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例6篇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1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完善自身,完善他人,从而完善集体,完善社会,完善人类,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1.它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交往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需要通过交往表现自己的意向以影响他人、改造客观世界,需要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以满足双方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现实中由于没有正常的交往活动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心理扭曲,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这需要通过交往获得,不论是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还是虚拟的网络交际。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从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对别人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完善。那些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乐于与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友善、信任等)多于否定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憎恶等),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过分悦纳自己也不妄自菲薄,他们能客观地认识别人,从而接受别人、宽容别人,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远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2.它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时代,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危机日益突出,在格外强调合作精神与团体精神的今天,人际交往和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可见,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并创造文明。”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而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出现过人际交往障碍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苦恼,有的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而直接影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可见,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不能很好与人交往的人,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交往具有当代青年交往的特点,因其独特的生活、学习环境也具有自身的特色:

1.交往的迫切性和主观性

迫切性表现在: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渐趋成熟,大学生交友的愿望强烈,学习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迫切需要结识新朋友和适应新环境,同时自主择业也使他们迫切想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得信息。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判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表现在择友和交际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认识和评价他人时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从而影响人际和谐。

2.情感性和非功利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某种互酬性。“酬”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精神、情感内容。即交往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大于失或至少得等于失。大学生往往是出于性格、习惯、观念乃至语言等方面的相似即志趣相投而结为朋友,没有特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价值,注重彼此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较少带有功利性。

3.理想性和现实性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思想较单纯,与人交往崇尚高雅,鄙视庸俗,崇尚真诚,特别渴望真诚纯洁的友谊。希望彼此之间的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趋于理想化。但是面对就业的压力,迫于社会现实,为了毕业后找工作或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他们也会进行一些功利性的交往,从而表现出交往的现实性。

4.开放性和时代性

大学生的交往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表现出开放性。表现在交往对象由同班同学到异性同学,由老师到社会各类人员,交往范围由班级到宿舍到其他系、班、院校,有不同的交际圈;交往内容也随之丰富和多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交往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学生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聊天、交友等人际交往,反映出交往的时代性。

5.不平衡性

由于贫富差距、出生地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社交状况整体情况上比城镇的同学差一些,一些农村同学较敏感、自尊心强,在经济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表现出交往被动,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加入学生社团组织的状况。

以上特点反映出大学生交往的时代特色。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呢?

三、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受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大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提高个人素质,同时多实践,在遵循交往的基本原则下,利用有利因素,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1.从学校层面看

第一,高校需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高等教育只能是“育人”而非“制器”,不是制造“知识商品”,而是使人成为“人”。因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乃是高校当前值得关注的主题,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

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组建一些学生社团,建立丰富的社交场所,从而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同时通过群体活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第三,开设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选修课,组织一些人际交往的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第四,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做到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从而使人际关系和谐。

2.从学生层面看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他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就指出“认识你自己”,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即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摆正位置,既不自负清高,也不自卑自贱,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才能悦纳自我,从而正确地对待别人。

第二,完善个性,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那些具有诚实、正直、通情达理、忠实、耿直、热情、开朗、可信、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等性格特点的人往往具有一种人际吸引力,它能像磁石般使众人聚集在他的周围,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到冷静、理智。不论是说话或行为或情感的表达都要注意恰到好处,把握分寸,符合一定的场合和自己的身份,既不恣意纵情也不无动于衷。

第三,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有的同学囿于交往方法的欠缺、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他想表达善意却又弄巧成拙,他帮助别人却又适得其反,想与别人交往却又不知如何去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要敢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目的的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传情达意,不论是口语还是态势语,在交往中运用得好,就能增强交往效果,否则就弄巧成拙,得罪人,伤害人。所以必须加强语言的学习,尤其是交际语言,根据交往的目的、对象、场合及交往形式采用艺术的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还须学会善解人意,善于倾听。

