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例6篇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县级和各工商分局、所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按时间要求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报州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4、从2009年4月1日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情况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每周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周二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季度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三、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要对市场主体变化、流通领域食品监测、消费热点、违法广告、商标申报注册等情况每季度进行分析,并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人民政府。一是市场主体变化。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策以及投资的领域、投资的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二是流通领域食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的数量进行归纳,综合判断市场食品安全的指数,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消费热点。主要是分析当前民生较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消费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依据。四是违法广告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违法广告重点及表现形式,提出下步监管重点。五是商标申报注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件数,未来商标拓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动情况每周综合分析报告和每季综合分析报告抄送市场,由市场股综合后将每季度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抄送州局对口科室。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价格波动;文献综述

1 引言

随着国内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改革的逐渐推进,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逐渐加深,而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现象,但总体呈现上涨趋势,这也是推动我国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十年内,特别是2011年以来,粮食的亩收益不稳定,并且有下降趋势,11年、12年、13年、14年粮食亩收益分别为250.76元、168.40元、72.94元、124.78元,15年玉米市场收购价一度降到每斤0.78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者的利益,进而影响物价水平的稳定,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1。2015年,国内小麦期货交易均价2.62元/公斤,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交易均价为1.23元/公斤,其中,国内外价差50%以上,国内小麦期货价格大大高于国外小麦期货价格,大量进口小麦进入国内市场,在市场作用机制下,对于占国内需求18%以上的国外低价粮会对国内高价粮会产生影响,即使有国家价格支持,国内粮价也可能受到影响2。在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除了受一些国内因素的影响外,也受到一些来自国际因素的冲击,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冲击等。因此,对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农产品价格相关传导机制,并对于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价格未来走势、稳定物价总水平有重大意义。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是对农产品波动进行度量、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数据来源:①农业信息网;②商务部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司商务预报”市场数据”。

2.1 农产品价格波动度量的研究

国外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度量的理论研究,最早是由Gardner(1975)年采用Muth(1964)提出的均衡模型,引入农产品市场,分析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分析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价格边际的变化,并推导出能够度量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弹性公式,MeCorriston(2001)拓展了Gardner(1975)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分析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规模经济对农产品市场价格传导的影响,并推导出新的价格传导模型。Hollyway(1989)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受到农产品供给的影响,Clark(1995)认为生产者价格对消费者价格变动存在影响关系,并且,Todd E.Clark(1995)进一步的证实了这种影响关系,认为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存在同向变动的关系。Trostle(2005)研究国际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并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些外国学者从宏观经济因素波动的视角研究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如汇率、货币供给、农业补贴等。关于汇率对一国物价波动的影响研究颇多,较著名的有Krugman(1987)提出的“因市定价”理论。“因市定价”理论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出口商可能会由于其在进口国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而进行成本加成调整,导致汇率对价格传递产生不完全影响。McCarthy(2000)、Goldfajn 和Werlang(2000)等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理论。关于货币供给与农产品价格的研究,Schuhs(1974)发现农产品价格受到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Smith(1992)实证研究结果表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尤其是货币供给,对农产品价格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外最早关于农业补贴的法案是美国《1933 年农业调整法》,其次关于农业补贴较具体的法案是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Kym Anderson分析了农业补贴带来的经济影响。Randy Schnepf从法律合规性层面,分析WTO框架下本国农业补贴政策可面临的挑战。David Bailey、Ivan Roberts研究了一国农业补贴对该国贸易地位的影响。Nkunde Mwase(2006)运用计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坦桑尼亚的国内物价水平与汇率波动的相关性,并得出汇率对物价的传递效应在宏观环境冲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传递效应逐渐下降。

2.3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研究

Gyulnara Sagidova建立TAR模型,以乌克兰与世界谷物市场为分析对象,数据采用国内外小麦期货市场周价格,研究发现,世界谷物市场价格波动对乌克兰市场谷物价格波动的传递是不完全的,非对称的。Barry K. Goodwin等(2008)运用VAR模型,以国际小麦价格波动为研究内容,加入国际间汇率与运费率变量分析,研究六大国际小麦市场价格变化的相互关系。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

