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例6篇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1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基于此背景下,群众文化应运而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也突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过程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和探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群众文化主要是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等多元化生活所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基于传播、娱乐、沟通、开发、创新等载体之上,能够体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关于群众文化基本内涵的概述,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首先,从文化形态方面来讲,群众文化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闲暇之余,所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均与群众文化息息相关[1]。由于地域特色、民俗习惯、自然风貌等不同,所形成的群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态势,更加有利于协调、创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文化建设方面来讲,群众文化是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主体,形成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交流和娱乐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得以大幅提升。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争取到更大的物质财富,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十分忙碌,能够被用来休闲娱乐的时间并不多,甚至为了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牺牲了大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越来越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甚少[2]。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国民的生活幸福感普遍较低,绝大多数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却并没有得到满足,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人民群众的交流更多是网络聊天,这种虚拟环境下的聊天、交友,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失真性。因此,群众文化的交流和娱乐功能是无可替代的,需要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都必须坚持和传承下去。唯有此,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精神文化所需。

(二)仪式和团结功能

长期以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所形成了各种既定的仪式,比如:宗教仪式、巫术仪式等。这些仪式中,有些是政治性的仪式,有些是社会性的仪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仪式,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形成的仪式类型较多,人们在婚丧嫁娶等过程中,都需要举办一个特殊的仪式,而这个仪式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按照既定x式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群众之间相互交流、情感传递,而且能够增强一个民族、社区、村落等组织的团结凝聚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增进他们的友谊。

(三)符号和象征功能

如前文内容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各民族十分注重自身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能够带动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特殊符号和象征名片,将是文化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3]。所以,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来讲,自身符号及品牌形象尤为重要,而群众文化则能够从本质上反映出民族特色、城市形象、风俗人情、地域文化等。可以说,群众文化能够直接反映出本地特色文化整体形象。这就需要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地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将传统民俗文化、民间文化与本土特色文化紧密关联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做好继承、发扬、传承和更新工作。

(四)遗产保护功能

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识,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能够对我国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特殊阶段,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尤为关键,为了防止我国物质文化遭受损失,需要不断加大群众文化体系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群众文化价值,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丰富的文化体系建设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基础[4]。

(五)人才发掘功能

事实证明,一些人才通常被埋没在基层群众当中,只有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展示其才华,方可发现人才。也就是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为有志人士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我们能够看到,当前部分电视台纷纷举办选秀节目,目的是为了从广大群众中发现出色、优秀人才。因此,群众文化具有人才发掘的社会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文化的基础所在。为了有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群众文化体系构建工作,结合基层群众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展示出社会文化的基础特色,最终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琰.浅议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赤子(上中旬),2016(19):49.

[2]仲属宁.提高文化场所社会功能让群众享受更多文明建设成果[N].营口日报,2016-02-16(001).

[3]李金占.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管理人才价值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90.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2

即便就世界范围来看,档案馆事业都称得上是一项既有极其纵深的历史、又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事业。对于档案馆的性质和功能把握,人们似乎已成竹在胸,而有时又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却无时不在地影响和制约着档案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笔者在深入档案馆进行实际调研,以及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档案馆的著作、论文等的基础上,就档案馆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技能中的重点问题作了较系统、全面富有创新的探讨。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一、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

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是档案馆学乃至整个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虽然较为抽象和枯燥,但对其的认识与把握,又和对档案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具体、生动的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息息相关。探究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一)档案馆的属性

属性为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本题分别就档案馆的一般属性、本质属性及多重性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社会性、服务性、文化性、政治性、行政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学术性是档案馆的一般属性。一般属性虽然不能使档案馆和其他社会机构完全区别开来,但对它的研究是认知档案馆本质属性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档案馆工作走出单一天地,开阔视野,广收并蓄,吸纳、借鉴社会上有相同禀性机构的科学理论和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收集、管理和利用对本地区或国家具有长期和永久价值的档案,为当今和未来的社会各项事业提供服务,是档案馆的本质属性。研究和正确把握档案馆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在档案馆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更好地履行职责。

