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主持词范例6篇

研讨会主持词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1

各位领导、各位省市艺术家、同志们:

在这秋高气爽、花果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某市歌词、歌曲创作研讨会在我县的隆重召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某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向光临某县的各位词曲艺术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某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鸭梨之乡”,所产鸭梨享誉海内外。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富农强工兴商贸,激活民营建强县”和“奋战五年三翻番,扩增实力建强县”的宏伟目标和要求,奋发图强、齐心协力,在招商引资、建设新农村等重点工作上创造了不凡业绩,全县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梨乡的文化事业也显现出篷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歌词、歌曲创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寂星点点到繁花满园,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涌现出众多的乡土词作家、曲作家,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孜孜追求,为繁荣梨乡乐坛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代表文化体育旅游局表示衷心的感谢!

梨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离不开词曲作家的支持和贡献,词曲作家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和生活。为更好地促进词曲作家反映生活,歌颂梨乡,我们举办了这次创作研讨会,我希望各位艺术家能够在梨乡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生活愉快,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参加今天这次会议的有县委副书记王某某同志、政府副县长李某某同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主编、诗人、词作家王某某先生,省歌舞剧院创作中心主任、词作家晚笛先生,市音协主席,群艺馆副馆长、词曲作家张某某先生,市音协副主席、市艺校书记、曲作家房某某,市音协副主席、词作家龚某某先生等省市乐坛上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我县的词曲作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谢谢)

今天的会议共有两个议程。首先,请政府副县长李某某同志致词。

下面,请市音协主席、市群艺馆副馆长、著名词曲作家张某某先生讲话,并安排研讨会期间的创作。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2

大家下午好!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看看往届学生在教师节给我的贺信。“这是初中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不知你工作顺利吗?我很想你,在这里学习的所有同学都很想你!总是还时时地回想你上课的情景,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总让我佩服,即使想到犯了错误让您批评时的场面也感到很温暖 。我知道,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钦佩的老师!您教给我的知识相信会让我终生受益无穷。而且我相信,再也没有比您更负责任的老师了。”“亲爱的张老师,寥寥几个字,勾起我对您无尽的思念。今天是教师节,希望阵阵凉风能送去我对您的祝福,张老师,张爸爸,祝您节日快乐!”

看看这一届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他这样写道: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像张老师那样的教师。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中国教育报》刊载过:北京十杰教师孙维刚被他的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考入清华大学的王一在转为正式党员的汇报中谈到了中学的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王一汇报中还说:“虽然现在我不在孙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尤其是当我打开录音机再次倾听我们最后一次班会录音时?”师德无价。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的了。 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的了。

虽然班主任日常工作琐碎,每件事单独都是微不足道,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着这块基石一步一步向前,最终蹬上自己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跌入人生的泥坑。陷入生活的低谷,一发而不可就药。教育规律需要我们严谨地学习、刻苦的钻研,更需要静心的体会,心灵的领悟。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平, 为了共同探讨新课程新理念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赏识教育在我校实施的情况,学校召开这次师德研讨会,旨在让我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所以今天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两项:首先,由两位年级组长、五位班主任老师和四位科任老师代表发言,他们将从教育教学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所体现的师德修养等方面各有侧重的,来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最后由张校长为做好整个学校的师德工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发言和安排部署。

濉溪初中师德研讨会现在正式开始。

发言人:

张海滨老师《用爱心重铸师魂》

(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是高尚师德的具体表现。海滨老师列举的我校老师爱学生讲奉献具体事例,尤为感人。当然,这感人的事例,只是许多感人事例中的一些代表。对,我们学校大部分老师业务精良,我们学校又有如此师德高尚的老师,我们学校的再度崛起指日可待)

祝标老师《赏识下的班级管理》

(了解学生,赏识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为班级做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班级的管理水平)

杨信芳老师《教育无小事 事事都育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无不在影响着学生,愿我们的老师从杨老师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朱晓华老师《记一次主题班会——播下诚实的种子》

(召开主题班会,是解决班集体中存在的带普遍性问题的有效形式。同样召开家长会,也是解决家教问题及与家长沟通的有效形式。我们班主任一定要重视两会,开好两会)

王天彬老师《传授知识 塑造品格 ——教师的责任》

(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传授,还要重视思想品格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这是教师的责任)

仲小华老师《一朵粉色的纸花》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播下了健康、快乐、向上的种子,让美好的情感陪伴他们一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体现)

任明新老师《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

(全身心地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全身心地和他们一起学习语文,一起成长,一起提高语文素养。)

