经验。该课程授课教师如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亲自深入企业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将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课堂内容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所学的课程知识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实用性很强。

参考文献:

[1]韩昆仑,梁小冰,黄萍.浅谈提高《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

[2]熊信银,朱水利.发电厂电气部分[M].第四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李颖峰,马永翔.《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4]王玉梅,孙岩洲,田书.“发电厂电气部分”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电气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研究中我们深感实践教学改革亟待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从实验、实习、实训这些教学环节来界定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恐怕很难将其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事实上,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只能是课程教学。高职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

目前,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你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基地,地处经济快速发展的环渤海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黑(胜利油田)、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完美交汇于此,凸显了东营市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特殊地位,区域优势突出。

东营市地处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及石油化工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东营职业学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高度重视胜利油田开发建设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明确提出了“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为地方建设,并进一步开拓国内外电气行业人才市场,推动我校电气专业人才走向更大的市场打好基础。

我院电气专业主要面向电气设备设计、安装、维修、操作和销售等岗位,能在中小企业从事电气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楼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销售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思路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面向石油装备制造与石油化工行业,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的,特制定以下实施措施: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构建“一主线、两向双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课相融合,完善“双支撑平台+分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创新“学校+井场”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专业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紧密、实训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社会声誉良好的龙头专业。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部分由职业公共平台课程、职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延展课程四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与理论环节构成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学校指导教师为实施主导,负责教学组织、企业协调和职业取向指导等,以企业和企业指导教师为实施主体,负责实施、管理、考核、技能指导等。针对地域特点,我院电气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是石油装备制造行及石油化工类企业,主要从事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的实习。

3.1 企业参观见习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石油行业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对石油行业有一个宏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将来工作岗位的信心。

3.2 企业认识实习

在第二学期,带领学生到石油钻井、油气开采企业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石油钻井、油气开采领域的企业和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较进一步的认识。

3.3 行业市场调查

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实习认识和就业意愿,将学生分成石油钻井、油气开采两个主要学习方向和石油装备制造延展方向。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派指导教师,分别与东营区域内的石油钻井、开采、装备企业沟通协商,然后将学生按学习方向分成3部分,每部分学生又分成多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东营区域内各职业领域的典型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调研,使学生对石油钻井、油气开采、石油装备等领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为将来企业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3.4 企业生产实习

在对石油行业分领域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在第四学期,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和企业接收的原则,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四至六周的生产实习,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对将来的顶岗实习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岗位操作技能有初步的掌握。

3.5 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掌握钻井、采油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干事创业的创新精神。最终,以过硬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市场竞争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均需按规定的要求的格式提交实习报告,并在总结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4 小结

电气认识实习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气控制技术》;“做、学、教”;认识发展观

1、引言

《电气控制技术基础》是职业院校电气类,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电机、变压器、特种电机以及常用的电气控制线路等,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常用的机电设备和电气控制电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知识抽象、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学生学起来难度大,同时教师也觉得难教的窘境。另外,职业院校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动手能力差、自觉性差、学习没有兴趣、创新力更加不足。所以,对于这样一门复杂并有深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果我们教师仍旧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高教学效果的,因此,必须更新观念,逐渐建立一种边做边学边教的教学模式,这种集“做、学、教”为一体的三边教学模式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和实训设备,然后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一套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教学装备。

结合本专业课程特点,笔者将上课地点安排电力拖动在实训室,本实训室用到的配套设备为XK—DT1型电力拖动实训台,并配套有全套测量工具以及接线工具。确定该教学模式理念为“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自己动手做”,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期盼的教学效果。笔者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应侧重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课程内容多且理论性强,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笔者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应用为目的,降低理论难度,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三相异步电动机重点介绍工作原理、机械特性、工作特性,磁通及电磁关系理论简单介绍,删去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如删去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数学推导公式,并采用直观的图解讲解代替,这样做的好处是只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分的电磁感应定律知识,就可以掌握旋转磁场的理论。实践证明,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分配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等改革,是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电气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所谓的“填鸭式”和“灌输式”两种,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从上课开始一直讲到课堂结束,而学生则是拼命的忙于记笔记,学习起来非常被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整合后的《电气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迫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渐采用集“做、学、教”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沿着“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理念展开教学。

3.1 学生自己动手做

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去做,即让他们在教师上课前先去观察、感受学习对象,去发现疑惑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首先形成一个最初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并且每个学生对同一个学习对象形成的最初感性认识也不尽相同,甚至往往是错误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这一过程的重要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一样,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这些都是感性认识。以后我们同他接触多了,了解他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印象也就越积越多,经过头脑思考,就会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对这个人的思想素质、知识才能、生活作风等产生看法。所以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获得感性认识呢,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客体对象的感性认识来源在哪?答案很简单,实践,教师为学生提供及展示相关设备后,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笔者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操作”实验为例,该实验的具体任务就是让异步电动机旋转,然后再切断电源,改变电源相序,让电动机反转。上课开始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四到五人一组到电力拖动实训台进行实验,并在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实验开始后,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是三相异步电动机?它的结构是怎样的?电动机上面的标签上写的是什么?它的工作原理和以前学的直流电动机有什么区别呢?怎么接线才能让它转起来呢?通常,若学生能够产生这些问题,那就代表教师用这种教学方法是正确的,教师应该为学生能够产生问题而高兴,并且应该及时表扬发现问题的学生。尽管最后能完成任务的学生不多,但最起码学生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三相异步电动机有一个转轴,罩壳,接线盒,并且接线盒里面有六个接线口,上面分别标有U1、U2、V1、V2、W1、W2,电动机转起来需要三相电源。学生不知道电动机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它是靠什么原理转起来的,更不知道想要让电动机转起来,需要通过电动机的接线盒把电动机钉子绕组接成星形或者三角形。不过没有关系,学生在该过程中获得的基本感性认识是学生认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第一步,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进入第二步“教师理论讲授”,就能够顺理成章的解决学生在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