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准则范例6篇

新审计准则

新审计准则范文1

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与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了突破了实现原则,部分未实现的收益也可确认,在很多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一大突破。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是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对资产、负债的确定性及可计量性要求降低、相关资产及负债确认时点提前,资产确认范围也大大增加,尤其是无形资产口径将大大放宽,这样导致会计确认及计量不确定性增强,会计确认与计量操纵空间加大,因为这种会计模式是传统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传统会计模式基于成本及交易,而未来会计模式基于价值及未来,会计确认及计量更多基于主观估计而不是客观单据,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重要性甚至超过初次确认与计量,而为了保证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的可靠性,更为了充分披露报告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会计表达与披露重要性大大增加,财务报告越来越厚,会计以充分披露应对会计弹性。

会计信息是一种产品,只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理念的冲突,一种是价值观,认为会计应提供公允价值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更有相关性;另外一种是成本观,认为会计就应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更有可靠性从而才有相关性,不可靠的信息只会带来误导。

当前,会计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IT行业对会计的冲击是深远的,它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作业流程;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信息取得越来越容易,这种背景下,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准则制订者的宠爱。但是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及反对也从来没有信息过,尤其是公允价值负面效应-----更容易操纵导致财务丑闻频繁发生时,监管当局对公允价值运用效果又产生了怀疑。

萨班斯法案是财务丑闻的产物,其主要目标是反财务舞弊。如果会计准则目标是反财务舞弊,则公允价值显然不是理想的的改革路径,公允价值不只是计量问题,它导致会计由稳健走向中性,甚至走向激进。财务舞弊最可能发生在激进的会计政策中,如果会计准则改革是遏制财务丑闻,则选择激进会计政策显然是与其目标背道而驰的。但是有意思的,美国会计准则改进方向显然与萨班斯法案精神是背离的,它一方面在检讨自己会计准则容易引起操纵,另一方面又在加剧会计准则的可操纵性。为了防范这种操纵性,准则制订者已将会计准则制订重点从确认及计量转向披露上。

二、审计重心前移

在会计计量结果不确定性程度放大背景下,审计师最重要工作是对会计计量的不确认定性进行审计评估,发现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力,这种评估更多是对会计计量所采用的假设、模型及参数评估,它需要审计师了解客户所处的行业及业务,对客户业务未来发展有个合理的预计,从而对报告主体的公允价值财务数据合理性作出正确的评估主,而传统审计模式主要使命是以历史成本财务数据进行核实,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交易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行价值。传统审计审点是交易过程及交易价格是否真实,未来审计重点是交易结果及价值变动情况。审计师不再只是翻翻报表和帐簿,他们需要深入解读企业经营与战略。现代审计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外部(宏观经济及行业)和内部环境上,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等环节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了解公司内控情况,从重大借报风险评估入手,找出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得出审计结论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5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坛”上,编写了第一本系统介绍现代审计方法教材《审计:鉴证与风险》的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学教授罗伯特·奈切尔(W.RobertKnechel)在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与障碍”的演讲中举例说明了经营风险审计的运用[1]:

Rubbermaid曾是美国全球领先的塑料制品生产商,产品包括储藏罐和垃圾箱等。在90年代中期,该公司连续数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4%,且连续三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企业”。

对Rubbermaid进行战略分析后发现,该公司对原油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因为塑料制品的一个重要原料是树脂,而树脂是通过原油炼制的。但Rubbermaid没有采取任何控制原材料风险的措施——既没有集中采购,也没有与供应商签订长期购买合同。而实际上,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脂消费商之一,以其采购规模,完全可以通过谈判获得很优惠的价格。但该公司没有利用集中采购所能赋予它的定价能力,而是在全球12个地方分别采购。当原油价格上涨时,它只能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

该公司也未能有效管理与最大客户沃尔玛的关系。沃尔玛拒绝接受价格上涨,并把Rubbermaid的产品放在靠里的货架上,而将Rubbermaid的低价竞争对手Sterlite的产品置于位置最好的货架上。

