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例6篇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文1

关键词:故障诊断;扫描诊断;全速诊断;IDDQ;IDDT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01-164-03

Scan-based Fault Diagnosis Technique for IC Testing

TAO Lifang1,MA Qi1,ZHU Hongwei2

(1.Microelectronic CAD Research Center,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2.Institute of VLSI Desig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IC technology,higher and higher request for the IC products reliability is needed,which set a higher request for IC test specially the fault diagnosis.Scan-based fault diagnosis technique for IC testing,which is one of fault diagnosis methods wildly used,a kind of advanced scan diagnosis and at-speed diagnosis are presented detailedly in this paper.

Keywords:fault diagnosis;scan diagnosis;at-speed diagnosis;IDDQ;IDDT

0 引 言

通常意义的的集成电路测试,只是施加测试以判断被测电路是否存在故障,并不对故障进行定位、确定故障类型、明确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集成电路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分析测试的结果,确定故障的性质,即所谓的故障诊断 \(Fault Diagnosis),以便对集成电路设计或工艺环节进行改进。

集成电路故障诊断分为故障检测(测试)和故障定位,目的是找出引起集成电路失效(Failure)或者性能问题的物理缺陷(Defect),从而为提高集成电路芯片的成品率或改善性能提供参考。既然诊断是一个对存在于给定电路的制造复制板中的故障进行定位的过程,可以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和位置,更加有利于提高测试的效率。

1 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

目前的集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基于电压的集成电路测试(故障检测)方法,即在电路的测试端输入测试向量,然后用电路的输出结果与设计的期望值做比较以判断电路是否有故障。例如,直接测量的方法,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故障字典法,故障树分析法 \等。

直接测量的方法是人工或者工具直接观察测量被诊断对象有关的输出量,如果超出正常变化范围,则认为对象已经或将要发生故障。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容易出现故障的误判和漏判。

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在故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电路状态并参考适当模型进行诊断,或者根据过程参数的变化特性参考适当模型进行诊断。这种方法需要模型的支持,对缺乏诊断经验(规则)的故障能起到预见作用。该方法的缺点是模型的建立比较困难,如果模型精确复杂,则诊断系统计算量庞大。

故障字典法[3]首先提取电路在各种故障状态下的电路特征,以构建一个字典。该字典中包含有故障状态和电路特征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诊断时,根据电路表现出的特征,就可查出此时对应的故障,如同查阅字典一样。由于故障字典的建立需要精确数据以及字典的容量有限,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故障树分析法则像查找树一样,把许多电路的故障诊断归纳为几个大的顶级故障事件,然后针对每个顶级故障事件搜索故障位置。这种诊断方法类似于人类的思维方式,易于被接受和理解。

以上的基于电压的测试方法比较成熟,但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明显。针对基于电压的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出现了基于电流的诊断方法。基于电流信息的集成电路诊断可分为静态电流(IDDQ)诊断和动态电流(IDDT)诊断。IDDQ诊断方法检测CMOS电路静态时的漏电流以进行诊断。IDDQ诊断方法测试成本低,可以以较小的IDDQ测试集获得较大的故障覆盖率,能够检测逻辑冗余故障,简化桥接故障测试,不需要考虑逻辑扇出点 \。IDDT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查电路在其内部状态发生翻转时的动态电流来发现其故障的方法。IDDT作为基于电压的诊断和基于电流的IDDQ诊断的补充,成为集成电路诊断的另一方法。IDDT测试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可以对电路中的开路故障、弱晶体管故障进行检测,而这正是

IDDQ诊断方法的不足 \。

2 基于扫描的集成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扫描测试 \或者称“扫描链插入”是集成电路最常见的可测试性设计技术,可使测试数据从系统一端经由移位寄存器等组成的数据通路(扫描链)串行移入或移出,并在数据输出端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提高电路内部节点的可控性和可观察性,达到测试芯片内部的目的。

基于扫描的故障检测(测试)只需完成确定是否存在故障的任务,但基于扫描的故障诊断需要定位故障,因此存在一个问题:一旦确定一个扫描错误,那么一系列节点都要成为测试的对象,这样就要花大量的时间通过电路图和物理版图,比较一系列节点,以隔离那些有可能有故障和缺陷的位置。所以,这种分析方法必须能对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以及其物理缺陷做出有经验的判断和猜测。另外,扫描测试是基于stuck at类型故障的,所以很难确定故障是开路型还是桥接型故障。

