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例6篇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沟通技巧 妊娠 高危 监护

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有个人或社会不良因素及某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产妇(包括难产)者。根据孕妇的高危因素及风险大小,制订相应的监护管理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而措施能否顺利实施,取得孕妇的理解与配合是关键,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取得孕妇及家属的信任,才能使孕妇积极配合监护计划,主动参与监护过程。2005年1~12月我科共收治在我院建册的高危孕妇共672例,高危因素中以妊娠期高血压病为首146例。在严密的监护中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让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围产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孕期保健。但限于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对每位孕妇随时进行监护,尤其妊高征患者,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孕期自我监护胎动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即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及围产儿患病率,本文着重讨论妊高征患者的胎动自我监护,根据孕妇的高危因素及风险大小,制订相应的监护管理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2009年妊娠满28周的孕妇,临床诊断妊高征,既往体健,年龄22~31岁,平均26岁,均为单胎,初产妇354例,经产妇163例,初中文化程度者占80%,农民占60%,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监护组267例,对照组250例。

1.2方法 ①全部孕妇接受常规产前检查。②监护组:胎动记录方法:孕28周后每日早、中、晚在相同条件下各数1小时胎动3个小时胎动总数乘以4为12小时胎动总数,称为每日胎动数(DFMR),以此为基数,若小于20次/12小时或每日胎动数减少或突然增多超过5%为异常。若发现胎动异常,可改变体位,摇动胎儿后再数胎动,仍有异常时,即去医院就诊。③分娩后1周进行统计分娩及胎婴儿情况。

2 结果

监护组中异常发现率及符合率:发现异常胎动者3l例占11.6%。即时去医院就诊,经听胎心,或作NST、 OCT试验证实胎儿宫内窘迫者25例。占80.6%,给予及时处理,无1例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两组新生儿 Apgar评分情况。见附表。

3 讨论

胎动是唯一能被孕妇感知的表示胎儿生命存在的征象,其胎动频繁程度能反映胎儿宫内安危状况。胎动过频或胎动减少均是胎儿缺氧的先兆。孕妇每日定时测定胎动的次数是一种简单的、且十分有效的自我监护的方法。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采取综合措施,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如何降低新生儿窒息率,而新生儿窒息是宫内窘迫的延续,如何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成为首要问题,胎动自我监护法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我院采用监护的妊高征患者新生儿窒息率为20.2%,对照组26.5%,差异显著。

附表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孕期利用胎动自我计数是较好了解胎儿宫内状况的简易方法,且可扩大监测范围,不需特殊设备,尤其对高危妊娠,如妊高征患者。胎动临护有助于发现妊高征引起的胎盘功能不是及胎儿宫内窘迫。若胎动突然增加为胎儿急性窘迫。多半是脐带受压所致。此时应立即改变体位,以缓解受压的脐带。若胎动减少,胎儿缺氧,但此时应注意孕妇是否用镇静药或硫酸镁。因上述两种药物可使胎动减少。胎动减少而胎心音正常,多是由于胎盘功能不全所致,应采取相应措施,胎动明显减少至消失,常在胎心音消失前12小时。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终止妊娠。

临床上常指导孕妇早、中、晚三次卧床计数自己胎动次数,每次持续1h,相加后乘以4,即为12h的胎动次数。每次胎动计数均应大于3次/h。胎动异常有两种情况。胎动频繁型:多是脐带受压、胎盘早剥等胎儿急性缺氧造成胎动增加、频繁。胎动减少型:往往是由于妊娠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盘功能不全等因素使胎儿长期处于慢性缺氧中,胎动减弱、次数减少;另一方面,急性缺氧胎动频繁后,若缺氧继续存在或加重,也会导致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若胎动次数小于3次/h,或比平时减少50%,要引起高度重视。胎儿往往在胎动消失12~24h后死亡,在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仍然存在时,及时终止妊娠,仍可挽救窘迫胎儿生命。

胎动监护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胎动受外界因素及母亲状况的影响。胎动自我监护易于被孕妇接受。即简单又方便,可广泛用于各级医院。特别对基层医院。可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尤其对高危妊娠,及时治疗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发病率,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黄醒华.远程监护技术在围产医学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49~450.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围生期;低出生体重儿;因素;对策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73