该公司另一个战略方面的问题是制定的增长目标太高——试图维持14%的年增长率。实现目标的困难给管理层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一点对于内控环境十分不利。同时,它在欧洲的扩张也遭遇挫折。

基于这些情况,审计师可作出合理的财务业绩预期:销售增长放缓、销售毛利收窄、利润降低、研发费用需要增加等。假如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形,如这一年的销售毛利反而比去年增加等,审计师就要打个问号。同时,审计师可能估计它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以达到业绩目标,这就需要对成本结构进行分析,看它有没有改变产品配方来压缩成本;如果它产量过大而销售又不利,它的库存应该会增加;还有资本结构方面,它在欧洲投资失败,这些资本是否作为坏帐冲销掉;等等。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评估,审计师可以判断出该公司风险较高的领域。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现代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重点,而不是像传统的审计方式那样,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审计平台的扩大对审计师的现有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我国实施经营风险审计会遇到职业能力问题,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数据库、信息化建设和人员结构是否具备了执行能力;对审计师来说,是否具备进行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考核分析等的能力。审计师的知识重心将从目前的会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中心要求审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不能今天做银行、明天做商业,审计师要分行业审计,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接受行业知识训练。

同时,在现代审计框架下,审计师的工作方式也将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风险评估取代审计测试成为经营风险审计的工作重心;审计师不仅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分析非财务数据;对于风险不同的企业采用个性化审计程序,这意味着,审计师的工作将不再是单纯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而会因审计对象不同而千差万别。

新审计准则范文2

关键词:新审计准则 审计实务 影响

新国家审计准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经审计长会议于2010年7月8日审议通过,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审计准则结构清晰,有助于提高准则执行和理解的一致性;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目标;充分体现了指导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准则的审计实务指导作用。新审计准则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我们下面展开分析。

一、新审计准则尊重审计实践的特点

新审计准则注意吸收和总结我国审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体现出了充分尊重审计实践的特点。

首先,取消了审前调查的提法,更加符合审计实践的需要。过去我们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标志作为划分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的分界线,审前调查阶段是审计方案形成前的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作为审计方案之后阶段。这种阶段划分的主要弊端是在审计实践中要完全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在审计实践中要对多个地区进行审计,审计组要使编制的实施方案真正的对其它地区审计有指导意义,那么作为审前调查阶段必将对一个地区进行试审,取证不能等到审计实施方案出台才进行。所以,取消了审前调查的提法更加符合审计实践的需要。

其次,没有具体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的提交时间,考虑到了在审计实践中实施方案的是动态的。我们的审计实践中,审计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开始审计时,审计组长要根据总体要求分配工作任务,如安排谁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通过审计了一段时间要进行阶段总结,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讨论前一阶段的审计状况、确定下一阶段的重地以及调整审计分工等。这些安排实际上是最有指导意义的最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所以说,新审计准则没有具体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的提交时间是考虑到了在审计实践中实施方案的是动态的。

再次,考虑到审计人员开展审计时的实际做法取消了风险评估和重要性水平等概念,用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第67条),从问题的性质、金额及其具体环境,判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第68条),根据重要性原则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第70条)等取而代之。

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一)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新审计准则较以往相关规定来讲,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具体并有所提高,如,在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并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在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5个方面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通过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方式,对审计明确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另外,新审计准则对审理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其次要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再次要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因为在审计实务中,审理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二)对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影响

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新审计准则体系凸显了风险审计理念,指出要在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的基础上,预先做出对审计项目的风险职业判断,并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1)审计计划规定:要通过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进而评估项目风险水平,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2)审计实施方案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3)审计报告的编审规定: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新审计准则体现了全面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强调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能够使审计人员科学、准确地判断风险领域和重大风险点,从而可以根据找出的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防范审计风险和降低审计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三)对绩效审计的影响

传统绩效审计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经济指标,这是由于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科学发展观等崭新理论的不断提出,审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审计准则顺应了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对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效益性的评价和监督作了更加全面科学的界定。

国家审计的效益性评价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发展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效果、效率和效益,更加关注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使得对绩效审计更加具有指导性、绩效审计的内容更加科学,体现了国家审计与国际接轨开始融入世界绩效审计主流,体现了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的转型。

