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例6篇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 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培养普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渐渐接轨。那么究竟何为“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的英文为“scientific literacy”,国内较多的译法为“科学素养”,也有译为“科学素质”的。由于各国的教育背景不同,大家对教育素养的界定也是种类纷繁:《2049计划》认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的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识别国家和地方决策中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将科学素养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情感(或科学观)。近年来,我们不断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反思,力图纠正传统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郝京华教授也曾说过,中学教的是学科,而小学教的是儿童。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上那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是要强调在全面的科学观的指导下,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情感的培养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

那么,科学思维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将思维置于科学的方法之中,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只有参与了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在内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探究过程。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本质上基本相同,学生外在的科学探究是由内在的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探究,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在科学学习中真正做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因此,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集中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科学思维培养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常说,儿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的“缩小”,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特性。早在二十世纪中叶,以皮亚杰为首的发生认识论专家已经对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岁以上)。虽然后人对于皮亚杰这种对智力进行的严格的年龄划分质疑纷纷,但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处于十一岁左右时思维和认识已经“超越于现实本身,把现实纳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摆脱现实和表象的束缚,来思考可能的或假设的东西了。很显然此时的儿童所进行假设、质疑、分析、演绎和抽象等思维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了。

从教育学上来看,习性学家康纳德・洛伦兹发现了“印刻”(Imprinting)这一现象,并从中推断出发展的关键期的思想。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与思维最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发展得最快,如果此时能在儿童的科学思维萌芽已产生时及时抓住关键期,适时地进行思维的引导、训练和激发,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过早或过晚地实施教育,都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自2001年以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引导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之所以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就是因为小学科学课既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目标,又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只有在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学习,将所学内容牢记于心。常言道,看,能知道;听,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另外,科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但是这种客观性只是相对的客观,这就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相对开放性。因此,科学知识在某种层面上,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就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要教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古语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思维的培养亦是如此。

二、科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1.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

在这里把好奇心的保护放在培养之前是出于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思考,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们已渐渐意识到对儿童的天性的保护的重要性,但对这种天性的呵护,依然是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上应该极其注意的一个方面。科学是讲究理性的,小学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获得守恒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却依然有着孩子独有的特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充满幻想、想象、诗和梦的世界。我们在关注孩子理性态度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孩子进行引导而非专制和一刀切;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非在播下科学思维种子的同时就揠苗助长,对孩子造成创伤。

2.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

和谐的班级气氛的营造,也是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保护与培养的前提。在公正、平等的教与学的氛围中,在科学面前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探究成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因为纯粹的上课而急于传授知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身的探索所得来的喜悦心情,这样极不利于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面对小学生时,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与科学事实相悖,也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取的部分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结论,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

3.回归自然与生活

小学科学课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无论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还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都如小学科学课标中所言的那样,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见小学科学教育也要生活化,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活教材,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下进行教育,让实实在在的事物来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4.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反思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小学科学课上探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步骤也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为小学科学课的法定模式。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育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我们所宣扬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和途径、探究式科学教育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与模仿,毫无意义、重复机械地教授着小学科学课程,这与传统的“教科学”并未有多大的区别,最终使得小学科学课最终形式化和套路化。

在小学科学课上,我们将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其他的方式与途径,并且,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用探究的形式来学习的,固定模式,死搬硬套,只会浪费教育资源和打击儿童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究竟哪些知识是可探究的,又如何在具有共性的探究模式下寻找最为合适的探究方法,才是我们,尤其是教育实践中的小学科学教师最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加]韦钰,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文2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参考文献:

[1]毛萍钰,许采娟.探析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路径依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王丽萍.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09).

