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法范例

新审计法

新审计法范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发展与转变

在企业日常运转的过程当中,财务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企业当中各项生产经营资金的科学管理,从而保证企业当中资金安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以保障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之下,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所以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从而助力企业能够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当中实现井然有序的发展。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及财务审计工作概述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介绍。新企业会计准则指的是由我国财政部2018年所的新条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1]。同时,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国家又针对新会计准则在实际当中的施行情况进行了必要的系列修订处理。2018年财政部主持并且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日常运营过程当中的会计处理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与指导,从而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内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系统,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企业运转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也更加符合国际财务管理标准。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前提下,企业当中的财务工作也需要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调整,从而确保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助力企业实现蓬勃发展。

(二)财务审计工作介绍。财务审计工作是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目的是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内容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条款有17项,几乎占到整体的一半,而这也是新企业会计准则所产生的重要变动内容。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和当期损益的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在企业日常运营中,针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可以之前将其认定为公允价值计量,并且若是其发生一定的变动便可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等金融资产的持有所得、债务重组损益以及非货币交易损益等。总而言之,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企业在核算可出售的金融资产过程当中,便可以将损失或者收益列入当期的损益当中。

(二)科目内容划分以及名称的变更。在新会计准则当中,科目内容划分以及名称的变更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后,需要将营业的额外收入计入的会计信息当中,其中的管理费用采用科目当中的四小税科目,随后再将其加入税金以及附加核算科目中。此外,在企业发展与运营期间,针对其中某些会计科目所发生的变化,需要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依据相关的管理机制以正确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以此防止由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缺陷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同时,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提出了企业需要对于营业额外收入等科目进行二次划分。在此要求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依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各项规定科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且科学,构建以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发展效率的长效发展机制。

(三)财务报表内容的变更。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财务报表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更,主要便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开展阶段,其中的各项财务信息来源较为复杂,同时数量繁多,如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企业权益变动表等方面。而这些资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对于以上方面资料进行充分的统计以及分析才能形成正确的财务报表内容[2]。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之后,其中的一部分资料报表信息则产生一定变更,如资产负债表当中增添了“资产处置收益”的科目,而这也实现了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细化管理的目标。同时,通过新企业会计标准也可以有效实现对于企业内部财务报表信息的全面优化以及有效调整,从而开辟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新渠道,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披露企业当中的财务信息,使企业当中各项财务信息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背景,并且令企业决策层能够根据财务管理工作所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建议

(一)认真落实审前调查。在新会计准则之下,为了优质做好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确保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以及规范性,需要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科学且合理的开展审计工作,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实现稳定且高效的发展。实在实际当中首先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便是认真落实审计前的调查,通过该项工作环节有利于审计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3]。在此工作阶段,需要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管理体制、企业人员编制、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财务机构的工作情况等,充分了解以上内容才可以确保财务审计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此外,财务审计人员也需要适当性了解企业当中的各项财务预算以及具体的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在调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于以上方面指标进行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同时知晓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以及经营事项,明确企业当中的各项资金流向,掌握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是否充分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从而确保企业当中的审计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并且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

(二)重视内控制度的检查与评价。为了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之下充分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促使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还需要财务审计人员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针对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有效的检查以及评价[4]。从本质上来说,该项工作内容也属于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的过程当中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内容。若是企业内控制度完善,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中有可能产生的失误,规避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阶段的徇私舞弊风险,而这样也有利于财务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开展阶段也需要充分重视起内控制度的检查以及评价。首先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的调查以及汇总,其次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企业内控制度进行有效评价,最后还需要重视在审计期间针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必要性的审计检查,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开展效率,促使该项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

(三)强化现场盘查与监督。现场盘查以及监督也是审计工作在开展阶段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之下,审计工作人员也需要重点开展现场的盘查以及监督,从而促使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且符合相关标准,助力企业实现井然有序的发展,同时保证企业中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性[5]。针对现场盘查以及监督来说,主要便是审计人员通过各种实物资产、有价证券或者是货币资金等方面固有资产形式的实物盘点从而进行现场的监督活动。在此期间需要对于企业当中的有形资产进行有效的抽查,用以核实该有形资产是否为真实存在,检查其中的有形资产与账面信息是否相符合,这样便可以在审计工作开展阶段有效查明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存在缺陷,防止企业舞弊的现象产生。除此之外,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之下,审计工作人员也需要针对其中的贵重物资进行重点排查,在此阶段可以采取详细抽查复点的形式,以此确保审计工作能够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此外,还需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有形资产是否存在减值因素以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在此阶段可以通过现场的排查方式进行,以此有效提升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优化财务审计工作的水平,全方位确保企业在生产与运营过程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之下,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对于审计人员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审计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科学且合理地分析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一系列变更内容,并且高质量开展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以此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书仁.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J].财经界,2010(23):303-304.

[2]王奎.解读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J].财经界,2020,542(3):161-162.

[3]巩中丽.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审计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9,526(9):171-172.

[4]陈萧羽.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方法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8(21):98-99.