国内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理论研究,王秀清(2007)在规模报酬改变与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以Gardner模型为基础,以国内农产品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推导出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不同函数形式。程国强(2008)实证研究发现了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具有同步性的特征。任沛东运用计量方法,采用2009至2013年的小麦价格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小麦价格波动与季节因素以及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关联度较大,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也会促使小麦价格产生结构性的波动。

3.2 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文献也较丰富,主要从汇率、货币供给、农业补贴等其他宏观金融经济因素分析,刘艺卓、吕剑(2009)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下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用我国数据,构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认为非农就业人口变动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及改善贸易逆差有关系,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人民币贬值以及国内GDP提高会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刘世宽(2014)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农产品以及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认为从长期来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汇率变动影响不显著,而进口农产品价格对汇率变动影响更敏感。凌一楠(2015)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农业政策背景下,分析农产品价格变动货币层面波动原因,研究发现货币供给过剩所引起的货币冲击,是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李赛男、柴智慧(2016)采用蛛网理论说明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机理,并且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农业补贴是一国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国内关于农业补贴的文献主要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效果。何忠伟(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出口补贴等,并认为可利用WTO框架下,关于“黄箱”“绿箱”保护政策对我国农业进行少量补贴。徐全红(2006)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农业财政补贴,主要运用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研究,支持对农业实施补贴,并认为“三农”问题是三个有关联、但性质不同的问题。郭宏宝(2006)从财政的角度探讨了农业补贴存在问题的根源是现有财政体制改革之后,长期的农业补贴会成为财政的负担。黄汉权(2016)等分析了我国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并提出改革建议。

3.3 国际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研究

吴翔、张小宇(2013)基于非线性LSTAR模型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关系,得出国际油价与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之间存在门限自回归效应,门限值为12.58%,当油价涨幅超过12.58%时,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有显著影响。黄守坤(2015)通过建立BEKK-GARCH模型,测量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波动贡献,并得出国际大宗农产品的波动贡献近1/3.周金城(2014)运用TGARCH、EGARCH和CGARCH模型等分析我国9类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的非线性特征,并得出这9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存在波动集群效应,并且研究还发现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的传递时对称的。

4 研究述评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文献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国内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度量以及国外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国外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侧重实证研究的居多,实证研究方法上运用如协整方法、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还有较复杂的TAR模型、BEKK-GARCH模型等。发达国家对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更加深入,其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调控措施能取得较好效果,并形成良好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机制。而国内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着重点在于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的分析解释并针对相关问题给予政策建议,也有部分学者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测度,比如采用非线性LSTAR模型、TGARCH、EGARCH和CGARCH模型等复杂计量方法,但其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1)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波动的品种不同居于不同的波动机制,现有文献多从类如农产品角度去分析,对于不同品种的具体分析还是少见,在不同的环境形势下,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2)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国外农产品价格波动及汇率等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新环境下导致出现复杂性的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形态以及波动原因,而且对于相关价格影响因素传导方向、程度等进行量化分析显得更加重要。(3)农产品价格波动在不同阶段出现非对称性波动现象。国际上农产品价格先于上涨,并且其涨幅大于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涨幅,而下跌时,情况则相反,国内农产品价格先于国外价格下跌。在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农产品价格成本增加,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下跌时,则与此情况相反。而对于上述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性分阶段相关文献研究则涉及较少。(4)国家对农业采取的保护补贴政策,对农产品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农业补贴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的量的大小的测度,以及在国家采取保护措施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作用的大小及方向,大多数文献对于此类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黄汉权.农业补贴政策的反思和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01:1

[2]李赛男,柴智慧.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产生机理和平抑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6,01:29-31

[3]王小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农业出口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40-148

[4]黄锋,赵春江,彭程,吴华瑞.农产品价格波动时期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6,01:275-281

[5]代明慧,张红丽.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粮食安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5,12:122-124

[6]庄岩.金融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4,01:13-14

[7]朱一鸣.期货市场、货币供应量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对小麦、玉米、大豆的实证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7-60

[8]任沛东.我国小麦价格波动计量预测与原因分析――基于2009-2013年的数据[J].中国物价,2014,08:69-71,75

[9]温涛,王小华.货币政策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冲击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4,06:20-29,122-123

[10]周明华.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供需因素还是货币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14,08:125-129

