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例6篇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管理沟通 沟通策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每年高校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高校的教育与管理观念不断更新,在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基本前提下,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在大学教学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复杂的形势下,如何构建良性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沟通机制,避免比如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的学生朱令被投毒案、复旦大学的黄洋被室友毒杀案等一系列校园悲剧,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深切思考的命题。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开了班级文化研究之先河。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美国的科尔曼、克拉克与英国的哈格里夫斯等人关于青年文化、学生文化类型的探讨导致班级文化研究进入系统化与科学化阶段。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包括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班级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包括教室布置、环境卫生、宣传规划等看得见的环境;隐性文化包括班规、班训、班风、班级成员间人际关系等看不见的氛围。

二、良性班级文化的特征

笔者认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独立、自由

大学校园允许大学生有相对独立自由的心理和生活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学习需求。独立自由的班级文化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表现。

2.价值观和心理需求多元化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有不同需求层次的价值观体系和心理需求结构。

3.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

在和谐的班级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等,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得成员心理上处于舒适的互动状态。

4.班级对成员有约束和激励的正向作用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激励成员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尊重个体差异,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增长才干、实现梦想。

三、管理沟通的启示

美国学者James S.O’Rourke IV认为,人际交流之间的沟通是动态的、连续的、迂回的、不可重复的、不可逆转的和复杂的,客观上存在生理的和心理的障碍,因此在沟通中应解决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信息、信息媒介、信息编码和解码、信息反馈和信息干扰的核心问题(James S.O’Rourke IV,2007)。他进一步提出,成功的沟通策略采用以下步骤:

1.把要传递的信息和组织的策略和目标联系起来。

2.吸引潜在信息受众的注意力。

3.以信息受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释信息。

4.鼓励信息受众接受信息并按照信息行动。

四、建设良性班级文化的沟通策略

笔者认为,建设良性班级文化,核心问题是实现良好的沟通,可适宜采用以下沟通策略。

1.依托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

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熟悉本校的校训、发展史、校园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创建良好的集体归属感,避免个别学生孤立于集体之外。

2.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

班干是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有效桥梁,教师应培养学生干部在参与各种活动中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榜样。

3.辅导员、班主任应深入班级和学生交流

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应在教学和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迷茫和苦恼,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和谐发展。

4.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寝室关系

班级文化包含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不仅限于学生之间。当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成员之间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

5.利用各种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一个具体的组织,教师和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课内和课外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2]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 幼师国培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14

Abstract Good class culture plays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proje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lass culture, explore the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class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way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Keywords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strategy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幼儿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幼师国培”是国家提升整体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2007年7月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师国培”项目的开展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犹如“雪中送炭”。如何切实提高“幼师国培”项目实施的实效性是“幼师国培”项目承担机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班级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培训班级的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师国培”项目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与策略。

培训班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国培项目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和培训效果的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对学员参训起着积极的影响,对提升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注重培训班级文化建设,探讨培训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策略,对提高当前幼师国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培训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一种规范,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态度、信念和学习观,代表着班级的形象,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对班级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幼师国培”中的班级文化因其特定对象与培训意义而更加丰富,我们探讨的“幼师国培”的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从班级组建开始,班级文化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培训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而每一个成员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言行又反过来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2 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目标

“幼师国培”项目的培训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已入职幼儿教师,培训时长以10至15天的短期培训为主,所以班级文化的创建在项目启动之前就应开始。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目标是: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和学员在项目伊始就要致力于共同创建一种自觉投入、自我管理、自主研修、自由思考的班级文化。

自觉投入。幼儿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学历偏低,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员来源存在地域、园所性质(民办或公办)、年龄、职称等诸多差异,如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点燃学员自主参培的热情,是班级文化创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做为项目管理者,在培训前的沟通中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及其他特殊情况,传递人文关怀,激发学员参培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促使学员能自觉地、较快地进入培训角色。

自我管理。学员来自幼儿园各个工作岗位,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关键在于项目管理者应有让学员自我管理的理念。项目管理者不能成为包办者,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每个学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要为学员自我管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如班委会成员的产生、优秀学员评选、优秀小组的考核与评价等,均提倡由学员自主参与。管理者应引导并悦纳学员的自我管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员的建议。

