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例6篇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知识经济;政府审计;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56-02

引言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以信息的产生、分配、使用为基础,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概念。知识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必然会影响审计体系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导致原有审计体系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中国的审计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独的、相互分割的,而必须综合考虑总体目标和不同时段的具体特征,同时兼顾创新性和渐进性,以提升审计工作的价值。政府审计的创新即是对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一种应对,也是促进政府变革行政方式的有益尝试。政府审计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急躁求成,必须遵守相关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完成政府审计的转型和创新。

一、政府审计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观念落后,民生审计长期被忽视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政府审计没有及时地改变观念,存在着种种问题。第一,政府审计的宏观意识缺乏。中国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现实,使得政府审计的宏观意识匮乏。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政府审计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二,现有的政府审计缺乏明确的成本意识。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审计往往不关心审计的成本,没有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审计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政府审计的散漫作风,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第三,忽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的普遍存在和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大量的审计工作不能及时展开,使得政府审计失去了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

最近几年,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对民生审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政府审计如果不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必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多年以来,政府审计主要关注“硬性”审计,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却忽视了对“软性”民生审计的政策倾斜。这种长期以来的政策忽视导致政府审计发展很不平衡,与民生相关的政府审计在制度层面和人力层面都严重不足,造成了巨大的民生审计类服务的缺口。

(二)审计模式僵化,审计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再加之政府职能改革的滞后,中国的政府审计是一种事实上的内部审计。这种“内部审计”使得政府审计不得不向上级行政单位负责,行政系统上的隶属性,大大弱化了政府审计的监督功能。在政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政府审计必然会倾向于政府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公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现有政府审计存在着事实上的独立性不强问题,大大降低了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都对政府审计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现有政府审计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不少政府审计工作运用的审计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对待大型复杂类项目的时候,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既费时费力又不能解决问题。

(三)有关政府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时代的进步要求政府的全部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政府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审计工作就不能有理有据地展开,也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审计需要。例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民营、非公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与之相关的审计类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得到健全,这种法律上的缺失大大迟滞了相应审计工作的开展。尤其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一些本可以借此打开突破口的经济案件,却因此断了线索。除此之外,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也阻碍了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大量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能够纳入到政府审计之中,使得政府审计转型困难重重。

(四)审计人才储备不足,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能够胜任工作的审计人员的匮乏,尤其是基层审计人才严重不足。最近一次的审计人员问卷调查显示,审计人员认为自身计算机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的占53.6%;认为相应法律知识缺乏的比例为47%;认为需要加强自身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学习的占32%。一方面,计算机知识的缺乏,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工作便利,更无法利用其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库,进行复杂的项目审计。另一方面,不少的审计人员除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之外,对法律知识、经济金融知识等往往一头雾水,不具备分析复杂情况的能力。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反映了审计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人才缺口巨大。这也是政府审计工作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政府审计创新的对策

(一)变革审计理念,重视民生审计

政府审计的创新离不开指导思想的变化,只有新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指导思想树立起来,政府审计的创新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审计要具备宏观、整体意识,将整个审计工作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改变原有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弊端。第二,政府审计要引进成本效益原则,合理评估审计的成本和效益,增加政府审计的价值。第三,政府审计要注重时效性。管理学的发展已经以事实告诉我们,事前的有效防范能够大大降低损失的发生概率和减少损失的后果,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注重时效,积极主动地进行事前审计,建立预警机制。

社会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迫切的需要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审计之中。民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民生审计的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创新政府审计,内在的要求审计关注民生,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披露。只有重视民生审计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政府审计的创新也才能够完满。

(二)创新审计工作模式,优化审计技术手段

知识经济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使得政府审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等传统审计工作忽视的方面。与之相对应,新的审计形式也不断发展,环境审计和管理审计应运而生。传统的政府审计工作目标是发现并披露会计方面的错漏。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还必须包括对问题发展根源的探析和可能造成结果的研究。这种种变化都要求政府审计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主要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对象,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审计工作也形成了相应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审计必须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来工作。例如,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库进行云计算等等,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能够极大地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为政府审计创新提供法律支持

