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2

就学生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的新的、难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个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那么,高中物理课中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呢?从我个人教学中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条件,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物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假说(或模型),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假说(或模型) ,再到实际中检验……教学中就应设法创设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

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的。这也是新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之一—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就教的方面而言,脱离开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单独教条式地讲述方法,学生也许会知道一些正确方法,但终究不能成为自己能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就学的方面来说,就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做到“逐步体会”。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体会”.硬向学生“灌输”,和“教会学生思考”,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在新课程下,更应大力提倡后者。

二、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细会造成这样的弊端:不分主次,不利于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知 道什么是基本规律,什么是对某种情景的具体结论,而不具有普遍性) ;不利于从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住某些具体的结论,甚至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老师不讲就不会,也就是说,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所谓讲清,是指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关键性的问题等.总之,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所谓不能全讲清,是指给学生留出余地,要学生自己去钻研,或曰“逼迫”学生思考的意思。这类问题可以是: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知识的归纳,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概括和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知识的方法等等。总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独立解决上述这类问题。

三、恰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因此,基本道理要讲清,习题要做得精,即每做一题,都要独立地分析清楚所提供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独立地运用有关概念规律解决问题.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这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适合学生情况的恰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四、手脑并用,启发学生思考

为了单纯应试,高考前讲实验,背实验,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通过观察、实践易于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要让学生全部完成。做实验应当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最好不要使用印好的实验册,不利于培养实验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对着实验册,看一步做一步,心中对整个实验并无全面认识,更谈不到独立思考。这样,就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应逐步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独立设计表格,独立地完成实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进而言之,将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有条件的,有些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简单的开始,逐渐提高。这对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规律,养成凡事多问一个 “为什么”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要开放式,鼓励独立思考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不可“一言堂”,封闭式。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权威”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不可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则容易限制思路,不利于激发思考。

因此,特别重要的是,要允许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对于初学者来说,想错、说错是难免的,首要的是敢想。教学过程,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独立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这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五、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评价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能动性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由整个教育模式的弊端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高要求、高标准的学科,其所承载的改革迫切性也日益加重,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应当理清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积弊,以合理的措施进行全面改革。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

现今,独立思考能力匮乏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1.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传统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填鸭式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客体、上下级关系。教师将自身的学识机械式地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以照搬方式将其运用于考试升学的过程中。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思维遭到禁锢,影响发展性思维的养成,往往表现为答案标准化、知识死记硬背、盲目跟从化。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思考原动力,无条件相信权威。灌输式教育下产生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被动地重复书本习题,同样不利于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不重视自身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2.应试教育为主,不重视自主思考能力

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分数为先的教育评价方式。各大高校以学习成绩作为招收区分考生的标准。学生个人也以优秀率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繁重的课业有助于提高分数的理念,导致小学生的作业数量与时间被无限拉长,甚至时常处于超负荷学习状态,由此任务型思想逐渐出现,学生无法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归纳。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具体化、多元化。个性人才受到人力市场的广泛需求,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个性人才必备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应从小开始,方法如下: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融入创新意识,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逐步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让学生从受众转变为创造者,主动进行学习。有选择性地进行适合自我的学习性活动,在日常学习中力求做到民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即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自主转变角色,从施令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知识脱离课本,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要注意摆脱传统课堂的乏味,消除部分学生的排斥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入新颖、有效的传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一成不变,讲求多元灵活性。例如,教师以历史典故、趣味性故事为导入点,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事实举例,提升其专注性,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讲解物体体积求法时,通过曹冲称象或阿基米德称量皇冠故事进行概念导入,尽量让学生自行讲述,这样深刻印象。讲解随机事件时,运用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比较与其他事件类型的不同之处。

3.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后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预习新知,巩固旧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将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课题给学生,号召全体学生参与,用于课堂交流讨论,老师与同学一起参与,建立一个合理的平台。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方式开展数学基础知识教学,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例如,面对新课题时,教师可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小组,或按照学习能力分组,层次不同的学生共同讨论,切入点由学生自行发现研究,将重点放在自主探讨上,适当之时给予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理解、主犹骄浚教师作为辅助者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智力层面系统化的表现,思考是创造新结论的必经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普遍具有的优秀能力,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环节是不可代替的。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5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姬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创设意境,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

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勾股定理”一章的教学中穿插“总统证法”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景中懂得独立思考的数学价值;在“锐角三角函数”一章的教学中分组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魅力。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做详细讲解。从学习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分类指导,提出要求,强化独立思考意识

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有转换为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提供支撑和保证。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预习时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如“反比例函数”教学中提问: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什么?怎样得到的图像?有什么性质?类比正比例函数学习,对反比例函数做出对比。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解题时对策略做思考。(1)本体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是列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问题?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教学中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观点。学的快,课堂效果好;忘的也快,作业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一些扩展的问题、简单推论、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有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适度的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品味。要学习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开放,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的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的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圆的垂径定理是一个常见的几何模型,我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了十几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5.通过解题回顾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你走了那些弯路?(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等等。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高中物理作为重要的科目之一,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养成深入、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物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独立思考,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因材施教,善于鼓励学生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需要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是赶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鉴于做物理题目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力,对学生恰当而适度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及解题兴趣。

二、留出思维空间,设计科学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物理教学中,最枯燥的莫过于讲习题,有的老师往往照本宣科,把解题的步骤复述一遍,这让有的学困生可能都听得云里雾里,毫无兴趣,学生失去了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无疑,这只会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从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独立思考要学生独立思考,教材和教学环境都要有一定的“开放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限制学生的思路、做法,不利于激发思考。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下足工夫,到了讲习题时,不应该把解习题讲得太死板,应该分配好每个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老师所写教案必须科学、高效、有趣。这种教案是平时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凭借这样的教学方案,老师的主导作用才会凸显,课堂教学才会高效有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才能做到思路清晰。

三、注重实验,让学生学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