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例6篇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1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在临床上对于危重患者来说是重要的急救场所,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患者都呈现明显的呼吸衰竭,因此对于有创呼吸机的应用概率也非常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应用有创呼吸机情况下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几率[1]。本文对可能诱导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其中,男性46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为43.5岁,女性34例,年龄2~72岁,平均年龄为44.9岁,对所有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80例患者中引发下呼吸道的可能因素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实行全方位护理,跟踪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以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诱导因素,排除无关因素,找出各个因素与呼吸道疾病感染几率之间的关系。

1.2.2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确诊标准 患者使用有创呼吸机时间在48h之内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为时间标准;将机械通气过程前后的胸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通气之后的胸部出现新浸渍的阴影区域[2];白细胞所占有的体积分数显著提高,乃至大于10×109/L;患者开始出现性肺部音、炎性支气管分泌物及肺实变等症状,这些都是发生肺部实质性感染的有力症状;另外,在对痰进行培养实验中发现了病原菌的存在或在已知的病原菌基础上又发现新病原菌的存在都可以作为确诊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标准[3]。

1.3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临床术后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表格,整理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临床术后数据进行t检验,对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情况 经过数据记录、统计发现,在选取的80例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了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概率在32.5%,有11例因医治无效而死亡,死亡率在42.3%。

2.2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会伴随机械通气时间(即带机时间)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

2.3发生基础疾病的数量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会伴随基础疾病数量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

2.4插管方式 在详细数据统计之后可以发现,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来说,插管方式对于下呼吸道疾病的感染也有一定的影响。在80例临床资料中,经鼻腔插管及经口插管的患者共有50例,而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有18例,发病几率在36.0%;对于30例进行气管切开再插管的患者来说,共有19例患有下呼吸道疾病,所占比率高达63.33%。很明显,采用气管切开后再插管方式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几率高于前者(P

2.5疾病严重情况 通过数据统计可知,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几率随着疾病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

3讨论

人体呼吸道的主要部分为鼻腔、咽喉、肺泡、气管、支气管等构成,其中鼻腔当中的主要结构鼻甲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进行异物净化、加湿、加温等,这是通过鼻甲中富含的丰富粘膜组织,血管、黏液等完成的[4],在这一过程完成后,下呼吸道便能够免受有害物质及各种微生物的侵害,得到一定的保护,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在建立人工气道工作过程中,人体的上述各项生理功能由于外界强力的侵入而受到了破坏,细菌便很容易入侵呼吸道,并滋生、繁殖,最终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等危险。在临床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由于经常会应用有创呼吸机进行通气,因此很容易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经过相关数据调查发现,这类疾病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70%[5]。有研究证实,侵入性的操作能够带给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高系数的呼吸道感染,属于独立高危因素。

本研究对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发现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所患基础疾病的数量、插管方式及疾病严重情况都能够显著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越长、基础疾病越多,气管切开后插管的插管方式及高危疾病状况都会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在临床上尽量采取最合适的医治组合,及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几率,以增加治疗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刘冰,贾淑梅,徐修礼,等.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03).

[2]周田美,董晓勤,余道军,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

[3]任玲,周宏,茅一平,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10(03).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对应分析; 死亡率; 伤病死因

1 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当人们在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时,常常需要分析处理含有多个变量的数据问题,研究探索多元关系的复杂性。对应分析作为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高维空间的向量向低维空间的投影,从而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程度,有直观、简便,降低计算复杂性的优点。自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医学、生物等各个领域。本文运用对应分析方法探讨了新疆居民伤病死因的前10种重大疾病及其在5个不同地区的居民伤病死因情况。

对应分析,也称相应分析,它是寻求样品(行)与变量(列)之间联系的低维图示法。其关键是利用一种数据变换方法,使含有n个样品m个变量的原始数据矩阵X=(xij)nm 变成另一个矩阵Z=(Zij)nm ,并使SR=Z′Z(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协方差矩阵)与SQ=ZZ′(分析样品之间关系的协方差矩阵)具有相同的非零特征根,它们相应的特征向量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对协方差矩阵SR、SQ进行因子分析,分别提取两个最重要的公因子R1、R2与Q1、Q2。由于采取的是一种特殊变换方法,公因子R1与Q1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理,R2与Q2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故可用dim1作为R1、Q1的统一标志,用dim2作为R2、Q2的统一标志。于是可将(R1,Q1)和(R2,Q2)两组数据点画在由(dim2,dim2)组成的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这样,便于考察变量与样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资料与方法

