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例6篇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1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平遥的旅游市场,正处于起步迈向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重要的是,古城旅游缺乏完善的现代营销理念,专业营销程度不够,对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旅游产品的整体营销。

在翻阅和整理文献的本质上,分析了旅游和旅游营销的特点,运用SWOT对古城营销进行分析,然后对古城营销的规划设计提出具体的想法和创意。希望在旅游业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积极的意义,让古城真正发挥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平遥古城 旅游营销 SWOT分析

一、营销理念

市场营销理论、营销理念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条件的实现营销功能是有效的。针对营销概念,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挖掘由组织内外环境构成的各方面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的情况,由此制定出适合组织的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和方法。

二、平遥古城旅游业现状

平遥古城自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全县接待游客人数、旅游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逐年上升。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并没有体现出它的资源优势,与其他当地景区相比,增长最快的新开发的绵山、乔家大院后,但高于五台山、云冈石窟等老牌精品景区的增长速度。

三、平遥古城的旅游业环境分析

(一)平遥古城的优势

1.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优质的旅游资源。平遥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明清时期特色的古城,也是目前为止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日升昌票号就成立于平遥古城西大街,这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史有着重大意义。

3.优越的地源优势。平遥地处于山西省中部,汾河和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穿境而过。

4.日益改善的旅游环境。平遥古城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居民和导游的道德素质,古城保护、旅游景点的规范等等,有相应的得到了大大的质变和提升。

(二)平遥古城的弱势

1.缺乏整体营销规划。近年来平遥古城的旅游营销没跟上市场变化趋势,远落后同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

2.缺乏旅游信息咨询、交流中心。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旅游网站制作比较粗略,信息单一,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的交流场所也非常少,满足不了平遥古城旅游者们的需要。

3.坚持长期改善当地旅游环境。旅游环境一般是指,旅游场所的交通治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平遥古镇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平遥古城的机会

1.旅游业不断升温。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快的同时,各种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政策不断出台,可见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成功举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促进了平遥古城快速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对于国内省市间的文化交流也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长足的推动作用。

3.国内文化旅游的热情高涨。国内旅游产业渐渐从山水游转变为文化游,本身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平遥古镇不难在国内旅游产业占得一席之地。

(四)平遥古城的威胁

1.竞争对手先行一步。与丽江古城相比,平遥古城在卖点没有下足功夫,输于丽江古城。

2.竞争对手资源相似。平遥古城与省内其他旅游景点有相似之处。在资源类似的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的关键。

四、平遥古城营销问题分析及改进

(一)塑造古城鲜明形象,提升知名度

平遥古城应该显示在竞争对手的手中体现出差异性,就得必须找出自己的特色。平遥古城的旅游城市形象,它可以描述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票号历史恒久远,晋商文化发祥地”。

(二)平遥古城旅游宣传策略

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旅游形象,但也要旅游宣传,大力激发客户购买行为,实现营销目的。

1.广告。平遥古城应该在诸如专业报刊、旅游杂志等媒体上作一系列广告,刊登景区特色照片,吸引消费者。

2.网络。大力推广网络旅游营销,推出多种语言版本的信息服务平台,全方位地为游客提供资讯。

(三)提高服务质量

1.语言。交通路牌标志,当地小吃需要有明显的英文标志,更好地服务外国游客,提升平遥国际知名度。

2.旅游解说。平遥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解说人员要充分了解旅游地相关知识,组织自己的语言,突出景点特色。

3.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散客中心。游客可以从那得到可靠的、真实的信息。满足了游客需求,也提高了游客满意度。

(四)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古城软实力

严格执行《景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旅游区配备管理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旅游区环境管理工作。坚决打击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史忠新,安锦才.平遥览要[M].山西:平遥县人民政府旅游办公室编.1998年.

[2]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M].河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11月.

[3]李国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探讨――关于平遥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7月.第18卷第7期.P57-59.

[4]王红,冯卫红.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M].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探析――以平遥古城为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年11月.P91-97.

[5]白玫.山西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总第478期.

[6]杨晓国.晋中旅游资源配置与产品策划[J].经济问题.2001年9月.第9期.

[7]郭英之.平遥古城旅游市场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12月.第22卷第6期.P28-31.

[8]曹扬.摄影节――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手段――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年7月.第4期.总第114期.

