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矿产资源 “走出去”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66-03

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十报告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更加凸显了“走出去”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发展迅速。

一、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现状

近十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投资模式日益成熟,投资主体更加多元,“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取得显著成效。

(一)采矿业境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13年我国对外采矿业直接投资43起,金额248.08亿美元,较2005年16.75亿美元增长13.8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出现大幅下降后,近几年重新稳步增长,2013年投资额度大幅增加,较2012年增长83.17%。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13年投资流量排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之后,位列第二位,所占比例为23%。

截至2013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61.7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6.1%,排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之后,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采矿业。从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排在前四位,其中在非洲和大洋洲排在第一位,所占比重分别为26.4%、61.5%。

(二)2010年后我国矿业境外投资持续下降

截至2013年底,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项目共2401个,投资金额共2001.7亿美元,涉及投资主体600个,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及项目平均投资额均在在2010年达到近年高峰后,逐年下降,2013年投资项目数量比2010年下降了65.26%;投资金额下降了93.36%;项目平均投资额下降了80.87%,降幅明显。

(三)境外矿业投资地区呈现多元化

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57个国家。从投资项目数量看,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是我国境外矿业投资的重点区域,2013年我国境外投资项目中投资在亚洲地区占41.67%;投资在非洲地区占28.79%;投资在大洋洲地区占10.61%。从投资资金流向看,2008年以前,我国境外矿产勘查、开采、加工等领域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非洲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8%,占据绝对的主力地位。2009年以后,我国境外矿业境外投资金额在北美洲和大洋洲所占比重大幅上升,2013年在北美洲的投资金额比例上升到15%左右,大洋洲的投资金额比例上升到25%以上;在非洲的投资金额比例下降到30%。目前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已经成我国境外矿业投资的主要流向地区。

(四)境外矿业投资矿种集中

自2004年,除油气类外,主要集中在铁矿石,铜矿和黄金等贵金属矿种,不论勘查还是开采和加工,对铜矿和铁矿的投资占据了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投资的半壁江山。2013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主要矿种为铜、金、煤炭、铁矿等,其中铜矿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分别占13.64%和33.62%;金矿分别占18.80%和29.55%;煤炭投分别占8.33%和15.96%;铁矿分别占12.88%和8.42%。

(五)境外矿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呈现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投资企业性质分析,2013年,国有企业是矿产资源“走出去”的主体,其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分别占70.45%、45.52%。民营企业把握“走出去”机遇,发挥特色优势,逐步成为“走出去”领域新兴力量的主力军,2013年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金额超过国有企业,占投资总额的54.48%。

二、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问题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无论从政府,还是“走出去”的企业主体,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

(一)政府管理问题

1.缺失顶层设计。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尚未形成一个全球视野的长远规划,缺少符合行业特点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政策措施。政府在外交、金融、税费、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无法很好履行。

2.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目前,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在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均承担一定的职能,财政部主要履行境外投资财务税费管理和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发改委主要履行境外并购备案,国有矿业公司境外投资审批;国土资源部主要履行矿产资源境外项目备案;商务部主要履行境外项目核准、统计、年检、监管、备案等。目前虽然初步形成了部际协商机制,但缺少专门的支撑机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各部门都不能全面掌握矿产资源“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3.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的政策主要是部门规章,政策配套性差。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通过税收手段引导企业境外勘查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鼓励境外矿业投资政策中,未启动任何税收政策,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境外勘查开发方面的潜力。

4.境外地质调查滞后。基础地质资料是开展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涉及境外地质调查工作晚,开展的境外实地合作地质调查工作少,并且很多资源潜力大的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因此境外基础地质调查成为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的瓶颈。

(二)企业投资问题

我国矿业企业国际化运作经验和能力欠缺,影响了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投资效果。

1.时机把握不准。我国企业走出去布局与韩国、日本相比较晚,很多项目介入时机把握不准。如上世纪80~90年代,国际三大铁矿石公司提出与我国合作开发铁矿资源,但我国未能把握时机,2005年后,铁矿石价格上涨后,我国企业开始成规模到境外开发铁矿资源,但此时成本大大提高,并且品位高,采选容易的大型铁矿项目多被西方跨国矿业公司掌握。

2.国际运营综合能力欠缺。我国对海外投资矿业的企业均缺少国际运营综合能力。民营矿业企业,有经济实力,但规模较小;地质勘查单位,专长是技术支撑,但经济总量低;大型矿业企业,具有技术管理优势;金融企业,资本量最大,但缺少技术、开采与开发的管理基础。大量的跨行业、跨矿种的企业介入境外矿业投资,在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加之信息不畅,导致项目选择出现偏差,境外矿业投资存在盲目性,“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率不足20%,其中大部分项目来自于矿业。

3.风险意识淡薄。我国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矿业公司,对地质风险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国外很多地方,特别是非洲、南美洲等地,基础性地质工作做的很少,地质勘查风险大;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虽然对地质勘查风险认识较准,但对投资经营的风险意识不强。

4.人才欠缺。我国矿业“走出去”历史较短,众多企业普遍缺乏熟悉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运作规则、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国家缺乏相关语言人才。

三、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形势研判

(一)国际环境

1.经济形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近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分化,美、英、澳、加等国基本摆脱危机影响,欧元区和日本复苏力度疲软,拉美地区经济持续低迷,亚洲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速领跑全球。总体看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不平衡,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虽然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有所加快,但仍然面临政策分化、地区动荡等风险。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明朗,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也给“走出去”带来不少的机遇。

2.矿业形势。在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新兴经济体困难重重的全球经济背景下,矿业经济面临价格下跌、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多重困难。一些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矿业面临五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全球矿业市场即将迎来缓慢复苏期。第二大趋势是国际矿业投资多元化日益明确。第三大趋势是海外投资正在从追求规模和速度向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第四大趋势是全球矿业投资的主体正在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变。第五大趋势是矿业投资更加注重经济性。