陈玉松老师《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亲其师,信其道,不同孩子不同地教)

谢玉娟老师《从事爱的教育 享受特有的幸福》

(当教师是累、是苦,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从自卑走向了自信,从无知走向智慧,从低俗走向高尚,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从这一个角度看,我们当老师的幸福是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

赵迪老师《只要心中有爱》

(要收获爱,就要有爱的奉献)

张雪峰校长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闭幕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快乐的时光总是匆匆,不知不觉大会已接近尾声。成绩让我们振奋鼓舞,经验让我们掩卷沉思,让我们在交流提高,在研讨中成长。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让我们的师德再上一个新台阶,使我们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进步。xx总理:“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濉溪初中师德研讨会圆满结束。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3

同志们、老师们:

党的五中全会,是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变革图强的精神,在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上都有新的重要突破,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下面由我来组织大家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

接下来杨帆同志作研讨发言。

……

接下来张青杰同志作研讨发言。

……

接下来请李世俊同志作研讨发言。

……

接下来请王文衡同志作研讨发言。

……

接下来请谌洪伟同志作研讨发言。

……

接下来请郑祖兵同志作研讨发言。

……

最后请张青杰同志作总结讲话。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4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淑芳主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何元龙致开幕词,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中国辞书学会两个分委员会首次合作举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打破学术壁垒,在融合中交流、碰撞。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致欢迎辞,他简介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并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与研究中心在发展历程中的成绩进行了回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分为大会主讲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在大会主讲环节中,9位专家分别做了专业、精彩的学术报告。徐时仪梳理了上起鸦片战争下至抗战胜利的百年间的辞书编纂发展演进,展现了在大变革时期辞书编纂新旧交替的转型和新式辞书的萌芽;李尔钢以《汉语大词典》为例,提出了义项增设或分合的基础在于广泛地查阅文献和深入地辨析书证,为辞书义项设置提供了普遍参考;高永伟论述了邝其照《字典集成》的缘起和传承、《华英字典集成》的影响,梳理了《字典集成》的蓝本和修订版等;于淑敏以《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为例,总结了专科词典框架和词目设置的常见误区,对辞书编纂和出版过程中的框架和词目设置有启发意义;徐祖友以实例为基础,分析了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造例排序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田兵以《康熙字典》和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为对象,抽取一定量的常用名词和科技名词,针对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展现了两部词典的共性和差异;周琪系统梳理了戏曲辞典编纂的历史流变、分期和特征,论述了戏曲o典编纂发展等主要问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张敏总结了当代中国辞书评论的种类,提出辞书评论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条件,指出了目前辞书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郑述谱指出,从事辞书史研究、进行辞书评论,一定要具有历史意识,编纂专科辞典,一定要具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准备,有了这一纵一横,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就会有更大的拓展。

为加强与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本次会议在分会场设置上改变了以前按专业委员会分组的做法,根据论文议题设置了“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三大分会场。

在“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分会场,王德怀介绍了维吾尔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维吾尔语文化的多元性;温朔彬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评述成语辞书的编纂历程;蒋文凭追溯专科学习词典的发展源流,探讨了我国专科学习词典研编的发展前景;杜翔说明了如何把握语文辞书编写中条目思想性的“时”和“度”,从而保障条目思想性的“性”;安志伟从多角度分析了《通俗常言疏证》这部辞书,阐述了俗语发展变化的过程;张晖认为术语与语文词的二分应该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吴哲结合世界图景理论解析术语词典编纂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原则;张金忠梳理了汉俄词典编纂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汉俄词典编纂现状;窦可昀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词典在俄语法律词汇研究中的作用;张春新分析了达里所编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阐释了达里的词典编纂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分会场,潘正安指出了语文辞书中科技词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张德意指出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辞书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赵福生分析了我国小语种专业辞书现状,讨论了该类辞书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等问题;马立东根据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词频数据,验证大规模语料库词频数据在词典形态语义网络构建中的应用效果;陈丛梅介绍了《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书,探讨了作者对词典范式精神的现代性守望;袁新民从收词、释义、应用等可操作性方面对英语学习型字典的数字化进行了全面探讨;何家宁、何永香回顾了CIF这一贸易术语汉译的相关研究,对该术语的译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李家春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凸显性差异及词典编纂中的翻译问题。

