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发展史范例6篇

超声医学发展史

超声医学发展史范文1

工业探伤仪进入医学殿堂

1956年,瑞典的L Leksell教授首先将工业超声引入医学殿堂。

在国内,1958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归国华侨安适先生在国外资料中看到,可用工业探伤仪作医学超声诊断的报道,就向医院领导提出进行超声诊断研究的设想,得到当时的朱瑞镛院长的支持,向江南造船厂借来一台工业用A型超声探伤仪,同时请来有关的工程师,并在医院内积极组织有关各科医师参与超声的研究工作。

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朱瑞镛院长成立了上海市超声医学会应用研究小组(后改为上海市超声医学研究组),自任组长,定期开会开展研究工作,并发表多篇论文,先后举办了4期超声诊断学习班,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超声诊断专业书籍《超声诊断学》。至此,中国超声界也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上海六院因此成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

国内以及世界超声仪器的发展

早期中国超声医学发展的速度几乎与国际水平持平,196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仪器修配厂就研制成功60-1型A、BP超声诊断仪,就是现在最常用的B型超声的雏形。不久该厂就和中山医院徐智章教授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M型超声,这为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开创了先河。之后,上海宇宙医疗仪器厂也和仁济医院一起开发出了D型 (Doppler,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至此,目前常规超声诊断所涉及的“基本武器”均已齐备。

国际上,1952年美国D H Howry和Bilss最早开始使用静态B型超声做肝脏标本的显像。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类似现在的实时显示人体内情况的各类B型超声显像仪,期间代表人物多多,不胜枚举。超声也成为了各大国际大型医疗厂商重点研发的项目,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研发。至20世纪8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终于大放异彩,使大家第一次在银幕上亲眼看到了人体内血液流动的状况,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彩超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日本著名超声医学专家和贺井敏夫教授。1978年,他随日本医学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携来一台Aloka 202型超声诊断仪,帮助国内由于10年浩劫中断研究的中国超声学界重新回到了世界超声医学大家庭,此后全国各家医院分别引进超声仪器,超声诊断开始在全国普及。

超声医学发展史范文2

《超声诊断学》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职业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时强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

在我国,多数医院有独立的超声科或B超室,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自己操作,并完成诊断。超声诊断虽然只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十分重要。对于一名技术规范、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来说,完成常见病检查往往只需数分钟,但是却来自多年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改进超声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几年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教学上要考虑综合性,可扩展性。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需具备系统掌握超声诊断学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基础上,同时要具有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丰富阅片、综合分析问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应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编排课程顺序,教学重点放在熟练规范的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影像诊断的原则是:“熟悉正常,发现异常,结合临床,综合分折,做出结论”。

以工作中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指导病人处于正确的检查;②调节机器至最适宜的状态。

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手法全面地扫查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肝脏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顺序、以肋间扇扫加旋转及肋下斜切的扫查手法全面扫查一遍,防止遗漏。

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具体分析,如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分布、边界、回声强弱等。

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做出诊断。

2.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两种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或咨询。咨询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善于咨询,掌握咨询的渠道(教师,同学,网络,书籍等),是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应具备的自学能力。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超声诊断中的解剖学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学生要通过自主性学习熟悉超声切面图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器官的超声图像客观地反映该器官结构和功能表现,将这些表现与正常的相对比,判断该器官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采用学生相互之间作为诊断对象,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另一类,是过程性经验性知识,需要学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做,而且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掌握。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的病变组织因为不同的病理结构而显示不同的超声图像是经验性知识,因此掌握不同病理结构所对应的特征性超声图像对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建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超声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所建立的教学模式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采用人与部分典型动物病例(狗)模型来进行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要求学生主动追踪一些特征性声像图的病例,看看最终的病理结果是什么,在反过来思考一下声像图,这样理解和记忆都会非常深刻。

3.评价

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1)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和举措。拉上围帘3%;女性患者腹部适度暴露3%;病情保密(不当患者面议论病情,只作客观描述)4%。

(2)检查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申请单,了解并报告简要病史和拟检查项目5%;与患者保持沟通,主动询问病史5%。