临床上, 低出生体重儿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并且一些新生儿还有可能出现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障碍, 对其后续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因生活与生存能力弱, 对外界适应能力差, 在围生儿死亡方面占主要因素, 所以低出生体重儿是围生期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围生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可以为围生期保健工作重点提供依据, 以提高工作质量[1]。本文将对本院2007~2012年126例低出生体重儿的围生期相关因素及相关处理对策予以简单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7~2012年的新生儿3565例, 对其中出现的126例低出生体重儿的围生期相关因素予以简单分析。

1. 2 方法 统一的围生期保健手册中孕产期情况资料, 内容包括母亲年龄、流产次数、新生儿的性别、分娩孕周、是否双胎, 统计低出生体重儿的例数, 计算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分析低出生体重儿与母亲年龄、流产次数、妊娠高危因素, 与新生儿的性别、分娩孕周、是否双胎相关因素的关系。对本次研究中的126例低出生体重儿的围生保健措施予以统计分析, 并对孕妇的产前检查次数、体重增大幅度等予以统计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对本院2007~2012年新生儿数量予以统计, 共有活产新生儿3565例, 并依据《实用新生儿学》中的相关标准, 发现这3565例新生儿中一共有126例低出生体重儿, 总的低新生儿体重的发生率为3.53%, 将其与本市其他地区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相一致。

2. 2 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中的126例低出生体重儿的产妇中, 有24例都是高危孕妇, 对其相关危险因素予以简单分析,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早产双胎11例, 生殖道感染51例, 胎膜早破26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 胎儿生长受限21例, 胎盘因素6例, 低出生体重儿的原因较多且复杂。孕周与低出生体重儿3565例活产中, 早产儿80例, 低出生体重儿51例, 发生率63.75%;足月产和过期产儿46例, 低出生体重儿17例, 发生率36.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早期新生儿死亡与低出生体重儿 2007~2012年本区活产新生儿为17310例, 其中有128例围生儿死亡, 有5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 总的新生儿死亡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0.31%, 和本市其他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相一致。其中低出生体重儿的数量为408例, 早期新生儿死亡26例, 占6.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来西方国家的研究显示 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 脑瘫患儿中有47%都是低出生体重儿, 由此推断低出生体重可能是脑瘫患儿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出生体重儿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发生率为4%~5%, 国内资料为6%~9%。本文为5.36%, 低于国内水平, 据统计表明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2]。

3. 1 产前检查 做好产前检查工作对于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在实施产前检查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的发现孕妇孕期的异常情况, 并能够及时予以处理, 对于胎儿的正常宫内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2 妊娠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包括除分娩孕周与双胎因素外的高危因素, 研究证实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所以, 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孕产妇健康管理规范, 从孕12周前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开始, 加强孕早中晚期健康管理积极执行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 可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3. 3 营养因素 胎儿快速生长的重要阶段就是妊娠的中晚期, 该时期保证胎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在该阶段中孕妇存在营养不良, 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胎儿生长过程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等, 如果各方面供应不足, 很容易导致胎儿出现低出生体重。

在孕妇产检过程中,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胎儿的大小小于正常孕周范围, 需要对其实施进一步的检查。尤其是营养方面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 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防止由于胎儿的生长受限, 导致出现低出生体重儿。另一方面导致出现低出生体重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产, 这与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等有关, 对于有生殖道感染的孕产妇, 应该及时实施正规治疗[3]。

3. 4 性别因素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结果予以简单分析研究发现, 低出生体重儿中男性所占比例为5.23%;女性所占比例为5.49%, 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这和国外一些研究中的数据相一致。

3. 5 干预措施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 导致低出生体重儿出现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可以采取下列的干预措施:①强化围生保健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 积极开展孕期健康教育, 使孕产妇认识到围生期保健的重要性。使其自觉的参与到围生期检查中积极做好孕妇的产前管理工作;②医护人员在实施产前检查的过程中, 应该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围生期的高危孕妇;③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胎盘位置异常、妊高症、胎盘早剥等高危因素的孕妇, 应该对其实施严密的监护, 并实施相关的治疗措施, 尽可能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④对于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 做好其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好其喂养护理, 保证其成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尽量的降低其死亡率;⑤加大提高基层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 加强高危妊娠系统化管理, 防止早产及时发现和治疗高危因素, 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志诚.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2012, 11(4):31-33.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4(5):28-30.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儿科临床护理; 常见风险因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86-02