在“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分会场,徐时仪指出语文辞书编纂应秉持求是与致用、规范与描写等理念;刘立香指出词目词的价值在双语词典环境下呈现出语内价值和语际价值之别,双语词典可借助词典手段和翻译策略来呈现价值差异;于峻嵘认为可以借鉴现象学“视域理论”,为研究同义词词典释义问题提供参考;张相明分析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信息,概述了词典学中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研究;叶其松对《俄语积极词典》中的释义元语言进行计算分析,论述其频率、语法和语义属性;王圣良论及专科词典编纂中的词目翻译补充问题,并提出了释文补充的基本要求;李静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成语异形词立目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考量;张立娟对汉语工具书附形部首产生存在的原因、处理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5

关键词:回指 语言理论 加工模型

一、引言

回指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而照应语作为天然的语篇衔接工具,无疑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语言符号,并且研究指出指代问题往往是句法、语义、语用乃至语篇等方面各种因素的交汇点,因此,回指现象成为学者们探讨语言各个层面接口机制的一个热点领域。

二、回指的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回指”译自英语anaphora,原为古希腊语,意为referring up。这一术语描述的是指称相同真实世界的实体或者概念的两个短语之间的关系(即先行词和照应语),即“一个语言单位回指某个前面已提到的单位或意义”(Crystal,1991)。“回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替换在文章或对话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过的另一个词或短语”(Richardsetal,1993)。陈平(1987),徐赳赳(2003)区分了汉语中三大类回指形式:零形回指(zero anaphora)、代词回指(pronominal anaphora)和名词回指(nomimal anaphora)。

三、回指的语言理论及回指加工模型研究回顾

Chomsky理论从句法的角度探讨句内的同指、统制、约束等问题,其研究的回指加工往往使用约束法;而心理学和语用学在探讨语篇表征中的回指加工问题时,则较多选择使用同等赋值法。

(一)回指语言学理论

最初回指问题研究建立在Chomsky的理论基础上,其特点是试图从各个语言成分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对同指的实现进行解释。起初最为关注的是传统语法中的代词化问题,探究代词和先行词在句子中确立同指的规律,即回指加工规律。Lees,Klima(1963)最先讨论代词化问题,提出前向代词化的限制条件:共指词之间遵循线形原则,名词短语在前,代词在后。Langacker(1969)提出领先和统制条件:代词要和名词性短语实现共指,代词不能既先于名词而又统制名词性短语。继而Reinhart(1976)提出成分统治概念,来排除语句中充当代词先行词的一些名词表达式,而Bresnan(1999)支持语法功能,Partee and Bach(1981)、Keenan(1974)、Williams(1994)支持语义功能来排除候选名词表达式。对立的理论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对缺乏语音形式的主语的处理。

Chomsky(1981)管辖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是照应方面最著名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不同的照应语形式受制于不同的句法限制。约束三原则指出:反身代词必须在其管辖范畴内受到约束;代词在其管辖范畴内必须是自由的;而指称表达式(专有名称或者NP)必须是自由的。例如:

(1)Johni likes himselfi.

(2)*Johni likes himselfj.

(3)*Johni likes himi.

(4)Johni likes himj.

(5)*Johni likes Johni.

约束理论试图解释回指使用的句法限制。而可及性语言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Ariel 1990,1991; Givon 1983; Murphy 1985)试图解释的是在多个照应语形式都合法的情况下最优使用哪种回指类型。可及性理论指出,照应语标识的信息量决定了先行词的可及性,说话者通常选择最优条件下的照应语形式来帮助听者确认适合的先行词。照应语特征与先行词特征二者相互作用以确定照应语形式,一般而言,理解者倾向于把携带信息量少的照应语形式与可及性相对高的先行词(如话题、主语)搭配,把信息量较多的照应语与可及性相对低的先行词(如宾语)搭配。因此,可及性理论解释了回指信息量和先行词可及性之间的关系,把不同的加工消耗与不同指称形式联系起来。

(二)回指加工的心理语言学模型

心理语言学探讨回指问题阐发了一系列理论模型。Tomlin(1987)提出注意模型,在实时叙述产生任务中,刚进入工作记忆范围内的指称对象使用完整的名词短语,而在之后激活的工作范围内提及时则会使用简约的照应语形式。中心理论(Grosz & Sinder 1983,1993,1995)以代词为中介来解释语篇连贯性,全面详细地论述了代词是如何促进局部语篇连贯的。该理论指出句子中可及性相对较高的先行词最有可能在随后的句子中被指称,因而是最容易加工的,而可及性相对低的先行词加工起来会产生困难。之后,Almor(1999)提出信息负荷假说,基于加工代价原则,指出重复名称的形式附加了额外的信息加工步骤,回指加工中使用最简语言形式以达到交际目的,才是最优化的加工进程。