我们首先要确定导致居民伤亡的病种排序情况。根据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的数据(数据来源于新疆疾病控制中心),我们考察了2004年新疆5个地区男女合计的居民伤病死亡情况,得出居民伤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10种,以及各种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以上10种疾病在死亡原因中占93.3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到全部死亡原因的78.32%。因此分析不同地区的这10种疾病情况,对于探讨新疆居民伤病死亡的病因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整理2004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新疆各地区的数据,我们得到表2。

3 结果与分析

对表2进行对应分析,我们首先得到其惯量和χ2的分解,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前两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49%,解释了表2中数据矩阵的大部分信息,因此两个公因子表示的二维因子载荷图可以基本表达疾病与地区两属性变量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疾病因子和地区因子在这两个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与信息量,见表4和表5。表1 死亡顺位构成表死亡顺位 疾病名称死亡人数构成比表2 新疆各地区居民10种疾病的死亡率表3 惯量和χ2的分解特征值主惯量 χ2值贡献率表4 疾病因子载荷与信息量疾病公因子1公因子2贡献率表5 地区因子载荷与信息量地区公因子1公因子2贡献率由表4可知,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与传染病(包括呼吸道结核)是各地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表4和表5分别显示了疾病因子和地区因子在两个公因子上的载荷,以表4中的呼吸系统疾病为例,其结果可表示为:呼吸系统疾病=0.3834*Dim1+0.0961*Dim2。即在Dim1与Dim2作为纵坐标与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每一种疾病就是一个点,如呼吸系统疾病的坐标为(0.3834,0.0961)。疾病与地区的平面聚合图如下:图1 疾病与地区的平面聚合图由图1可以看出,和田县与1(呼吸系统疾病)和8(消化系统疾病) 在第一象限,说明这两种疾病是导致和田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5(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6(呼吸道结核)、7(传染病(不包括呼吸道结核))和9(起源于围生期疾病)是导致莎车县与新和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4(恶性肿瘤)、5(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和7(传染病(不包括呼吸道结核))是导致新源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而2(心脏病)、3(脑血管病)、4(恶性肿瘤)和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它疾病)是导致天山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

转贴于   4 讨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呼吸道系统疾病是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南疆地区表现的非常明显。同时,我们也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导致居民死亡的又一大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新疆经济最为发达的天山区表现的最为明显。而且,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这些也是导致新疆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做好疾病防控,减少因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力度是疾病防控的关键。同时应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培训,使在岗人员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而对待患者时,我们应正确面对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所采取的种种应对方式,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就科内同样疾病患者治愈的例子现实说教给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提高患者治愈率不懈努力。

本研究运用对应分析探讨了新疆5个地区居民的死因情况。从而了解到在和田县、莎车县和新河县的居民伤病的死因情况,由于这3个县都是南疆的贫困县,其医疗卫生条件都比较差,需要提高居民的医疗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居民疾病的预防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传染病的死亡人数,同时在进行预防保健机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包括公益性广告)和制作编译免费的结核病防治资料,不断提高全民对结核病传、防治和自身保健的知识水平,减少患病。

新源县是北疆以农牧为主的大县之一,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不包括呼吸道结核)是导致该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应该加大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尽量减少因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居民死亡,而对与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要从医疗设备上改进,还应该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而天山区是医疗保险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心脏病、脑血管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它疾病等“富贵病”是导致该地区居民伤病死因的主要病因,应该加强居民合理膳食和体能方面的锻炼,加强预防和治疗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等疾病的力度。

通过对新疆5个地区导致居民死亡的10种疾病作对应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种疾病在这五个地区的分布特征,以便对各种疾病的高发区分地区进行具体研究,从而更好地为本地区的各种疾病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编著.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5~19.

2 陶凤梅,等编著.对应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0.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3

【关键字】呼吸衰竭;表现;病因;诊断;治疗

1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1.1原发病表现

呼吸衰竭是一种经常出现在呼吸系统的疾病,有时也受到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的影响,发现呼吸衰竭病症时应当根据病人的病史来仔细判断其病因所在。

1.2呼吸改变

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的最直接表现一般都为呼吸的改变,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检测,识别呼吸衰竭的病因和程度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3低氧血症表现

低氧血症的一种突出表现就是发绀。发绀一般会出现人身体表面皮肤比较薄的部位,通常主要出现在脸、脚趾、手指、舌头、口唇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末梢部位血液循环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本来就有贫血相关的疾病,那他的发绀症状也可能不明显。并且,如果患者一氧化碳中毒也会影响对其的缺氧程度判断。缺氧的其他表现因缺氧程度和个体差异每个患者都有不同,普遍会出现胸闷、头晕、定向力差、气短,严重时会遗失模糊等。此外,低氧血症还会出现很多其他的伴随表现,如蛋白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问题,特别严重时,患者机体会出现无氧酵解和乳酸堆积,知识机体的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失调,全部会导致细胞的受损。