政府审计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审计机关应当在遵守现行已出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向立法部门进行积极争取,完善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要着重加强民生审计类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弥补现有政府审计的不足。具体来说,审计机关应当与各级政府和人大进行有效沟通,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审计发展规划。在法律和指导层面上为政府审计创新提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政府审计工作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完善和健全审计工作后续流程。例如,温州市审计局积极与当地人大进行沟通,在获得合法授权的前提下,对当地民众关心的审计项目和公共服务进行专项审计。在合理利用新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快速地对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使得政府审计以实际的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大拓展了传统政府审计的范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支持

知识经济时代对审计工作的需求是复杂的,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一方面,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应有大局意识,具备创新精神,既能够对审计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又能够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这就要求加大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这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中国的审计机关应当摒弃短期的利益纠葛,对目前的审计教育机制进行改革,立足长远,实现审计教育的终身制。与此同时,审计行业协会也要加强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完善审计人才的选拔,并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年度培训和考核,促使其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最后,高等教育机构也必须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力气进行审计是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帮助提升审计行业的整体素质。

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政府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政府审计的创新即是对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一种应对,也是促进政府变革行政方式的有益尝试。政府审计必须紧紧抓住机会,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拓展审计工作的范围,优化审计技术手段和提升政府审计人员素质,以有效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使政府审计真正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和谐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向真.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建设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4).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2

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使审计职业团体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对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构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审计人员坚定审计信念。核心价值观不仅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而且直接作用于行为本身。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确立旗帜鲜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坚定审计人员的审计信念,成为保持审计队伍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其次,构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审计文化大繁荣。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难以完全支撑和引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系统论观点认为,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制度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审计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层面,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和指南,是审计文化的核心要素。构建审计人员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向社会表明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对树立良好审计形象,优化各行业人员交往,繁荣审计文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最后,构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团体生存、发展的方向与行动指南,是团体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审计团体中建立以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纽带,领导为点,审计机关为线,审计人员的“点―线―面”价值观共同体,其具有的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不言而喻的。

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之上,同时必须把握和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在对审计价值观及其规律性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基本要求。遵循这些要求,意味着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避免或减少盲目性。第一,必须具有崇高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团体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综合反映。审计人员崇高的核心价值观,能起到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能够极大的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激发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第二,必须具有普遍认同性。核心价值观支撑和影响着一个团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走向。因此,只有得到审计团体成员的普遍认同,才能吸引他们去遵循和坚守。所以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对整个审计事业现今及未来发展走向的总体概况,必须将审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精华价值准则吸收进去,这样才能得到审计人员的普遍认同。第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价值观是建立在一定文化背景和客观环境之下的,因此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审计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化精华;要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具有审计团体独有的特征,即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符合国家经济安全卫士角色的需要。

笔者认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要使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审计环境协同发挥作用。

主观方面指从事审计的人员,自身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保持高度责任感、廉洁自律,求实创新,充分发挥审计人员自身主观能动性。第一,审计人员要勤勉学习,提高自身理论与文化修养。学习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审计人员要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过硬的思想理论与文化支撑不可或缺,而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来源于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高自己,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做到能审、会审,必须勤于学习,努力汲取审计新思想、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第二,审计人员要开展广泛研究,使审计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源泉。审计人员积极开展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能够巩固审计团体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目前关于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审计人员通过研讨、比较,可以明确我国特有的审计文化、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特征,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审计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第三,审计人员要勇于担当责任,追求人生奋斗目标。审计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中勇于担当,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是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事业心,以高度的责任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注意将责任感落实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审计对组织的促进作用。第四,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务实创新,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科学的价值观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以提升。培养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遵守审计职业操守,努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在审计事业的发展上,要不断强化赶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遇见困难和问题不避让、不推诿,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题,用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审计工作,抓实每一项审计工作和事项。

