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间艺术范例6篇

多彩的民间艺术

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1

    1、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历史

    “泥人张”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简称,泥人张彩塑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雕塑艺术流派,是中华民族雕塑的重要代表,是中国的“国宝”级艺术。着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徐悲鸿先生称赞泥人张彩塑为“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唐代着名雕塑家),不足多也”,又称“信乎写实主义之杰作也”。(徐悲鸿《对泥人感言》,收入《大陆杂志》第一卷1期,1932年7月1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始人张明山,其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朝道光和光绪时期,他制作的小型观赏性彩塑泥人雅俗共赏,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张明山被时人称作“泥人张”,他所创作的泥塑艺术被称为“泥人张彩塑艺术”亦简称为“泥人张”。泥人张彩塑艺术被张明山的子孙继承,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代,各代艺术家众多,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影响。尽管每一代的泥人张艺术家们的艺术制作水平各有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各代泥人张的艺术都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一些共通的审美观念和造型因素,因而是可以从一个“流派”的视角上来对“泥人张”艺术加以考察。

    2、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定义及特征

    泥人张彩塑艺术是民间美术中较高级层次的美术类型,它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产生的,其目的主要是满足具有一定艺术文化修养市民的精神、审美的需求,甚至是部分满足文人审美情趣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种高雅化了的民间艺术。“狭义的泥人张彩塑”就是指张明山和张玉亭二人创作的,绘、塑结合的,35厘米左右高的小尺度,高度写实风格的,强调比例准确,敷彩雅丽,以反映清末民国初社会生活的泥质雕塑作品。由此可以引申出“广义的泥人张彩塑”概念:绘、塑结合的,35厘米左右高的小尺度,风格写实,形象准确,敷彩雅致,有张明山明确师承关系的传人的作品的泥塑作品。着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郎绍君先生认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如此:敷彩、泥塑、小尺寸、形象的真实性。(《天津文化史料》第四集,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年,第37页。)

    二、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面临问题及原因

    1、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泥人张彩塑作品良莠不齐,名称使用混乱。泥人张彩塑艺术作品是有其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样式的。不是泥塑制品、泥塑工艺品就是“泥人张”,现在很多泥娃娃、泥制脸谱都不是泥人张彩塑,即使是某些大型泥塑制品,自称是“泥人张”彩塑作品也多是一些伪劣之作。第二、传统泥人张彩塑艺术制作水平正在下降。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是高度写实的小型彩塑,其技法是复杂的,其制作技术是高难度的,但目前具有传统泥人张彩塑制作水平的艺术工作者非常少。第三、缺少继承者,后继乏力。泥人张彩塑艺术同其它很多民间、民族艺术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缺少继承者,尤其是缺少优秀的、有天赋的继承者。社会在转型,传统民族艺术对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了,很多当代年轻人没兴趣了解,更谈不上喜欢和想去学习民族艺术了。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了解民间艺术理论,正确对待民族艺术。“泥人张”艺术是由张明山创建的,后以家族方式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应该重新审视民族艺术,应该在新形势下重新研究泥人张艺术的发展现状,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正确对待民族艺术。

    2、泥人张彩塑艺术现状产生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文化转型。泥人张彩塑艺术同中国其他民族艺术一样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其最根本原因是,传统中国民族艺术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正在消失。以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美术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而中国正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文明、文化正迅速冲击着传统的农业文明、文化。第二、随着经济型社会的来临,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影响泥人张彩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在促进某些传统民族艺术的所谓大发展的同时,也是导致某些传统民族艺术的衰微的原因。某些艺术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很好的生存,某些民族艺术却因市场经济而面临更严峻的问题,对待有能力自我生存的民族艺术,国家、政府应该让它们自由的生长。第

    三、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研究不够。

    国家、政府应该给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以足够的重视,对这些民族艺术进行研究,政府没有条件研究的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民族艺术进行研究,分析其价值与意义,应该以何种方式继续存在,确实是民族艺术中优秀的部分,应该让其传承、发展和延续

    三、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历史命运

    1、泥人张彩塑艺术正处于一个衰落的势态。泥人张彩塑艺术产生于农业社会的后期,正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本质还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人们对民间美术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工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况,泥人张彩塑艺术确实是处于一个衰落的趋势。

    2、泥人张彩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中国民族自己创造的优秀民族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非常值得去保护和发展。

    3、泥人张彩塑艺术正趋向高雅化、纯艺术化,重新成为商品型艺术。泥人张彩塑艺术从产生之初就是一种市民文化的代表,当泥人张彩塑艺术引起上层社会的关注之后,创作者的精品意识和价值观念逐渐加强,泥人张彩塑一开始就是处于雅化了的俗艺术的状态。泥人张彩塑正趋向纯艺术化,所谓“纯艺术”,简单讲就是纯粹用来欣赏的艺术。真正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品,都是被当作雕塑艺术品来收藏、欣赏或作为礼品来传递的。

