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例6篇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1

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近年来,我们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做了一定的努力:主编了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包括课题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以及答案,作为该课程唯一一本习题集,一直与推荐教材配套使用;主编《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参与大型工具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的编写,该书是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必备的工具书;主编《建筑灭火器配置计算手册》(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和《消防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强制性条文汇编》都作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必备参考书;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已正式出版,是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唯一一本教材。这一系列教材与教学辅助用书的建设使学校在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中,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最为完善的学校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3]。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2006—2012年7年间指导学生校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7项,参与学生共31人。由福州大学建筑给水排水课59题组制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工程实践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此,专门构建了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福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形成一个有准备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科研训练良性循环的机制,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形成一定基础之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创造条件,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托此科研平台,针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在辅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研究生科研课题。通过此科研平台,把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作为常规性教学工作[8],形成良性循环,做到早动手、早做准备、早出成果。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原水到自来水厂的输送、清水到用户的分配、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从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管道管材和附件、管网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多方面出发,系统介绍了管道系统工程规划、设计、计算所需的理论知识,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因此,提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也需要从上述环节中逐一突破。如何保证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管网系统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概念,培养能快速融入工程项目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在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开展了思考与实践。

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1.1 结合实践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排水专业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第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介绍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设计原理及方法,它与给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等课程一起构成了给排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际工程联系十分紧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出现,目前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是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作为主要教材,其中的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工程技术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冷热水、暖气管材之一的聚丁烯管(PB管)在教材中未能提及。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补充最新内容,及时的把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1.2 讲好绪论课,提高学生对给排水系统工程的整体认识

绪论课是任何一门课的开端,绪论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是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重视和上好绪论课,从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绪论部分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通过绪论要使学生解决“为什么学”、“ 学什么”和“ 怎么学” 三个问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绪论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原理、类型与体制,要求学生掌握从水源取水、到水厂净水、给水管网输配水、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排水管网收集输送废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出水排放水体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使学生清楚给排水工作者的专业职责。

1.3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授课重点内容

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原有72个学时,而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只有48学时。在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不变,而授课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给排水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抓住核心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排、优化,突出重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应以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及优化设计、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为核心内容,以管网水力学和管网模型为基础,着重讲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选择、计算和设计程序,对于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做简单介绍。

2 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效改革教学方法

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各种阀门的工作原理、新型管材的施工安装方法等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工程现场去体验,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见得少的矛盾。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追求视觉冲击,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会令课堂枯燥无味,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相长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要美观,对管网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内部结构、应用原理,管道施工安装、新型管材样品等演示尽量使用图片、动画等,这些比语言更形象生动的资料,能将抽象的概念、原理,难以解释的设施、构筑物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再辅助以老师的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工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

2.2 结合实际工程,将案例和规范融入授课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是在工程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教学也应基于工程背景而展开,使理论和工程运用同步进行,不可偏重理论计算,而忽视工程背景,忽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①

注重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将实际管网图纸拿到课堂上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给排水工程识图,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雨水管渠设计计算时,先介绍雨水管渠的理论设计计算原理,再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讲解。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逢雨必淹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相应的规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将相关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输配水管道布置和敷设、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管材接口、埋深、调蓄构筑物的要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立体交叉道路排水、雨水管道设置的要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对各单元设计计算的要求等等。要求学生熟悉规范内容,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2.3 改革作业形式,强调学在平时

为加深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作业以单元大作业的形式出现,②如,将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作为一个大单元,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就将大作业布置下去,其内容包括给水系统设计用水量计算、水池水塔调节容积计算、确定管段设计流量流速、确定泵站扬程和水塔高度、管网设计校核等给水管网系统应掌握的知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完成相应部分的作业,整个给水管网部分课堂教学完成,整个给水单元大作业也应该完成。对每次单元大作业进行答辩,并给出答辩成绩,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也应该强调学在平时,提高平时作业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系数,使学生边学边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接受程度,并做出及时总结,查漏补缺。