新审计法范文2

关键词:荷兰;审计院;绩效审计;最新发展;启示

一、引言

荷兰的国家审计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前,荷兰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审计活动,同时也是多个审计组织成员国之一。绩效审计是荷兰具有代表性的审计,环境审计又是荷兰绩效审计的特色审计,经验丰富。在信息共享时代,审计知识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荷兰绩效审计的最新发展

(一)荷兰的国际活动。荷兰积极参与国家审计活动,希望与他国交流审计工作,共同促进审计研究的发现,为其审计研究增加附加值,加强外国审计机构的制度,帮助伙伴国家提高公共财物管理,提升公众对审计信任度,促进审计文化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在国际上荷兰审计院积极参与各类活动:INTOSAI开发委员会的工作,制定审计机构标准、能力建设、对诸如金融危机和大数据之类的发展采取联合对策;作为审计与道德、环境审计和IT审计工作组的成员;自1960年以来荷兰审计院一直作为欧洲联络委员会成员与欧盟其他最高审计机构合作。

(二)荷兰绩效审计发展历史。1927年,荷兰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授权审计院审批国家决算,并扩大了绩效审计范围。在50年代和60年代一直有加强绩效审计的讨论声音。于是,在1976年新的《预算和会计法》中要求审计院开展绩效审计,同时允许依靠内部审计,这样就有效协调审计院人员有限与政府活动与职能之间日益扩大之间的矛盾,至此也扩展了审计范围,给予审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帮助了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荷兰开展的绩效审计大致可分为两种,对大多数或所有的政府各部共同的支出的横向绩效审计,还有活动和政策进行比较性分析与协调,以及对某个部门进行审计的纵向绩效审计。审计院在1985年发表了第一份政府范围的绩效审计报告,主要报告政府各部会计部门的组织情况。自1985年以来,审计院每年至少发表一份政府范围的绩效审计报告。如1986年,审计报告内容是关于预算过程的控制;1988年,审计报告是关于对722项中央政府补贴的管理效率和效果的评价结果;1990年,对政府组织政策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绩效审计。

(三)荷兰绩效审计最新发展。1.绩效审计目标。荷兰绩效审计的目标就是改善荷兰政府,以及有关组织机构运营的合规性、效益性、效果性。2.绩效审计内容在早期的实践中,荷兰的绩效审计较多关注程序、制度之类,认为正确的程序和可信赖的制度更为重要,没有十分重视审计结果。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为了更符合经济活动的发展幸会,现在荷兰审计院越来越重视效率和效果的研究,逐渐将关注的重心从程序制度转变到绩效审计关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包括环保性与公平性。3.绩效审计对象当前,在荷兰审计院官方网站显示现在已经开展过的审计主题有45个,主要研究并重点关注的方向为具有重大财务和社会意义的政策领域和主题。也从中可见荷兰是以审计对象的目标开展绩效审计,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给予不同关注点。审计主体就是绩效审计的对象。当前,荷兰对数十个政策领域开展过审计工作,涵盖领域十分广泛,主题囊括较为全面,展现了荷兰绩效审计工作丰富的经验。4.绩效审计标准根据荷兰的法律要求,在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以目标为导向的国家管理,即审计财务制度、合同和保证各项支出经济性的制度等;(2)公共服务组织、审计组织的经济性和效率性;(3)公共服务功能、审计政策的效果性。这也构成荷兰绩效审计的主要标准。5.绩效审计依据以荷兰绩效审计中的特色审计,即以环境审计为例,作为开展环境审计的代表性国家,也是最为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荷兰的绩效审计重点关注如社会福利、居民收入、教育、住房、社会安全等领域,首先在开展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再进行绩效审计。环境问题是荷兰绩效审计计划的六大主题之一,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开发、健康威胁、物理环境退化等。根据荷兰最高审计机关网站上公布的环境审计方面最新的审计研究成果有海上风能成本、空气质量联合报告研究、解决肥料污染畜牧业、能源政策等,目前成果丰富。荷兰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来自欧盟的环境保护条约指令,相关欧盟法院关于环境案件的判例,以及荷兰自己国内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荷兰法院有关环境案例的判例。自1989年起,荷兰政府通过定期制定并公布《全国环境规划政策》,确定一段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规定大部分环境领域的一般标准,构建评价政府、公民环境行为调控的基础与准绳。审计人员通过对此参照,形成有关标准,构建出评价审计结果、得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框架,以此来执行开展审计工作。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环境管理法》等法律支持,均为荷兰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审计依据。

三、荷兰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

(一)开展绩效审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荷兰为代表的国家对绩效审计的资源投入比重较大,甚至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之一,绩效审计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我国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扩展。多于他国交流,借鉴他国绩效审计,更多细节关于哪些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如何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目标等不能仅限于笼统、模糊的提到开展绩效审计而已,更应该细化具体化实化,虽然不能一下子规划出全面的绩效审计执行蓝图,但是可以逐渐丰富。

(二)绩效审计的开展需要法律作为支撑。荷兰的绩效审计有法律权力保护,可以有法律依据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干扰,所以搜集审计信息时能够得到被审计方的工作配合。就荷兰的绩效审计开展来看,如果绩效审计有相应的法律和准则体系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规范工作流程,获得较好的审计效果。由于荷兰开展绩效审计时间长,相关审计准则与审计体系也比较完善,而我国目前绩效审计开展也正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所以健全的法律和准则体系不可或缺,这不仅在于绩效审计,对于其他类型审计也是如此。

(三)绩效审计结果多渠道公开透明。荷兰绩效审计开展过的项目在其官方网站上均有披露,公布的报告内容包括审计背景、原因、任务、目标,审计方法与出具的建议等。对于更重要的长期项目则根据审计内容、审计报告、给众议院的信件、政策文件等,进行汇总,并出版成为刊物。相比之下我国绩效审计结果公开,不多一方面不利于审计人员之间展开信息交流、从同类型绩效审计项目中相互借鉴学习,对绩效审计开展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等其他形式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公众监督的过程也是对政府保持信心的过程。因而,就审计结果公开方式方法而言,可以从荷兰绩效审计实践上借鉴经验,多渠道公开审计报告,让可以透明的审计结果透明,增加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为民服务的性质。

