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1
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的人才、大型仪器和基础设施、综合科研实力等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和科技攻关任务,产生了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这里集中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对外开放交流、服务社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主管部门(科技部)、依托单位(高校)和高校内部组织管理部门组成。实验室的顺利运行需要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协调,寻求一个符合实验室内外部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重点实验室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同,运行状况也存在差别。因此,制定符合重点实验室自身需要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种管理模式
根据对国内一些重点实验室的调研发现,由于各个实验室所依托的高校条件不同,主要形成了3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依附于学院的隶属模式、学科交叉-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和独立二级单位模式[2]。
(1)依附于学院的隶属模式(隶属模式)。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附于某一学院,人员主要来自于学院,学科布局与学院一致,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实验室领导由学院领导担任,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主要是学院的在岗教授,他们拥有双重身份。重点实验室的办公活动及室务由学院办公室兼管,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也全部依托学院,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和平台基本在本学院共享。
(2)学科交叉-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联合模式)。
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所包含的多个学院的分学科联合组建,实验室的行政地位相当于学校的二级单位,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此2项权利或者在学校或者在学院)。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实验室依托的优势学科的在岗教师(这些教师有学院、实验室双重身份),设有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和办公室人员岗位。实验室有独立的管理机制、组织管理结构,有专职的实验室领导和专职的办公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人才培养由组建的学院负责;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及平台等优势资源由多个学院共享。
(3)独立二级单位模式(独立模式)。
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存在,与学院的行政地位平行,直属学校管理。实验室由多个学科交叉并形成多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具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招生权。领导组成、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及办公人员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有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大型仪器平台开放服务。
3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3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种基本运行管理模式在实验室整体运行中的作用和效果不同。
本文主要从依托单位、实验室内部管理两方面作对比分析[3-4]。
3.1对多依托单位表现的特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规定,依托单位是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优先支持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公开招聘和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部做好实验室评估和检查;提出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意见并报主管部门。实验室所依托的学校对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对依托学校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行政关系2个方面。
(1)学科方面。
隶属模式下的实验室由于是依附于某一学院建立,基本是在学院某一特色或优势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按照学院的情况设立和发展的。这种模式对学院某一学科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它并不利于学科的交叉,也难以对所依托学校学科的全局发展产生影响。联合模式和独立模式的实验室是集中了依托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和特色建立起来的,充分发挥了优势特色学科的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可以对所依托学校的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行政管理方面。
隶属模式和联合模式的重点实验室并没有完全行使独立的行政管理权限,人事和财务管理权限基本被放置到所依托的某一学院或多个学院。对所依托的学校而言,实验室主要是科学研究基地,是个学术单元,并没有实际地履行学校二级单位的一些行政方面的职能。独立模式的实验室建立的基础是与学院平级的二级单位,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行政事务均由实验室自身完成,人员身份独立、财务独立,对依托学校而言,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实体。
3.2实验室自身方面的特点
对实验室自身而言,3种管理模式主要在人才队伍建设、运行管理两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5-7]。
(1)人才队伍建设。
隶属模式的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合理,缺少竞争力,但相对稳定。联合模式的重点实验室根据实验室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能够合理规划人才梯队,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但是由于人员是双重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励机制,有些人员缺少危机感和责任感。独立模式重点实验室注重队伍的建设,能够吸引年轻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偏向年轻化,为实验室的发展储备了竞争的优势。但是,此模式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多而杂,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总体科研学术水平不稳定,难以形成稳定的实力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2)运行管理。
隶属模式的重点实验室基本以所依附的学院来管理,缺少激励措施和人员竞争的动力,缺少鲜明的实验室文化和人员的核心凝聚力。联合模式和独立模式的重点实验室会设立一套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政策,包括科研奖励条例、仪器运行维修条例、项目申报管理、文化建设,设立专职的内部事务管理办公室等完备的内部管理体制。总体而言,这2种管理模式的实验室运行规范、总体良好。
4一些国家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般由国家出资支持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国家相关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政府对国家实验室进行政策方面的干预。根据文献,这些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8-10]。
(1)规范的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模式。
美国国家实验室主要的管理模式是董事制,实验室人员实行合同制,制定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英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多数规模较小,专业相对集中,一般采用自我管理模式,政府不干涉实验室具体的事务。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绩效由同行专家进行定期、定量和定向评估。
(2)完善的监督和质量考评机制。
美国国家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督机制,定期或随机对实验室的运行质量进行监控。评估采用同行评议的办法,进行项目评议、工作审查和晋级评议。“合同人管理”是将实验室编制安排到政府部门下面,实验室合同范围内的所有事务均要上报合同管理人批准,有效监督实验室的动向。
(3)多渠道的经费来源。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家实验室的经费来源渠道并不单一,既有来自于政府的拨款资助,也有来自于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的研究经费,甚至有慈善机构的捐助,共同资助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水平的提高。
5建议