第四,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大学生在交往中,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讲诚信,宽容人、理解人,求同存异,互助互利,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减少人际摩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注意个人形象。一个人衣着整洁、大方、美观、符合身份,举止文明,待人友善,谈吐自然,作风正派,恪守信用,就会折射出他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这样的人别人愿意与他交往。因此,大学生要注意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际交往;原因分析;调适;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课题组对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进行研究,找出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调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正确的认知会产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而错误的认知则会导致消极的情感、心理与不良行为。错误的认知称为认知偏差。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应尽量避免。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印象对人以后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应用动态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交往,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认知他人时,对他的某一突出特征特别重视,将其夸大,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也就是从已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特征。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受投射效应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容易主观臆断、妄想猜测,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误会和矛盾。

5.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固定化认识,影响着对人的认知和评价。当这种印象形成后,会使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偏见,成见,甚至错觉,影响到正常的交往。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调适

1.自卑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产生社交自卑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缺乏自我认识,经验不足,缺乏特长,畏惧挫折等。严重的自卑感会给学习和精神带来精神负担,应注意调适。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第二,尽可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第四,及时从社交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2.嫉妒心理的调适。社交嫉妒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嫉妒心理只会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痛苦,这种心理必须加以调节。要学会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善于调整目标;善于转移注意力,不要总是把目光盯着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竞争代替嫉妒。

3.猜疑心理的调适。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带着猜疑心理,人际交往中很难避免猜疑,但如果猜疑心理过重,则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和冲突。消除猜疑心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主观臆断,要学会识别信息;要客观了解他人;加强沟通,多调查研究。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是通过心理干预和自身调节,纠正自己对人际交往的认识缺陷问题,培养学生主动交往与沟通的意识。要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纠正人际交往的偏差认识态度,树立一个正确和全面的人际交往观点和理念。

二是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端正生活态度。良好的个人形象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开始,此外,我们高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全面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是开设必要的课程,强化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学校应开设一些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如《交际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等课程,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四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优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聘请具有资深经验的心理专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预约专家为自己进行心理辅导,遇到令其困惑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网页来进行咨询,还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解答交流会。

五是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出善于为人、善于处世、善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处世态度与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我们可以借助体育运动平台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 不良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19-02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认知上的偏差产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多疑、敏感、恐惧、焦虑的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羞怯、退让、被动,过多地在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常交往过程中不能坦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诸如此类问题,在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成绩偏下或家庭贫困的高职学生中较为常见。

2.孤独及封闭心理

高职学生孤独心理是指他们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致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高职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严重者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厌世情绪,进而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健康成长。长期的孤独心理会使他们感到孤独无援,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他们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不愿意和别人主动交往,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和社团组织,交往的对象和范围相当狭窄,常表现为独来独往,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3.功利性心理

部分高职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在交往中无视他人存在,如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不高兴时,郁郁寡欢或任性、胡乱发脾气。

4.心理角色冲突

高职院校现在普遍实行“2+1”工学交替模式(2年在校+1年实习)。定岗实习学生在身份上有两种角色,他们同时扮演学生和员工的角色,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在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面前会出现心理冲突和不适,这种双重角色使他们在为人处事时表现得与众不同――无所适从或固步自封,这种不同成为影响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5.宿舍人际关系冲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室友关系最难处,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最大。”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由于宿舍成员相对固定,朝夕相处,相互之间频繁接触,很多私密袒露其间,室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室友间产生误会,直至爆发“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疾病。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成因探讨

1.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认知。这种认识能力一旦出现偏差,就会使得行为主题在行动和心理上出现各种异常的反应。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他人和环境正确积极的认知有利于人际交往。不良认知是影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之一。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引起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妄自菲薄、低人一等的不屑交往、不敢交往;对自己、他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造成的不平等交往场景,对交往本身的错误认知,觉得交往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引发的交往不畅甚至中断。