3 一种改进的扫描诊断技术

针对传统的基于扫描的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Mentor开发出了YieldAssist诊断工具。该工具把故障嫌疑(suspect)分为stuck-at,open/dom桥,B-OR-A,B-AND-A,3-WAY桥,根据现有信息不能确定的,EQ#等类型。除了采用基于定位的方法去验证故障嫌疑,确定故障嫌疑的类型,该工具还通过计算仿真值和测试机上观察值的比分值,来表明故障嫌疑与在测试机上观察的结果的相似度(相似度的分值是在 1~100分之间,分值越高二者越接近)。因为即使是在同一个逻辑位置,不同的故障模型也有不同的仿真值。

YieldAssist的故障诊断流程如下:

(1) 仿真单个门有故障的管脚,看看故障向量是否把在测试机观测到的错误行为传播到所有观测点,如果YieldAssist找到了关联,故障向量就可以在这个点被解释;

(2) 找到能包含所有错误向量的最小故障集;

(3) 把所有的数据归类到几个独立的“症状”区,每个症状中列出可以解释该故障向量的嫌疑类型。YieldAssist将嫌疑类型进行分级,给出每个症状中每个嫌疑的分值,这样对故障嫌疑进行分级。分值表明了故障嫌疑与在测试机上观察的结果的相似度。

4 一种基于扫描的全速诊断技术

全速测试 \是当今电子设计的要求,芯片时钟速度的不断提升和几何面积的不断减小,不可避免地导致芯片与时钟速度相关缺陷的增加。目前主要的ATPG工具都支持基于扫描的全速测试。最常见的针对制造缺陷和处理过程不稳定的检查的全速测试,包括了针对跳变延时故障和路径延时故障模型的测试向量生成。但是,在出现故障现象的全速测试向量中挑拣出故障路径是很消耗时间的,所以业界越来越期待运用自动诊断技术来确定故障路径并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常情况下,运行一段给定电压给定温度下的测试向量,就能找出最大的通过速度T max。在早期阶段,T max小于指定电路速度F max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当T max远远小于F max时,需要找出是哪条路径发生故障以及故障的原因。假设测试向量在芯片上以t max运行,此处T max<t maxF max,根据T max的定义可知,在t max的时钟下,将会有一个或者多个故障路径。

根据上述理论,为了确定在t max下的故障路径,只需载入所有的测试向量,扫描锁存器观察故障值,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路径集合。因为这些路径的有效运行时钟比设定的速度低,所以设计者可以观察这些路径是否是功能性(即是否完成某逻辑功能):如果不是功能性的路径,可以修改测试向量使得该路径就不被测试;也可以更新时序例外通路(Timing Exception Paths),引导ATPG来避免敏化这条通路。如果是功能性的路径,那么在设计或者制造环节进行修正,直至测试向量通过全速测试。T max越接近F max,测试的覆盖率越高。

基于扫描的全速诊断[10]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由ATE上观察到故障的锁存器找出故障路径;自动化全速诊断。

由ATE上观察到故障的锁存器中找出故障路径,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当时钟速度从T max提升到t max,多时钟故障通路有可能被激活,此时的搜索就不能只假定在一个单故障路径;全速测试的故障有可能是由毛刺引起的,并不是故障路径的每个节点都有跳变,所以搜索不能局限在有跳变的范围内 \。

自动化全速诊断可以分为3步:

(1) 对每一个出现故障现象的测试向量(故障向量),在观测到故障的锁存器中找到所有故障值的所有单跳变错误。

(2) 从所有故障向量中得到候选项之后,找到一个覆盖所有错误向量的最小跳变错误的最小集合。

(3) 为了观察故障路径,对于已经确定的每个跳变错误,图形化展示所有能被故障向量解释的故障路径。这些通路用循迹跟踪法来找到,从错误点反向至在错误点产生跳变的锁存器,然后再前向至结束点[12]。

5 结 语

介绍了故障诊断的常见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扫描的故障诊断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芯片故障诊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扫描的集成电路故障诊断算法将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Miron Abramovici,Melvin A Breuer,Arthur D Friedman.数字系统与可测性设计[M].李华伟,鲁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Sheppard J W,Simpson W R.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Case Studies in System Test and Diagnosis\.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3]Michael L Bushnell,Vishwani D Agrawal.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M].蒋安平,冯建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Yoshinobu Higami,Kewal K Saluja.Fault Models and Test Generation for Iddq Testing.Design Automation Coference\.2000.