2.4 改革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授课

教师的讲授价值,在于学生一知半解的时候,敏锐的洞察和捕捉他们认知的纠结所在,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度理解的目的,教师同样需要在课堂上留白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思考和总结。由于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因此,在给水管网设计、污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等各段内容授课结束以后,可以适当开展阶段总结复习课,这部分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授课,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投影仪老化,不拉窗帘学生看不清楚,拉了窗帘教室空气不流通,光线较差,学生容易犯困,学习效率低下;案例教学中,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要求教师对概念、原理、方法及重要内容高度浓缩,才可以空出时间分析案例、练习讨论;对于单元大作业,少数学生不及时完成,起不到教师设想的边学边练的效果。以上是对提高给水排水网管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初步探讨,其改革实践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化。

注释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房屋设施设备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1-02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实际工作流程,不仅关系到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还是衡量高职教师在课改中开发课程能力、评价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指标。

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是一种集理论传授、实践操作、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注重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职业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需要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深度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应该在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研讨,确定授课内容。往往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形式来推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首先要科学确定典型的项目,并考虑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循环递进式、并列式等,在合理安排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项目工作任务(包括子任务)。

下面就以高职房屋设施设备管理这门课程为例,具体阐述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该课程主要对应工程管理岗位、物业管理岗位、房地产估价岗位以及楼盘销售策划岗位,并为后续发展储备必要的职业技能。设计思路上要通过典型的项目任务来推到教学活动,最终要使学生具备识读设备施工图图纸,熟悉设备基本性能,对设备系统进行检查、验收、竣工交接、管理和维护的能力,使在校学生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2 课程内容设计

采用3个典型工作项目和18个工作任务,项目之间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内容循环递进。

课程典型项目的设计

项目1:中街北苑多层住宅项目(30学时)

项目2:盛华苑高层住宅项目(18学时)

项目3:中乾商务写字间项目(16学时)

课程典型项目的子项目、任务和子任务的设计

项目1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18学时)。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8学时):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10学时):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1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12学时)。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8学时):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4学时):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2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2学时)。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2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2学时)。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识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2的子项目3:建筑电气维护工程(14学时)。1)读懂建筑电气施工图(8学时):阅读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配电系统图;识读电气平面图;识读电气工程详图和标准图。2)维修建筑电气系统(6学时):接管、验收电气设备工程;处理供电管网老化、短路、断电、漏电等故障;制订电气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识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3的子项目3:建筑电气维护工程。1)读懂建筑电气施工图:阅读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配电系统图;识读电气平面图;识读电气工程详图和标准图。2)维修建筑电气系统:接管、验收电气设备工程;处理供电管网老化、短路、断电、电气设备漏电等故障;制订电气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4:通风与空气调节维护工程(14学

时)。1)识读通风空调系统施工图(8学时):阅读空调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空调平面图;识读空调系统图;识读空调系统详图。2)维修、管理空调系统(6学时):接管、验收空调工程;维护空调用制冷系统、管道和设备的防腐及保温;制订空调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本课程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工作实践,着重强化能力培养。