3.机遇。国际大宗矿产品下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下跌给矿山企业并购带来历史上难得的机遇。矿业资产价格大幅度下滑,价格水平应当处于相对底部,并购的成本明显低于以往。国际矿业公司资产剥离:矿产品价格下跌,矿业公司利润下降,过去那种依靠扩张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近些年大型矿业公司一直在剥离非核心资产,减少项目建设投资受全球矿业低迷的影响,国际矿业巨头纷纷缩减开支,继续优化经营结构,加快战略调整,应对行业变局。如2014年8月必和必拓公司宣布拆分成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维持经营利润。国际矿业企业不断剥离非核心资产,减少资本支出,为我国企业获取世界优质矿业资产提供了机遇。

4.挑战。投资风险加剧:目前在许多国家,对于优质矿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想取得当地的矿业权,需要向对方提供一揽子建议,包括满足当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提供当地所需要的资本等等,并且多变的政治环境也使“走出去”的风险加大。环境保护成本上升:在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条件越来越成为投资矿产勘查开发决策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高了矿产勘查开发的环保门槛。在全球范围内,矿业环境保护成本,呈快速上升趋势,环境保护费用在矿产品成本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例如老挝修改的矿业法中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理念,2015年前暂停新的采矿项目审批。此外,利比里亚、安哥拉、越南等国也通过修改立法或补充规定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问题。盈利空间降低:随着能源、运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汇率的波动,开发矿山的成本持续增加,矿业企业盈利空间下降。据有关统计,在某些矿区,对水、运输和电力方面的投资达到整个矿业项目支出的82%。价格下滑、生产率下降和成本居高不下,持续挤压矿业行业的盈利空间。据统计,2013年世界大型矿业公司净利润较2011年下滑40%~80%。

(二)国内环境

1.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开始呈现持续放缓的趋势,2014年我国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均出现积极变化,就业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2.政治形势。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与相关国家投资领域的拓展,将为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资源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预测表明我国多数大宗矿产资源需求强劲,国内矿产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强劲需求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预计到2020-2025年达到资源需求峰值。而一些新兴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资源需求的高峰期将比中国滞后10至15年。这个时间差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利时期。

4.挑战。未来几年面对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最佳时机,我国政府和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政府缺少走出去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外交乏力、境外地质调查滞后;企业时机把握不准、国际运营综合能力欠缺、风险意识淡薄、国际人才缺乏等,将给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四、建议

(一)健全国家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战略

从国家当前和长远的经济利益出发,树立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意识,精心谋划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布局,加快制定矿产资源“走出去”整体战略,建立起长效而有效的资源外交机制,为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政治外交服务;完善政府部门合作机制,制定完善的商务、海关、税务、工商、外汇等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二)注重综合人才培养

加强培养适应企业“走出去”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地质专业技术、外语和熟悉相应国家矿业法律法规、懂国际性管理、开发、经营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

(三)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各类商协会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走出去”企业的经验交流,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协调矿业企业间相互协作、互补多赢;积极开展民间经济外交,加强与国外各类经济组织的合作,减少矿业企业跨国经营阻力。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总结.中商情报网,http://

[2] 宋国明.矿产领域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土资源情报,2013(7)

[3] 连长云.关于中国矿产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形势分析.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战略取向

[4]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的路径.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3.7

[5] 唐金荣,周平,施俊法,杨宗.2014年全球矿业形势与2015年展望.中国矿业报

[6]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经济日报

[7] 闫卫东,孙春强,崔荣国,郭娟.2015年全球矿业展望.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8] 2014年全球矿业投资环境及形势分析.中国行业咨询网

[9] 2013年中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投资情况及分析.中国矿业联合会

[10] 2012年中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投资形势分析.中国矿业联合会

[11] 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2

关键词

境外直接投资 行业分布 演变与趋势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是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趋势对于总结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得失、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布局以及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现状与特点开始,在回顾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演变历程和分析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未来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一、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现状与特点

(一)从流量和存量来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虽呈多元化格局,但主要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等劳动、资本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高科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偏少

2009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主要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36.2%),其后依次是采矿业(23.6%)、金融业(15.5%)、批发零售业(10.8%)、制造业(4%)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7%),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当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3.8%;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占当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仅为1.9%。

截至2009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主要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29.7%),其后依次是金融业(18.7%)、采矿业(16.5%)、批发零售业(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8%)、制造业(5.5%),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1.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2%。

(二)从参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虽然也保持多元化格局,但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2009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36.6%),是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主体数目最多的行业;其次为制造业(31.9%),然后依次为建筑业(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采矿业(3.5%)和农林牧渔业(3.4%)等。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数目的83.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3%。

(三)从中国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涉及的行业虽广,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度较高

截至2009年末,在中国境外企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30.2%,是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在境外所设立企业数目最多的领域,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21.9%),然后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1%)、建筑业(6.8%)、采矿业(6.3%)、农林牧渔业(5%)。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境外企业数量所占的比重合计达83.3%,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5%。

二、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演变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阶段的划分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阶段划分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要考虑整体情况,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行业结构的演变。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6年):境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服务业及其相关行业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为了建立国际贸易网络,尝试在国外设立分公司和代表处,投资规模小,投资企业集中于进出口贸易、金融和航运等相关领域。在此期间,工农业生产、工技贸合作、餐饮旅游、资源开发等行业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海外投资。

(二)第二阶段(1987―1993年):境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由贸易服务业向加工制造业等非贸易类行业延伸

该阶段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的特征是贸易类投资继续扩大,同时非贸易类投资开始增加。如表1所示,截至1993年底,中国境外贸易类和非贸易类企业总计达4479家,按各行业企业数目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排序,自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

(三)第三阶段(1994―2002年):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重点继续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资源开发领域成为新的热点,贸易型为主的境外直接投资结构开始变化

