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女孩电影范例6篇

物质女孩电影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1

[关键词] 《时尚女魔头》;《爱出色》;时尚;异同

2006年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时尚女魔头》一经放映,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时尚的反思。这部由大卫•弗兰科导演,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新星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还荣获第64届金球奖最佳音乐、最佳喜剧片女主角奖及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而这部香港导演陈奕利,编剧宁财神,主演则是中国一线明星姚晨和刘烨及陈冲的《爱出色》击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获得了2010年度《第一时尚》颁奖礼的年度第一时尚电影奖。作为中国时尚电影的《爱出色》也极受时尚人士推崇和观众的好评。

这两部各具特色的时尚电影均引起电影界乃至普通人的关注,从这一层面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时尚的关注度。那么,什么是时尚?2009年新版的《辞海》将时尚解释为“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如在服饰、语言、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表达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的范畴。时尚可看作习俗的变动形态,习俗可看作时尚的固定形态”[1]。

本文就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表现内容、刻画人物性格、演员表现以及电影所蕴含时尚的观点和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时尚和电影以及时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时尚电影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两部电影在故事情节、

表现形式、创作意图上同出一辙《时尚女魔头》讲的是安迪幸运地得到了一份时尚杂志的职位,对时尚一窍不通的安迪受到同事艾米莉的讽刺和上司女魔头米兰达的挑剔。后来,安迪凭借自己的善良和真诚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最终得到同事的理解和上司的提拔。但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因为过度追求时尚和对老板言听计从,使她失去自我。她最终觉醒了,经过反思,安迪终于离开了时尚圈,离开了米兰达,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收获了浪漫的爱情。

《爱出色》则描写一个北漂女孩汪晓菲来到时尚杂志工作,在时尚圈见识了以女主编Zoe为代表的上流社会,与先锋画家亦鸿相知相恋。然而亦鸿前女友的出现使两人感情陷入危机,亦鸿不辞而别去了美国,从此失去灵感。在回国的个人画展上亦鸿宣布不再作画,并且向汪晓菲求婚,相爱的人终于又在一起了。

这两部电影在故事情节、人物安排甚至音乐等元素都极其相似。两部电影都是讲述一个职场女孩从“菜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变为“时尚达人”的故事。女主角都是经过一些设定的故事情节经历从生涩迷茫热爱低谷释怀这样一个主线来讲述其奋斗过程。剧中女主角身穿各式奢侈品,展示了时尚和人物的关系。更加巧合的是女孩都收获了浪漫的爱情,并且都有一个女魔头的上司;上司都是挑剔、冷漠、不近人情的;都是在时尚圈说一不二、呼风唤雨的人物;并且上司都是身着华服背后却有着一颗孤独的心。

再就是两部电影所用演员都是超一流,画面极尽奢华,世界顶尖品牌纷纷亮相,眼花缭乱的T台秀,浪漫幽默的台词,甚至不时有些夸张的求爱方式,使观众沉醉在故事情节的起伏中,沉醉在衣香鬓影的华服中的同时,也透过两部影片的表现形式,彰显现代人对时尚的理解,也让观众对于时尚文化有了深刻和感性的认识。

二、两部电影人物性格和表演方面各有精彩,

表演方面前者略胜一筹《时尚女魔头》里安迪是诚实、善良的,她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兢兢业业,对朋友以情为重。她刚开始由于自己对时尚一无所知,因此受到同事艾米莉的嘲讽,这时她主动调整自己,努力适应时尚圈,各方面表现优秀,有了后来居上的气势。艾米莉自身感到了危机,对安迪冷嘲热讽横眉冷对,此时安迪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还有就是她为了上司的满意,做自己不爱做的事,为了工作忽略男友和朋友,一步步被时尚的虚荣所迷惑,那时的她心理是矛盾的,挣扎的,这才有了后来痛定思痛的醒悟,决定离开米兰达,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真正的自己。这时,安迪的个性魅力大放光彩。安迪就是这样一位真诚、善良、宽容、以情为重有见解的女孩。

在刻画安迪性格方面,女星安妮•海瑟薇无论从相貌到身材乃至表演都很到位,那一颦一笑牵动观众的心,她把安迪的性格诠释得很出色,安妮•海瑟薇已从《安妮公主》的青涩蜕变为演技纯熟的女演员。

《时尚女魔头》里女魔头米兰达是时尚界说一不二的人物,那优雅的姿态,加上无表情的面容和无间歇的低沉的指令,都标志着米兰达是时尚界的绝对权威。米兰达生硬的动作表明她的冷傲和严厉。助理的频繁更换和对安迪服装的侧目,说话永远都是以“That is all”结束,表明她又是一个挑剔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牺牲忠心耿耿的奈秋,她又是一个自私和不择手段的人。笔者认为,她之所以是冷漠、无情、严厉、不近人情的人,也许有她自己的苦衷吧,因为这是在那个浮华的圈子所决定的,是在那个主编的位置所决定的,是时尚“物质主义”所决定的。

而演绎米兰达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一次也没让人失望,这位十几次获奥斯卡提名和二次获奖的女演员又一次以她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把这个刻薄的女魔头演得丝丝入扣,浑然天成。

《爱出色》里汪晓菲是一个独立的北漂女孩,她的性格直爽而快乐,做了时尚杂志助理后第一件事就是穿上各式时装自己上演时装秀,这时的汪晓菲是新鲜、快乐、耍宝的;学过舞蹈的她陶醉在自我世界时,偷袭偷窥的亦鸿,这时她成了时尚野蛮女孩;她主动与上司有自闭症的男孩下棋,这时的晓菲是善良可爱的女孩;陷入爱情的晓菲又是执著的;失去亦鸿的她又是迷茫伤感的;那段穿着华丽的礼服在隧道奔跑追亦鸿的场面给人印象十分深刻,重拾爱情的她得知亦鸿弃画从农时,她跳上台大声宣布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这时的她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孩。