[5]张兰,徐红兵.一种新的IDDQ故障定位算法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3(2):133-136.

[6]雷绍充,邵志标.IDDQ测试全面系统化的研究\.国内外电子测量技术,2004,23(5):2-9.

[7]曾晓杰,邝继顺.基于蚂蚁路径的IDDT测试生成\.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7):4 364-4 369.

[8]曾芷德.数字系统测试与可测性[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9]胡晋.基于扫描的SoC全速测试及应用\.现代电子技术,2007,30(8):192-194.

[10]Mehta V,Wang Z,Marek-Sadowska M,et al.Delay Fault Diagnosis for Non-Robust Test.Pro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lity Electronic Design\.2006.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文2

作者:赵成铭 单位:广东科诺电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目前高压送电线路工程使用基础地形图虽然成本较低,但成图时间较早,现势性差,需要专门组织沿线调绘和更新,而GE一般两三年就会更新一次,因此,在中短长度线路的选线上,GE更具有优势。首先在地形图上大范围地选择路径后,利用GE的添加标注功能,对比地图,将选择的路径标注在GE中,在GE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路径。然后在GE中调整路径,以达到设计要求。首先进行影像的判别,如高速公路、村庄、石场、水库、加油站和学校等对本线路有影响的地物。

图中J5-J6-J7段中右侧为高速公路,设计要求避开高速公路至少30m,则可根据要求调整J5、J6和J7,利用GE测量距离,检查离高速最近点是否达到要求,满足后读取J5、J6和J7的WGS-84坐标,现场实地验证。如今,很多智能手机均集成了GPS模块,可以装载各种GPS软件,这里推荐装载GE的手机导航软件。利用导航功能先导航至需要校验处,再进行校验,同时可以根据特征地物,校验导航的精度。对于其他影响路径的地物,包括判别不清的地物,也可采用此种方法。校验时同时采集坐标,在室内输入GE,落实在路径上。终勘时先采用WGS-84坐标导航初选位置,然后由勘测人员进一步校验,并将WGS-84坐标转换为地方坐标。在GE中嵌套1∶10000地形图线路用地形图普遍现势性较差,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实际工作中不能满足要求,调绘补测成本又高。因此可以利用初选方案时的GE影像,将二者合二为一,这样不仅得到了现势性很好的路径图,又方便了终勘和施工。首先将所收集的1∶10000地形图逐一进行扫描(TIF格式)、切边。即将图框外侧切除,只保留地形图部分。

然后利用GE的图像叠加功能将地形图嵌入GE,在图中将4个图角位置分别按地形图四角的WGS-84坐标输入。适当选择透明度,浏览处选择所要嵌套的地形图,然后确定。浏览检查嵌套后的地区,检查图面匹配的情况,可选择有特征行的地物匹配,如道路的交汇处。如果匹配得不好,可在四角进行适当的拉伸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终勘结束后可将全线杆塔位的WGS-84坐标利用PathEditor软件制作成GE的地标文件(KML格式)。PathEditor是为GoogleEarth开发的免费KML批量制作工具,用于大量坐标数据文件与KML文件的双向交流,可以用作巡线路径、地名标注及通信、电力线路制作。将KML的地标文件一次导入GE,便形成了全面的路径图。为路径图中的一部分,其三维效果。嵌套地形图生成的路径图在运营维护中的作用利用嵌套后的路径图,运行单位可以制作输电线路地理平面图,输电线路地理平面图是电力运行单位必须具备的资料,巡线路径图、污区分布图、易受外力破坏区、零值瓷瓶分布、雷击频繁区、鸟害区、防汛区、盐密监测点、落雷分布图等查评项目均需该图作为平台。巡视人员可以将杆塔坐标导入装载GE导航软件的手机,轻松地完成线路的巡视,并记录巡视路线,这样,以后任何巡视的人只要按照设定的导航路线,便可完成巡视工作。利用此方法,可提高供电部门的运行管理水平,维护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特别是供电范围广、地形复杂、发展较快的区域。同时,加强了运行的巡视管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该系统易于学习和更新。

当前充分开发和利用好GE这个有效的工具,既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工程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开支。随着GE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必将颠覆传统的电力勘测设计和维护模式,也必定会对电力地理信息系统起到深远的影响,最终迈向全球信息一体化。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文3

关键词:产业集群 路径依赖 路径创造 创新发展路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意大利北部传统产业群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凸显的优势得到人们的关注。80年代后期,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90年代中期,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些国家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有意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拥有声名显赫的产业集群,是发达经济体之所以发达的原因。