(3)检查过程。扫查切面规范、标准、完全无遗漏(从左叶开始扫查,横切面和纵切面;右侧肋缘下横切面完整暴露肝右后叶;右侧肋间切面重叠扫查)20%;完整显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工字形结构5%;合理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主干和肝动脉。并能够测定各自的流速10%;发现阳性病灶并准确定位和描述其超声声像特征20%。

(4)回答提问。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超声表现进行简要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15%;在5~8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5%;临床专家提问(侧重肝癌相关的临床基础知识)8%;超声专家提问(侧重仪器设备的合理、灵活与正确使用)12%。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形成多个,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实践的难度在增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它不是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适应职业工作,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徐金锋,施杨.超声医学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华西医学,2008,23(1).

超声医学发展史范文3

演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从历史一路走来

1956年4月16日,为遏制我国20世纪50年代肆虐的肺结核病,总后卫生部在122疗养院的基础上,从全军医疗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抽调专家及技术骨干,组建了以肺结核为重点的胸科医院,即“阜外”的前身。

1958年,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成门外,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9月14日举行开院典礼。

1962年,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以心血管为重点的胸部专科医院。

1994年,阜外医院更名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阜外”成为首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首批11家定点医保医院之一。

2003年,“阜外”开始实施七年制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并贯彻“在阜外做科研型医生”的理念,从住院医生、研究生抓起,不断巩固全国心血管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地位。

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阜外”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部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发展:技术领先

创多个“一流”

“阜外”创建之际,老一辈“阜外人”白手起家,开拓进取,创立了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史上无数的第一;当代“阜外人”更鼓励技术创新。作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部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创下了多个“一流”。

国际一流的心内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冠心病诊治中心、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律失常诊治中心、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临床药理中心、急症抢救中心和介入导管室等。

阜外医院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累计逾万例,其中,年完成冠脉造影8000余例,冠心病介入3000余例,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冠心病介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126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周血管病介入中心,是全国临床试验最大协调中心之一。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手术等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年完成1400余例,为国内最大、国际大型中心之一。开展项目的种类、数量、死亡率和并发症等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率先开展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并开展了肺动脉血栓消融术以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2002年9月阜外医院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心力衰竭监护病房,2005年3月成立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为心力衰竭的规范诊治和晚期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医疗模式,为开展心脏移植等治疗提供了基础平台。

阜外医院的临床药理中心承担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心血管药品临床研究的各个种类,所有完成的试验均被中国、国外药政管理部门一次审批通过。另外,该院的急症抢救成功率达98%,设有急症心律失常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冠脉介入和主动脉夹层等外科急诊手术的绿色通道。

心外科主要医疗疗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74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国内首次自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90年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小切口瓣膜置换和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我国微创心脏外科之门。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成人外科中心、小儿外科中心、血管外科中心、手术中心。另外,一站式交叉手术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又一大特色。

“一站式”手术让心脏不再等待

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学的两项突出表现是胸部切口的缩短和隐蔽、体外循环技术的避免,比如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最近几年,随着腔内介入治疗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另外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一站式符合手术。

2007年6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称阜外医院)正式宣布,成立由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超声科、影像科等科室联合组成的一站式交叉手术中心,为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相关所有手术方面的技术支持体系。该中心的成立在国内医学界尚属首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院长介绍说,“一站式”手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它的基石是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学,其中就包括隐蔽的切口选择和非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外科医师使用介入器械,在一个较特殊的手术室内,在实时影像学的指引下,结合其他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心脏病的治疗。

所谓“一站式”手术,胡盛寿院长介绍说,就是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在同一手术室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无需在影像学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可以及时对手术的治疗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手术实施。

一个高分辨率的心脏超声系统是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设备。阜外医院最近开展的“一站式”手术,病种从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到成人的冠心病合并房间隔缺损,均在心脏超声的指引下完成操作。

实时的影像学技术可谓是“一站式”手术中医生的“眼睛”。手术中,在开胸切口下端的心脏收置心表超声,这样一般可直接获得清晰的心脏图像,从而引导穿刺和直接实时评估治疗。