所谓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即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危险事件。由于患儿不具备危险意识,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往往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1]。这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确保患儿的护理安全。本文就本次研究的案例及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适宜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儿科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63起,自2010年开始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后,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1起。以2006年1月-2010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对照组,将2010年3月-2012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观察组。

1.2 研究方法

整理总结两组各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各项指标,通过比对两组间差异,总结探讨护理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63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23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28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5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3起,属于抢救重症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的为4起。护理组11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3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6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1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1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儿科常见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

儿科通常容易出现的意外风险伤害有:患儿跌倒;从床、车、窗等处坠落;烫伤、骨折、眼外伤、利器割伤、牵拉伤、气管及食管异物、窒息、重物砸压伤等。由于患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平衡功能较差,同时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却缺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很容易模仿危险动作或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若陪护家长同样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例如未随时监护患儿,离开时忘记将病床防护栏拉起,将开水等危险物品置于患儿能够接触到的位置,或与患儿挤睡等,容易增加患儿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概率[2]。

3.2 护理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总结

护理方面的操作问题,如静脉穿刺无法做到一针见血,延误静脉用药,或患儿家属出现焦急、心疼等情绪,从而引发不满;在输液过程中,因药液速度过快导致患儿循环过重,或药液过慢未能遵医嘱完成用药计划;对药物的剂量计算出现差错,用药不足或过量,用药错误等造成护理失误;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尝试,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药物浑浊或相克;因未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未按轻重缓急进行抢救,或抢救不到位而未能及时抢救患儿生命;例行巡视或指导不到位而导致患儿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监管不力使患儿擅自离开病室而发生意外;护理记录混乱不清,患儿出现病情异常时,采取了护理措施却未有护理记录,或记录与实际不符,无法发挥法律证据作用,或起到反作用;医疗设备未能及时检查,导致使用时因性能不稳定却无人察觉,导致患儿发生意外[3];或医疗设备不到位,当有护理需要时却无法及时使用;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团队精神缺失,面临紧急情况时无法冷静对待,正确处理,或同事间相互指责相互猜疑,导致护理工作出现意外[4]。

3.3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方法

(1)完善管理制度。应及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将完善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作为全体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指南,将其作为工作准则,从而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保持安全且高质量。(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首先应培训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定期地对护理人员举办各种护理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诚信度及工作责任感,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对、防范护理风险的业务能力[5]。此外,应将已发生过的意外风险事件制作成反面教材,具体形象地通过这些案例向护理人员宣导风险意识的重要性,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此外,护理岗位技能的培训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应在全体护理人员中展开岗位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都能够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从而熟练操作、及时应对,降低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护患间应增强沟通。作为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始终是一种高风险、无法完全预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起一个抵御意外风险的协作整体,而并非仅仅依靠护理人员[7]。因此,应全面、随时地与患儿家属沟通宣导,及时告知护理工作进度及要求,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和理解,既明确了解护理服务,又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潜在意外风险有所准备并能共同承担。就具体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时随时告知家属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存在的风险等因素,力求获得理解及配合,若需要采取特别护理或治疗时,应在实施前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必要时应做好签字确认工作,风险由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共同承担,从而建立起意外风险防御整体[8]。

综上所述,确保真正降低护理意外风险因素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对风险事件展开全面分析,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严格贯彻执行,同时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风险意识。相信通过长期的探讨、完善及执行,尤其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支持后,护理工作一定能够更加优质有效,从而确保患儿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儿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90.

[2]张春侠.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397.

[3]林晓枫,张秀玲.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18.

[4]王玉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7):969-971.

[5]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18-119.

[6]李含芬,马树芬,黄婉云,等.浅谈儿科护士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7):944.

[7]李红梅.对儿科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4(10):57.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4

目的:准确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降低跌倒所致伤害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

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

3.

定义:跌倒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或不伴有外伤。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无论其由生理原因(如晕厥)或是环境原因(如地板较滑)造成。若患者是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地面上也应视其为跌倒并上报。

4.

