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例6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体育疗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51-04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sub-health” with the increase of knowledge of “Health”. Based on the cause of sub-health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paper outlines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y of Disease Prevention” in preventing sub-health and further states the function and advan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intervention of sub-health.

Key words: Sub-Health; Theory of Disease Prevention;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如何防治“亚健康”已经由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转化成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社

会热点问题。治疗方法也由单一的外在介入手段发展到医生、患者、社会三方协作的阶段,出现了饮食疗法,音乐疗法,传统体育疗法等众多疗法,其中传统体育疗法是由亚健康患者直接操作,见效显著的一种很好的绿色疗法。它符合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又遵循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其养生保健方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干预亚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在分析亚健康成因及其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未病学”在预防亚健康中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传统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优势及作用。为了表述更清晰,图1给出了研究内容基本框图。

1 关于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1]。根据这一定义,前苏联Berkman教授以及后来的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2]。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相当于中医狭义的“未病”(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期未病态)[3]。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似健康又非健康,似病又非病的中间状态,即过渡状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没有疾病,但在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在我国国内采用较为广泛的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就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4]。

总之,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性的疾病前状,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即是指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经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检验无阳性结果,却呈现出生命活力降低,与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也就是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5]。

1.2 亚健康的成因

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种种问题摆在面前,人们的精神压力过大,大脑长时间地超负荷运转,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休息,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使人长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外周环境中,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心理功能,也能导致“亚健康”。此外,作息没有规律,饮食不合理,缺乏必要、合理的体育锻炼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机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种矛盾都处于相对平衡、统一的动态中。当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太盛时,这种阴阳匀平的状态就会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机体各种平衡、协调、统一的状态被打破,人体便会出现异常的症状,形成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防治就会形成疾病。

1.3 国内外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6]。英国、日本等国家亚健康人群逐年递增。目前我国面临的亚健康问题也相当严峻,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已有7亿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占总人口的70%,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

1.4 亚健康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7]。具体表现主要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五个方面[8][9]。陈国元[10]等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等为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潜伏着有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多变,大致包括: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临界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

2 未病学与亚健康

2.1 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学中没有“亚健康”的明确概念,认为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直至死亡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人体从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动态变化过程。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即所谓“未病”状态。根据中医学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11]。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是由于受到某种原因或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致使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

2.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祖国医学理论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学”的概念,即机体处在一种潜在的疾病状态或疾病易感状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其中的“萌芽”、“微病”等范畴,即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羸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12]。“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大量文献证明我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问题早有认识,并强调了“治未病”及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2.3 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的指导作用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13]。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给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了可行性。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一治未病的思想。祖国医学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阴阳、鼓舞正气,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康复能力[14]。防治亚健康的方法有:(1)心理疗法:多数亚健康患者都是心理防卫机制较弱的人,合理的心理指导,疏通能使患者从心理亚健康状态走出来;(2)改善饮食起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致病因素。(3)传统体育疗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量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功能,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促进睡眠。(4)推拿按摩针灸治疗: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亚健康状态的病理基础,推拿按摩针灸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系统实现扶正祛邪、调达气机、平衡阴阳。其中,传统体育疗法是干预亚健康的操作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

3 传统体育疗法

3.1 传统体育疗法

祖国传统体育疗法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它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应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古乐》篇中说:“民气郁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讲到以音乐舞蹈治之,既调节情绪,又活动肢体。《子华子》中有:“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传统体育疗法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疗法强调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以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预防其发生[15]。

3.2 传统体育疗法优势

体疗是利用体育运动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的综合治疗和预防不可缺少的措施[9]。传统保健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后者的对象是运动员,目的为极大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而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男女老幼,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以增进全社会的健康。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适合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场合进行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等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作为防治某些慢性疾病的措施以强身健体,源远流长。传统体育疗法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的锻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6]。