(2)交往能力的欠缺。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造成他们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学时,迫于升学压力,埋头苦学,忽视与别人的交往、沟通。一旦进入大学,随着学习压力的解除,生活、交往对象多样化,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怎样才能让同学喜欢我?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对他们挺好的,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们,为什么他们对我还是不理不睬?”许多高职生在咨询时常问到这些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群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无所适从或直接选择回避退缩,加之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经常会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

(3)性格缺点。有的高职生性格外向,有什么说什么,但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让人难以接受,导致正面冲突;有的高职生性格内向,有什么话憋在心里,既不和老师说,也没有朋友可倾诉,独来独往,自我封闭。

2.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是造成高职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之一。“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手阔绰”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小刘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如说起流行品牌和时尚,自己无法插上嘴,只能把自己“藏”在图书馆啃书本,这让他越来越压抑。

目前许多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小家庭中的“自我中心”,加之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养过分纵容和娇惯,处处顺从、迁就,使部分人树立了“一切皆为我”的中心观念,不会替别人着想。一旦脱离父母的襁褓,面对集体生活,他们尚未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沿袭他们以前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如,有的学生晚上睡得很晚,弄出很大声响影响别人休息,但如果别人影响到他睡觉却不行;有的学生戴着耳机却把电脑弄出很大声音;有的同学在半夜三更接听和拨打手机;有些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室友的反感却浑然不知等,待老师提醒时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3.学校环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管理相对宽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分数不再是每个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他们思考的内容更为广阔和丰富,尤其对人际交往中的细节较为注重。加之高职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语言、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矛盾。

应试教育被认为是导致高职生人际关系堪忧的另一个原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曾针对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4.94%的被调查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只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小学要上市重点,中学要上省重点,大学要上国家重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另外,在这种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家长、老师更多的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其中要素之一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它是社会人必备素质。一旦进入高职院校,随着环境的改变,大学的智商、小学的情商,这些都直接使高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体现了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和匮乏。

三、解决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对策

1.自身提高认识、纠正认知偏差,在实践中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接受和理解,这种需要在大学期间尤为迫切。因此,学会与人相处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是可改变的。通过有目的练习和训练,他们可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个人心态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并且对自我有合理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领悟人生,才是人际交往的内涵所在。

(1)学会客观、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与他人,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地评价自己,避免自负或自卑心理的产生。

(2)不断调整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偏差,纠正不合理的认知理念,取而代之以科学理性的认知理念,消除人际交往中观念上的障碍,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

(3)遵守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

(4)加强实践,多与同学、同伴交流,在交往中提高交际能力,培养交往技巧。

(5)心理相容,接纳欣赏对方,在交往过程中互利互助,真诚大度,豁达开朗。

2.学校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1)开展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解决人际交往困惑。如:在新生班级中,为了增强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组织开展“滚雪球”团体心理活动,为了增强对人的信任与接纳,可开展“信任之旅”团体心理活动。通过活动参与体验及分享,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和共鸣,解决人际交往困惑。

(2)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培养的。学校通过各种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对高职学生完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孤独狭窄的个人圈子里脱离出来,参与到高尚的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人际交往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必要技巧。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渴望与人交往又不敢主动交往,建议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条件欠缺的高职院校,积极创设条件开设《人际交流》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开设,系统讲授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4)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搭建沟通平台。高职学生宿舍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可以说,寝室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在寝室度过的时光,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将会对他的大学生活,对他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都有巨大影响。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是理顺学生工作的最基本脉络,寝室的和谐不仅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而且有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寝室为单位举办寝室文化节、寝室情景剧汇演及各项体育活动,如通过宿舍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宿舍生活的种种矛盾,然后通过寝室同学间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各个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寝室同学的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寝室同学的心贴得更近了。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搭建沟通平台,不仅有利于同学之间矛盾和摩擦的化解,而且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渴望能被社会和他人接纳和认同,渴求和谐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意识,这不仅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高职学生应克服和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度过美好的三年高职生涯。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交往的障碍;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3.不擅长去交往。据调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一般刚入校的大学生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且适应能力较慢,尤其是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特别紧张,不够大胆,不会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又加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技巧,缺乏交往的经验,有时候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他们交友的愿望也很强烈,但总感到没有机会。本人认为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不熟练,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比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要遵守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换位原则、以诚相待原则、礼貌原则、互利原则。