我国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不论哪种管理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比英美等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特点,归纳了如下改进建议[11-12]。
(1)理顺与所依托学院的关系。
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与所依托学院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尤其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院发展目标一致。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来自所依托的学院,他们在学院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验室完成科研任务,成果署名以实验室为完成第一单位,同时学院也可共享其研究成果。因此实验室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参照学院发展目标,理顺之间的管理。
(2)合理的学术梯队和有效流动人员机制。
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才能形成竞争力。重点实验室既需要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也需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后备军,这是重点实验室建立起稳定、具有核心力量科研团队的关键,也是实验室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3)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增加经费渠道。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基地,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服务社会,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合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促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推进成果转化的同时,增进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宽获得研究经费的渠道,更好地促进实验室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6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2
【关键字】信息化发展;实验室;管理模式
引言:
实验室数量、实验室内硬件设施等不断增多,也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能够应对实验室管理新形势,需要在实验室管理手段、管理理念方面作出突破,加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而一种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还能够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实验效率与效果提供平台。因此,结合实验室管理现状,研究如何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完善实验室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研究意义。
一、创建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实验室中的硬件设备具有规范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实际的硬件设备管理中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仅是以避免发生相交性、连环性的系统连带伤害为目标,不能保证满足日益变化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应用需求,也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环境中,承受较大工作压力。而如果能够在实验室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则能够实现实验室管理基础工作程序的信息化,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特点与优势,搭建一体化实验室管理载体,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系统连带伤害,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另外,采用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更符合信息化时展要求,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充分渗透到实验室管理中,注重应用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的实验室管理程序,有助于深入挖掘出实验室的隐藏资源,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挖掘出的实验室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实验室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问题
2.1人才不足限制信息化管理实施
对于实验室管理人才的流向,大部分优秀人才选择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类城市的实验室工作,而与之相比,二类城市、三类城市乃至地级市实验室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数量有限。正是因为实验室管理人才多关注尖端的实验室,这就形成了尖端实验室管理人才过于饱和,而其他级别的实验室管理人才十分短缺的形势。同时,尽管普通实验室中有实验室管理人员,但是,大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并不专业,尤其缺乏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正确操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由此可见,普通的实验室不仅出现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还会因此难以有效保证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维护效果,甚至会影响实验室硬件设备资源的正常使用,严重制约实验室管理质量。
2.2信息化硬件设施不足影响管理效率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整体投资力度仍比较有限,尤其普通实验室的投资力度远远比不上自身发展需求,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导致该类实验室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简陋、数量不足,实验室内的设备也并不完善。在此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下,科研人员无法按照预期计划完成研究。受此影响,当前的一类实验室因信息化硬件设施充足而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与之相比,普通的实验室因信息化硬件设施不足而发展缓慢。加之大多数实验室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尚未充分将信息化硬件设施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造成实验室不能利用信息化技术采集数据,进而导致无法有效分享实验室管理数据,并容易出现重复管理或是漏管等情况,降低实验室管理效率。
2.3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诸多实验室未能做到将信息化与实验室资源置换相结合,这种情况会引发的问题是,要么大量的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要么就是无法正常使用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这对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言都是阻碍,也不利于发挥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原有的作用。现阶段,许多实验室并不处于全面开放状态,仅作为内部实验或宣传用,导致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加之现有实验室存在信息化硬件设施本就不足的问题,且缺乏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才,更容易造成本身能够重复使用的实验室设备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加重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问题解决对策
3.1引进专业化实验室管理人才
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团队,是维护实验室技术设备、发挥实验室作用的重要前提,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是要在硬件方面、资金方面加强投入与强化,更关键的是引进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人才。对于目前面临的实验室专业化人才分配不均的情况,应需要采取措施实现普通实验室也拥有充分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例如,安排顶尖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普通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交流或是参考考察,由此解决普通实验室管理漏洞,还可以帮助普通实验室人员了解先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另外,对于选择进入普通实验室的管理人才进行精神、物质方面的嘉奖,快速帮助普通实验室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在引进专业化实验室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考查其是否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以便保证引进的实验室管理人才在工作中,能够提升实验室内各类设备、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效率与使用率,此也是强化实验室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实验室现有的管理人员,应为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在培训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理论水准,认识到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与应用信息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知识的现实意义。