权责:

4.1

全体员工:协助保持医院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的发生;遇有高危患者做好防跌倒宣传,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置和上报。

4.2

护士:准确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做好再评估与宣教。

4.3

药学人员:对易跌倒药物进行界定和警示。

4.4

后勤保障人员: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通道无障碍物;定期对医院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对环境安全等进行巡视,消除安全隐患。

4.5

科室: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与改进。

4.6

护理部:对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管

4.7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制订和不断完善制度,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包括对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导致的预期或未预期的后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5.

作业内容:

5.1

凡来本院就诊的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均需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

5.2

经评估具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情境、场所,应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或干预,以降低跌倒风险。对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应有记录。

5.3

跌倒高危因素:

5.3.1

年龄(包括≥65周岁的老年患者、≤5周岁的儿童及>28周的孕妇)。

5.3.2

最近1年有跌倒史。

5.3.3

饮酒。

5.3.4

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

5.3.5

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活动障碍。

5.3.6

定向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躁动不安。

5.3.7

体能虚弱。

5.3.8

眩晕、体位性低血压。

5.3.9

使用过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包括散瞳剂、降压利尿剂、麻醉止痛药、缓泻剂、镇静安眠药、降糖药等。

5.3.10

病情需要陪护但无家人或其他人员陪护。

5.4

门急诊患者:

5.4.1

门急诊跌倒的高危场所及情境

5.4.1.1

门诊: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科、肿瘤科、放疗科、眼科、针灸科、中医科、妇产科、儿科。

5.4.1.2

B超、功能检查室、医学影像科、放疗室、内镜中心、计划生育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

5.4.1.3

急诊科。

5.4.1.4

卫生间、楼梯。

5.4.1.5

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或者在狭窄的检查台上改变姿势。

5.4.2

门、急诊患者的风险评估:

5.4.2.1

门诊患者由首诊医生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急诊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勾选一项即为高危跌倒患者。评估结果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5.4.2.2

年龄年龄≥65周岁的老年患者、>28周的孕妇、≤5周岁的儿童由电脑信息系统自动评估跌倒高危患者。

5.4.3

门急诊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4.3.1

在其外衣左胸前部位粘贴

“高危跌倒”标识以作提醒

5.4.3.2

通过发放健康宣教单、口头宣教、墙报等方式对患者及陪伴者进行预

防跌倒风险的宣教。

5.4.3.3

保持通道无障碍、地面防湿滑、适宜的照明等

5.4.3.4

医院过在易跌倒区域有醒目的警示标识(楼梯、卫生间、斜坡、湿

滑地面等处)

5.4.3.5

为患者提供轮椅、平车等辅助设施并做好防护.

5.4.3.6

陪者全程陪同,医护人员协助。

5.5

住院患者

5.5.1

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5.5.1.1

住院成人患者:根据《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45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45分住院患者每周进。

5.5.1.2

住院患儿:2

岁以上~14

岁的儿童患者根据《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12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12分的住院患儿每周进行一次评估并记录。

5.5.1.3

依据儿童运动的发育过程“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4

个月的婴儿才能翻动,工作人员需对照护者进行宣教并记录。月龄

4

个月以上至

2

岁以下(含

2

岁)的儿童为我院高风险跌倒的患者。

5.5.1.4

新入院或转入2小时内完成首次风险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完成评估。

5.5.2

住院患者跌倒再评估:

5.5.2.1

患者病情、治疗发生变化时,如特殊检查后、手术后、血透治疗后,使用或调整镇静剂、利尿剂、降压药、泻药、降血糖药后以及出现意识、活动、自我照顾等能力改变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2.2

发生跌倒事件后。

5.5.2.3

患者面临新的治疗环境,如转科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3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5.3.1

在患者床头标注防跌倒警示牌,腕带扣防跌倒蓝色标识。

5.5.3.2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儿童患者签署《住院儿童安全告书》;

母婴同室病区新生儿家属签署《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5.5.3.3

风险因素,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宣教,采取预防跌倒和坠床的安全措施并记录。

5.5.3.4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加强床边交接班,督促强化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5.5.3.5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帮助。及时检查并确保传呼系统完好,告知值班人员关注此类病人的传呼,将常用物品放置于视野易取处,床头呼叫铃置于适当位置。