由于档案馆是个复杂多样的事物,它也存在属性上的多重性。多重性体现在:收藏性和利用性统一、行政性和学术性并重、政治性和文化性共存、开放性和封闭性结合、现实性和潜在性同在。分析、把握档案馆属性上的多重性,有利于提高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档案馆工作。

(二)档案馆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能力,是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产生的有利的作用。本题将档案馆的功能分为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分别作了阐述。

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馆的自然功能。它是由档案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其并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正确把握档案馆的自然功能,有助于我们在档案馆工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是相互连结、不可分离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外在实现形式。笔者认为现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功能、资治襄政功能、繁荣科研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推进民主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休闲消遣功能。正确认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档案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也有助于避免档案馆功能开发上的单打一,从而完整、全面地发挥出档案馆的作用。

二、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批判和借鉴

即便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算起,我国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也早已存在和发展了三千多年,而其中的两千多年又伴随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生与死。因此,研究当今中国的档案工作,是不能不探究我国封建档案工作的特征的。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

研究我国封建档案工作,当然要联系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历史特点。本题首先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几种主要档案

在封建社会里,以帝王为首的统治者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为使其上下沟通,运转自如,必然在官僚机构内部设置一些辅助性工作,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便应运而生。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档案也从内容和成分上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几种与专制制度密切相关的记注档案、谱牒档案、户籍档案、律法档案、甲历档案等。

(三)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档案工作可谓光彩照人,但由于封建档案工作是植根于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之中,统治者的长期钳制和社会制度的严重影响,使得我国封建档案工作呈现出了御用性、封锁性。僵化性、垄断性等特点。

(四)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

中国封建档案工作对于铸造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它本身又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很有长期特色的组成部分。本题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主要有六方面:第一,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由中枢机构直接统辖;第二,把档案的搜求积累当作长治久安的大事;第三,中央档案库是皇家的重要建设;第四,以严酷的律法保护档案和档案工作;第五,档案管理讲究章法;第六,档案利用备受重视。

三、档案馆文化论

文化的讨论从来就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本题从分析文化概念入手,探讨了档案馆文化的定义及其分层把握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及其系统结构

虽然文化没有固定的概念,但人们对文化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就是承认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当然,也有学者依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将文化确定为大、中、小三层含义。“大文化”涵盖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概念的哲学涵义;“中文化”多指精神层面,类似前面的狭义文化;“小文化”则是特指某些专业领域和部门,比如国家文化部管辖的团体,这是一个行政操作性层面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按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系统结构可以描述为五万面:第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头脑、精神支柱。第二,教育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第三,科学是文化的脊梁,是构成文化知识内容的最坚实的支柱,同时又是文化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第四,文艺是文化的血肉,文学艺术使文化有血有肉,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和内容及丰富的情感。第五,新闻出版、信息咨询事业和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事业是文化这个有机整体的神经网络和大动脉。

(二)档案馆文化的定义

所谓档案馆文化,笔者认为实质上指的并不是档案馆馆藏和档案馆设施等物质实体,也主要不是指档案馆学理论方面的精神产品,而主要是指包含在档案馆馆藏以及馆藏衍生品中的精神因素。档案馆文化消费属于发展文化消费。档案馆文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档案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第二,档案馆文化服务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第三,档案馆文化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3