此阶段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除贸易类以外,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重点继续向生产加工领域(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倾斜,同时资源开发领域(森林、能源等)投资额迅速扩大。如表2所示,虽然贸易类仍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3.04%,但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和农业等三个行业所占比重合计已达42.94%,表明近一半的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投向了生产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境外投资以贸易型为主的结构。

(四)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境外直接投资行业进一步拓宽,投资额较集中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

在这个阶段,伴随中国履行人世承诺,对外开放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逐渐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进入全面提速期,行业分布覆盖面全面拓宽,涉及的行业几乎囊括了三大产业的各个具体领域,但仍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如表3所示。

三、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本国要素禀赋状况

如同对外贸易一样,对外直接投资也同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密切相关。生产要素包括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有形要素主要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厂房设备、自然资源等,无形要素指的是技术、信息、品牌、商誉、设计、管理、营销网络等。就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生产要素来看,现阶段中国充裕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设备等,比较充裕的包括:信息、商誉、管理、营销网络等,较为稀缺的是:技术、品牌、设计、自然资源等。因此,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高科技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布偏少。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纵观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境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演变的历程,不难发现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投资行业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内产业结构对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同时境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关的三类产业:一类是已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如批发零售、电讯服务、金融、保险、运输、汽车、信息服务等;另一类是产能过剩型行业,国内处于长线产业或边际产业,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如家电、纺织、轻工、机械、建材、建筑、原料药、电讯设备等;还有一类属于暂时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战略或幼稚产业),需要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培育竞争优势,寻求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设计、研发等。

(三)自然资源获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等)等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国内这些自然资源储量有限,人均资源量比较低,供需矛盾日渐凸显。面对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通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跨国并购等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有效地寻求和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国家的资源能源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获取资源与通过对外贸易购买资源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供应的稳定和价格的稳定,因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近年来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行业。

(四)贸易壁垒规避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与容易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行业结构紧密相联系。根据蒙代尔(Robert A・Mundell,1957)提出的贸易与投资替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跨国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商品贸易的替代。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有利于维护和扩大市场。目前,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大,针对我国的诸如配额、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频发。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显得尤为迫切。如近年来我国的家电行业中,海尔集团通过在欧盟、意大利、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有力地规避了东道国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障碍,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五)东道国国情差异

东道国国情差异也会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行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各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状况、技术发展层次、资源储量等存在差异,外资投资行业准入门槛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行业在某个东道国属于鼓励投资领域,在其他国家可能属于限制或禁止投资的领域。因此,中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一般而言,在对经济技术发展层次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一些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时,可以通过对这些国家自然资源行业的投资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以弥补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的不足;而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投资则应以高科技等战略产业为重点,以学习其先进技术、培育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

四、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趋势展望

作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未来行业布局不仅应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相结合,还应同培育和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相结合,同时还应同建立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和经营网络结合起来。在选择和确定境外投资行业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能否充分发挥本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程度、是否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和第三(对外投资)阶段、拟进入行业的竞争状况与市场容量、拟进入行业的开放度与政策法规情况、拟进入行业的综合商务成本等。

综合上述因素,“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农、林、牧、渔等行业

2009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3.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6%。截至2009年末,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0.3亿美元,占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0.8%。由此可见,三十年来这些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尚有很大发展潜力。展望未来,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多地少,农、林、牧、渔业等资源相对短缺,因此应鼓励这些行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整合国际农业资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林牧渔业发展做出贡献。在农、林、牧、渔业等几个行业中,农林业海外投资最有发展前途。就农业来讲,今后5―10年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将是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就林业而言,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育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行业。

(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

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所需自然资源的重任。近年来,我国对国外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储量偏低。我国部分资源短缺的状况未来难以根本改变,为了保障资源的有效稳定供应,今后将会在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进一步加大境外投资规模,因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继续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三)制造业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内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如产业配套能力强、劳动力资源丰富、优惠与鼓励政策、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等),因此未来若干年中国不会失去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将向世界创造与制造中心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但是,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沿海地区综合商务成本逐步上升、处在国际分工末端、国外贸易壁垒限制等困难,未来若干年制造业也需要有选择地“走出去”,制造业境外直接投资数量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制造业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2009年排第5位)和存量(2009年排第6位)中的地位将会有所提升。今后加工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优先和重点行业主要是:

(1)拥有成熟和标准化适用技术的行业(石油化工、通讯设备制造、钢铁等);

(2)产能过剩或饱和的边际行业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家电、机械、轻工、原料药、建材等);

(3)新增优势行业(如汽车制造、机床、发电或采掘装备制造业等);

(4)受国外贸易壁垒限制较为严重的行业。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3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

(一)从投资额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是第三产业

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同时表1也显示出,这样的对外投资产业结构近5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一直稳定在0.8%-1%之间,第二产业投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20%-25%之间(2006年因采矿业投资额剧增,该年比例为29.8%),而第三产业投资的比例则在70%以上。

(二)从境内投资者行业分布以及所设立的境外企业行业分布来看,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而第二产业企业比例逐年下滑

2006年我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者中,第二产业投资者占比为65.4%,第三产业占比为30.3%。2009年,第三产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投资者占比变为40.8%和55.8%。而第一产业的投资者占比则基本维持在4%左右。从所设立的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境外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2010年,第三产业企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3.2%,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占42%,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占4.8%。

(三)从对单个经济体的投资结构来看,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特征

2010年我国对香港、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盟这六大经济体的投资占到了当年投资流量的76.3%,投资存量占到了总存量的76.1%。六大经济体既包括了欧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分别达到了70.8%、63.9%和86.6%,要显著高于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盟。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是偏向于市场环境成熟、基础设施条件好、服务业消费能力高的区域。