客观方面是指从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审计宣传及审计领导等方面,为价值观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第一,建立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准则规范等审计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保证审计核心价值观得以贯彻实施。审计制度是指导审计行为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是促进和规范核心价值观得以普遍认同并自觉执行的最有效方式。在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作为核心价值观得以充分贯彻实施的有力支撑。应该从法律层面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提高其强制性和约束性;从准则层面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予以规范化和具体化,提高其可操作性,促进其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从职业道德规范的层面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明确化,提高其指导性,指引审计人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定审计信念,自觉遵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廉洁。审计制度体系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两方面要求:首先,制度内容应与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使审计人员在遵循审计制度的同时践行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一方面抑制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审计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制度鼓励与审计核心价值相结合的审计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与审计核心价值相配套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到审计制度中去,用制度衡量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与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第二,审计机构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培育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机关团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培育审计核心价值观,使每个人明白核心价值观对团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审计机构可以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审计精神文化产品,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既达到丰富审计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又使核心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审计人员的精神领域,为其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对外自觉转为行动指南,贯彻到审计实践当中。第三,领导干部要加强与下级的沟通和交流,将审计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审计队伍中的每一位审计人员,因经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同一个规定,审计人员在执行中便会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样截然不同的行为当然对团体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让每个审计人员接受并能够自觉实施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审计人员共同信念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为此,领导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出处事的准绳,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在日常工作不断向下级灌输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多种沟通渠道和方式,与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好他们的行为和心态,详细的对下级说明审计人员行为准则,明确向下级指出审计工作的要求。通过向审计人员灌输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审计人员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心的共鸣,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坚守的信念。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积极自觉的把核心价值观付诸于实践。另外,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活动,在机关团体内部营造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3

阳春三月,大地回春,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省内审协会在此召开二届三次理事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协会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表彰做出突出贡献和创造新经验的内审机构以及优秀内审协会,会议还邀请了刘志远教授作学术报告,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今年是我省实施新中国内部审计制度25周年,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回顾25年来我省内部审计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并对今后的内审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25年来我省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简要回顾

我省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伴随着国家审计的产生而建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稳步发展起来的。1984年3月,省编委批准成立了省医药总公司审计处,标志着我省新的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25年来,全省各级内部审计机构认真贯彻“边组建、边工作”,“巩固提高、稳步发展”,“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规范、深化、提高、创新”的工作方针,经过全省广大内部审计人员辛勤耕耘,不懈求索,努力奋斗,我省内部审计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而强,内部审计路子越来越宽,业务领域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以来,全省各级内审机构共审计单位项目164.2万个,查处损失浪费金额544.5亿元,增加效益金额222.3亿元,还通过审计发现线索,向司法机关移交查处了一批违法犯罪案件。内部审计在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帮助领导决策,维护财经法纪和社会稳定,保障资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始终把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注重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对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在2001年省直机关机构改革中,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参照审计署的做法,省审计厅撤销内审管理处,成立了省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实行在审计机关的领导下,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性管理的新机制。2004年1月,全省17个市全部建立了本级内审协会,至2011年底,全省各级已建内审协会(分会)90个,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内部审计管理指导网络。各级内审协会秉承“管理、服务、宣传、交流”宗旨,积极探索,努力工作,摸索出了在新的机制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为促进全省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内审管理模式也越来越得到了广大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认可。

(二)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内部审计的法规政策,根据不同时期形势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和部门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内部审计业务,先后经历了以账项为导向的财务合规性审计;以制度为导向的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内控评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重转变;以风险为导向的,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向管理效益审计为主转变三个阶段,实现了内部审计工作新的飞跃。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内部审计先进典型,如潍坊亚星集团的物资采购审计、青岛海尔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东营市东营区的乡镇审计、青岛港的管理审计、力诺集团的民营经济审计等,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2002年以来,全省共有60个单位和67名个人被审计署授予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249个单位和359名个人被省审计厅授予全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

(三)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内审协会和内审机构始终重视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特别是中国内审协会施行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后续教育制度以来,坚持把内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考试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全省各级协会累计培训内审人员6.79万人(次),其中省协会举办培训班62期,培训内审人员6247人(次),至2011年底,全省取得岗位资格证人员已达2.54万人。省内审协会还在省内审网站开通了网上培训,实施远程教育。1999年作为全国第二个考试试点省,已连续十年组织CIA考试,共有1.13万人报名参考,1659人取得了CIA资格。1996年以来,坚持每年在全省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中开展一次群众性的内审理论与实务专题研讨活动并组织优秀内部审计论文评选,累计收到参评论文2212篇,其中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论文1175篇,对指导全省内审工作实践,提高内审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工作环境不断改善。1991年3月,省政府出台的《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全国最早的内部审计地方规章之一。自2003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内协《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规范准则实施以来,省厅及省内审协会采取多种措施及时进行宣传、贯彻、落实,加强各方面协调,争取更大范围更多制度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审计机关陆续出台的内审工作制度、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已达105件,为推动内审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省内审协会还通过与有关新闻媒体联合创办内部审计刊物、创建内审网站、向新闻媒体推荐稿件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以及审计机关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意见,介绍国际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工作动态,刊登内部审计理论文章、工作经验等,为内部审计广泛开展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