5.5.3.6

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尽量安排在病房有卫生间或离卫生间近的病房,卫生间设有坐便、扶手等设施。卫生间设置紧急求助铃。

5.5.3.7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卧床时使用护栏,离床活动应有人陪护,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患者头晕时,应保证卧床休息。

5.5.3.8

病室、医疗区域、公共区域光线充足、保持地面干燥,空间宽敞减少障碍物。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

5.5.3.9

病房通道内设置扶手,楼梯上设置“小心台阶”警示标识。

5.5.3.10

增加全院各处警示标识的张贴,尤其在卫生间及浴室内。

5.5.3.11

为患者提供、拐杖、轮椅、平车等便利设施,使用平车、轮椅时,在换乘

和移动移动患者时不要忘记刹车。

5.5.3.12

病人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和衣裤,病情允许夜间睡前尽量少饮水。

5.5.3.13

患者在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时,应有陪护,注意做好保护,防止跌倒的发生。

5.5.3.14

需遵循起床三步曲(床上靠30秒、床边坐30秒、床旁站30秒),如头晕立即卧床体息。

5.5.3.15

患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时有人在旁进行保护。

5.5.3.16

躁动不安者专人陪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坠床的发生。因病情需要使

用约束具的患者,对可能导致受伤、血液循环受阻或皮肤完整性受损等未预期的后果进行监控。

5.6

患者不慎发生跌倒时的应急处理

5.6.1

护士立即报告医师、护士长,并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受伤情况并妥善安置;紧急情况立即予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待医师到场后遵医嘱予进一步诊疗处置。

5.6.2

了解患者的跌倒经过、损伤情况等,并记录于病历中,跌倒伤害程度分级:

5.6.2.1

无伤害

5.6.2.2

伤害程度1级: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5.6.2.3

伤害程度2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5.6.2.4

伤害程度3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

5.6.2.5

患者因跌倒产生的持续性损伤而最终死亡。

5.6.3

做好患者即家属的安抚工作。

5.6.4

通过医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呈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析定性,医院质量改进办公室备案。

5.6.5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组织科内或科内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经过、防范及整改措施。

6.流程

6.1住院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护士妥善安置患者、评估病情

险因素

1.《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2.

手腕带扣“防跌倒/坠床”标识,在床头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标识。

3.

对患者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落实预防措施。

4.

做好再评估及再教育。

5.

护士长及护理组长负责检查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立即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家

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

取改进措施。

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护士妥善安置患者、护士执行医嘱

、做好观察察,加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强巡视

评估病情

立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师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护理安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科室执行改进措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6.2

门急诊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3.

全面的环境、着装安全

4.

合理使用工具、家属陪护

5.

必要时医务人员、志愿者协助就诊等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评估病情、护送至诊间或急诊科

进一步处理

跌倒发生时间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

分析原因,系统上报

门诊患者报告门诊办公室

急诊患者报告急诊室

7.

相关文件

7.1

《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医院评审标准》(第

6

版)

7.2

《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版)

7.3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

8.

表单

8.1

《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8.2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3

《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4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

8.5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8.6

《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

8.7

《新生儿病区新生儿住院告知书》

获经批准:

签署日期: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品管圈活动;产科病房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26-04

Value explore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al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WANG Ling JIANG Xiaoling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decreas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es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 1200 neonates born in maternity ward of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and visual management methods, while the common nursing methods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ppening of diseases, recovery time and medical inccident affairs rat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morbid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 (P > 0.05). But after carrying out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jaundice hospitalization leng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7.11±0.52) d to (6.24±0.41) d (P < 0.01),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 length reduced from (8.05±1.02) d to (7.21±0.88) d (P < 0.01); neonatal adverse events rate decreased from 5.30% to 2.70% (P < 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obstetrical war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decrease the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Neonat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bstetrical ward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组成的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品管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并从中增加同仁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和谐气氛,称为QCC活动[1]。QCC应用到护理服务行业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产科病房在综合医院多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而综合医院产科护士同时担负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而新生儿又属于与儿科交叉的围生医学范围,护理工作繁杂,风险较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综合医院产科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属于早期新生儿,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及新生儿疾病,如何有效管理产科病房新生儿,防止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对于患病新生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管理模式,它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评价和早期处理,以减少医疗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产科自2012年1月以来,对病区新生儿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的应用,对新生儿风险加强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及平均风险事件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1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0例,孕龄32~42周,平均(37.0±4.0)周,男325例,女275例,剖宫产354例,顺产246例,转儿科共53例,纳入研究547例。实验组600例,孕龄31~42周,平均(37.0±4.2)周,男315例,女285例,剖宫产348例,顺产252例,转儿科共62例,纳入研究54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资料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凡是出生后由儿科医生决定立即收治儿科的新生儿均不在本研究之列。