在我国对俄罗斯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占26.8%。对东盟国家投资中,第二产业比例为53.5%,高出第三产业近11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第二产业投资为主的格局。而我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中,仅采矿业这一项投资就占到了总投资的81.6%。

(四)从我国对六大经济体投资的具体行业分布来看,投资聚集度高的特征明显

1. 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聚集性高。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3000多亿美元的投资中,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六个,分别是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这六个行业的累积投资存量为2801.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2. 我国各行业对外投资的地区聚集性高。表2显示了截止2010年末我国对六大主要经济体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表中数字为我国对某经济体某行业的投资在该行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很显然,我国第三产业中绝大部分行业都投向了香港。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吸收的投资都超过了我国该行业投资总额的80%。但香港在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两大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与第三产业中多个行业的投资高度集中在香港的情况不同,制造业投资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采矿业的投资则集中在香港、澳大利亚和东盟,三地吸收的采矿业投资业超过60%。建筑业投资最多的地区是东盟,东盟各成员国近年来高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我国建筑类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另外,六大经济体吸收的建筑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5%,并不是我国建筑业的主要投资地。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主要分布在东盟,而且该行业较大规模投资基本上在2006年后才展开。

我国在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投资总额非常有限,仅26.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盟和欧盟三地,三地吸收了农业近58%的投资。显然,我国在大农业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对畜牧业大国澳大利亚、农业大国美国还有相当大的投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资规模偏小,利用境外资源稳定我国粮油供给的作用微弱

无论是从投资额还是从境内投资企业数量看,我国在大农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截止2010年末,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26.1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8%。境内农业领域投资企业数量约为470家,平均单个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仅在50万美元左右。这种投资规模与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和实力不相称,也不利于保证我国的粮油安全和农林牧渔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的状况在长期内不会改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而近年来全球气候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各国对农产品出口尤其是粮食出口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农业对外投资和合作,建立稳定的境外农产品基地。

(二)采矿业投资区域过分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虽然采矿业投资区位选择很大程度上受世界资源分布状况的影响,但投资地也不宜过分集中。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的采矿业投资剧增。2007年末,我国对澳投资存量中采矿业占45.5%,2008年末这一比例达到73%,2009年末这一比例更是达到85.9%。截止2010年末,澳大利亚吸收了我国采矿业投资总量的14.4%,投资额达64.2亿美元。而我国对资源大国俄罗斯的投资额还不足3亿美元。由于自然资源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敏感领域,投资过于集中很容易引发东道国的反感与抵触。2008年首钢集团收购吉布森山铁矿案、2009年中色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股权案的失败,与这几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矿业投资过于密集不无关系。而且采矿业的投资往往金额巨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别的行业大。投资地集中更不利于分散风险。

(三)制造业对外投资水平不高,投资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作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基础明显优于商务服务等第三产业。但截至2010年底,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额为178亿美元,仅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5.6%。但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企业占比达35.8%,是企业数量最多的投资领域。由此可见,我国境内制造业投资主体普遍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50名的企业名单中,只有吉利、联想等少数几家制造业企业。

(四)服务业对外投资以劳动、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少

虽然服务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但我国当前服务业的投资技术含量低,投资结构以劳动、资金密集型为主。2010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个行业的投资额约占服务业投资的70%。金融业投资虽然增长迅速,但80.8%的投资来自银行业,而且以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开展资金结算服务等低层次运作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投资比例只有5.3%。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布局,是今后我国政府制定投资政策和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的重大命题。

三、对策建议

(一)发挥我国农业竞争优势,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农、林、牧、渔业的投资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受一些国家(主要是土地、水资源短缺国家和人口大国)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1990-2007年以来世界农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每年3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接受投资的东道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即“南-南”投资增长迅速,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②。可见,农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是未来全球投资的亮点。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优势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作为世界农业生产大国之一,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对外投资具备良好的国内产业基础。多年来,在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不仅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农业科技水平也得到迅猛发展。我国在育种、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灌溉技术等不少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借鉴价值。

二是中非友好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我国在非洲、东盟等地区进行农业领域的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从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看,目前吸引外国农业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和东盟国家③。进入新世纪,中非友好合作进一步加速,而农业是新世纪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在继续对非洲国家进行农业援助的前提下,发挥双方优势进行投资和合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已与十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农、牧、渔业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并与埃及、南非、苏丹等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机制④。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先进实用、简单易操作、成本低,适合非洲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也会极大促进双边投资的增长。东盟国家中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都是水、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都是吸引农业直接投资的大国。中国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具有地缘、文化、经济等多方面优势。

政府应该针对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农企到非洲、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投资。这样不仅能在优势互补基础上与东道国共享投资合作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有利于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加大采矿业对外投资规模,促进投资区位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石油为例,2009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53.6%,能源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今后,我国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采选等领域的投资还会进一步增大。在投资区位选择上,应避免投资在某一区域的过度集中,防范投资风险。具体而言,应注重与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领域的投资合作。

资源领域的投资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强烈,政府首先应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与东道国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并通过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投资者提供保护。其次,企业在也需要积极回应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慈善公益等活动,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赢得东道国好感。

(三)细化行业和地区投资促进政策,推动国内制造业中的“边际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

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威尔斯(L. T. Wells,1983)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小规模的制造技术。英国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J. A. Cantwell, Paz E. Tolentino,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和地域分布上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化。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区位选择来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受“心理距离”影响,其对外投资会遵循从周边国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再到发达国家的投资路径。上述理论都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必须立足于本国产业发展的现实,并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基本导向。

当前,我国家电、食品、纺织、轻工、冶炼、化工、机械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行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面临着竞争激烈、产能过剩、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等问题,已属于我国的“边际产业”。并且在我国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而我国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不仅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可以针对相关国家和行业,制定更加细化的投资促进措施,帮助企业向上述四国转移。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积极利用政府主导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对外投资合作新模式,加快走出去步伐。目前,我国已经在东盟、非洲、墨西哥、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地建立了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信息服务、人员培训、保险、政策协调等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从已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运作来看,这一模式是很成功的。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平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可以减少对外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确保投资收益。而且随着合作区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未来它的产业集聚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广大中小型制造企业可以借助合作区这一平台,实现企业海外发展的目标。