(一)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文化的定义不下数百种,但普遍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考古和人类学证明,从人类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文化就产生了,它是人与动物分野的主要标志,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是无所谓文化的。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人类的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文化是有层次的。文化的表层是在人的衣食住行中蕴含了一定精神的物质形式,这一层面体现的是物质产品的精神寄托,可称为物质文化。文化的中层是借助物质载体以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政治、法律、制度等,这一层面无论是风俗、礼仪、艺术还是政治、法律、制度,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或规范,可称为制度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层面是文化的底蕴和精髓,可称为精神文化。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成为社会性动物之后,会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族群的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不同人类族群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和实践,会形成该族群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现实与未来的共识性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传统。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精神文化映射着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又蕴含着精神文化。既然文化是一种共通性的认识,那么它天然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行为导向功能,即文化为族群个体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二是秩序整合功能,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普遍认同和遵从。三是传播传承功能,同一人类族群中的下一代能认同并共享上一代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递下去;同时,不同人类族群的文化又能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国家软实力的内涵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度提出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其中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则包括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等。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认为其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三)国家软实力本质上是一国文化之功能

笔者以为,约瑟夫•奈所谓的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文化所表现出的功能。导向力是指文化的导向功能,即为本国国民提供行为方向和方式的指引。吸引力可分为对本国国民和对外国的吸引力。如果是指对本国国民的吸引力,那显然是文化的秩序整合功能,表现为人心的凝聚。而对外国的吸引力,和效仿力结合起来,其实是指文化的传播传承功能。文化的传承是指纵向的传播,如果是在横向上传播,自然就表现为对他国的吸引力和他国效仿的欲望。各国效仿某一国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对其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倾慕,这自然是对其精神文化层面的向往;也可以是对某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上的官方效仿,或是对其风俗礼仪、社交习惯上的民间效仿,这就是对其制度文化层面的效仿;甚至还有对某国建筑、家具、服装等衣食住行方面的效仿,这可理解为对其物质文化层面的效仿。约瑟夫•奈所谓的“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显然侧重于某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精神文化层面;而“政治导向的能力”更侧重于某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文化层面。因此,约瑟夫•奈所谓的国家软实力,在本质上是一国之文化所表现出的功能,只不过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阐述的而已。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软实力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比照文化的定义,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应当是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则专指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中既包括大学精神、办学目标、学校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教风学风等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当然还包括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绿化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有的人还认为,高校校园文化还有行为文化,笔者以为不妥。人的行为是在某种文化指引下的结果,同时又创造和发展着文化,但它并不是文化本身。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实施过程。人的行为既要受到精神文化的指引,又要受到制度文化的约束和物质文化的熏陶。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自然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秩序整合功能和传播传承功能。行为导向功能是针对高校师生个体而言的行为指引功能,发挥的是一种浅层的作用;秩序整合功能是针对高校的全体师生,表现为一种制度的规范和人心的凝聚;传播传承功能则涵盖高校内外,包括高校内的代际传递及其外部的辐射影响。

(二)高校软实力的内涵

要理解高校的软实力,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高校的硬实力。以约瑟夫•奈的定义来看,除了高校不可能具备的军事力量外,应当包括高校的基本资源、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高校的基本资源主要是指其占地面积、师生人数、硬件设施等;经济力量主要是指高校的经费渠道和经费多寡等,二者构成了高校人、财、物的基本状况。高校的科技力量应主要包括其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如博士硕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等,师资状况如院士、博士生导师等高水平教师的数量等。除了这些,大学精神、教风学风、校规校纪、建筑景观等所发挥的育人作用应该都可以归入高校软实力的范畴。从抽象的角度而言,笔者借鉴文化的三大功能,将高校软实力分为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导向力强调行为指引,凝聚力强调对内整合,吸引力强调对外辐射,生命力强调代际传递。

(三)高校软实力本质上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导向力

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如占地面积、硬件设施、经济和科技力量,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自然会形成一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正是高校的物质财富所展现出的功能,我们通常称之为硬实力。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会慢慢体现为一种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既有深层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又有中层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当然也有物态化的包含了一定思想和历史韵味的建筑、景观等校园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学生会逐渐认同高校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倾向性的选择。在校园文化积淀深厚的高校,其文化气息如同和煦的春风,渗透在全体师生的观念和言行之中,体现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位新进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对自身行为的导向和指引。就像清华学子珍惜分秒时间的传统或北外学生早起晨读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关键不在于校规校纪的制度约束,而在于深入骨髓的内心高度认同。我们经常强调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其实就是指这样一种对个体行为的非强制的导向力。