(四)绩效审计技术应用方法多样。荷兰的绩效审计多应用调查、评估和分析技术等审计方法,方法多样。且一个审计项目往往运用三种以上的审计方法,包括政策文件研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评估,组织会议讨论等形式。通过荷兰绩效审计运用的方式,可以看到现实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审计人员不断随机应变,因而绩效审计方法也需要不断进步以适应实际情况,这意味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创建审计共享平台或许有助于审计人员交流审计技术,经验借鉴,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五)利用审计合作提升审计质量。审计工作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与其他部门、其他审计审计方式相结合。荷兰绩效审计工作中利用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与其他部门保持沟通,保证审计工作不重复,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且在荷兰的国际审计工作中,可以看到荷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进行审计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这也时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启示,展开多方合作,保持审计工作沟通,吸收各方建议。

(六)审计机构保持独立。荷兰的审计机构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开展审计工作,其最高审计机关和职员的地位、职能和权限受到法律保护,审计法案中规定了最高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审计对象、审计标准等,审计地位独立,不容易受到其他权利干预,有利于审计机关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保持客观公正。

四、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建议

我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通过对荷兰绩效审计最近发展得到的经验与启示,在其基础上提出以下四条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绩效审计工作保障。从荷兰绩效审计开展来看,在绩效审计方面的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完善,让绩效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理可用,保障审计独立性地位。对于审计人员关于绩效审计知识要不断进行培训,丰富绩效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不满足于通用审计方法的使用,也要掌握绩效审计专用的审计方法。构建绩效审计交流平台,分享已开展的绩效审计类型、审计案例、审计方法,保障审计人员的及时交流,成为审计人员共同探讨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平台,成为绩效审计工作的智囊库。

(二)丰富审计内容。荷兰绩效审计开展的主体十分丰富,不仅关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也关注成本、投入与产出,以及结果,根据当前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适时选择相匹配的目标。我国绩效审计正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审计内容还可以扩展丰富。在确保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审计内容可作出探索。

(三)增加审计结果报告公开程度。荷兰绩效审计结果报告有多种渠道,如网站、出版成刊物。审计结果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对各机构部门未来执行政策工作就会形成压力,督促自身做的更好。从长久来看,审计结果报告公开不仅是发现问题,也是督促被审计对象解决问题,以良好的状态继续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因此,国内绩效审计也应当不断完善审计公告公开制度,引入公众监督,适当制造压力促进多方进步发展。

(四)审计方法多样化。荷兰常用的审计方法有评估、调查、分析、政策文件研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会议讨论、与相关领导干部沟通了解等,针对这些审计方法,国内绩效审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并编写学习手册,再对绩效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五、结语

新审计法范文3

关键词:跨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创新;效率

一、引言

绩效审计是相关审计人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系统、独立、客观地评价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程度,提出合理的建议,改善并促进公共管理,为被审计单位的有关决策提供合理有益的信息。而政府绩效审计是评价政府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保障政府工作的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20世纪末,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执行情况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政府绩效审计制度不够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实,刘家义定义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全面、协调、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政府机构的需要,是提高财政支出绩效,适应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对政府审计的研究存在重财务轻绩效的现象,各级政府及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一致,绩效审计的内容仍有较大差距。另外,与之并行的绩效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均不够成熟,部分发达地区虽在不断尝试探索绩效审计的可行方法,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方法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做到通用,也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水平,国内政府绩效审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本项目通过对比不同环境背景下A市与B市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分析产生的差异及其原因,为B市及西北地区乃至各地政府绩效审计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从而使地方审计机关以更专业的绩效审计水平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从而实现有效的审计监督,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推动全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实践发展。

二、相关概念论述

(一)政府绩效审计。199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正式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对公共部门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评价。

(二)区域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离不开区域发展,政府绩效审计的一大核心要求就在于促进国家公共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而,以区域发展为基础研究政府绩效审计的创新路径尤为重要。

(三)创新路径。本文中的创新路径,是通过对比两个经济政治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有着较大差异的区域,从部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开辟超出先进部分的创新路径,进而促进另一个部分的提升,最终达到先进带动后进,部分的提升促进整体发展的效果。

三、两地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差异

1、审计主体方面。多元化概念在A市政府绩效审计的履行中得到了较高程度的体现。政府绩效审计主体多元化为审计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多重保障,其主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人员,除此以外,A市政府充分寻求各行业专家学者资源,还严格依法依规外聘中介机构参与投资审计,创造了一个多元绩效审计主体普遍参与的审计模式,为其政府绩效审计保驾护航。反之,B市政府绩效审计主体略为单一,仍然处在依托政府审计机关,未能通过发掘其他助力的单一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政府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单一主体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审计难题。

2、审计对象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A市进一步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A市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针对更全面的财务及业务资料进行审计工作,拓宽了审计对象范围,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而B市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局限于可能不完善的财务资料及业务资料,审计范围不够广泛,可供筛选的审计资料又不充足,难以保证审计工作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

3、审计方法方面。A市政府引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扩大了审计的覆盖面,而B市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仍处在传统审计阶段,对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不够。

4、审计内容方面。A市政府除进行基础性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以外,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致力于开展对公共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另外,A市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拥有技术优势,通过大数据技术,不仅对各项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进行优化利用,还能深入了解信息系统,一定程度上把控数据来源。而B市则局限于审计政府及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资金往来的合规性,对一些公共管理部门的审计关注度不足。