25年来,我省内部审计走过了开创、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不断探索和把握内部审计事业发展规律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坚持紧紧依靠领导、积极争取支持,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根植于组织内部,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内部审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这种独立性的体现、客观性的保证、权威性的树立,离不开各级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做出成绩,以有为争取支持,以支持保障内审作用的发挥。

(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不断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5年来,全省各级内部审计机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本部门单位工作中心任务变化的新要求,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把握内部审计的本质,理清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业务领域、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方法,实现以理念赢得认可,以有为争取有位,以有位保障有为,以服务实现价值,以手段提高质量。

(三)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服务大局,是全面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基本方针。始终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自觉把审计工作放到部门行业单位整个工作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思考和把握,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营管理目标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确定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审计业务,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促进组织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善于从全局出发,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开展工作,内部审计的成效才能得以体现,内部审计也才能有为有位。

(四)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实现内审转型,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根本途径。审计是手段,为加强组织管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服务才是目的。只有坚持从大局着眼,从微观入手,围绕不同时期部门单位的要求,适时进行内审转型,为推动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工作深入发展服务,在审计过程中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促进部门单位不断规范财务行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才能使审计工作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决定了内部审计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努力探索为改革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并在这种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支适合内审工作需要的内审队伍,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复合型工作,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全省各级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立业之本,坚持从严管理内审队伍,狠抓教育培训、作风锤炼、文化建设,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内审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全省内部审计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六)坚持调查研究,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是加强内部审计管理的有效方法。多年来,省厅分管领导和协会的同志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内审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发掘、培育、推广典型工作作为内审指导工作的重点,取得了明显的实效。1995至2011年,全省先后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推出内部审计先进典型90余个,通过组织召开典型经验交流现场会和内审“双先”表彰大会以及印发文件、书刊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推广先进经验。由于这些典型较好地展示了我省内审工作的发展趋势,起到了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作用,因而有力推动了全省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历史关键时期,对于内部审计也是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正如IIA新任主席钱伯斯所言,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内部审计职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内部审计应该充分认识审计工作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步伐,更好地体现时代性,促进审计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应是国家社会经运行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从微观上讲应首先是部门单位、企业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明确与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必然成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渗透于内部管理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环节。现代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现实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和价值增值的促导者。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就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把维护本单位的合法利益、完善管理、实现价值增值,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把提高审计能力、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作为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新模式,从传统财务审计为主向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并重转变,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在维护财务收支、会计核算准确恰当基础上,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在提高政府部门效能、推进企事业组织战略目标、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经营计划、有效防范各项风险等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拓创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拓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审视和开展我们的工作,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一是要突出全面性。就是要从片面地、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中跳出来,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去认识、分析和评判审计对象的行为。不但要注意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要关注个性的问题,而且要从个性问题中归纳、提炼出共性问题;不但要注意关注个体而且要把握整体;不但要查出问题,而且要注意挖掘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予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作用。二是要突出动态性。就是要改变静态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更加注意对审计对象行为的跟踪和监督。根据审计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和资金运行的关键环节,选择恰当时点介入,力求最佳效果,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要注意运用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同一个审计对象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内在的趋势性、规律性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要突出绩效性。积极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在关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将绩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拓展管理审计领域。四是要突出宏观性。自觉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做到从宏观全局着眼,自微观项目入手,分析解决问题。五是要突出建设性。要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通过监督,达到规范、完整、提高的目的;要处理好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关系,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建设的目标。要在治标的同时,在治本上下功夫,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辩证的分析,及时地向部门单位的领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发挥好内部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逐步实现由单纯监督检查的保护性职能向与咨询服务的建设性职能并重转变。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4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社会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不断要求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社会各界对审计监督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加之,伴随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带来所有制结构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审计监督涉及领域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审计部门和广大审计人员认真审视反思当前制约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修正完善不适应、不符合审计工作发展要求的思维和做法,更好地促进我市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主要问题