[11]欧进锋.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01:24-27

[12]黄守坤.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溢出[J].宏观经济研究,2015,07:88-95

[13]徐全红.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93:21-26

[14]付莲莲,黄斌,方桂英,朱丽,曾春华.结构突变视角下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6:981-987

[15]孙秀玲,宗成华,乔娟.中国农产品价格传导机理与政策――基于生猪产业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6,01:113-118

[16]刘士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传递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超市;购买渠道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2-0045-07

一、引言与研究回顾

生鲜农产品是中国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高效畅通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主要依赖于农贸市场(陈善晓 等,2005),70%以上的消费者在农贸市场购买的蔬菜、水果占其购买总量的一半以上;累计只有14%~15%的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其消费量一半以上的蔬菜、水果(王素霞 等,2007)。而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有更加便利的购物场所和宜人的购物环境,为此,不少城市相继实行了“农改超”的举措,但人们发现在推进“农改超”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阻碍(崔彬 等,2007;何劲 等,2005),许多生鲜超市在经营过程中处于亏损的边缘(郑光财,2004)。这也决定了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这两种流通渠道形式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深入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进而为经营主体流通体系建设提供指导。本文将通过市场调研,考察生鲜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通过建立统计模型研究影响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的选择因素,提出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因素的研究大都采取实证方法。Baron等(1995)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分别调查了100余位消费者,以研究外部影响因素对鲜活农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他们得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依次是:新鲜程度、价格、产地、广告和售货员介绍。另外一些学者在对影响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希望购买时生鲜产品的种类较多和对零售商品的清洁度、安全性、质量和新鲜度更关注的消费者中,选择零售商店购买生鲜产品的人数远远超过选择农贸市场购买的人数(Goldman,et al,2002、2005;Maruyama, et al,2006);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的一个显著性因素;经济因素对消费者选择购买场所也有影响(Maruyama,et al,2007)。以前有研究认为,行驶距离或便利性对零售店铺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因为大部分的店铺都是位于一个距大多数目标家庭比较近的位置(Goldman,et al,2005)。而最近的研究却发现,零售店面的选择受行驶距离和购买生鲜食品便利性的影响显著(Maruyama,et al,2007)。在超市中通过一站式购物比传统市场中多站式购物所需花费的时间成本要低得多(Goldman,et al ,2002)。

袁玉坤等(2006)认为,居民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超市农产品卫生、安全有保障,农产品品质较好,服务、信誉较好,购物环境较为干净和舒适;而选择农贸市场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农贸市场比较方便、便利,农产品新鲜度较高,农产品价格便宜、实惠和农产品种类繁多。李春成等(2006)对武汉市居民蔬菜消费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中老年人更趋向于到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而年轻人则趋向于到超市购买农产品;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因素,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高收入、从事脑力劳动、高学历是“超市购买者”的主要特征;不同消费群体的行为有较大差异,“存储式”购买方式成为“超市购买者”购物的主要方式。马文涛等(2006)的研究认为,价格、质量、新鲜度、消费者家庭月收入、消费者住所附近有无替代购买场所、消费者是否乘坐购物班车都是影响消费者在超市购买水果的显著因素。胡定寰等(2003)的研究认为:在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在超市购买蔬菜,目前超市“生鲜”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年人、青年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生鲜产品的新鲜度、价格、安全性、购买的便利性以及消费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等)都是可能影响消费者选择不同终端购买渠道的因素。本文将以上这些因素和学者们考虑较少的消费者心理、行为方面的因素(从众心理、个人消费习惯等)结合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周均购买频次、产品新鲜度、种类、价格、商家信誉、购物环境、服务、产品安全性、他人意见、个人消费习惯、购买便利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家庭人数等16个因素对消费者生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行为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

调查的样本取自武汉市武昌区,通过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问卷的题型设计主要为量表形式和选择题形式。选择题部分主要调查消费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家庭人数等;量表部分通过赋值打分的方式调查相关因素对消费者选择不同终端渠道购买生鲜产品的影响程度。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有效回收率90.6%。