4 传统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疗法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人体的整体调节,从而为亚健康状态认识和调节提供了确实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鼓舞正气防治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外因的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即人体的正气。传统体育疗法就是通过锻炼,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以达增进健康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由此生,气血通则百病自愈。”这里的气是人体话动的根本动力[17]。传统保健体育疗法通过锻炼正气,使人体体内元气充沛,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起到“治未病”的作用,以预防亚健康增进健康。

例如,导引可以通过姿势的改变、呼吸锻炼、身心松驰、意念集中等锻炼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的机能,诱导和启发身体内在潜能,培育元气,鼓舞人体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4.2 调节阴阳防治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出现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是因为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已破坏。此时应运用“治未病”理论积极防治。《内经》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传统保健体育疗法预防亚健康的机理,必然寓于阴阳变化之中。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就应选择以动态为主的练习,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态为主的功法,以养阴制阳。夏季以静练为主,以防耗阳;而冬季则以动练为主,以防阴盛。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则意念向下;而病势向下(如脱肛),则意念向上[18]。这些皆为平衡阴阳以“治未病”。

太极拳在传统体育各疗法中应用最广,太极拳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抗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来实现的。太极拳套路中有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这些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掌握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相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谓“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太极拳通过意守、调整呼吸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促进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机能,调和阴阳平衡及影响生化、代谢、内分泌功能等作用[19]。

4.3 调节脏腑以防治亚健康

中医的脏腑理论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依赖着脏腑的正常功能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在五脏中“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在人体衰老的成因中有举足轻重作用。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其他脏腑气血津液之源泉,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因此,保持和维护脾胃功能旺盛,才能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导引以调身、调息为主增强身体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通过姿势和呼吸的调整来养生治病,归为动功。代表功法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八段锦功法第三式调理脾胃,具有压缩腹腔和舒展腰腹,对腹腔脏器进行按摩的功能,能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具有强腰健肾的功效。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集内外兼修之长,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为宗旨,可达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五禽戏根据中医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能舒肝理气,舒筋活络;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胃;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调畅气机[20]。

4.4 调节情志干预亚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21]。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产生。传统体育疗法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免疫功能,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导引术,均能消除不良情绪对免疫抑制的影响,产生良好心理效应,使免疫细胞的应答能力明显提高、活力增强,可使免疫细胞的数量增多,进而使人的免疫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2]。

传统保健中的“调心”,就是调心神,心静神凝,则身安气和,并使气、意、志处于协调安全的状态,使内脏安和,心身健康。高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令人感到紧张,传统体育疗法既适度有趣,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和谐、舒畅和愉快之中,因而可以把郁结的情绪释放出来。传统体育运动是走出心理“亚健康”有效的途径。

5 结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亚健康人群呈增多趋势。众多干预亚健康的方法中,传统体育疗法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练习时可以据体质差异,选择性的练习。现代医学认为较难治疗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统体育疗法这一途径,可以得到有效的干预。

参考文献:

[1]

Begold C.Health care thinking ahead [J].World Health,1997,18:189-192.

[2] Berkman LF.Maintenance of health prevention of disease 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J].Vital Health State,1988,12(25):39-55.

[3]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

[4]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2,19,(1):10-13.

[5] 赵瑞芹,宋振峰.中国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分析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30,(4):55-57.

[6] HolmesGPetal.AnnInternMed,1988,108,(3):387.

[7] 蔡菁菁,黄志军.亚健康诊断、评估、防治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90-2593.

[8] 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9] 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1,2,(12):54-55.

[10]陈国元,刘卫东.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2):101

[11]崔丽娟,罗仁.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46.

[12]周宝宽,崔家鹏.治未病与亚健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9):1910-1912.

[13]周宝宽,李德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论述与调治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3,21,(2):250.

[14]吴丽丽,徐志伟,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80.

[15]李俊杰,刘俊荣.灰色状态的传统保健体育疗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258.?

[16]于宁,丛松.论体育疗法在中医养生学的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0:9.