    4、泥人张彩塑艺术趋向旅游商品化。泥人张彩塑在其发展的初期和盛期都是作为精神性商品而存在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品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它是一种精神性商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进入商业社会,泥人张彩塑艺术品作为天津地区的特色艺术品而再度成为商品,其生产和销售成为天津文化产业中很重要的旅游纪念商品经营实体。为了满足数量巨大但购买能力小的旅游者们,泥人张彩塑“变形”出来了大量的泥娃娃艺术品,传统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受到了巨大冲击,假的泥人张彩塑——泥娃娃、泥脸谱逐渐取代了真正的泥人张彩塑艺术而成为“泥人张彩塑”的代名词。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旅游纪念商品化一方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护、延续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但另一方面,泥人张旅游纪念商品化促使泥人张彩塑产生了低端变形,也就是马克思哲学里所讲的“异化”现象,艺术品不再以客观审美作为唯一标准了,泥人张彩塑艺术受到经济的影响而转变成为纯粹经济的产物,很多所谓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品粗制滥造,甚至是以假充真。泥人张彩塑艺术因旅游纪念品化而逐渐失去自己的艺术特征,丧失了自己应该具有的艺术格调与品位。只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是去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泥人张彩塑艺术已经呈现了没有传承人尤其是优秀传承人的困窘局面。正是泥人张旅游商品化导致了如今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混乱现状。如果现在不去及时纠正而且还是一味去袒护这种错误,天津将失去“泥人张”这个民族、民间艺术瑰宝。

    四、正常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建议设想

    1、认真执行国家所制定的艺术政策、法规。国家、政府为保护传统文化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是没有办法具体到每一项民族文化之上的,这就需要依靠天津市政府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文化政策、法规、措施。

    2、真正关心、重视、研究泥人张彩塑艺术。泥人张彩塑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已经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变化,原有对泥人张艺术的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发展需要了,因而也影响了现在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正确认识。只有依据正确、客观、详尽的理论分析,政府才能更好解决泥人张彩塑所面临到的问题,更好的发展、保护泥人张彩塑艺术。

    3、正确、合理的控制利用泥人张文化经济资源。鉴于泥人张旅游纪念艺术品存在着的巨大经济利益的情况,应该由专门组织来控制“泥人张”这个重要的无形资源和由这个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把这个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资金进行正确、合理的使用,使资金能去资助那些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真正传承人,去资助泥人张美术馆和天津博物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展示和维护。

    4、成立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机构。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机构,由此机构总结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确定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标准和泥人张彩塑艺术传承人的标准,梳理明确的泥人张师承关系,确定泥人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来去伪存真、去劣存优。

    5、普及正确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审美知识。普及正确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审美知识,使广大民众真正了解、认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征和意义。以泥人张彩塑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知识必须由整个中华民众自发、自觉、自愿的去喜欢,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广大民众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真正土壤、根基,民族艺术的普及性教育是弘扬、保护民族文化最重要、最根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6、泥人张彩塑艺术应该以继承为主,发展为辅。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色就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对泥人张彩塑艺术应该以继承保护为主,而不是求新求变。当然,时代的审美趣味在变,泥人张彩塑艺术也应该有所发展,但此发展不应该脱离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基本标准。

    五、当代民间美术的历史命运

    1、民间美术正失去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濒临灭绝 。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国民间美术中所依存的大环境、建筑、生活方式、人生观、社会观、精神消费方式(娱乐)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西方的文化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被引进了中国,它们逐渐影响、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和传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亟需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自强发展。

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构成元素;现代艺术设计;应用;发展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能够给予现代艺术设计人员很多的灵感,丰富现代艺术设计人员的创作思路,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呈现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文化,所以,很多的民间美术作品都具有很深的寓意。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赋予现代艺术作品灵魂,促进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所以,对于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民间美术概述

民间艺术是在文化背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蕴含了我国的民俗文化,人民群众的审美特点,以及众多的哲学理论等,应用色彩表现我国文化具有的内在美,同时,应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以及独特的造型将某一时期具有的人文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民间美术具有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的特点,导致民间美术具有这两种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中心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迁移,对于民间美术进行细致化的分类具有很高的难度性,不同类别也有所属于自身的特色。在我国人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剪纸、风筝、糖人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感受到我国民间美术具有的独特魅力。这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工艺品,不仅可以体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还能展现民间美术艺术具有的美化特性[1]。

2民间美术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2.1民间美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民间美术造型概念阐述: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美术艺术造型也呈现了我国人民群众对于现实生活的美好期盼和愿望。例如,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竹子代表着坚韧的品质,莲花代表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人格。月亮代表着团圆,牡丹则是高贵的象征。每一种艺术造型都有着独特的寓意,造型的取材更是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表现层次进行分析,可能会使人感觉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没有任何直接性的联系,甚至现代艺术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与民间美术相反的地方,但是二者却有着共同的艺术本质。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现代艺术设计也是在人文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民间美术却是从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流露出来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现代艺术设计想要不断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吸取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这样才能促进现代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二者都是追求对人文环境特征的呈现,也表明了二者存在着相同的艺术追求。民间美术造型独特,而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造型背后具有的很深的寓意,大多都表现了我国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还需要注重的是,我国民间美术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回归自然”具有一致性,这也是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契合点。

