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例6篇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1

【关 键 词】 习题教学;探究性学习;新课程;自主学习

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习题教学也将会出现新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杜绝题海,精选精讲,创设一个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应用知识和提高素质、能力的环境。

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选取习题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明确的目标。为此,所选习题要精炼、准确、新颖,同时具有启发性,举一反三,切忌搞“题海战术”,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决某些问题的一些特殊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品质,学会排难纠错和综合运用知识。

一、习题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具有开放性或探究性的问题,采用讨论或探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独特、新颖的想法或见解,学生通过参加探究性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经常通过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例1:已知水平面光滑,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球质量为m,B球质量为M,A的初速度为v0,B静止,分析A、B球以后的运动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

(1)弹簧压缩到最短时,A、B两球的速度为多大?

(2)弹簧伸长最长时,A、B两球的速度为多大?

(3)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多大?

(4)弹簧伸长最长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多大?

(5)弹簧原长时,A、B两球的速度为多大?

(6)运动过程中B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7)运动过程中A的最小速度为多大?

变式:有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的小车总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下端水平,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块以水平初速度v0滑上小车,物块未由最高点滑出轨道,分析以后小球和小车的运动情况,请同学们仿照例1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学生们的问题:

(1)滑到最高点时物块的速度?

(2)物块能够滑到的最大高度?

(3)物块和车分离时两者的速度?

(4)若M=m,物块离开车时将做什么运动?

(5)若M>m,物块离开车时将做什么运动?

(6)若M<m,物块离开车时将做什么运动?

(7)若已知开始时刻物体距地面高度为H,求物体落地时与小车的距离为多少?若将物块未滑出轨道时就去掉呢?

(8)物块在离开车时,车的速度为多少?

(9)物块在离开车后将做什么运动?

(10)物块在离开车时,物块的速度为多少?

(11)物块离开车后,物块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多少?

(12)物块离开车后,物块能否回到小车?

同学们课下想一想这两道例题是一种什么模型?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到哪些共同的结论?每道例题又有什么不同?通过一题多问,一方面考查知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考查思维的连续性。以上两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达到用一把钥匙开一类锁的目的。

二、解题方法要注重灵活多样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1.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具有本质不同。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的体会。

2. 怎样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1)把题目文字表述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境;

(2)根据情境,分析、图示与解题有关的物理状态和过程;

(3)选择解题所需用的物理规律和研究对象;

(4)思考物理规律使用条件对本题情境的适合性;

(5)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参量,辨明哪些已知、哪些未知;

(6)寻找不同过程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物理量联系;

(7)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制约情况,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8)形成解题步骤的框架结构;

(9)分析解题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数学处理;

(10)反思答案的合理性,讨论答案的多解性。

(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

1. 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就是思考某一情境中物理量A发生某种变化时,在物理量C、D、E…等都不变的情况下物理量B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者物理量B、D、E…等都不变时物理量C又有怎样的结果?它实际上是对物理规律函数关系的思考。

2. 结合题意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能把物理规律、物理情境、物理条件、物理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制约情况来思考变量关系、因果关系,因此,它常常能发掘出解题的关键要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 根据物理量的制约关系,想象具体的物理情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习题分析要注意语言的有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

教师的语言要尽量改变过去文字刻板、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风格,体现出文句清新活泼,内容生动幽默,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使学生在探求物理奥秘的过程中,轻松建立立体化模型,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力量。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有这些:第一,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和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第二,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第三,能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总之,某些习题貌似不同而实质一样,也有一些习题貌似相同而实质却各异。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某题的练习,把其他方面知识中类似的题目相联系起来,要尽力抓住其相同的本质问题,寻找出解题中相同的处理方法和关键;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某题的练习来发现其区别,找出其本质的不同处。把知识化多为少,化生为熟,化难为易,使学生进行类比模拟,按性质归类,于异中求同,培养锻炼其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玉英. 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探究;教学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86-0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探究”教学法体现了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为什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以及学科特点适用于“问题—探究”教学法。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教材里有较多的专业术语,那些理论性的名词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生产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贯串了整个教材。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是非常具体的,而那些概念名词是比较抽象的,仅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生物的,这也许是生物比较难学难教的原因,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生物知识。学科内容中有很多探究具体问题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2.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为较好地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法奠定了基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他们已经开始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生物学视角观察问题,感悟生物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生物就在我的身边,我们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去解决一些经过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问题、作业。

3.“问题—探究”教学法体现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师地导引下,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探究出新的知识,达到了学有所获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多激励,少指责,耐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确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其引导者、合作者。“问题—探究”教学法就能较好地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二、怎样在初中教学中要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1.巧引问题。生物学知识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师生去思考、去发掘。教师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教材上有很多图片,这给了教师向学生提问提供许多素材。可以由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实验;也可以由学生在阅读、实验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自己再针对问题去探究。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甚至可以上升为“问题—探究—再问题—再探究”的方法,不断地深入认识生物本质现象。