2 呼吸衰竭的病因

当机体的气体交换不能够通过呼吸系统来满足时就被认为是呼吸衰竭,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两大类因素,即为影响呼吸泵的疾病和影响呼吸道或肺部的疾病。下面将进行全面的介绍。

2.1呼吸道和肺部疾病

当患者呼吸道或肺部患有疾病时,主要会出现以下三种症状:首先,肺实质出现病变,出现此类病变可能引发肺水肿、淹溺、休克、肺挫伤、脓毒症、肺栓塞等;其次,外呼吸道出现阻塞,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胰腺囊性纤维性变、患者吸入异物、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的问题;最后,出现中心呼吸道阻塞主要是由于急性喉炎、吸入异物、呼吸道狭窄、气管软化、声带麻痹等问题。

2.2影响呼吸泵的疾病

对于影响呼吸泵的疾病可以概括如下:首先,神经肌肉类病变,包括产伤、手术后的膈神经损伤、肉毒杆菌中毒、及营养不良等表现;其次,脊髓病变,包括脊髓性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和脊髓创伤;再次,脑干病变包括中枢性低通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最后,胸廓畸形具体包括膈膨升、膈疝、窒息性胸廓萎缩等。

3 呼吸衰竭的诊断

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的不正常工作导致的氧缺乏或二氧化碳滞留过多。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除了来自于呼吸系统也来自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的受损都有可能诱发呼吸衰竭。

临床研究一般将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定为下面四条中的两条,具体为:1.出现非常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动脉血PH开始降低;2.呼吸室内的空气时,PaO2小于50mmHg;3.PaCO2大于50mmHg;4.呼吸苦难问题的明显存在;5.意识状态出现改变。出现以上五个状态中的任意两个状态都可以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呼吸衰竭的特征,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如果患者在被发现时的呼吸已经十分窘迫了,而且伴随着明显的呼吸不规则或遗障碍,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进行紧急的救治,也包括利用机械通气或气管插管的方法不能够在等待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否则容易造成缺血性脑损害或心跳停止。另外,临床操作时很多医生的操作存在问题,不能在进行机械通气之后就简单的认为已经解决了呼吸衰竭的问题,还要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查看是否已经改善了血气指标,通过调整呼吸机的参数随时关注病人情况。呼吸衰竭的问题出现之后必须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治疗,这要求临床医师要非常熟悉呼吸衰竭的病情表现和特征,正确及时的判断甄别,采取合理的方法帮助病人。

4 呼吸衰竭的治疗

4.1支持性治疗

4.1.1合理氧疗,改善通气

低氧性呼吸衰竭伴呼吸窘迫的紧急治疗是氧疗,迅速增加吸氧浓度,用脉氧计连续监测,并维持血氧饱和度。常用的氧疗方法有鼻导管、鼻塞、简单面罩、非重复呼吸面罩以及经机械通气给氧。在高流量时,鼻导管可提供百分之四十的FiO2,简单面罩可提供60%的FiO2。迅速纠正严重低氧血症要比由此而引发的PaO2上升更重要。

4.1.2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无力咯痰、窒息、急性左心衰竭、顽固性低氧,经常规治疗后,PaO2不能达到目标值,PaCO2继续升高,导致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近些年来,呼吸衰竭的救治和监测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监护技术也已有很大进步。近些年来开展的连续动脉内血气监测、二氧化碳监测可为治疗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患者提供较客观依据。

4.2基础疾病的治疗

4.2.1针对呼吸衰竭病因的治疗

在进行支持性治疗的同时,应根据呼吸衰竭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治疗。如创伤引起的呼吸衰竭,应根据外科原则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呼吸衰竭,则应治疗脑血管病。只有去除呼吸衰竭的病因,才能使呼吸衰竭得到有效纠正。

4.2.2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排痰

支气管痉挛增加呼吸功能负荷,患者存在支气管痉挛时应给予有效的支气管舒张药物。必要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应用祛痰药物,给予气道湿化,并辅以翻身叩背。

5 结语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重症医疗的一个重大的环节,研究呼吸衰竭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四个部分对呼吸衰竭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以期能够为业内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帮助,为临床上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及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呼吸系统;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80-02