1.2 研究方法

除了按常规设置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标识外,根据新生儿有无高危因素分别标识为高危儿,使用红色卡片;非高危儿,使用绿色卡片。凡是新生儿母亲存在疾病或分娩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新生儿存在疾病的标识为红色高危儿卡片,而顺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儿标识为绿色普通儿卡片。红色卡片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绿色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将卡片置于婴儿床头。同时对于产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对于高危儿的护理观察和对高危儿可能发生疾病风险的认识,针对不同的标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1.3 研究内容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情况,发病后儿科住院天数,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1 成立品质小组

小组人员共8名,护士长担任圈长、护士长助理任秘书作会议记录,圈员为产科病房护士3名和产科特需病房护士3名,所有人员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品管圈成立后,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需掌握品质及品质管理的知识,通过投票结果,设定圈名为“爱心圈”;徽标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徽标为底色的基础上,两个心形抱成一团;含义为“温暖人心,温暖我心”;同时明确了品管圈活动要求,圈长每周组织1次会议,每次会议时间50 min。

2.2 计划

首先主题选定,圈长用激发每个圈员思维的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提出新生儿在产科病房中的一系列问题,对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顺序,然后集中意见,利用分类法依次筛选出主题,最终确立“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时间以6个月为活动周期,设定具体项目负责人和每步骤所需的时间。继而对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进行现状把握,从医护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技术等进行检查;通过流程图将现行工作充分掌握,把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的现象与标准服务差距以及变化加以观察和记录,并设定改善目标值为5.23(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经过圈会设定目标: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3个月内提高护理质量。并针对护理质量低下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分析护理质量低下的原因,选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护理操作流程、健康教育等四个要因;对四个要因再做一次检查;最终在第8周完成了从人员、护理和环境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护理措施。具体见图1。

图1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3 护理对策实施

2.3.1 细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3.1.1 保暖 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排汗能力差,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新生儿体温极不稳定。出生后立即放于热辐射式抢救台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回到病房后棉被保暖。

2.3.1.2 喂养 提倡及早喂养,以防止低血糖。提倡纯母乳喂养,由于有医学指征可采取配方乳。试喂5%糖水5 mL,每2小时1次,喂两次后无呕吐开奶。喂奶时将新生儿抱起取半卧位,喂哺前,先将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测试乳温,无烫灼感方可喂哺。人工喂养的奶量:出生第1天,30~60 mL/(kg・d),第2天60~90 mL/(kg・d),第3天90~120 mL/(kg・d),具体的奶量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酌情增减。

2.3.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出生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吸净口鼻及气道的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普通新生儿可放置于一个30°左右的斜坡式床垫上,并使其侧睡,防止溢奶而引发窒息。高危儿可再其基础上,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可轻弹、拍打足底或托背等恢复呼吸,同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氨茶碱。

2.3.1.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加强对家属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以防止其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须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次大便后臀部须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须用碘酒消毒。

2.3.2 优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人员技能

提高护士对各项操作的熟练性,注重护理知识的专业性。针对在产科病房中常见的新生儿呕吐、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疾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并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对疾病进行归类,由各专业护士负责学习和指导。护士必须在床旁进行交接班,晨间交班护士长必须到场,确保交接班的完整性。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3.3 加强高危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