(四)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同台竞争,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短、基础差,入世的十年是我国服务业巨变的十年。在外资的冲击下,我国服务业迅速实现了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工作效率、服务网络、服务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可以说,国内服务业的迅速成长是服务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基础。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投资的技术含量,必须依托于国内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因此,当前政府应从政策上对服务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给予支持,而企业自身则要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干中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注释:

① 数据来自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后文中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2006-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或经计算得出。

② UNITED NATIONS,《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9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产业选择;直接投资;动因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123-04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利用国内外市场获取资源和市场,以便降低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成为国际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或者绿地投资,或者跨国并购,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球性的并购浪潮此起彼伏,跨国投资已经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按照邓宁的国际投资阶段理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的国家就迈入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中国目前就符合这一阶段。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转向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企业出现破产的浪潮,很多国内企业到国外收购企业和品牌。但是在对外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均衡。在中国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中,资源和采矿业占到较大比重,而制造业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与国际社会的投资行业选择出现偏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如何优化中国对外直接的行业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目前中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上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静波(2012)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不尽合理,结构失衡严重,不利于产业升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选择的重点是加大资源获取型行业投资,获取稳定的资源供给。雷鹏(2012)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的关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双目标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目标,提出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渐进性、多元化和动态性的产业选择战略,并具体对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对资源开发型产业、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的选择提出了建议。祁春凌、黄晓玲(2012)研究发现这个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多的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郑磊(2012)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对其投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随后运用灰关联度法分析了2005-2009年中国投资东盟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投资东盟的金融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制造业对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田尧、杨坚争(2012)利用偏离系数法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量化指标,在构建适当模型的基础上,以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关系。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对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探讨,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和特点

整体上看,不论从流量视角还是从存量看,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商贸服务业一直都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所占比例较高,采矿业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商贸服务业、金融业和采矿业,这三个行业所占比例超过60%。在所有行业之中,制造业所占比例不高。

1 商贸服务业一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从规模上看。商贸服务业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2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为44%,存量上为972.46亿美元,所占比例为30.66%。从所占比例看,2010年度的商贸服务业投资出现上升。商贸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者。这也有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相对应。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为了开拓市场和售后服务的需要。必须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但是从投资区域来看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主要集中于香港和东盟地区,香港所占比例为83.2%,东盟地区接近5.5%。在经营主体上主要是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比较少。

2 采矿业所占比例较高。随着中国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重工业的发展越来愈迅速,需要的能源和金属等越来越多,但是相比较巨大的需求,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还是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矿产品。而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期货化的今天,往往受国际垄断实力制约,为掌握主导权,减少对国际大供应商的依赖,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国外矿业的投资,特别是铁矿石,中国对澳大利亚采矿业的投资就超过100亿美元。不仅仅铁矿石,原油开采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的主要行业,在非洲、中东、中亚等地区,都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掌握了大量了国外能源和资源的开采。

3 制造业所占比例较低且属于低层次投资。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属于制造业不同,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少。2011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例为6.77%,存量上只占5.61%。这与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相符合。而且中国直接投资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占的比重非常低,这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机严重不符。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先进制造业部门的市场准入壁垒高。阻止了中国对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部门的直接投资。预计在未来10年里,由于发达国家接受现实,市场准入壁垒降低,将出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趋势。资源行业,从绝对投资额来说,还会维持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来看。从原始社会的狩猎业,再到农业社会,逐步到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从大的产业演进规律,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看,一般分为三次产业结构: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的发展。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向服务产业结构为主专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70%左右,即使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服务业产值占GDP得比重也超过45%,而我国服务业所占比例偏低,虽然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也仅仅占1/3左右,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经过快速上升以后平缓增长。第三产业的增长势头最猛。但是整体看,我国在确立工业立国的基础上,吸引偏向制造业FDI,对服务业FDI设置的壁垒较高,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化,工业只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才能取得较高的效益,部分先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换结构,也把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所以中国工业所占比例上升是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优势,吸引的制造业FDI还在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还处在吸纳国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本身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升级过程中,对外投资的比例较少。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商贸服务业。这是为了出口的需要而进行的投资。不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那种类型的投资。

(二)区位优势的演变

按照邓宁的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没有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以没有对外直接投资,仅有非常少的外商直接投资。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没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多。到了第三阶段,内部化优势增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有所也有所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快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但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远远小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现在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具有区位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位优势在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区位优势的内容和特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制造业和大规模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起其他国家有劳动力数量大且廉价,成本低的优势。中国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把原材料或半成品按要求加工组装成成品后再进口。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外经济依赖加深,出现与国际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输人性的通货膨胀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中国企业还处于对外投资的初期阶段。由于国外第三产业进入门槛低,因此,为技术含量少、资本额小的商业资本提供了机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流人中国的外资来说,中国的第二产业有吸引力;而对流出中国的资本来说,国外的第三产业更有吸引力。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第二产业的采矿业等产业中。中国对外投资从投资主体构成来说主要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些小型投资者投资主体数量众多,资本额比较小,主要活动在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旅游餐饮等行业中,对于这些抗风险能力弱的投资主体,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是它们更好的选择。

四、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选择的对策

当前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在对外直接投资上需要优化投资行业结构。以配合国内的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层次。

(一)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

无论是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还是巴拉萨的外贸优势转移假说,一个国家对外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按照阶梯状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逐步对外进行转移。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成本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如纺织服装等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寻找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这就产生了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向,还有部分行业如冶炼、化工、医药和电子等产业由于投资的潮涌而使得产业过剩。就需要加大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中国适用性的技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具有优势。