[17]李俊杰.传统保健体育的医疗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0,(3):42.

[18]苏亚平,祝倩.中医理论对人体保健体育的指导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6):13.

[19]楼文赞.太极拳锻炼对人体作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71.

[20]鄢行辉,林辉.传统保健体育与延缓衰老[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l3,(2):45-46.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未病先防;亚健康;健康状况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8.1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influence by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on state of health in sub-health popu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50 sub-health people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7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guidance,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in accordance with ide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8.00% than 74.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Sub-health; State of health

亚健康有“次健康”、“第三状态”等称谓, 主要指非病非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1], 也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次等健康状态, 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时期。本课题通过实验的方式, 观察了其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作用, 同时也为进一步纵向研究未病先防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及本中心健康体检为亚健康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 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各75例。干预组:男35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45.6±8.3)岁。对照组:男37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47.2±9.5)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指导, 进行短信及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未病先防的理念对研究对象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短信及电话随访, 适时对方案作出调整, 具体参照相关文献[3-6]。

1. 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6个月,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均填写《亚健康躯体症状及社会适应能力观察表》[7]。显效:干预6个月后, 计分较干预前减少 >50%。有效: 干预6个月后, 计分较干预前减少 20%~50%。无效: 干预6个月后, 计分较干预前减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8.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亚健康人群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身体不适状态[8], 其进展与脏腑功能强弱、气血、阴阳失衡关系密切, 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宫翠姣[9]对大连市某公立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进行了调查, 认为绝大多数体检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而且体检者多数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具有通过医护人员和社区讲座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意愿。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10], 学术思想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一种目标、理念, 更是一种临床境界。“治未病”体现出了祖国医学文化的优势, 按照人体生命信息与人体健康情况动态的变化[11], 提倡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理念,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疾病预防思维。罗俊英[12]观察了治未病理念用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效果, 认为在亚健康人群体检中采用治未病理念, 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中, 选择了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及本中心就诊的健康体检亚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了未病先防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8.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永红.中青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 医学信息, 2016, 29(28):249-25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2.

[3] 杨瑞芳. “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人群护理的启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19):68.

[4] 杨菊香, 涂春兰, 李志峰, 等. 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健康促进效果观察. 护理学报, 2014(15):61-64.

[5] 崔杰, 高超.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探健康管理对亚健康人群的意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4):446-448.

[6] 仲静. 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对体检亚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0):259-260.

[7] 袁曙光, 袁文龙.中医导引法治疗亚健康41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9(6):40-41.

[8] 王立国, 部爱贤. 从中医情志学说思考亚健康状态.中t临床研究, 2016, 8(19):64-65.

[9] 宫翠姣.大连市某公立医院400名体检者体检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4):111-114.

[10] 李艳林.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浅析.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5):137-138.

[11] 张景辉.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4):268-269.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3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性欲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12 嵇冰,艾宗耀,杨春华,等.归脾汤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46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36.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已病;未病;中西医学比较