自主研修。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都是成人,成人应该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成人学习者具有支配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他们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参培学员如果没有探究的主动性,处于被灌输的被动状态,培训学习自然没有效果。外在的督促机制固然不可少,但是激发幼儿教师参培的内动力、引导其自主研修更为重要。只有创建自主研修的文化氛围,才能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自由思考。思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呈现,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主动思考,且最大程度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训中,应该倡导自由思考的文化,例如众筹课程、每日一思、世界咖啡等形式,给予学员更多思考的机会,鼓励学员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并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

3 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与策略

培训班级文化的创建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最后落实到行为文化。

3.1 培训班级物质文化创建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学员学习发展与生活需要所创设的环境、条件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体包括可见的各种形式,如学员之间初步关系的建立、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资料的准备、后勤服务保障等。具体创建策略有:

(1)初步双向关系的建立。第一,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口袋助理和学员信息的收集等方式建立初步关系,传递班级的文化,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动机与基本情况。第二,将课程安排、专家介绍、交通提示等内容的电子文化用易企秀、初页等信息技术媒介进行传递,让学员对培训班级产生亲切熟悉的情感。

(2)学习氛围的营造。理想的学习氛围是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具体的做法有:尽量将培训会场安排在校园内,布置和谐、宽松、舒适的,能体现班级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座位摆放、照片墙、欢迎横幅、名牌制作等展示班级文化;通过领导和专家致辞、开班欢迎片的制作等体现班级文化。

(3)学习资料的准备。学习资料应当在项目开班前提前制作和准备,如项目启动之前精心制作学员手册,学员手册是学员学习的导航册,通过学员手册,学员能清晰了解和记录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反思等。其次,用心为学员准备学习用品,有条件的培训班还可以为学员准备成长档案袋,将学员的照片、学习期间的作业、思考感悟等收集到成长档案袋,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4)后勤服务的保障。后勤保障是国培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在项目开班前要准备安全、舒适的食宿及学习场地,精心安排交通出行,开班及结业时安排细心、温馨的接待和送行。其次,常用生活用品、常备药品的准备也可以传递爱心,让学员感受到关怀,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为学员准备茶歇、咖啡等。

3.2 培训班级制度文化创建

制度文化,是为了保障培训效果,在满足学员培训需要和引领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具体创建策略有:

(1)班委会的组建。通过破冰活动、素质拓展等途径组成一支有战斗力、有影响力、有感染力,能自主管理的班委会队伍。

(2)班公约的形成。通过班徽、班级誓词、班歌等形式建立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公约。

(3)规章制度的众读。通过考核评价标准众读、出勤管理、作业考查、奖励机制解读等建立制度文化。

3.3 培训班级精神文化创建

精神文化,是指在培训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无处不在,课程安排是文化,组织管理是文化,管理者和学员的一言一行皆文化。具体创建策略有:

(1)项目管理者要树立高级榜样。在培训班级的精神文化中,要特别强调榜样作用,领头人是影响力、感染力,能点燃所有人的热情,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作为培训管理者,应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陪伴者、点灯者,国培管理团队成员要具备有情怀、懂尊重、善合作、肯做事、勤思考、多面手的专业素养,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成为学员的高级榜样。

(2)引领学员认同培训理念。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利用学员见面会、开班典礼等环节对项目的培训理念进行解读,并通过培训班级的破冰活动增进认识、培养感情,使整个班集体迅速变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班主任通过破冰游戏活动传递班级培训理念,首席专家通过众筹课程活动解读课程理念。在培训全程可安排每日分享,分享中有理念的强化、班级正能量的传播,包括培训现场的分享、网络平台的分享,引导学员认同班级培训理念。

(3)引领研究文化的形成。通过每日一思、每日一读、每日一说等活动,促使全体学员积极反思和分享;通过专题研讨、培训反刍、简报制作等环节,促进小组行动学习出成效;通过指导学员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出版专著,在培训班级中倡导研究文化,形成研究氛围,并积累研究成果。