[3]朱文真.从审美的角度谈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J].语文学刊,2013,(05).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数学思维培养;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05-01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对于高中生数学学习潜能的开发、数学学习主动性、数学学习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对课堂外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数学思维的培养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主动进行思考并进行主动探讨与自主学习。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对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流畅性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生数学思维培养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改进都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1、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高中数学具有难度较高、内容较多、连贯性较强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容易遇到困难。因此有的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或者为了面对高考,对数学学习本身没有兴趣并导致了学习主动性较低。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对这一现象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趣味性并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不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但是好的数学成绩并不能证明学生具有很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单纯的以学生的数学成绩来替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真正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大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对数学题进行解答时不仅仅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证明,而且在证明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进行更多解题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这也是高中生数学思维得以培养的重要体现。

3、完善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避免通过题海战术来使学生获得机械性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效率较为低下并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损害较大。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步培养并通过这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可以很好的促进高中生良好数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高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时应当从课前准备、提升数学教学的自主性、提升课后习题质量等方面入手促进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1、注重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时尤其要注重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在知识点的阐述方法、教学中要用的素材、例题的经典度、课后习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高中数学教师都应当有所考量。与此同时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分析,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

2、注重提升数学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前提。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应用促进高中数学课堂自主性与趣味性的提升。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数学教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从而对学生的“数感”这一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进行培养。在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培养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奠定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3、提升习题质量,减少“题海”现象

“题海战术”一直是损害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扼杀高中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原因。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后习题的布置时应当极力避免“题海现象’的发生与”题海战术”的应用。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后习题预先进行甄选并对习题质量进行复核等方式的运用尽可能的提升布置给学生的习题质量,并通过以学代练方式的有效运用促进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随着我国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被越来越多的高中数学教师所注重。高中数学教师在对学习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方法的完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时应当注重对恰当的策略进行选择并通过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提升课堂自主性、提升课后习题质量等方法的有效应用,促进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锦涛.论高中生数学思维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高中数理化.2012.7(14):55-57.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文4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是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保证。但是,目前我们仍采用的“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严重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全方位、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改革,但改革的重点一直局限于课堂教学,即课文教学,大多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没有研究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没有使语文教学真正建立在语文能力发展提高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那么就会在语文学习中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要途径。比如,我们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阶段性,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和调动逐步深入,据此,可以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解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和剖析不足。五个步骤从易到难,有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依次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钻细研,揣摩品味,然后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兴趣怏然。在语文教学中,如能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对文章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坚持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而这种知识和阅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自身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定量的社会活动,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办校园文学刊物,自编自演课本剧;建立课外阅读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读室,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组织学生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速度和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要安排适当的训练序列,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训练方法也要适时有效。笔者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自读,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思维却难以活跃,陷入疲软、停滞的状态,认为说明文没有什么可学的,这时,我并未急于讲授,而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首先展示有关“景泰蓝”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合上课本,根据挂图演示的内容对其制作过程进行复述;然后对照课外思考内容课外内容的差异,这样学生对课外中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有了初步了解,显示出图文之间、说与读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认识文章的深度,培养了思维能力,也为进一步培养创造力打下了基础。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文5

一、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所谓形象思维,即形象逻辑思维,以形象或表象为思维的重要材料,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语言作物质外壳,在认知中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思维,是表象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同抽象思维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有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跳跃性、直觉性、非语言性和富有情绪色彩。它的主要心理成分有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化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三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一切创新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在这三个方面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专家们认为,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颖、灵活、有机的结合。而思维的新颖性是从思维的成果来说的,是属于首创的。从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新颖性是指学生在解答问题、进行实验或科技制作时,自己独立思考得到的一种新的方法、结论或产品。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离不开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灵活性的特点表现在思维的多角度、多方向以及思维的变通性、发散性、跳跃性等方面。两种思维都具有广泛的灵活性,而形象思维尤为突出,表现在直觉、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上。

美国学者华莱士指出: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闪光阶段和验证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收集有关信息并缩小问题直至能看得见’障碍;酝酿阶段是大脑中无意识过程对问题进行工作的时间,但通常不应有解决问题的压力;闪光阶段可能会是自然到来的,或者是意识努力的结果,这是直觉和顿悟产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的阶段;最后,在验证阶段,直觉的解决办法受到逻辑的检验,证明其有效性,然后再组织安排到问题解决之中”。显然这中间两个阶段主要靠形象思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20世纪20年代也提出“无论哪一种创造活动,创造过程都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提出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第四阶段评价论证,主要为抽象思维,而第二阶段沉思与假设和第三阶段的灵感与直觉,主要为形象思维。由此可见,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是两种思维的新颖有机的结合,且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的综合运用,其中形象思维是关键,因此,知识的创新过程是两种思维相结合的过程。总之,开发人脑潜能,让学生学会用全脑来思维对推动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R.W?斯佩里R.W.Sperry)博士和他的两个学生对裂脑人进行一系列实验研宄,发现大脑两半球功能高度专门化,左右两半球既有明显的分工又相配合,许多高级的功能属于右半球。具体来说,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具有音乐、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一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胜于左半球。可见,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斯佩里教授因此研宄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形象思维是表象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跳跃性、非语言性和富有情绪色彩,形象思维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思维。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的研宄表明,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特征,作为一个心理因素,它在人的头脑里是可以被加工操作的。形象思维用表象进行思维时,虽然形象是具体的,但己不是直接的感受,不是知觉直接提供的认识,而是间接的认识,它反映了现象、对象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

