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例6篇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 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30-01

颈椎骨折以头颈痛,颈部筋肉紧张,活动受限,患者常用两手托住头部,局部压痛肿胀,但后突畸形不甚明显为主要表现,发生在颈椎部的骨折。颈椎骨折脱位是脊柱骨折中最严重的骨折。发生于此段的骨折脱位易并发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导致四肢瘫后,并发症多,护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患者经常因为绝对被动,疼痛,摄入不足,活动受限引起社会心理障碍物[1],使患者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延长了康复时间,增加了致残率。我们对5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行颈椎CT或MRI检查,证实为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6-83岁。车祸伤25例,坠落伤16例,砸伤10例。按Frankel分级[2]:A级14例,B级16例,C级11例,D级10例。脊髓完全损伤25例,不完全损伤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训练:后路手术训练俯卧位-----下颌贴于胸部使颈部充分暴露双手置双腿两测。前路手术训练仰卧位-------颈过伸位。(2)食道气管推移训练:指导患者用2-4指将气管食管由手术侧向对侧推移,开始每次持续10-2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30-60分钟,每日3-5次,将气管推移过中线。如训练中引起反射性干咳,呕吐等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应坚持训练。(3)呼吸功能训练: 吹气球缩唇呼吸训练呼吸肌。有效咳嗽咳痰练习。(4)进食训练 :进食量食物种类等来训练。进食:仰卧位,以流食半流食少量缓慢放入患者舌下,防止误吸。患者带颈托可以侧卧位,每次少食多餐仍以流食半流食为主。(5)心理干预:患者颈椎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等,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弃等情绪。在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其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个性化疏导。对患者语言安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预后及目前治疗方法,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患者合作程度。乐于接受和配合治疗。

1.3 效果评定 实验组护理干预二周,评价患者对舒适满意度采用3分法,[3]调查患者对术前术后宣教指导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Ⅹ2检验,概率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往往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负性心理问题。临床实验结果,凡是术前系统做了上述护理干预,患者术后进食,吞咽较对照组明显好转。的训练对手术中配合,术后的愈合及愈后更是效果明显。由于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心理负担过重,所以采取早期的心理干预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引导,争取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肢体康复达到最大效果,增强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早日回归社会。所以早期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恢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婧,王拥军。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74-277.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字】骨水泥;转移瘤;围手术期护理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椎转移瘤患者46例,分别行肿瘤切除椎管减压、骨水泥填塞、骨水泥椎体成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疗效满意,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2~74岁。原发灶来源:乳腺癌15例,前列腺癌8例,肺癌5例,结肠癌8例,肝癌5例,肾癌1例,膀胱癌1例,3例不明。病灶累及节段:胸椎28例,腰椎14例;累及两节段4例。患者均有局部疼痛,影响夜间睡眠32例,合并神经痛16例,采用VAS疼痛评分: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29例,重度疼痛8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4例,E级2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全麻下俯卧位下进行。4例病变范围累及单或双侧附件结构,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棘突、椎板及单或双侧椎弓根,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病灶累及椎体无神经受压,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骨水泥椎体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另外2例行单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9例累及椎体及附件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切除或刮除,残留空腔骨水泥填塞,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骨水泥椎体成形、椎弓根螺钉固定术。4例原发灶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同时行摘除术。术后卧床2-6周,根据个体情况静脉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行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伤口留置负压引流,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管;酌情输血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较重者留置ICU观察。依据病理结果予以化疗或和放疗。

2 结果

4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均获得随访,时间5~60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减轻或消失,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7.2±2.1)分术后1个月下降至(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多到了肿瘤晚期,长期饱受疾病对机体和精神的折磨,多对治疗的信心不足,且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术前我们向患者讲解骨水泥椎体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基本手术步骤,均采取一期后路进行,与前后联合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可以早期下床的优点,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通过手术减压可以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建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耐心讲解术后的康复锻炼的目的和过程,让患者了解术后四肢功能锻炼可以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术后多咳嗽,防止肺部痰液过多,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教授方法及要领,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和术后康复锻炼。

3.1.2 术前准备 ①监护各项生命体征;②患者入院后绝对平卧硬板床,检查背部皮肤是否完整,了解患者术前疼痛部位及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及二便控制能力具体情况,为术后观察病情提供依据;③协助患者完成心电图、 拍片及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做好药物皮试等;④告知患者术前 12h禁食,6h禁饮。⑤术前皮肤准备应彻底,备皮范围要足够,对小便障碍者要留置导尿管,对术前未大便者,必要时予以灌肠。

3.1.3 术前训练 脊柱手术后患者不能过早下床,在术前应进行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由于多数患者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 加之术后疼痛更加剧了床上排尿困难, 所以操作要细心, 在膀胱充盈前使用便盆 , 如一时排不出稍等片刻,这样患者心理没有恐惧感,可为术后卧床打好基础;②为防止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为深慢膈、腹肌式呼吸训练、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有效咳嗽训练和伸直双臂做扩胸运动,同时应指导家属如何协助患者翻身、叩背①;③注意饮食,多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使大便通畅。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观察 患者全麻术后立即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体温、 脉搏、 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给予患者低流量、低浓度鼻导管持续吸氧,注意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尿量的变化。去枕平卧6 h ,头部偏向一侧 , 以利于口腔分泌物的流出, 必要时吸出口咽部的分泌物, 以防发生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2 4 h密切观察双下肢及会的功能恢复若发现神经受压、 双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 及时通知医生。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切口开始疼痛 , 可引起患者不适,重者可影响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应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及时采取镇痛措施。

3.2.2 与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卧气垫床, 取仰卧位, 有利于压迫止血,减少渗出,待麻醉反应消失后,可2 h翻身 1 次,用气圈或海棉垫使骨突处悬空, 并于翻身时 按摩骨突部位, 保持床单清洁、 整齐、干燥 ,无褶皱; 保持皮 肤清 洁、干燥,杜绝大小便刺激皮肤。做好压疮的预防;协助患者采用轴线翻身 ,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成轴线, 避免脊柱扭曲加重 或引起脊髓损伤,造成截瘫或加重截瘫; 置患者关节功能位,侧卧位时将下腿伸直,上腿屈曲, 两腿之间用软枕垫至与同侧髋部等高或稍低, 增加患者舒适感。

术后 6 h从饮水开始 进流质,如无不适 1 2 h后改半流质,2 d后改普食,食物温度不可过热,避免辛辣、 刺激和甜食,以免引起呛 咳或腹胀 。鼓励早进食,少量多餐 。若有必要,需同时提供静脉营养支持 。本组术后2 d全部改为普食。