(三)变量设置与模型的建立

在这里把所研究的变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外生变量,主要是人口统计因素(表1中X11~X16),对外生变量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另外一部分是内生变量,主要是产品、价格、服务等因素(表1中X1~X10),对内生变量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注: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对购买渠道“农贸市场”或“超市”的选择问题,属于0―1分布,故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假设若消费者选择购买地点为“农贸市场”,则因变量为Y=1;若消费者选择购买地点为“超市”,则因变量为Y=0。假定消费者的终端购买渠道的选择是受产品的新鲜度、种类、价格、商家信誉、服务、购物环境、购买便利性、产品安全性、他人意见、消费者的个人消费习惯等10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Y,表示为:Yi=B0+B1X1+B2X2+……+BiXi,所有自变量的涵义与取值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

(一)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1.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购买群体特征分析

从这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看,163份有效问卷中,有133份选择经常在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仅有30份选择经常在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这说明在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男性43名,占问卷总数的26.3%,女性120名,占问卷总数的73.7%,这说明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但是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消费仍然以女性为主。

2.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购买群体的周平均购买频次分析

表2是生鲜农产品周购买频次与购买地点交叉统计表。

(1)从列百分比看:在选择农贸市场作为购买地点的被访者中,随着周购买频次的增加,购买者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在超市购买者中,随着周购买频次的增加,购买者的比例逐渐减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与农贸市场生鲜消费者相比,超市生鲜消费者更多的是“储藏式”消费。这是因为通常超市距离消费者家庭相对于农贸市场来说要更远,单独购买生鲜农产品时超市的便利性不如农贸市场明显。

(2)从行百分比看:选择每周购买生鲜农产品次数为6~7次的受访者人数为85人,占总受访者人数的52.2%;而选择每周购买2~3次和3~4次的也分别占到受访者总数的23.3%和 21.4%。表明生鲜产品的消费具有明显的经常性特征,符合中国人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和生鲜农产品本身易腐不易储存的特性有关。

3.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购买群体的年龄与文化程度分析

根据图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选择经常在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比例也在逐渐上升。这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关,老年人的体力衰退,需要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购物渠道,而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较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的特征正好满足了老年消费者的需求。而随着学历的增加,选择在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比例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更加注重购物环境,同时,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往往也越重视生鲜产品的安全性。

4.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购买群体家庭月平均收入和家庭人数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在800~2000元(对应图2横轴“2”的标度,下同)的人数比例大于选择农贸市场购买的比例;而消费者家庭人数在4人以上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比例小于选择农贸市场的该比例。这可能与现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在结婚之后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有关,年轻人工作繁忙有较少的空闲时间用来购物,因此可能更愿意在超市进行一站式储存购物,以节省购物的时间成本。

从图3可以看出,消费者家庭人数为2~3人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比例大于选择农贸市场的比例;而消费者家庭人数在4人以上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比例小于选择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的这一比例。当家庭人数较多时,通常是老人与已成年的子女同住,这时因为经常外出就餐经济压力大且有许多不便,而老人退休在家有足够多的空闲时间每天购买蔬菜、肉类等生鲜产品,此时距居民区较近的农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势显然较超市更为明显。

(二)计量经济模型结果分析

使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除人口统计因素的6个指标)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将影响消费者选择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的因素与渠道终端选择概率上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贸市场的选择概率与生鲜产品的种类、价格、商家的信誉、产品安全性、个人消费习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产品新鲜度、购物环境、服务、他人意见、购买的便利性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农贸市场的选择概率与商家信誉、他人意见和个人消费习惯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与产品新鲜度、价格的相关关系相当显著;与生鲜产品的种类、服务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购物环境、产品的安全性、购买便利性的相关性较弱。