扮演汪晓菲的姚晨较出色地演绎了这个角色,姚晨的表演真实、自然生动,极具亲民,并且她那标志性感的大嘴更是让人过目难忘,这也是时尚的象征。

《爱出色》里的上司Zoe是一个事业成功、婚姻不幸的女性,刚开始与前夫那段英文粗口让人很是不能适应,骂完之后转而又对同事挤出一脸假笑,恰恰在掩饰自己的懦弱,面对同事认为她自己送自己的鲜花她一脸的茫然,对同事有一些热情和关心,对汪晓菲有善意的忠告,自己生病倒下,前夫来探望时表现的软弱,重新得到爱情滋润的女人一脸的幸福……她的性格有些多变。

说实在的,陈冲的演绎除了英文粗口和在时尚晚宴中与洪晃的调侃让人印象深刻外,她的演技似乎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演有些浮于表面,缺乏对人物的揣摩和思考,表演似乎有那么一点点过,相比好莱坞大腕陈冲的此次表现有些故作优雅,捉襟见肘。

在这里不得不提洪晃的客串,她在与陈冲的对手戏中,台词犀利中带着揶揄讽刺,充满戏剧张力,这一段成为片中一大亮点,洪晃的本色表演也是轻松自然。

三、因为主题的不同,

两部电影对时尚的观点及其内涵有差异电影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在这一点上没有其他的文化载体像电影的影响那么深远,而电影中所呈现的时尚文化传达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是时尚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时尚文化在美国发展较早,而时尚文化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2]在《时尚女魔头》中表达了一系列对时尚的观点。首先,时尚控制生活。这从米兰达是选择红色还是蓝色腰带时对不屑于此的安迪的一席话可知:“不要以为普通人和时尚无关,其实普通人对于服装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时尚的产物,你认为自我随心所欲的选择,其实都是在别人提供的选择的基础上选择的。”时尚还是4码的。安迪刚来时,被称为胖女孩,“Fit”瘦,似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时尚是靠挑剔生存的,时尚要的是完美,时尚又是残酷的,也是永远年轻的,有时时尚只是流行一时,很快又被更新的东西所代替,时尚的一次又一次重生,笔者想也是人们不断追求向前的动力,时尚是精致敏锐的艺术。这部电影对于当代服饰文化的承载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当今流行品牌的展示上,而是通过故事、人物对话对其进行深刻的演绎。实现了一种对时尚、物质主义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对时尚文化有了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因为时尚只是制造了让人变得美丽优雅的一种虚幻景观,但实质上,它却是一种束缚,是禁锢人的反面力量,影片通过安迪觉醒后辞职,对于时尚有一种反省意识,安迪最终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给她的人生。这种几经犹豫,几近煎熬,最后还是决定归顺内心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时尚。

因为《爱出色》的主题表现的是青年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两个人相知、相识、相恋、分手、重逢等一系列的浪漫故事,因此对时尚的阐释不够深刻而全面,只停留在主人公服装从简单到华服的表现上,既没有表现她对时尚的态度,也没有展示在职场上的辛酸,相反倒是表现出对华服的极度向住。这种未经反思的价值盼望和时尚追求,似乎表现了当今时尚圈乃至整个社会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炽热欲望,展示了人们躁动不安的心灵,而当下主流意识似乎只是表现一种对时尚过度狂热,而没有反映应保有的正确态度和对时尚的反思,不仅令人扼腕。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离物质很近,离精神却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品味,似乎只有穿奢侈品才能显示出身份和地位,才能是时尚人士。麦克卢汉说:“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 [3]我们自我界定,也被时尚框定。面对纷繁的世界,面对浮躁的世界,面对时尚诱惑的世界,我们应怎样应对?笔者认为,在这个物化的世界里,物质极大地丰富,情感极度稀少,我们一方面想摆脱物质的控制,一方面又对物质的渲染沉迷和向往,这种矛盾的态度就是大众对物质世界的态度。我们都被时尚推着往前走。但我们可以在纷繁之中认清自己,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浮华的世界中保持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保持理性的头脑。我想这应是我们对时尚的基本态度。

中国的时尚电影起步较晚,但毕竟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拍出故事情节与时尚内涵结合完美的电影是大家的愿望,这也对以后的时尚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时尚电影正在茁壮成长,相比质疑,它们更需要鼓励。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058.

[2] 周蜀秦,徐琴.全球化的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再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02).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2

[关键词]女性话语;多元;新女性形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项目(项目编号:L13DYY043);2013年辽宁省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电影《小时代1》是根据作家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小时代》改编的。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大上海的四个年轻女孩: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四个女孩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却一直信守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电影《小时代1》一经放映,就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广泛的争议,观众评价呈两极趋势。有的观众认为电影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与之前热映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相去甚远,怒斥电影中的拜金、炫富、物质主义;另一部分观众则被电影里唯美的画面、奢华的场景、美丽的容貌深深吸引,被电影里的深深的友情、亲情、爱情打动。其实,《小时代1》重点着墨和选取的是当今的上海的生活工作状态,所以它应该有奢侈品、跑车、豪宅,电影要把真实的生活反映出来,我们要通过这些事物的表面,去体会电影更深一层次的意义:友情的美好,人性的善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严谨的工作态度,专一执著的爱情,以及四个女孩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