[9]崔P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年6月.第14卷第2期.P6-10.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301

荆州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特有的地理位置是很多游客的向往之地。其中,荆州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古城,研究历史文化古城旅游业对荆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发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发展荆州旅游经济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荆州的其他行业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旅游经济的研究,相关研究结论和观点也是数不胜数。这里,小议荆州旅游对荆州经济的影响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荆州旅游开发公司也曾对荆州古城旅游开发做了可行性报告,提出了“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和“边开发,边开放,边受益”的“三高三边”要求。但是到目前,荆州古城旅游业发展仍旧是没有多大的起色,提出了口号却没有行动,本文小议的内容,除了理论,也将会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要发展,首先就要分析荆州古城旅游业目前存在的主要状况和问题,根据我的分析和研究,得出荆州古城旅游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古城旅游缺乏具有特色的景点开发,旅游资源管理不到位。根据我的实地考察,发现古城旅游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不到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具有特色的古城旅游体系,虽然旅游景点丰富,景点多,但是都很分散,这就导致荆州旅游业无法深度发展。目前,有很多旅游景点都快要荒废,变成了荒地,比如说曾经的三国公园,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基本失去了该有的旅游职能。荆州的三观之一开元观在博物馆旁边,大门也是破破烂烂,没人管理,门前变成了停车场。诸如此类实例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荆州古城旅游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了目前古城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第二,政府对古城旅游业的开发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上面虽然提到荆州政府完善了很多景点和兴建了很多配套的娱乐设施,但是缺乏后期的投入和管理。很多景点完善后是需要再包装以及宣传的,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解决相关的旅游方面的问题。比如,交通,住宿,饮食,娱乐等设施需要完善的要及时完善。现在的情况就是,有关部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舍不得花本钱,导致一些基础公共设施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交通以及饮食。交通和饮食是直接影响景区的客流量,进而影响经济收入。古城旅游业实际上涵盖的范围很广,旅游业的开发和管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在旅游开发的整体意识上还严重的不足,还没有意识到荆州旅游业在荆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势必会影响荆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宣传的力度不够到位,招揽游客的体制还不够创新。近些年来,全市很少组织相关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组织的活动规模也不够大,层次也不够高,影响力度小。也没有很好的利用媒体提高知名度,从而导致了荆州的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养在深闺人不识”。第四,对游客的接待能力不够,旅游商品单一。荆州市缺乏大型的旅游接待场所,旅行社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还有交通停车位的问题等没有很好的解决,也就不能进行有效有序的游客接待和安排,导致游客流量大量的减少。还有就是旅游商品太过单一,而且价格昂贵,质量不过关,也没有反映出荆州古城特色,这就导致旅游商品销路差,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够明显。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根据荆州古城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重点突出荆州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全市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建立起团结合作的意识,组织编制好发展规划,要充体现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合理安排和划定景区管辖范围,确定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环境容纳量,也要控制好开发时序和强度,定制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景区内公共建设用地一定要严格控制。要确保古城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文物保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一致。要按照整体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块实施、振兴旅游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先合理规划后科学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杜绝低水平开发、盲目开发、无序开发以及反复建设的现象,防止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要突出“革命老区”、“楚文化”、、“特色生态”“三国文化”等古城独特优势,实行历史典故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有重点的打造荆州旅游文化精品名牌,提升荆州古城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历史文化品味。

第二,改革创新资金投入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的建设。要按照激活民间的、吸引外面的、争取国家的,建立专项基金等多元投融资的方式,加大对古城相关景区开发的投入。一是要大力激活民间资金投入,激发鼓励民间自主投资合作开发古城旅游业,实行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平均分配原则。二是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政府主导,市场运行,进行重要景点的招商开发,打造主要的旅游线路。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向国家和省里申请旅游发展项目和资金,从而加大对景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以及对名胜古迹的保护,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四是建立古城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搞好城乡统筹,建立良好的旅游线路,保证旅游线路周边良好的交通条件,以达到有效的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

第三,加强宣传,加大包装力度。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对内对外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城市化的宣传语言,比如利用广告,海报等,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建筑宣传。二是抽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专门的宣传组织,进行定期的宣传活动,组织演讲等,并对一些宣传用的公共设施和标语进行保护。三是发挥媒体的作用,在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台,设置荆州古城旅游专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全方位立体开展宣传活动,从而进一步扩大荆州旅游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度。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3

一.华东五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1998年10月,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作为54家全国第一批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的城市,经国家旅游局考核、检查、验收,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且在考核得分上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先后确定了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促销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发展大旅游的思想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无锡市则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中的重点支柱产业;苏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市定位是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着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思路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4