由于是开胸后使用介入器械,外科医师特有的直视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可以对一系列非常规介入治疗适应症的畸形治疗使用介入技术完成治疗。在开胸后医师可以对合并的心脏病同期实施常规外科治疗如动脉导管末闭的结扎、体肺分流术的实施等。

心脏外科医师面临新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由外科医师开胸后实施治疗可能更为安全。譬如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大约一半的新生儿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需即刻接受体肺分流手术或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外科医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对明确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附加手术的添加、体外循环的建立等。但是,胡盛寿院长认为,“一站式”技术也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去与工程师沟通,设计更好的术中专用的介入设备。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他们敞开胸怀去拥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切先进成果,去重新设计更好的手术方法,使创伤更少,疗效更佳。

规模一流的影像医学

放射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放射科装备了MRI、电子束CT、64排螺旋CT等大型先进影像设备,以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为中心。

在国内率先于1956年开展心血管造影,于1982年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于1995年开展电子束CT心血管诊断,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心血管病X线影像诊断正确率达92%;至今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20余项,共计5000余例,包括各种先心病的介入封堵、瓣膜病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等,总成功率达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1.7%,死亡率0.06%,治疗项目、数量、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核医学科

该院的核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心脏病学临床及科研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心血管核医学检查,近年装备了SPECT仪、Bayer-Centaur化学发光仪等先进设备。

应用单电子断层显像仪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检查患者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运动试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诊断冠心病;肺灌注显像亦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肾显像为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提供重要保障。心肌代谢显像成为评价心肌存活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超声科

“阜外”的超声科现配备了包括实时三维超声仪在内的18台高档彩色超声仪器,分布于门诊、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等,可满足常规检查、经食管超声、负荷超声、声学造影、三维超声和其他特殊需要。

自建科以来,保持着全国最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记录,并承担着北京市及全国各地超声心动图疑难病症的会诊任务,超声检查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方法的建立和提高与发达国家同步,超声诊断心血管病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超声诊断超过9万例。利用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和例数居全国领先,与心外科手术比较诊断完全符合率达97.6%;超声心动图引导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创全国领先;术中超声数量亦达到全国首位,并为心外科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阜外”展望:

超声医学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 超声检查;胎儿;心血管畸形;产前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17-02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及死亡率均有所上升,先天性心血近畸形是导致新生儿缺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4‰~9‰,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6万的新生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畸形,对新生儿的生命及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器械的不断更新,绝大部分的心血管畸形胎儿可在产前作出明确的诊断。本研究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256例孕妇的产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256例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孕妇年龄21~43岁,平均(29.15±1.05)岁;胎龄19~40周,平均(28.46±2.57)周,其中初产妇1792例,经产妇464例;部分孕妇有异常分娩史、服药史、接受X线片检查史。超声检测出胎儿心血管畸形14例,其中3例同意行染色体检查。孕妇在超声检查前均知情胎儿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与局限性。

1.2 检查方法

使用ATL公司生产的型号为HDI-5000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时,孕妇取平卧位,产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初步检查,以判断胎儿的胎方位,同时扫查胎儿各个部位的结构,观察其是否异常。选用心脏检查程序,从横切胎儿的胸腔以取得胎儿标准的四腔心切面,观察胎儿的心房、心室、房间隔、左右房室瓣、室间隔的连续性,然后旋转并移动探头扫查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平面、三血管-气管平面、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等切面,仔细观察胎儿心血管的解剖结构,并结合CDFI检测胎儿心血管的血流速度、方向、流量等血流变化情况[3]。注意胎儿是否有复合畸形的存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胎儿心血管畸形的种类

2256例产前检查的孕妇,14例发现有胎儿心血管畸形,发生率为6.20‰(14/2256)。其中14例心血管畸形胎儿中,共18 处心血管畸形(表1)。

2.2 胎儿心血管畸形与孕妇的年龄、妊娠史、服药史的关系

≥35岁、有异常妊娠史、有服药史的孕妇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高于

2.3 追踪随访结果

产后所有胎儿均获得随访,其中14例心血管畸形的胎儿中,经引产后胎儿尸检证实2例有心血管畸形;产后4周内行超声检查证实8例有心血管畸形。通过随访可知,经产后胎儿尸检及超声检查证实10例有心血管畸形,产前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71.43%(10/14)。