为了更清晰了解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本文依据路径依赖理论,从形成本质因素出发,结合世界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提出产业集群不同形式发展路径。为避免产业集群进入路径“锁定”状态,再结合路径创造理论,提出一条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为产业集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理论基础

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Paul A.David在他著作《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中首次将“路径依赖”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 David(1985)认为经济变迁的一个路径依赖序列最终结果会被很久以前的事件影响。技术的选择通常不是最优选择的结果,用偶然和报酬递增来解释某种技术的支配地位的取得。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Arthur(1989)认为被采用的现代复杂技术显示了报酬递增的特性,这种技术被越多采用越是会获得更多经验,最终导致这种技术取得更多进步,而随机小事件使得多种相竞争的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技术获得了最初的优势。

“路径依赖”与物理学中的惯性具有相似之处,一旦事物进入某一路径,很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因为,经济生活存在着自我强化和报酬递增的机制,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沿着既定路径,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选择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下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十分困难,体现出路径依赖理的缺陷。针对路径依赖这一缺陷,Garud and Karnoe(2000)提出了“路径创造”,认为偶然事件不是技术路径发展的主要解释。取而代之,与企业家战略性的、蓄意的、有意识的行为相联系。企业家通过对已知程序或规则有意识的偏离,改变路径的发展。且不认为企业家是被动的观察者,企业家具有能动性,有能力用超出社会规则的方法做出反应。企业家创造路径,探索创造新的价值规模,可能在运动中建立起一个路径。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

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内企业性质、商品链以及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市场导向和协作方式、新产业区等角度出发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陈志平(2008)综合国内外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理论相关文献,将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为:自动生成、“自上而下”地形成和发展、“自下而上”地规划和发展。曹 玮、李瑞丽(2007)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路径依赖的过程,受到历史因素、地理因素、资源因素、制度因素及产业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分析可以归纳为自组织和被组织两种发展路径。所谓自组织就是由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自发的形成产业集群,属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成长、演化完全是一个市场过程,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自组织发展的过程。再将其细分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推进形成的产业集群;为降低成本形成的传统产业的企业集群;大企业裂变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龙头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衍生的产业集群;所谓被组织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而形成产业集群,如政府力量推动形成的被组织发展路径形成的产业集群。

(一)历史文化推进形成的产业集群

受到历史文化这一偶然因素影响,此地区的人们对某一产业技术的掌握的选择,并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实现了报酬递增的结果,这种技术被越多的采用,使得这种技术取得更多的进步,而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多种相竞争的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技术获得了最初的优势。

这类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一个企业可以集中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工艺技术更加专业,从而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艺水平和设计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避免企业的技术停滞不前,集群进入技术瓶颈“锁定”状态。

(二)为降低成本形成的传统产业的企业集群

偶然因素导致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一地理区域集中,可使区内企业之间的“有形的”运输成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合约的谈判和劳动力成本等交易费用降低,企业就会按照这种路径发展下去,最终形成这一因素起主导优势的产业集群。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的传统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发展到今天具有强大竞争力,表现出意大利产业的优势在于细致的劳动分工、频繁的产品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鄢小兵,2009)。

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交流合作、专业的劳动分工来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达到交易费用降低的效果。但是长时间不改变产品,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所以集群内企业不仅要通过协作分工降低成本,还要提高创新能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 大企业裂变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

大企业分裂或繁衍出的企业都处在相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在地理位置上又互相临近,因此通过彼此分工、合作很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因报酬递增而得到可持续发展。这类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企业改造和分拆的工作中的政策支持,包括企业改造重组的措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分离企业的发展政策等等。这类集群可以因为某一偶然因素自发出现也可以人为培育,当大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成本超出了外部交易成本时,便可以人为的分离出这个部门变内部交易为市场交易。由此可见,政策上的创新是该产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 龙头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

这是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以一个或多个大企业为核心,在其带动下,附近繁衍和衍生出许多相关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又促进其配套产业发展,并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的竞争中创新和升级。由于龙头公司这一偶然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其他配套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跨国公司周围扎堆,当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便形成了以龙头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如江西九江星火工业园区就是在星火化工厂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龙头企业是关键因素,龙头企业的发展将决定了集群的发展,所以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该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是这类集群中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单个企业进行创新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措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