入院时由接待护士对高危新生儿家长进行初次健康教育。主要讲解高危儿的护理程序、签署高危新生儿特殊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在住院期间,由护士对家长集中进行早期干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1~2次。采用多媒体教学,结束后发放指导材料及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培训内容的掌掘情况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操作示范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书面、面对面传授、电话、短信、E-mail、QQ、飞信等形式,从根本上弥补了产科病房开展中的不足,满足了新生儿家长的需求,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2.3.4 早期干预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高危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主要包括视听刺激、新生儿抚触及婴儿被动体操训练等,每日2~4次,于喂奶前30 min或两次喂奶之间、高危新生儿清醒时进行。干预训练时家长进行观摩,并指导家庭干预。

3 结果

根据计划6个月后进行效果确认。另选取黄疸和肺炎新生儿转儿科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黄疸住院天数为(6.24±0.41)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7.11±0.5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肺炎住院天数为(7.21±0.88)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8.05±1.0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比例见表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见表2。

表1 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比较(例)

表2 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68,*P < 0.05

4 讨论

综合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是由产科护士承担,产科新生儿均为早期新生儿,极易发生疾病及意外事件,如何规范和提高产科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和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意外或疾病,及易导致家属误解,导致医疗纠纷发生[3]。新生儿安全管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4-7]。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全体护士参与品管圈活动全过程,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与满足感增强,主动服务及团队精神明显改善,科室的凝聚力更强了,加强了护患沟通,护士对患者全程、仔细、周到的评估和护理,各种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全科护士积极参与实施前后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产科自2010年起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到科室新生儿的护理管理中来,对新生儿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隐患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如安全宣教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并同时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组织操作技能考训练和考核,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用卡片在新生儿床边进行标识,对普通新生儿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施行具体的观察护理措施,对其存在的疾病和意外风险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及时干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积极主并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使产妇及家属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风险管理[8-9],可以很好地改善护患关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给产科母婴护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0-11]。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新生儿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新生儿的安全得到保障,产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宁,周玲.“QCC”方法在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管理品质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6-148.

[2] 陈连珍.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J].求医问药,2011,9(5):52-53.

[3] 邱敏芬.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9):79-80.

[4] 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7-58.

[5] 曹华华,邓慧,胡妍,等.品管圈在降低颈丛麻醉术后排尿障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153-154.

[6]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7] 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27-128,131.

[8] 贾丽华,蔡绿花,卢彩萍.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遵循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8-889.

[9] Ottosson B,Hallberg IR,Axelsson K,et al.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surgical care impaired by cuts in expenditu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nursing care at a surgical clinic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1997,(9):43-53.

[10] 周源芝,王文艳,董养珍.孕期健康教育对剖宫产率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9):102-104.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护理安全;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都不发生心理、身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护理安全是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前提;同时也是保护护理工作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避免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和伤害的保障。护理安全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妇产科危重患者多,监护难度大,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而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所以,在医院发生的护理安全事故中,妇产科常居首位。所以,护理安全问题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医院妇产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形成因素

(一)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仍然大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致在行护理操作时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对病情解释不周,从而引发很多护理安全问题。如有的护理人员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格,轻视病人出入院时间、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等护理文书的书写和记录,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有的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等制度,出现发错药、接错液体、抽错血等现象;有的护理人员缺乏对孕妇和婴儿进行常规的、系统的护理,或没有认真、仔细听取孕妇的胎心及对孕妇进行严格的产程观察,以致造成新生儿窒息以及孕妇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再如,随着患者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而有的护理人员知情同意落实不到位,在出现急症的时候,或因紧张或忙于处理,或因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需用产钳术或剖宫术时,没有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就可能偏离患者的期望值,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成为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因素。

2.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能力不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妇产科的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加之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和高科技医疗设备不断应用到妇产科医疗护理服务中,这些都对妇产科医护人员在业务上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妇产科护理队伍年轻化倾向明显,加之学习力不足,部分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成为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源头。有资料显示,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比率较高。多因临床经验不足,职业敏感度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护理操作不规范,应用仪器不熟练,综合处理能力不强等,从而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护理效果不满意、不信任,甚而引发医疗纠纷。如血氧饱和度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有的护理人员对血氧饱和度仅90%的患者,仍忽略对其面色、呼吸等情况的观察;有的护理人员在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不能准确、快速的配合相关人员实施抢救;有的护理人员在对临产妇的护理工作中,不能正确监测孕妇的产程、缩宫等情况,以致新生儿缺氧、脑瘫、锁骨骨折等疾病发生率增高。