整部电影是以四个女孩为中心展开,四个女孩各具特色:顾里理智孤傲,林萧积极努力,南湘温婉美丽,唐宛如乐观单纯。尤其是四个女孩鲜明的话语特点与传统的女性话语特征有明显的区别,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的真实的新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传统的女性话语特征

女性话语是女性思想意识的体现。女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接受的文化教育、所处的社会背景因素导致了在家中或者社会上往往属于从属地位,享有较少的权利,因此在女性的言语交际中,围绕的话题常常是爱情、家庭、孩子、生活琐事、对生活的感悟、抱怨、幻想,女性的言语交际的目的是更想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融入其中,而不被排斥或孤立,所以女性的话语特征总是很顺从、被动和消极。

(一)女性话语更规范

1975年,Robin Lakoff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一书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几个特点,其中指出女性常常使用过分正确的语法。女性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较之男性更能自觉地选用规范的语音、语调、词语及语法,因此女性话语更加规范。女性更注重自身形象,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尽量会用标准的语音语调进行交谈。女性的性格更加细致认真,往往关注细节问题,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中,选词句式更加规范。而且也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女性大多没有幽默感,在言语方面的尝试创新与突破较少,而使话语更加规范。

(二)女性话语更注重礼貌

Lakoff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一书中指出女性话语过度礼貌的形式的应用。女性在交际过程中,很少使用粗俗和污秽的词语,而且女性更希望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因此女性在表达言语的过程中,选词会话会更谨慎,也会更加礼貌。女性话语多使用鼓励、谦虚、赞美、表扬的词语,使谈话进行得融洽友好。比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女性往往会发出赞叹:“这个孩子真漂亮!”“这个孩子真聪明!”对方听到赞扬的话语也会由衷地高兴,使谈话顺利地进行。女性在使用言语过程中,会考虑到更多的环境、人物的关系、听话人的感觉,一旦发觉所用言语会使交谈处于尴尬的境地时,马上会调整言语。女性话语在句式上常常使用带有疑问性质,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对方,而且在交谈过程中,女性很少打断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重视。

(三)女性话语更委婉

女性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因此常常会使用表示不明确的词语,如大概、可能、也许、希望等等。而且常常不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通过对其他事物或者事件的言说来提醒启发交际对象。在涉及、身体特殊部位和女性生理方面的词语时,女性一般不会直接、开放地去谈论,而是会使用委婉语,比如“月经”,女性则常常使用“例假、来事儿、大姨妈……”表示,“上厕所”常常用“上一号、去一下……”表示。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女性只要感觉谈话的内容会让对方不快时,一般都会用委婉谦虚的手法,含蓄礼貌地表达出来。

二、《小时代1》话语折射出的新女性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受到的教育、在社会上承担的责任与任务越来越多,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女性的话语发生了变化,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小时代1》电影中的四个女孩话语个性鲜明,突破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女性柔美、顺从、温厚的形象,恰恰体现了当下女性话语特点,树立了当下新女性形象,因此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顾里话语树立了独立、自信的女强人形象

在以往的电影中,男性理智、勇敢、孤傲,作为主角,保护女性,而在《小时代1》中的顾里却是这些性格的拥有者,任务的承担者,她要保护和帮助其他的三个女孩,是新一代的女强人。这些都可以在她的经典台词中体现。

(1)(对众女孩)“今朝有酒今朝醉,房子没了就街边睡。”

(2)(对宫)“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Plan B。”

电影中的顾里与宫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女版的宫。顾里集美貌、智慧、财富于一身,但并不自负于自己拥有的一切,相反却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女性。她对爱情、事业、友情都能清醒理智地面对处理,是一个为朋友可以牺牲一切,为爱情独自忍受痛苦,为事业努力拼搏的大女子。

(二)南湘话语树立了坚持、执著的文艺女青年形象

电影中的南湘,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画画的,似乎是与世隔绝的。这位出身贫寒,却拥有理想,敢于追求,不断努力的柔弱女孩,却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南湘对于爱情的执著,艺术的执著,生活的执著,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3)(南湘演讲)“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身边的女孩们。她们当中有的觉得自己一辈子只能穿上运动服,没有机会穿上那华丽的裙子;有的女孩看起来冰冷,但是却拥有火焰般的内心。她们拥有最精致的外表和最自信的魅力,永远都是朋友最坚实的依靠。而有的女孩虽然常常没有自信,但是她们仍然朝着未来而努力。她们因为梦想而美丽,因为坚持而动人,而有的女孩,虽然贫穷,但是依然幻想着,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去完成那美丽的梦想,让每一个人变得更美。我想为这些女孩设计衣服,无论她们平凡或者美艳,贫穷或者是富有,我都希望她们能够看到,那个最美的自己。”

这是《小时代》电影的末尾,南湘参加时装秀的服装设计时发表的演讲。这段话让人不禁想到《简・爱》中简・爱对于爱情的独白,人生来是平等的,都有追求爱情与梦想的权利。南湘的这段话总结了四个女孩的性格,也点出了电影的真谛:因为梦想而美丽,因为坚持而动人。

(三)唐宛如话语树立了豪放、乐观的女汉子形象

唐宛如是一个单纯、善良而且幽默感十足的女孩,她的话语完全没有传统女性话语的特征,她完全违背了传统的女性形象,话语粗放豪爽得似男性,但却完全符合当下社会的现状。日常生活中,女性的交际圈范围内,常常会有一个相貌平平,身材平平,什么都不出众的女孩子,她毫无心机分享朋友的快乐,分担朋友的忧愁,轻松地表现自己,因此在电影中,唐宛如也知道的秘密最多。

(4)(对众女孩)“按照我的文化程度,我真的难以接受,在当时中间加个月字,或者在月经里面放了一个‘时’字。”

(5)(对顾里、南湘)“我二十二年来第一次被别人看见我的奶!”