(二)造成差异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审计发展的基础,持续且稳定的经济发展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A市作为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城市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财政收入也保持着稳定向好趋势,政府有能力集中资金,投资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而B市处在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优势资源不足且利用难度大。加上城乡差异明显,市场化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与A市还有很大差距,且为了发展经济,优先推进“重中之重”产业,资金链更为紧缩,限制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2、制度因素。A市在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法制精神,依法颁布实施了一些行政法规,顺应了审计发展和绩效管理的趋势。在经年累月的探索中,创新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学习其他地区绩效审计的经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绩效审计准则,不仅规范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也为相关审计人员提供了参考和指南,进一步提高了绩效审计管理水平。但目前为止,B市并未出台绩效审计方面的制度性文件,也未设计出合理的绩效审计标准,政府绩效管理及审计工作未能实现制度化和专业化。审计人员难以找到可依托的规范性条例,审计工作过于依靠个人的专业知识,使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更具主观性,不利于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3、公民的关注与监督。A市政府建立了市绩效考评网络,增加了公民参与渠道,推行政务公开,赋予了公众更多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机会,便于听取公众的合理诉求。A市公民通过网络评估,能够近距离地接触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十分便捷,不仅弥补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缺陷和不足,也增强了公民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相反,B市政务公开落实不到位,公民对有关事务了解甚少,关注度不高,参与意识也比较薄弱。即使有少数群众关注政府绩效管理,也缺乏与相关审计机关沟通的渠道,不便于提出诉求,难以发挥公民的社会监督作用。

4、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直接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多、范围广、涉及面复杂。审计工作需要实时追踪,跟随财政资金的去向,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审计。也就是说,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内容涉及全行业,这就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出了广泛的需求,审计人员除了基本的专业素养以外,还需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应对行业性审计问题。我们通过比较两地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发现A市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更为广泛,各类专业人才丰富,对不同的经济内容和创新观念适应性更强。相较之下,B市政府绩效审计则缺乏人才优势,审计人员知识架构更多停留在传统审计阶段,审计人员更新不及时,对大数据和现代化的审计手段接受缓慢。根据上述内容来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政府绩效审计推进情况差异明显,总体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而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总体水平,研究并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案尤为重要。

四、政府绩效审计创新方案

根据前文对两地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原因。据此为B市乃至西北地区或与B市背景相似的地方政府提供政府绩效审计的创新途径或参考,并且为各地政府绩效审计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从而使地方审计机关以更专业的绩效审计水平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参与管理当地政府的公共事务,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管理绩效。

(一)构建多元化主体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要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水平,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以政府审计机关主导,社会审计为辅”的审计体系,加大政府绩效审计监管力度,优化管理职能。一方面积极吸收外部审计主体参与政府绩效审计,建立内外结合的审计主体结构;另一方面要广泛的吸纳行业专家团队进行合作,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对相关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针对不同的审计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推进具体的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在不断改善审计体系,优化多元主体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善服务质量。

(二)发挥人民的社会监督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各项工作的进行都要经过人民的检验,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经济管理与发展有突出的意义,而人民群众恰恰是反馈政府工作情况的主人公。群众监督是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只有为人民开拓发表意见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诉求,才能集思广益,提升政府审计乃至管理水平。

(三)拓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首先,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仍然以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虽然部分类似A市的发达城市已经逐渐拓展,但国内总体政府绩效审计内容仍然比较局限,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我国绩效审计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财务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加强对整个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注。其次,必须更加注重政府绩效审计的过程和结果,增加对主要公共部门如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绩效审计。

(四)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西方国家多年来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建设的实践证明,完善和规范政府绩效审计制度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与法律规范,才能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为各部门审计人员提供一份有益的指导。第一,立法上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形成系统全面的绩效审计法律体系,规定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减轻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后顾之忧。第二,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向全社会传播政府绩效审计观念的同时,提高被审计单位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促进其配合审计机关工作,从而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提升政府或有关各个部门各项资金使用的效益。第三,积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体制,切实保证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五)创新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为了应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必须不断创新审计方法。第一,要建立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持续绩效审计。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着重开发大数据技术对信息的筛选功能,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互补充,使审计的覆盖面更广,提高审计数据的使用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第二,建立绩效审计考评网络,实时记录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并阶段性的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对接,监督有关部门是否正确决策并有效地履行职责,才能充分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新审计法范文4

关键词:财务审计;业务创新;融合发展

引言

企业在决策进行哪一项经营时会参考上一个月的支出,把不必要的项目排除出去,持续投资盈利大的项目,与此同时,增加新的项目作为实经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对盈利的大小进行判断是否持续投资。这里就需要审计把企业的账目检查完之后把结果作为企业的参考。企业要根据审计后的结果不断地更新所要经营的项目,尽早的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投资。

一、财务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1.核查企业经济的真实准确性

企业和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每一个企业能享受到社会的任何福利都离不开自己能够为社会做的贡献,要想长久地发展,成为别人的榜样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且把自己的信仰传递给大众,凡是贪小便宜偷税漏税行为都会影响社会的进步最终影响自己的发展理念。审计员审查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对企业的负责,是对社会的负责。审计员主要负责检查企业是否把所有的经营项目全部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企业内部的库存是否与账目表上一一对应,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是否真实,金额是否和票据的上的金额一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常规检查促进企业按时交税。

2.监督企业经济的合理合法性

企业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如果盈利了需要上交税款,如果经营失败破产时也要走正常的法律程度。但不论企业项目经营的好坏,所经营的项目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审计员要在核查企业财务表时就要监督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要坚决抵制,并且作为反面教材给其他企业作为警告。

二、审计业务的创新

1.转变财务审计的模式

传统的审计方式是每个月固定的时间内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把上月的财务报表上交给审计员,审计员通过一系列的账本去核对企业所记录的项目,而企业经营的不止一个项目,核查的企业的多个内容,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每个区域的都有很多家企业,而核查一家企业需要很长时间,按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审计时间长,长久下去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通过审计结果及时的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策略。现如今,技术发展较快,也可以把审计项目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较少时间上的消耗。有专业的人员把需要记录的相关内容通过专门的软件设计出来,再根据需要填写的内容设计相关的计算列表完成审计员需要审计的项目[1]。由传统的账目转换为无纸化办公,信心真实安全且记录详细全面,供审计员随时的查询与匹配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可以尽早的将审计结果反馈给各个企业让企业调整接下来的规划。