(2)民间美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造型在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对于民间美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就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进行阐述。在中国联通公司标志中存在着一个中国结,同时,中国结的纹理非常的清晰,呈现的是我国传统纹样的形态,背后具有的含义是代表着中国联通“联通八方、畅通无阻”的企业文化,将我国人民对于中国结的认知迁移到中国结形态的通讯网络中,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深厚的内涵,能够呈现我国民族的特色。现代艺术设计中不仅要积极的吸取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为传统的民间美术造型赋予新的寓意,从而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有新的血液融入[2]。

2.2民间美术的艺术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民间美术的艺术色彩:

民间美术中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一种含义,而且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有着很深的影响。我们都了解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贴春联,春联用的纸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民间美术中对于色彩的应用非常偏爱暖色调。当然,这也与我国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美好诉求有着很大的联系。

(2)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

民间美术色彩之所以受到现代艺术设计人员的青睐,将其广泛的应用的现代艺术设计中,主要是因为民间美术色彩背后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我国人民群众对其的认可心理,从而使得色彩应用有章可循。民间美术色彩应用讲究的是细腻性和灵活性,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的是能够体现创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更加具有自主性。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增长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的感染力,还能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认可。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商业广告设计方面,利用民间美术色彩,能够使得商业产品给消费者一种亲切感。例如,现代艺术设计中引入单色,能够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单色对于寓意的表达更加直接,应用色彩呈现人文精神,赋予现代设计灵魂[3]。

3结语

民间美术是我国人民群众的智慧展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深的影响。色彩和造型是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元素,对于我国现代设计也有着很深的影响。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构成元素的应用,可以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深厚的内涵,更能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认同,对于促进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畅.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108-108.

[2]刘海鹏.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应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239-239.

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3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艺术设计实践应用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时进行的一种业余创作,同时也被称之为副业,但是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有其实用性,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人民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现代艺术就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也蕴含着民间艺术的文化,在视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某些方面还进行了融合,提高了其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手法和方式分析

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对比分析,其在视觉上很有特点,在作品中融入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又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特征,有一定的随意性,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由的思想[1]。在进行民间艺术创造中,劳动人民都不拘泥于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因此其造成方式和手法非常多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对其创造产生影响,作品就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律动。通过对大多数作品的分析发现,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都包含了类似的情感,作品造型别致,形态各异,有很明显的抽象效果,完全展示出了民间创作的理念[2]。在民间的艺术造型中,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者有统一性,不能进行分割,常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愿景,因此在民间艺术造型中既具有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把抽象的内容实体化,让作品游离在实体和抽象两者之间,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2.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阴阳相济是民间艺术的创作原则,而在现代艺术创作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在美术作品中,或者包装设计中,以及立体雕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3]。这样现代艺术创作不仅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升华,融入了虚实相扣的艺术造型手法,让现代艺术造型更加多样化。虚实相扣的造型手法可以很好协调空间画面的形态,让整体画面更加完善和精炼。例如中国银行的logo标志就使用了虚实相扣的造型手法,该造型不仅十分巧妙,而且非常形象,人们看到后不会觉得太过抽象,一看就很容易接受,主要就是和民间造型设计进行了结合[4]。民间艺术所创作出来的美术造型有实体和抽象的特点,在二者过渡中主要在线条方面加以强调,因此造型上有很强的视觉冲击,这是现代造型设计中所不具备的。针对这一情况,现代造型设计可以借助这一点,设计出内容非常丰富,同时很有韵味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作品生命力长久不衰。在一些自然事物中,例如烟火、云气等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就可以改变其形态的不确定性,利用实体的有效形式表示抽象物体,让整个作品的装饰功能更强。例如在2008年设计的奥运会火炬祥云造型,其实现了让抽象事物向实体方面的过渡,不仅造型巧妙,而且非常自然,让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例如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以及中国结编制艺术,其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都有应用,剪纸设计在平面设计,以及品牌包装上都有很大应用,展现了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之美。再如中国结造型在中国联通中的应用,人们在看到这个标志后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结,很容易让大众接受这种设计,而且有非常好的亲切感。民间造型艺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1.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分析

在美术作品中色彩是第一个感官因素,因此设计的美术作品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所设计的作品色彩如何。由于各个地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同,以及民族文化不同,导致其民族色彩观念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的民间美术艺术中,色彩有其深刻而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不仅如此,其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相互渗透的,彼此之间是不可分隔开的[5]。民间美术艺术创造中,对色彩进行搭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艺术作品的色彩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欣赏这方面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里面蕴含的真挚情感,窥探到传统文化的历史况味,对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很多灵感。例如在我国红色是比较吉利的颜色,给人以大吉大利的祥瑞之兆,寓意给人们带来福气和运气,同时也象征着人们的日子红红火火,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例如在现代的年画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特征,年画的基本色彩都是红色,而图案会有年年有鱼,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在整个景物构架中还会有人,以及福娃等,体现了民间艺术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民间艺术作品中,其使用的色彩都非常热情奔放,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劳动人民日常工作的心态。在现代艺术中就做不到这一点,在所有的现代艺术创作中,基本上都合理借鉴了民间艺术在此类色彩设计方面的经验。通过这些叙述可以知道,民间艺术作品反映的基本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很少有低沉低迷的作品,这和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是紧密相连的。