3 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不断深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地点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发展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挑战,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伟.建筑学专业建筑设备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建筑,2006(3).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大方向。其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要介绍建筑室内给水、室内排水、消防及热水供应的设计原理及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建筑的功能、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加之室内卫生设备比较完善的高层建筑的增多,对从事本工程的专门技术人员需求逐年增加。近几年,从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建筑给排水工程已成为给水排水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整个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形势,针对本科学生的就业特征,本课题组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以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1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先进实用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相对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就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本课题组在讲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关知识时,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采取按需教学的方法,在为学生讲授相关原理的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以及flas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补充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发展的状况。例如在讲课时,穿插讲授建筑信息模型(BIM)项目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在讲授浮球阀的同时引入现在比较实用的导阀控制型浮球阀的flas等;并且针对实际用水器具常出现的“跑、冒、滴、漏”等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型的卫生设备如密封性能好的陶瓷芯水龙头的工作原理,节水性能好的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的节能原理等。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我们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4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知识水平。课题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消防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揉入教学环节的各相关章节之中,让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中建立起规范标准以及工程的概念,学会查阅和使用规范。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筑给排水系统各种阀门、卫生器具、加热设备、管道材料都比较抽象,收集和整理更多这些产品最新的图片以及实际工程中的照片等,可以使学生感知和接触到实体,有助于将相关内容具体化。同时结合校内的实际情况,利用校内和学校附近的在建设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手安装管道中的相关配件,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对于课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行、操作等,利用flas、录像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课堂印象,使课堂中相关内容“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工艺流程和消防设备以及相关应用规范,单独课堂讲解可能比较枯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性的找一些相关典型施工过程的视频在课堂上放映,以此增强学生对相关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认识。

3加深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建筑给排水工程整个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实践来加深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我们将相关的建筑给排水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和相关的实验操作当中,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程度。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基础实验以及给学生提供到达施工现场实习交流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结构组成、安装方法以及设计运行方式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制图、理论分析、方案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与相关施工单位或设计院合作,找一些真实的工程案例,保证学生毕业设计一人一真题,课程设计三人一真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与指导老师沟通等方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方案,并通过施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施工图,与实际工程的施工图做对比,并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和查找规范等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和自己设计的图纸与施工图的差距,通过反复实践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和运用规范和工具书的习惯,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4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时俱进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规范、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蒙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_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07).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中图分类号:TU82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22-04

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是工科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是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逐步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关键作用。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可通过多种途径锻炼和提高,如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1-2],实行校企联合制,工程师与导师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2-3],重视毕业设计环节,要求选题与工程项目密切结合[4],采用课题型实训教学模式等[5]。

笔者以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为例,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式,探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工程设计及计算理论所需求的内容,系统地论述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和实践。该课程的教学包括两部分内容:48课时的课堂教学和3周的课程设计。在几门主要专业课程修完后,安排学生生产实习。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使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作为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的教材。该书主要是由原《给水工程》中的“给水管网”和《排水工程》上册中的“排水管网”两部分内容的有机组合,在内容上有所删减,也有完善和补充。结合该教材内容布局,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归纳出教学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从教学内容结构图可看出,管网的规划、设计和计算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里

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和完善生产实习三个方面的工作,研究和探索了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中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应避免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模式,改变少数学生“课堂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观念。适当介绍和讲解工程实际应用,在课堂上多提问,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建立起“学了就有用、学了就会用”的积极思想。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工程性内容多,在授课时与工程实践结合讲解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了解该课程在专业领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学课件中穿插了许多与之相应的工程实践图片,直观地反映教材上的文字性内容。如在讲解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时,结合近几年南京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改造的现状,引入金川河、秦淮河水质治理、河道整治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述完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后,利用学生生活的江浦校区作为练习实例,让学生在校区规划图上布置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并选出有代表性的布置方案进行比较,寻找最佳方案。江浦校区占地3 000余亩,属丘陵地形,分布有多个湖泊、池塘,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分布相对分散,且学生对校区地形熟悉,作为污水、雨水管网初次练习的实例很合适。将新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生活的校区,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高。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类似的实战演练,如在给水管网规划布置、给水管网设计流量分配、给水管网设计校核等重要教学环节中,均增加了练习实例。经过数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

教学中的练习实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不仅对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而且对该课程、甚至所学专业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普遍认识到所学专业对城镇建设、社会发展承担着关键作用,对肩负的责任使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专业价值在他们心目中有了进一步提升。