(4)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幼儿教师普遍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在严谨有序的培训学习之余,应为学员提供更多展示才艺、交流感情的平台,如组织辩论赛、集体生日会、集体舞会、茶话会等文娱活动,增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学员与培训管理团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培训营造健康、和谐、快乐的氛围。

4 几点反思

(1)“幼师国培”项目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班级文化创建应根据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和项目的具体要求量体裁衣,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班级,应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培训班级文化创建应充分考虑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培训管理者要善于发掘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资源,将这些特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形成更有价值的班级文化。

(3)培训班级文化应实现在项目结束后的延续性,班级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培训过程中,更要延伸至国培项目后期跟踪中去,通过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实现培训班级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师国培”项目组织实施的实效性研究――以湖南省“幼师国培”项目实施为例》,编号:XJK015BCR001

参考文献

[1] 宋尚桂.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述评.济南大学学报,1998(3).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幼儿;绘本;策略;绘本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66-02

绘本是儿童开展早期阅读的一项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最适合幼儿开展阅读的早期读物。每个幼儿对绘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发现,因此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机构着手把绘本作为集体教学活动、学习性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的主要内容。《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的颁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既要关注幼儿个性的发展,也要尝试从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思考个性,从群体性出发来看待小、中、大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小、中、大班幼儿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而从绘本的特点来看,它本身能适应和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对生活、自然、社会等认知的理解。因此,我园在课题“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开展绘本分级阅读的实践研究”开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本多研”的绘本分级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生理、心理、情感等多维度发展的需要。

一、“一本多研”的绘本分级教学尝试

案例一:《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见什么》。

1. 绘本简介

这是一个来自国外的英译绘本。全书用一问一答的句子和重复的韵律与节奏,把充满各种动物与色彩的图画展现在孩子面前。它能拓展幼儿对颜色和动物的认识,还能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节奏的韵律感,对他们以后诗歌的学习、押韵的感受是很有意义的。问答式的长句对话,也能帮助幼儿来完整地表达,提升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这个绘本最关键的价值也就落在了“语言领域”。

2. 绘本分级教学尝试

基于“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我们在小班设计开展了语言活动,重点落在“学说”的点上。幼儿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小班的活动从重复的句子和充满色彩的图案变化开始,教师借助头饰的作用给幼儿们创设了一个情境性的场景,让幼儿们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语言的变化,体验色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最终勇敢、愿意尝试说绘本中重复的语言。活动中以分页猜测阅读为主,以演绘本为辅,让幼儿们参与到绘本活动中来,在游戏中感受,在游戏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对于中班的幼儿而言,“会说”是一个主要的语言表达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把这个绘本的节奏作为切入点,让幼儿在“会说”的基础上,来感受绘本语言的不同之处。我们借助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图谱和多媒体视频文件,让幼儿在看、听中积累直接的有益经验,然后再尝试自己来说节奏,创编动物说节奏,不断地给幼儿新的刺激,让幼儿挑战中前进。在阅读方法的使用上,中班的幼儿更多的适用于半自主的阅读模式,既有自己的阅读,也有小部分的集体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唤起中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中班还使用了问答式的阅读方式,让中班下学期的幼儿体验最初的合作。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说好”是这个年龄阶段语言发展的一个标志。从社会性能力发展来看,合作也是大班幼儿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借助绘本引导幼儿为绘本创编节奏。在阅读形式上,首先由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然后借助视频引导幼儿发现绘本的韵律,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些既定的节奏,幼儿以分组的形式自由组合,根据节奏的提示小组练习、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幼儿们主动阅读的能力获得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活动中由于有小组的形式,幼儿说的机会多了,与同伴协调的社会性经验也丰富了。

案例二:《古丽和古拉》

1. 绘本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惊喜、合作与分享的绘本。故事由古丽和古拉发现的一个蛋开始,然后通过他们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制作蛋糕并进行了分享来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唯美的同伴关系。它通过有趣的情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领着幼儿们感受古丽、古拉一起劳动、创造、分享的快乐。绘本的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悬念:蛋壳可以做成什么?面对这本绘本,社会性价值成为了幼儿的核心经验。