鼓励并教会学生,善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恰当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拟出或学生独立实验、感知而提出),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感知教材,观察实物、标本和图表,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2.质疑问题。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1)设计出“阶梯式”问题情境,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探究问题,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例如在讲授生物的生命特征以及人的系统等章节内容时,可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从已知到未知,并把难点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实现了化难为易,各个击破。

(2)设计出“辐射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知识点分散思考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针对某一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例如:以基因概念为中心,提出如下问题,什么叫基因?什么是DNA?什么是染色体?三者有什么联系?科学家如何运用基因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生活中我们看见有哪些转基因生物等,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后,学生既找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3)设计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对照实验可以提出比较问题,或分析性的问题,或提出归纳性的问题等等。如对农业生产中如农作物栽培方面,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生物学问题,涉及到组织结构﹑营养运输,光合作用﹑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能量转换﹑碳氧平衡﹑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3.运用问题。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同时学生只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获得了完全的知识,把知识变为学识,化学识为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例如:结合生产实际对农作物栽培的相关知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合理灌溉植物?什么叫“烧苗”,“烧苗”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要合理密植?中耕松土的理由是什么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又例如:生物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能够提出许多实践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诸如怎样使用显微镜?怎样制作临时装片?扦插、嫁接、压条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对那些生物栽培可以分类适用扦插、嫁接、压条技术等。通过技能训练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4.巩固问题。不巩固知识就容易产生遗忘,及时的复习和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般所学主要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就是实验操作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以演示实验为主,实验操作考试前大部分老师匆忙组织学生操作一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量。本人连续四年参加生物实践操作考试评分工作,每次从题库抽出的题里,四道题中至少都有一题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但总是有一些学生不会规范操作,特别是不会对光或者调焦,所以连简单的物像也看不到,说明有的学生训练不够,教师在讲授指导对光和调焦这两个问题时,要把它作为一个难点,让学生反复规范操作,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平日多重视练习(问题,习题形式),加强书面和文字表达以及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

三、教学体会和反思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课堂设计 兴趣培养

生物课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首先是枯燥,其次是单调,相当一部分学生很不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是生物教师上好生物课的关键一环。只有学生对生物感兴趣、对生物现象感到好奇才是学生学好生物的良好开始。因此,在生物课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激励学生勤学好问

优秀的学生总是勤学好问,学会总是从“问”开始。然而,通过平时了解,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出问题。通过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其实是不敢问,因为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问问题是怕别的同学笑话,所以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问;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或相应的学习思考能力不足,不知道从何问起。无论是怕别人笑话,还是不知道从何问起都会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没有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学生原来已有的学习兴趣也会荡然无存。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实,只有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才会提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也只有对教材内容学深学透,才会提出探索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对于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使学生逐步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对不喜欢提问题的,教师要多创造机会,提供更多的提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承认,并大力表扬。这样,师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创造出一个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第一,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特别清楚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认知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基本素质、知识水平都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出学生喜欢思考,乐于思维,敢于回答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

2.巧用故事、妙语、俗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形象的解释生物学中的遗传现象。学生喜欢听,容易记忆,记忆长久。另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用学生熟悉的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引发学生好奇感,说:“地下的水是怎样上升到植物的顶端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然后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材内容,最后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3.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采取新的方式来寻求新颖丰富,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例如:关于“人体的呼吸”一课时,他要求学生把双手放在左胸部两侧肋骨上,尝试吸气和呼出,学生感觉胸部呼吸运动变化。学生练习后,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教师的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挑战

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疑问、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假如地球上没有细菌会怎么样?”等问题。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会开动想象机器,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学生也会提问相关有趣的问题,把课堂搭建成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中快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引发更多的思考。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兴奋和快乐感,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将能够牢牢把握学到的知识。因此,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而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教学平台。

1.变换教学场所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生物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非常紧密,教学时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的花园、林荫路,鲜花丛中认识植物的不同形态,学习植物的生态结构以及不同的生长环境,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起来非常有趣,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样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把标本、模型直接用于生物课堂教学

把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直接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样直观形象,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条理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习起来趣味盎然,印象深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生物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一些有趣的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例一般都较感兴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根系时将玉米秸秆和大豆的根直接拿到学生面前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随时观察。

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物特产来讲述生动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农作物种子的优选,农作物的浇水、施肥和生存环境,动物品种的改良,我们平时生活应注意哪些不良习惯,保护环境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等等。把日常生活中实例融入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推出新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课才会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

