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的优点范例6篇

秸秆焚烧的优点

秸秆焚烧的优点范文1

关键字:秸秆焚烧污染利用

中图分类号: TL9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量大,覆盖面广,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现阶段其用途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畜牧饲料;工业原料;能源物质;肥源物质。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中约有35%作为农村生活能源,25%作为牲畜饲料,还田作为肥料只占9.81%,工业原料为7%,而废弃和焚烧量到了 20.7%。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而且随着大部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稻草、麦秆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原料。稻草和麦秆越来越被人们视作一种“累赘”,造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稻草、麦秆在田地露天焚烧或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的做法。而且,农民对“炊烟伤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他们很少获得这方面的资料,因此根本不把焚烧秸秆当作一个不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 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技术,农民不知道如何处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

每年夏收、秋收季节 ,我国农村很多地方随意焚烧秸秆现象严重 ,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主干国道两侧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严重 ,甚至浓烟遮天 。不仅严重污染大气,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浪费资源,而且,还会影响到航空和公路交通、通讯等公共安全,并由此引发火灾和其他事故,造成严重损失。

一、危害: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秸秆是优质的能源,是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公斤秸秆直接燃烧的有效热值为340kcal。其次,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成分,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含氮0.63%~3.2%,磷0.11%~0.60%,钾0.42%~2.40%。秸秆焚烧以后不含有机质和氮素,仅含有各种灰分元素,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有1.3亿t被白白焚烧掉,按每吨相当于60~65kg化肥计算,则等于浪费掉780~845万t化肥L引。另外,秸秆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糖、维生素等饲料成分。大量焚烧秸秆浪费了饲料资源,相应增加饲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稻草、麦秆也是一份宝贵的能源。利用稻草、麦秆造纸,可以节约木材,无形中在植树造林;利用稻草、麦秆还可以应用在生活上、娱乐上、旅游上等经济生活领域。从全国来看,那么多稻草、麦秆聚集起来可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和财富,可以解决很大的资金问题。可以想象 ,每年在田间地头焚烧的相当数量的秸秆资源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2、对环境效益的影响。

资料显示:焚烧稻草、麦秆产生的烟雾主要成分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大量吸入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炊烟含有大量极细的可吸入颗粒物,一旦经呼吸道被吸入人体,就会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最终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等。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在15-40C范围内活性最强,对促进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加速养分的释放,改善植物养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焚烧秸秆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影响农作物养分的转化和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化肥用量增加,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农田生态环境。

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农民焚烧秸秆往往是点燃秸秆后一走了之,不注意管理,极易烧烤周边的庄稼和树木,造成庄稼和树木死亡,甚至威胁油库、 粮库、 通讯设施和高压输电线的安全。

在农田,大面积地焚烧稻草、麦秆,产生的浓烟弥漫到道路上,导致能见度降低,对交通安全、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甚至还会产生交通事故和引发火灾,损失不可估量,有时甚至是血的教训

二、解决办法

1、完善法规,加强宣传

为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秸秆焚烧污染、 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保证了禁烧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其次应该广泛地宣传和发动 ,提高农民的禁烧意识 ,调动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让 “秸秆还田、 保护土地、 保护环境” 的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监督管理。

秸秆利用是一项难度大、 涉及面广的工作。禁止焚烧秸秆的执法工作单靠环保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各部门特别是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基层干部应大力支持,层层之间签订禁止焚烧秸秆责任状,层层落实。各有关领导应组织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监管,一经发现焚烧者,马上制止并灭火,视情况对肇事人员和责任区负责人进行处罚。

3、切实搞好秸秆的综合利用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年产秸秆达7亿t,仅靠禁烧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是为过剩的秸秆找出合理利用的出路,使秸秆成为一种新资源,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农民才能自觉地利用秸秆,减少就地露天焚烧。作好秸秆还田的技术培训和普及 ,以点带面 ,搞好新技术推广。培养技术骨干 ,让农民正确地掌握基本技术要领。以环省会、 环机场、 环高速公路沿线为突破口 ,建立样板示范区总结出近年的成功做法 ,推广到全国各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燃料等多种形式和多层次还田的实用技术成果。

(1)机械化秸秆还田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秸秆作为饲料,既发展了畜牧业,增加了经济效益,又为农业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过腹还田是一种综合效益很高的生产模式。但是,直接用秸秆饲养牲畜,秸秆利用率低,牲畜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偏低。通过推广青贮、氨化、膨化、微贮、制块和制粒、微生物处理等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实现“粮多、饲料多、牲畜多、肥多”的良性循环。其中,氨化处理是应用最广泛、比较成功的处理方法。