Gordon & Hendrick(1998)提出语篇显著性理论:概述语篇模式建构时照应和NP回指加工过程,试图解释句法显著性和不同类型NP的相互作用。与其它强调语义因素的理论不同,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回指加工中的结构因素。该模型修改了Kamp & Reyle(1993)的结构规则,指出名词短语的语言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理解过程,代词优先地被解释为指称语篇模式中已经提到的实体,而专有名称和有定描述语则是把新的语篇实体引进到语篇模型中。

基于可及性理论,随后Gordon & Hendrick提出涉及回指加工时间进程的两阶段模型,指出回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粘合(bonding),指建立指同进程中通过词汇限制确认可能的候选先行词这一过程。第二阶段解析(resolution),使用真实世界知识和语境等背景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此外,模型指出若结构所指无歧义,则指称在第一阶段就可以获得解释,在第二阶段即可验证。若所指对象存在歧义,那么只有在解析阶段才能获得最后的解释。

四、汉语回指理论研究回顾

理论背景下的回指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形式句法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回指研究从涉及的语言单位来看,大致划分为句内回指以及篇章回指两种。而形式主义学派基本倾向于研究句子结构,功能主义则更加关注篇章回指。

(一)形式主义视角解释句内回指

回指问题一直被生成句法学家看作是“大脑的窗户”(the window onto the mind)(Huang,2000:16),通过透视相关回指现象,达到管窥语言事实全貌的目的。而具体关涉句内回指问题方面,形式句法学派的研究主要有沈阳、董红源(2004),胡建华、石定栩(2006),徐杰(1999)等。

从形式主义角度出发解释句内回指问题,这方面少有著述论及。沈阳、董红源(2004)利用生成语法的“直接统制”理论对句内代词回指进行阐述。从形式句法角度出发,沈&董(2004)考察第三人称代词的句内所指规则,并且探讨了在不同结构条件中人称代词所指的使用条件和制约因素,此外还严格定义句法成分直接统制的概念以及句内人称代词“他”的所指关系,以此尝试用来统一性地解释清楚:汉语句内人称代词所指问题的内在规律。胡建华、石定栩(2006)研究指出定义代词和反身代词局部约束域使用原则不同,约束理论A原则适用于论元结构,而B原则适用于题元结构。反身代词不受约束的局部语域(local domain)取决于主语。而代词性成分指称问题,B原则只在指称的可能性上起作用,对于语篇中的实际选择使用方面并不作为。

(二)功能主义视角解释篇章回指

汉语回指功能的研究以陈平(1987)和廖秋忠(1986)的研究为早期代表,继而徐赳赳(1990,2003)、许余龙(2002,2003,2004)、濮明明(1997)等学者进一步对理论进行了深度及广度的拓展分析。

基于Li & Thompson(1979,1981)的研究,陈平(1984)认为连续性在解释回指问题中非常重要,在话题持续性和语义持续性方面定义了连续性。话题持续性指的是主语相同或者话题持续从而形成话题链。当这一持续被主语或者话题转换干扰时,连续性就会降低,因此,零回指就不可能出现。语义持续性指的是整个从句中相同主题的持续。Li & Thompson主要是从回指解析的视角考察回指使用情况,而陈平主要是从回指产出的视角关注这一问题,即听者/读者的编码加工过程。廖秋忠(1986)的研究重点关注名词回指,着重探析使用回指时的倾向性和强制性的制约因素。

徐赳赳(1990)从篇章的线性排列的角度分析了代词的格分布、语序列及话题延续性,认为代词和名词的延续性比零形式弱。并且分析了代词“他”与名词在篇章中的层次关系以及代词“他”在一个代词单位内的层次体现,重点分析了“他”在篇章中分布的制约因素。徐赳赳(2003)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综合语篇回指模式,通过研究叙述文,以进一步考察汉语语篇中出现的名词、代词以及零形回指,分析其间分布规律与成因。代词“他”在篇章中线性的次序依次出现,但还是体现出层次关系,其分布有很大随意性,但篇章、语用等因素起着重要制约作用。五类名词回指的分布主要从根节点、位置、状态、角色四方面分析。而判断零回指对象的所指主要以语义和语用为主要判断手段。许余龙(2004)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语篇回指确认的机制及其运作过程,认为指称词语在语篇中的语义功能为回指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信息,指称对象的可及性与照应语相联系,并由照应语表达,同时还需要与先行词相联系并由先行词表达可供回指确认的信息,即先行词表达的主题性。根据照应语和先行词的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提出了篇章回指确认的可及性指称确认模式。