(二)增加对资源耗费型产业的投资力度

近年中国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但国内的资源远远供应不上,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比如铁矿石产业等,使得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为保障国内资源供应,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对国外矿产开采的投资力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投资一方面受制于被投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大部分资源都被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领,留给中国的相对较少,且大部分处于高风险地区:另外一方面,资源开采后的运输面临国际政治军事的干扰,在国际原油价格飞涨的情况运输成本增加。再加上为保障资源供应需要中国政府加大对相关国家的投入。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对高耗资源产业的对外投资力度。实现当地化生产,这样就可以避免被投资国政府的干扰,减少中国对国际资源市场的依赖程度。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5

探矿权的会计核算问题,财政部曾以《关于印发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字[1999]40号)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1)地质勘查单位申请取得探矿权,应交纳的探矿权使用费直接计入地勘生产成本,借记“地勘生产——××项目”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使用费”科目。地质勘查单位申请取得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除应交纳探矿权使用费外,还应交纳探矿权价款,应交纳的探矿权价款直接计入地勘生产成本,借记“地勘生产——××项目”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价款”科目。

(2)地质勘查单位进行地勘生产发生的各项成本以及结转地勘生产成本,按现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地勘生产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其中,自行出资勘查发生的地勘生产成本,没有形成地质成果的,应转作损失,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地勘生产”科目。

(3)地质勘查单位经批准转让探矿权或以探矿权对外投资,按现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关于转让地质成果的规定处理。

据调查,在地勘单位矿业权转让及核算的具体实践中,绝大部分地勘单位并没有执行财政部财会字[1999]40号文件,而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的账务处理。如有的地勘单位为了规避税费,转让探矿权后很大一部分资金没有作为收入处理,而是作为预收款或应付款,或把这部分资金继续投资用于矿业权经营或者投资入股设立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很不规范。

二、探矿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现行制度对探矿权核算的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是:

(1)通过地勘生产科目归集成本没有体现探矿权的无形资产属性。这种规定主要基于地勘单位的主业是地质勘查工作、矿权是其主要产品的考虑,过分强调了探矿权存续过程中进行地质勘查的生产性特征,忽视了探矿权的无形资产属性。《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区块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规定探矿权为财产,这种财产权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应按照无形资产来核算。探矿权从取得勘查许可到完成全部勘查工作后探矿权或者具有实际价值或者没有实际价值的整个过程,以及矿业权等待转让或准备优先申请采矿权的过程,实际上都是探矿权存续的过程。探矿权是一种过程财产权,在这个过程中都应该通过无形资产科目来核算,而不应通过地勘生产科目来核算。

(2)通过地勘生产科目核算成本不符合新会计准则中相关性、可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假设。通过地勘生产科目来核算,在实际操作中地勘单位很容易将探矿权取得及存续期间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成本。但是探矿权转让的时间不确定,容易造成成本和转让收入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因为地勘单位一旦转让了探矿权,由于其主要成本早已核销,形成的利润就特别高,税费负担非常重,这也正是不少地勘单位不按规定核算探矿权收入,而是长期挂为预收款或应付款、或把这部分资金直接投资用于探矿权经营或者投资入股设立企业的原因。

(3)对探矿权终止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不全面。探矿权存续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是地质勘查风险很高,探矿权能够转化为采矿权的几率只有1/30。如果实现了地质成果,探矿权才真正意义上具有价值,如果在探矿权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实现地质成果,那么探矿权就没有价值,实际上探矿权就已经终止。二是如果在探矿权存续期间发生转让或实现地质成果后探矿权人优先申请采矿权,对于原先的探矿人而言,探矿权就已经终止。三是如果探矿权已经到期,探矿权人未申请延期或申请的延期又已到期,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否有地质成果,探矿权都将终止,由国家无偿收回。因此探矿权终止的相关会计处理应该考虑以上各种情况,而财政部财会字[1999]40号文规定形成地质成果的结转地质成果科目、没有形成地质成果的转作当期损失是不全面的。

(4)缺少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如前所述,地质找矿的风险很高,探矿权存续的过程也很复杂,探矿权的预期价值变化很大,按照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的要求,应该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5)缺少探矿权人优先申请采矿权或以探矿权作价出资的财务处理规定。探矿权转让的形式很多,形成地质成果探矿权具备实际价值以后,可以出售,也可以作价出资,还可以优先申请采矿权,将来开发矿产资源或再将采矿权转让。财政部财会字[1999]40号文仅对探矿权出售或对外投资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

第二,地勘单位探矿权会计核算很不规范。目前有的地勘单位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不强,某些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监管不严,致使有的地勘单位在探矿权会计核算中存在不及时结转收入、设立账外账、偷漏税等现象,管理上漏洞比较多,给国家造成了一定损失,需要逐步完善。

三、探矿权会计核算的完善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探矿权的会计处理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规定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中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探矿权成本的核算。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探矿权”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设“探矿权初始成本”、“探矿权生产成本”和“地质成果”三个三级科目来核算,根据取得及存续时的具体情况,将其成本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

(1)申请取得探矿权初始成本的核算。地质勘查单位申请取得探矿权,应交纳的探矿权使用费直接计人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初始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使用费”科目。地质勘查单位申请取得的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除应交纳探矿权使用费外,还应交纳探矿权价款,应交纳的探矿权价款应直接计入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初始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价款”科目。

(2)购买探矿权初始成本的核算。地勘单位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探矿权,将购买成本直接计人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初始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

(3)探矿权存续期间继续投入成本的核算。地质勘查单位在进行探矿权勘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计人探矿权成本,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生产成本”,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工资”、“材料”等相关会计科目。

(4)探矿权成本的结转。经过投人一定的地质工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探明储量形成地质成果的,二是未探明储量不能形成地质成果的。对于完成项目验收并将取得地质成果的作为资产入账时,按其实际成本,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地质成果”,贷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初始成本”、“无形资产——探矿权——生产成本”;对于形不成地质成果的,应转作损失,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初始成本”、“无形资产——探矿权——生产成本”科目。