三、结语

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价值。但审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审计工作的推进和完善仍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磊.关于国家审计准则的几点认识[EB/OL].审计署网站,cache.省略. 2010-12-14

新审计准则范文3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供有效地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新审计准则范文4

关键字:会计准则 财务报告

一.问题提出

纵观现有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直接研究企业会计准则(指基本准则,以下同)的专著和文章已不少见,有关会计信息的文章也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也不乏一些提到为何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间接地、不明晰地提到会计准则不完善对会计信息造成影响,如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2002):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会计准则专题(1999)中“完善会计准则,抑制会计报表粉饰”(黄世忠)。更多着重从经济学理论、环境因素和企业理性经济人角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但却很少读到以信息为出发点来直接反思企业会计准则。我们知道会计信息是会计准则的“产物”, 会计准则不仅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曲晓辉,陈少华 等,1999);从哲学的相互作用模式可知,在排除人为执行因素等其他条件影响下,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应直接反映会计准则的完善性,而且是检验会计准则是否“高质量”(authur.levitt,1997)的主要衡量标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思考,笔者觉得从会计信息质量出发来反思、检讨会计准则是一种有价值的逆向思维模式,本文正是以此思维为导向,基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来审视我国会计准则,期望能达到“管中窥豹”作用,以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

二. 分析与反思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质量衡量是以质量特征为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会计信息是否达到1)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2)中立原则(曲晓辉,陈少华,杨金忠,1999)。作为人造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要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必须有相应的规则来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这就是会计准则。在作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及理性经济人的条件下,信息提供者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或保护自身利益需要,一般会,或者难免会不情愿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动态的,而会计准则是静态的,所以会计准则在规范会计信息提供方面存在滞后性。以下论述主要从财务报告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现有会计准则的缺陷。

1.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损益表披露的信息看,均存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虽说都是用数字表示,却是性质不同的、能带来经济后果的数字。从数学常识可知,不同性质的数字加总是没有意义的。在资产负债表中,现金类和负债类的计量属性基本是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虽说固定资产采取期末账面净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计价,也只有在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净值下才可能一致,而折旧作为一种成本分摊程序,是权责发生制下为了匹配收入、执行损益表的手段,并无改变固定资产的计量属性。存货、无形资产也有类似的效应。所有者权益是资产总额与负债的差,就更不能分清计量属性,结果变成了一个促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成立的附属品。资产总额也成了一堆不能真正反映企业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意义甚微的数字堆积器。这种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资产负债表使得投资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企业真正的财务实力,债权人也不清楚其债权的保障能力,当然这样的报表对企业的再融资也是相当不利的。虽然可从会计报表陈述中提炼一些有用的财务指标,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损益表中的折旧金额来源于固定资产等项目,计量属性有别于收入等项目,结果对报表使用者至关重要的净利润却成了一块“鸡肋”。这方面的缺陷也许是普遍的,在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存在。但我们不能就此说这不是我国准则的问题,难道我们非要等到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有所完善再加以借鉴以节省大量研究成本吗?况且各国的会计准则是不同的,而到时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又出现新问题时只能“望洋兴叹”。这也许是准则在计量方面一大缺憾吧。而2005年6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仍只规定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计量,而有关报表的第二次确认、计量一字未提(见第十四条)。