1.新鲜度(X1)。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27

2.种类(X2)。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82

3.价格(X3)。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43

4.商家信誉(X4)。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04

5.服务(X6)。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52

6.他人意见(X8)。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01

7.个人消费习惯(X9)。统计分析结果为Sig.=0.002

另外,Logistic模型分析还表明,购物环境(X5)、产品安全性(X7)和购买便利性(X10)对购买渠道的选择影响不显著,但并不代表它们对渠道选择没有影响,购买便利性(X10)的B=-0.583,这表明对购买的便利性越重视的消费者越倾向于选择超市购买。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超市的“一站式”购物方式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性已经超过了购买场所与住所的远距离造成的不便利性。购物环境(X5)的B=-1.602,表明越看重环境的消费者越可能到超市购买,产品安全性(X7)的B=0.253,表明对产品安全越看重的消费者越可能到农贸市场购买,这可能是因为农贸市场的产品很多是个体户小规模种植的,有“土”的安全感。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首先,目前武汉生鲜农产品购买仍然以女性为主,生鲜农产品的购买群体多集中在中等学历层次及拥有家庭的中等偏高年龄层次,这可能与传统的家庭分工和家庭中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以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两大渠道终端各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在短期内不可能互补,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生鲜农产品市场上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仍将存在。另外,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购买群体是有区别的,农贸市场和超市各自的经营特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生鲜农产品市场上超市和农贸市场应该被看作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而不是两个相互取代的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在建设、管理、服务方面要为自己准确定位,针对主要目标群体制定发展策略。

1.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对超市来说,可以通过配套相应的保鲜设备和设施,提高超市生鲜配送中心的效率,定期对货架进行整理,及时清理过期商品以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而由于购买保鲜设备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对于农贸市场的摊贩来说不太现实。所以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可以通过经常更换货架上的商品,每天晚上收市之前处理掉不新鲜的商品来保证第二天货架上出售商品的新鲜度。

2.增加生鲜产品的种类并进行商品的合理搭配。多数的生鲜消费者都不会拘泥于一种固定生鲜产品,而是会经常变换种类购买,因此生鲜产品的种类过少或搭配不合理都会限制消费者光顾的次数。由于生鲜产品的经营都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营者有足够便利的条件来了解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时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作出积极的响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农贸市场生鲜产品的种类要比超市丰富,但在商品的分类搭配上还是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农贸市场和超市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生鲜产品的种类多样以外,还应注意不同种类商品的合理搭配。

3.控制生鲜产品经营的成本,降低生鲜销售的价格。价格始终是影响生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价格有利于消费者对零售终端的选择。超市控制生鲜产品经营成本有两个有效途径:一是加强超市内部的经营管理,包括合理选择生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经营面积,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来控制损耗;二是提升超市外部生鲜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农贸市场的成本通常与采购的直接成本密切相关,寻找物美价廉的货源是农贸市场降低成本的最主要途径。

4.提升商家的信誉和服务品质。提升商家的信誉和服务品质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公平买卖、诚信经商、不短斤少两、提供有品质保证的商品,这些都是提升商家信誉和顾客满意度的手段。在商家信誉上超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鲜产品的品质问题,因为超市销售的生鲜(如蛋类)多是已包装好的,有破损或变质,消费者可能无法辨别。因此,超市要提升信誉首先需要从商品的品质入手,严把商品质量关,做好入场商品的质量检测与检验工作,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陈善晓,王卫华. 2005.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1):72-76.

崔彬,牛刚. 2007. 基于SWOT分析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战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5)S:140-141.

何劲,祁春节. 2005. 武汉市“农改超”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12):31-32.

胡定寰,俞海峰,REARDON T. 2003. 中国超市生鲜农副产品经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J ]. 中国农村经济(8):12-17.

李春成,李崇光. 2006. 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对策探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8-64.

马文涛,安玉发,陈丽芬. 2006. 北京城区消费者水果购买场所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 商场现代化(5)S:67-69.

王素霞,胡定寰. 2007. 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6):2-11.

袁玉坤,孙严育,李崇光. 2006. 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选择群体的特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1):46-52.

郑光财. 2004. 生鲜超市经营管理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J]. 商场现代化(6):38-39.

BARON P J, MUELLER R D. 1995. Consumer perceptions in Eastern European food markets [J]. British Food Journal, 97(2):34-45.

GOLDMAN A, RAMASWAMI S, KRIDER R E. 2002. Barriers to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 food retail formats: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 Journal of Retailing, 78 (4):281-295.

GOLDMAN A, HINO H. 2005. Supermarkets vs. traditional retail stores: diagnosing the barriers to supermarkets′ market share growth in an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y[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12(4):273-284.

MARUYAMA M, TRUNG L V. 2006. A profit analysis of consumer shopping behavior[R].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Marketing Academy Conference (CD-ROM). ANZMAC.