2.对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审计员在进行对企业财务的检查时要按照规定的流程,但这个过程耗时长,偶尔会出现错误,一般会由审计员多次检查,核对无误后签字以表示完成工作。这样的检查流程比较枯燥很容易造成审计员的厌烦心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审计员需要定时的培训,接受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在确保准确率的基础上减少时间的浪费,可以让每个审计员总结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是通过何种方法解决的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当再次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时以便于能更好更快的解决[2]。审计员在上岗前会学习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审计中要融会贯通的运用理论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理论需要专业审计师对审计员的培训加强训练,不断完善审计员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员,当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是突发状况都能及时应对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进行模拟训练

企业会经常举办模拟经营,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分析经营的项目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及市场细分后需要投入的时间长短人力多少,多次的模拟会发现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实际经营和模拟经营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只能通过模拟经营来降低可能在实际经营中的风险,风险降低不一定意味着企业一定能盈利,但降低风险可以减少企业的损失。审计业务同样在需要模拟训练,训练审计员的熟练程度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优化改进审计方法[3]。通过模拟训练发现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

三、财务审计的融合

财务是审计的基础,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企业在财务审查完要根据审查结果及变化着的市场做出企业目标方向的优化以便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当企业开始做强做大业务时随着收入的提高,企业也会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随之会吸引更多的合伙人及业务单,就可以不断的促进企业往好的方面发展。

四、财务审计的发展

审计在经过一系列的方式有了创新时会改变审计的方式,审计的创新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不论哪一种创新都需要用实践来证明,创新模式只是优化改进在审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适不适合审计员的操作需要审计员真正的实践.企业在统计财务时如果利用软件技术使财务状况一目了然,利于审计员的监察并且能够便利的传送相关的信息也会为审计带来极大的便利,使两者相互作用后共同发展。

五、结语

企业经营的好坏不能只从目前的盈利状况来判断,在前期投入人力物力时肯定会消耗一部分财力,在收入状况不佳时可以适当的改变经营模式,收入状况良好时可以为社会做贡献树立品牌在大众心里的形象。审计是一项繁琐又不能马虎的工作,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进行财务审计,要利用技术减少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大范围的任务。没有最合适的方法但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才有利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丁.试论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当代经济,2016(27):102-103.

[2]于艳霞.企业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7(13):149-150.

新审计法范文5

关键词:财务审计;业务创新;融合发展

引言

企业在决策进行哪一项经营时会参考上一个月的支出,把不必要的项目排除出去,持续投资盈利大的项目,与此同时,增加新的项目作为实经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对盈利的大小进行判断是否持续投资。这里就需要审计把企业的账目检查完之后把结果作为企业的参考。企业要根据审计后的结果不断地更新所要经营的项目,尽早的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投资。

一、财务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1.核查企业经济的真实准确性

企业和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每一个企业能享受到社会的任何福利都离不开自己能够为社会做的贡献,要想长久地发展,成为别人的榜样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且把自己的信仰传递给大众,凡是贪小便宜偷税漏税行为都会影响社会的进步最终影响自己的发展理念。审计员审查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对企业的负责,是对社会的负责。审计员主要负责检查企业是否把所有的经营项目全部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企业内部的库存是否与账目表上一一对应,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是否真实,金额是否和票据的上的金额一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常规检查促进企业按时交税。

2.监督企业经济的合理合法性

企业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如果盈利了需要上交税款,如果经营失败破产时也要走正常的法律程度。但不论企业项目经营的好坏,所经营的项目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审计员要在核查企业财务表时就要监督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要坚决抵制,并且作为反面教材给其他企业作为警告。

二、审计业务的创新

1.转变财务审计的模式

传统的审计方式是每个月固定的时间内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把上月的财务报表上交给审计员,审计员通过一系列的账本去核对企业所记录的项目,而企业经营的不止一个项目,核查的企业的多个内容,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每个区域的都有很多家企业,而核查一家企业需要很长时间,按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审计时间长,长久下去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通过审计结果及时的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策略。现如今,技术发展较快,也可以把审计项目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较少时间上的消耗。有专业的人员把需要记录的相关内容通过专门的软件设计出来,再根据需要填写的内容设计相关的计算列表完成审计员需要审计的项目[1]。由传统的账目转换为无纸化办公,信心真实安全且记录详细全面,供审计员随时的查询与匹配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可以尽早的将审计结果反馈给各个企业让企业调整接下来的规划。

2.对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审计员在进行对企业财务的检查时要按照规定的流程,但这个过程耗时长,偶尔会出现错误,一般会由审计员多次检查,核对无误后签字以表示完成工作。这样的检查流程比较枯燥很容易造成审计员的厌烦心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审计员需要定时的培训,接受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在确保准确率的基础上减少时间的浪费,可以让每个审计员总结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是通过何种方法解决的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当再次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时以便于能更好更快的解决[2]。审计员在上岗前会学习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审计中要融会贯通的运用理论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理论需要专业审计师对审计员的培训加强训练,不断完善审计员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员,当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是突发状况都能及时应对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进行模拟训练

企业会经常举办模拟经营,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分析经营的项目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及市场细分后需要投入的时间长短人力多少,多次的模拟会发现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实际经营和模拟经营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只能通过模拟经营来降低可能在实际经营中的风险,风险降低不一定意味着企业一定能盈利,但降低风险可以减少企业的损失。审计业务同样在需要模拟训练,训练审计员的熟练程度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优化改进审计方法[3]。通过模拟训练发现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

三、财务审计的融合

财务是审计的基础,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企业在财务审查完要根据审查结果及变化着的市场做出企业目标方向的优化以便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当企业开始做强做大业务时随着收入的提高,企业也会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随之会吸引更多的合伙人及业务单,就可以不断的促进企业往好的方面发展。