(二)院方原因

1.医院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人员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已成为护理不安全因素之一。如因护理人员疲劳操作、疏于观察而导致的输液渗出致组织坏死;患者引流液性质改变而不能及时发现致延误诊疗等。

2.医院的基础设施布局不当

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致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致烫伤等。[1]以及环境污染、食品污染、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成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3.医院药品、护理设施短缺

必需的药品及必要的护理设施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和前提。如医院相关人员在药品、医疗设施的采购和管理中工作不力,导致药品和医疗设施短缺或质量低,性能差,不能满足妇产科护理的实际要求,就会造成妇产科护理水平降低,导致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对用于产后大出血、子痫抢救工作的急救药品、抢救设备是否得到及时补充、良好维护、甚至位置摆放是否得当等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成为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

(三)患者自身因素

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主要是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和产褥感染等;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窒息、感染、出血性疾病、畸形及早产因素等。由于妇产科病人存在着比别的患者更多的特殊性、危险性,这无形中更多的加重了医疗和护理的难度;加之大部分社会人群认为分娩是生理过程,无风险意识,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差,如果一旦与其期望的有差距,就对医生的诊断用药产生不信任感,更不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如有的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网络、书籍等多途径获取一些疾病知识及诊疗方案,就私自参与医疗过程而不规范用药;有的患者住院期间私自离院外出,如造成摔伤、胎盘早剥、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后果,就可能成为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

二、妇产科护理安全问题防范对策

(一)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妇产科是高风险科室,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监护难度大,加之护理队伍的年轻化,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许多在学校未学习到的新技术、新药物、新设备、新器械、新方法以及职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不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影响到护理职业安全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因此,针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专业水平有限、业务能力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培训,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国外将护士的继续教育称为“生涯教育”,认为护理人员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人需要通过终身教育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护理安全意识,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丰富护理人员法律知识,不断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确保护理安全。

(二)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针对妇产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保障,是预防和判断差错事故的基本要求。制度的执行包括构建执行框架、制定执行流程、组建执行团队、塑造执行文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如交接班时必须认真检查抢救设备仪器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检修制度,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护理管理部门要将操作过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形成相应的书面材料,要求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常规时,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对新入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减少不规范行为及护理差错的发生几率。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重视高危人群的管理,认真观察病情变化,落实有效护理措施。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妇产科护理工作的难度所在和责任所在,认识到不配合院方的要求就有造成各种严重后果的可能,从而配合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妇产科,最为常见的敏感问题为心监测、新生儿身份识别、新生儿意外、新生儿失窃、新生儿院感等,对于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核对,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及时避免。要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达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使用特殊药物时,如缩宫素、硫酸镁等,要严格按规范使用,严密观察,详细记录。抢救时一定要有条不紊,分秒必争,确保人员、器械及药品、物品准确到位,注意使用保护性医疗措施,让家属随时了解患者病情。总之,必须针对妇产科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各自特点,制定防范措施和制度。

(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护理管理职能,营造护理安全氛围,将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整改,以确保护理安全;要加强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对手术后、危重患者如高龄初产、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长期卧床、有心理障碍、婴幼儿病人等高危患者,要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医院管理部门要合理配置妇产科护理人力资源,防止因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而带来的安全隐患;要严格按照爱婴医院的标准设置产房及病房,开展以家庭监护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2]鼓励家属参与分娩过程,实行陪伴分娩;要加强医院感染及特殊药品以及设备的管理,药品、医疗设备采购人员,要和医生、护理人员共同确定采购药品、医疗设备的名目、品牌以及数量,保证药品和设备的供给;护理管理部门要针对孕产妇及家属对分娩知识、医疗护理中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缺乏了解的情况,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社会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使其对分娩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减少因认识不清而造成的护理纠纷;针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特点,设立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断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产科的专科操作如婴儿沐浴、胎心监护、阴道检查、接产技术、新生儿ABC复苏等,必须要求妇产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便于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自如,[3]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保证安全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厚芳,谈金霞.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