第一,审计理念和思路与形势要求存在差距。一些地方和审计人员思维僵化,将审计定位仅局限于就事论事、就账查账或某个具体事项的层面,将审计监督的视角和着力点由微观入手上升到宏观判断,关注体制、机制性弊端对发展的阻碍和制约等根本性问题上不够,缺乏深层次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的建设发挥不够。

第二,审计任务重与审计队伍的承载能力严重失衡。随着审计作用被社会认同,党委、政府交办任务和其他执纪执法部门要求协办事务越来越繁重,不少边缘性的工作,甚至是非审计法定职责的工作也交给审计机关承办。一方面加剧了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审计人员疲于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许多审计事项穷于应付,审计质量将难以保证。

第三,现有审计管理体制和对审计工作期望过高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目前,党委、政府要求审计机关既要坚持依法审计,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又要保证不影响社会稳定;人大要求不仅要披露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而现实很多问题靠审计自身也无法解决。受现有审计双重领导体制影响,审计的公正性难以全面发挥。这些都加大了审计工作的责任和风险。

第四,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成果和先进审计手段的运用还有较大差距。个别地方审计基础管理工作与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过程审计业务质量控制仍较薄弱;审计手段、方法单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绩效审计步子迈得不大;审计决定执行难、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问责机制不健全。

第五,审计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市、县区审计机关现有干部队伍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投资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同时,审计机关现有干部教育培训与使用脱节,正常的人员进出机制不畅,导致审计人员成长、流动缓慢,职工政治、生活待遇亟待解决。

第六,审计机关自身内部管理有待提高。普遍存在以业务工作繁忙为由重业务轻管理,忽视基础工作,市、县(区)审计机关在工作效率、工作纪律、工作标准等方面步调不尽统一,发展不够平衡。个别地方审计经费保障机制还存在缺陷。此外,增加审计的公开透明度、审计文化建设、审计理论研究、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务还十分艰巨。

对策

第一、更新审计理念,依法忠实履职。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全市审计机关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力,用开放的意识、比较的思维、创新的理念、改革的精神扎实抓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行政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要科学判断、准确把握,用改革的精神重新审视和研究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跳出审计看审计,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指导审计工作,进一步拓展审计思路;二要审帮并重、服务大局,认真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通过履行审计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促使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健全法制;三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集中精力围绕党委政府确立的发展思路找准审计监督的切入点,重点向社会领域、资源领域、环境领域、民生领域拓展,围绕事关民生的重点建设、重点项目开展审计;四要创新方法、提高质量,由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由以经济监督为主向经济监督与权力制衡统筹兼顾转变,由以揭露问题为主向揭露问题、促进整改、完善制度转变,由以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由以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绩效审计转变。

第二、坚持依法审计,确保审计质量。教育引导审计人员切实增强严谨细致意识、职业敏感意识、执法程序与行为规范意识,始终将“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这一执业基本标准牢记在心,全力规避审计风险。为此,着力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掀起宣传学习审计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高潮,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执法水平;二是不折不扣执行审计规范。坚持以“摸得清家底、查得出问题、提得出建议、经得起检验”作为审计质量标准,以程序不能错、审计认定问题的事实不能错、问题的定性不能错、法律法规的引用不能错、审计处理处罚不能错、基本评价不能错、数据不能错、文字表述不能错等“八个不能错”为基本要求,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三是切实发挥审计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加大日常项目质量检查,强化三级复核把关,认真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坚持集体定案,坚决杜绝私自“贪污问题”等放水行为。四是搞好与纪检、监察、组织、司法等部门的协作,继续抓好大要案的查处,一旦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线索坚决移送,维护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和权威,进一步增强审计的威慑力。