关键词:旅游 传播 消费文化空间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指的是通过上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它至少包括以下行业: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网络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如何呢?现代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休闲行为,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探索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寻找旅游景区特有的文化脉络,感受旅游目的地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来看,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子类,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在文化产业的指导下完成,加强文化研究,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因此本文认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核

旅游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任何旅游产品都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独特的文化,比如江南的乌镇、周庄等,它向消费者展示的是一种江南水乡宁静、远离都市喧嚣的文化;而桂林山水、九寨沟等风景区,向我们传播的则是一种自然山水文化;布达拉宫、青城山等宗教圣地,作为旅游项目传递给我们的是信仰文化;内蒙古草原、云南的彝族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景观,传递给我们的则是民俗文化;成都市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向我们传递的是现代城市文化……总之,旅游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都蕴含当地的独特文化,反应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的精神内核。

2.旅游业的开发过程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

旅游产业的开发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和挖掘,深入的挖掘当地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文化资源是指前人所创造并积累的文化遗产库和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的总和,是人类追求和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产品和活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就是将文化资源实现向产业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对文化资源作用空间的拓展。这里以都江堰的开发为例进行说明,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作为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将自身价值最大化,首先都江堰工程历史悠久、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次,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第三,都江堰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发展旅游的所得用于当地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都江堰的产业化运营,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都江堰作为文化资源的自身价值,并拓展了其价值空间。

二、旅游产品传播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月前我国的旅游产品的传播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里我们首先对其传播体系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旅游产品具有异地性和对文化性,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游客优先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依据。旅游产品对传播体系有很强的依赖性,旅游广告具有塑造旅游地“诱导形象”的功能,当然影响旅游地形象的因素很多,比如旅游地本身的旅游设施、导游人员及其他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旅游者本身的因素等。这里笔者将旅游产品的传播体系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横向的传播体系来看,旅游产品的传播方式包括①杂志,如《时尚旅游》《旅行家》《中国国家地理》等,旅游杂志形象的再现旅游产品的概貌。②网络,目前网络传播呈现立体化的趋势,通过网络消费者不仅可以了解旅游信息,更可以通过网络完成酒店预订等功能。国内现有的网络不仅包括旅行社、酒店、景点设置的网络宣传平台,还形成了专业性的旅游网站,如携程网、《中国国家地理》网络版等。③电视,电视对旅游形象的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电视专题片、广告和植入式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电视广告如国际旅游局以“中国,魅力永存”为宣传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形象广告片。专题片如《世界遗产在中国》,植入式的形象宣传是传播效果很好的一种,如《乔家大院》的播出火了晋商旅游。④电影,电影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主要表现在将旅游景区作为电影的拍摄场地或者灵感来源。比如《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说哈利路亚山的灵感来自中国黄山,引起了黄山、张家界的旅游热潮。⑤其他宣传形式,比如海报宣传、报纸广告、直邮广告、旅行社促销活动等等。

从纵向的传播体系来看,旅游景区的形象构建主要包括以下的流程即对旅游地形象的事前认知,旅行过程中对旅游地的想象再建,对旅游地的事后评价三个方面(图1)。

对旅游产品的事前认知,主要来自横向旅游传播体系各种媒体的传播,以及旅游者的朋友推荐,加上旅游者自身的想象,正如mackay所说的塑造旅游地“诱导形象”的功能。旅游者在旅行之前都会对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事前的构建,这将直接影响其旅游体验。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旅游者会结合自身的体验对目的地的形象进行再次构建。在此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导游人员对景区的讲解能力,宾馆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景区其他游客的素质,景区的天气情况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旅游者在旅行结束后,会形成对该旅游地的一个新的形象认知,他会对旅游地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将通过人际传播影响其亲朋好友对旅游地的形象认知,也会决定旅游者是否会对旅游产品进行二次消费。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传播体系存在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没有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产品宣传碎片化

旅游产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其系统性,与相关产品的高度关联性。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单单“游”的旅游景区而言,旅游产品也是和周边的地区形成旅游线路,因此旅游产品的传播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而不是碎片化的零散传播。就我国目前的旅游传播状况来看,消费者接受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主要表现在:①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旅游产品是一个系统的产品,但是媒体向我们呈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内容。比如《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承载了晋商兴衰的文化大院,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为旅行搜集资料就没有一个权威、系统的媒体。我们能够搜到的只是一些旅行社的线路、报价信息,乔家大院所蕴含的旅游文化的信息却是少之又少,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②相关旅游产品之间合作不够,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其上所包含的各个旅游产品应该是协作共生的。在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单个企业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传播的信息也容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所以从产品规划到信息传播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各个景区之间应该相互协作。