2.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近些年比较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其设计思路都从根本出发,先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然后合理地进行吸收,让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平面设计中。在民间艺术色彩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点,风格比较纯真,而且设计理念新颖,在进行平面设计中,给设计人员很多设计灵感和设计艺术内容。在平面设计中甚至有中国风的平面设计作品,这都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分不开。在设计完的作品中,不仅有效地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吸收,同时也借助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推广和宣传了民间艺术设计。第二点,在包装设计方面的应用,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就是让消费者得到非常好的视觉效果,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在民间美术色彩当中,主要作用就是以色传神,以色夺目等,使用色彩抓住人们的眼球和心理。例如在艺术设计中,绿色表示植物,白色代表肌肤,在包装设计中,色彩也是最响亮的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需要不断借鉴民间色彩,达到很好的包装效果。第三点,在服装中也进行了应用。设计服装的时候,其应用的色彩比较多,而且色彩变化也比较大,一般如果服装颜色搭配不好,就说明该设计是失败的。民间艺术的色彩一直是服装设计人员们借鉴的源头,通过不断从民间设计中汲取养料,设计出更好的服装。第四点,在装饰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在现代的装饰设计中,有浓烈的复古风格,很多设计师不仅在色彩搭配上非常苛刻,同时还要结合复古的文化特征,在这些民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创作,把历史和现代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整体的艺术效果。中华历史博大精深,而且民间艺术一直和中华历史同步随行,二者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也一定离不开民间艺术的滋养,有关艺术设计人员一定要努力学习民间艺术的精华,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掌握好民间艺术在色彩搭配中的方法,但是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中,不要拘泥于传统形式,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艺术造型和色彩搭配进行合理创新,继续发扬我国的民间艺术,推动我国艺术文化的继续发展。

总结: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引用民间美术艺术的造型和色彩,不仅可以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同时也可以创造出人们喜欢的作品,二者相得益彰。民间艺术不仅造型多样化,而且每一个造型都有其古典趣味,而其色彩搭配也非常具有民族色彩和历史色彩,可以给现代艺术设计增添新的养料,推动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刘畅.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108-108

[2]田军.喀什师范学院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土陶艺术为例[J]《.艺海》,2014(4):116-118

[3]王严.浅析民间美术的色彩和造型特点及其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21-22

[4]萧睿.中国民间美术在非艺术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5):9-11

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4

中国动画学派作为世界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最终成为重要风格派别的历程。1922年,万氏兄弟运用自制的简陋工具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随后又摄制了《益利汽水》《味精》等动画广告片,为中国动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随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但是这两部中国最早的动画片都没有产生重要影响。直到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出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其后的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也诞生在万氏兄弟的手下。1942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可谓是让中国动画第一次走出中国,成为当时继美国迪斯尼的《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动画长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动画发展的萌芽时期也随之结束。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的一系列动画在风格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如1952年摄制的《小猫钓鱼》、1955年制作的木偶片《神笔》和1956年制作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工厂。从此中国动画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动画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于是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此后,中国动画的种类也在增多。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试制成功,1960年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的制作完成,以及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都为中国乃至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作品。[1]此后,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生态中的独特一环,以特有的民族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民族魅力成为支撑中国动画挺立于世界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动画中民族魅力的体现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针对民间艺术在中国动画艺术中的价值系统论述,以期促进中国动画在当下的良性变迁。

一、借鉴民间艺术造型特征,塑造典型动画形象

中国动画之所以名扬世界,成为世界动画中的一朵奇葩,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动画形象的典型造型。而这种典型形象的灵感来源就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造型特征。中国民间艺术以其深广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夸张典型的艺术特色成为孕育中国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 民间艺术造型特点鲜明,通过夸张、变形、寓意等手段,塑造了诸多民间艺术典型形象。如民间皮影、民间剪纸的夸张变形化平面化造型、民间木偶雕塑的稚拙化圆雕造型,甚至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的水墨韵味也成为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丰富的民间艺术造型手段,中国动画艺术借鉴民间艺术造型的特点,逐渐形成中国动画所独有的造型特点。其一,借用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手法,如夸张、变形等。这种方法直接利用了民间艺术作品中的造型手法塑造了典型形象。例如,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6年出品的动画片《超级肥皂》中,追求利益至上的奸商的面部形象就是利用想象、夸张、通俗、寓意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八字胡、尖脸奸笑、眼睛眉毛构成一个象征金钱的“¥”符号,以此来突出奸商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唯利是图。其二,表现为从民间艺术造型中直接借鉴提炼动画形象。动画形象绝对不是凭空瞎想,而是有所源头的。动画形象的塑造,必须接近百姓生活,才具有传播流通性,才易于百姓接受并欣赏。如此,民间艺术自然成为动画艺术造型直接的借鉴榜样。民间艺术因流传于民众之中而具有巨大的民众基础和民间影响力,是民俗文化的代表。这种民众基础自然为中国动画形象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前提基础。考察我国的经典动画形象多是以民间艺术中的典型形象为直接依据,稍加改变而来。例如,1958年出品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中,猪八戒的形象,基本就是民间艺术文化中猪八戒形象的翻版,一副肥头大耳、懒惰、贪婪但不失可爱的形象,非常利于大众接受。而且还大胆借鉴皮影艺术造型特征,开创了中国动画借鉴民间皮影造型的先河。之后的《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经典动画,都是吸取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造型来制作的。再比如1961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借鉴的是国画大家齐白石的水墨写意作品,运用中国绘画的水墨意味来表现动画形象。之后1963年的《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山水笔法与意境,而《雁阵》则是借鉴了当代名家贾又福的笔法墨趣。除此之外,《神笔马良》中对民间木偶戏的借鉴挖掘也是中国动画造型借鉴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简言之,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木版年画、木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成为中国动画可以借鉴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独特造型因素加之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力,逐渐成为我国动画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支撑之一。总之,民间艺术是“母体艺术”,很多经典动画都是借鉴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因素,这使中国动画片在形式上得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形成了世界动画家族中的独特风格。