3 讨论

近年来,受遗传、生活、胎儿、孕妇自身、家族等因素的影响,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4-5]。产前超声检查是降低新生儿缺陷及死亡率的主要手段,产前CDFI检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6]。

CDFI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7],分辨率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胎儿在宫内的情况,并可通过直观的影像及CDFI的改变明确诊断大部分的胎儿心血管畸形[8-10]。本研究结果显示,2256例孕妇中,产前超声诊断发现14例有胎儿心血管畸形,检出率为6.21‰,主要的发生种类为室间隔缺损;与产后胎儿尸检及产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其正确诊断率为71.43%,说明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准确率高,可为早期预防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是临床早期诊断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88-194.

[2] 林娟.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1):85-86.

[3] 胡彩萍,彭柳.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30.

[4] 许周云,邵素臣.胎儿房室通道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7):713-715.

[5] 孙宝娟,赵艾娜.产前超声在59例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4):339-340.

[6] 王佳,潘颖,轩丽丽,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0):1854-1856.

[7] 卢山.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9,18(1):25-26.

[8] 罗海波.四维超声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105-106.

[9] 王磊,郭丽云.超声在产前检查胎儿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46-147.

超声医学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 羊膜腔穿刺;染色体核型;产前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14.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6-0154-03

近年来,随着人们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及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生缺陷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技术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羊膜腔穿刺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现将我院293例行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的情况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腹抽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293例,年龄20~45岁,孕周17~23周,穿刺指征:唐氏高风险、高龄、超声示胎儿结构异常及不良孕产史。

1.2仪器与方法

ALOKA SSD-900型超声仪(3.5Hz),PCT-B穿刺针(22g×150mm),染色体分析仪Olympus BX51光学显微镜,计算机分析储存系统。孕妇排空膀胱,取平卧位,超声探查胎儿及附属物情况,初步确定穿刺部位及方向,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尽量避开胎盘,经腹抽取22mL羊水(前2mL弃掉以避免母血污染,后20mL用于培养),将羊水置入无菌试管送遗传实验室,拔出穿刺针,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后观察30 min,考察是否有宫缩等其他不适,听取胎心,无异常,可离院。送遗传实验室的羊水经细胞接种、7~14d的培养,常规方法制片,G显带后,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再结合计算机分析存储系统作进一步分析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羊膜腔穿刺、细胞培养结果

293例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97.95%(287/293),6例培养失败,考虑为污染所致。检出染色体异常15例,检出率为5.1%。

2.2检出染色体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指征、核型及妊娠结局

15例染色体异常胎儿中,穿刺指征为唐氏高风险者4例,高龄者3例,超声提示异常者2例,不良孕产史6例,其中8例终止妊娠(6例为唐氏儿,1例为特纳综合征,1例为大Y染色体异常,超声示胎儿心脏严重畸形),其余7例继续妊娠。详见表1。

2.3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293例中唐氏高风险组检出率2.3%(4/174),超声示胎儿结构异常组检出率13.33%(2/15),不良孕产史组检出率24.0%(6/25),高龄组检出率3.80%(3/79)。不良孕产史组和唐氏高风险组及高龄组间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χ2=21.57, 9.805,P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先天性缺陷疾病均为遗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因为大多数染色体病还不能治疗,故在产前做出诊断,适时终止妊娠,减少缺陷儿的出生,不失为一项重要的举措。

羊膜腔穿刺是应用历史最长、最广泛、较为安全的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2]。本研究293例接受产前诊断的孕妇,均为一次性穿刺取样成功,无一例发生术前交代的穿刺并发症,羊水培养的成功率为 97.95 %.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为5.1%,这与国内的报道相近[3]。因为此项技术是有创的、侵入性的,对孕妇来讲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此,产前诊断的指征一定要严格把握。产前筛查可明显提高胎儿染色体病的产前检出率[4]。近年有研究发现,高龄孕妇体内叶酸代谢异常、卵巢体积减少等也可能造成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病率增高[5],提示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逐渐增高,高龄孕妇有必要行产前诊断[6]。