2.在旅游产品传播中没有突出其文化性,产品缺乏独特性

旅游产品在整个的传播过程中,都要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只有与文化结合才能形成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性。我国有很多古城,众多古城都以“古城”作为自己的文化,产品缺乏差异性。20lo年四川遂宁和湖南凤凰古城因为旅游宣传语雷同,产生了法律纠纷。凤凰古城的宣传语是“为了你,这座古城一等了千年”,遂宁的宣传语是“为了您,这座城市等待了1660年”。从表面上看,这是两座古城的宣传语纠纷事件,从深层看,这反映了开发者没有深入挖掘古城的“文化”,古城蕴含的文化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深入挖掘,旅游产品才能具有独特性。

三、旅游产品消费文化空间的构建

针对以上分析的旅游产品传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提出了构建旅游产品消费文化空间的建议。消费文化蕴含了人性、自我表达及风格的自我意识。消费文化有两层含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者“沟通者”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中。旅游产品消费文化空间的构建,就是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体验到“文化”,让消费者处于旅游产品带给他的文化空间中,满足其旅游需求。从文化的维度来看就是使旅游者暂时忘记他本来的身份,被旅游地的文化所同化,投身到旅游地的消费文化空间中来。而作为旅游产品开发者所要做的就是将文化置入到旅游产品中,为消费者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独特的消费文化空间。

1.构建旅游消费文化空间,首先要“以人为本”:

构建消费文化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明白向“谁”说的问题,要“以人为本”。消费文化空间“文化”概念的确定,应该顺应旅游者内心的需要,将旅游者的动机、爱好、兴趣、需求与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规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世俗世界以外的神圣世界,让旅游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入到一个放松的消费空间。在旅游的过程中,要赋予旅游者一种角色身份,使其进入到我们所构建的消费文化空间中。帮助其完成旅游体验。而在这个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中,要从旅游者需求出发,遵循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满足人类审美、修学、交流、康体、休憩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努力设计和开发出使旅游者感到满意的消费文化空间,突出旅游环境的情景化、体验化。

2.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置入旅游产品的传播体系中

旅游者旅行的过程就是对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商品的享用,但是旅游作为一种与文化高度相关的产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享用只是部分的与其物质消费有关,更重要的是对商品“文化性”的体验。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把握,就是对旅游产品所传递的信息自然而然的把握。在这种意义上,旅游产品作为一种与文化高度相关的商品,其消费一定与其他更多的平庸文化商品的持有和消费相关,高雅文化必须置人在平庸商品的社会空间中,并贯穿于整个传播过程中。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雪沁”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和旅游局人大评议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对我局评议工作中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反馈,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评议整改工作会议,专题部署、研究和推进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积极进行整改。

一、具体整改情况

在本次县人大对我单位工作评议所反馈的意见建议中,共收到意见建议4条。经过梳理,共分成四个方面,已全部整改完成。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全县旅游业政府投入资金方面

1、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整改措施:主要是坚持发挥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推进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二是完成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三是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所设计团队,实施马头古镇、胜利—重坊—新村银杏游线路规划设计。四是按照省级村庄景区化建设要求,指导做好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苑社区和重坊镇徐出口村的村庄景区化培育建设。五是根据省级精品文化旅游小镇评定标准要求,指导做好马头古镇的主题特色和地域文化挖掘,推进业态培育和功能提升,推动马头古镇打造省级精品镇。六是积极争取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资金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及时研究并会同有关乡镇完成资金划拨。

取得成效:目前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一期建设已完成园林式文旅创作创意写生基地、艺术馆、民宿;古树名木栽植和石刻石雕、小桥流水园林打造。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已完成,已争取了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20万元、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30万元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16.1万元。

(二)关于全县旅游业外来招商方面

2、加大招商,积极引入旅游项目

整改措施:我县近年来坚持大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向外推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守科学规划开发的原则,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做好保护,对条件较好的资源积极招商开发。

取得成效:我县旅游业在银杏生态旅游、古郯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落地了鲁地天沐温泉、古神树部落、郯国古城等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客商6次,其中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已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马陵山景区、马头古镇、胜利贾湾银杏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关于全县旅游工作宣传方面