“已病”“未病”,“治已病”与“治未病”,始出《内经》,经过了历代医家的阐释、发挥,应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实则不然。本文以“未病”为“中文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1994~2009年间,有关文章条目达277条之多,而其中只有数条为会议文章。较之历代医家的解经,最有新意的当数涉及“未病”与“亚健康”关系的讨论 [1,2]。有人将亚健康调治视为“治未病”,从而将中医的“未病”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3,4], 而不计二者的标准和方法背景。谈到标准,涉及中西医学的体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几句话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笔者关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标准及未病与亚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 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 [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 “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理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未病”和“已病”分别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一方面如果仅将“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语意和表述逻辑上,可直接断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机体是一个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和空间上结构紧密无间的整体,“已病”还是“未病”,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无隙状态都难以确定二者的绝对界限。或者说,机体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绝对界限,而往往处在一个连续的变化和动态中。所以,理论上“已病”“未病”的绝对界限难以确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 “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 [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 张洪钧. “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3] 于雅婷,陈飞松.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02-09.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亚健康;肝郁脾虚;逍遥散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度阶段,虽有症状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疾病发生的病前状态[1]。中医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完全吻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为此我科自2007 起采用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病人均来自我院2007 年1月 ? 2009 年7 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5 例,男26 例,女29 例;年龄在29 ~ 63 岁,平均(39.66±14.45)岁;其中农民3 例,工人4 例,公务员26 例,专业技术人员17 例,商业人员5 例。对照组25 例,男11 例,女14 例;年龄31 ~ 60 岁,平均(36.34±16.87)岁;其中农民1 例,工人1 例,公务员13 例,专业技术人员8 例,商业人员1 例。以上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合理饮食结构;不要透支睡眠;建立动养机制; 培养多种兴趣;善待压力,心胸开阔。关键要做到善于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胸豁达保持持心理平衡应[5,6]。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加味逍遥散:柴胡15 g,当归15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生姜15 g,薄荷6 g,党参10 g,黄芪10 g,枳实10 g,炙甘草6 g。冷水煎,日1 剂,分2 次口服。4 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诊断标准 亚健康诊断标准依照文献拟定 [2] :诊断参考标准:①持续3 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具有明确的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 拟定,主症:胸闷,周身倦怠,食欲不振;次症:脘腹胀满,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以主症3 项或主症2 项加次症2 项即可诊断成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表示, 计数资料 检验,计量资料t 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的标准。①临床痊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显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④无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2 疗效 两组证候疗效标准比较见表1。表1 两组证候疗效标准比较显著性(p < 0.05),表明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处于健康状态与患有疾病状态的人占25% ,而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7]。为了防患于未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1 世纪的一项预防性健康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亚健康状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药依据辨证论治的特色,据症察机,辨机确证,证出法随,因法遣药,在亚健康状态治疗领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8]。中医本无亚健康状态一词,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却形成久远。中医提出医学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这种“治未病”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对亚健康状的医疗干预。《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 ?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为先的原则。汉代张仲景也提出了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学术思想。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区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现代有学者认为,从健康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中介状态,即病前状态。处于病前状态的“未病”者部分已出现不适主诉而无证可循时,中医尚能通过问诊以“但见一症便是”,或用“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治[9]。可见中医药在诊治亚健康状态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庞军在对亚健康的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发现,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肾两虚四种证型为主,其中以肝郁脾虚出现频数最多[10 ,11 ]。肝体阴而用阳,具有主疏泄、调情志的功能。调畅一身气机,推动脏腑气化,鼓舞气血运行,以助津液输布、助调水道、二便排泄。并能疏泄胆汁,助脾胃消化,协调呼吸等。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失于条达,则脏腑气血津液皆受其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主升清降浊,为胃行其津液。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畅通,则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形体得养,百病不生。若肝失疏泄,脾胃失调,则气机不畅、气血生化乏源。在外表现为胸脘满闷、周身倦怠、食欲不振的亚健康状态,当舒肝运脾为主,方以逍遥散加味。方中柴胡轻清疏散,既疏肝解郁,又透邪升阳,使肝气条达,郁热外达,可引诸药归于肝经,为君药;白芍具有补血,泻肝,益脾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之功效,二者与柴胡同用可以养血柔肝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实土以抑木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薄荷、枳实可疏散肝经郁遏之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舒肝运脾,调气和血之功。经治后治疗组有效率

87.27%,对照组有效率64.00%,两组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加味逍遥散可有效干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王育学.21 世纪健康新概念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何丽云, 刘保延, 谢雁鸣,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评价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4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

〔4〕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

〔5〕孙亚南. 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 . 中国医学杂志,2005,(6):338-340

〔6〕秦小平.亚健康状态诊治初探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1):1096-1098

〔7〕郑秋甫, 段留法. 亚健康研究现状 . 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8〕商庆新, 张沁园, 王鹏,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探讨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00-102