2. 绘本分级教学尝试

“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以情境浸入式的模仿能帮助他们感受到古丽和古拉与同伴之间的一种欢愉,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借助环境的作用,把学习场地布置成故事发生的树林里,幼儿们变成古丽和古拉的角色,然后通过“身临其境”,让他们去模仿、感受故事的情节,去尝试故事中发生的一系列“惊喜“,最后通过一起分享蛋糕,升华自己对于“社会分享,遇到困难积极商量解决”等负责的社会性概念建立最初的理解。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模仿依然还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他们已经能够通过看绘本图片、通过教师和他们一起读绘本来建立相应的联系。所以,在中班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分页看绘本的方式,在一些关键动词“抬、扛”上,请幼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动作模拟,帮助幼儿弱化对动词的理解。中班的幼儿由于年龄阶段的特点,处于一个交往的矛盾期,因此在这个绘本设计的同时,我们通过给予一些关键的提问,帮助幼儿来感受如何进行交往,如何能够进行分享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分享等。

大班幼儿正处在一个思维发展的过渡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来建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联、分散图片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绘本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成为绘本阅读的主体。通过先看前后两幅画面,通过看几幅一起出示的画面,让幼儿来讲述发生的事情,揭示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线索。我们还通过练习自己的生活,感受合作和分享带来的益处,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帮助大班幼儿建立对于“分享、合作”的理性认识。在活动的最后,我们也把“蛋壳可以变成什么?”留给了他们,给他们一个继续自主阅读、创编阅读的可能。

二、有效的绘本分级教学策略

小、中、大班的幼儿在面对同一本绘本时,其理解能力、利用方式都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阅读中所使用的阅读方法,教师的提问模式和师幼互动都应该有符合本年龄段的特色。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过程探索,我们初步找到了适合小、中、大班幼儿的分级绘本教学策略。

1. 小、中、大不同的阅读方法使用策略

阅读方法是绘本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绘本教学活动开展的主线。在阅读方法的使用上,针对语言性价值比较突出的绘本,小班应该以情境性为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幼儿在情境中用多种感官表达对语言的感受,以集体阅读为主;中班要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和可能,可以通过节奏游戏、角色对话等多途径鼓励幼儿说,阅读方法以半自主阅读为主;大班要给幼儿“说好”的机会,通过创编、续编等方式,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人,阅读方法以自主阅读为主。

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对于三个年龄段来说,体验和模仿都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从小班的年龄特点出发,情境浸入式的阅读方式能给幼儿更深入的体验,是有效的社会性活动教学策略;对于中班来说,阅读绘本画面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体;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要把自主阅读和幼儿们的生活建立相关的、积极的联系,拓展性阅读也是他们需要的阅读方法。另外,借助于绘画和想象的阅读也能帮助幼儿续编绘本,延续幼儿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 有效的绘本分级提问策略

如果说阅读方法是绘本活动设计的核心,那么提问便是贯穿绘本教学设计的线索。提问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们去理解绘本所表达的内容,体验绘本的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与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启发幼儿的思维,帮助他们去触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在“一本多研”的分级绘本教学策略中,我们一般都会用到“指向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追踪式提问”三个大类。“指向式”提问是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例如,你看到了什么?棕色的熊后面是谁?……“开放式提问”是指向发散思维的提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提问方式。“追问”是指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灵活性使用的进一步提问方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整个活动中“指向式提问”占的比例高于后续两个提问,目的是帮助幼儿来认识绘本画面的信息,建立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不是特别关注画面的一些隐藏意义;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开放式提问”占的比重就需要比较大,这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建立对画面联系的认识,也能够促进幼儿对前后关系的认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开放性提问”和“追问”应该是贯穿整个活动。在其中,“追问”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追问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抓住幼儿回答的中的某个点,帮助幼儿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它还能让幼儿触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追问在三个年龄阶段都是需要用的,只是大班占的比例应该更高。