3、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整改措施: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前期调研摸底,形成并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提报通过了全年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筹备方案,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按照“一乡镇一品牌特色”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年11个场次的节庆活动,助推打造县域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景区、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省助力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营销、“山东人游山东”、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交易会、全市“亲情沂蒙贺年会”、“最美民宿”、“最美景区评选”、《临沂新闻》黄金时段景区宣传以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取得成效:目前和有关乡镇配合,己先后成功举办中国结结艺大赛、中华银杏园第四届蓝莓节、全市文旅网络推介会郯城直播专场、郯国古城夜市大集及灯光啤酒节、农民丰收节、柳琴戏艺术节、二胡制作大赛、第三届马头小吃节、锣鼓大赛、“游在沂蒙,吃在郯城”评选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郯国古城获评临沂市首届文旅夜间经济集聚区,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获评临沂十大“最美景区”,马头民宿和我县中国结、木旋玩具、木板年画、二胡、杞柳制品等均获得好评。

(四)关于全县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方面

4、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文化下乡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 “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下乡。二是鼓励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多元繁荣的演出格局。三是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加大戏曲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每年创作一批优秀剧目。

取得成效: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260多场,送电影下乡故事片和科教片共9758场。各乡镇、社区也都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演出活动。

二、下一步发展和提升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叫响“银杏之都,幸福郯城”和“文看三孔,武看马陵”的口号,围绕“一区两带”以整合做强两园(银杏园、古栗园)、一镇(马头古镇)、一城(郯国古城)、一山(马陵山)为重点,积极挖掘郯城文化资源,弘扬传承郯城优秀传统文化,将郯城打造成为鲁南苏北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7-05

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动脉,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流域,极大地促进沿岸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1]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是“活态”文化遗产,山东济宁以南的部分仍在通航,有些河道转变成为景观河、灌溉河、排涝河,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认为:“大运河是江苏旅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牌,选择纵贯南北、文化积淀深厚的大运河作为重要的旅游发展带,从地域上、文化上、主题上整合沿线的旅游产品,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扬州是世界运河名城,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也是大运河申遗工作的牵头城市。大运河承载着扬州悠久的历史,带来扬州千年的经济文化繁荣。由于运河千百年的流淌,扬州被赋予了历史、文化,被赋予了生态、生机和生活。扬州要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扬州运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精心策划,大力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构建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展示运河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价值,创造出融观光、休闲、体验、参与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极具魅力的旅游空间,吸引中外游客前来。

一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分析

运河是扬州建城肇始,也是扬州繁华之源。大运河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为扬州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条件。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我们对扬州运河旅游资源进行归纳分类,共有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五大主类,三十三个基本类型,一百五十多个单体旅游资源。资源类型的丰富多样为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

二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扬州利用大运河申遗的契机,启动运河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程,通过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及沿岸风光带、景区、客栈、文物的建设,塑造河岸景观走廊,体现古城历史风貌,使运河两岸形成立体的“古运河博物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着力开发古运河游览线,打造世界级水上旅游精品

扬州充分利用扬州水上旅游资源,整合沿线生态资源,挖掘历史遗迹,串联人文景观,全方位解读古运河历史,打造一条水上文化长廊。目前已经开通的线路有:1、麦粉厂遗址到南门遗址段的古运河水上游览线;2、瘦西湖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从瘦西湖的东堤码头登船,经二道河进入荷花池,过二钓桥、通江门船闸,至东关古渡;3、“乾隆水上游”,从冶春的御码头上船,经大虹桥,循瘦西湖,抵大明寺。2014年,开通“扬州-邵伯-高邮”水上游览线路,采用水陆联动的形式,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和度假体验于一体。

(二)打造运河风光带,发展运河沿岸的游览区

扬州一直致力于运河沿岸风光的美化,改造提升沿岸观光带景致,着力提升游览通航条件,打造一条“水清岸绿”的休闲观光带。运河两岸运用五彩灯光效果,打造运河夜景,使古运河显得如梦如幻。重点发展高邮镇国寺、盂城驿、邵伯古镇、湾头古镇、茱萸湾风景区、东圈门东关街历史街区、何园-南河下历史街区、南门遗址、文峰寺三湾游览区、瓜州古渡历史文化游览区等风景区(点)。