为了贯彻我国卫生部出台的关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规定,旨在加强该院抗菌药物安全使用,着力于呼吸系统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性的监控,努力提高该院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以下是该院针对2010―2012年521例阳性标本痰液中分离出的主要致病病原菌、病原菌的分布及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探讨,并结合相关资料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临床送检痰液1 000例中分离出的521株病原菌为临床探讨依据,观察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的病菌分布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2 样本检测方法

采用半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一般选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生产的分析仪,药敏结果的判定参照美国CLSI标准进行[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检测数据采用Whonet5.6进行统计,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分析痰液样本阳性率及主要病原菌的分布

表1 痰液样本主要病原菌分布表

送检的1000例痰液样本中检出阳性标本521例,阳性率为52.1%,检出的病原菌情况为: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占47.03%,革兰阳性菌主要体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占4.61%,真菌主要体现在白色念珠菌上,占21.11%,各病原菌种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分析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据检测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不足2%,但是白色念珠菌可抑制细胞的免疫,且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病原菌的检出率较高,应该引起重视。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耐药率为0.00%~42.56%。目前治疗可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及第4代头孢类产品,但是亚胺培南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下要限用此药。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最高,达74.32%,另外流感嗜血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了71.26%,大肠埃希菌达到了73.84%,对氯霉素、头孢类菌素、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低,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存有较高的耐药性,仅对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等具有相对较低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拉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均达到了50%以上。

3 讨论

3.1 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析

此次1 000例痰液样本检出为阳性的样本仅有521例,检出率并不高。部分病人在痰液检测前,已经接受过抗菌药物的治疗,影响了检出率。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病菌检测结果显示,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占据了47.03%,占有较大的比例,与革兰阳性菌4.61%比例相比差异很明显,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的第二主要病原菌为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占有21.11%。

3.2 各菌种的耐药性分析

真菌的检出率很高,主要是由于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高,尽管该菌种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极低,甚至不足2%,但是仍不能忽视其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的干扰,白色念珠菌可降低细胞的免疫能力,且能将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加强细菌培养与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很重要,另外,还要改善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避免发生院内重叠感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发呼吸系统感染主要致病菌之一,占总分离病原菌株数的13.44%,占革兰阴性菌的28.57%,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该菌对表1中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程度为0.00%~42.56%,目前对该病菌引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药物将亚胺培南作为首要之选,其次为第4代头孢药、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然而,该院在临床用药中发现,亚胺培南比其他几类药物更容易导致耐药性,若发生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情况时应避免使用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低,头孢哌酮及头孢他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酶抑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影响不大,临床用药时宜选择不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另外,该次耐药性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为0.0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高达50%以上有所不同[2]。但是氨基糖苷类药物仍是该院临床用于铜绿假单胞菌致呼吸系统的抗菌药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目前该院呼吸科也将舒巴坦、克拉维酸等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联合运用,这也不失为呼吸科用于抗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的理想用药之选。

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的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4.61%。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其利福平、对氯霉素、氟喹诺酮类及含酶抑制剂组成的制剂的耐药率均在30%以下,耐药率不高,而其对大环内酯类及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均在50%以上,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以耐药性检测为依据。

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最高,达74.32%,其次为氧氟沙星,达53.48%,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利福平、氯霉素耐药率最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复方新诺明和氧氟沙星耐由于其高耐药性导致对嗜血杆菌类的临床抗菌疗效差,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卡西林、氨苄西林都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均达到了85%以上,临床上不宜将二者用于抗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具有较高耐药性,除第4代头孢、头孢他啶、氯霉素、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可供选择使用的药物较少,肺炎克雷伯菌属耐药性较大肠埃希菌低,其对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第2、3、4代头孢类、氨基苷糖类、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均在30%以下,临床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较多。

综上所述,医院应加强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检测,利用检测结果来指导临床用药规律,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翠英,包国祥,茅国峰.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12):1075.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5

【关键词】小儿呼吸内科;病房感染;护理措施

对儿童来说,由于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没有完全成熟,易于受环境及外界的影响[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约为1500万,其中400万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为肺炎,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的60%以上[2]。所以,为了减少医院病房的感染,一直是儿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正是本着更好地控制儿科疾病的思想,现将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1317例小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感染的患儿有52例。52例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35例,女性为17例。年龄在41d~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

1.2 研究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小儿内科病房病理记录调查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患儿的感染资料,将患儿的感染类型进行统计及分类,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3]。同时统计患儿的感染年龄,对感染年龄的分布进行分析,找出患儿易发生感染的好发年龄。