2.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凝聚力

当师生都高度认同某种价值观,并作出类似的行为选择时,高校软实力中的凝聚力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凝聚力不是表现为在一套“严刑峻法”下的被动遵守,而表现为在大学精神和制度风尚的整合下,一种具有高度文化认同感的“人心齐、泰山移”的自觉状态。当全校师生对这样的校园文化高度认同并倍感自豪时,校园文化的秩序整合功能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的凝聚力自然就会更加凸显。

3.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吸引力

当高校的导向力和凝聚力逐步增强时,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相对于社会及其他高校的辐射作用,使大家钦慕和效仿。对内的凝聚力越强,对外的辐射面也就越宽。这就是“内聚素质、外树形象”的真谛。笔者以为,大家向往一些国内外的著名高校,难道真的非常了解这些学校的占地面积、基础设施、经费状况抑或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其实,可能更多的是希望感受到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制度文化的凝聚,精神文化的引领。普通社会公众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大学品牌,但这个品牌的内涵深深植根于校园文化,直指校园文化最深层的大学精神。这与所有著名商品品牌都源于文化深层吸引的道理一致。

4.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生命力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4

人造生物不是克隆生物

人类正在朝着成为造物主的目标前进,虽然“人造物种”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生物学界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新型研究领域。人造物种不同于克隆生物,它是将基因片断人为地重新组合,并培育成一个可以自我生存、繁殖的崭新生命体,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人为创造的物种。

科学家们表示,他们认为人造生命在本质上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必须有一种薄膜型容器(细胞膜)来容纳细胞物质;第二,要能进行新陈代谢,即细胞结构内营养物质的补充及更新能力;第三,具有自己的基因,基因是细胞构造必需的生物学规则,它必须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并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公布一个可以称为人造物种的生物被成功发明,一切还都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而首先进入科学家视线的目标就是那些生命构成最简单的细胞和微生物。

有望用人造细胞治病

近年来,日本和法国一个生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成人造细胞,人造细胞具有基本生命系统的全部特点,其中包括蛋白质合成功能。研究人员能建立人造膜,其结构与真的细胞膜相类似。在人造膜中移植带有水母的遗传密码、氨基酸和其他物质的DNA,在37℃温度下经过 24小时就形成了人造细胞结构。这种人造细胞具有球形结构,能独自合成蛋白质。但是这种人造细胞离研制成百分之百的人造细胞还很远,因为它们还不能独自摄取营养和繁殖。

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创造出了一种小“水囊”,它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找不到的低级生物细胞,其构成成分来自各种生物的不同部分。该人造细胞的细胞壁是用蛋清中的脂肪分子制成的。细胞构成是从诸如大肠杆菌之类的活着的生物中得到的。所有的提取物在用于合成水囊之前,它自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都已经被破坏掉了。科学家似乎成功合成了一个人造细胞,但是合成水囊只能存活在配置好的化学药品中,而且寿命只有短短几天。然而,该项研究已经与合成生物这一新领域只有一墙之隔,科学家们合成生物的目的就是制造出新的生命体。

最近,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和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菲利普・勒杜克还宣称,人们有望利用人造细胞开创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勒杜克建议使用人体中已经存在的分子,并将它们改造成纳米级的系统,以生产人体中缺少的生化物质,帮助治疗疾病。勒杜克表示:“我们建议利用自然存在的分子构建假细胞工厂,在那里,我们将生产超级人造细胞,它有能力寻找和应对任何给身体带来疾病的诱因。”因为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系统,活细胞的运行如同一个小的工业联合体,因此可以先用细胞中的组织如细胞膜构成一个犹如微小工厂的功能性封闭环境,然后通过采取诸如分子捆绑和传输等生物方式,让经过改造的细胞能够寻找、修改和释放人体正常功能所需的化学物质。勒杜克和研究小组成员计划,用细胞微小的组织结构来提高医治人体疾病的能力。