(三)丰富蜀冈—瘦西湖景区功能,打造世界级精品

瘦西湖与运河水脉相通,瘦西湖已经逐渐从观光旅游形态向多功能旅游形态转变,2009年9月,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被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是一个有影响、有特色、有分量的品牌。瘦西湖依托景区人文、生态、温泉等优质资源,瞄准现代休闲度假游,休闲文化广场项目已经出具规模,形成一个养身、养气、养心的国际休闲度假社区。围绕打造“融遗址保护、文化展示、考古科研、历史体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亮点,恢复唐子城护城河水系,再现双峰云栈景点。

(四)提升拓展扬州古城街区游,延伸运河文化旅游

运河与扬州古城唇齿相依,扬州古城是运河旅游的重要依托。扬州正对古城深度设计、创意包装、立体打造,将古城建设成一个集旅游、商贸、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大服务业集聚区。正建设一批旅游特色集聚区,如东关街—国庆路“老字号”集聚区、教场—仁丰里“三把刀”集聚区、淮扬菜集聚区、旅游购物集聚区等,培育打造文化会馆、商务会所、休闲娱乐街区、创意街区,集聚人气财气,拉长旅游产业链。扬州以“双东”历史文化街区、教场市井民俗生活街区、何园及南河下盐商生活街区保护复兴、完善功能为重点,推进改造东关古渡、长乐客栈、谢馥春、武当行宫、东关街历史文化展示馆、南门遗址等精品项目。[2]

三问题和困难

(一)航运对运河旅游开发存在制约

江苏水运占货运总量的1/4,货运周转量的1/2。运河自古以来承担着漕运、商运、客运的任务,造就运河灿烂的经济文化,现在仍然具有极高的航运价值。“十一五”期间,江苏实施了苏北运河“三改二”项目,扬州京杭运河是重点航道工程,将原来三级航道标准升格为二级航道,增强了运河的运输通过能力。由于货运与客运对航道的要求不一样,大运河航运开发对运河水上旅游形成了较大的制约。货运容易河水污染,水质恶化,降低景观的美感度和旅游吸引力。目前扬州开通的运河水上游览线,都是利用封闭货运的市区古运河及其支线开展营运。要做大扬州的运河水上旅游,甚至开通城市之间的水上旅游线,就必须处理好游览航线与货运航道之间的矛盾。

(二)运河旅游点分散,功能不明晰

扬州运河流经城市、农村,沿岸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景点,虽然各有特色,能发挥一定的观光休闲的功能,但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只有扬州古城区域的各景点能统一发挥观光、休闲、体验旅游的功能,其它处于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的景点,则显得形单影只,功能单一,旅游吸引力不强。

(三)许多运河文化遗迹毁损,修缮、复建难度大

扬州古城的运河旅游资源,有的保存较好,有的近年来加强了修复,状况较好,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运河其它段落的旅游资源,由于历经岁月沧桑,许多旅游资源损毁严重,如邵伯古镇、宝应明清运河故道、高邮御码头、瓜州古镇等,已经难现历史风貌,需要巨大投入和精心修缮或复建,才能成为旅游亮点。

(四)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

由于运河旅游资源涵盖河道、水工设施以及会馆、园林、寺庙、聚落等,产权单位或管理部门众多,增大了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难度。河道、水工设施属于水利局主管,航道属交通局管理,会馆、园林、寺庙、博物馆、街区属于园林局、文物局、宗教局、房管局或城建公司等管理。

(五)市场定位模糊,旅游产品单一

扬州运河旅游形象不鲜明,市场定位不清晰。运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水上游览与岸上旅游基本隔绝,休闲、体验、参与性旅游项目很少,尚未形成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四扬州运河旅游发展战略

(一)遗产保护优先战略

在旅游开发中,遗产保护是最高原则和第一战略,是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重点保护运河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保持历史原貌,加强修缮。新建的建筑和设施不能破坏运河整体环境风貌。

(二)生态保护战略

良好的水生态是运河旅游之本,碧水绿树给游客带来放松和美感,有助于休闲、体验性旅游项目的开展。长期以来,排污设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导致运河水质下降,影响了运河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发展运河旅游,必须致力于提升运河生态环境。

(三)产品创新战略

运河旅游产品创新是打造旅游品牌、扩大旅游容量、吸引中外游客的核心策略。产品创新应着力于凸显扬州文化特色、强化旅游亲水性、水岸旅游结合、水陆空立体旅游、拓展体验参与性项目等方面。