3. 绘本分级教学中不同的师幼互动策略

师幼互动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满足幼儿需要的重要途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小、中、大班作为一个个性群体,师幼互动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一本多研”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积极探索,寻找适合各年龄段的师幼互动策略。良好的师幼互动应该包含注意策略、追随策略、引导策略和支持策略。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注意策略和引导策略占的比重比较大。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除了注意策略、引导策略外,支持策略使用的比较多。支持策略的使用也是教师“退”的体现。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成为了绘本阅读的主体,因此引导策略所占的比例慢慢下降,追随策略和支持策略要占大的比例,特别是追随策略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实现自我价值。例如,案例一中幼儿分组创编的节奏,教师只是追随者,而不是节奏创编的主体。当然对于三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注意策略都是教师必须要贯穿使用的良好师幼互动方法,它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现状需要,让“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想真正得以体现。

一本多研,策略无穷。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和研讨模式下,绘本分级阅读活动的面会更广泛,绘本的价值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在与绘本进行交互时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朱静怡.儿童图画书教学的策略[J].幼儿教育,2010(16).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网络时代;中学班主任;工作现状;信息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50-0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与交流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学班主任工作也面临不少新情况与新问题,主要就是网络时代给中学班主任工作带来新的成长机遇。因此,对网络时代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是新时代班主任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将有助于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有助于优化育人效果,有助于发展学生能力。本文将主要围绕网络时代下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展开较为详细的讨论,并试图找到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提高网络时代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效果与效率。

1.网络时代初中班主任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就是指中学阶段的班主任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让信息技术帮助班主任推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让他们得到健康且全面的发展。当前来看,网络时代下,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更突出了传统班主任工作的弊端。比如说,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被琐事消耗,说教式德育教育收效甚微,家校联系保持畅通有困难,活动开展缺乏生机与活力等。因此,信息化趋势让中学班主任工作找到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其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能够把班主任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整合,因此,信息化的优势并没有能够充分展示出来,导致网络时代下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还有不少问题存在。

1.1.教育方面。目前,我国许多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思想落后,他们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为工作的重点,没有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部分班主任意识不到网络技术的优势,一味地认为网络技术加大了他们的班级管理难度。即使学校给班主任配备了现代化设备,他们也不能高效利用。还有一些学校缺少信息技术改革的资金,使班主任工作不得不停留在原点。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使网络时代下的班主任工作仍然较为落后。

1.2 学生方面。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抗拒,影响了班主任工作信息化发展。同样,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快速接受,也加大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程度。网络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更具有随意性,许多初中生抗拒不了网络的诱惑。在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时候接触网络,很容易上瘾。学生的网络生活过于丰富,会影响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建立。网络可以给初中生带来先进的知识,也能带来腐朽的思想观念。网络与现实中世界观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1.3 教师方面的问题。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第一个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具体来说,中学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有些中学班主任迫于工作压力而不愿意采取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即使给他们配备了相关的设施,但是应用率并不高,加之网络硬件设备及使用经费的不足以及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充分整合,使得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进程止步不前。此外,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还缺乏必要的制度性保障,从而造成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并没有有力的保障。

2.网络时代初中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策略

2.1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诸多弊端,使学生讨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思想道德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将道理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网络时代下的初中班主任,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区别教育。不要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实施信息化教育,而是要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育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几段老人碰瓷的视频,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到底青年人道德败坏,还是老年人自觉性不足。在视频的刺激下,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迸发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2.2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班风好、团结性强、爱学习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与学生的密切合作。以往,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些内容进行口头传递,并不能完全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在网络时代下,班主任可以从班级建设的最终目标出发,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与规范化。班主任可以利用计算机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个班级档案。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班级的进步对档案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更新,在班会上为学生呈现他们的个人成长曲线图与班级成长曲线图。在真实数据的支持下,让每一位学生真真正正地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个人成长对班级成长的影响,能够激发他们的班级荣誉感,促进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3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信息化,要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师生交流与沟通中。师生沟通,是落实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但许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羞于与教师交流,影响了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可以利用QQ或微信,加学生为自己的好友,建立一个班级群。教师鼓励学生单独与自己交流,也鼓励学生在班级群里一起讨论问题。现代化的交流方式让师生交流更加便利,也会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2.4 在组织活动方面的信息化。中学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来实现。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中,应该突出班级活动的网络化特征,积极主动组织一些生动的网上主题班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网络时代的网络信息技术给班级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中学班主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与网络优势,把网络文化更好地融入班级活动课当中去,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中学班级中开展多彩的网络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展示舞台,从而切实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网络时代中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中,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重视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结合。