(五)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衍生的产业集群

这种经济模式是通过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更密切的战略联盟―“产学研”而形成的,以创新为特征的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直到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过程,其实质是新科技的产生和商业化的应用。这种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具有创新性,在竞争激烈的现今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同时也满足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说的形成机理。技术优势便是形成这种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偶然因素。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知识经济中心的硅谷、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集群等等。

该类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等保护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各方利益。

(六)政府推动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

依靠政府招商引资而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以外力为基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受到政府这一影响因素,企业会在某一地区集中生产,此发展路径中,政府会制定一些政策,让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成功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台湾的IC产业借由RCA转移回来的技术,电子所建立了试验工厂,政府由此推动了第一期电子工业发展计划。在积极进行技术转移同时,中国台湾筹划建设了新竹科学工业园,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借以吸引高科技厂商,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IC主导产业集群(王缉慈,2010)。但是单靠政府的政策规划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产业集群是因为某一偶然因素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都能进入到良性发展状态。路径依赖理论只强调了偶然因素的作用,忽视了行为者的能动作用。路径创造理论解决了这一缺陷,强调行为者的能动作用,指出行为者可以产生有意识的偏离,创造出新路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某种技术被选择是形成不同种类产业集群的原因,导致产生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但是通过分析各种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每种产业集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并不是偶然因素的作用一直起主导作用。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的政策、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都是产业集群能够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说明单靠路径依赖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避免集群发展路径进入“锁定”状态,需要结合路径创造理论的人的能动作用,改变原有路径,寻找另一条适合集群发展的创新路径。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集群内企业相互之间以及与科教机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好“产学研”创新模式,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隐性知识的交流提供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不断创新的知识源泉。

政府的远见和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是关键,从制度着手,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为集群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和融资担保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

集群内企业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要采取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注意集群内企业劳动分工,同时也要注意对劳动力灵活性及人才的重视。

区内需要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环境。

以上的分析,任何一种力量都必不可少,强调了人的能动性的作用,所以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结合,找到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并实现报酬递增,使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积累和自增长,才能使产业集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NewEconomics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Paul A. David.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4)

3.W. Brian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4)

4.Raghu.Garud,Rappa,M.A Socio-cognitive Model of Technology Evolu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3)

5.陈志平.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与公共政策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2008(6)

6.曹 玮,李瑞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一个理论构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7.孙华平.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锁定与升级对策―以温州皮鞋产业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3)

8.鄢小兵.产业集群生成机理与发展路径探析[J].管理纵横,2009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文4

[关键词]特高压交流输电;特高压线路;发展意义

[DOI]10.13939/ki.zgsc.2016.02.061

电网不断扩展,增添了自动化,日渐进到了大机组这样的时段之中。20世纪中期,交流路径的特高压输电被创设出来,而后日渐普及。这种输电搭配着独特设备,技术渐趋成熟。借助这种输电,缩减了远距离送电时的偏高损耗,符合容量需要,也减小了耗费掉的输电金额。现今电网建设,它显出了不可替换的价值。归结输电现状,摸索未来进展的总体走向,是不可忽视的。

1输电进展历程

输电日渐拓展,电力体系延展了固有的规模。新颖技术被创设出来,它助推了更广范畴的技术进步。早在20世纪,前苏联及美国创设的输电体系就提升了电压原有的等级,提升至500千伏。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着手探析了本源的特高压输电机理,摸索实用技术。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拟定构建火电站、批量的核电站。受到危机干扰,规划一度暂停。过了十年以后,美国拥有了更为完备的新颖技术,可以创设特高压架构下的新输电路径。然而,受到环保约束,这一时段构建起来的电厂多借助于天然气,容量并不很大。再如,前苏联摸索特高压这一必备技术,借助煤炭发电,构建了发电厂。这一时段内,发电厂设定了超出4千兆瓦。

截至目前,我国现有的调研获取了凸显的成就,位于领先位置。调制了配套送电必备的新设备,送电等级被升高为特高压。从现状看,电网拟定的总容量快速被拓展,水准也在升高。创设了这一范畴的实验室,专门测验线路,输电提升为特高压。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实现全球清洁绿色电力供应中,加快特高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同时让更多的国家接纳了我们领先的特高压网络建设。特高压输电中,多重线路可被分成直流的、交流类的线路,它们彼此衔接,输送着各区段的电能。针对交流送电,在它的路径内增设了城区的变压站,专供城区用电。我国已经成功掌握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距离达到1500千米,全球各大清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距离都在特高压输送范围内。