(6)(对顾里、林萧)“上面都是没穿衣服的模特,我受到了惊吓!”

唐宛如也是很多女性向往羡慕的对象,她可以毫不保留、毫无顾忌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多女性想要成为却没有勇气追寻的形象。因此通过唐宛如形象的树立,是对女性话语的解放,也是对当下女性话语表达的鼓舞。

(四)林萧话语树立积极、拼搏的女白领形象

《小时代1》中所要塑造的林萧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生活中的大部分女孩子也如林萧般,出身家庭一般,学业一般,积极努力,认真对待爱情与工作,希望靠自己的不断的勤奋与努力去获得成功。她不会去攀比,不吝惜去付出,经得住挫折,耐得住寂寞。

(7)(林萧旁白)她(南湘)曾经对我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生命的布匹上裁剪下最美好的一段,然后亲手缝进对方的生命。

《小时代1》的话语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物的语言,另一种是林萧的旁白。剧中的旁白部分的话语对于突出电影的主题及表现人物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

观众从这段旁白中深深感受到了南湘对于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更为她的执著惋惜。电影中的南湘如此唯美的形象却得不到心中想要的爱情,主人公们生活中的困惑和迷惘以及青春的伤痛,可能是观众正在经历的或已经经历的,观众感受她们的青春,实际上也是在感受自己的青春,因此被电影深深感动着。

(8)(林萧旁白)“开学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着: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这个庞大的时代。而我,和我们,都是这个时代里最最渺小微茫的存在。”

林萧的这段话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像林萧一样普通,却也可以幸福的、努力的生活,每天向自己的梦想靠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代。

三、结语

电影的女性形象发展从顺从到独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女性形象的发展史,就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史。《小时代1》成功地塑造了四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并且使她们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 胡胜高.性别语言差异与言语交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5] 吴方敏.关于女性话语修辞问题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7(12).

[6] 杨永忠,周庆.浅论女性话语[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04).

[7] 徐玉玲,叶浩生.关于“女性话语”的传统建构与现代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3

在原著中,小王子是故事的绝对主角。一名飞行员驾驶飞机降落到沙漠中,在修理飞机零件时遇到了从B612小行星上偶然来到此处的小王子。因缘际会,他们凑到了一起,飞行员拿出成人们不能理解的一张极富想象力的简笔画来考验小王子的审美能力,居然被他看出来了――巨蟒吞噬大象的画面尽管极端抽象,被成人们概念化、功利化的目光所否定,但小王子是与众不同的,于是他成了飞行员的好朋友,向飞行员讲述了他的游历生涯。他说自己来自一个遥远的星球,与一朵玫瑰相伴,这朵玫瑰的矫揉造作和谎言让他伤心,于是他乘坐一群迁徙的候鸟远去。他一路游历,走遍各个星球,最后来到地球,驯服了一只狐狸,与一条蛇达成了死亡协议……我们不知道小王子的年龄、家庭和来历,但这些不重要,只要他目光澄澈、心灵明净,拒绝成为他所见到的那些形形的贪婪利己者,替我们守护住童心,在纷扰的尘世中留一方可供守望的干净之所,就足够了。

而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角则是一个小女孩。她那雷厉风行的虎妈,如同当下的父母们一样,在一面墙挂满密密麻麻的任务表,具体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吝啬于给她玩耍和交友的时间,美其名曰是为其规划好人生大计,上学、交友、结婚、工作……一切都在父母的策划和掌控之内。这当然是爱,却带着绑架的意味。父母们给了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却也偷走了他们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即使长大成人,孩子依然活在父母既定的规划中,他们的人生选择似乎是为了实现父母常年未了的夙愿。当小女孩和母亲决裂之时,便是她童心苏醒之际。影片中怪老头的出现是其童心苏醒、走向自觉的催化剂。怪老头曾经是飞行员,在小镇上被人们视为思维奇异、神志不清的怪人。由于小女孩父亲的缺席(只是被模糊地提及),所以怪老头不仅担任着小王子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而且填补了小女孩人格成长所需的父爱,他唤醒了勇敢,守护着纯真。倘若没有怪老头,小女孩很可能按照母亲的规划设计,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怪老头把遇到小王子的经历写在纸上折成飞机,只有小女孩受到故事的感染,最终踏上寻找小王子的冒险和拯救之旅。她的冒险和拯救,一方面是为了找寻小王子的下落,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她整个身心的成长与升华,这是她的成人礼。

从主题上看,影片也与原著有所不同。小女孩登上老旧的飞机,在一番摸索、乱撞中发动引擎,和小狐狸一起去未知星球寻找小王子。这和格列佛、鲁滨逊的冒险故事并无二致。接下来就是标准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冒险和拯救故事了。电影前三分之二部分,当涉及小王子时,运用的是定格动画,色彩昏黄,简单朴素;当回到现实环境,小女孩和怪老头在一起时,运用的是CG动画。如此就将现实与过去、真实与虚幻区分开来。影片剩下的三分之一部分,用CG动画告诉人们,小王子和小女孩同出一处,二者相见。此时的小王子被商人主宰的物欲社会熏染,舍弃童真童心,用一连串“我在工作……”的喊叫掩饰着内心的浮躁、焦虑与恐惧。这恰恰折射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城市的高楼大厦,通宵不灭的灯火混淆着白天黑夜的界限,人们埋首于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中,不知不觉间被环境“改造”着,这让人不禁想到乌托邦小说里描绘的场景――人被工具化、程式化、功利化,变得麻木呆滞,丧失思考,远离判断。那么,被异化的小王子如何转变呢?这自然由小女孩来完成。小女孩化身为女英雄,以智取胜,斗败了企图收服星星以作发电之用的商人们。就这样,由“小王子的故事,变成了女孩儿的成长史,结构非常明晰:发现小王子,爱上小王子,拯救小王子”。