四、财务审计的发展

审计在经过一系列的方式有了创新时会改变审计的方式,审计的创新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不论哪一种创新都需要用实践来证明,创新模式只是优化改进在审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适不适合审计员的操作需要审计员真正的实践.企业在统计财务时如果利用软件技术使财务状况一目了然,利于审计员的监察并且能够便利的传送相关的信息也会为审计带来极大的便利,使两者相互作用后共同发展。

五、结语

企业经营的好坏不能只从目前的盈利状况来判断,在前期投入人力物力时肯定会消耗一部分财力,在收入状况不佳时可以适当的改变经营模式,收入状况良好时可以为社会做贡献树立品牌在大众心里的形象。审计是一项繁琐又不能马虎的工作,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进行财务审计,要利用技术减少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大范围的任务。没有最合适的方法但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才有利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丁.试论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当代经济,2016(27):102-103.

[2]于艳霞.企业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7(13):149-150.

新审计法范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改制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制度,也是近年来探词-及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建立改制后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框架   在经营活动管理中,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审计监督、审计评价是其他管理组织及监督机构无法代替的。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内部审计怎样充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首先应考虑它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改制前的审计部门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改制后要从这一思维中解放出来,应在集团公司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一至两名监事和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组成。委员会的优点:①监事的加人可保证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②专业人士的加人使审计监督和评价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具专业性。专业人士既包括懂业务的审计人员,又包括其他管理、工程技术、市场经营的有经验的人员。   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责为:①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②制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整体规划和审计政策,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③代表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行为及经营管理机构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为集团公司董事会做出的相关决策提供服务;④指导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运作;⑤协调集团公司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及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集团公司审计部,审计部接受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对总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委托关系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控制。   集团公司内各成员企业应成立同集团公司相适应的审讨一机构。各成员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在行政上受同级监事会的领导;审计部在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审计部的指导,在行政上受同级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各级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是同级监事会成员,这样可以加大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力度。   二、改制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促使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自我约束及监督机制。目前形成的审计、纪检、监察的约束机制中,纪检、监察侧重于对经营组织和管理层领导成员(包括党政领导成员)的个人中铁五局长沙分公张司秀峰对改制后畸某回奋司面部审计暑榨西忍考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审计则侧重于对企业经营组织和管理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内部审计具有纪检、监察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此,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具备以下职能:   1.监督职能。产生内部审计的根本原因是企业集团中存在的委托关系。内部审计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受托人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履行监督职能。企业集团是由多个独立法人企业组合的联合体,不仅每个成员企业存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董事会与总经理、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等委托关系,母子公司之间亦存在多种委托关系。这种多层次的委托关系,需要内部审计来进行监督,从而使内部审计增加新的监督的对象和控制的内容。   2.控制职能。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要做到目标一致运行协调,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原有的体制已经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内控制度,改制后的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应制定更加完善和适应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使其更能有利于体制的运行。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都应制定内控制度,而内部审计在整个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可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企业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及时向管理者和产权所有者反馈信息,间接或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趋完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更高层次的控制。   3.预防和服务职能。企业建立现代制度后,其在市场经济中有了更大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发展,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产生效益,由于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所处的地位,使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很熟悉和了解,能及时发现企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并及时向管理者提出,或直接报告监事会,从而能尽快纠正、预防企业的经营脱离控制的轨道。还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方式和程序,能迅速找出缺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还可以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控制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同时,内部审计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企业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抵制外部干扰,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范围与内容   1.传统项目的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此类审计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及合理性进行审计。   2.投资项目的审计。对企业已决策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投资的实施情况,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预测能否实现投资的预期目标,对分期投资的项目有无必要继续投资提出审计建议。同时可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审计。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先进性,为管理者提出改善管理的积极建议。   四、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则运行,企业管不了市场,而市场却在无形中左右着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增大自律的能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非常有必要,企业监事会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领导和支持。审计部门要建立业务制度,如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制度,财务收支定期审计制度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求审计规范化,制定审计工作标准,完善审计程序,如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处理决定,审计档案等。建立审计管理制度,制定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考核、培训、奖励等制度,以保证审计职能的实现。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相应的机构,在必要时也可采取各成员企业之间企业问题交叉审计,形成集团企业的审计体系。#p#分页标题#e#   五、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知识化、手段现代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审计人员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这对传统的审计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企业改制后,企业集团的指挥管理系统必须是高效率的,作为企业集团的审计工作,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性知识技能。审计工作应在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及审计软件的开发方面改变其落后局面,以适应形势的要求。为此   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因为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效率更高,更为复杂,导致审计的内容更广泛和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质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应用技术。   2.企业集团及各成员企业的审计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要与相应同级会计部门电算系统联网,这样才有利于及时查阅信息,尽快发现问题,行使监督和控制的职能。   3.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手工方法不能完全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的风险也随着增加,因此采用计算机为辅助的审计手段是必然的趋势,可以组织会计、审计计算机专家组成研制小组,研制通用审计软件,从而使审计手段逐步的现代化

新审计法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方法;创新

1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1.1传统审计手段和环境面临挑战

传统的内部审计以看账本、翻凭证为主,审计效率较低。审计组进入审计现场后,主要是依靠审计组长或主审的经验来决定审计的重点和方向。这种传统方式,对于那些资金量小,业务类型不多的单位还可以适用,但是对于业务量巨大的单位,就容易造成审计重点的偏差,导致抽查的样本不能很好地替代总体,进而加大审计风险。在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将由依赖经验发展为依赖数据。但是目前还面临的问题是,有些单位的信息化子系统各自为政,数据信息在单位内部无法实现全方位共享,这种环境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的设想。