(3)秸秆燃气

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于溜热解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植物秸秆的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质量分数为50%。这些生物质原料,在缺氧条件下加热,使之发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过程。

结语:

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的关键是把禁烧秸秆与秸秆综合利用结合起来 ,把行政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节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良性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河南农业大学主编. 秸秆饲料资源与利用.中国农业科技版社,1999

2、李周.农业发展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秸秆焚烧的优点范文2

关键词:能源危机;博弈;秸秆回收

一、农户就地焚烧秸秆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于秸秆变废为宝的观念并不成熟,且沿袭了传统的秸秆处理的方式,很多农户认为秸秆就应该就地焚烧,他们中的多数人环保意识并不强,也不懂得如何创新性的去寻求秸秆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利用方式,总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秸秆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主要是资金不足,时间紧凑,技术的不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市场来支撑这一行业。

(一)资金约束

如果不就地焚烧,那么农户可利用秸秆的途径可能就是用秸秆来饲养牲畜,然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如果农户要去采用秸秆来饲养牲畜,则购买牛犊等需要的资金将在农户收入中占据重要比例,而且秸秆饲畜还必须考虑到规模化养殖。因而,由于资金的短缺,用秸秆来饲养牲畜这一秸秆有效利用的途径在农村基本无法实现,在短期内,还存在极大的困难。

(二)时间约束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一般农户家庭的劳动力很有限,而农作物的耕种的周期却非常短,到了农忙时节,农民几乎都在抢收抢种,几乎没有时间去更好地处理秸秆,另外,由于劳动力的成本一般比较高,所以雇佣劳动力就相对而言并不划算,故而,我们说要使秸秆高效的利用存在着时间的约束,农民只好选在就地焚烧。

(三)技术约束

秸秆制沼,是农户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途径。且是可以推广的有效利用秸秆的途径,然而,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技术,因此在沼气的管理上必然存在着技术的约束,这些约束主要表现在:由于季节不同出现的冬季产气问题以及沼气池出渣的清淘工作,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如何把沼气的技术普及给农户,将是一个难点,也必将是一个突破点。

(四)市场约束

作为农户,其快捷的处理秸秆的方式除了就地焚烧就是出售了,然而由于目前我国能处理秸秆的企业甚少,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并不怎么值得投资的行业,而且企业还需要承担运输费用等等,所以农户虽愿意出售秸秆,但却没有合适的市场来支持这一交易行为,故存在极大的市场约束。如果政府能出台相应政策来扶持这一市场,也必将能带来秸秆处理的一个新的良好的突破口。

二、博弈模型

(一)构造模型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或是成本最小,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农民也不例外,农民作为理性人,无论他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都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作为最终目标。理性的农民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选择了秸秆的就地焚烧来作为秸秆处理的唯一方式。然而由于秸秆的就地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资源,故而政府是一直站在其对立面,每年,政府都会相应出台一些禁令来阻止这一行为,然而显然,农民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必然会抵制这项禁令,从而使政府的政策失灵。现仅就短期做一个假设,并建立一个博弈模型,以期在政府与农户的博弈过程中,使得农户在选择秸秆还田的条件下,政府也可以成本最小化。