3.2强化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对于实验室中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由于其为实验室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条件,因此,还需要强化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实验室各类硬件设备的多样化,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为了能够保证完成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的建设水平,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那么在吸引资金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拨款,实验室自身还可与商业领域的大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共享一定的研究成果获得大公司的资金赞助,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完善有资金支撑,还能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帮助大公司的发展。在获得充足的保障资金后,实验室也能够具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实力,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管理效率的提高。实验室将完善之后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与实验室日常管理相连,更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让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带动实验室的整体发展。
3.3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
为了避免出现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应注重搭建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将实验室内的现有各种资源信息上传至该平台上,创设对应的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信息库,便于后续对资源信息的调取与查阅,真正做到将信息化与实验室资源置换相结合,实现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的共享,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另外,各实验室应借助信息化发展优势,成立空间网站,将实验室成果展示到空间网站上,在此基础上提高开放程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共享。同时,实验室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与其他高校实验室的跨区域交流、共享,不仅能够节约自身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购置、管理成本,还能够在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拓展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管理思维空间。另外,实验室在进行开放管理后,还需注重各专业信息化设备资源的相互利用、共享、融合,避免重复性购买各专业实验室所需的同种设备,既能解决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为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将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是当下科技进步、信息化时展对实验室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验室管理的必然趋势。基于信息化发展完善实验室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切实解决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不足、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还能够降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强度。而为了能够进一步实施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学习符合信息化时代需求与要求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更新信息化管理技术与观念,在实践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管理与利用中,从而在保证充分利用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陶建平、詹广辉、曹霞.基于PaaS的高校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292(12):285-288.
[2]孟令军,刘艳,李臣亮,等.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02):122-125.
[3]殷社萍,王皎月.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262-264.
[4]吴浩,孙毅超,柳淑学.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36(007):270-273.
[5]徐烜峰,王岩,荆明伟,等.基于RBI理念的化学实验室设备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241-244.
[6]徐嘉,佟璐.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校管理学科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93(21):95-96.
[7]刘晓彤,王玉垒,崔斌,等.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79(07):151-152.
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3
1实验室基本现状集团公司现有
1个中心实验室及14个基层环保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即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属于国家级科研平台。2014年初,由于集团公司转型需求,进行部分业务合并,把原集团公司环保管理部门中的环境监测业务整合进入了中心实验室,原属于环境监测业务的管理职能也一并划归中心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已于2015年7月通过了实验室CMA资质认定,并取得了《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可根据需要适时开展第三方检测工作。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环境噪声、电离辐射等。现中心实验室主要职能为:承接国家、省、市等部门的科研项目;负责煤矿生态环境方面的项目研发工作;负责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矿井水利用等技术的应用推广;负责集团公司各矿区环境监测工作,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负责对各基层环保实验室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考核和监管等。基层环保实验室,即各矿井单位内部主要负责本单位水质监测的环保实验室。其主要职能为:负责本单位生活污水、矿井水、总排水等水质定期监测,为本单位环保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配合中心实验室取样及其他监测工作。