至此,小女孩的成长主题浮出水面,引发我们对成长的思考――纵然年华流逝,童心消泯,我们依然要怀抱希望,勇敢地追寻纯真与爱。即使小女孩返回母亲身边,重新面对那张巨大的人生计划表,她也定会用宽容、理解的眼光去对待。所以,原著中批判成人世界的虚伪、自私和人自身弱点等主题被淡化了,而是放置到小女孩追寻童心、学会成长的大主题之下。

除了主题和主角的变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值得关注。比如在原著中,小王子在游历途中见到的国王、虚荣自大的人、酒鬼、点灯人、商人和地理学家等,和小王子之间的对话呈现出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小王子不争不怒,徐徐问答,以机智而富含深意的话语揭露了各色人物的劣根性。作者的讽刺意图十分明确,抨击了成人世界的自私自利、虚伪算计,却没有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在电影版里,小女孩和小王子“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通过小女孩的视角,混杂着真实和虚幻的冒险经历,将那些隐于原著字面下的内涵,用较为通俗的正邪对抗、奴役与解放的鲜明对比呈现出来”。 《小王子》电影剧照

虽然影片对原著做了诸多改变,但童真童心和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本质仍被珍视,可谓重装再发,初心不改。原著中有一段话:“人们眼里的星星并不都一样。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星星是向导。对于别的人来说,星星只是些小亮光。对于另外一些学者来说,星星就是他们探讨的学问。对于我所遇见的那个实业家来说,星星是金钱。但是,所有这些星星都不会说话。你呢,你的那些星星将是任何人都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人不明其意,认为这是让我们拒绝长大,逃避现实。而实际上,《小王子》绝不是心灵鸡汤和保守主义的代名词,它反对的是麻木和单调,是无趣和庸俗,以此来为多元价值观让路,让缤纷的梦想有落地的可能。它在为有梦想、敢拼搏、热爱生命的人喝彩。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4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母爱

《朱诺》是由贾森・雷特曼执导的一部影片,在2008年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先荣获了独立精神奖,后又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部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它缜密的结构、鲜活的人物与俯首皆是的智慧对白。影片采用块状叙事结构,导演对画面的处理独具匠心,但影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它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

此片讲述的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朱诺“未婚先孕”的经历。对于计划之外的怀孕,朱诺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为未出生的婴儿寻找一对善良好心的养父母,从而瓦妮莎夫妇成为最佳人选。同时,朱诺的父母给予了她全力支持,一家人共同经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此片一扫往日“未婚先孕”电影题材的阴露,以明快的色彩、诙谐的语言、主人公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了现代女性与生俱来的内在美和宽泛的爱。常言道:大象无形。大道无痕,大爱无声。大美无言。这一点典型地体现在了影片中三个女性形象的身上。影片中,人性的至善至美与爱的最高境界,就通过一点点细节不经意地在这三个女性角色的举手投足间折射出来。这种境界,来源于母爱,但又超越了母爱,是女性美的体现,是人性光芒的自然流淌和体现。这种境界,是那样的绚丽多姿,是如此的缤纷嫣然。

一、朱诺――女性美的体现者

朱诺(Juno),罗马神话里的神后的名字,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拉(Hera),是女性、婚姻和母性之神,集美貌、温柔、慈爱于一身,体现了女性的威严与力量。此片用朱诺作为女主角的名字,且电影也冠以此名,皆源于此名有着显现女性光辉的渊源,这给本片注入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对女主人公的人物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阐释。

影片的开头运用了漫画制作,导演巧妙地把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融汇到漫画化的情景轮廓中,配以轻松而愉悦的音乐,凸显了朱诺性格的洒脱随性,身上跃动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布景也为观众们了解此人物的性格也做了深刻的铺垫。主人公屋里的摆设奇特而妙趣横生。作成电灯开关的东方弥勒佛,墙上大大小小的海报,她和意中人的合影,大大小小充满童趣的娃娃,汉堡包电话等等无不反映了这个女孩未谙世事却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待观众欣赏完影片挖掘人物内涵时,我们发现朱诺是一个充满独立思考精神、智慧、气质独特的女孩。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会怎样面对?是积极的解决,还是刻意的逃避?她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人性准则?在朱诺的身上观众找到了满意的答案,这正是女人的母性美及其所赋予的应对一切困难的坚强品质。

朱诺是坚强的。当发现一切成为事实不能改变时,她选择了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最终自己决定将孩子生下来,表明朱诺是有勇气的,但要挺着大肚子在校园中来来回回面对人们各种各样的目光则更需要坚强的信念,正是母爱给了这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种坚定的信念。朱诺挺着大肚子走在校园里,面对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目光。影片中导演运用了一系列镜头来细腻地展现主人公的境遇及心理活动。其中有一个片段感人至深。首先,运用特写镜头,将镜头落在朱诺的大肚子上,然后镜头移到迎面走来的人群的脸上,着重描述人们各色各样的神情,接着是一个中景。朱诺在人群中穿过,继而运用全景,她低着头走,两边的同学纷纷盯着她的肚子给她让路。最后的镜头落在朱诺的背影上。我们看不到她的脸。却从她的背影中感受到她的失落与她的坚强。