二、依托民间艺术色彩观念,塑造鲜明视觉效果

中国动画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在于色彩的运用。考察中国动画中色彩的表现性,基本可以概括为是借鉴民间艺术色彩表现的成功范例。中国民间艺术色彩表现上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鲜艳重对比,搭配重装饰,色调重内涵”。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运用的种种规律被民间艺人概括为简单几个字,比如民间艺人运用色彩的经验总结,“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要想精,加点青”以及基于五行观念产生的“五色观”。[2]这些都是中国民间艺术色彩表现的具体体现,而这些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运用规律也被中国动画所借鉴。具体表现为几点:首先,中国动画艺术的色彩运用也是以鲜艳色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将京剧脸谱的夸张色彩赋予角色,运用强烈的色彩效果突出将军的骄傲自满心态,最终轻敌自辱的结局。高纯度夸张的色彩使欣赏者明确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二,中国动画艺术的色彩运用注重装饰性表达。动画的内涵要易于大家接受,色彩的表达要言简意赅。以装饰性手法表达色彩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我国经典动画《哪吒闹海》中,动画人物形象的设计大量借鉴敦煌壁画艺术造型和永乐宫壁画艺术造型,大胆采用装饰风格,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融合“五色观”配以民间艺术中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五种色彩的装饰性表达,塑造出鲜明的动画色彩形象。其三,中国动画艺术的色彩运用在色调中表达情感。动画色彩就像绘画中色彩表达一样,必须有一个主色调的体现,而这个主色调就是人类情感的体现。我们考察中西典型动画片中的色调处理,就会感受出中西文化之不同。中国文化中红色具有喜庆热烈之意,大多中国动画中以红色来作为基调,以表达中心。比如《大闹天宫》就以红色为主基调,热烈、喜庆、动感都可以在红色调中体现。而日本动画《机器猫》则以蓝色为主基调,我们感受到的是海洋的色彩,冷静、理性。又如,中国人强调中庸,感情内敛而含蓄,在中国动画片《宝莲灯》中亲情、友情、爱情通过恰当的色彩表现得平实而含蓄。而美国人强调锋芒外露,感情外露而奔放,在美国动画《人猿泰山》中的情感元素通过色彩就表现得比较开放而外露。

三、立足民俗文化内涵,展现独特民族精神

在“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论争中,我们基本可以明确一个观点,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动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动画中之重要一员,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方位借鉴,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五千年积淀的悠久文明史是中国动画丰厚的文化底蕴。考察中国典型动画的成功之因,大多都是立足民俗文化内涵,展现独特民族精神而被世界所接受。[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民族特质,具有独特的民族价值观念、民族审美情趣、民族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是一个民族无法掩盖的本质特点,中国动画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情节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缩影。几十年前,中国动画艺术正是通过《西游记》《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这些以我国经典名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创作素材创作的带有中国传统欣赏趣味的动画片,开辟了国际市场,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认识、接受中国文化的机会。取材于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的动画片就有《金猴降妖》《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哪吒闹海》则是取材于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宝莲灯》取材于民间流传故事“沉香救母”。以动画片《大闹天宫》为例,它曾经轰动了欧美各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下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最高纪录。它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合理化运用,突出民族文化情感。有人评价《大闹天宫》几乎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我们考察中国动画片中所描写的各种具有一定法术的神仙鬼怪,比如拥有外表慈祥的白胡子老头形象的太白金星、个头矮小掌管一方土地的土地爷、以红肚兜、风火轮为标志的古怪精灵的小孩哪吒、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等,这些植根于中国民间神话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都被转化成为中国动画的典型代表形象。这些中国动画取材中国典型民间神话故事,融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观念,突出刻画民族人物性格,弘扬民族精神,终使中国动画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

动画艺术逐渐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面对当下动画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各国动画品牌的强势冲击,中国动画学派如何立足于世界动画之林,如何加强中国动画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在动画中的价值。然而,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与中国动画是有机一体的,我们不能只强调中国动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借鉴,我们还要同时关注中国动画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民间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氛围中,如何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利用中国动画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加强民间艺术文化在中国动画中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中国动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 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5