第三,健全完善制度,提升成果运用。坚持分析研究与查处问题并重,充分利用审计基础数据,进一步挖掘审计成果,着力服务党政决策和被审计单位。一是要按照《监督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理处罚力度。将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从“审计问责”延伸到“责任问责”。二是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规范审计机关自身的行政行为,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更好地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从而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三是拓展审计思路。改过去那种只在审计结束才出具审计决定的常规做法,探索推行审计整改建议书制度,对审计中发现问题及时出具整改建议书,提出明确处理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实行后续跟踪督查,确保整改到位。四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特有优势,运用审计结果提炼归纳形成高质量的专题分析报告,扎实抓好审计信息科研工作,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达到用制度预防腐败的目的。五是采取“回头看”、“跟踪式”的监督办法,把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述廉报告和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确保审计结论的经济违规问题得到整改,审计建议得到落实,增强审计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适应发展要求。统筹全市审计工作,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指针,把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经济工作中心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一是统筹全市审计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市审计工作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打破上下级审计机关、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界限,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审计力量。二是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创新。以审计专网为载体,以OA、AO系统为支撑,实现对审计项目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统一管理和监控、统一处理和汇总。三是充分利用当前审计发展“黄金期”,加快基础建设。努力克服审计业务量与审计机关人员、经费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所带来的畏难情绪,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努力探索审计监督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审计工作。四是全力打造“阳光审计”。充分利用政务内网、外网,公开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工作纪律、处理处罚依据、审计结果、举报电话,定期有关政务信息,提升*审计的对外形象。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惯生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6

一、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审计部门是一个行政综合执法部门, 肩负着国家“经济卫士”职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定位主要是“免疫系统”,审计部门作为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但由于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经济基础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职能不同,免疫力不同,导致各级各部门审计机关发挥的作用也有区别。审计署是国家最高行政监督机关,关注机制体制和大案要案线索,全力维护国家利益,独立性较强。而省市县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首先要维护同级利益,兼顾上级利益,尤其是县一级审计机关地方利益至上,审计工作很难做到完全独立。省委省政府给我们咸阳经济发展定位“共建大西安”,我市审计部门提出“三推进”思路,“两创新”重点,“五满意”工作目标。即推进“审计理念转变、审计能力提升、审计行为规范”;突出“审计方式方法创新、审计质量管理创新”;实现“使更多的审计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让党委和政府满意;高标准完成行业工作任务,让上级审计机关满意;将民生资金审计监督到位,让社会公众满意;促进审计问题及时整改减少损失,让被审计单位满意;使每个干部职工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让审计干部满意”。这一思路嬴得了各方认可,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对提高审计质量 ,发挥审计作用的体会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对于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我认为应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谋划好审计项目。我们一些县区一年安排100多甚至200多个项目,尤其是党委、政府换届,离任干部全部审计,疲于应付。我体会项目计划一定要有选择性、自主性,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确保质量。二是要抓好审计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弹性很大,能否控制时限,提高效率很关键。主审的工作思路、组织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对审计组成员的激励引导配合都很重要。三是撰写好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反映,常常发现审计干部工作认真细心,但是缺乏归纳分析总结提炼,审计报告数字罗列一串串、文件制度一大堆,报告平铺直叙冗长无重点,审计建议空洞无物。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还是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李金华审计长曾说过的“三个不懂三个失去”已经验证,这也是我市的弱项。

三、对审计干部队伍的建设的感受

十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从高层做起带头转变作风,厉行节约。总理要求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工作的职能地位、领导的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的期待, 对审计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审计干部习惯于就帐论账,就事论事,形成了惯性思维职业特点,看帐算帐眼界不宽,认真执着思维单一 ,分头审计凝聚力不强。各级审计机关任务重,工作辛苦,成年埋头成堆的帐表数据,很少相互学习交流,队伍整体活力不足。

审计工作是一个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干部必须跳出审计看审计,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思路、了解行业部门工作职能、业务特点、相关法规制度。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对微观项目审计分析宏观管理措施。对于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我个人认为有三点重要:

一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刘家义审计长去年八月在审计署机关集中培训作了《关于心态问题》专题讲座,讲得非常好。我们审计干部肩负着法律的使命、党委政府的责任、社会公众的期待,必须恪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阳光、向上心态的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对党和国家忠诚,敬畏法律,敬畏岗位,胸怀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