(二)博弈双方模型构建

A是理性农民,农民作为秸秆的拥有者,理论上是拥有对秸秆处理方式选择的一切权利。从自身利益出发,农民会选择一部分作为自身家庭的生活燃料,一部分直接就地焚烧。B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首先其明确秸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源,可以部分替代煤炭,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还田和饲料,因而为使秸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政府部门更倾向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阻止秸秆的就地焚烧,这就构造了秸秆利用的博弈模型。在该博弈模型中,农民的所有策略集合为(焚烧,还田)政府的策略集合为(补贴,监管)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博弈主体都是理性人,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假设秸秆焚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C,还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D,且A>B假设政府的策略集合互不相交,且假设政府进行的补贴为E,且E>A因为只有政府的补贴大于焚烧所带来的收益,农民才会放弃焚烧秸秆.政府监管的成本为F显然D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出,最优的决策集合应该是(D+E,-E)与(D+G,-G),即不焚烧加补贴,还有不焚烧加提高秸秆回收价格,秸秆作为农产品的最终废弃物,在农民眼里得不到重视,但通过对国内外的实例研究中可以得出,这场博弈必须让农民选择不焚烧,且不论在短期与长期,其都必须在最优的纳什均衡所包含的策略集合里,但由于在博弈模型里并未考虑政府的投入来源,且从长期来看,若是科研取得巨大进步,则此时的D*将远大于原来的D,且此时的D*-H将大于原来的最优策略里的D,且对于环境,对于解决能源危机都是有益无害的。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结论,本文认为,要想根治秸秆的就地焚烧,在短期内当然是通过各项补贴来作为激励,然而长期内,则是技术上的创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在秸秆的使用上有一个更好地途径最为支撑,则必然会使得农民不加埋怨的接受,另外,在短期内,则应该通过补贴来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秸秆还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秸秆这项资源的使用上必将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一)在短期内发展秸秆还田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秸秆有更多更好地用途,在国外也有很多将秸秆变废为宝的例证,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由于资金,时间,技术以及市场条件的约束,农户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秸秆的其他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受时间约束的农村,由于劳动力在外就业以及劳动力成本增高,采取其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秸秆全部打捆并运输到农户家庭或市场。显然,秸秆还田对农户来说其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比较低,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秸秆的特殊的生物组成,其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进而间接地提高产量,另外,由于秸秆还田还能取代肥料,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环境,是政府应该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政府在对秸秆禁焚进行补贴的过程中,也变相的处理了环境污染问题,将这一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了。

(二)政府应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

各部门应主动沟通,协调好农林畜牧等的行政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以保证农户在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作物收割到下茬作物播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进行技术创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长期的最优纳什均衡。(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

秸秆焚烧的优点范文3

为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安全,继续保持秸秆禁烧工作力度,根据《XX市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7-2020年)》通知和XX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X环委办〔2020〕XX号)要求,结合办事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疏堵结合原则,进一步推进秸秆农业化利用,加大秸秆露天禁烧力度,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责,不断提高禁烧监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坚决杜绝出现大面积、持续性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努力实现“不见烟雾,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目标。

三、时间安排

禁烧时段为全年禁烧,春季重点时段为4月20日至2020年5月31日;秋季重点时段为8月24日至9月30日。

四、工作重点

(一)完善网格管理机制,惩教结合抓好禁烧

1.完善网格管理三级体系。各社区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全面覆盖,网格清晰,分级管理,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属地管理体制。完善”办事处-社区-社”三级网格责任体系,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焚烧秸秆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社区要加强应急准备,要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保证息畅通。落实定责任、定人员、定区域、定岗位、定时间、定要求的“六定”制度。既要组织人员深入群众、实地进行巡查,又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进行重兵把守、重点巡查、重点监控。

2.发挥舆论导向宣传作用。充分发挥手机、网络、LED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院坝会、小区会、制作标识牌、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营造秸秆禁烧工作浓厚的氛围。各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居民责任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切实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3.加大环境执法处罚力度。办事处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面实施秸秆禁烧。严禁任何单位、个人以任何方式在任何区域露天焚烧油菜、玉米、豆类、薯类等农作物秸秆、树枝落叶和垃圾等。对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由办事处、社区制止其违法行为,并依照村规民约进行相应处理;情节严重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予以罚款;对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听劝阻,抗拒、阻碍秸秆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社区要及时公开违法焚烧秸秆的相关处罚信息。

(二)加快产业体系建设,拓展综合利用渠道

落实精准财持政策。研究对农机服务组织在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出台购置粉碎机械累加补贴政策,落实好省政府出台的14条优惠政策。根据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研究完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扶持政策。

五、工作要求

(一)严格落实责任。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单位、办公室要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党政综合办:负责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城管办: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工作,配合开展督查。

教育管理组:要加强对学生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教育,认真开展秸秆禁烧“小手拉大手”活动。

派出所:负责对不听劝阻、故意焚烧秸秆的当事人或因违反露天焚烧规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当事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财政所:负责及时拨付秸秆禁烧工作经费和加强资金的监管。

建环中心:负责日常巡查和检查露天焚烧行为。

(二)加强巡查。

各相关单位、部门在重点时段要加大巡查频次,及时制止和查处秸秆焚烧行为,依法查处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杂草和落叶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相邻行政区域秸秆禁烧联合执法,强化督察督办。