中国民间美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包含独特的色彩体系和造型体系,这对中国油画创作的技法和观念而言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1.民间美术中的色彩体系对油画创作的启示

首先,主观性色彩对油画创作的启示。当前,很多油画家为获得理想的画面效果,在色彩的应用上发挥主观性的特点,主观色彩也成为艺术家表达绘画理想的重要途径。与油画色彩体系类似,民间美术中的色彩体系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民间美术的色彩多蕴含吉祥、喜庆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很少受到原有色彩的局限,创作者主要根据喜好进行施色,用色更加自由。艺术是相通的,油画创作中的主观色彩也可借鉴民间美术的主观色彩,汲取民间美术色彩的营养,更多地体现油画的民族化色彩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其次,艳丽、和谐的色彩对油画创作的启示。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创作者在运用色彩时多遵循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和补色原则,所应用的色彩艳丽而深受大众喜爱。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就是应用单纯的颜色和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满足受众的不同审美需求。而补色的运用则更为广泛,如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农民画、唐卡等。油画也主张用色奔放,这与民间美术用色十分相似,因此,在油画创作中可借鉴民间美术中对比色的经验。最后,色彩象征意义对油画创作的启示。民间美术随着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发展而来,其色彩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容,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而色彩所传达的含义具有差异性。这使得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多彩。油画创作同样需要象征意义的色彩,为此,画家可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象征意义,将情感与色彩相交融,利用象征意义表达概念,以此体现民族精神。

2.民间美术中的造型对油画创作的启示

中国的民间美术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个性,更多地体现主观想象的造型观念,这与民间美术的形成过程有很大关系。劳动人民在创作时偏向用直率、朴实的方式体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或愿望,并未遵循科学、理性的观念。因此,这有利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塑造很多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场景,这反而让民间美术中涌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的造型形式,使民间美术造型变得富有创意、多元化和抽象性。油画创作可从中得到启示,如利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超时空、阴阳五行观造型观念等,或运用传统象征图像、阴阳对换等对形象进行变形,以获得别样的艺术效果。

二、结语

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6

[关键词]民间艺术视觉语言;现代服饰;媒介;传承民间艺术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与智慧,乡土气息浓厚,艺术种类丰富,其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视觉语言想象力奇特、表现夸张,无论造型寓意、图案装饰甚至材料构成、工艺技法、传统哲学观念,都在服饰媒介中有所继承,不仅拓展了服饰设计的空间及内涵,创造了别样风情的服饰文化,而且也是对民间艺术的一种生动有效的传承。在保护、发展非遗文化的今天,当我们四处张望、各方寻求民间艺术的传承良方时,服饰媒介却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民间艺术视觉语言运用其中,创造了风生水起的流行时尚[1]。它所蕴含的识别性、个性以及美学特征,为民间艺术文化的再现提供了易于借鉴的承载方式,也是使民间艺术成为真正“开放的、鲜活的、流动的当代文化资源”的一种具体实践。

一、民间艺术视觉语言的形式

传统元素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典型的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有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为服装增添了吉祥、古朴之美;有风筝、剪纸、年画等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艺术形式,使姿态多样的艺术元素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创作之源;更有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传统工艺技巧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亮点,如刺绣、扎染、蜡染等。而争奇斗艳、大红大绿的民族色彩,也在崇尚民族化的今天创造着新的流行元素。1.民间艺术的纹样装点。民间传统艺术纹样是民间艺术的精华,从人类之初的图腾、原始社会的陶器图案,到明清精美繁复的装饰纹样,各式各样、名目繁多。按类型可大致分为几何纹样、动植物花卉纹样、器物纹样、人物纹样、组合纹样等。不同类型的装饰纹样表现了不同时期和地域人们不断变化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其艺术价值一直在设计应用中长盛不衰。2.民间艺术的风格再现。民间艺术门类丰富,常见者如剪纸、年画、脸谱、风筝、木雕、皮影、折纸、泥塑,等等,表达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这些源于本土的艺术,就地取材,工具和材料简单、朴素,创作者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从形态、用料到色彩搭配和制作风格,乡土味浓厚,造型夸张,气质粗犷、洒脱,因各自门类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再者,民间艺术制作多结合节日,赋予了求吉呈祥之意,使得艺术作品在手工作业的古朴中透着喜气。3.民间艺术的工艺运用。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科技不发达时期,手工技艺不仅是美化生活的必备手段,还被理解为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并逐渐演变为特定习俗而被传承。如印染、编织、刺绣、布艺、毛绒、兽皮等工艺,材料各具特色,质感、造型也多姿多彩,这些民间手工艺遍布生活当中,成为现代服饰设计信手拈来的创意之源。4.民间艺术的色彩表达。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承载着迎祥纳福、驱邪禳灾等世俗的目的,从而造就了民间色彩的对比强烈、热烈红火及其吉庆寓意。在这种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下,其艺术色彩显现出较强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直接导致了艺术形象的直觉、主观、意念化,这一赋色体系在年画、剪纸、民居、玩具、服饰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象,情感表达浓郁,体现出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怀。