导演有意识地选取了几个镜头来成功地刻画了朱诺这个女性形象。怀孕中的困难接二连三。收养孩子的“完美”家庭就要分崩离析,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离开凡妮莎的家后,朱诺一直默默的哭泣。在火车驶过的路边她停下车来,不顾一切的放声大哭,将一切愤懑与不满都发泄到哭声中。女主人公的表演是极有打动力的,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朱诺的矛盾、失落与忧伤。男友不负责任,将一切都归咎于她的身上。而同时,想象中的一个完美家庭,由于男主人的不负责任又要马上分崩离析。将孩子给一个好家庭收养接受好的教育优良的家庭熏陶,这样的憧憬与梦想,这个一直让她坚强让她对别人的鄙夷置之不理的信念,在一瞬间支离破碎。她的无助与内心的痛苦中在哭声中宣泄,时间仿佛就定格在那一刻。随后,镜头切换到后视镜中,镜中映出的是朱诺那张未脱稚气却坚毅的面孔。最后,车子缓缓地再次启动,音乐响起,车行渐远,朱诺也又在她的生活之路坚强的继续走下去。

二、瓦妮莎――母爱的坚持者

瓦妮莎是片中着力刻画的另一个女性角色。导演首先运用了第三人称他者描述来体现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出场之前,镜头落在了一双干净利落白修长的手上,这双手将镜框一摆正,将杂志摆放的错落有致,把毛巾码放得整整齐齐,楼梯的扶杆光亮照人,整个家里井井有条,这些都显示了瓦妮莎对拥有孩子组建完美家庭的渴望。

母爱在瓦妮莎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的是在商场的一个片断。瓦妮莎面对孩子时,母爱油然迸发出来。和孩子感情投入地做游戏,开心与喜悦溢于言表。在朱诺面前,这个外表高傲冷峻的女人放下自己的矜持。蹲下来对着朱诺肚子里的宝宝说话静静地去感受胎动,享受即将成为母亲的乐趣。

瓦妮莎令人动容的主要在于她对于做母亲的坚持。当面对丈夫的离去,爱情的解体,婚姻的无力挽回时,她坚持者做母亲的信念。当她收到朱诺的纸条:“如果你继续,我也将继续”时,她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导演运用对比的手法显现瓦妮莎夫妇二人对于收养孩子的不同态度,更凸显瓦妮莎身上的母性美。母爱是伟大的,怀有母爱的女性被树立的高大,相比之下,男人显得幼稚。对于瓦妮莎对未来的憧憬,对于瓦妮莎向他描绘得未来其乐融融的家庭场景,丈夫马克毫不动容,他关注的范围只是恐怖片、摇滚乐与漫画书。对于他的婚姻,他是不负责任的,拒绝和妻子一起承担即将到来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完美的家庭由于他而瞬间崩塌。

三、继母艾伦――母爱的保护者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5

 

注意力=题材+时机

 

早在2011年,“虎妈”、“猫爸”之争就已开始。其导火索是美国华裔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作者严格教育两个女儿的故事。在这种虎妈式的培养模式下,两个女儿的成绩每年都是“A”,其中大女儿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小女儿12岁就成为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此书一经问世,就如病毒一样快速传播。然而,来自中国上海的“猫爸”常智韬却用自己女儿的事例反驳了蔡美儿的观点。他认为,“虎妈”的教育方法有待商榷。常智韬给了女儿很大的自由空间,从未硬性规定女儿要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睡觉、几点钟看书等,但他女儿也能年年拿奖学金,最终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

 

一时间,有关教育孩子到底应该采用“虎妈”式还是“猫爸”式的争论层出不穷。时隔4年,电视剧《虎妈猫爸》的播出再次抢滩各大话题榜,且较之前更胜一筹。究其原因,在于该剧集中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隔代带孩子等问题,从题材上抓住了各年龄段观众的眼球。其次,也是顺应时机的产物。

 

纵观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其经历了1958-1978年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1978-1992年间从电视剧事业到产业的转型过渡、1992-2012年间电视剧产业的初探和纵深发展以及2012年至今的新拐点4个阶段。如今,我国正在从电视剧生产大国向强国迈进。

 

“回看2012年之后的电视剧类型就可略知一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李胜利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早些年的电视剧主要是以家庭剧、婆媳斗、老年人等题材为主,后来是中年人题材的电视剧,之后是以小孩为主的《小爸爸》、《小儿难养》等。由此看来,关于孩子的教育冲突展现得愈加激烈且集中。“《虎妈猫爸》在这样的时机下诞生,受到广泛关注是必然的。”李胜利说。

 

此外,该剧颠覆了以往国产剧的刻板模式,与前几年的80后育儿剧单纯“脸谱化”完全不同,《虎妈猫爸》拍出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部色彩丰富、富有时尚感的作品。剧里有轻松诙谐,有温馨浪漫,有剑拔弩张,有似水柔情,有理想的憧憬,也有观念的冲突,这些都融入在人物关系、情节的精巧设计和情感的细腻表现中,平凡却很真实,带给观众强烈、多样的审美体验。

 

核心=思想+艺术

 

实际上,一部剧的品质高低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一部剧的灵魂,是品质的根本。“一部剧如果没有坚实丰富的内核,外壳再华丽都没有生命力。”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马同斌如是说。

 