此外,黄衍则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回指问题,认为回指属于语义语用问题。他认为用句法处理的方法解释汉语回指问题仍是不够充分的,因此他抛弃了句法处理方法而采用了新格赖斯框架下的照应语用理论。在其理论中,对于回指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两个新格赖斯语用原则的相互作用,即Manner原则和Informativeness原则,并且受DRP(Disjoint Reference Presumption)限制,即信息凸显度和会话蕴含。Tomlin & Pu(1991)考查了实时语篇产出中汉语指称形式的选择。濮明明认为指称对象的激活状态在指称形式的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当指称对象在听者的心理表征中没有被激活时,听者会选择名词短语。当指称对象被认为最近刚刚激活过时,听者会使用代词形式(包括零代词)。通过定量语篇分析,Pu(1997)认为零代词的分布主要是由语用、语义和语篇因素限制,并且汉语语篇中零代词的出现并不像许多先前的研究所提出的那么自由,主要受语篇-语用原则制约。因此,提出了汉语语篇中管辖实词性代词和零代词出现的语篇-语用原则。

五、结语

有关回指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要的语言学地位。自乔姆斯基最早关注照应问题,继而,生成句法学对回指的深入探讨引领了整个语言学界的研究趋势,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指研究的热潮。而近年来,回指已普遍成为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和语言习得等领域研究的焦点,同时也成为话语篇章研究的重点。因此,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程度上,回指问题备受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Callahan,S.M.Processing anaphoric constructions from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M].Neurolingusit,2008.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6

关键词:人才评价 文献计量 科学评价 信息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人才评价是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构建与完善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是新时期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年来,在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随着人才引进与用人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持续发展,人才评价工作与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相关学术成果不断产生。鉴于此,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国内人才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考察研究热点和提供相关对策,旨在为今后国内人才评价领域科研管理与学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式

本文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根据本文研究主题,选取“人才评价”为检索词,同时选择“篇名”和“关键词”两个检索项以及全部学科主题进行模糊检索。经过人工清洗处理数据,共得到2000 2015年间在中国大陆发表的CNKI论文数据1532条。数据检索与统计处理日期为2016年5月8-10日。本文主要利用词频统计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Excel和Ucinet软件统计处理数据和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式,考察国内人才评价研究发展态势与热点领域。

二、研究态势分析

CNKI论文数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发文量总体上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态势:最初缓慢递增,自2009年开始激增,同时达到年均水平(年均发文量约为96篇),自2010年开始基本持续稳步增长,直至2014年达到峰值水平。上述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人才评价工作与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并且稳步发展。尤其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人才观念与人本理念在各行各业逐渐增强,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各类用人制度与考评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促使人才评价研究与实践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尚未达到完全成熟与深化转型阶段,有待于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成果转化。

三、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词频统计排序的高频关键词(词频≥17)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选取词频排在前100位的关键词构建100*100的共词矩阵,利用Ucinet软件绘制共词聚类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通过共词聚类和论文主题分析,总结出以下国内人才评价研究热点。

1.人才评价基本理论研究

国内多数学者主要探讨人才评价的概念、目的、作用、特征等;人才评价的对象、内容、标准、原则等;人才评价的观念、要求、模式、机制等。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全社会功能分化、生态学生命周期等相关理论,或者基于知识管理、市场经济、模糊思维等不同视角,探讨人才评价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作用意义、机制创新、观念转变等。此外,不少学者针对具体行业领域或各类人才特点,从微观角度探讨高校、企业、科技、高管等不同领域或类型人才评价相关理论问题,具体涉及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创新能力、人才开发管理、人才聚集效应等方面。相关研究如康海燕\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价值哲学理论,在评价本质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目标确立与机制构建等问题。