2建设特高压的现有状态

交流路径下的特高压电能输送涵盖范畴超越了1000千伏,归属特高等级。这类交流输电独有的优势为:线路容量更大,日常消耗被减少,有着更为凸显的经济特性。详细而言,电压等级契合了线路配有的送电水准,二者呈现正比。输送电压增大,送电能力也将变得更强。例如,超高压这样的多条线路累加,等同于单一的、特高压的输送。相比而言,它延长了间距,送电范畴被拓展至1200平方千米。

特高压线路平日总体耗费也更低。这是由于,电路布设的电阻、消耗掉的总功率显现了彼此的反比;与此同时,经由的电流及总损耗应为正比。给定同一功率,1000千伏特有的电路将凸显优势,超出其他线路。针对于经济性,特高压这一类有着更优的可靠特性,送电消耗更少,综合可得最为优良的自身属性。

选取适用区段,要注重如下要点:若交流输电预设了1000千伏特有的这种高压,那么它更适宜偏长路径的电能输送,以及偏大容量。布设电路沿线,拟定了供电之中的降压要求。在某一区段之内聚集着偏多的、超高压的电路,很难再去延展宽度,电网应被着手予以改进,这也很适宜增设特高压。除此以外,大容量架构下的干线联网也可增设搭配的这类线路。

3探析发展价值

3.1建造的新进展

从现有进展看,国网公司着手创设了这类项目,证实了可行性。交流输电的、特高压这样的新工程被构建于2006年。经由核准以后,试运行并真正投入了运转。到2011年,累积运行时段超出了一千天。现有系统稳定,各类设备维持着常态,运送了超出250亿千瓦这样的总电能。它替代了旧式途径的煤炭发电,节省煤炭耗费,缩减二氧化碳。线路贯穿南北,构建了运送能源依托的必要路径。

例如:到2012年,新疆构建了区域以内的首个这类线路,归属于特高压。线路起始于哈密,直达郑州城区。这条路径开工,调配了多区段以内的能源,适当搭配它们。借助日常输电,确保了本源的送电安全,促进持续进展。依托特高压路径,运送了更为洁净的、实效更高的新能源。再如:“蒙西―晋北―天津南”特高压交流工程是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12条输电通道之一,是特高压骨干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起自内蒙古准格尔旗蒙西变电站,经朔州境内晋北站到天津南变电站。该工程在山西境内的投资达60.2亿元,建设晋北1000千伏变电站1座,并架设268.8千米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变电站站址位于朔州应县,总投资23亿元,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63.1亩,全站总建筑面积4128平方米。线路全长约2×608千米,总投资175.2亿元。

3.2输电建造的新意义

首先,特高压输电吻合了西电东送,落实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输电需求。电能的布设并不平衡,倾向于聚集分布。具体而言,现有电能聚集于偏西及偏南,偏离了总体架构内的耗电中心。东中部进展之中的经济更为发达,消耗电荷更多,却没能聚集着可用的资源。这样的格局下,唯有西电东送,才能平衡多区段的消耗电能。原有电压偏低,很难稳定支持,应被替换为更高电压。

其次,构建更大电站,不可脱离特高压。既往实践表明:若要创设电站群、增添能源基地,就要经由特高压路径以便运送负荷,送往负荷中心。例如,各类水电基地、三峡水电站等,都归属特高压这样的类别。现有用电偏聚集的区段为长三角区段、华东区段的电网。凭借西电东送,创设了多重的电站群,送电累加的总容量、设定的间隔都契合了特高压的规格。采纳交流架构的特高压输电,有着适宜性及经济性,可被推广采纳。

最后,交流输电有着多样的优势。相比直流输电,交流输电的沿线接纳了足够的电能,便于整体送电。缩减了区域内的污染,便利了日常的运维流程。交流输电灵活调配日常的电荷输送,符合多样的电网需求。

3.3现今状态下的有利条件

构建新式输电,线路占到的路径总面积将被缩减,节省成本耗费。现有状态之下,线路布设的走廊不可被忽略,走廊资源有限,耗费金额也被提升。采纳新式输电,即可节省更广范畴的走廊面积,节约线路消耗。充分运用走廊,节省了区段内的占有土地。调研数值表明:若电荷容量及送电的间距凸显了某一比值,则首选特高压这一类,符合经济性。

电力体系拓展,装机配有的总容量日渐变大。遇有短路困扰,路径内的一次设备显现了危险性,增添运行隐患。然而,若变更为特高压,则可规避这类弊病。特高压输电侧重去约束突发的短路电流,供应必要对策。这样做,减小了投入的财力及劳动,输电变得更为可行。