2.信息报告不全面,甚至有些重要财务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或明晰显示,也只是在其他财务报告中做简单的陈述。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类似商誉、企业优秀管理团队和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仍无法清晰地确认和揭露。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本在创造企业价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却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认和计量,明晰地让报表使用者一目了然发现;而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也只是轻描淡写。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其巨额投资被无情地当作“小丑”直接混杂在期间费用里,未做独立的、明晰的报告。所有这些似乎与重要性原则相违背,当然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整体价值认识与评估。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理智经济决策也就理所当然的。会计信息带来的“经济后果”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信息,也促使他们更需要多了解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毕竟过去和现在的会计信息最多只能提供一种参考价值,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是企业未来的经济行为,这样看来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显得更具有相关性。目前信息需求也体现了这个趋势。这些有关企业未来发展预测的信息不能冠冕堂皇地进入会计报表看似由于确认、计量的不成熟导致,实际上是会计信息可靠性质量特征约束的结果。正如前述,会计信息应先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再求其中立,信息质量特征只不过是这两个目标的表现形式。尽管证监会2002年《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规定,鼓励披露新年度的盈余预测。但这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只是自愿的,不可避免地更多只能看到利好的信息,与全面了解企业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相距甚远,造成财务报告中的其他信息也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当然有关非财务信息的定性披露也是不完善的,这不可说是我国报告程序的不足。随着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不断提高,如创新的金融工具,快速地查找与报表某项目相关联的全面信息,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我国报告程序的挑战。在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列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披露对于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五十二条),即信息使用者仍然只能得到过去和现在的信息。

3.报表要素定义不明晰,有些与其他规定是不一致的,甚至有的缺少定义。特别是会计报表项目也缺乏严格定义或诠释。虽说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看似划定了其实质内容,其实不然。作为债权人也拥有要求企业对其债权的偿付权,最终也落实到用资产特别是现金偿付其债权,也可视为“在企业资产享有的经济利益”,而且债权人也是企业资源的提供者,在这层意义上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诚如上述所言,其计量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堆积器。利润定义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准则中经营的滥用使得利润的定义变得模糊起来。在准则说明中得到的净利润也只是其他项目加加减减的结果,并无给出严格定义,而且我们也经常看到净利润等价词,净收益等词的混用。这对我们专业会计人员难免都有混淆的时候,对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至少是准确理解信息的一道障碍。对一个标准的规范来说也是一种纯洁的“玷污”。在对现金流量表说明中,明确规定其包含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按前述利润定义似乎不该包含筹资与投资产生的收益。但利润定义里却明显地包含投资净收益。那是否说是现金流量表规定出错呢?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知,六大要素是针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设计的,现金流量表的项目是缺乏定义的,但不管是哪个定义出的错,都是准则本身的问题。另外报表组成的明细项目更是缺乏定义,只是规定哪些会计科目金额归宿哪些项目,如货币资金是反映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金额的项目。最终在会计科目发生变化时又将是人为硬性规定,这种过度的主观不应是我们制定准则应有的程序。这是否说明我国准则在制定中缺乏“一部…指导形成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fasb,1976)的会计理论?目前我国信息使用者从辅助作用的报表附注等其他财务报告中寻找更为有价值的信息,说明会计报表中信息价值主导地位的“弱化”。征求意见稿中仍未对所有者权益等报表要素、项目进行定义,上述的其他问题基本未得到解决。

4.当前会计信息很难满足使用者需求除了与财务报告的内容、格式和形成过程相关,很大程度上受准则制定的逻辑起点的影响。我们知道会计基本假设是我国会计环境决定下的产物,是我们进行会计活动的基本前提,但并不等价于我们制定准则的模式就是“假设-原则-准则”(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准则专题》,1999)。既然会计准则制定的首要目标是产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也许以此目标为起点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70年代的美国已经开始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目标为研究起点,进而反推出会计信息特征的要求,再进一步达到此目标所需的“游戏规则”-确认、计量、计录和报告。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极限性,更多强调信息相关性,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能是有害的,进而影响会计准则的“中立性原则”。如何协调好准则制定的两大目标将关系到我国会计信息的地位,也将最终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对财务报告所传递会计信息的分析,笔者注意到我国现有会计准则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针对笔者所观察到的缺陷,建议如下:

