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例6篇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80-0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散发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宋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笔者认为,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1.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

1.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1.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1.4培养质疑能力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法,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2.1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历来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2.2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培养学生对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实践证明,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2.3相信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质疑,在健康宽松的集体心理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同时还应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宽容学生在质疑时所犯的错误。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因此激发他们的质疑动力,树立他们的质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2

Puyang haipingli

 我们的学生很少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提出质疑。是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多认为,已经学会,没啥可问,还有的根本不敢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此不能质疑,何谈发挥其主体性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呢?宋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我想,要改变目前这种现象,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质疑能力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法,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1、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历来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后顾之忧。

2、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怎样保持学生对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3、扬起质疑的勇气,树立质疑的信心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因此激发他们的质疑动力,树立他们的质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的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将己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学中,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知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在深入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发问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激疑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己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切入点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6—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从幼儿到中学,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对美国3岁幼儿至12年级(18岁)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一条规律:学生在七年纪至十二年级,即中学阶段,思维的创造性呈上升趋势。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这与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开的。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

2、创设民主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3、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于比较中质疑

包括主旨比较、人物比较、情境比较、修辞比较、用语比较、前后比较、异同比较等等。如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可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文章中的"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大部分学生的疑问孩子们为什么会抱怨我?孩子们为什么又会感谢我?我为什会欢喜?我为什么会悲哀?这些问题虽然能涵盖文章内容,也能帮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主旨,但这些疑问都还比较浅显,只是就文本内容而问,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于联想想象中质疑

联想包括人物联想、景物联想、修辞联想等。仍以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小故事,尤其是阿宝袜给凳子穿鞋、瞻瞻裁破"我"心爱的毛边书、软软弄"我"的长峰羊毫而被"我"和妻子责骂的故事,结合文本内容,对当时孩子们的心理展开合理想象。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正确处理学生的质疑。学生开始质疑时,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要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提高,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特别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质疑,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质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质疑等。培养学生的发问质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研究,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适合本校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越是善于疑问的人,越是学习进步大。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各种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质疑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质疑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环境是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上根本没有疑问。老师牵着学生走,小学生往往不敢问,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 ,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有“疑”可质是关键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正确释疑是保障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思”又是以“疑”为先导的。因此,“学习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无疑——有疑——无疑”,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学生不善于提问的原因

高中生在课堂里不善于提问,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没有形成正确高中物理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二是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公开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却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三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有思维惰性。

二、培养学生提问的策略

1.从课堂中启迪物理学习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要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可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

2.创设质疑的氛围,多加鼓励,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因此,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学生哪怕是“幼稚无理”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好胜而怕别人取笑”的心理特点,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之中,一起参与。同时,教师自身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气氛。如果教师一脸严肃,动辄恶声恶气批评指责,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压抑,质疑问难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提问 新课程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提问的手段,必能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从而较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效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好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桥梁,学生探索知识的路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那么,到底要怎么样设计课堂提问,才能起到以上作用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总体设计,形成系列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教学的目的而支离破碎的随问随答。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构思出提问的总体设计。

所谓总体设计,就是课堂提问一定要紧扣教材和教学目的,从整篇课文着眼,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每个提问往往是个别的、局部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些提问必然是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中心,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有较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提问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整体性,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其次是它的系列性,层层设计,环环相扣,以便于学生随着问题读书、思考、解疑,在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当然,课堂提问的总体设计一定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精简数量,突出重点

既然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课堂提问应该讲究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无休止的串问,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往往是师生两败俱伤的疲劳战,所以,课堂提问要提倡“精问”,克服“串问”。所谓精问,是指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及其知识训练的项目而精心设计的提问。精问,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精,对教材驾驭分析的精。精问的设计是不能离开教材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抓课题。②抓关键词语。③抓重点句、难句。④抓重点段落。⑤抓篇章结构。

三、铺路搭桥,化难为易

对教学难点的提问设计,教师的提问要起到“桥”和“路”的作用,通过提问的启发诱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化难为易,理解难点。

四、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学生的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当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的内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力求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所以,所提的问题既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减少盲目性,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密切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掌握提问的技巧。

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教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按他们的思路解答,甚至提出质问、质疑,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备课时,未必能预计到。因此,课堂提问的总体设计固然是教学有序性的要求,但绝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羁绊,使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按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答问,逼其就范。这样做,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提问变成了学习的“指挥棒”。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密切注意信息的反馈,随时调节和修正提问,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答问的正确引导,要合理的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这就是提问时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是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教师的提问而言,一般来说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随着信息的反馈,要注意调控应变。①教师提问本身不够严密。②提问超越了学生理解的范围或程度。③提问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除了教师随信息反馈注意修正自己的提问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解答、质疑、随机应变,给以引导,不同情况不同处理。与课文内容、中心紧密相关的问题,可引导深入探讨;属于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的问题,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来逐步解决;属于发散性的解答、质疑,也要正确引导,热情鼓励,不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六、变换角度,启发质疑

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不够的。教师的刺激,激起学生的反应,这固然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手段,但,一般的说,这样的刺激反应,学生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还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还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使教师的“问”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解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研究探索的自由天地,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即“生疑”能力。启发学生自己生疑,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疑点,这还只是第一步,而且这些疑点很零乱、破碎,甚至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诱导学生梳理、归纳、分清主次、紧扣教材,把这些疑点组成比较明确的问题提出来,这就是导疑,让学生学会提问。“生疑”、“导疑”培养了学生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七、揭示矛盾,引导解疑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己质疑,更要诱导学生自己解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样做也符合学生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认真阅读的好习惯,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探索解疑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指点探索解疑的途径,日积月累,养成学生这一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