(三)强化责任追究。

秸秆焚烧的优点范文4

近年来,人们对秸秆处理方式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田间大量焚烧,这种现象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尤为突出,不仅污染大气环境、损害人身健康,而且妨碍社会秩序、影响公共安全,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与重视。在应对秸秆焚烧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既应充分发挥禁止焚烧的“管理者”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引导利用的“服务者”角色,从而真正在多措并举中服务群众,在履职尽责中转变职能。

一、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

其一,污染空气环境,损害身体健康。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特别是刚收割的秸秆尚未干透,经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烟尘,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损害,可吸入颗粒也直接通过呼吸危害人身健康。

其二,破坏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质量。农户普遍存在这一误区,即田间焚烧秸秆省时省事,同时也能起到追肥作用。事实上,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仅能利用所含钾的40%,其余氮、磷、有机质和热能则全部损失。且秸秆焚烧时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会大量损耗,造成土壤板结,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作物的再生长。

其三,影响公共安全,带来生命财产隐患。由于秸秆焚烧为农户自发行为,因此燃烧后极易引燃周围易燃物,且缺乏扑救措施和力量,给周边村庄、电压设备、人身安全等带来重大隐患。燃烧秸秆形成大量的烟雾,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和航空航运的畅通安全。

二、秸秆焚烧现象产生的原因

由于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应用范围不够广,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出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的倾向,加之缺少必要的政策引导,因此近年来秸秆焚烧有愈演愈烈趋势。

从经济角度分析,大气资源的共享性诱发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支配;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秸秆逐渐退出饲料、燃料等传统功用范畴,较高的秸秆处置成本和较低的秸秆应用回报,使作为理性经纪人的农民从机会成本角度出发选择以焚烧方式处理秸秆;秸秆环保利用技术成本过高、推广不够、市场较窄,且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也无法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大都是一家一户零散经营,分散式焚烧自由度高,缺少统一统筹的规范管理平台;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自由迁移,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农忙时留守的妇女、老人较难将秸秆打捆搬运离田,就地焚烧在所难免。

从管理角度分析,当前管理主体单薄,机制上表现为权力单向运动、缺失互动,尚未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动管理;管理方式单一,理念上体现为管制性,着力点更多体现在“堵”和“禁”上,而秸秆如何处置、如何利用“疏”的力度仍然薄弱,因此容易导致政策失灵。

三、秸秆焚烧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现状

在处置秸秆焚烧问题上,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应对,努力作为,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文规定,焚烧麦秸是违法行为,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多次联合下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通知,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有效保障。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全国秸秆焚烧情况实施在线监控,将收集到的有关焚烧火点数、焚烧时问、焚烧经纬度、火区影响范围等信息及时通报,从技术层面进行有力监督。先后出台鼓励循环农业发展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补贴激励政策,包括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消耗秸秆提供专项财政补贴,对使用秸秆生产电力、热力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等,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严禁焚烧秸秆的具体工作意见和办法,开展包挂、巡逻、宣传等多项工作措施,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处罚监管不力的各级责任人。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第一,预案不足。无论是立法禁止还是事后处置,都着眼于秋收秋忙这一特定时间段,都聚焦于“禁烧”这一目的,未能从源头考虑进行提前干预、事前预防,未能作为一项长效工作进行推进,也未能让农民形成“不愿烧”这一共识。

第二,投入不足。秸秆来源遍布全国农区,却缺乏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在秸秆环保利用方面,没能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技攻关,找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秸秆利用方法与途径;在财政补贴方面,补贴数额和农民处理秸秆成本存在差距,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第三,服务不足。在支持农民机械化收割方面,没能充分解决收割机因功率不够机械收割留茬较高、秸秆运输不便等问题,秸秆收储运、终端产品应用等依然是薄弱环节,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合作,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未能协调配合,没能真正在农民、企业之间搭建秸秆回收利用的商业合作新平台。

第四,宣传不足。偏重警示性宣传,缺少环保宣传、科技宣传和补贴政策宣传,未能充分将秸秆禁烧上升为农民普遍认可的自律意识和公德理念。

四、秸秆焚烧中强化政府职能的建议

秸秆禁烧和回收利用需要农户、企业的支持参与。但无论是秸秆饲料、秸秆还田、工业原料,如仅凭一家一户这种分散种植模式和企业自发自觉行为,都很难形成秸秆回收、开发、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因此,政府的积极介入和积极作为必不可少。在秸秆处置工作中,政府要克服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微观控制走向宏观调控。应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充分运用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手段,组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疏堵结合,真正由“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更加有效方式。