1.目前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有其合理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为它们存在提供合理空间。历史成本更多维护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则要求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按当前会计环境来看单独使用某种计量属性似乎还不成熟。当然我们在此并不是要全盘肯定或否定某种计量属性,只是研讨如何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补救措施以真正达到制定准则的目的。且我们的准则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陈述上,更重要是起到提供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意义。随着信息使用者对公司报告其真实财务实力的需求和未来预测信息的渴望,如何提供公司真正偿债能力的信息也日益尖锐,可惜是目前各国均未提出规范的准则,幸运的是我们的会计学者以为此付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按照robert n. anthony的构想,启用偿债能力表,即用公允价值表示的资产及负债的报表,类似企业清算时的财务状况说明书。robert n. anthony还建议保留与公允价值不一致的两个概念:实现观和谨慎观,以保证净利润计算符合实际。当然必须指出此偿债能力表只是体现报表编制日的公允价值,不能说明日后的实际财务情况,同时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来编制此表是相当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投资者不能取得充分的信息历来是我国准则的缺陷,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我们必须指出充分不是针对某个或某些使用者而言,因为我们的报告是通用模式,且其报告的信息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包括政府、现有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和潜在投资者等。目前针对“软资产”缺乏可靠计量被拒之门外情况,我们建议在促进此类资产计量完善的同时,应让投资者对公司具有的这些潜在价值充分了解才是真正符合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也才能真正做到“信息使用者第一”的目标。为了缓解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进行价值判断而缺乏必要信息的困境,笔者建议准则应规范鼓励披露相关、可靠信息外,还需加强对公司诚信建设,还人造经济信息系统一个纯洁面目。同时在信息使用者面前树立一个高度信任的政府形象。

3.我们知道所有传递给外部的信息必须经过报告程序才能真正传达到使用者手中,如何分解报告的内容以便让信息使用者更快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关系到报告的成败。目前我国会计报表的“弱化”说明报表主体设计不合理,除了确认和计量的发展外,还需突出某些重要的会计信息,如研发费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改变现有的报告模式或利用现有的信息重构新的报表,因为信息使用者往往要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重新编制,有时不能取到某一单项的信息,所以信息的详细程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当然披露过分明细的信息也会透露企业的商业秘密,而且根据科斯第三定理可知,准则的设计、制定与实施均存在成本问题。我们建议尽可能披露详细的原始信息同时,对重要的大类进行单独报告以满足不同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4.目前从我国会计准则内容上看,基本上趋同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实与完善的概念框架还相距甚远,从其指导下的具体准则和产出的会计信息已充分说明。其中本应只是原则性指导却成了明细的操作手册是其突出缺点,也使得会计准则最终不能很好形成前后一贯,首尾相连的逻辑推理。而05年的征求意见稿中只规范财务报表,缩小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范畴。在此笔者建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分离,概念框架应着重从纯技术角度来发展和评价准则,而作为准则因受经济后果的影响,必然受政治层面的干扰(刘峰,1996)。当然我们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同时需牢记各国的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同时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技术规范是开放性的,存在着国际通用的基本概念,加强本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要求,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新审计准则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内部审计;影响;关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并且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这种外部环境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加强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就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的企业实际上都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仍然没有满足企业强化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组织内部管理体系当中,内部审计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会计准则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和实施内部审计制度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当中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社会团体、金融机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的单位应该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来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且为了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权限,权利机构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指定相应的规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会计准则与内部审计存在一定的联系。围观的会计准则包括委托关系、组织结构、不相容制度以及管理层素质等等,有效的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主要通过对一切真实经济事项的记录和确认,并且对其经济业务充分的、及时的描述出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的分类这些经济业务。一般情况下来讲,企业内部审计的事项包括信息披露事务、对外担保、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投资、募集资金使用等等,确保合理性、完整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落实,以实施有效性为基础来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对财务报告事务和企业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审查和评价其实施情况,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提交给审计委员会至少要保证每年一次的频率,在评价报告中一一列明评价和审计内部控制的改善意见和审查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旦会计准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的程序与操作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真实性的有效内部保证机制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由企业内部审计与会计准则充分结合而构成的,两者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依存。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分析