我院的产前诊断指征为:唐氏高风险、高龄、不良孕产史及超声示胎儿异常。本研究显示,从上述指征组做产前诊断的孕妇中均检出了染色体异常且均有需终止妊娠的染色体异常7例,这说明,这些指征均是有效的,且切实做到了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本研究中对于不同穿刺指征组,不良孕产史组和超声示异常组的检出率高,不良孕产史组25例,检出6例 ,其中2例为唐氏儿(均终止妊娠),这表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孕产史的重要细胞遗传因素[7]。超声示异常组15例,检出了2例染色体异常:其中1例超声示胎儿水肿,胸腹腔积液,染色体检出结果为:45,X.(亦称Turner综合征)(终止妊娠),这种染色体病是1938年由Turner首先描述的,因而得名[8]。而超声提示的胎儿水肿,胸腹腔积液,恰恰是45,X的较为典型的超声图像,遗传超声图可以提高胎儿非整倍体的检出率[9],这说明,超声检查在提示染色体疾病方面是有重要帮助的[10]。

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不仅能及时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且能为孕妇是否继续妊娠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11]这与本研究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陆国辉. 产前遗传病诊断[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3-4.

[2] 段涛. 我国产前诊断的现状与展望[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2):81-91.

[3] 鲁莉萍,陈意振,张莉超,等. 羊水细胞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619例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5):32,56.

[4] 宋凤侠,张莉,孙文芝,等. 1 055例产前筛查高危孕妇羊水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308-4309.

[5] 王艳晓,杨景珍,张克娜. 高龄妇女妊娠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7):224 -225 .

[6] 张璘,张晓红,任梅宏,等. 1981例高龄孕妇的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11(4):261-264.

[7] 潘敏,易翠兴,廖灿. 广州地区6229例不良生育史的染色体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5):41-42.

[8] 李胜利. 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88.

[9] 龚护民,许艳,韩慧. 75例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0,25(5):611-612.

[10] 宋婕萍,徐淑琴,熊萍,等. 247例妊娠中期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4):211-214.

超声医学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异位妊娠;误诊;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6-0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占妇科急腹症的80%以上⑴。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国内已上升至1:56-93(异位妊娠:正常妊娠)⑵。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然而由于早期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变化多样,仍容易与其他多种疾病相混肴,极易造成误诊,因此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指导临床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有利于降低误诊率,提高医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11年3月我院以“异位妊娠”诊断收住院共158例患者,其中12例患者经治疗明确排除异位妊娠为其他疾病;但以其他疾病收入院的9例患者,经治疗明确诊断为异位妊娠;误诊率13.4%。患者年龄最大者47的岁,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26.5岁,经产妇16例,初产妇5例,其中没有采取避孕措施8例,放置宫内节育环10例,结扎手术3例。

1.2 辅助检查:21例误诊患者中查尿妊娩试验12例,其中10例阳性,2例弱阳性,无一例阴性,血HCG值在18-1228mu/ml之间,21例误诊的患者中均做了B超检查,超声结果与诊断不符合者12例,有4例行诊断性刮宫术。

2 结果:在误诊的21例病例中,12例系异位妊娠误诊为其他常见的妇科疾病(4例误诊为盆腔炎,3例误诊为盆腔脓肿,2例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例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2例误诊为早孕及先兆流产)。9例为其他疾病误诊为异位妊娠(4例宫内早孕,2例卵巢黄体破裂,2例阑尾炎,1例急性胃肠炎)。早期临床症状的不典型,辅助检查的误导,临床医师对病史体征的采集不全,专业知识欠缺以及临床思维方法不当是异位妊娠误诊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早期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变化多样,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极易造成误诊。加之基层医生技术能力及医疗条件差,B超医生提供报告不够准确,患者对异位妊娠的基本知识及其危险性认识不够,生育期妇女对停经、阴道少量流血或腹痛缺乏客观的认识,错过了保守治疗的最佳时机,等到诊断为异位妊娠时已不得不接受手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统计我院近3年住院的异位妊娠病人,误诊的病例高达13.4%。误诊导致误治,防止异位妊娠的误诊值得临床医师的重视和研究。

