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6篇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心理素质 教育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4-01

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从心理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对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达到适应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应变能力,保持较强的自控力和健全的人格。

1 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显现出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学生心理素质差,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难以适应危机感和紧迫感,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趋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呼唤和需要。

1.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医学教育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医学生均为高中毕业生,入学就感到学习任务繁重,加之医学与高中课程衔接性相对较差,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对人才全面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驾驭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3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医学生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如何帮助其避免和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促进疗效,保持身心健康,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2.1 加强校园建设,改善学生生活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生活,整齐清洁的校容,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对大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时代是心理形成、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丰富的校园生活,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又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近年来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新建了学生宿舍和实验楼,改善了教室环境,增设了校园板报,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全校师生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并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启迪。

2.2 注重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既传授知识,同时其行为和心理素质状况又影响着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心理素质都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的榜样。有的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业务水平高超,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勤恳耐心,爱戴学生,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学生,成为其心目中的典范。自觉遵守和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教师的言论能产生共鸣,并唤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接受并记忆深刻传授的知识。相反,学生将会从心理上疏远老师,学生会充耳不闻听之任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有良好的仪容、体态、举止、言谈,而且还有丰富的知识,较好的业务水平。上课时除了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之外,还要把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患者的责任感以及对形势、政策的正确看法和正确的人生观,自然地渗透到知识与技术中去,这些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人格,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2.3 注重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好,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对于掌握知识技能的影响较大,一个教师只有把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深入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特征,选择既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又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潜力和能力,使之自主实现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在于使学生身心素质整体健康发展,其精神实质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相我约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渴望。积极主动的思维是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增加求知欲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去积极地思维,去探求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应做到情况明了,循循善诱,了解学生水平和授课内容。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按认识规律和启发式教学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迸,层层剖析,揭露矛盾,得出结论,做到提出问题有启发性,讨论问题有直观性,分析问题有逻辑性,教学语言有艺术性,不断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钢琴演奏;弹奏技能;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52-02

钢琴演奏教学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是弹奏技能和心理素质训练,而这两个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钢琴演奏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以及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态会影响到钢琴演奏质量,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锻炼学生的弹奏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钢琴演奏教学中弹奏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读谱和背谱训练

读谱和背谱是培养学生弹奏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技能训练环节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读谱和背谱训练,帮助学生打好钢琴演奏的基础。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读谱概念和读谱、背谱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读谱、背谱概念和习惯。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弹奏技能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弹奏基础的学生,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读谱、背谱训练,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弹奏技能训练,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防止出现弹奏指法错误、识谱错误、机械性背谱等问题,为弹奏技能的提升打下良好的根基。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反复训练和积极学习,进而掌握全面的乐谱知识,提升弹奏技能。

(二)加强技术难关的突破训练

读谱和背谱是训练学生弹奏技能的基础,而技术难关的突破训练则是提高学生弹奏技能的关键,如果没有弹奏技术的支持,钢琴演奏就不复存在。在钢琴演奏训练中,教师要承担起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尽可能的锻炼和完善学生的演奏技术,促使学生演奏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技术难题,让学生熟练应用弹奏技术,提高钢琴演奏成效。因此,在弹奏技能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对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和技术难题的攻克训练,让学生经历刻苦练习和技术磨练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必须向学生强调技术难题必须要正面面对和科学对待,一味回避或者依靠一时热情都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找到它们演奏技术训练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三)提高音乐分析和处理能力

良好的钢琴弹奏技能的培养不仅需要对琴谱知识和弹奏技术的掌握,还需要学生具备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把握和感知能力,即音乐分析和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演奏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演奏中,真正掌握弹奏技能。因此,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作品整体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深入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次的对弹奏技能有一个全面掌握。而且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只有掌握音乐分析和处理能力才能够逐步实现钢琴弹奏技能学习的迁移和拓展,让学生从对钢琴演奏的感性认识升华到音乐审美和塑造层次。

二、钢琴演奏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一)采用差异性方法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形成既与先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因素相关,也因此形成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演奏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素质培养训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性格内向,心理素质较差,课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训练。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并利用范奏提升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另外,教师要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逐渐克服紧张和恐惧心理,树立弹奏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课上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强但是心理浮躁和学习不踏实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这类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正确的钢琴演奏观

良好的钢琴演奏观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的形成十分重要。钢琴演奏观是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中通过有意识的学习、科学的训练和教师着重的培养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钢琴演奏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演奏观时,首先要让学生激发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并在演奏中投入热情和激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变成对一种炙热的情感,对钢琴演奏的无线热爱和向往。最后,学生要将钢琴弹奏转化成一种追求和支柱,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钢琴演奏观,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活动,演奏者在舞台上的心理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演奏水平。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较多的实践训练,在演奏时就会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况,其心理素质也得不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时,要从为学生提供实践舞台和机会着手,在实践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演奏环境,实现演奏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弹奏技能是学生进行钢琴演奏的基础和前提,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钢琴演奏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时要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弹奏技能和心理素质。在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时可以从注重读谱和背谱训练、加强技术难关的突破训练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和处理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在培养学生的演奏心理素质时要从采用差异化的教学培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钢琴演奏观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王明风.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3,16(9):56-59.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7-01

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品德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建立、高尚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希望,但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环境,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舒适的发展平台。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是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即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是学生接触、学习的直接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中同伴的交往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的发展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诸如电视节目、网络学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不易控制的微型因素,甚至带着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影响。

(四)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增长知识的场所,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学校往往显得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学校管理,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在家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活泼,敢说敢做,聪明伶俐。而老师反映,孩子在校显得拘谨,胆子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减少不必要条条框框。让学生很好地溶入集体之中,不做旁观者,就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了一份好心情。