〔9〕江乐. 治未病新探 . 甘肃中医,1995,8(3):12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6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07-03

The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ub-health State

Zhao Xin,Chen Jia-xu,Wang Li-min,Cui Hua-ting,Cui Hai-zhen, Kang Chun-ji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academia ha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for the sub-health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diagnostic criteria,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nce the emergencing of the Sub-health concep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omestic commonly used methods ab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sub-health state. Mainly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symptoms diagnostic criteria,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agnosi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sub-health state have shown a certain respect, but also defect exists in many ar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nsolidation of 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sub-health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using it in the next step of study, then exploring further about the mechanism ,physiology, or pathology of sub-health state.

Key words:Sub-health State;assessment methods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认识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由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类对于健康的关注已由单纯的关注“是否有疾病”,过渡到了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状况”。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Berkman)教授首次提出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外,人体还存在一种既非健康亦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即“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sup】[1]【/sup】。有关亚健康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学术界对于亚健康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诊断标准、测定方法、预防与治疗,特别是应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防治亚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up】[2]【/sup】,该指南认为:“如果存在目前医学上不能解释的症状表现,且持续3个月或以上者,可判定为亚健康”。此标准目前在国内有关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亚健康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评估方法等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本文对目前国内有关亚健康的主要评估方法进行整理,以期寻找最有效的测定方法和检测技术,将其应用到下一步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探究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制或生理、病理变化。

1 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有关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症状标准诊断法、量表评估法和生理生化指标诊断法。这三类方法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中都表现出了某方面的优势,但同样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 症状标准诊断法

症状标准诊断法即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亚健康状态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由医生或研究人员依此标准进行判断。专家咨询法又称德尔斐(Delphi)法,1964年美国兰德(Land)公司首先将其用于技术预测中,是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作出对问题的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方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特别适用于缺少客观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实践证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信息分析与预测,可以较好地揭示出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并可据以对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做出概率估计【sup】[3-4]【/sup】。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在20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命名至今亦只有20年时间,历史数据严重不足。且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尚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亚健康的症状以亚健康状态者自觉不适为主,受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可明确定量的客观信息资料。这种研究现状符合德尔斐(Delphi)法本身的特点。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诊断症状均以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为主,临床使用中认为具有流行病学的诊断价值,在研究中广泛应用。如陈青山等按照Delphi法原理咨询专家,计算亚健康诊断标准的有关评价指标,并将拟订的亚健康诊断标准用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取得较可信的结果【sup】[5]【/sup】。

1.2 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事先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实践证明,量表测量的结果作为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是可以计算和评价的。亚健康状态人群表现出的症状以自觉不适为主,包括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人的精神、心理、情志等活动状态可以通过量表进行评估,在研究中能够成为客观的证据。因此将量表评估法引入到亚健康领域,把自觉症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量化测量,从得到的数据来判断严重程度,能够相对客观的反映主观感觉性指标,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从而有效地判断和测量亚健康状态【sup】[3-4]【/sup】。

1.2.1 常用量表评价 亚健康状态判断的前提是确定并剔除健康与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躯体疾病状态可以通过各项临床检查实现,有各种症状、体征和客观指标检查支持,排除并不困难。而某些尚未被患者意识到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性不良等状态如何被界定为“不健康”曾经是研究人员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已开发成形的健康测量工具,如健康测量量表、生存质量量表、心理测量量表、症状评测量表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量表包括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目前国内亚健康相关研究中广泛使用【sup】[6]【/sup】。但将这些测量工具应用于亚健康研究时,仍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采用的量表仍以从国外引入的为主。经过一系列步骤译出量表的中文版后,需要以我国人群状况建立相应的常模数据,才能使之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相关状况具有判别能力。特别是一些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指标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状态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影响,量表的“正常值范围”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大样本检验。另外,量表评价法有时由于过于追求量化,要求受试者严格划分等级、程度,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