3.2.3 切口引流的观察 保持切口引流通畅,避免扭曲、脱落,及时挤压防止血块堵塞管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术后 1h内引流血量超过200 ml ,且血压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应及时请示医生进行处理, 并酌情减小负压引流的负压;如引流的颜色为淡黄色,引流量增多提示有脑脊液漏的可能。对疑为脑脊液漏者, 采取头低脚高位,并夹闭引流管,切口加压并静脉给予生理盐水以缓解头痛症状。另外由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患者需定时轴线翻身, 故应根据患者翻身方向,调整引流管的位置,保证不受压,床单应平整干燥,预防切口感染。

3.2.4功能锻炼指导 ①被动锻炼:被动锻炼:协助患者做瘫痪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②主动锻炼:告知患者可做颈部活动;锻炼上肢关节及上身肌肉,做扩胸运动,加强深呼吸,增加肺活量,鼓励做有效咳嗽、 咳痰, 防止坠积性肺炎锻炼;直腿抬高交替锻炼, 并主动伸屈踝、 膝、 髋关节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防止神经根粘连、 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术后2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 指导其进行腰背肌锻炼,以提高腰背肌肌力,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术后第1天可摇高床 15°, 每日增 加 15°,直至 6 O°。如内固定 坚强,鼓励患者在拔除胸腔 引流管后起床活动,按照先90°―坐位―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周行走―病室内行走 的顺序进行②。

3.3 出院指导 为防止术 后肿瘤复发,对局部 可能残 留的微小病灶 必须 辅以后续综合治 疗。术后 3 ~4周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选择合适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③。出院后避免劳累,避免胸腰椎前屈和左右 旋转,以防内固定松 动。弯腰动作, 取低物时需先蹲下再取。定期门诊复查,以早期发现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重视自身心理调节,出院后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芬,汪四花,汤泓.9例颈胸段脊柱肿瘤行前后入路联合 同期手术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5, 4 0(8):580-582.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 导引;针刺;推拿;颈型颈椎病

2005年11月-2006年7月,笔者采用导引练习结合针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7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门诊患者,多为青壮年,绝大多数有长期伏案工作史。其中男41例,女3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年龄19~48岁,平均(37.50±4.43)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3年,平均(17.36±7.53)月。对照组38例,年龄24~53岁,平均(41.35±4.75)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4年;平均(21.47±7.48)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以1992年10月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修改方案)作为诊断和分型标准[1]:颈、肩及肩部酸疼不适,肌肉痉挛,并伴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椎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有明显压痛,棘突间、旁亦有相应的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X线平片上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关节失稳和骨质增生改变。排除颈部急性扭伤、落枕、肩周炎和风湿性肌纤维炎等疾病引起的颈肩部疼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②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有手法治疗禁忌症的患者;③治疗期间未按规定配合治疗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或药物治疗,影响疗效观测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传统医疗导引练习结合针灸、推拿;对照组采用针灸与推拿治疗。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停止针刺、推拿治疗后随访观察3个月。采用随机单盲临床对照试验设计(疗效评价者不参与临床研究)。

1.5.1 传统医疗导引练习

1.5.1.1 医疗站桩功练习(第1部分)

每次练功前应按照导引锻炼的要求,首先进行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基础锻炼。调心是锻炼的中心环节,要求患者入静,一般3~5 min。调息时,要求患者逐步调整到匀、细

、深、长的腹式呼吸状态,并且体现于整个功法练习过程中。调身锻炼要求患者的身体要放松与协调,一般采取三圆式站桩,要求患者两手张开似抱球(手圆);两臂环抱如抱树状(臂圆);两足尖内扣,呈半圆状(足圆);要求患者保持头正身直,虚领顶劲,沉肩虚腋,含胸拔背,直腰蓄腹,扣地展膝;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患者站桩高度(以膝关节的角度分成高、中、低3个体位)进行练习。第1个疗程:每次20~30 min,第2~3个疗程练功时间根据患者锻炼情况增加15~30 min[2]。

1.5.1.2 健身气功易筋经练习(第2部分)

以易筋经12式中的第6、7(“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2个动作为主练功法。做“倒拽九牛尾”动作时要求患者成弓步做上体前俯后仰,力注腰、背、肩、肘等身体各关节。前俯时,要求患者意念拳握九牛尾,由身体向前倒拽;后仰时,意念拳握马缰,拉动八匹马,以体现内劲用意。做“九鬼拔马刀”动作时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臂前举后收要充分,双手分别置于头后的风池穴和命门穴,配合呼吸,身体充分左右拧转,眼向后方看去。定式动作保持5~8 s,每个动作重复5次,每天功法锻炼各2次。组间休息1 min,训练后放松5 min[3]。

1.5.1.3 导引放松功练习(第3部分)

首先进行三调基础锻炼3~5 min,要求同第1部分。本部分为原地徒手练习。做动作时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做3种对称性的上下、前后、左右弧线循环摆动(“八字飘香”、“摇橹渡海”、“达摩荡舟”),各36次。最后进行三线放松功法练习。首先进行三调练习,身体姿势要求站式,调息时要求在呼气时默想各部位“松”,同时意想放松的部位如海绵一样柔软。意念属于流动式意守,松到哪个部位时,意念观想那个部位,意导气行。第1条线:头部两侧松颈两侧松两肩松两上臂松两肘关节松两前臂松两手松,静养中指尖的中冲穴1~2 min;第2条线:面部松颈前松胸部松腹部松两大腿前面松两膝关节松两小腿前松足背松足大指端松,静养大脚趾大墩穴1~2 min;第3条线:后脑松后颈松背部松腰部松大腿后面松小腿后面松足跟松足心松,静养涌泉穴1~2 min。做完三线放松后,将意念收回,观想腹部丹田处,意守3 min后结束整套医疗导引练功[2]。

1.5.2 针刺治疗

治疗法则以疏通筋络、调和气血为主。取穴 :风池、天柱、风府、大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尺泽;同时配合“醒脑开窍法”,取人中、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操作:急性期用泻法,症状缓解后用中等刺激量;行针得气后可以留针20~30 min,留针期间每5 min运针捻转1次,隔日治疗1次。

1.5.3 推拿治疗

患者颈椎在推拿矫正前,均先采用卧位和坐位分别进行颈椎的后仰及侧转安全检查。患者取卧位,全身放松。首先,施行放松理筋手法,以掌揉、拇指揉法和弹拨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沿椎旁对患椎上下软组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或痉挛区采用按法或震法,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手法轻柔。第二步,行推拿手法,采用牵引揉捏法、拔伸推按法、一指禅点揉法(取风池、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髎、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第三步,在拔伸牵引状态下施行旋转定位扳法、反向运动法,动作不宜过猛烈,双侧进行。第四步,以颈、肩、背部施行劈法、拍法、擦法结束治疗。推拿每次20 min左右,1次/d。