我认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老师以及与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探讨不同的学习方法,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总之,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人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都会为大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的各方面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1 人际关系与人文素养概述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度、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对象是家人、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但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

人文素养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观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精神、行为。而人文知识的涉及面也较宽泛,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怎么样接人待物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人际关系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 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礼仪课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体现个人的素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用实用性的课程,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人际关系入手开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生 网络交往 正负面 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必备交往工具,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多种益处,又存在较大程度的不良影响。我们一定要认清交往的本质,充分利用网络真正实现有效丰富信息、便捷和谐的交往。先分析网络交往内涵:

1网络交往内涵

网络交往和传统人际交往不同,是一种新兴的交往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现实生活中人际圈的限制。仔细研究网络交往的确切含义,其实还没有确定的内涵。经过阅读文献,发现网络交往的含义在于两点:首先从广义上说,网络中以各种信息交换为基础的交往行为均可以称之为网络交往。狭义上说,运用网络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双方互利的、虚拟或者是相对虚拟的人际关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形式。网络交往突破地域、地位、阶层、经济等的差异,与传统交往的理念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分析,网络交往就是指各级教育工作者通过制定有关的正确网络交往制度,对受教育者的网络交往行为有恰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指导各级各类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交往,教育广大学生们逐渐接受正确交往却不沉溺于不良网络交往,从而保障学生们心理、思想健康发展。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的,属于青春叛逆期,在心理上属于断乳期"。在此阶段的高中生刚刚摆脱初中的幼稚,渴望拜托家长的看管、期望追求独立的心理、希望与外部建立更多的朋友关系,是自己独立的发展、彰显自我个性。在高中阶段是高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决定时期,更是自我思想迅速走向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生的人际交往一般有迫切的交往心理。人际交往最为独特也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是青春期。儿童期是个体在情感上最依赖父母的时期,朋友次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这种感情依赖会逐步淡化。青少年时期的情感依赖则逐步从以父母为中心转变为以朋友、同学为中心,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高中生正处一个由幼稚到成熟逐步转变的"伪熟期",是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高中时期是交友的高峰时期,也是关键时期,高中生对人际交往有着迫切需要。所以,在网络的冲击下,高中生网络交往必不可少,现对高中生网络交往正面影响简析如下:

2网络交往对高中生正面影响

2.1丰富信息,拓宽知识面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此句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制的,但知识是无止境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交往必不可少,它以海量的信息和多元化特点占据着网民的交往。高中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喜欢在网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共享网络信息资源。通过视频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微信交流了解更多的国家大事、通过资源平台丰富自己的信息,拓宽个人的知识面,增加高中生对外界的认识。高中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搜索引擎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并加入积极讨论中,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和书本,而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拓宽知识面。

2.2满足需要,扩大交际面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有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亦称为社交需求。新时代的高中生更是存在对社交的强烈需求,希望网络世界中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成为朋友,希望自己在虚拟的世界中被理解、被认可、被支持。高中生更置身于网络平台中,因为交流的便捷性、互动性、快速性等特点,满足了学生交往的心理需求。网络交往大多是匿名,不分贵贱、贫富等,这种平等的交友解决了高中生交友困难、担心隐私泄露、个别问题不好当面述说的障碍。解除高中生不良心理障碍,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又能够使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扩大原有的交友范围,由于没有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年龄、职业、背景、信仰等限制,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更能够寻求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帮助,发展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交往中高中生能够感受到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选择权,彼此交往的平等性,因此更能够坦诚的交换彼此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际交往更加切实的顺利发展。