第二,定期对探矿权进行减值测试。应于每年年末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如果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按照单个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第三,探矿权出售的核算。由于地质勘查是地勘单位的主业,探矿权转让取得的收入应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同时将无形资产核销,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帐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探矿权转让利得”,同时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主营业务成本——探矿权转让”科目,贷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地质成果”。对于有国家出资的,按照国家出资数额增加国家基金,其余部分按上述方法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第四,探矿权人优先申请采矿权的核算。探矿权人优先申请采矿权的,则探矿权终止,获得采矿权,探矿权的相关成本转为采矿权的成本,借记“无形资产——采矿权”,贷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地质成果”。

第五,探矿权对外投资的核算。用探矿权对外投资时,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价,借记“长期投资——其他投资”科目;按无形资产——探矿权账面价值,贷记“无形资产——探矿权——地质成果”科目;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地勘发展基金”。分得的投资收益,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比照股票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收回本金时,按回收数,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账面数,贷记“长期投资——其他投资”科目,按收回数与账面数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6

Abstract: Presently, our country steel and iron profession already arrived has been unable the difficult region which withstands the iron ore price to rise once more, moreover the steel price rise's influence to will be in downstream profession transmissions inevitably and so on industry automobile, real estate, daily necessities, creates some not good chain-reaction to national economy other departments. China invests the overseas iron ore “this step” must to walk, but must certainly walk walks steadily. Must be good at summarizing the former experience, the establishment benefit risk balanced commercial point of view, realizes the benefit with the resources country altogether to win.

关键词:跨国投资 进口依存度资源优势 利益共赢

key words: The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import degree of dependency resources superiority benefit altogether wins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在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已经到了无法承受铁矿石价格的再次上涨的困难境地,而且作为基础产业的钢铁行业,钢价上涨的影响将必然向处于下游产业的汽车、房产、生活用品等行业传递,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造成一些不好的连锁反应。

而改变这一局面的最终办法就是“走出去”风险勘查和开发国外铁矿,在境外建立稳定的供矿基地,最终摆脱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对铁矿石市场价格的控制。而印度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我国钢铁企业投资印度铁矿石的重大意义。

一、投资印度铁矿石的现实必要性

1、跨国投资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必要手段,国际矿业全球化的迫切需求

尼克尔博克的寡占反应论行为模式认为,在少数大跨国公司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或市场结构中,若同一寡占行业中的一家公司率先到某国外市场进行第10期尹翔等:浅析中国钢铁企业直接投资印度铁矿直接投资的话,其他寡占公司就会有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利润下降的威胁,虽然或许FDI从财务角度看来不合算,但其他寡头公司的最佳选择就是紧盯争对手,紧随其后进人该国外市场直接投资,以避免对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经营风险,保持彼此之间原来的竞争平衡。

世界上铁矿资源丰富且未被日本企业控制的国家就是印度。而世界众多大型钢铁跨国公司已注意到印度铁矿资源,2005年韩国浦项已成功进入印度投资,力拓、新日铁公司也加进了对印度铁矿投资的步伐,印度米塔尔经几年的并购、重组而成为世界钢铁产业寡头之一,激烈的资源竞争已在印度开始。根据历史经验,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的飞跃时期,科学规划中国能源与矿产资源及其相关行业,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安全供应,是事关2020年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2、国内铁矿砂供给能力有限,缺口部分依赖进口弥补

中国铁矿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国内矿山97.2 %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国内铁矿资源矿藏分布分散且埋藏层较深,开采难度大,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即使有新铁矿床发现,其开发利用条件也不会比现有的铁矿资源好,利用海外资源仍是今后的主要途径。

3、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高,铁矿石价格高涨不断,投资印度铁矿石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成本

目前,我国铁矿石进口方式主要分为“长协矿”和“零售矿”两种。

“长协矿”即大型钢厂通过长期协议购买的铁矿,其价格在每一年的铁矿石谈判中被制定,主要卖家为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商。

“零售矿”则是指以印度为主运往中国销售的铁矿石,价格是时常变动的。印度铁矿石价格变动较大,不确定性强,但由于运费比澳大利亚和巴西少,价格与巴西铁矿和澳大利亚铁矿相比较低一些,国内中小型钢厂更多采用印度铁矿石,特别是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中小型钢铁生产企业,常年依靠印度铁矿石为主力生产,对印度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最新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占整个铁矿石进口量的17。6%。

印度政府宣布从2009年12月25日凌晨起提高铁矿砂出口关税,粉矿的出口关税由0上调为5%,块矿由原先的5%调整为10%。受此影响,铁矿石现货价格立刻井喷式上涨,12月底,63.5%品位的印度粉矿成交价格达到125美元/吨,创下14个月以来最高点,整个12月份的价格累计涨幅超过 20%。

4、我国正处在铁矿石高消费时期,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

根据矿产资源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在工业化初期(人均GDP〈1000美元)处于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快速增长时期;在工业化全面发展时期(人均GDP在1000―200美元)处于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成熟时期,进入矿产资源的高消费阶段;在后工业化时期(人均GDP〉2000美元),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呈下降趋势。这种由增长到成熟再到衰落的过程形成了矿产资源生命周期的倒“S”型曲线。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工业化全面发展时期。

二、投资印度铁矿石的可行性

实践中,中印双方都看好彼此的市场和合作前景,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正在付诸实施,推动边境贸易、促进双边投资便利与投资保护、实施区域贸易安排等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印经贸将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向世人展现新的图景。

1、印度具备的优势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投资

⑴资源优势

印度拥有大量高品位的铁矿资源,探明储量达到120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其中赤铁矿103亿吨,磁铁矿17亿吨,且品位较高,平均含铁55%,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值30%。若将印矿按可使用铁矿石分级的话,含铁在62%-65%的中级别铁矿石占47%。