1.6 疗效标准[4]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颈椎活动范围正常(ROM屈伸±35°、旋转±30°、侧屈±45°),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2组之间的疗效和复发率比较用单侧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初始阶段与基础状态,生物力学与生物化学平衡失调,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两大发病机制。颈型颈椎病原则上不需要手术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多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治疗与康复可预防或延缓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发生,而恢复颈肌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的平衡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是关键。

颈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项强”、“颈筋急”等范畴,从这些病名来看,都是强调肌肉软组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颈椎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当机体遭受头颈部外伤、感受风寒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机体抗病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便乘虚入侵。中医学认为,督脉痹阻不通,经络瘀滞不畅为颈椎病的主要病机,以本虚标实为本病的主要特点。

人的头颈部活动多而范围较大,头颈部的竖脊肌、头夹肌、头半棘肌等在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因工作和生活活动需要.颈部需维持较长时间的固定姿势,导致部分头颈部肌群的紧张度增高或损伤,使部分肌群肌力下降,对颈椎及颈椎间盘的保护作用减弱致慢性损伤。故《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说明视、卧、坐、立、行太过超过正常生理限度,成为致病因素,使颈部肌肉劳损。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临床体征,但是由于头颈部肌群对颈椎的保护及稳定作用的下降,颈椎小关节不稳、韧带松弛、颈椎活动范围加大等直接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停止治疗后一段时间症状复发率较高。对脊柱生物力学和肌力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在肌力训练方法中,以抗阻力训练最能够获得肌力的迅速、明显提高。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中采用以健身气功易筋经为代表的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的抗阻训练方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而且临床疗效持久,为此,我们在临床中均要求患者做到医练结合,定时、定量地进行颈部的肌力锻炼。

易筋经是一种整体性身心并练、内外兼修的医疗保健养生功法;同时也是一套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传统医疗健身功法。其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屈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练功过程中,使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易筋经第6式“倒拽九牛尾”身体成弓步时,上身前俯后仰,力注颈、腰,气灌前臂。此式动作通过用意引导前拉动作的模仿,可增加颈、腰部位的肌力,改善颈、腰部位的供血供氧。易筋经第7式“九鬼拔马刀”上体左右充分拧转,并保持脊柱中轴正直和两臂充分前后举,可锻炼颈腰胸腹的肌群,并通过对脊柱关节的拧转,增强脊柱及肋骨关节的活动范围共同促进颈部肌群的柔软性、弹性及伸缩能力,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同时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3]。医疗站桩功的练习使躯干、四肢保持一定的姿势,让肌肉呈现持续的静力性紧张,恢复脊柱的生理性弯曲,有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和粘连[2]。导引放松功练习能使整个身体和颈椎部位病变的肌肉群在左右平衡、均匀柔缓、快慢相间的运动中得到充分的松弛与休息,促进病变部位充血、水肿等炎症以及致痛物质的吸收,恢复颈部肌群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的平衡,从而使气血畅通,关节滑利。

医疗导引疗法结合针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能增强患者颈部肌力,同时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迅速缓解症状,达到治愈效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全套导引体操动作精练,运动强度适中,适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且动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坚持长期定时定量锻炼的患者复发率低,疗效巩固。

参考文献

[1] 孙 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8):472.

[2]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128-129, 142-143,131.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文4

掌握脊动的方法,对提高形意拳术水平十分重要。本文对此做以下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脊动的概念

脊柱是我们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承托头颅,下端达尾骨尖,统领全身四肢。脊柱按段可分为颈、胸、腰、骶及尾五个部分。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相对固定。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相邻两椎骨运动范围很小,但多块椎骨间的运动功能累积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相当柔软又有一定活动度的结构。我们这里所说的脊动是指脊柱在意念的引导下,局部(即若干块脊椎骨、椎间盘组成的部分)或整体在生理活动度范围内进行有效地运动。

脊柱被古人称为“龙骨”。俗语“脊不活,人不灵”。形意前辈对脊动十分重视,称脊为身弓。拳经或拳经解上提及脊动的相关概念有:提肛、塌腰、胸圆、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蓄如弓弩、尾闾上翻、束身而起、上下鼓荡、左右开合、胸出而闭、节节松开、蓄发全在胸中腰间等。按照行为动作的方式和幅度,形意拳术将人的运动分为外动和内动。这里讨论的脊动属于内动,动幅相对较小而含。脊动之技在外形上不显露而很难对其进行观察。过去也常常作为秘传内容,往往只提概念,而不教具体的动法和用意,而且不经在师傅身上去亲手触摸也不易得其要领。

二、脊动的方式

首先,分析一下人体脊动的生理特点。人体的脊柱从侧面看有两个弯曲,整体呈现为拉长一些的“s”状。可动的范畴,头项下的颈椎可以向两侧约有900转动范围,即我们通常的转头动作;如果颈椎带动胸椎、腰椎一起转动,头可有1800左右的转动范围;整体脊柱还可侧向弯曲,向前弯曲幅度更大,如弯腰动作;还能扭腰、摆臀等,如跳肚皮舞动作;可以收缩后伸展发力,如体育竞技项目掷标枪的动作,等等。总之,在日常生活及运动中人体脊动方式多种多样,是我们人类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脊动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劳动技能。

其次,分析一下形意拳术中的脊动特点。在初始练习形意拳阶段,也就是俗称的初步功夫阶段,主要是发挥和强化人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脊动方式,在形意“六合”要求下,进行辗转腾挪、跳跃扑卧、束身展体等动形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动作协调性、敏捷性、规范性。随着练习者功夫的深入,将向着内动驱外动、整劲上身的阶段迈进,通过专门脊动使人体内部动起来,这种动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很少涉及。人体有意识的脊动是一种潜能,目前研究和挖掘还不到位。这种动是在意念的引导下,经过分解训练,使脊动更精准、更细腻、更柔韧、更富弹性、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建立有效的神经控制网络,周边相关肌肉重新组合搭配,形成局部可动,整体可配动的机制,强化和扩大人体潜能,提高人体对外力的感知和应对能力。有意识的脊动是全新运动能力的培养,无意识的应用脊动之技是功夫之大乘也。形意拳术涉及脊动的方式主要有:

1、旋转。主要指脊柱向左或右的转动。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的旋转,另一种是局部旋转。如只有颈椎的转动就属于局部旋转。

2、弯曲。主要指向前方的弯曲。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弯曲,另一种是局部弯曲。如只有腰椎的弯曲就属于局部弯曲。