(二)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第一,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向儿童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父母采用奖惩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父母往往是儿童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儿童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儿童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个性产生着影响。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心理健康的关注、能力的培养等。但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大、就业观念保守、就业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实施。教育中的功利化、唯智化、片面化依然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发展,而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现象依然严重。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1]个体心理因素可以分为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非智力因素。二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心理面貌,在个体的健康成长中共同发挥作用。智力因素直接参与个体的具体活动的操作,尤其是认识活动。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个体认识活动的操作,但却影响智力活动的进行,起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校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谓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使上述二者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使有所偏废。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对非智力因素在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则认识不足,甚至有所歪曲,给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智力因素的影响来凸显的。主要体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1.定向功能:个体在学习活动倾向于什么目标、内容受学习动机、兴趣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总是首先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

2.动力功能:首先,体现在个体活动的始动方面,学习动机推动个体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不管该动机来自于内部需要还是外部的奖赏、激励。其次,使活动得以持续下去。但动机强度适中才会对学习活动起作用。过强、过弱都会削弱活动及其效果。

3.感染功能: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心境会使个体的学习达到最佳水平。而不良的心境,会削弱个体的学习动机,焦虑、忧郁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4.维持、调节功能:顽强的意志品质将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克服困难。因为学习活动并不总是充满兴趣,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来维持。个体的非智力因素还支配个体的行动,调适个体的心理功能,使智力活动不因故而偏离常规。

5.动力定型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将某种认识或行为组织情况固定化,良好的智力或能力固定化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及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程度,如意志活动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活动的质量、情感,影响智力活动的强度、速度、性格,影响个体的认知风格、方式。

6.补偿功能: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会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常言道勤能补拙。古往今来,凡在某方面有作为的人,其非智力品质都非常优秀。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使个体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如心浮气躁、粗心、懒惰等不良习惯就像漏斗一样,把教师的辛勤劳动丧失殆尽。在现实中,一些差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自卑感强,自制力差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立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教育学生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2]张履祥认为“凡初为学先须立志,志大而大,志小而小。”[3]明确的志向是引导儿童学习的动力。

2.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的从事学习和探索,对于智力开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课程、课外读物、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学校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果断性。

4.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既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有为;也可以使人消沉、一蹶不振,丧失信心。有两种人能经受挫折:逆境中成长的人;受过良好教育、心境开阔,有坚持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

5.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勤奋、坚持、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6.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人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青春期、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如厌学、焦虑、孤独、忧郁、暴力等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引导,养成健康的心理。进而形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页.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品质;培养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的支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呢?

一、优良心理品质的内涵

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犹如一座高楼大厦,是由地基、墙体、门窗等等结构元件组成。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品质是多元化构成的,其中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都有很大的关系。人们的思想与性格是动态可变的,所以心理品质也会波动。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也不是一劳永逸。心理品质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培育良好品质的多渠道和多样化,心理品质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我们培养良好心理品质需要进行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 体育道德的培养。

构成优良心理品质是多渠道的,首先我们要从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个主渠道入手,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是建构体育道德品质主要内容,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应当把它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培养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认识客观差距,激发上进心。用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比赛中为祖国勇夺金牌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用许多无名英雄为了祖国荣誉给优秀运动员当陪练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教育应包括: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爱护公共财物等。

2. 良好的意识品质的建构。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产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安排一些体育项目有意引导,让同学知道为了达到某项体育活动的目的需要学生用意志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才能使自己的目标能够达成。积极的参加锻炼达到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许多事物的发展与成功都是在顽强意志下完成的。意志品质的好坏与体育运动中能否夺取胜利有直接的关系。对学生来讲努力将体育活动中发展的学习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珍惜生命和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态度,能真正理解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其一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取的。

3. 优良性格品质的培养。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力。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性格上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何建构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我们现在应该重视的大课题,我们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理智又富有热情;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教材安排的有趣味性,使学生乐意接受,化难为易,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如在障碍跑,跨栏,支撑跳跃等待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大胆果断的性格;在球类教学过程培育机智、灵活、顽强和拼搏精神;在拔河与接力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团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相互帮助与保护,培育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总之我们要在整个体育教育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良好心理品质培养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多种性特点。

根据心理品质构成要素的多种性特点,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类教材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对应的优良品质。如在基本体操对形队列的训练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跨栏和障碍跑教学时着重培育勇敢与不怕艰难的优良品质;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育进取性,攀登新的高度;在跳马教学时则着重培育学生的果断性;在篮球运动中着重培育协作性;接力跑时着重培育集体主义精神。总而言之体育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够挖掘出进行品质教育的有效素材。备课时确定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确定着重培育那方面的优良品质,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做一个有心人。

2. 注意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

我们知道学生的优良品质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形成,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所以品质教育要贯彻经常性的原则,对一些基本的素质培育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教学,“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尽管“步调一致”练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是久远的。又如学生做广播操对组织性方面很有促进作用,开学初要抓一下,期中要比一下,始终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校风,校貌建设的大事来抓。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教育工作一定要做到细水长流,常抓不断。

3. 优良心理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熏陶,渗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人才,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社交技巧,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重要性

1、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个人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所以要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由传统的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做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行动上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看重学习,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忽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给小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明白荣誉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学生知道他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转贴于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心情的好坏对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情商、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事实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坚强的意志。能否具有丰富的人生,取决于心理素质,看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好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接受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平常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现。

4、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阅读书籍,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快乐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创建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生活中勇于表现自我,并适时提供一种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