《虎妈猫爸》整部剧有3个特点:其一体现了80后教育观导向存在的问题。剧中真实展现出80后家长们的生活状态,也浓缩了整个80后的时代生活。如今,社会分层严重、主流社会价值观缺位、社会弥漫着以金钱为上的浮躁气氛,从而导致一部分人教育观扭曲,趋向于急功近利。而富二代、官二代的形成对上述现象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对普通大众的下一代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因此80后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虎妈式的教育逐渐盛行。在剧中,虎妈处于一种几乎被逼疯的状态,体现出很深的忧患意识。“但这种教育观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和天性,颠覆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管教严苛,单纯追求成绩导致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人格缺陷,势必引起争伐。”马同斌说。

 

其二折射出教育方法的差异。剧中表现出了多种教育观,主要包括虎妈式的严格教育、猫爸式的顺应孩子的天性教育、婆婆式的“女儿要宠着富养”以及姑妈的西方教育观。在《南方日报》和3G门户网站发起的一次投票中,关于“‘虎妈’PK‘猫爸’,你支持谁”的问题中,有34%的网友选择了“‘虎妈’,社会残酷,必须如此教育”;支持“猫爸”的网友则占了40%,原因是“关爱成长,孩子幸福重要”。对于“你觉得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能力”这个问题,有20%到30%的网友选择了“说不清,教育孩子很头疼”。从结果上反映出教育方式的确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回到剧情本身,其反映的就是“为当下”和“为长远”之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以及隔代教育的主导权之争。多种观念的争夺使其思想性更强。

 

其三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搬上银幕,并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与剧中的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思考一起成长,给不同人物以不同启示。尤其是对人物间矛盾与冲突的处理十分到位,该剧除了虎妈猫爸这条丰富的主线人物之外,其他副线人物也都是以“车轮大战”的方式与虎妈猫爸发生观念上的碰撞。整部剧将各个人物之间的理念之争巧妙地转化为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将教育理念推向深入和白热化。

 

由此,马同斌认为:《虎妈猫爸》这部剧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是因为它触动了社会审美情感中的精神地带。

 

趋势=现实题材+儿童题材

 

资本循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另一个循环的起点。也就是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电视剧作为被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是大众共享的信息体,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市场的考虑必不可少。未来电视剧的趋势如何,与观众的关注点密不可分。

 

“未来可能会出现小升初、国外留学等关注孩子成长问题且现实的电视剧。”李胜利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加上儿童题材电视剧的热度或将不减。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指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为逻辑起点,以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相对客观地讲述社会现状、人间百态和生存境遇的电视剧类型。其主要魅力在于深刻和取材新鲜有活力。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矛盾和社会焦点,对应的观众也在不断变化着。

 

此外,现实题材电视剧能满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共同诉求。在主流文化层面,现实题材电视剧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创作类型;在精英文化层面,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严格的美学追求、哲学思考和批判精神能让知识阶层从中获得思考、找到契合点;在大众文化层面,电视剧本身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能让观众充实精神家园,获得生活希望。

 

《虎妈猫爸》就是这样一例,既反映了主流文化,又让精英阶层从中感受到美学和艺术,也让大众觉得影视剧照进了现实。

 

儿童题材电视剧的兴起实际上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一方面,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方式和诉求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近几年的生育高峰带来的“婴儿潮” 使得上个世纪70、80、90年代人同时做父母,而同时代40-60年代的祖辈又同时参与养育,这样一来,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被几代人所关注,必然引发矛盾和冲突。但也正因如此,儿童题材的电视剧才能获得广泛的受众关注度。

物质女孩电影范文6

【关键词】儿童形象 成人化 电视广告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奔腾电剃须刀》、《多乐士墙面漆》以及《脑白金送礼篇》这三则曾经或至今在电视荧屏上热播的广告。在三个广告中均出现了典型的成人化儿童形象,并且在各大电视台中播放频率比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符号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以上三则广告进行符号解读与阐释。

二、具体个案的符号学分析

1、理论依据:符号学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索绪尔的符号构成理论,以及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层次分类。

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学分析方法,最早源于语言学,由符号学先驱、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索绪尔指出,符号包括两个构成元素:能指和所指。索绪尔用左边这一模式(图1)来说明两者的关系。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如一个词的发音或一张照片的外观。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指涉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美国符号学奠基者查尔斯・皮尔斯根据能指(指符)与所指(被指)表现出来的关系,将符号系统的组成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符号、对象、解释者。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符号与对象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

肖似符号(Icon)是指借助符号自身与指示物(客观事物)酷似的一些特征而产生意指作用的符号。两者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换言之,这类符号和客观对象之间,表现出某种性质的共同性,是通过写实或模仿予以表现的。因此,类象符号以相似性为基础。

指示符号(Index)与它的对象具有一种直接的关系。就是说,标志符号与对象(指示物)之间存着空间或时间的接近关系、前因后果的关系或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因此,标志符号以接近性为基础。

象征符号(Symbol)是一种与其对象(指示物)没有相似性或接近性的符号。它可以完全自由地表现对象,象征方式的表征也只和解释者相关。

2、儿童形象符号的分类

根据皮尔斯的分类,本文首先将电视广告中运用的儿童形象作为一个符号进行分类。肖似符指的是儿童的外貌装扮、表情、发型;指示符指的是儿童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物关系等;象征符主要指儿童在广告中所说的话。

基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儿童形象进行符号学解读。

3、具体分析

(1)奔腾电动剃须刀

肖似符层面,能指1“卷发带红色法夹的小女孩”,其所指含义是形象可爱、招人喜欢的小女孩;能指2“的上半身”,其所指含义是婴儿的身体有一种纯洁的感觉。

指示符层面,能指1“被父母亲吻”,其所指含义是家庭中孩子的位置;能指2“不停摆弄自己的头发”,其所指指向是成年女性。

象征符层面,能指1“男人都是这样,从来不顾女人的感受”,其所指含义是成年人的话语模式,一种男女之间的暧昧话语;能指2“爸爸残留的胡须总是扎我,真难受”,其所指则是孩子对父亲胡子不刮干净的抱怨。