⑵政策优势

据印度矿业联合会会长H.A.Wahab先生透露,印度共有601座租赁铁矿,累计产量为1.6亿t,而只有247座处于正常运转。只有得到大量的资金注入,这些矿山才能正常生产。因此,印度政府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资投资于资源开发部门,大幅简化了采矿审批制度。目前,国外资本在印度的直接投资非常自由,铁、锰、矾土、铜、铅、锌等采矿业的50%外资股份无需审批;从事与采矿有关的诸如钻孔、勘探和绘图等服务性企业的74%外资股份无需审批。同时,外商在印度设立分支机构也无须政府批准,只要在当地有关机构注册即可。印度政府还规定,产品全部为出口的企业,可享受3-5年的免税期。

⑶区位优势

印度铁矿业投资的区位优势有二:①在中国三大铁矿石进口国中,以印度的运输距离最近、交易时间最短、海运成本最低。印度销往亚洲港口的发货周期为12-15天,巴西则需40-45天。而且,印度东部地区铁矿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地处东北部的奥里萨邦占其总储量的2/3以上,且距中国很近。“二战”中的盟军战略物资补给线“史迪威公路”就是穿越印度东北部途径缅甸到达中国云南腾冲,已竣工通行。“史迪威公路”从云南保山一雷多仅有500km,雷多一密支那一保山也仅有1220km,将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途经双边关系稳定的印度和缅甸,交通安全系数较高。铁矿资源优先进人中国西部钢铁企业如昆钢、攀钢、重钢等,也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的如宝钢等同样可通过长江河运、铁路运输得到来自印度的铁矿石产品,既有利于钢铁行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②印度人力资源成本较低。铁矿采掘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比例较大。印度是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年轻化,劳动力极其丰富、成本低,大学教育发展良好,劳动力素质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③金融体制健全,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由于炼铁、炼钢、钢铁制造等钢铁相关产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前期投资涉及到大规模基础建设,资金使用周期长,如果中方单方面投资国内融资难度和风险较大,而印度金融体系沿自英帝国时代,历史悠久,体制健全,监管完善,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国内资本市场上升很快,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到当地筹集资金,既减少中方资金压力,克服资金瓶颈,也有利于防范投资风险。

⑷可供借鉴的国际成功经验

韩国浦项公司2005年与印度奥里萨邦签定协定,浦铁将投资120亿美元,建1年产高达1200万吨的钢铁厂,30年内每年有权使用从当地矿山开采的2000万吨铁矿石,尽管限制其只能在当地钢厂使用而不能出口,但浦项可出口在当地生产的成品钢材。印度铁矿和煤矿距离较近,奥里萨邦和邻近的邦都是印度最主要的铁矿和煤矿储藏地,煤电供应充足。浦铁在当地投资开采铁矿并就地生产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2、印度铁矿石和中国焦炭的互补性有助于中印合作

焦炭是钢铁行业的主要生产燃料,炼1吨钢需550-560千克焦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和出口国。而印度虽煤炭资源很丰富,但焦炭灰分高,不适合铸造,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的焦炭供应。据统计,印度目前年焦炭需求约为3200万吨,自产约2070万吨,进口约1130万吨,进口中超过85%来自中国。中国的焦炭对于印度几乎是非替代产品,对印度钢铁行业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双方钢铁产业合作中,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整合国内铁矿、钢铁、焦炭等行业,统一行动,利用焦炭行业合作或者提供炼焦技术、进行双向投资等条件,争取到对印度铁矿投资的主动权。

3、面对人民币升值的适时应对

由于中国经济实力、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较大变化,国际上施加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逐渐增大。这对于出口贸易来讲是严峻重的挑战,而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却是一难得的机遇。具体到铁矿行业投资方面,由于基础产业的产量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规模很大,如果人民币升值,而相对的卢比保持稳定,就可大量节约中国企业的运作资金和投人成本。

4、我国钢铁企业已经具备境外铁矿投资的实力,人才队伍和成功经验

铁矿石是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最早的矿种之一。早在1983 年,国内企业就开始探索到境外投资办矿。恰那铁矿是我国于1987年由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哈默斯利公司签订的契约式合资经营工程项目,恰那铁矿位于西澳洲皮尔巴拉地区,属于哈默斯利铁矿公司,靠近哈默斯利公司帕拉伯杜铁矿,是一座现代化露天矿,矿山储量2亿吨,开采20 年,矿山生产规模为1000万吨/年。澳方控股股份占60%,中方占40%。应该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合资开矿项目。

首钢于1992年末以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马尔科纳铁矿,而后成立了首钢秘鲁铁矿有限公司,派出人员经营秘鲁铁矿的生产,该矿包括露天矿、选矿厂、球团厂、电厂以及港口等生产设施,还有专用的生活区,按协议规定,秘鲁铁矿分布的160平方公里内,首钢获得了资源开采权。首钢经营状况良好,从而成为我国在南美洲最大的实体企业,在秘鲁大企业中进入20 强。

中国企业在这些投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许多教训。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投资中汲取。

三、结束语

中国投资海外铁矿石“这一步”非走不可,但一定要走准走稳。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确立利益风险平衡的商业心态,与资源国实现利益共赢。

无论是采用收购、控股还是绿地投资方式,当然我们不要一定梦求控股,不一定非要占50%以上,10%也好、20%也好,我们一定要把资源量的供应放在首位,中国钢铁企业才能克服资源劣势,完善原材料一生产一销售产业链。这是顺应紧迫供求关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符合中国钢铁企业利益、保证钢铁行业发展和中国经济安全的理。中国钢铁企业进人国际钢铁产业的上游,才能真正改变国际钢铁产业格局,使中国从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竟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