能减缓气候变暖的人造细菌

当全球正在为气候变暖担忧的时候,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号称他造出一种可以大量消耗二氧化碳的细菌。文特尔曾在破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起到重要作用,被称为“基因科学狂人”。目前,文特尔已经向100多个国家的专利机构为自己的“造物技术”提出了专利申请。

文特尔和他领导的位于马里兰州的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人工制造新型微生物,他们所采用的是合成生物学的办法,就是将携带特定遗传密码的DN段合成为最小、最简单的基因组,并将该基因组植入去掉遗传密码的细菌体内,形成新的微生物,然后观察它们是否能激活,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预计这种细菌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还能产生氢气和生物能源。

文特尔将这项技术称为“支原体实验”。此次合成出的是一个类似于支原体的简单细菌,这种细菌仅包含500个左右的最基本基因。文特尔的研究所在申请书中声称,他们拥有这些基本基因和一种“可自行生长、繁殖的合成生物体”的所有权。当被问及世界第一种“合成物种”在实验室里是否已经成活时,他表示:“我们已经快成功了。”

对于这次的“造物技术”申请专利事件,文特尔说:“我们申请的只是方法专利。”问题是,如果申请专利成功,这种方法就不能由别人随意使用了,就好像如果用钉子做家具的方法成为了专利,未经允许其他人在做家具的时候就不能使用钉子了。这是否会成为一种垄断行为,并阻碍限制人造生物研究的发展呢?文特尔研究所的抢滩“造物市场”的举动引起了生物行业的担忧。 ETC公司发言人托马斯呼吁世界各国的专利机构应该拒绝文特尔提出的申请。他说:“这种垄断行为施放出了一个信号,对合成工业的商业竞争和合成生命形式的私有化已经开始。文特尔的公司是不是企图成为合成生物学界的‘微软’呢?”

虽然有种种争议,但是不可否认文特尔又一次冲在了基因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他为“造物术”申请专利的计划能否成功,这种行为是否会成为“人造物种”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值得我们关注。

人造生命前景无限

人造生命研究已经形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合成生物学。致力于生物技术开发的加拿大ETC集团认为,合成生物学的种种进展比10年前克隆羊“多利”的问世意义更重大。因为“多利”无论如何还是一只羊,和其他羊的基因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合成生物则是一种拥有崭新基因组成的新物种。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5

1尧信息生命科学还原了中医尧气功尧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生命观的自然本质

早期哲学家意指的“自然”(Physis)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Nature)、“本原”(Arche)、“太初”。这种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它们赋予事物质料,是最原始的“基质”,并内涵引导形成事物运动和存在的秩序的“原则”。这一“自然”存在与中医和气功等传统文化的“气”或“元气”概念是一致。近代以前,这种存在之物只能存在于哲学家的主观思维和意识对象之中,与物理科学的实证实验对象无缘,但是现在前沿的量子物理学已为这种以前只能靠思辩或“神秘”体验去把握的存在对象提供了客观实证的物质基础———量子真空零点能全信息场。从一元论宇宙发生论和科学认识的客观信息性上,只能将这一本体的客观存在称为“信息场”、“本体信息”,它是未显现的宇宙“隐信息”、“所有信息”(全信息),中华传统文化称其为“道”、“无”。它通过生成“气”来化生宇宙万物世界。〖信息生命科学〗的“信息”即是立足于这一“量子真空零点总信息场”(“道场”)的宇宙本体信息而言。