这是一则男士剃须刀的广告。在以往此类产品的广告中,广告商通常会使用成熟男人的形象,突出他们干净的面容、健美的身材、在与异往之中的顺利等非常成人化的符号,以此来突出剃须刀的优良品质以及带给男性的自信、优雅和魅力。而奔腾的这则广告却使用了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小婴儿),反其道而行之,成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令人印象深刻。

从符号学分析中广告中儿童形象的塑造来看,各种符号充满了矛盾,基本模式是“婴儿的外貌+成人化的话语模式”。运用特技让小女孩做出成年女性常做的动作―――边抱怨男性边摆弄自己的头发,并且说出一个孩子绝对不能说出的话“男人都是这样,从来不顾女人的感受”,这些极富意味的话和动作融合在一起似乎在给人们一种暗示,让人们形成一种错觉,仿佛这对话是发生在一对成年男女之间,充满,让人产生联想。

虽然这则广告并未采取常用的“成熟男性+妙龄女郎”形象,但是总体而言并未逃出这样的设置。并且通过运用特技塑造的成人化的儿童形象,无疑是成人语境下对儿童形象的一种戏谑。

(2)多乐士墙面漆

肖似符层面,能指“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三四岁左右”,其所指含义是形象可爱的男孩与女孩,让人有一种小情侣的感觉。

指示符层面,能指1“女孩拉男孩的手,男孩甩开”,其所指含义是一种成人化的行为,让人觉得女孩不愿和男孩分手;能指2“女孩朝男孩扯自己的衣领”,其所指含义是成人化的行为,女孩向男孩卖弄性感,展现魅力。

象征符层面,能指1即男孩女孩之间关于为何不能去女孩家的对话,其背后的所指含义是成人化的话语模式,成年男女之间的一种争吵;能指2,即男孩说明不能去的原因及女孩的解释,其所指则是消除前面的对话给人带来的联想,指出产品的优越品质。

在以上这则油漆广告中,这两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被塑造成一对争吵中的小情侣。“小女孩拉小男孩的手,小男孩甩开”“小女孩朝小男孩扯自己的衣领”这些符号都有一种成人的意味在里面,让人想到的是情侣之间的争吵,女性朝男性卖弄性感。加上利用对嘴型配音的方式,让小男孩与小女孩呈现了完全是成年男女之间的对话。

可爱的儿童形象,让人联想的暧昧语言加上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这则广告就传播效果而言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这则广告对于儿童形象的使用却令人忧虑。情侣吵架以及那些暧昧的言语,这都不应该出现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但广告却运用特技手段,将这些成人化的符号附着在他们身上,看似诙谐有趣,然而运用成人语言对儿童形象的戏谑式解读,无疑是会带来不良影响的。

(3)脑白金送礼篇

肖似符层面,能指“梳着飞机头的小男孩,五六岁”,其所指含义是形象可爱,一副小大人打扮的小男孩。

指示符层面,能指“小男孩把脑白金拿给爷爷”和“小男孩把脑白金拿给奶奶”,其所指含义是脑白金对中老年人好,这是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象征符层面,能指“脑白金就剩这么点了,该给谁喝呢?不行,爷爷奶奶都得喝”,其所指含义是孩子都知道,老年人都得喝脑白金,强调了产品的重要性连孩子都明白;能指“妈妈,快送脑白金来”,其所指含义则是爸爸妈妈要给长辈们送脑白金,这是孩子们都知道应该做的事。

这是一则保健品广告,脑白金的最终使用者是老年人,而购买者往往是老年人的子女。广告商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在广告中塑造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并未出现)以及小男孩。通过小男孩在爷爷奶奶和妈妈之间的交流,借其之口,说出了产品的种种好处,隐含之意是连孩子都知道脑白金对老年人的好处。并且小男孩打电话叫妈妈送脑白金,这一情节的设置其背后的意义是,小男孩精通于成人世界的送礼之道,并且暗示年轻一辈应该要给年老一辈送脑白金,这是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虽然这则广告可能会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健康的爷爷奶奶、懂事的孙子以及孝顺的爸爸妈妈,广告中所传递出家庭和睦与温馨,并且暗含脑白金在其中的作用。但小男孩小小年纪就精通成人世界的送礼之道,不免让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早熟。

结语

成人化包含多方面的含义,比如形象的成人化,语言的成人化及动作的成人化等。在上述广告中,广告制作者首先突出了儿童成人化的形象,辅以成人化的动作,最后再运用特技效果加以成人化的语言,让一个个“小大人”跃然于荧屏之上,让人既充满联想又忍俊不禁。虽然广告达到了效果,但过于成人化的儿童形象不符合社会对于儿童的一般印象,并且会给电视机前的儿童带来错误示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电视广告中的这些儿童形象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尤其在儿童观看广告时应给予合理引导。同时,我们也期望广告业者能够更加自律,在广告中创作出一些健康积极的儿童形象,避免那些不适当的广告给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①[英]阿雷恩・鲍尔德温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②李思屈 等:《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③刘碧波、邹武平,《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成人化对儿童的负面影响》[J].《东南传播》,2007(7)

④陈红梅,《浅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泛用的负面影响》[J].《新闻界》,2005

⑤卜为,《广告中的儿童形象》[J].《父母必读》,2001

⑥任远、王小红,《“奶声奶气”为哪般――漫谈电视儿童广告及其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

上一篇就餐协议

下一篇生活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