3、伸缩。主要指脊柱纵向的拉长与压缩,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伸缩,另一种是局部伸缩。如整个脊柱伸缩就属于整体的伸缩。

4、鼓荡。主要指脊柱向前或后做如鼓锤敲击鼓面而造成鼓面先凹后凸的运动形式。属伸缩和弯曲两种运动的组合,也就是当脊柱向后凹时既有弯曲之形,有又伸缩之意。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鼓荡,另一种是局部鼓荡。如常用的腰椎鼓荡发力就属于局部鼓荡。

5、摇摆。主要指椎体的上下端固定而相对不动,而之间椎体像弯绳在做摇旋运动。这种运动包含了弯曲,是弯曲中的摇旋。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摇摆,另一种是局部摇摆。如胯做水平圆就属于腰、骶椎的整体摇摆之运动方式。

6、组合。主要指脊柱可根据需要进行上述多项运动方式的组合。如腰椎既做旋转,同时又再做伸缩运动。脊柱各部处在不同运动方式,或同一部分椎体做组合运动,在实际运动中是十分常见的。

三、脊动的功能

人体运动目的不同,脊动的功能自然也不同。如舞蹈演员的脊动追求的是人形体之美;肩扛重物之前,脊动调整到位并由“动”变为不动,才能持重,目的是肩上承重力不能作偏而使椎间盘受损。脊是人体五弓之首,它的作用最大,发力最猛,化力能力最强。脊柱同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协调、一致动作,使人体运动功能会更强大。形意拳术脊动主要功能有:

1、启动全身之响应。老拳师常讲,一动全动,先内动后外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等等。从人体动的顺序分析,欲动首先要有动意,就是说头脑中要有动的想法,之后身体再动。但什么动才是内动,欲动哪里先动,我们尝试来说明。由于人体形态和脊所处的状态密不可分,决定了脊动使脊柱处在一种对应的状态是问题的关键。脊动又是从哪里开始呢,老拳师讲的尾问是“转斗”,道出了尾闾动是脊动初始动意的着落点。从人体尾闾、脊柱、丹田三者相关状态分析,三者状态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联的,是相互对应的。比如气沉丹田时,尾闾呈上翻,脊柱呈自然状的,三者必须是对应的。当尾闾向前做滚动状运动时,整个脊柱也必然呈现两个弯曲区的前后鼓荡,丹田也处在沉、空的状态替换中。同理,当尾闾做下指旋摆时,整个脊柱也呈相应的摇摆之中,只是动幅大小不同罢了。

2、提高抗击打能力。形意拳术讲的抗击打能力通常是指让对方的打击力分解或落空,使打击力不落或不全落在我身上,也就是通过化力来解决来力,即四两拨千斤之功效。首先,我们通过顾时的肢体接触或来拳走向判断对方的企图,了解来力的大小、方向、打击深度等。其次,采取相应的脊动对应方式,将对方引进落空,并在顺化的同时,通过脊动来完成自己的蓄力,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发力机会做好准备。

3、提高击打能力。形意拳术讲的是“打中顺”、“顾中打”的“顾打合一”。打的含义是指在化解了对方打击威胁后,瞬间启动而发力,解决胜算问题,也就是常讲的“打顺就一下”、“后发先至”也。在化解掉对方的来力后,根据对方发力落空后求稳的企图,借势而进、顺势而为,直奔“狼窝”并击毁巢穴,m手就解决了战斗,使对方没有再反击的可能。也就是通过化力的听力,寻求最简捷的防顾措施,通过脊动启动全身相随,将脚蹬力、骶椎动力、腰椎动力、胸椎动力、颈椎动力及重心动力汇集到一处,由两上肢送出,再加肩、臂、腕、指等处之力同时进发。

4、促进全身柔化。形意属内家拳,化劲之基是全身柔化之感。尾闾启动练习就要求意念集中于尾闾处,其它身体部位除必要的维系身架棚力之外,不允许丝毫拙力上身。讲究的是全身沉贯于脚下,身上九大关节均为松柔状态。细细体会尾闾之动所启动脊之动、全身重心之动,寻找脚支撑面内的重心运动之轨迹,体察脚上承载之变化等。全身一旦松柔到位,有助于潜心寻找事半功倍的办法,局部动能解决的就不需要全身而动,以节省体耗和隐形;有助于建立周身冲经快速传导机制,依对方状态而决定相应化发力方式和动能传递的渠道,而不受传统中医经络走向所困,步人周身皆为拳之境地;有助于体内动能汇集于上肢,并通过意念的引导,瞬间完成柔刚转变,使手上的肌肉有效动作、血流充盈、筋腱及骨质状态最佳,实现“气贯四梢”。

此外,“表壮不如里壮”,脊动属内动,特别是局部的脊动,可使内脏也动意之惑,对养生十分有益,这是其它运动所不易达到的。

由于脊动不易观察和表述,为便于理解,将其分解按部位加以说明。

1、颈椎动的功能分析。颈椎动主要有统领整个脊动去向之功能。颈椎动的方式主要是纵向弯曲和伸拔。功能有两个:①颈椎向前弯曲时,即此时头略上仰,下颚前送,是颈椎蓄力状;当颈椎向上伸拔时,即此时头向上方挺竖,是颈椎发力,此时一股由颈椎动而引起的能量则传到手上。②当全身之力汇涌至胸椎部位时,通过颈椎发力,不仅使汇力又加一力,同时改变了力纵上的方向,变为横向送到两上肢,这就是常讲的发力过程的竖项之功能也。

2、胸、腰椎动的功能分析。胸腰椎相邻,行为相关,既可单独动作,又可相互配合动作,将二者放在一起是便于分析。它具有脊动的六种方式。举例进行重点分析:①当来力施于胸骨上,我吃住后可以通过胸脊做摇摆动,受力处形成一个局部倾斜的凹面,使来力能量得到消耗和作偏而得以化解。②当胸腰椎处在蓄力状(如弓向前略为弯曲状),则可通过脊快速反方向的鼓荡(弓速变向后弯曲)来发力,一股脊荡产生的涌力就传到上肢。③当做虎扑时,脚蹬力通过脊骨节节开合将诸力汇总上传至手上。④当上肢受指向我中处之力时,在上肢棚住的基础上,将胸、腰椎形成一体向一侧弯曲,对方力则偏离我中,来力必然作空,对方还不易发觉而被引进落空。