形象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固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内,但主要还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熏陶下,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宄表明:人的大脑分为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及想象区四个功能部位。人们使用判断区较多,而想象区则利用很少,一般只用了想象能力的15%,这就是说形象思维还远没充分利用。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长期排不上号。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认为,形象思维的发展也存在着最近发展区”通过有目的的形象思维训练,人的形象思维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而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时代盛开的想象力之花,如果不加以精心培育,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萎谢。如果把握时机,及时浇灌,精心修整,那么它将开放得非常绚丽,而且终生都可以不断绽放新的花蕾。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意义

1.形象思维是化学知识教学的基础。形象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直观性、具体性,它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1)教学一般应先从直观入手。在化学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直观形象,然后凭借其中的典型现象,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类比、联想,再概括其反映事物之间联系与关系的本质属性,以达到对知识的认知。例如,卤族元素的教学,重点是较详细地研宄氯及其化合物性质、制法、用途及存在,进一步比较、归纳出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殊性,再运用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加深对元素及其化合物递变规律的认识,最终形成卤族的概念。2)要使学生对概念和理论有比较透彻、深刻的理解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对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符号模型掌握和理解,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物及其变化来认识它们,反过来还要使学生能通过这些化学模型来认识和记忆它们所代表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或理论,往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反复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基础作用。如讲甲烷CH4)的分子结构时,如果把甲烷的分子结构写成平面结构,这是平面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其中的键角是10928'。而做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并把碳原子和氢原子做成不同的颜色,那么,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观察,甲烷的分子结构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明晰的形象,通过模型也就不难量出其中的键角是10928'了,并且学生的大脑中也有了正四面体的表象(3)实验入手学习、研宄化学,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点,这也表明了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优先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形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思维”看见了溶液中H+离子的存在,这就是形象思维在起作用。

2.形象思维能力是解决化学问题不可缺少的能力。形象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具有直觉性。直觉即未经逻辑推理的直观,它没有严格的步骤和规律,可以突破思维的常规和定势,跃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阶段,想象出最终结果。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家必须具的对新观点的一种活跃的直觉想象力,这些新观点不是演绎得出的,而是通过艺术家一般创造性想象而得出的”。可见,形象思维能力是解决化学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不可缺少的能力。

科学家对问题的思考,也不总是严密地按照一步一步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有时跳跃的直觉思维在他们的创造发明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苯的分子结构式的建立,形象思维在其中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其当时的思维过程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瞌睡来了。原子又在我的眼跳跃进起来,这时较小的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出现变得更加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在一起的长行分子,它们盘绕、旋转,像蛇一样地动着。看那是什么?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地在我的眼前旋转着。像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的时间,做出了这个假想。”

凯库勒的上述思维过程及出现的幻想,不是唯心的、凭空想象的,而是和他在长期深入的对苯的研宄过程中积累的有关经验和认识分不开的。他对甲烷、乙烷、二氧化碳等多种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己有深入的研宄,这有利于其做形象的比较。他通过苯不同于烷、烯、炔等有机物的特殊的反应现象,认为苯具有与这些物质不同的结构。形象思维又把这些积累的记忆表象重新组合、再造,最后构想出了新的形象。苯的环形结构式就在这生动的形象思维过程中产生了。

不仅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需要形象思维,学生对现有化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同样离不开形象思维。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解决同样要经过下面几个阶段: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假想或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实施计划;最后证明其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对大脑中储存信息包括形象信息的利用,离不开对这些信息进行类比、联想、想象等思维加工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培养思维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