1.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更新知识结构体系

新会计准则中所改动的内容比较多,甚至也相应的调整了会计最基本的核算原则,具体改动的内容包括:变革金融工具准则、变革债务重组方法、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更存货管理的核算方法、变革合并报表的基本理论等等。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增加了很多旧会计准则所没有的新内容,例如生物资产、企业合并、石油天然气、股份支付、金融工具、政府补助、保险合同、投资性房地产等等。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不断地变化的新准则有良好的掌握程度,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应不断的提高,使其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审计原则,并严格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熟悉和了解税务、会计、企业管理以及审计方面的标准与实务,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力。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只有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程序、方法和内容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此外,控制、评价和识别风险的能力也是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对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评价财务报告。最后,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应该引起每一个企业的高度重视,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的技能、新的法规、新的知识,才能够使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更新,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随着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新规范、新准则和新法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地学习,对这些新知识掌握的越熟练,在客观评价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过程中才越能够保证其有效性,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加审计风险

企业通过新会计准则获得了更多的会计选择权,这就增大了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空间,原本谨慎性的会计信息逐渐过渡成中性的会计信息。由于加大了会计自由裁量权,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产生了过多的依赖,导致企业内部操作财务数据的现象只多不少。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情况,随着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一些钻会计准则漏洞、滥用会计准则的现象也将逐渐蔓延,在短期内实际上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在实施新准则之后,企业账面利润极有可能出现亏损或降低的问题,但是实际经营状况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无疑就说明了企业极有可能在人为操控利润,使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是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实施新会计准则,就要求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较高的地位,真正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例如,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全有效可以保证企业董事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等方面。

三、新会计准则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认识及建议

在新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实战工作中,第一,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和与国际接轨,涵盖了各类企业,确保企业活动,以确保企业的利润。第二,新会计准则的建立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各会计主体和内容的变化影响着内部审计控制工作的内容、人员的要求,而内部审计的实施也体现了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然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成本的增加。第三,内部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的新内容,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增加审计风险。新会计准则技术难度系数加大,审计技术受到挑战。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内部审计执行总是受到新会计准则环境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准则越复杂,对会计的影响就越明显,外部监管环境就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随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两者互为取舍。只有根据会计准则不断变化,适时地完善内部控制的有关功能,才能使会计职能不断完善,会计行为逐步优化。在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中,作为审计人员的应更新审计理念,掌握最新的审计技术,更进一步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方法有以下几项:首先,政府部门以及财政部应加大对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和举办相应的岗位培训。比如:关于重视新会计科目的建立与新旧会计准则转换的会计处理方法。其次,论企业自身,应建立出和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法》制定满足企业需求的内部审计制度,并满足了信息网络发展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网络审计系统。最后,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计应完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满足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更加谨慎,更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大力与其他企业管理部门,需要更多的关注有关部门,企业需要更多的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要求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构及其从业人员要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对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的全面掌握才能够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以提高,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作者:孙丽华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土地整理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刍议[J].中外企业家,2015,(1):122,127.

新审计准则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影响;转型

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审计内容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工作亟需进行革新。为了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新准则的推行,要求企业内审工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型,这对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1.内部审计概念

根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审概念定义为,对组织内部各类控制工作及业务进行独立性评价,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独立监督,并确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与方针,业务活动是否实现了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地利用了经济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现阶段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重新进行了阐述,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兼具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咨询活动,主要通过系统性的方式方法,对组织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审查与评价,从而优化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内部审计准则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准则,主要指的是各级政府机关与各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遵循的相关原则。内部审计准则是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并推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逐渐重视起了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广泛吸纳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意见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对传统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内部审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实务指南三部分组成。

二、我国内部审计开展现状与新内部审计准则实行的必要性

1.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现状

根据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应在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依照本单位与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围绕单位与部门的经济活动在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参与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报告审批都是有相关单位与部门的领导直接做决定,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遵循领导的指示开展工作并报告工作。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将我国企业与政府机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主要负责人领导,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不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还有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后不久便被撤销、合并,或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目前的这种领导隶属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独立性难以保证,经营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限制了其控制和评价作用的发挥。

2.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们的内部审计准则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改动,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不是很长远,长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内部审计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所以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是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

三、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1.对内部审计准则内容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在制度规划、文字表述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首先内部审计定义修订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同时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立足于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把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起来,使内部工作计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2.对内部审计准则质量的保证