3.1 早孕(或先兆流产)与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未发生流产和破裂前,常无腹痛及阴道流血等症状,仅有短期停经,或部分病人有极少量阴道流血或稍微腹痛。因胚胎在输卵管发育不良,妇科检查时,不易触及附件包块,B超也不能显示输卵管的情况,往往把宫内蜕膜样的改变误认为是宫内妊娠囊,误诊常发生在停经50天以内。而早孕或者先兆流产的病例,或因月经周期延长、或因胚胎发育不好,B超检查时,宫内未见妊囊及胚芽,受妊娠早期卵巢黄体改变造成附件包块声像的误导,被误诊为异位妊娠。异位妊娠误行人工流产后仅有少量的蜕膜组织被清除,因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术后发生腹痛,阴道流血不多但是淋漓不尽,此时容易误诊为术后感染及盆腔炎症。所以在病人吸宫时,应仔细检查吸出物有无胚胎及绒毛,假如吸出组织少,与停经时间不符的应将吸出物送病理检查,对可疑病人应复查B超并动态观察HCG定量,要警惕人工流产后出现腹痛和阴道流血的病例。

3.2 妇科疾病与异位妊娠 临床医师未充分认识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对无明显停经史的缺乏警惕性,加之就诊延误时间长,急性期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消失,或者疾病早期被轻率地排除异位妊娠,以功能性子宫出血或者是急性盆腔炎症为早期诊断。部分异位妊娠病人或因孕卵着床条件差,滋养层活力低,蜕膜自行变性剥脱致阴道流血;或因异位妊娠胚胎流产死亡,绒毛停止发育,胚囊与着床部位分离,子宫蜕膜脱落而出现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病人可以无明显的停经史,个别病人出血较多,似月经量,或多于正常月经量,常被误认为月经来潮,忽略了HCG的检查,病人因持续阴道流血被认为是功能性子宫出血。部分病人无停经史,异位妊娠呈流产型改变,因腹腔内出血停止,病情稳定,胚胎死亡或吸收,反复内出血所形成的盆腔血肿机化变硬,并与四周组织粘连造成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的疾病。这类病人可能以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绒癌等而误诊。一般流产型异位妊娠发病缓慢,腹痛轻,病程长,阴道流血发生率高,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轻,多无移动性浊音,宫颈举痛不明显,盆腔可扪及包块。对以腹痛伴阴道流血就诊的病人,无论婚配、有无停经史、是否采取节育措施等,均应警惕异位妊娠的存在。选择子宫附件超声、阴道超声、尿妊娠试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必要时阴道后穹窿穿刺术、诊断性刮宫等⑶帮助诊断。

3.3内、外科疾病与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虽是妇科病,但少数患者因腹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于内、外科就诊,由于内、外科医师缺乏对病史的详细询问,把患者不规则阴道出血误认为月经来潮;当出现右下腹疼痛及消化道症状时,没有进一步结合辅助检查加以鉴别而误诊。详细的询问病史,特别是月经史和规范的体格检查是降低误诊率的重要环节。对育龄妇女不能放松警惕,对未婚女性或者已做过输卵管结扎术患者一定先要排除异位妊娠的可能。病史采集不全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应尽可能客观、全面的收集第一手资料,密切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配合辅助检查以及早确诊或排除异位妊娠。子宫附件超声或经阴超声是诊断异位妊娠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可以区别孕囊在宫内还是宫外,并了解腹腔内有无积液或者包块。但是,由于部分异位妊娠患者的超声图像不典型及超声的质量和超声检查者的经验不足,可能造成误诊⑷。所以,临床医师不能过分依赖超声检查的结果,应综合分析病史。

参考文献:

[1] 姚远,胡丽娜.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及误诊的主要原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6):321.

[2] 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