3、骶椎动的功能分析。骶椎是同骨盆连为一体,它上连腰椎、下连骶髂关节形成一个可动的整体。联系着上躯体和下肢体,起着承上启下之作用。它的形态还决定了身体重心位置。老拳师常讲的坐胯、溜胯、沉胯等就是指它的动功能。胯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练习者功夫水平,是由初步功夫向二步功夫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骶椎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以腰椎为固定点,以腰椎至两个骶髂关节的距离为摆长做摇摆。②骶椎的倾斜角度的改变,即胯向后坐或向前上送方式。功能主要也是两个方面,既通过腰椎的摆动或者倾斜度改变使身体的重心变位,又可以通过腰椎与下肢、骶椎的共动结合使脊体弯曲压缩而完成蓄力。

四、脊动的训练

脊动的内动练习应该在外动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脊动的练习应在初步功夫上身后,行为动作基本到位,明劲已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很容易失去形体基础。在初步功夫上身后,要静下心来,依据最主要动作模式,寻找脊动助推和蓄能方式,促使身体各部运动高度地协调统一,并加以固化;由简至繁,逐步深化,直至全面掌握。脊动的宗旨是有意识的练习,无意识的应用。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1、采用分解法进行局部脊动练习,步骤是先易后难。可以采取并步自然桩的状态,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人体生理运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颈、胸、腰、骶、尾闾局部动的专门训练。如尾闾的前后滚动、下指状摇摆练习,颈椎的弯伸练习,骶椎的角度改变及沉提练习等,使这些部位都能达到动的要求标准。

2、通过动桩练习,寻找脊动的最佳方式。为使脊动能有的放矢,要按照五行、十二形以及刀枪剑等器械练法的发力动作,寻找脊动方式,再进行专门的动桩练习。即为了集中注意力,把动作要点隐形化,提炼m相对应的脊动方式,作为内动驱外动的“动桩”进行单独反复练习。由此就产生了劈拳桩、崩拳桩、虎扑桩等。上述1和2中涉及的脊动过程是知己阶段。需要细细地体会,逐步地去寻找、摸索。一旦寻找到脊动最佳方式要抓住并进行反复的巩固式练习,使其长到身上。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文5

2007年6月10日,在全国体操锦标赛预赛中,15岁的浙江选手王燕在做高低杠“后屈两周下”时头部朝下重重摔下。当时医生初步诊断为脊柱受伤,高位截瘫的可能性非常大。

万幸的是,经过4个月艰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浙江体操运动员王燕于2007年10月9日出院,由于恢复状态良好,王燕可以回家接受第二阶段的治疗。

王燕的事故让我们又一次想起几年前受伤的体操运动员桑兰。

1998年7月22日,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失手,头部坠地后导致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完全性损伤,不得不离开她所热爱的体操运动。

然而,桑兰继续在轮椅上创造她此后的人生奇迹。

她通过科学、系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终于回归了社会,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奥运会形象大使。

人们也许会问,为何那瞬间的失手会变成千古的遗憾?那是怎样的一次短暂的坠落?我们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杜良杰从人体脊柱的解剖知识入手,为您讲解脊椎损伤的一些相关知识。

颈椎:活动度大 病分六种

人的颈椎由7块椎骨组成,位于脊柱的上端,是人体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低头看路的动作由颈椎前屈完成;仰头望天的动作由颈椎后伸完成;左顾右盼的动作由颈椎的左右旋转完成;摇头晃脑的动作由颈椎的侧屈完成。将上述各个动作综合起来,颈椎还可以做环转运动。因此颈椎可以进行相当大的自由运动。

第一颈椎:寰椎

在七块颈椎骨之中,第一和第二颈椎为颈椎的旋转运动提供了结构基础。第一颈椎呈环状,在医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寰椎。寰椎中空,呈圆形,前后有两个骨环叫做前后弓。在前弓的后面有关节面,可以与第二颈椎的齿状突形成关节,此关节如同户枢,可以进行旋转运动。第一颈椎的前后弓相互连接,在右右两侧形成了耳状突出,像是一个双耳炒菜锅。中间的圆形孔中容纳着极其重要的通向大脑的中枢神经,就是常说的脊髓。寰椎两侧的耳状突中有孔叫做椎动脉孔,供应大脑的主要动脉就是从此孔通往大脑,为大脑提供营养。一股情况下,如果将寰椎中央的椎孔分为三等分,第二颈椎的齿状突占据其前1/3的空间,脊髓占据中1/3的空间,其余1/3的空间是潜在的空间,没有重要的组织结构占据,称为缓冲间隙。当第一、第二颈椎之间发生骨折脱位或者其他占位性病变,使寰椎的缓冲间隙减小或者消失,就有发生瘫痪甚至死亡的危险。

第二颈椎:枢椎

第二颈椎向上突起一个牙齿状的骨凸,与寰椎前弓的后关节面形成关节,使头部能够围绕此关节进行旋转运动。因为第二颈椎的齿状骨凸能够与寰椎前弓的关节面形成关节,如同古代人家的门户之枢,故将第二颈椎称作枢椎。枢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向后突出一个长长的骨凸,叫做棘突。棘突是除了寰椎之外所有的椎骨都具有的结构,但枢椎的棘突较长。枢椎的齿状突是比较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被施绞刑的人就死于齿状突骨折以及所伴随的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一种经常可见的儿童疾病是咽部感染,在炎症作用下,常发生寰枢关节韧带松弛、寰枢关节半脱位,导致颈椎疼痛、歪斜畸形。

第七颈椎:隆椎

颈椎椎骨前部的方形骨块叫做椎体。从第三至第七颈椎,椎体逐渐增大,棘突逐渐增长,其中,第七颈椎的棘突是最长的,低头时我们能够看到的颈椎最突出的部位就是第七颈椎棘突,因此第七颈椎被称为隆椎。

“夹心饼干”椎间盘

人在出生之后,随着爬行及抬头运动的建立,颈椎产生了向前的生理性弯曲。

正常人的颈椎除了第一和第二之间外,在椎体之间都有一个呈夹心饼干状的结构,叫做椎间盘。椎间盘连接上下两个相邻的椎体,使之形成关节,完成前后屈伸及左右侧屈运动。当然,颈椎的运动是由前方的椎间盘与后方的小关节之间的联合运动共同完成的。颈椎间盘突出就是由于椎间盘“夹心饼干”的夹心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所致的一种颈椎疾病。颈椎椎体、关节突等都是骨质增生的常见多发部位。

颈脊髓:高速公路线缆

从第一颈椎到第七颈椎的椎孔共同形成了颈椎椎管,容纳着颈脊髓。颈脊髓上承颅脑,与延髓和脑干相连,向下则与胸腰脊髓相连。如果将脊髓比喻成缆绳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这根缆绳是由许许多多的更细的缆绳组成的。腰椎和骶椎的脊髓接纳来自下肢的“绳索”,胸椎脊髓接纳来自腰骶椎脊髓的“绳索”,颈椎脊髓则除了接受来自胸椎、腰椎、骶椎的缆绳之外,还接受来自上肢的绳索。这根绳索从下向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分的加入,变得越来越粗大。其中,在颈椎和腰椎接受“绳索”较多的区域显得异常粗大,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