二、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服饰媒介中的传承

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情民俗给现代服饰创意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些民族经典特色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们看好,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成为展示中国风情,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艺术、习俗、价值观等的一种有效延续方式和时尚载体。继承传统不是形制的模仿,而是文化的领悟、共鸣与升华。服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与人形影相伴的艺术形式,是时尚的外在表现,也是时尚元素的载体。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服饰中运用和传达,使其成为时尚流行符号的彰显,不仅创造了内涵深厚的服饰文化,也为民间艺术的延续指引了富有生命力的方向和极具社会效应的发展渠道,使民间艺术在服装与时尚的融汇中产生强大的召唤力和诱惑力,引导潮流,赢得新生。

(一)民间图案的视觉构成美

民间装饰纹样种类各异,样式繁多。纹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丰富,表现质朴,如梅兰竹菊、鸟兽虫鱼、盘长、如意、云纹等,既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想法,又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艺术形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文化,含有追求圆满、和谐的生命寓意和生活祈愿。动植物花卉形象,或灵动可爱或美丽典雅,一直是服饰设计常用的创作素材。牡丹形态富丽饱满,色泽艳丽夺目,是人们心中的“花王”,也是民间最喜爱的传统图案之一。图1-1是融合了旗袍和吊带特色的一款长裙,原本时尚简洁的休闲风却因牡丹的饱满花型、繁荣寓意,添加了些许雍容和典雅。鱼纹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从原始半坡村的人面鱼纹陶盆到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宋元瓷瓶陶罐、明清年画花灯玩具等,无论单体形态、动作,以及组合构图,应用都非常普遍[2]。传统鱼纹写神重于写意,写意重于写形,手法浪漫、质朴;而现代运用却不拘一格,常根据服饰特点设计构成洒脱变化,图1-2中两个鱼纹形象上下叠加,鱼嘴与模特项链重合,互为一体,形意和谐,飘逸灵动。“万灵之长”的龙、“百鸟之王”的凤都是民间传说中的神物,也是民间艺术的典型形象;在今天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尤其在国际类大型赛事及影视活动中最为常见,体现了中国服饰设计的民族特色(图1-3)。此外民间装饰纹样也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并有各自的象征寓意和艺术形式。如比较典型的团花图案,外形呈团状,内部装饰有植物花卉、人物形象、吉祥文字等纹样[3]。造型多以放射状、旋转式或对称形形成结构,是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极为常见的服饰图案。团花图案有时无底纹,非常清秀;有时却与底纹相结合,形成混合形团花。图案形象饱满圆润、精美细致,结合现代服饰的面料特征,显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丝绸、玉锦的华丽、富贵气息(图1-4)。图1-1图1-2图1-3图1-4这些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是古人认识观念的产物,也是民间长久积淀的一种精神象征,不仅具有图案的独特美感,也把民间吉祥喜庆的内容和寓意赋予现代服饰,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一并传承下来,使服饰媒介的表现更为温暖、生动,内涵丰厚。

(二)民间工艺的视觉结构美

民间工艺种类和技法的多样化,使服饰艺术的表现空间更为丰富,从平面剪纸到立体编织,造型简洁、别致,风格质朴、清新,为服饰这种穿在身上的艺术添加了新的视觉形式。广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因应用于特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满足“透光”功能的实用性,所以非常强调镂空意识,常见的喜花、窗花等作品,玲珑剔透、形象突出、结构概括,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而且视觉效果富有节奏感,表达生动传神。尤其是剪纸的工具特点,剪和刀的独特性为作品赋予平面化的“刀味纸感”,线条明快,画面单纯、优美,运用于各种面料的服装上,使穿者行走间虚实相生、阴阳相伴,优雅丛生(如图2-1)。此外,由于纸张可塑性高,可通过剪、刻、拼、叠、编、印、糊等工艺手段制成平面或者立体艺术[4],纸艺中也因此衍生出多种类型的艺术,如折纸、纸藤,纸蕾丝等,层次感和立体感强烈,表现手法简化、夸张,使服饰面料演示另类的空间,造型新颖、意象独特,视觉效果丰富且具有错落的韵律感(如图2-2)。纸艺与服装面料的结合,不仅为传统纸艺自身赢得新生的机会,也为现代服饰拓展了创意表现的领域。起源于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品的民间编织艺术,自人类结绳记事时期就已诞生,并逐步从生产的实用性发展到生活的装饰性。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的编织用品,成为农业时代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也是美化生活、粗料巧做的艺术品。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编结材料和方法更为多样化,加之风格淳厚、稚拙,也使其成为点缀衣装、点亮时尚的重要手段之一。编织类服饰自然朴素,技法自由,色彩及款式丰富,结合现代服饰分割的多变风格,拓展了编织造型、创意的无限性(如图2-3)。而源于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制作的年画,以木刻板然后进行拓印和套色印刷,通常用红、绿、黄、粉、黑、紫等配色,纯度较高,对比强烈,色彩明快艳丽,且画面饱满、主题形象突出,线条粗放、稚拙,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从墙上艺术到身上艺术,年画也正在从传统迈向时尚。汇集民间图案、色彩的年画层层叠叠于一身,仿若叮叮咚咚音乐作响,喜庆随身,时尚与民艺和谐一体(如图2-4),使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就这样真实可见,触手可及。