3.4探寻进展前景

未来进展中,特高压输电应被渐渐普及,它的推广速率密切关联着布设的资源、运送能源的需要。从长远趋势看,可用石油日渐缩减,提升运送成本,这也关联着煤炭运送的进展走向。针对于产煤区,要添加坑口电站,把原煤变更为可用的电能;在这之后,再经由特高压布设的网络,运送至耗电中心。配合西电东送,还应慎重识别输电流程内的潜在损耗,妥善应对危机,降低线路耗费掉的走廊总面积。构建交流网架,紧密衔接现有的多区段以便同步去送电,联结了这些区段的电网。

4结论

市场状态之下,特高压这样的输电应被注重,拥有独特价值。电力建设进步,特高压模式的输电拥有着可行性,设定了技术路径的指引。现有状态下,具备了构建这类输电的根本要件,累积了珍贵经验。相关部门应能增添支持,深化相关调研。摸索发展路径,提高特高压这类输电的构建速率。

参考文献:

[1]吴敬儒,徐永禧.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前景[J].电网技术,2015(3):1-4.

[2]杜至刚,牛林,赵建国.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5):1-5.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文5

【关键词】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 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原则

对于我国电子技术行业来说,只有找到适合我国电子技术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路径才能使我国电子技术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是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的,行业不同那么他所选择的路径也不相同,就是同一个行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自主创新路径也不相同。应该在不同的自主创新能力阶段选择与之相配的自主创新路径。

2 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我们发现,我国电子技术行业所包含的 10 个子行业中电子信息机电工业行业、雷达工业制造业排名位列前两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中游位置,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电子信息机电工业行业和雷达工业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应该选择对原始创新路径来进行创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这些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中游的行业应该选择集成创新路径,逐渐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自主创新能力积累

到一定程度后自主创新路径由原来的集成创新路径提升为原始创新路径,对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应该选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通过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的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过渡。

3 提高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的建议

3.1 加大人才投入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对科技人才在创新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电子企业强弱的标准,一个真正强大的电子技术企业往往会拥有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这也保证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因而通过加大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除了加强员工素质外,杰出的专业、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的培养要耗费培养资源。目前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缺失。同样世界经济的竞争突破点也是人才的竞争,各国在人才资源综合素质上也互相较量着。如何通过吸引、留住、培育和使用四个方面发展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人性化、合理化地建设电子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信息、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应该是按技术、知识要素的贡献参与价值进行分配。这种激励机制的构建也有很多方面,例如智力、知识的分工、知识资源的配置、开发、使用等等,其中以前两者为基础。新的分配方式的执行是在此基础上运作的。

3.2 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

鉴于我国电子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有水平,以及与国外电子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我国应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力度,充分利用这种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电子技术产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不但可以为我国发展前沿电子技术节省大量时间,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将相关资源利用到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为我国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更好的服务。

3.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把电子技术的技术创新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加大了支持力度,这使得我国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政府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不足,政府应该增加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尤其政府资金在研究开发投入的支出比例方面,政府资金的投入的意义不只是资金的多少,更能表现出政府对该行业的重视程度,这为产业的发展确定了发展方向,电子信息制造业应该努力构建自己内部环境支撑能力,是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齐头并进,达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自身提供相应的人力和财力,达到促进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的。

3.4 加强对外技术合作提高创新管理能力

我国应充分发挥电子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加强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创新理念。同时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转移至技术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方式,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新型产品。在技术合作模式方面,应采取多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建立企业技术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其中构建企业技术联盟可以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成员间分享其特有资源,形成协定或者契约形式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整个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跨国并购可以迅速直接有效的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鉴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各企业更应该通过上述方式来加大研发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核心技术。

4 结论

如今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电子技术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r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子技术目前是大而不强。所以,自主创新是我国电子技术变强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贾伟.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15-20.