我们也可以将脊髓比喻成人体内的信息高速公路。运动神经纤维分布在脊髓的前部,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经过此信启、高速公路向下传达,支配全身的运动。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脊髓的后部,来自全身的感觉信息经过此高速公路向上传达,到达大脑,传递全身各部的感觉信息。

如果将脊髓横断的话可以在其横断面上看到中部呈灰色的形状像蝴蝶一样的区域,叫做脊髓灰质,是神经细胞存在的地方。在蝴蝶形的灰质的周围存在着呈白色的、传导运动和感觉信息的缆绳,叫做白质。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颈椎的椎管内容纳着可以传递运动和感觉信息的高速公路线缆,这根线缆的任何一部分遭受破坏都会引起信息高速公路的故障。其中前部运动线缆的故障会导致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后部感觉线缆的故障会导致四肢感觉功能的障碍。

脊髓损伤引起瘫痪

一般情况下,来自左右大脑半球的运动信息缆绳在延髓部位交叉到对侧后向下走行,形成锥体束,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而来自下肢的感觉信息缆绳进入脊髓后上升一到两个脊髓节段后左右交叉,传递对侧下肢的感觉信息。因此,当发生了半侧脊髓损伤后,就会产生同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这种类型的脊髓损伤叫做脊髓半切综合征。

当颈段脊髓损伤发生时,四肢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高速公路都发生了故障,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都发生了障碍,在临床上被叫做四肢瘫。

当发生了胸腰骶段脊髓损伤时,支配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高速公路发生了故障,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被叫做截瘫。

当发生脊髓损伤后,大脑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管理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就形成了独立的“司令部”,并各自为政,无所制约,过度亢进,就导致肢体痉挛。

暴力冲击是脊髓损伤的外因

脊髓损伤的原因很多。内在原因有椎管狭窄、骨质增生、肿瘤、结核、脊髓感染、脊髓血管畸形等等;外在原因主要是创伤。脊髓受到暴力的冲击,同时颈椎的韧带、骨和关节发生破坏,变形、移位或脱位,对脊髓发生压迫,使脊髓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其信息高速公路

的信息传导障碍。

常见的颈椎疾病: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种:颈型颈椎病

又叫做肌型颈椎病,是在长期颈椎不良姿势的作用下,颈椎发生了椎间盘的退变,同时伴有颈椎前后肌群肌力不平衡,项背肌劳损,以颈椎疼痛为主要症状。此型颈椎病病情较轻,如果注意治疗或保健,就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展。

治疗方法是徒手功能锻炼法,将双手十指交叉置于枕部,头向后伸,手向前拉,相互对抗,维持5~10秒后放松,每日锻炼50~100次,可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也可以使用一种专用于颈椎功能锻炼的颈椎康复器,这种康复器尤其适合有肩周炎的颈椎病患者。

第二种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在颈椎间盘退变、颈型颈椎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以颈椎神经根孔附近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为主,以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

治疗方法是靠颈椎牵引缓解神经根的压迫,同时进行颈椎的功能锻炼。

第三种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生的,颈椎不稳、骨质增生、椎动脉受到异常活动或增生骨刺的压迫刺激,发生痉挛,从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等主要症状。

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是制动,然而,制动只能是短期的,并且必须在制动的同时进行颈椎功能锻炼,以增强颈椎的稳定,减少颈椎病的复发。不可长期应用颈围领等器具制动,以免发生颈椎周围肌肉的萎缩。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第四种颈椎病:交感性颈椎病

此种颈椎病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发生了颈椎椎间不稳定,在异常活动的刺激下,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椎动脉痉挛,产生眩晕、鼻塞、心慌等症状。治疗方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基本相同。

第五种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韧带钙化、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并在慢性压迫之下,出现脊髓不全损伤的症状,如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肢体痉挛。

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颈椎功能锻炼。

最后一种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颈椎疾病的混合类型,其治疗更加棘手。

胸椎:坚固稳定 五种常见病

胸椎具有向后的生理性弯曲,上承颈椎,下续腰椎,两侧同12对肋骨相连接,中空以容纳脊髓,起着保护内脏、支撑躯体、缓冲震荡、维护神经中枢等重要作用。

人体有12节胸椎,胸脊髓上通颈椎的脊髓,下连腰椎的脊髓,承上启下,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传递着重要的感觉运动等信息。

纤维环和关节突加固胸椎 在颈椎和腰椎,椎间盘就像在椎体之间镶嵌的天然胶冻样“滚珠”。随着人体姿势的改变,“滚珠”可以自由地转动,就像您用两个手掌玩弄圆球一样。然而,胸椎却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度,为了防止过度的活动,在胸椎间盘的,上帝用精湛的编织艺术编织了纵横交错的纤维环,还在后方的椎板上、下面捏造两对突起,分别叫做上、下关节突,再在关节突的周围用关节囊和韧带来进行加固。

肋骨保护心肺

大家知道,心肺是非常重要的器官,需要坚固稳定的东西来保护。恰好12对肋骨从后向前分别连接于胸椎和胸骨之间,形成了两个呈肾形的胸腔,容纳并保护心脏和肺脏。

棘突限制胸椎的活动

胸椎的棘突向下倾斜角度较大,如同叠瓦状排列,相互限制彼此的活动,如此也大大加强了胸椎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加固胸椎,在椎体的前、后方还编织了纵形的韧带分别叫做前、后纵韧带,在椎板、关节突、横突和棘突之间编织了坚固的韧带分别被称作黄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经过如此编织加固之后,人体的胸椎就显得非常稳固了。

常见疾病一:韧带结构的增生与钙化

同颈椎和腰椎相比,胸椎不容易发生像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相反,容易发生韧带结构的增生和钙化。最容易发生增生和钙化的是后纵韧带和黄韧带。

常见疾病二:胸椎管狭窄

如果后纵韧带增生钙化,就会从正前方对脊髓造成压迫;如果黄韧带发生增生和钙化,就会从两侧或后方对脊髓产生压迫,从而逐渐出现一侧或两侧肢体的麻木、无力,甚至会影响到大小便功能,发生大小便无力或失禁。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胸椎管狭窄症。