2.3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化

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们通过微信、微博、博客、个人空间等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动态、上传自己的影像、录制自己的音频、撰写小说等,在网络平台上,尽情的展示自我;还可以通过 BBS、聊天工具等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发扬了自己的风格,近年来,好多草根明星等,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进而被发掘。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展示,潜意识里也激发了自我的创造思维,为自我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3网络交往对高中生负面影响

3.1弱化交往道德责任意识

网j交往存在匿名性,这就大大放松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基本为零,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自我、彰显自我的网络社交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导致道德意识变得模糊、责任意识更是变得极为单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肆意传播谣言、篡改捏造事实,导致民众恐慌,明显扰乱网络秩序。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暴力、色情、恶意、非法等信息的传播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使自我控制力不足、是非辩证力不强的高中生来说,很难辨别真伪,也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因此转嫁到现实生活中,就容易造成高中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在交往的过程中淡化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3.2诱发人格以及心理障碍

网络交往常常使高中生陷入不良心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诱发高中生人格问题。网络交往不是心与心的交流,而是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沟通,有些语言当面不好说出口,但是面对冰冷的屏幕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毫无顾忌,甚至违背道德、触犯法律。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的阴影,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文文静静的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大胆暴露,超越制度的限制,由此出现人格的失衡。在高中实际交往中,很多学生唯唯诺诺、不善言辞、不愿交际,而在网络环境中,则是侃侃而谈。特别是异性之间的关系,网恋、虚拟情人、游戏伴侣等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那些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的高中生中,容易出现网络交友成癖的不正确交友观。这种肤浅的、随意的交友观直接影响高中生个体在现实中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建立,甚至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

3.3深化学生人际交往“代沟”

代沟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认同差异,更具体的说法就是时代差异导致价值观的分歧。代沟是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普遍现象,它不仅能证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能体现社会中大众优秀品质代代相传、不良做法否定创新的不断变化。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代沟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出现障碍、思想呈现隔阂、情感凸显冲突等不良负面影响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网络交往是无数家庭中高中生和家长乃至与长辈之间不可跨越的时代鸿沟。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中生接触很多网络语言例如:沙发、河蟹、杀马特、V587等,这些高中生看来时尚的网络用语更加妨碍了代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家长和长辈们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网络共同话题几乎为零,家长们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余无法和高中生沟通。久而久之代沟越来越深,真诚的交流少之又少,严重阻碍高中生和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交往,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的交友范围主要是与同学、同辈人之间的横向交往,本来就忽视了与家庭、教师的纵向交往,而网络交往的出现,高中生更热衷于与网友频频互动,网友多是同辈人,因此真正与成年人交流互动微乎其微。所以,网络交往不仅使高中生与同辈人之间的横向交往减少,更削弱了原本与老师、家长成人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薄弱的纵向交往代沟问题更加严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高中生的社会适应,影响高中生的成长发展。

3.4提高人际交往潜在危险

互联网的世界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扑朔迷离、危险丛生,网络是跨越时空的,设计的范围相当广泛,大数据让人超乎想象甚至难以置信。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 25.5%,网络在高中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获取无限的知识,也可能深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国家主席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因为网络交往的极端自由性和开放性,使网络上散布一些暴力、、不实内容等,这些不安全的、缺少正能量的网络内容侵蚀着高中生的思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有 70%的少年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杀人、放火等严重犯罪,这些内容加大了现实交往中人际交往的危险性。

总而言之,网络交往对高中生的正负面影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上只是粗浅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高中生来说,一定要坚持做人的原则,网络交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中生不能正确认识网络交往负面影响、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发展方向,致使思想沉迷不良交往中,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只要广大高中生能专心学习、合理上网、谨慎交往,一定不会受不良交往的影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青少年网络行樘卣饔胪络成瘾研究[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豹.互联网对城市青少年交往的影响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