2现有实验室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心实验室受集团公司人员编制限制,有些工作开展起来有难度。基层环保实验室非独立于矿井部门,受制于矿井内部相关单位。目前,各环保实验室均隶属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单位,受运营单位及其上级部门直管,并受本单位环保管理部门监管。各环保实验室均配置1~3名检测人员,大多数检测人员还需身兼数职,既要管检测,又要管污水处理厂的其他事项,无法专事于检测工作,常导致检测工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另外,大部分检测人员均为矿井内部调剂人员,无法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检测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层环保实验室检测人员检测工作无法做到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检测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污水处理厂或其直管部门,当检测数据不利于本部门利益时,往往会根据需要篡改检测数据,以便对本部门有利,从而避免受上级管理部门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经济、行政处罚。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仅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等较为了解,而对实验室水质检测工作知之甚少,无法对检测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和监督,对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是否合规、检测数据是否有效等,无法及时有效地判断。导致对其检测数据还需另外验证是否有效、准确,必将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基层环保实验室所需实验耗材、试剂等,均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向本单位采购部门提出采购申请,由于采购量较少,采购价格及到货时间均无法保证做到最优化。另外,耗材、试剂等在各矿级单位间的调剂更加无从谈起。基层环保实验室检测指标单一,且各单位水质状况基本稳定,检测人员在经过长时间检测后,容易掌握其波动规律,导致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产生惰性,易根据经验编造检测数据,使检测工作流于形式。另外,大多数实验室检测人员仅为1~2名,检测人员间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交流较少,检测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由于淮南矿区矿井分布较分散、地域跨度较大,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方案有两种。一是所有检测工作整合进入中心实验室;二是设立一中心两支点,即一个中心实验室及两个分实验室(分实验室隶属于中心实验室),分实验室根据需要进行分片区管理,分实验室建议建在设施齐全、实验室相对独立的矿级单位内。这两种方案无本质区别,均要求检测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中心实验室,使检测工作独立于各矿级单位,不受矿级单位干扰,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有效。整合后,各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如下(以一中心两支点方案为例):中心实验室,主要任务:承接国家、省、市等部门的科研项目;负责煤矿生态环境方面的项目研发工作;负责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矿井水利用等技术的应用推广;进行检测方法研究;大型、精密检测仪器使用;非常规指标检测;常规指标的检测方法指导;对外承接第三方检测任务;编制系统体系文件等资料;对分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并不定期考核,抽查;了解分实验室检测工作的运行情况。分实验室,主要任务:借助在线监控设施,完成各矿井单位的原有检测任务;根据需要及上级环保部门要求,完成相关的检测任务;积极配合中心实验室,做好第三方的检测任务;配合中心实验室做好其他相关工作。各检测数据上报给中心实验室,由中心实验室统一对外出具。
4整合后的实验室优点
整合后,各检测人员通过业务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择优录用。被录用的检测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中心实验室。通过整合,增加中心实验室的人员配备,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奠定人员基础。整合后,各检测人员仅对中心实验室负责,不再受矿井单位及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影响,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从而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有效。整合后,随着检测人员的相对集中,检测指标的增加,以及接受专业的检测技术、方法等培训机会增多,检测人员间的交流互动也将随之增加,各检测人员在检测水平上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分实验室所需试剂、耗材等,按需向中心实验室申领,中心实验室对接供应商,按需购买,做到质优价廉,节约经营成本。
5结语
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实验室教学条件略显落后。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利用创新的理念让实验室能够满足当代高校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一、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当利用有效的方式,去调动每一位实验室管理者的热情,使其管理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并通过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实验室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实验室工作人员同样是师资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为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作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高校在改革实验室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关注实验室管理者知识的丰富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各位工作人员的责任界定不明,实验室管理工作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管理者个人特长的发挥以及能力的开发。合理设置岗位,实施分层管理工作,让每一个人的优势都能得以利用,有助于其发挥个人价值。在创新实验室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有效的鼓励,为实验室管理者搭建个人成长平台,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从实验室管理岗位中脱颖而出。
二、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明确实验室工作原则与具体实施规程,促进实验室管理者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定落实个人行为,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建立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机制。鼓励每一位实验室管理工作者结合实际需求,创新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并通过团体论证加以实施,使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充满活力。最后,建立实验室管理工作奖惩制度。利用奖惩制度的建立,激发每一位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的潜能。对于管理效率高,创新成果多的管理人员,要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使其在工作中获得个人满足感,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对于工作懒散工作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的管理者,要给予提示,利用必要的惩罚,使其建立工作斗志,参与到实验室管理实践中。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通过实验室工作研究创新奖项、实验技术成果奖项、实验技术测试奖项等多种奖项的建立,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验室管理者,使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只限于简单的设备管理。
三、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
利用创新的方法落实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将开放化管理思想融入到实践工作中。打造开放化的实验室,才能让实验室发挥出最大效能,促进学生在其需求之时能够进入实验室做科研研究。在实践工作中,实验室管理者需要掌握几点原则。第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实验室管理者要认识到学生具有自身需求。学生主动请求实验,实验室管理者要根据其需求内容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高校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第二,建立导师参与管理原则。导师对于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无论多么简单的实验,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都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安排专业导师参与到实验室管理工作中,通过日常值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点拨,能够促进学生实验。第三,实施探索化管理。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实验室不只是学生验证课本所学知识正确性的场所,更是鼓励学生探知未知问题的场所。实验室管理者要通过日常管理行为的落实,引导参与到实验中的学生积极质疑,努力提问,验证个人所猜想的论点,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开放化的管理模式创新实验室管理工作,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工作的限制,授人以渔。