(三)民间技法的视觉肌理美

民间艺术就地取材,地域特征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因材料的多样性而使其艺术气韵大不同。被称为传统“女红”之一的刺绣,民间俗称“绣花”,以绣针穿引不同线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或文字绣迹,是我国古老手工艺术之一。刺绣以各种多彩、亮丽的丝线擅长,为面料塑造了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极具手工触感,视觉上又有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格调,堪称完美结合。针法的不同风格,材料的不同选用,最终而各具特色,既有细密精巧、淡雅生动,也有明快豪放、富丽堂皇。这些奇异巧工的民间技艺在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布局下,走出自己的固有领域,从独立的艺术绣品变为实用,营造了现代服饰设计的特殊肌理表现,焕发出另一种风采。如图3-1中粗犷奔放的皮质长筒靴,改用了刺绣丝绸面料之后表现出灵巧、飘逸之感,女性味十足。近年来由刺绣变化而来的十字绣,造型抽象,结构严谨,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由于针法简单、效果突出而便于人们学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居装饰和服饰设计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刺绣热点,如图3-2,简约的十字绣风,概括的几何图案,精工细作,在繁复之中透着质朴。民间印染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构成之一,利用自然原料,以手工操作为主,染色印花和绘制因技法差异而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蜡染线条单纯、舒展,绘画感较强;独特的“冰裂”纹类似瓷釉“开片”,层次丰富,古朴别致。俗称“药斑布”的蓝印花,色调单纯朴素,色彩明朗似蓝天白云。而扎染工艺的“大理石”纹理色彩交错、变化微妙,如图3-3中长围巾和超短裙的组合,风格现代、节奏明快,若隐若现的印花图案却风情另类,使服饰在闪烁多姿的时尚中增加了田园般的浪漫情怀……图3-1图3-2图3-3图3-4焕发民间活力,引领服饰时尚的工艺少不了风筝,早期它曾做过战时通讯工具,甚至带上火药做过武器,造纸术出现之后,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纸糊制作,成为民间手工艺人的一项农闲技艺,从而发展为老少皆宜、延续至今的休闲娱乐活动。图3-4中向我们展示了栖息于现代服饰的一款风筝,生动、随意地伏于胸前,成为简与繁、冷与暖的合作范本,彰显了民艺与时尚、人与自然的经典融合。

(四)民间色彩的视觉冲突美

民间艺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艺术的色彩特点:单纯简洁,效果却对比强烈。在一些民间画诀中也有表述:“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体现了民间艺术配色风格和创作原则,色彩语言观念表达非常鲜明,这种赋色体系下的作品常常情感真挚、色彩奔放[5]。尤以红色最为典型,因起源于先民对太阳、对火的崇拜,成为民族群体具有图腾意味的崇拜物,因此演化为追求喜庆的首选色(典型如民间剪纸,常常在单色红纸上一写千秋),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如“中国红”概念的诞生)。色彩作为形态在内的物质表象之一,不仅给人们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加上各种不同的色彩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决定了色彩是所有时尚元素中最能反映人们消费心理的元素之一,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近年民间传统色彩与时尚之风的巧妙结合,使高高在上、风花雪月的时装生发出浓烈的生活情趣,精巧中见古朴,丰富了现代服饰的视觉语言。比如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五行”学说影响之下的民间色彩,不仅由此形成特有的“五色”观,还延伸出其他几种常用色,红绿蓝紫,一片缤纷,这些乡土配色正日益受到现代服饰设计者的青睐(图4)。民间艺术用色单纯、浓郁互补,简洁的款式依赖这些对比和冲突,营造了不同凡响的视觉艺术氛围和效果,应对了如“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的民间配色技法,创造了现代服饰结构、裁剪之外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它所承载的内涵和寓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色彩审美功能,成为中国服饰在国际时尚界独有的精神符号。

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许多方面对现代服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视觉美感和精神内涵的装饰纹样有助于服饰设计的主题表达,多姿多彩的艺术门类风格为服饰设计提供了别样的设计思路和视觉特征,工艺技法为服饰表现带来了独特的穿着体验和艺术感受,而民间吉祥喜庆的色彩观念则传达了民族情感和审美文化,是人们生活理想的深刻寓意和美好寄托。这些视觉符号所附着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是现代设计的精神支柱,也是设计创意的源泉,是传承民族文化,使设计走向国际舞台的必备食粮[6]。服装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形影相伴,是具有广泛传播度的媒介,也是时尚元素的载体。民间艺术与时尚服饰的结合,为民间艺术的延续指引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方向,以及提升社会效应的发展渠道。

作者:刘烈辉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要彬,曹寒娟.服饰与时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8.

[2]王瑛.中国吉祥图案实用大全[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153.

[3]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2.

[4]杨迎琪.平阳历史文化丛书:平阳民间美术[M].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20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