参考文献

[1]张丹枫.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

[2]韩国飞.初中生物教学兴趣培养之我见[J].新课程,2005,11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4

问题教学法是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问”来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简而言之,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体现了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育观念,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索的平台。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问题教学法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它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滥用问题教学法,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问题教学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在原则指引下使问题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紧扣教学知识点原则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那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就是提出的问题应紧扣教学知识点。问题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的,脱离了教学知识点的问题就是无效的。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一物理“质点、位移、时间”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质点、位移和时间的概念。在学习“质点”内容时,要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从教材的插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关于机械运动的内容?(2)仔细想一想,这样做能否知道汽车的运动方向?(3)从插图中你还观察到了哪些与我们教学有关的内容?(4)你认为很多汽车都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质点、位移、时间这三个知识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理解什么叫质点、位移、时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提问就是有效的。同样是上面的教学内容,我曾听其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我们在初中已学过一些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内容?(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3)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什么?运用旧知识来做教学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如果旧知识不能为新知识服务,便是无用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旧知识而进行的,教师让学生讨论十多分钟也没有引入知识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质点、位移、时间的概念,而不是复习匀速直线运动。很显然,这位教师的做法就本末倒置了,没有紧扣教学知识点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应紧扣教学知识点。

2.遵循问题层次性原则

每名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与水平也不同。有的学生物理基础好,其学习水平就高;有的学生物理基础差,其学习水平就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这个层次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所提问题的层次性。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答不出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是不理解知识点。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去甚远。学生因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而无法理解问题的意思,也就无法解决问题。仍以“质点”为例,如“研究一支粉笔被抛出去后它的整个运动轨迹是怎样的”,这支粉笔可以看作质点。”该问题涉及质点的判断条件内容。如果提问的对象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自然能很快地回答出来,但如果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由此说明,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灵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力”中“弹力”的问题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叫作弹力?(2)压力、重力、支持力都是弹力,这个说法正确吗?(3)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关“弹力”的例子吗?这些问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重问题预设与生成原则

问题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问题生成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展探究问题的一个过程。从学生角度所捕获的问题往往比教师预设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以往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了问题的预设而忽视了问题的生成。其实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开展问题教学既需要问题的预设也需要问题的生成,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生成,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生成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给课堂“留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设计,激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例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内容时,我在引入环节播放了一段我国宇航员景海鹏等人在神舟九号上的生活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纷纷,这时我引出了失重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关于失重,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大家可以大胆地想象,把想知道的有关失重的问题都提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有的学生问:“超重等于失重吗?”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不会像宇航员一样飘起来?”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宇航员要穿那么多的衣服?”有的学生问:“失重是什么感觉?”我从中挑选了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答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对失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学效果也比教师自己提问要好得多。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还要注重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原则。

4.重视问题开放性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具有探究性的学科,教师在提问时还应注意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应通过问题,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成为问题解决的探究者。高中物理课堂应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复习“电阻”相关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某种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为12 V,额定电流为0.2 A,现在要给这个用电器供电,用的是内阻为2 Ω、电动势为3 V的一组干电池。假设这些干电池可以输出的电流大于0.1 A,请问这组干电池需要怎样连接?很显然,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种,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需注意开放性原则。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的提问只注重学生给出的答案;而问题教学法则不同,它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探究。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通过问题教学法,使物理课堂教学走向多边互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导入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那些过于直白的导入已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如果采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是运用了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物理问题时,就会在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对新知识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了问题导入:“某地发生了地震,此时一架搭载救助物资的飞机正水平飞向指定的物资投放地点――某学校操场。请问怎样才能将救助的物资准确地投放到这个操场里?是直接在操场的正上方投,还是距离操场一段距离时投?”这个问题,学生在电视里常见,但生活中却不常见,学生无法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答,因此只能凭感觉来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前者的做法正确,有的学生认为后者的做法正确。当学生在进行讨论时,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能够带着问题和疑问快速地融入课堂。

2.教学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高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匀速直线运动、力等知识点,其内容都非常抽象,有些实验现象也是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如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是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入手来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从而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的重难点之一是:理解力和运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只能背诵其表面文字。为此,我将它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相信大家都坐过公交车,经常会遇到司机急刹车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在急刹车时汽车仍会向前行驶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学生能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设置问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逐渐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总结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情境问题 模型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41-01

情境问题教学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情境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如果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造物理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何谓“情境问题教学”

所谓“情境问题”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为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而作“水杯——厚纸片”实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经验猜想:厚纸片能不能掉下来,再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笔者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分析厚纸片为什么会与日常经验相违背掉不下来,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杯子里只盛有少量的水或者没有水时,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或者有满杯水,但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口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再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大气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实验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比较相似?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为今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一切事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2 创设“物理情境问题”的途径