如果发生了下肢麻木无力或大小便无力等症状,请您一定要警惕胸椎管狭窄症的发生,尽早到医院诊治。

常见疾病三:压缩性骨折

胸椎椎体内存在着大量的松质骨。如女性绝经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之后,骨内压增大,会发生局部或周身的疼痛,常常痛无定所,负重时明显,立不如坐,坐不如躺,甚至行动能力受限;伴有身材变矮、圆背或驼背畸形;腿抽筋。轻微的外伤就可以引起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骨折后局部疼痛加重,可有腹胀、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一定要防止外伤,哪怕是轻微的外伤都有可能导致脊椎骨的塌陷。

常见疾病四:脊椎结核

胸椎是脊椎结核的好发部位之一,从肺脏等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结核杆菌最容易在胸椎松质骨的血管池内停留繁殖,破坏椎体结构。在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的同时,可发生病椎局部的疼痛、压痛。严重的患者,被破坏后的椎间盘组织向后压迫脊髓会导致截瘫。

常见疾病五:胸椎间盘突出

一旦发生了胸椎间盘突出,要比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复杂、治疗难度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胸椎间盘突出后受压迫的是脊髓,而腰椎间盘突出后受压迫的则多是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胸椎间盘突出大多发生于外伤之后,因此,在外伤之后如果发生了腰背疼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应该警惕。

尾椎现在在人体内已经退化,一般被认为没有太重要的功能。

骶椎有5块,融合为一块骶骨,在5块骶骨之间的前方有四对出孔,叫骶前孔,后方也有四对出孔,叫骶后孔。骶前孔和骶后孔是重要的神经出入孔道。骶骨与双侧的髂骨构成关节,进一步与耻骨和坐骨组成骨盆环,容纳和保护盆腔内的重要脏器。

骶骨的退行性疾病较少见,有时可以发生外伤性疾病,骶骨是脊索瘤的好发部位,骶尾部疼痛的患者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就诊,以便排除肿瘤性疾病。

腰椎:负重最大 避免椎间盘病变

腰椎上承胸椎,下连骶椎,接受从胸椎传来的应力,并通过骶椎向下传导,因此其负重比颈椎和胸椎的大得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也较为普遍。

一般情况下,人体有5节腰椎,分别称之为第一至第五腰椎。同颈椎和胸椎一样,每节腰椎也都有椎体、椎弓根、椎板和上下关节突。同胸椎一样,腰椎诸椎节之间也是靠许许多多的韧带来加固的,其中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分别位于椎体的前后,黄韧带位于椎板之间和关节突之间,而棘间韧带和棘上韧

带分别位于棘突之间和棘突之上。

腰椎间盘的特殊功能

腰椎间盘的特殊功能有:(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2)连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4)缓冲外力作用;(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7)维持脊柱的曲度。

常见疾病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般在中年以后,腰椎间盘中间夹层中的髓核含水分开始减少,椎间盘的厚度开始减小,会引起其周围纤维环的松弛和后方关节突关节的松弛,导致该节段运动功能的紊乱,产生诸如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状,叫做腰椎退行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松弛的纤维环发生部分破裂,髓核从破裂间隙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组织,就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见疾病二:关节磨损和骨质增生

腰椎退行性病变还包括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如软骨关节面的磨损、关节周围骨质增生等,也会导致腰痛和下肢疼痛。

常见疾病三:椎管狭窄

长期的腰椎运动节段的异常应力作用会导致韧带肥厚、骨质增生、关节突内聚等病理改变,使容纳神经的中央椎管或者神经根管容积减小,使神经受压、缺血缺氧,活动后尤甚,产生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沉重如同灌铅,休息后症状缓解,这种现象叫做间歇性跛行,是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症状。

加速腰椎退变的因素有哪些

能够加速腰椎退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腰部急慢性扭伤、拉伤或轻微闪挫会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的破裂;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便秘等会在纤维环破裂的基础上使椎间盘组织发生突出;改变,如腰部屈曲位变为直立位或坐位变为站位,会使椎间盘内压发生急剧的变化,加重椎间盘突出;长期过度负荷及静力性损伤,如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机动车驾驶员、电脑操作员长期坐位,保持一种姿势,易使肌肉疲劳,使躯体的大部分应力作用在椎间盘,可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避免腰椎间盘病加重的日常保健

*游泳、散步、打太极拳对腰椎间盘有利

*养成良好的生活姿势

收腹挺胸,双肩撑开稍向后展,双手微微收拢,自然下垂;后腰收紧,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绷紧,膝盖内侧夹紧,使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

坐要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因为椅子的靠背可以部分承担躯干重力,减缓腰部肌肉的疲劳。

最好睡木板床加5cm左右的床垫,或者睡在较硬的席梦思床垫上,使背部能够完全休息。仰卧时,腰间可垫放毛巾卷,保持腰部弧度。起床时要先转身,将双脚放在床边,然后再用力支撑起身体。

提重物时动作一定要连贯、轻柔,避免突然发力。

*进行腰背肌和腹部肌肉功能锻炼

常用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有五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等。

腹部肌肉功能锻炼法:取仰卧位,双下肢并拢、双膝关节伸直位,向上抬腿,抬至30~45度位置时停止并保持5~10秒钟,放松,然后再进行下一次锻炼。一般可以从每组10~20次,每天1~3组开始,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链接

五点支撑法

仰卧屈膝位,双侧足掌、头部、双侧肘部用力支撑,使臀部离开床面,躯体如拱桥状,维持5~10秒钟后再进行下个动作。

颈椎反弓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扩大成形术;轴性症状;锚钉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b)-0048-03