2尧信息生命科学对气功尧中医和武术基础的野气冶理论解读

(1)信息生命系统中与先天“炁”和后天“气”生成世界万物的暗物质暗能量宇宙本体隐信息源———“道•气”场,布达佩斯俱乐部的欧文•拉兹洛将其比喻为“微漪之溏”,显性世界只是本体宇宙“池溏”背景上的微漪。这一混沌的生成本体,老子给了其恰当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5章)。著名量子物理和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创造了隐含序(Implicateorder)的概念,与显现序(Explicateorder)相对,表达了这一宇宙本体的特征;(2)气功修炼和医学实践中对生命“先天元气”的提取和运用;(3)元气的本体信息多维复合一体性的物理奥秘———纵波磁旋构成的挠场;(4)传统文化中的天(地)、道(德)、无极(太极)、性(命)都与这一本体信息场相应。3尧结论和建议在道(气)一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生命科学整合中医、气功和武术等,是传统文化创新的科技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戴维•玻姆著,洪定国等译.整体性与隐缠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2.

[3]欧文•拉兹洛著,钱兆华译.微漪之溏———宇宙进化的新图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一版.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6

博物馆教育活动和学校的教育活动相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博物馆主要是依托其中藏品与主要设备的特定性条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其教育性特点,而从灵魂深处触动人的心灵。从具体层面分析,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依托于文物标本基础之上的,依照一定形式的表现主题与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二者的有序融合。陈列展览属于博物馆实现社会表现功能的一项主要表现方式。博物馆的存在,除了陈列保存展品之外,便是让受众可以从中学习知识,因为博物馆展示的物品特点鲜明,这些学习素材是一般的书本学习素材难以比拟的。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参照博物馆所牵涉到的各种学科研究成果,把博物馆当中的各项文物依照科学具体的方式排布在展厅之中,结合展厅中的其他资源将其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文化传播结构[1]。博物馆各种馆藏文物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博物馆解说人员的阐述,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藏品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展览属于博物馆开展社会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为博物馆的教育场所特点,所以其也相应的具备了追问效果,也就是观众参观之后而从展品中所得到的具体指示与文化信息,这点内容对大部分的博物馆来说都是未知性的。

二、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

当下很多的基层博物馆缺乏高度的文化思想认知,这对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文化经济分离、文化建设无关紧要等等。另外,基层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理念,博物馆在基层设立犹如一个摆设,没有发挥到陶冶群众情操的作用,其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博物馆只是保存文物的场合,缺乏宣传创新,基层群众也不会主动到博物馆参观。

三、提升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式

1、找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础便是基层博物馆,其在展品数量以及展品质量上都和国家的各个大型博物馆存在较大差距,可是基层博物馆自身特色同样十分鲜明,再将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博物馆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合适于当地基层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轨迹。不管哪个基层地区,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都是十分浓厚的,基层博物馆能够以此为立足点,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建设一个地域性特点鲜明的博物馆[2]。地方基层博物馆一方面展示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对丰富我国的民俗文化有所裨益。

2、大力发挥基层博物馆的特点

基层博物馆的管理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轨迹,有效提升基层博物馆的社会教浅析基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乔源霖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博物馆育功能,首要的一点内容便是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当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定的提升,可是精神文化还仍旧十分薄弱,基层博物馆需要以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依照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积极的发展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实体博物馆,建设品牌,依照群众具体的文化精神要求,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展览与文物的鉴赏和民俗文化展览等等,以有趣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3、优化基层博物馆服务

基层博物馆需要转变之前“不思进取”的方式,建立更为优质的服务意识,拓宽基层博物馆的眼界,扩大其服务范围。首先一点内容便是让博物馆走入社区,将服务带到社区,切实满足群众的文化精神要求;另外一点便是让博物馆走入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企业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加大博物馆建设的公信程度;再次就是让博物馆走入乡村,举办多种形式满足基层人民要求的展览活动,以优质的服务奉献给广大的农民群众;最后便是让博物馆走进学校,强化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入博物馆参观,达到切实的社会教育功能建设要求。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