1.3 统计学方法 将患儿的病理类型、患儿的好发年龄输入电脑,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测,若P

2 结果

2.1 患儿感染类型情况 经统计,患儿主要感染类型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其他。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患儿发生感染性腹泻的比例最大(58.5%),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2.6%)。

2.2 患儿易发感染年龄段统计 对患儿的易发感染的年龄段的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年龄在3岁以下的感染比例为73.6%,远远高于年龄在3岁以上的比例26.4%。且χ2=52.6,P

3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 医院方面的感染因素:由于医院是个公共场所,且病房空间较为狭窄,缺少新鲜的流通空气,床位的添加等都是导致病房感染的主要来源,导致细菌的繁殖和滋生。同一个病房中有较多患儿,而不同的患儿对不同的温度及湿度等的敏感程度不一,这也导致了某些不适应环境的患儿的病情的加重。患儿在医院可能会接触由于各种病情而生病的患者,增加了患儿接触各种病原体的几率,在医生为患儿进行检查或者诊断的同时,各种空气中的细菌便会乘虚进入患儿的体内,导致了感染的发生。

患儿自身的因素: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体内的各项系统都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统,这就增加了病菌侵入体内的几率。同时由于患儿需要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就医,父母在照顾期间,若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会增加患儿的感染几率[4]。正如表1中所示,在患儿的感染疾病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疾病:上、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再由于儿童的皮肤细嫩,对细菌的抵抗力也较低,所以父母若照顾不慎,也可能会损伤比如导致感染发生。

3.2 护理措施 加强病房管理,预防为主。加大投入对医院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基层医院的经费有限,导致医院的感染管理较为落后。同时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各项技术技能,严格把关,以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病房感染。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畅,每天定期清理垃圾,定期消毒,合理布局病床的摆放位置,保持床铺整洁卫生。严格控制其他病人进入儿童病房的人员数量,特别是患有易感染疾病的患者。

为患儿提供更人性化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时刻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服务,将患儿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用对待亲人的方法来对待患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解答决患儿的各种问题。为患儿输液时,向患儿家长解释药物的具体用途,若发生穿刺失败,应该及时解决,真诚向患儿及其父母道歉[5]。向患儿父母建议合理健康的饮食搭配,保持足够的营养,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李锦燕,陈小聪,陈小芳,等. 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15―116

[2] 程雪艳. 浅谈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1941

[3] 邓洪涛.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分析[J]. 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7):370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西湖区;居民;死因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人口数据 由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11年常住人口数据。

1.2 死亡资料的来源 该死亡监测数据信息由西湖区CDC提供;即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国家死因监测数据与分析工具并导入SPSS17.0和Excel2003软件中并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2003软件编制WHO推荐的蒋庆琅法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利用SPSS17.0对死因的构成进行描述性分析。

2 死亡监测结果

2.1 粗死亡率 2011年居民死亡2674人,2011年总死亡率为6.02%。2011年男性死亡人数1546人,死亡率6.74%,女性死亡人数1128人,死亡率5.26%,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死亡情况见下表。

2.2 死因顺位 2011年主要死因的位次、死亡构成和死亡率见表。从西湖区总人群看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疾病,前5位死因死亡占全部死因的92.29%。

2.3 性别死亡率及构成比 2011年西湖区死亡率为555.87/10万,男性为622.66/10万,女性为484.42/10万,男性女性死因构成有差异(χ2=42.968,P=0.000),见表1。

2.4 前三位主要死因构成分析 死因监测结果发现,诸多死因里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这三类就占全死因的84.48%,三大类死因的死亡率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为545.74/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因的90.61%(2423/2674),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

2.5 居民期望寿命 2011年西湖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78.94岁,男性期望寿命为77.61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0.5岁。男性婴儿死亡率及除80岁以上的年龄别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婴幼儿和老年人的死亡概率较高,详见表2。

3 讨 论

从2011年西湖区居民的死因监测的结果来看,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02%。男性死亡率6.74%高于女性死亡率5.26%。造成这种原因,是与男性朋友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如:吸烟、喝酒、长期熬夜等,这些都是造成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另外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承担的压力较女性大很多,也是造成这一原因的重要因素。从死因顺位:2011年西湖区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疾病。其中,男、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相同,且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2011年西湖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78.94岁,男性期望寿命为77.61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0.5岁,去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去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死因后的期望寿命分别为81.75、81.56、79.86、79.61、79.14岁,损失期望寿命分别为2.81、2.62、0.92、0.67、0.2。可见,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西湖区居民的寿命杀手,预防和控制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以减少人群死亡率,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