由于“物理情境问题”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而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容易受表面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设计“物理情境问题”的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情境问题”呢?这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出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与情境相结合,构建起符合情境的物理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情境,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3 对“物理情境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学生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追求宗旨。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同时,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理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物理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6

【摘要】女生只要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战胜困难的信心,科学的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并持之以恒的形成习惯,不光能使女生容易学好物理,也容易学好其它课程,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并将由此而终身受益。

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女生普遍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甚至恐惧,就以汉阴中学08届高三文理分科为例,理科生共计389人,其中男生323人,女生66人,男女生比例约为5:1,大多数女生选择学文科。当问起女生为什么不愿学理科,回答是物理难学,可物理在高考试卷中有120分,学不好物理怎么能挤进理工科大学之门呢?高中男、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由于性别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的差距,使得相当一批其他方面都很优秀的女生仅仅因为惧怕物理而被迫放弃理科,让人十分忧心,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也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原因一:进入高中女生生理成熟比男生快,比男生顾虑多、思想包袱重,没有男生坚强,很容易有挫折感,听人说物理难学,因而对物理没有浓厚的兴趣,缺乏好奇、自主探求的愿望,产生了畏难、逃避情绪。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认为老师说什么都很重要,常迫使自己顺从老师的思路,很少敢反问和参加讨论,从而造成思路狭隘、盲目。上课时一直忙于做笔记,根本无暇思考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果笔记记得很全面、整齐,但对一些疑难的、抽象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和消化,不敢大胆提问以求得及时解决,而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状态。好似.雾里看花不能看得.真真切切,上了一段物理课后,作业有困难,参考书上习题不会做,月考成绩在下降,自信心受到打击,由于害羞、胆怯、爱面子,女生不喜欢提问和讨论问题,一些错误的看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成为物理的学困生。原因二:通常一位物理老师一般都代几个班级的课,接触学生人数多,无论备课量、作业批改量,还是实验准备量都很大,而男生学习主动,课堂上积极提问、大胆发言,与老师互动,无意中老师就容易忽视女生物理学习的困难,没能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得她们与物理逐渐疏远。针对以上原因,怎样使女生也能象男生一样热爱物理,进而学好物理呢?借用阿基米德的话,给女生一个支点,女生们也能把地球撬起来。物理老师自己不能有认识上的偏见,而应根据女生特点,认真分析,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就一定能帮助她们同样学好物理。

一、激励教育

首先要帮助女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吴健雄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往届女生中物理成绩优秀而考上理想大学的成功范例,激励女生学好物理。通过卫星发射、光纤通讯、网络支持等前沿科学的发展介绍,说明高科技都是以物理为基础的,激发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女生的竞争、参与意识,激励她们积极上进。课堂上对女生多关注、多提问,课后加强交流、辅导,促进其奋进不掉队,有了进步及时鼓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使她们对物理学习更有信心。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培养她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坚强的意志、毅力等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

二、方法教育

给女生学法上以指导,加强对女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勤学好问,积极思考。学好物理首先要上好物理课,课前一定要预习,对新课进行火力侦察,做到打有准备之仗。上课过程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课堂上最好不做笔记或少记,专心听课,主动参与质疑讨论。通过老师对新课中概念、规律、公式的分析、推理、讲解,达到理解新知识、体会新思想、掌握新方法。课后注意搞好复习,温故知新。其次也要看一些参考书籍,查漏补缺,扫除盲点,做适量难度的习题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心态,端正态度

进入高中,在学习物理时要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一转变跨度很大,一些同学不能完成这一转变,他们感到物理难学,一少数同学由于承受挫折的意志力薄弱,动摇了意志,以致于丧失了自信心,这种情况在女生中尤为严重,追其根由,是心理素质差所造成的,她们在入学前就听到了类似.高中物理很难学和.女生学物理不如男生、女生学物理没有潜力等说法。由于她们没有正确认识和充分分析这些言论,在心理上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障碍,上高一后她们是在尝试物理滋味的情境下学习的,这种消极的心理准备肯定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的,极易造成不良的结果,未战先败,丧失了自信心,使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精神劲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钭会放弃对物理的学习,在高一就做出了弃理学文的决定。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排除心理障碍,正确分析社会上的言论,应认识到,学习物理和学习其它任何一门课程一样,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物理确实难学,就应鼓起勇气,下最大的决心,施展所有的本领来对付,开始时应多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就一定能学好,再说,说物理难学,对所有学生都一样,起点都相同,有什么可怕呢?心理学认为,男女生在抽象思维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异,其实女生在学习物理上有自己的优势,她们细心、认真、有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