1、强化激励措施,出台和完善有关秸秆利用的优惠政策

激励机制重在以利益引导为价值导向,在尊重农民、企业的前提下,政府应提供相应财政资金,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签订契约合同的方式实现协同治理。一方面,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突出产业化带动,对相关生物质发电企业、秸秆收购企业,加以培育、扶持,实施税收等优惠,并协助市场推广和拓展。另一方面,加大秸秆禁烧补贴、秸秆青贮补贴、秸秆沼气菌种费补贴、秸秆反应堆技术补贴等方面的实施力度,将秸秆还田、打捆、青贮等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的补贴力度,真正调动农民主体正确处置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2、强化合作机制,构建处置利用秸秆的有效平台

政府应与相关企业充分合作,努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针对不同农作物秸秆特质,通过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科技攻关,找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秸秆利用方法与途径,变废为宝。要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加强农民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土地集约化经营,着力解决农民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为秸秆规模化回收利用提供可操作空间。

3、强化管理监督,建立秸秆禁烧的工作网络

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都要建立相应的秸秆禁烧工作组织,农林、农机、环保、交通、公安消防等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其中,形成秸秆禁烧和加强综合利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明确职责、突出问责,一层一层传递压力、一级一级落实责任,特别是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快速反应、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要构建预警机制,把秸秆禁烧工作提前纳入工作计划进行统筹考虑,加强农忙收割期间的田间巡逻工作,真正做到发现在早、预防在先、处置在小。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把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细化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秸秆焚烧的优点范文5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省、市有关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机结合,采取行政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处理和利用农作物秸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双凤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二、目标要求

全镇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确保禁烧率达100%;大力推广秸秆沼气、秸秆制粒、秸秆食用菌、秸秆沤肥、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等综合利用技术,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其中麦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5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镇政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保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镇长任副组长,环保、农技站、农经站、派出所、交管所、财政分局、水利、科技、监察、宣传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技站。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履行职责。农技站负责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落实,机具配置及技术培训、指导,秸秆打捆机械试验、示范和推广;环保负责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及督查考核;派出所负责做好对焚烧秸秆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的查处工作;交管所负责做好督查国道、省道及县乡道路秸秆堆放清理,消除道路安全隐患;水利站负责农作物秸秆抛河监督、查处,严防秸秆抛河污染水体;财政分局负责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落实有关经费补贴;科技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秸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宣传部门负责做好以秸秆禁烧、机械化全量还田为主的农作物综合利用的舆论宣传,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予以曝光;监察部门负责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农作物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其他各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村相应组建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

(二)广泛宣传发动。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的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广大农民,各村要充分利用会议、黑板报、公开栏及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结合科技下乡入户等活动,广泛开展农作物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宣传,使农作物综合利用和禁烧的法规、政策、知识、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论宣传,引导农民树立秸秆也是资源,实施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和综合利用就是节本增收、促进增收的新思路、新观念,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层层落实责任。农作物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源头控制,各村委会为辖区内的责任主体,对本辖区内的秸秆禁烧、机械化全量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负总责,作为阶段性重点工作来抓。要把农作物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镇政府与各村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各村要分解工作目标和责任到户。

(四)加大扶持力度

1、机械装备购置补贴

今年新增中拖(65马力)以上的可再增加补贴,配套秸秆还田机按本年度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外,再增补1000元/台。

2、秸秆综合利用奖励

(1)农作物秸秆农户未露天焚烧,采用机械化还田、回收等方式综合利用的,财政补贴农户20元/亩(含机械化还田作业)。

(2)各村民委员会负责辖区内夏秋二季秸秆禁烧工作,并对农作物秸秆设点收购存放,供回收企业收购,设点收购指导价为100元/吨。农户秸秆不自用的,须将农作物秸秆运至村收购存放点出售。各村设点收购存放的费用由镇财政承担。经考核确认未发生一起秸秆焚烧的村,政府对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禁止露天焚烧工作在市镇考核后作奖励。

秸秆焚烧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秸秆露天焚烧;危害;综合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随着农业连年丰收,秸秆产生量也逐年增多。据调查统计,2010年秸秆可收集量约为7亿吨,其中13个粮食主产区约为5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3%。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对于解决秸秆违规焚烧问题,稳定农业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已经有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支撑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存在,秸秆露天焚烧的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不仅威胁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也威胁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1秸秆露天焚烧的现状分析