1.2.2 自制量表 量表的设计直接引导着评价方向,量表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评价的质量。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量表都是针对健康或疾病状态评估而设计的,并非亚健康状态专用量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评估和研究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以上量表,根据课题需要研制了多种自制亚健康状态量表。如胡先明等参考其他诊断量表,制订出了亚健康症状标准诊断量表,对部分人群进行亚健康状态的评估,并分析了其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sup】[7]【/sup】。范存欣等在对广东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时,参照了WHO生存质量和有关健康的内涵,并结合广东地区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与亚健康诊断有关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亚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疾病现状以及对亚健康的认知等54个条目,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sup】[8]【/sup】。庞军等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82例亚健康人群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情绪、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个方面,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存在诸多心理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sup】[9]【/sup】。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由于亚健康本身的定义、范畴等还很不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诸多自制量表虽有一定共性,但具体评定方法、条目等与该课题组研究方向联系密切,置于其他类型研究时可推广性和可重复性欠佳。因此国内亦尚未形成业内公认的亚健康评定量表。

1.3 检测评定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疾病临床和亚临床诊治方面的广泛运用的设备、仪器和技术,也逐渐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检测和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如运用脑像检查(EEQG)【sup】[10]【/sup】、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检测、超高倍显微诊断仪(MDI)评估法【sup】[11]【/sup】、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检测法【sup】[12]【/sup】、活体血液分析(LBA)【sup】[13]【/sup】、血液细胞阻抗测量【sup】[14]【/sup】、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DS)【sup】[15]【/sup】、量子共振检测法(QRS)【sup】[16]【/sup】等。

生理生化指标量化检测直观、准确,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利于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但目前研究中健康人群参考值很难界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会有诸多自觉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能有某些指标的变化,但尚未达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即仍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如何在正常值范围内划分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参考值仍是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1.4 中医学评估方法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理功能异常或衰退的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发展下去又会逐步进入疾病状态。这种认识与中医学中的“未病”有很多相似之处。“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后又相继提出了“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等,所谓“未兆”、“赢劣”都是对“未病”的解释,即不“健康”却又不属于“疾病”的虚弱或向疾病发展的状态。中医未病学中,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而“赢劣”则是指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状态,而这些内容,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多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因此,中医“未病”的范畴比亚健康的范畴要广泛的多,包括了对健康、亚健康、疾病及病后康复阶段的人群的调治,而亚健康状态只是中医“未病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与“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sup】[17]【/sup】。

同时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理功能异常或衰退的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对于这种“状态”的认识与中医学中的“证”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学诊疗过程中重视人体的主观感觉,认为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劳逸过度、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不和所致,常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心烦多梦,睡眠不安,抑郁或焦躁,记忆力减退,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综合分析这些症状虽然不能达到西医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在中医诊断中可以辨为某类证候,继而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立法处方进行调理和治疗。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与中医“未病”和“证”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探索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生理指标,进一步建立亚健康状态测评系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时纠正生理功能的偏颇,有效地防病于未然对于中医研究人员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sup】[18]【/sup】。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规范了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亚健康的定义和范畴、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等,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参考。应用此指南中的标准,更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医诊断评估方法。如中医四诊模拟检测、观指甲测亚健康、观舌测亚健康、观面测亚健康等。近年来的研究中亦出现了将多种中医诊法相结合试图建立全面的研究体系的文章。如亚健康的“九诊综合评估”包括望诊、闻、问、切、甲诊、心诊、子午诊、经络诊、脏腑诊等【sup】[19]【/sup】。费兆馥等在中医脉诊、舌诊客观检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中西医学的相关知识,选用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并使用图像法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机制,建立一种多指标综合分析、客观评估亚健康状态的方法【sup】[20]【/sup】。韦玉科等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临床诊断系统,在测定人体亚健康状况时,可以得到同中医专家诊断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结果,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sup】[21]【/sup】。

2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