后路颈椎椎板成形术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1]。但传统的单开门术存在术后颈部活动减少及顽固轴性症状等缺点而限制了其推广。近年来寻求一种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且疗效满意的改良单开门术式成为研究热点[2-4]。2008年3月~2011年3月,本研究采用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2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传统单开门术相比,早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传统单开门组(传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5~74岁,平均(65±5)岁。均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RI显示:3个节段受压12例(C3~C5 4例,C4~C6 8例),4个节段受压19例(C3~C6 13例,C4~C7 6例)。术前JOA评分(8.09±0.53)分。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组(改良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3岁,平均(64±6)岁。均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RI显示:3个节段受压13例(C3~C5 4例,C4~C6 9例),4个节段受压15例(C3~C6 9例,C4~C7 6例)。术前JOA评分(8.13±0.47)分。两组患者术前X线片检查颈椎生理弧弓均存在,动力位X线片均无明显颈椎不稳。入院查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感觉运动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两组间以上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 0.05)。本研究获眉山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传统组:全麻下取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于屈颈位。取颈后正中切口,于棘突两边骨膜下剥离显露椎板,分离C2/3 C7/T1棘间隙,切除C3~C7部分棘突,在残余棘突基部打孔,尖嘴咬骨钳在C3~C7椎板和侧块关节交界处开槽作门轴,开门侧咬开椎板全层,向门轴侧完整掀起C3~C7椎板以扩大椎管,再以10号丝线将棘突基底部缝合固定于门轴侧同节段的小关节囊,常规放置引流。术后7~14 d下床活动,颈托保护3个月。改良组:基本操作同上,门轴侧仅显露内侧一半关节囊,锚钉的植入一般选择在C3、C5、C7节段,门轴侧采用Magerl方法于侧块置入Twinfix锚钉(直径3.5 mm,长度12 mm,自带2#Ultrabraid超强不可吸收缝线),将钉尾缝线依次将相应棘突固定(见图1)。术后3 d颈托保护下床活动,颈托保护2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术后3、6、12、18个月行JOA评分,以术后第12个月随访数据为准,以JOA评分改善(术后评分-术前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 d,3、6、12个月复查颈椎X片及CT,了解开门情况;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过伸、过屈及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颈椎总活动度(ROM),以计算ROM减少度(术前ROM-术后ROM)评价颈椎活动的受影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良组与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9.46±14.80)min与(142.41±15.43)min,出血量分别为(394.64±117.33 )mL与(400.32±120.29)mL,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t = 0.74,P > 0.05;出血量t = 0.18,P > 0.05)。两组均获随访12~36个月,改良组平均24.3个月,传统组平均24.5个月。两组术后定期颈椎X片及CT均示开门良好,未见“关门”现象。JOA评分:改良组术前JOA评分(8.13±0.47)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15.09±0.53)分,改善(术后评分-术前评分)(6.95±0.68)分;传统组术前JOA评分(8.09±0.53)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14.94±0.47)分,改善(术后评分-术前评分)(6.84±0.49)分,两组间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0,P > 0.05)。术后早期发生轴性症状,改良组有8例,传统组有2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6,P < 0.05)。改良组手术前后ROM减少(5.42±1.89)度,传统组手术前后ROM减少(8.67±2.39)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2,P < 0.05)。

a:术前侧位颈椎X线片示颈椎退变、生理弧弓存在;b:MRI示C3~C5脊髓多节段受压;c:横断面颈椎CT示黄韧带肥厚、颈椎管狭窄;d:改良单开门术后3 d侧位X线片示锚钉位于C3、C5、C7侧块;e:横断面CT示颈椎管开门情况及锚钉位于侧块;f:术中使用的带线Twinfix锚钉实物图

图1 影像学检查及Twinfix锚钉实物图

3 讨论

3.1 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适应证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学术上仍有很多争议。王义生[5]认为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适应证为:①多节段脊髓前方骨性(硬)压迫对椎管的侵占率

3.2 传统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不足

传统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经研究证实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1]。但相关研究报道的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易产生“轴性症状”,即单开门术后出现长期的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等症状。文献报道单开门术后患者有长期颈背痛者可达45%~80%,此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6-7],且这种症状与颈椎活动度减少呈正相关[8]。②减少颈椎活动度。Heller等[9]报道颈椎板成形术后ROM平均减少20%~71%。孙宇等[10]术后3年随访颈椎ROM减少15%。小关节囊“软性”吊缺乏可靠固定,早期轻微的外力可引起椎板塌陷致“关门”现象[11],术后需长时间颈部制动,不能及时康复训练,导致颈椎活动减少。

3.3 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优势

3.3.1 减少了棘旁肌剥离 避免了门轴侧小关节囊悬吊,能够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尽管后路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高达60%~80%,但目前对其产生原因和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孙宇等[2]认为单开门小关节囊悬吊法后颈椎总活动度明显减少伴轴性症状可能有以下因素:①小关节囊周围组织中颈神经后支受到针线刺激或损伤。②颈椎活动时悬吊部位的小关节囊受到创伤而激发炎性反应。③术后颈托固定时间较长,产生肌肉粘连,肌筋膜炎。改良组采用仅剥离半侧关节囊,锚钉门轴侧固定,减少了创伤,减少颈神经后支受刺激或损伤机会,避免了小关节囊受创伤而激发炎性反应,从而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3.3.2 提供门轴即刻“刚性”固定 便于颈椎早期功能锻炼,较大限度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锚钉及高强度缝线将同一节段的椎板和侧块连结为一个整体,形成刚性固定,术后仅需2周颈托保护。潘胜发等[8]认为颈椎的活动度减少与轴性症状呈正相关。孙宇等[2]采用侧块螺钉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提供刚性门轴固定,保护了颈椎活动功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3.3.3 置钉操作优点 简单安全,缝线拉力强,锚钉锚固力强,Twinfix 3.5 mm钛质锚钉长度约12 mm,置钉时按Magerl技术操作,进入单皮质固定即可,不会损伤神经根,椎血管。锚钉高低双螺纹设计,提供更大的把持力,即使对骨质疏松者也适用。自带Ultrabraid超强缝线,操作方便,防止缝线断裂。

3.4 该改良术式的应用体会

为得到满意临床疗效,笔者的体会是:①严格选择适应证,术前颈椎生理弧弓存在,无颈椎节段性失稳;②避免过度剥离棘旁软组织,门轴侧仅显露关节囊的一半即可;③开门时保持各椎板间黄韧带及棘突间韧带的完整性;④开门角度避免过大,一般以30°左右为宜,以减少C5神经发生;⑤置入锚钉时一般按Magerl技术于C3、C5、C7节段进行;若C2或T1需开门,则增加相应锚钉固定;⑥术中注意保护颈后肌群及修复韧带复合体,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总之,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能较大程度保留颈椎活动度,能有效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早期疗效较满意。

[参考文献]

[1] Chiba K,Ogawa Y,Ishii K,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 myelopathy:average 14-year follow-up study [J]. Spine,2006,31(26):2998-3005.

[2] 孙宇,张凤山,潘胜发,等.“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9):517-519.

[3] 于淼,孙宇,刘忠军,等.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颈椎椎板成形术近期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76-81.

[4] 陈广东,杨惠林,王根林,等.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10):850-854.

[5] 王义生.多节段或“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3):185-186.

[6] 孙宇.关于轴性症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4):289.

[7] 曹俊明,申勇,杨大龙,等.颈椎椎板成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及防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21):1629-1631.

[8] 潘胜发,孙宇,朱振军,等.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0):604-607.

[9] Heller JG,Edwards CC,Murakami H,et al. Laminoplasty versus laminectomy and fution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an independent matched cohort analysis [J].2001,26(12):1330-1336.

[10] 孙宇,潘胜发,陈景春,等.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