1.2内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面临挑战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挑战是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审计模式下,只掌握财会方面的知识,内审人员就可以轻松应对,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基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甚至编程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时代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信息过量,难以消化。曾经有人做过统计,《纽约时报》已经由20世纪六十年代的10至20版扩张至现在的100至200版,是以前的十倍,最高曾达1572版。而人均日阅报时间通常为30至45分钟,相当于一份24版的报纸。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能浏览其中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生产、传输能力要远远大于数据的分析能力,人们被数据淹没,却饥饿于知识。审计就是数据分析,对于内审人员来讲,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数据当中找到有用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关联分析、趋势分析,得出审计结论,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3信息安全问题面临挑战

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数据的安全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崛起,数据保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原始的纸张,变成个人的移动存储设备,到现在发展到了网络云平台。单位的所有数据,包括人事的、财务的,可能都储存在网络里面。在云里面,数据量会越来越大,大数据的特点第一是数据量大,第二是数据相互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内审人员不将所储存的信息妥善保护,那么一旦发生被黑客网络攻击、被竞争对手盗窃,或者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系统出现漏洞等原因,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特别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讲,所掌握的数据全部是单位的核心信息,其安全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便利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是每个内审人员都面临的挑战。

2大数据时代下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创新的途径

2.1持续性审计代替阶段性审计

日前,我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了《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并且省政府新闻办专门举行了新闻会,对该政策进行了解读。一份文件勾勒出未来我省审计“全覆盖”的宏伟蓝图,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全覆盖”不应该仅仅是被审计单位数量的“全覆盖”,更应该包含对每一个被审计单位个体审计过程持续性的“全覆盖”。因此,用持续性审计代替阶段性审计能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本身处于被审计单位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外部审计更容易实现持续性。在我国,由于技术与信息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持续性审计工作一直无法全面开展。但是发展到今天,持续性审计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持续性审计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审计事后监控的不足。

2.2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进行统筹分析

2.2.1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

在传统条件下,靠翻账本有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的线索,但是为什么没有查深查透呢,为什么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在那样的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把全世界的数据都收集起来,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所有的物理距离都不是距离,所有数据都可以拿回来,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单位的内审机构要形成数据文化,内部审计人员要判断任何一个事情、一个人都要通过数据来入手,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只要是能够通过数据所描述的,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2.2.2创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模式

随着被审计单位规模越来越大,业务多元化、全球化日趋复杂,单靠手工翻账,根本无法实现“全覆盖”。因此,内审人员要有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模式。要创新审计模式,首先要做到数据采集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定期地采集所需数据,不仅要财务数据,还要业务数据,内部审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共同采集数据;其次,充分利用数据查询检索功能,围绕审计目标进行首先进行总体分析,在发现问题、疑点线索后,组织延伸核查小组,分工开展工作,最后汇总核查情况、分析研究形成审计报告。审计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重点从哪来,不是靠内审人员脑子里猜出来的,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出来的。

2.2.3充分利用数据

审计查出和发现的问题,要有相应的数据支撑,尽可能多地采用定量分析而减少定性分析。审计人员的关注思维要从账本转向数据。例如,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到被审计单位先看财务数据,为什么要看财务数据,可能审计人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财务数据,而是生产经营情况,但想要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只能通过财务数据来看。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条件下,就可以不用通过财务数据这个“中间介质”来间接获取想要的数据,而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精准定位,到数据库当中直接采集和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电子数据。除此之外,还要看关联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总体分析、趋势分析、关联分析、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例如,2013年审计署组织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采集数据清单包括:房管部门关于各类保障性住房分配数据、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发放数据、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名单、房产登记数据、网上交易房产数据;棚户区改造项目单位关于补偿安置人员名单;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关于企业养老保险缴存、发放数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存、发放数据;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住房公积金缴存数据;财政部门关于财政统发工资人员数据;车辆管理所关于机动车注册登记数据;公安部门关于户籍登记的信息等,要这么多数据的目的就是要进行关联性分析,通过关联性分析得出核心的结论。

2.3保障信息安全,提升审计效率

2.3.1逐步探索开展对信息系统的审计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系统审计,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否则就容易造成假账真查,失去审计原有的意义。因此延伸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即先看信息系统,再看里面的数据。刘家义审计长曾经说过,既要审计数据,又要审计信息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最主要的投资领域之一,在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需要审计部门评价其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逐步探索开展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以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作为审计目标和重点,建立一套适应自己单位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2.3.2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

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就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大数据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内审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等都和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审计要求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无论什么岗位,无论多大年龄,只有学什么的问题,没有该不该学的问题。要及时转变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用信息化的思维模式来武装自己,要怀有有一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心,要勇于否定以前的经验,要敢于探索和挑战新的领域。

2.3.3着力保障数据的安全

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在能登录互联网的设备中操作与审计相关的工作;不登录不熟悉的网站;键入网站地址的时候要校对,谨防钓鱼网站;不随意打开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涉密资料不要通过U盘、移动硬盘等容易携带病毒的介质拷贝传输;对电脑中安装杀毒软件要及时升级病毒库,计算机操作系统要及时下载安装补丁。面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日益突出的问题,国家已于2012年推出了信息安全审计师资格认证项目,这是国家对信息安全审计人员资质的最高认可。该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工程、信息安全审计概述、信息安全审计组织和实施、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审计实务等8个知识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鼓励内部审计人员报名学习和参加该资格考试,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荣.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内部审计应对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5(05):42-46.

[2]白涛.“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发展策略的理论思考———以“信息化审计”引领未来发展[J].西部金融,2013(10):7-9.

[3]杨小华,查益强.当内部审计遇上大数据时代———昆山农商行内部审计大数据技术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6):49-51.