[2]周勇.产业发展中创新的进入和退出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2013,23(02):20-26.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范文6

关键词:城市电网;负荷预测;变电站布点;网架结构;线路走廊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电网规划

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力的保证,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电网的规划不仅影响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城市电网规划基本要求、步骤等做简单论述。

1.1 城市电网规划基本要求:

应满足向用户提供充足、可靠和优质的电能,而经济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是电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城市电网规划是通过收集规划区域内的原始资料,包括规划基础年的电量、最大负荷、分区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指标、产业发展指标以及目前电网运行情况。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当前城市电网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当前电网问题方案。

1.2 城市电网规划基本步骤:

1)、根据收集的基础资料对区域进行负荷预测,确定负荷水平;2)、对当前负荷进行分析,确定需要变电站容量和电源情况;3)、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确定变电站投运时间和需要新增的容量;4)、论证系统的合理供电范围和相应的电源建设方案,明确送电线路的送电容量及送电方向;5)、优化网络建设方案,包括电压等级、网络结构及过渡方案;6)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如潮流计算、短路计算、无功补偿计算等;7)、对电网规划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分析,使得电网的建设和运行费用最小。

1.3 城市电网规划目的和意义:

城市电网规划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何时新建或改建何种电力设施,使得未来电网能够满足:1)、用户负荷发展和电网技术要求,安全可靠地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电能;2)、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使得电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统一;3)、在满足上述目标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4)、科学合理的确定变电站容量、位置和供电范围,规划线路走廊,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灵活性。5)、为合理安排发输变电工程及项目的投产时间,提高当地资源利用率。

二、变电站布点

在城市电网规划中,变电站布局是否合理,容量匹配是否得当,将对整个城市电网能否安全、经济、合理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在准确预测地区负荷分布的基础上,以满足负荷发展要求为基本准则;结合地区网络及城市建设的特点来综合考虑。

1 变电站站址的确定

1.1 接近负荷中心:选择变电站站址时,首先需弄清楚本变电站的负荷性质、负荷分布、供电要求,变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靠近负荷中心的位置作为变电站的站址,以减少电网的投资和网损。

1.2 使地区电源分布合理:应考虑地区原有电源、新建电源以及计划建设电源情况,使地区电源和变电站不集中在一侧,以使电源布局分散,既减少二次网的投资和网损,又达到安全供电的目的。

1.3 高低压各侧进出线方便:应考虑各级电压出线的走廊,不仅要使送电线路能进得来走得出,而且要使送电线路交叉跨越少,转角少。

1.4 站区地形、地貌及土地面积满足近期建设和发展要求:在站址选择时,应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建设方针,不仅要贯彻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田的精神,而且要结合具体工程条件,采取多种布置方案(如GIS、AIS等),因地制宜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坡地、丘陵地。对建设发展用地,要将变电站用地纳入土地统一规划。

1.5 站址不能被洪水淹没或受山洪冲刷,地质条件适宜。

2 变电站性质的确定

在电网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弄清楚所规划范围内变电站的分类,才能为网架规划奠定基础。根据《电力系统设计手册中》,变电站可分为系统枢纽变电站、地区重要变电站和一般变电站3大类;

1、系统枢纽变电站。系统枢纽变电站汇集多个大电源和大容量联络线,在系统中处于枢纽地位,其高压侧系统间功率交换容量比较大,并向中压侧输送大量电能。全站停电后,将使系统稳定破坏,电网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其站址的地理位置在电网中要适中。

2、地区重要变电站。地区重要变电站位于地区网络的枢纽点上,高压侧以交换或接受功率为主,向地区的中压侧和附近的低压侧供电。全站停电后,将引起地区电网瓦解,影响整个地区供电。

3、一般变电站。一般变电站分为中间变电站、终端变电站、企业变电站、开关站以及二次变电站。

3、变电站容量的确定

变压器容量一般按变电站建成后5~10年的规划负荷选择,并适当考虑到远期10~20年的负荷发展。变电站内装设2台(组)及以上变压器时,若一组故障或切除,剩下的变压器容量应保证该站全部负荷的70%,在计及过负荷能力后的允许时间内,应保证用户的一级和二级负荷。根据《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中》的相关规定,容载比一般取1.8~2.1之间。目前,为贯彻国家电网公司通用设计,重庆电网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因此220kV变电站规模一般按2~3台,主变容量按180MVA或240MVA选择。110kV变电站规模一般按2~4台,主变容量按50MVA选择;35kV变电站规模一般为2台,主变容量为3.15MVA和10MVA。

4、变电站主接线的确定

变电站采用何种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变电站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负荷性质等条件,以及满足运行可靠、简单灵活、操作方便和节约投资等要求来决定。

220kV~500kV变电站的常用电气主接线有:变压器~线路单元接线、桥形接线、单母线分段、双母线、双母线分段、1个半断路器接线。

重庆电网规划的绝大部分变电站220~500kV主接线设计遵循《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规定的标准。500kV变电站常采用一个半断路器接线,220kV和110kV变电站常采用双母线接线。

三、线路路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