四、创新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实验室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实验室的环境以及实验室管理者的个人专业素质水平,道德素质水平,日常行为,都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个人习惯。因此,在创新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建设。将科学规范、精神文明、和谐友善等作为实验室环境创设的主要元素。实验室的文化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实验室的管理现状,还能反映出高校的学风。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师生走进实验室会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这种文化是一种感召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在实验室内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积极探究,努力追求真理。实验室管理者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更新实验室内的名人名言以及励志格言,展示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前沿理论与前沿成果。帮助高校学生不断认知新的知识,了解新的科学事件。在弘扬正能量的实验室中,实验室不仅是学生探究真理的地方,更是学生获得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地方。利用文化建设,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学习动力足的学习者,才能实现管理目标,促进高校教育环境与教育质量的改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通过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以及管理方法的创新,在全新管理制度的引导下,利用创新思维实现管理工作目标,才能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将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创新的切入点,能够优化高校教育环境,提升人才培养速度。
参考文献:
[1]秦峰,许建阳.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
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5
1.1实验室资源共享率低
我国的实验室管理的模式也仍然较为传统,没有创新性。由于实验室追求自给自足的管理模式,实验室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而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低,使得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不利于资源共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大型仪器利用率很难达到标准利用率,甚至有少数大型仪器购置后未投入使用。
1.2实验室管理运行效率低
目前我国科研实验室设置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以医院为主体,按专业性或重点研究项目设置一或几个不同层次的开放性实验室;二是隶属于各科室,由各临床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领导直接参与实验室管理与研究,这种专科实验室按照“小而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发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它的主要缺点是存在实验室重复建设、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人才结构失衡、实验室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为确保科研工作安全高效的开展,各类实验室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订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以便对实验室操作和管理人员、仪器设备、器皿耗材等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但是,由于缺乏岗位专人负责制,规章制度设定之后没有执行,形同虚设。
2对策与实践
为适应当前新型科技体制,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管理模式的调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新型实验室运行机制,应以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开放运营和信息化管理为目的。作者对新形势下的实验室管理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现归纳如下:
2.1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培养
根据上级单位的要求及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验室的运营和管理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全权负责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另设立主任助理1名,协助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建立公平竞争与科研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固定人员以学科带头人、研究助理和技术人员等为主,按实验室所设研究方向公开聘任。在年龄结构上,应着力建设由老年、中年和青年构成的合理梯队,发挥各自的优势。针对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收入相对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等问题,应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结合制度,将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实际工作效能挂钩,实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完善仪器设备购置及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统一意志、规范行为、开展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健全各项制度,应采取“集约化管理、开放式使用”的模式,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尽可能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在仪器设备购置上实行统筹管理和统一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节约投资资金。实验室应建立一套适合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行仪器使用预约制度,使之充分有序地共享使用。建立完善的常规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维修制度,应明确仪器设备管理员和使用人的职责,建立专人负责制,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设备,对其建立使用、维护档案,对于仪器损坏及时追究责任。同时,实验室应对新进实验室的操作人员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员举办大型仪器培训讲座,有助于实验室操作人员对仪器设备的正规操作,减少设备的各种故障,延长有效寿命,降低维修费用。为了确保因错误使用导致的仪器损坏,在仪器上应贴有简便易学的仪器正常操作流程图并附有详细、醒目的操作流程说明。
2.3实施开放式运营管理,促进资源整合
设立开放课题是实验室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建设开放型研究开发基地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开放实验室,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实施对外开放,包括院内、院外甚至省内外。应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科研视角,激发新的科研潜能。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多方协作,使课题经费的来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鼓励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设立“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开放课题招标指南,面向社会招标研究课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技术革新。
2.4建立和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模式范文6
关键词:开放型;实验室;运行模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19-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Open Laborator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He Xiaomei et al.
(College of Bi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West Anhui University, Liu'an 237012,China)
Abstract: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of the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West Anhui University as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 open laborator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was explored from the angle of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level of present laboratory. It is proved that the new mo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utilization rate,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apacity. Scientific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of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and making full use the laboratory.