2.人才评价指标与体系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方法层面出发,探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原则、方法、内容、维度、模式等;从应用操作角度出发,探讨人才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权重分配、统计处理,以及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设计思路、具体应用、实施保障、主要问题、改进对策等;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探讨相关指标的功能与特点及其在人才评价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此外,不少学者运用专家调查、加权平均、功能评分、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等不同方法,探讨人才评价指标的选取、赋值、权重分配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或改进等。相关研究如彭珍等以科技人才发展过程中的科研大数据挖掘为基础,构建了以质量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为实现科技人才评价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3.人才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运用一些经典理论与量化指标,或者基于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视角,探讨信息计量、科学评价、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在人才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一些学者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或评价中心技术,探索人才评价量化方法改进与实际应用。近年来,不少学者结合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系统协调等先进理论,探讨人才评价方法改进、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以及评价体系或模型构建与改进,如模糊综合评价、灰色优势评价等模型;有的针对特定评价对象或目标,提出一些人才评价新方法技术,如能力绩效矩阵法、复合DEA评价法等。相关研究如罗兴鹏等提出了一种知识型人才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了不确定性等级和相应管理策略,并且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具体领域人才评价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人才评价对象比较广泛,具体涉及教育、科技、医学、财会、管理、党政、金融等众多行业领域,广泛来自公司企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等多个类型机构,基本涵盖创新型、专技型、领导型、学术型、应用型等多种人才类型。其中以高教、企业、科技、高职、创新等领域人才评价为主,注重结合具体行业发展状况与不同类型人才特点,有针对性地探讨人才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开展人才评价实证研究。针对不同评价目标与内容,人才评价实证研究涉及人才能力或素养、人才绩效或价值、人才培养模式或质量、人才发展或成长环境、人才资源开发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绩效、人才流动或流失,以及区域人才集聚度、竞争力、吸引力和人才胜任力、创新力、利用率等层面。

(1)高校人才评价。主要针对高校教师或教职人员,少数针对大学生等群体,具体涉及创新型、学术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有的从基础理论层面分析高校人才评价的目的、意义、功能、特点、原则、内容等;有的从方法技术角度探讨高校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指标遴选、体系构建、模式开发、系统构建等;有的从高校工作实际出发,探讨人才评价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机制建设、思路对策等;有的从具体评价内容或目标出发,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或质量、人才引进或遴选、人才综合素质或能力、人才教学或科研绩效、人才培育或发展环境,以及人才胜任力、影响力、发展性等评价机制、原则、方法、体系等。相关研究如李远明等运用文献计量与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学科型人才模型与学科团队可视化网络,通过实证方式对高校领军人才进行了揭示与遴选,为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企业人才评价。主要针对生产制造或社会服务等各类企业,具体涉及建筑、电气、石化、金融、旅游、物流、医药等行业领域,以及高技能、创新型、管理型、应用型等类型人才。有的从基本理论角度分析企业人才评价的原则、标准、方式、流程、机制等;有的从方法技术层面探讨企业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构建、模式创新、具体应用等;有的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或工作实际,分析人才评价的进展现状、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或者有针对性地探讨人才培训模式或绩效、人才创新绩效或环境、人才竞争力或吸引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孵化效率、人才流失风险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机制等。相关研究如包兴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校企合作视域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调查意见进行模糊层次分析以及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最后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3)科技人才评价。具体涉及来自众多行业领域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机构的应用型、创新型、研发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有的从科技人才评价的概念、意义、原则、标准、方式、体制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有的通过考察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或选用等领域研究进展状况,探索国内科技人才评价模式或体系等现存问题及其成因以及改进思路或建议等;有的从方法与操作层面分析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设计原则、指标选取、数模构建以及评价实施方法、维度、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研究如冯涛等运用粗糙集理论中的属性约简与重要度原理,结合实地调查与访谈对原始指标进行了筛选与赋权,进而构建了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科技人才选拔与培养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研究建议对策

针对今后国内人才评价领域科研规划与学术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策,以供相关机构参考借鉴。

第一,时刻关注国外人才评价研究进展与动态,广泛吸纳利用相关领域成熟理论与成果,紧密结合当前各项人才政策与人才工作现状,继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突破,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建构;注重运用多元化和综合化视角,探索多领域与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与领域。

第二,充分吸收相关领域新近方法技术,注重综合运用多种现有方法技术,不断改进优化评价方法与指标,逐渐重构完善评价体系与模式,促使人才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有效;实时跟踪新技术与新工具研发动态,加强人才评价技术与系统开发研究,积极探索功能完善且适用性强的人才评价模型或系统。

第三,积极借鉴国内外实践典范与成功经验,不断加强国内外工作交流与学术合作,及时把握当前各类人才特点与人才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具体行业发展情况与自身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工作;加强人才评价实证研究,重视评价绩效及时反馈与测评,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与改进绩效。

第四,紧密结合当前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背景与进展,不断适应人才类型多样化、人才工作复杂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复合型、创业型、知识型、国际化等类型人才以及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移动通信、生物科技、医药卫生等尖端科技和重要行业领域人才的评价工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