新审计法范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效益审计;创新发展

0引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一概念,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城镇化建设工作是国家发展步入现代化的助推器,呈现出强劲的内需潜力与驱动力[1]。新型城镇化是指城乡协调、综合体系、产业融合、环保健康、共享发展等现代化理念的城镇化,涉及的范围极其宽泛,是各级各类、不同规模的城镇携手共建、共同发展的城镇化。必须致力于区域协调性推进,不断优化城镇化建设质量[2]。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审计部门作为对国家财政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的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审计监督在助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效用。

1效益审计的基本内涵

效益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中经济审计的一种,其主要是从经济性、效益性两个层面对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评价,反馈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及其效益。效益审计的提出建立在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在坚持重要性、实效性及科学性的原则下开展审计工作。

2效益审计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最大优势是建立在保护自然、保护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涉及范围极其宽泛,从农村到城市,追求高度的均衡、共享发展,助力经济的飞跃,最终达成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应用效益审计强化对国家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以及监管情况等进行审计监督[3]。效益审计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应用效益审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领导干部的个人审计,侧重责任履行,是一种监督方式和评价手段。而效益审计关注投入、产出和管理,重点在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提出配置的最优建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中,效益审计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及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审计层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第二,通过发挥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的优势,可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效益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项财政资金预算、资金管理,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等多方面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提升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合理性,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程度发挥效益审计的监督作用,避免国家财政资金损失和浪费。通过开展效益审计工作,对财政预算及决算从合法性、效益性等层面进行审计,及时发现潜在的财政风险。同时,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公共教育项目、医疗卫生项目,以及住房项目涉及的各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从合规性、效益性,以及合法性等层面做出审计评价,及时识别风险,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总之,为了走出城镇化发展困境,在新时代下必须要优化城镇化发展思路,提升建设效率,要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精准预测区域城镇建设工作的推进态势,积极更新建设理念,为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指明前进方向。效益审计作为一种兼具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审计手段,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的应用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开展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益审计工作,从经济性、效益性、合规性等多个层面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的各类项目及各领域的政策落实情况,对推动新时代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效益审计视角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审计部门承担着审计监督的职能,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准确把握效益审计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基础上,从效益审计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3.1明确效益审计工作的关注点,强化对关键领域的审计监督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而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益审计工作,其关注点理应全面涵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从审计层面强化对国家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的监督,更应从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及时通过效益审计发现现有实行政策中存在的漏洞与风险,形成对应审计建议,促进相关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应将效益审计的关注点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关注对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的跟进审计。重点关注相关管理权下放是否得到有效承接,相关人员配备是否到位,政策是否落实到具体实处。

第二,关注国家财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专项资金的拨付情况和使用效益。例如,财政资金分配中是否向乡镇地区适度的进行了倾斜;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规范、资金的使用审批程序是否规范等。

第三,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类融资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具体情况等。例如,关注乡镇融资的方式及是否有社会资本的参与等。

第四,关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例如,关注土地的需求情况、利用情况,以及利用效果等。同时,要关注是否存在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发展建设过程中资金浪费等问题。

第五,关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效。例如,关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体服务、便民服务、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针对各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维护情况,相关经费的使用情况,相关设置的运行情况等进行深入的审计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在效益审计的过程中,还应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做到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项目建设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多项目标的共同推进和协调发展,推动城镇的高质量、高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

3.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效益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效益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在逐步提升。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针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管理情况的审计工作,有效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最终获得的审计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给效益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便利。大数据技术具有数据处理量大、数据类别多、数据处理速度快等特点,效益审计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可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处理分析及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优势,实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其中的风险,从而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例如,将大数据技术引入效益审计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对项目涉及的大量不同类别信息进行快速梳理分析,从而快速明确审计方向并精准定位审计目标,为后期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夯实基础。同时,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地剖析,统筹梳理,深度挖掘数据之间存在的联系,精准定位审计的重点、核心信息,达成重点明确、过程简洁、成效显著的审计效果。也就是说,在审计过程中,要围绕核心线索展开深入分析与调查,从各个方位展开审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找到相关信息间的关联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让事实说话,对疑点信息、疑点对象进行反复核实,要抽丝剥茧,揭露事情的真相,完成取证工作。

3.3加强效益审计工作队伍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提供人力保障

效益审计是对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程序、方法,从而界定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打造一支专业过硬、业务精通的效益审计队伍。通过加强审计机关专题式培训,积极为审计人员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审计人员重视自我提升,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个人层面等,全方位推进效益审计工作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审计人员应具备对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准确区分的能力,在审计过程中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如访谈、利用专家和社会力量、问卷调查、文件审阅与研究,以及数据资料的整理与预测等。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效性等基本原则进行准确把握的能力,确保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客观。这是审计人员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第二,培养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审计意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益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必须树立大数据意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审计工作更好开展,进一步拓宽信息搜集、梳理、分析的路径,合理运用审计成果,增强审计的实效性,最终达成审计的宗旨———寻找疑点、预测风险、探寻制度弊端,进而为相关部门改进管理措施,更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在效益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效益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制定提供审计方面的支持和依据。

第三,鼓励审计人员重视自我提升。审计机关要鼓励审计人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鼓励审计人员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主动学习效益审计理论方法,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解和把握,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在效益审计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现有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更好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益审计工作,进而实现自身审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此外,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自身审计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等方面素质的提升,进而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养。审计机关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教育活动,让审计人员产生归属感,培养和提升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进而坚定为审计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

4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审计部门承担着重要的监督职能,在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财政资金高效使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下,为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保证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审计部门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用现代化的、最前沿的审计理念武装审计人员头脑,高度重视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益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对重点领域的效益审计,重视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方式,以及加强审计工作队伍建设等,强化审计功能,提升审计效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相江.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的关注点[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80-81.

[2]马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1(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