(二)内容的新颖性

作为教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一书重点讲述

基础理论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应不拘泥于书本内容,除了教材中基础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将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学科发展现状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启发思维、开阔视野。如针对排水管网系统的体制和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中部分内容,教学中增加了排水管网系统的新发展、新观念。近年来,城市基础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城市污水收集、排放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污水厂建设,原有排水系统的弊端日趋明显。国内外针对城市排水这一重大领域的研究增多,如城市排水管网的科学管理和建设、现代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城市径流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等内容,选取部分典型且易懂的内容向学生介绍。

(三)更易掌握的计算公式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中设计和计算部分占重要篇幅,计算公式、表格众多,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计算原理不同,但有的却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中某些公式进行简化,改变其表述形式,使学生更易掌握。

如污水管网管段设计流量计算中介绍到管段设计流量公式时,为

qi=Kzli?q1i+q2i+q3i+q4i(1)

在授课过程中,将公式(1)改写成如下形式: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一、概述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水的输送、分配和废水的收集及排放的管道系统的工程设计及计算理论所需求的内容,系统地论述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及实践。目前我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多个环节。多年来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一直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化的模式必须改革。应坚持考试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在严格、公平的考核制度和考场纪律的基础上,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设计采用平时考核、答辩、设计成果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管网水力计算部分采用传统教学,对信息量大、相对容易理解的其它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利学生掌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等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检索,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教材使用方面,根据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在学生反馈、教材比较、兄弟院校教学交流的基础上,我校选择均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条理清晰的《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严煦世主编)作为主要教材。选择《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作为参考书。

自我校给水排水专业开办以来,教研室多次参加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专业交流,积极获取国内外给水排水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信息,以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建设特色

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校给排水教研室根据这一变化调整了教学计划,于2006年开设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取消了给水工程(一)和排水工程(一)两门课程,课时由原来的72学时变为48学时,课程设计由原来的3周变为2周,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上突出以下特色内容:

1.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

2.坚持务实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理论的系统运用,学生需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在设计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原理、熟悉专业规范与标准、锻炼工程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管网的施工、运行与管理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工程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自2000年给水排水专业开办以来,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留心身边与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实际,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由专业空白到了解,然后到敏感,最后到积极实践,学生除了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课程外,大都有自己联系公司和工地积极实践的经历。

4.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干中锻炼培养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和活力、水平较高且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中注重任务驱动、启发、诱导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教学组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正探索采用以下措施改进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学习本课程。

1.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资料的选取和整合以及对这一互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在德国,专业课教学强调教师的组织与主持,许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但参考书很多,教师不是要“教会”学生,而是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国学者韦迪也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正确把握好课程与教学两者的关系,彻底实现教学中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校正尝试新的教育理念,改“以教为主”为“引导为主”,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尝试让学生登台讲解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的形式在讲台解读。这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可以让他们利用讲台跟大家交流分享;三是锻炼学生的公众场合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上台解读设计规范,讲解信息反馈过程,为了正确解读,学生必须事先认真阅读、思考、打电话询问。解读后,自己记忆深刻,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台下的学生则认为有新鲜感、有挑战性、记忆相对深刻,通过比较,对自己有促进作用。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运用,虽然板书浪费时间,并且在黑板上写的信息量有限,但一笔一划的板书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板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前走来走去,时而写写,时而强调,用某些特别的肢体动作,可以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多媒体教学中看显示屏、单纯念的枯燥讲解。

4.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举工程实例,二是课程的讲授阶段抽时间带学生前往工地实地参观。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多举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抽时间带学生前往工地参观,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5.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便开始课程设计,以给水管网设计为例,设计任务书在讲授“节点流量计算”时发放,管网定线和给水方案选定以及设计计算随课堂进度,在教师辅导下进行,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和绘图集中在设计周进行,同时,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等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检索,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程设计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的制定可以是教师给的具体的题目或问题,如课程设计,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后,自选设计题目或研究内容,由教师把关,看是否满足要求。这样,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作用下,广泛查阅参考书和期刊资料,努力学习基本理论,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此外,也可以在每堂课前,布置有关后续讲解内容的思考题,驱使学生提前自学,这样进入以后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更多地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教学中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