新内部审计把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制定准则的三个目的之一,彰显了内审质量的重要性。制定准则的依据有所改动。依据提高到《审计法》及《实施条件》的层面,彰显了《基本准则》的严谨,高端和大气。新内部审计强化了内审的客观性、从属性和服务型,并提出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更加重视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现代性和规范性。

3.对内部审计的任务和人员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把内审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业务活动”不仅局限于“经营活动”,从而扩大了内审工作领域,还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审计内容,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并对内部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

四、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

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企业内审工作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审工作人员短时间内需掌握大量新内容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调整不仅仅涉及到部分内容的调整,甚至连根本性的职业道德原则也进行了调整,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新的内部审计定义进行深刻理解,明确新内部审计定义对职能范围的拓展,深入分析内部审计工作在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风险导向理念与相关准则进行结合,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当以风险为基础,合理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2)新内部审计准则应当立足于现阶段内部审计实际发展情况,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在调整过程中应当兼顾绩效审计准则的经济性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合理性,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保证准则调整的科学性。

在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删除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可操作性较低的内容。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修订与更新,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从而构建健全的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结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加大对新准则的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内部审计准则所调整的内容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理念,提升了准则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内审工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新内容、新原理,以确保自己更快地适应企业内审工作新要求,更好地融入到内审工作中。

2.加大了企业行业的信息指导

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不断进行着完善,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也不断依附于企业的内部协调以及管理进行着转变。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情况的转变以及我国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报表也不断进行着改变,不断进行着规范与完善。

3.强化了风险的审计概念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中,通过相应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易出现的经营风险进行着规避与监控,并着重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日常的经营中,风险种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全面改善。从整体金融环境来讲,内部审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产生相应的提示功能。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法律环境、监管力度等难以预测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经营风险的预测也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出台的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一系列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预测,进而帮助企业强化管理措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转移,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威胁。

五、新内部审计准则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调整,企业内审单位及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及转型企业内审工作:

1.加强学习新内部审计准则,进一步提升内审技巧与方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新挑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对新内部审计准则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提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内审工作人员重点把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之处,并努力提升自身的内审技巧与具体方法,由账项审计人员提升为审计分析人员,以实现在审计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一步,以达到满足企业内审工作发展的需求,否则难以对企业的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判断。

2.深入分析及掌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差异所在

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对应的变化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并应用于企业实际内审工作中。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变化之处,不仅仅包括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内部审计范围、目标的变化,以及准则的适用范围的变化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IIA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确认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事项进行鉴证,并在见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而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则是在确定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是确认功能的升华。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监督职能的查错纠弊功能不同,新会计准则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强调咨询功能带来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与评价职能无法全面地反映现阶段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借鉴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新内部审计准则将监督职能、评价职能转换为确定职能与咨询职能,从而有效的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

(2)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功能。并进一步确定了对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价值增值、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影响力与层次。

(3)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将传统的企业经营活动审计转变为业务活动,将传统局限于以盈利组织为主的业务范围拓宽到了非盈利组织。同时新内部审计准则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关注度。

3.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强化内审管理

(1)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任何一企业内审管理控制制度均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因此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是内审管控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基础与保障,企业应该关注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工作,特别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是说,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必须以新内部审计准则层面出发,突破以往的内审管控理念的约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促使企业内审管控制度得以高效执行。

(2)强化企业的内审管理工作。企业内审工作是企业审计进行内部管控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力争确保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并从本质上规避各种风险,完善管理制度。另外,设置企业内审管理部门时,应该确保内审部门管理职责清晰,并确保内审工作人员及管理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其应有的工作专业独立性,以便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企业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建设。强大、完善的信息平台,可为企业内部审计管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实际运营及销售数据。基于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发现审计日常作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财务管控风险。另外,健全、完善的信息平台同样能够让那些想要盗取或者修改企业经营信息的不法分子失去了宝贵的良机,确保企业经营正常平稳开展。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准则的革新对企业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层面,还是在加强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作业层面,均要求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保持更为谨慎的心态,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给予更大的重视,更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强大的支持。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更需要深入地分析与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掌握新的内审知识、工作技巧与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下的内审工作需求,更好地推进企业内审工作开展,确保企业内审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

[2]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J].青海金融,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