1.1秸秆露天焚烧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民的家务事,而是关系到社会环境的大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在农作物收获季节通过卫星来监控秸秆的露天焚烧现象,但似乎成效不大。监控只能看到哪里点火,却并不能够从根源上制止或者缓解秸秆焚烧,农民没有安置秸秆的出路,因此只能选择焚烧秸秆。据统计,秸秆的露天焚烧多发在以下区域:地广人稀的大面积产粮区:如吉林省、黑龙江省,因劳动力相对有限,大量的秸秆被焚烧;富裕地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地区采用新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同时造成大量的农业秸秆被遗弃蛊或者在野外露天焚烧;能源产区:在一些能源产地,由于农民很容易获得廉价的商品能源,因而也有大量的秸秆剩余。

1.2焚烧秸秆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

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曾分别于1999年、2003年、2005年联合下发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又印发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和法规予以控制,但是收效甚微,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并未因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善而受到农民的关注和重视。

2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

焚烧秸秆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政府执政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当前,亟待完善的是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利用,不断推出和研制出成本低、质量好、易于造作和推广的秸秆转化设备。当秸秆不再是废弃的垃圾,而是可以加以利用,综合价值高并且能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源时,秸秆焚烧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和解决。

农民往往不能理解,烧自家地里的一点秸秆,就引起多个政府部门的重重监管甚至是围追堵截,可每年因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释放有害物质

焚烧后产生大量的烟尘、烟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使局部空气质量严重恶化,诱发呼吸道、肺部和眼部疾病等。

2.2露天焚烧秸秆影响交通安全。

焚烧秸秆产生的大量烟尘、烟雾,使空气能见度下降,影响飞机正常起降和车辆安全行驶,诱发交通事故。

2.3影响公共设施安全。

露天焚烧秸秆易造成火灾隐患,特别是在电线或其他公共设施附近焚烧,潜在危害不可估量。

2.4秸秆的露 天焚烧,烤焦了3~5cm的土壤表层,损害土壤有机质含量,造成土壤中各种有益的微生物死亡,损害了土壤的肥力。对后续的丰产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3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我国地大物博,是全球主要粮食产区之一,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总量约7.2亿吨, 其中稻秸2.9亿吨,玉米秸1.9亿吨,麦秸1.5亿吨,这3种秸秆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5.6%。

秸秆禁烧必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要建立秸秆禁烧的长效机制,而不是采用人海战术,靠几个工作人员去检查,要提供秸秆的再加工利用,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应从以下几点重点展开工作:

3.1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机械化直接还田,通过小麦高留茬玉米免耕硬茬播种和玉米秸秆在机械化收割时直接粉碎还田技术将秸秆还田。对玉米趁青粉碎,还可以减少秸秆内糖分损失,对加快秸秆腐解,增加土壤养分大为有益。使用玉米秸秆还田机具把玉米秸秆就地粉碎直接还田作小麦底肥,这是一项省工、省力、增产和提高地力的有效措施。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调整我国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有重要意义。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改善、土壤肥力的增加,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继续保持持续增产。

3.2可推广发展畜牧业,秸秆过腹还田;

秸秆不仅是植物的肥料,也是很好的动物饲料。大力推广青贮、微贮、氨化、盐化、碱化等秸秆饲料技术,推进草食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

3.3利用秸秆生产全降解快餐盒。

利用水稻、小麦秸秆草浆做成的一次性快餐盒各项安全指标良好,且价格低廉,生产过程中无毒、无污染,废弃后能很快降解,对环境的危害很小;焚烧时也没有毒气放出,不会污染环境空气。这项技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应为今后秸秆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5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0.6%,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秸秆直燃发电消耗秸秆约1800万吨,为农民增收40多亿元,并带动农民就业和周边运输服务业的发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消化秸秆1.07亿吨,有力地改良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养畜消耗秸秆2.18亿吨,相当于节约粮食5000万吨。

秸秆正在从原来的农业剩余产品,变身成为新的工业原料和优质肥料,其利用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将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杜延红.可再生资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

[2]周定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C].全国农业剩余物及非木材植物纤维综合利用新技术研讨会文集,2001.

[3]曹国良.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资源科学[R],2006.

[4]杭维琦,陈建江.野外燃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

[5]邬莉,陈静,朱晓东,等.农村秸秆焚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6]刘娅.农作物秸秆治理与综合利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3(01).

[7]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2002/200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