(四)联合开发战略

要加强运河沿线城市的合作,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整合旅游资源、优化品牌、开发产品、共享客源、拓展市场,逐步开通城际运河水上游览线。要建立统一管理机构,联合各方面力量,合理高效地开发运河旅游。

五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要加强开发运河旅游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

1.开发运河旅游资源,规划是龙头,是总纲。在全市旅游规划中,要把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制订扬州运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指导和协调运河旅游的健康发展。规划要充分注重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扬州运河文化的特色优势,要与大运河申遗保护规划紧密结合,共同推进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

2.保护开发大运河,统一的组织领导是关键。目前大运河牵涉的管理部门包括水利、航运、文化、文物(申遗)、环境、建设、旅游、宗教、园林、房管等。各方面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开发运河文化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为了加强协作,建议组建有权威的、能高效工作的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领导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力,统一规划与管理运河旅游资源、旅游布局、形象包装、市场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该机构应直属市政府,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3.要创新开发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持。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运河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运河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开发软件的配套完善。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带动作用,以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更多地投入运河旅游开发。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招商方式。

(二)运河的升级提升要一如既往地实现“旅游化”改造

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加快“江广融合地带”建设的发展战略,给运河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特别是对“七河八岛”的保护开发直接推动了运河旅游的发展。水利部门、建设部门对运河进行疏浚改造,对沿河岸线、码头、绿化带进行了升级提升,我们认为应一如既往地进行“旅游化”改造。所谓“旅游化”改造,就是遵循旅游发展的原则和需求,所有改造的项目均符合旅游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律。如码头做成游船码头;岸线的园林绿化、小品考虑游步道的科学性、合理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规划生态停车场的建设;部分河段考虑自然驳岸的改造等等。

要抓住“江广融合区域”建设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整合茱萸湾、凤凰岛、湾头古镇等资源,盘活周边“一河两岸”“七河八岛”资源,使生态景区与生态水城的得益彰,打造高层次滨河养生休闲度假区。以高旻寺、三湾、原农药厂为节点,加快推进三湾湿地保护区、高旻寺佛教文化区规划建设,打造扬州南部运河文化游、生态游新亮点。以古镇风情、大观楼景区、滨江休闲为依托,做亮瓜洲古镇旅游度假区。要进一步放大瓜洲“江河都会”“古渡古镇”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大观楼景区复建、瓜洲老街开发等项目,打造临河滨江的时尚休闲度假旅游区。

(三)要将运河旅游与古城旅游全方位结合起来

扬州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其东、南两边有似彩练的古运河镶嵌。古运河本身及沿古运河沿线的古城区域,其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非常丰富,质和量的高品质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属极其罕见。两个如此“巨”类资源目前在旅游层面上基本属于“各敲各的锣鼓”,未进行全面融合。其实这一思路十多年前就开始讨论、推进,迄今未有好的结果。我们认为深度的古运河旅游不完全在其本身,应与古城旅游全面融合。

1.资源的同类或有内在联系可融为一体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如东关古渡与双东街区的关系;钞关与南河下盐商住宅群的联系;长生寺、龙衣庵与旌忠寺、祗陀林的产品同质性等等。

2.“两古”线路结合的多样化可形成“线路超市”。游客的线路可“水陆水陆……”,在“陆”中,可有多点。“水”、“陆”的组合及“陆”中的多点,可由游客自由组合,随意购买。“两古”旅游全面融合,焕然一新。