参考文献:

[1] 高克.现代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J].新课程,2011(09):87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404-02

1 班级文化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顶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的价值取向。教师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

2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教师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了优美环境陶冶。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显示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发奋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定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个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盆景,花草,让教室冲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地方。

3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家以注意: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新生如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学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订班级的规章制度。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他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

4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是把你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活动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文化。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列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生命,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累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学生参与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在艺术节期间,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5 塑造班级文化灵魂策略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班级文化灵魂。班主任既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更应成为班级学生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值得学生信赖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怀着对他的学生浓浓的关爱之情的。比如:用宽容的心对待犯错的同学,弯下腰来同他们对话,讲道理、提要求;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同学在学校生病了,带他们去看医生等;有了这些基础,他们就会把我们当成亲人。这样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得以顺利进行了。

6 班级文化氛围策略

加强家校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班级文化。学生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特殊的影响作用,因此班主任应注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一与沟通。可以通过亲白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家长会等各种途径加强一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介绍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向家长说明。

参考文献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师生关系 实施策略

一、小学班主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是完美、统一、配合的代名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获得,从而达到关系成熟、亲近的阶段。包括下面内容:第一,和谐师生关系,重视民主、尊重和发展。师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主体性,也具有相同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性与独立想法,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差异。相互理解、尊重、关爱,共同促进和提升。第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接纳。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班主任应该起着引导和榜样作用,通过与学生愉快的交往,建立相互的信任,从而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尊重。

二、小学班主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班主任需要从心理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善于引导学生和管理学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班主任,健康而正确的师生观是引导班主任实施人性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关键。其次,班主任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分析自身在学校、课堂以及学生中的位置,了解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建立与学生朋友、教师、长辈的多层面的师生关系。严格规范自身言语和行为,与学生多交流,和学生讨论,共同制定学生都认同的班级管理制度,并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民主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塑造班主任形象

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对和谐师生关系和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引力和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言语习惯的基础。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教师的言行具有模仿作用,为人师表,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政治、道德、文化、处事和工作方面都应该作出表率。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包括了言语、仪表以及行为在内的外在形象和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养、法律意识和情绪控制等在内的内在修养。班主任应该穿着得体、谈吐优雅风趣、教育时以身作则,在内在修养方面,也应该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拓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等。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不断发展自身的积极情绪。总的来说,小学班主任的各方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应以班主任自身的良好形象,如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省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人做事。

(三)重视理解与沟通

理解与沟通是形成班级管理的关键措施,通过重视理解与沟通,使得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理解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获得学生在学习、思想及身心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道德、审美、认知、意志等进行综合分析。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寻找适合学生的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过失,也可以从学生的内心去寻找纠正方法,结合宽容和理解,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受到保护,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重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系,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平等的师生沟通与理解关系。小学生年龄小,班主任的言语、态度、举止和行为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班主任全面、深入而广泛的接触学生,与学生亲切交谈;第二,言语温和,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兑现承诺,建立信任。

(四)对学生爱严相济

小学生处于个性较为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班级管理和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性格差异而展开,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使得班级活动、学习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就需要对学生实施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首先,需要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而爱是基于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生个性单纯而带有些许自我,班主任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认知特点,了解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认真对他们爱护与关心。爱,就需要有一双发现优点的眼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评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敢于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自身努力等各方面下功夫进行分析,制定出针对性的爱的教育策略。其次,也需要实施严格要求和规范。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班主任需要制定一系列规范和要求来管理班级。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在一定的规范下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建立班级制度,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三、小学班主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小学班主任构建与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班主任如果能够将关系处理融洽,那么就会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班级氛围,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感觉学习愉快、轻松,从而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第三,培养学生健康品德。和谐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习惯。第四,有助于学生性格健康发展。教师与学生和谐的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宽容、善良友好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爱护集体、他人和社会的健康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