Key words:Open mode;Laboratory;Operation mode;Management mode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是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验的场所和条件,让实验室为更多的学生所用就要求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开放的实验室更能物尽其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进行实践与创新,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创新意识,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思想提供验证条件。
1 以往实验室存在问题
综合皖西学院及其他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2-5],进行分析。
1.1 经费分配不合理 实验室运行经费较低,常规低值易耗品如实验试剂、药品和玻璃仪器等消耗过快,有易耗品紧张的情况。
1.2 采购设备统筹意识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近几年用于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增多,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相应地加大了投资力度,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但多数实验设备通过招标形式购买,品牌繁杂,协同配套性差,不能发挥最大作用。同时,新进仪器有使用寿命短、报修率高、维修不及时的问题,有效使用时间较短。
1.3 高端仪器设备使用覆盖率低 为了满足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购买了技术高端的大型仪器,但受制于实验课时少、实验附属设备昂贵、维修费用高等原因,只能指导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近距离观看,让学生掌握了解先进仪器的构想很难实现。另外,高端仪器的使用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培训人数有限,导致会使用的人不多,可能只有需要进行科研的个别老师会熟练使用,结果导致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1.4 实验室功能定位不明确 实验室用房有限,往往一个实验室提供多门实验课的开设,每门实验课至少开设4个项目,每个项目一般循环2次,结果是仪器放置不固定,试剂浪费严重。实验室存在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实验课老师可以应用的设备材料有限,学生实验设计刻板机械,实验积极性较差,所得数据可信度低。
2 构建新的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皖西学院作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各二级学院、中心及行政部门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并予以实施。其中,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是首批在运行模式与管理模式上改革创新的实验室之一,现将其实验室建设及运行模式进行介绍。
2.1 开放型实验室新规划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划分为6个不同功能区[6],分别是: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室(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示范中心承担)、发酵工程实验室、生物质能源实验室(生物质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专业基础实验室、大型仪器实验室(如气-质联用色谱室等)。
2.2 开放型实验室新型运行模式 学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各实验室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7-8]:对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实行预约开放的技能训练型模式;对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室、生物质能源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必修实验型开放模式;专业基础实验室主要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细胞与遗传学实验等,由于专业基础实验课时较少,分别安排于每学期的前8周执行,其余时间实行开放,供学生们从事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以及配合学校进行一些科技创新型活动。
2.3 开放型实验室教师团队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提升实验教师的地位,转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讲授,轻动手操作;重课题研究,轻技术应用的观念。吸纳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入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师团队。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依托皖西学院,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打造一支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发挥管理与业务双重积极性,以此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4 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皖西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制定了以促进技术人员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素质,树立优质服务理念为目标的规范、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教学纪律、岗位职责、奖惩条件、工作量计算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奖金计算与职称、技能级别和工作量挂钩,实行多劳多得,执行以“制度管理、”的现代管理模式。
2.4.1 制定开放型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 每个实验室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跟踪管理,负责该实验室的一切设备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中消耗的试剂和材料及时记录,向仓库申请补充,参加实验人员有义务提前向实验室管理员了解试剂的情况,告知实验需求,对不足部分提出申请要求。
2.4.2 日常管理制度 为使制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除了建立一般性实验室管理制度外,还根据各实验室房间的功能进行管理制度的细化,如高效液相色谱室使用管理制度、接种室使用管理制度等。细化的制度,规范了实验室人员及实验材料使用人员的行为,减少问题的发生。
2.4.3 耗材管理制度 遵循实验室专人负责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利用试剂耗材。对试剂等耗材的验收入库申请领用等详细记录,保证试剂耗材的安全贮存、有序发放与合理使用,确保试剂等耗材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不正确使用造成的污染。
2.4.4 一切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9-10] 实验室的管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实验室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管理者为辅。在学生方面,实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有机统一,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在教师方面,实验室的管理应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好实验课题、实验项目、项目类型的合理安排,对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实验、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队伍;在实验室管理人员方面,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对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皖西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在创新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实验室的创新型开放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07年以来,在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从事校级研究性学习项目达200多项;2012年至今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达40项;学生协助、参与教师研究60余篇。总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双能型”教师队伍,直接或者间接提高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予到企业的科技研发中,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学生通过参予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实验室创新型管理模式对高校学生的创新非常重要,不仅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学生验证其创新理念创造了平台。因此对原有实验室实行科学性管理并使之正常运行是高校的一种管理创新。实现已有资源的最大利用,我院生物与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承担的实验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比往年有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就是佐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根据实践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
[2]王晓兰,关洪斌.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58-160.
[3]龚文芳.高校信息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85-188.
[4]陈达银.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9-12.
[5]王伟,孟祥贵,安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144-146.
[6]李涛,宗士增,徐建成,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7]康莹,黄伟英,潘小萍,等.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92-394.
[8]何晓梅,陈存武,陈乃富.应用性本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模块化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