3.游览方式上可多种形式并举。龙船、画舫、自助船、步行、自助自行车、观光电瓶车、黄包车、轿子等,满足游客不同心理和生理需要。

(四)创意开发运河旅游产品

运河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凸显扬州文化特色,旅游线路要注重水陆组合,开发水陆空立体旅游,旅游项目要强化休闲、体验、参与功能。开通高邮到瓜州的运河水上巴士,增设摇橹船、水上自行车等游览工具,为游客游览提供多种选择。开发“空中看运河”旅游项目,通过飞艇、直升机、水上飞机、热气球、滑翔伞等空中游览方式俯瞰运河,俯瞰古城,构建水陆空立体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凤凰岛、邵伯湖、高邮湖以及宝应湖等水资源,开发一系列参与性水上旅游活动,如在湖边建天然浴场和水上游乐区,方便游客进行水浴、沙浴、日光浴、滑沙、垂钓、捕鱼、采菱、划船等多项野趣活动;利用水面湖滩等开展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如赛艇、龙舟、摩托艇、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保护运河避风塘和一些小岛上的“水上人家”生活方式,作为原生态的旅游景观向游客展示。以大运河和扬州城市历史文化为主线,融合扬州丰富的艺术形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运河千古情”实景演艺节目。举办世界沿运河骑游大会、国际烟花大会、国际龙舟公开赛、国际运河美食节等主题活动,打响“灵动运河、闲情扬州”旅游品牌。用足、用好运河的水系资源,推动各类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旅行社要加强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依托运河旅游特色吸引中外游客。可以设计出水上人家体验游、帝王南巡游、运河拓展训练游、文学艺术寻迹游、仿古幽思游、村镇休闲游、水利工程修学游、盐商生活体验游、美食休闲游等不同产品,满足游客的特殊需求。

(五)强化亲水休闲的配套设施建设

深化运河旅游产品的开发,离不开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在运河区域增设形式多样的亲水平台,如悬挑式、漂浮式、双层亲水平台,方便游客亲近运河。建设与完善运河码头、沿河步行小道、自行车道、运河游览公交车站等设施,形成便捷合理的水陆交通网络。对运河桥梁重新设计改建,与运河生态协调一致。运河沿岸点缀雕塑、碑刻,展示夫差筑邗城、杜牧二十四桥听箫、欧阳修挥毫饮钟、苏轼三过平山堂、史可法抗清、文人修禊、帝王南巡、纤夫拉纤等历史场景,体现古运河的神韵,渲染运河历史文化。在运河两岸建设或改造民居客栈,让游客切身体会古城人文风貌。在运河两岸建设以运河为主题的休闲度假酒店,引入国际设计理念和管理方式,打造融会议展览、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集聚区。开设水上老茶馆、咖啡厅、茶吧酒吧等休闲场所,建筑样式应与运河景观协调,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运河上安排小船兜售旅游纪念品、食品甚至菜肴,形成“水上市场”。开发以运河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走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道路。

(六)始终如一地做好运河旅游品牌的宣传和营销。

扬州要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加强运河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打造和经营扬州运河旅游的强势品牌,树立扬州“世界运河名城”的形象。由于扬州运河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等方面,与其它城市运河存在一定相似性,所以,扬州运河旅游形象定位必须要凸显自身优势,展示鲜明特色。扬州运河文化的优势在于:1.通史式的运河文化(运河发祥地,历代繁华地);2.高度的运河经济文化(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3.运河文化与“皇家文化”的结合(隋炀帝、清乾隆、康熙等帝王留下众多遗迹);4.运河造就高度的盐商文化(园林住宅、淮扬菜系等);5.扬州是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牵头城市。

旅游形象的建立有赖于系统、高效的形象传播手段。可以采用网络营销、新闻报道、旅游会展、旅游节庆、专题促销、电视广告、旅游专题片、旅游宣传册、运河文化研讨会、户外广告等形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营销网络,以更强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更大的市场,进行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促销。

2013年在扬州举行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本着节俭、务实、百姓更多参与的原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扬州市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办好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这一世界知名品牌活动,在举办同时可适当创新其中的内容与形式。增加“扬州八怪船游古运河”、“隋杨广帝下江都”、“运河修禊”、“运河情”美文大赛、“运河之子”杰出人物荟萃展、运河生态船餐等表演项目和活动以进一步增加博览会的吸引力。

通过扬州运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将古老运河服务于“传统航运”的单一功能,向服务于旅游、文化、创意、休闲等综合功能转化,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的契机,传扬“水”文化、做足“水”文章、发展“水”经济,使千年运河由“航运的河”向“文化的河”转变。扬州运河这幅穿越漫长历史的不朽画卷,必将成为文化内涵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沿岸风貌独特的“世界运河旅游的首选地、中国运河文化的制高点、古今文绿交融的诗韵区”。

参考文献:

[1]金平斌,沈红心.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功能开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1):115-120.

[2]刘马根.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开发研究[A].王奇.提升江苏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C],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8):116-129.

[3]许金如、董广智等.扬州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A].张爱军.

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2)[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5-5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011SJD790024);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资金资助项目“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苏教高[2012]23号)。

作者简介:董广智(1970-),男,扬州市旅游学会秘书长,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旅行社管理和旅游文化研究。许金如(1963-),男,扬州市旅游学会会长,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开发研究。李芸(1963-),女,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