MARUYAMA M, TRUNG L V. 2007. Traditional bazaar or supermarket: a profit analysis of affluent consumer perceptions in Hanoi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17(3):233-252.

The Study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Purchase Channels Choice of Fresh

Agro products:Based on Researches in Wuchang District of Wuhan City

ZHAO Xiao fei1 YANG Ying2

(1.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2.Wuhan FOCUS Marketing Consulting Co.Ltd.,Wuhan 430070)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城市农产品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 秦皇岛 定位研究

一、引言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 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种植;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期来, 农产品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农业自然灾害、农产品滞销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再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 越来越暴露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无疑给农产品种植者带来各种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现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上,却很少研究农产品种植的风险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便保护农户的利益。文章将农产品供应链看成由农产品种植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经营消费过程三个环节构成,建立了从农产品种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即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风险指标权重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国内外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众多文献中,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定性、定量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均被不同程度的加以运用,并显示了各自的特色[1]。Smelzer和Siferd(1998)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风险管理问题,为更好地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农产品 供应风险管理,他们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主动积极的采购管理有利于控制农产品 供应风险。Tah.J.和Carr.V.(2001)研究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简单分析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近年来,由于食品供应链合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加强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每个部分或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沟通来完成的,农产品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做了研究[1],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 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风险, 显着地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为此,彭泰中和廖文梅(2007)采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主体的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后,针对市场交易中信息弱势方农民的特点,提出应从政府行为、农业组织合作经营、信息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 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 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困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甚至会影响农业战略结构的调整。郝庆芹(2006)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农业的生产特征、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晓燕(2006)从农业风险的角度阐述了农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两方面内容, 提出在农业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在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及在农业经营者及风险专业经营机构的配合下,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在源头上控制农产品 供应链的风险。

三、风险识别与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3]。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3]。风险识别主要是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大,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产品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稀缺。因此有效识别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6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030024)

摘要:从流通的角度对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展开研究。在对山西省农产品供销及农村流通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果分析法对造成“买难卖难”问题的流通原因进行了分析,构造了各流通主体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供需模型;提出并构建了基于供需模型的以农村服务组织为主导的流通服务平台,分析阐述了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供求;农村服务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基金项目:“山西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2013041057-02)。

第一作者简介:戴欧阳,男,1989 年出生,广西贵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通信地址:030024 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 号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571605686@qq.com。

通讯作者:任利成,男,1968年出生,山西大同人,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通信地址:邮编:030024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号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157630728@qq.com。

收稿日期:2014-05-27,修回日期:2014-07-21。0475

0 引言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情、省情、农情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山西省进行了两轮“5个全覆盖”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重点扶持了42 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启动实施了100 个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工程,完成了2000 个重点推进村建设任务。虽然成绩显著,但伴随着全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产品流通的“卖难”问题日趋显现。农用物资价格攀升,农产品价格较低,农产品买难问题显露,导致低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市场价格的变化传导和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又导致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使得农民“买难卖难”矛盾进一步加剧。

关于农产品经营供销和农村流通业的研究中,纪良纲[1]认为产品供销大起大落、循环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生产与流通没有衔接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供销一体化与期货市场有机结合的新型体制;Morash[2]对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流通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和利润分配比例关系进行了研究;刘晓刚[3]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网络供销平台以实现顺畅的网络供销;何玉香等[4]构建基于B/S 的农产品供销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供销信息库,提供农产品供应,农产品求购信息,通过用户与管理员交流达到用户的商业目的;杨大蓉[5]指出实施系统化的农民培训工程,从而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建立国家农产品产销保护和调节机制,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是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的途径。

农产品供销经营与农村流通业的关系研究中,龙明芳等[6]农户经营市场化与农产品流通的关系出发,阐明了影响农户经营化的几个主要因素及提高农户经营市场化的几个主要途径。王艺华[7]就山东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方梦梦[8]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对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优化意见。

在农村流通业方面,诸多学者分别从信息、技术、金融、流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Reardon[9]认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超市销售中,提高竞争力。Narasimhan[10]指出随着农产品超市的迅速发展,小农生产方式遭受到了冲击,政府需要加强在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对农民的扶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陈诚等[11]对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对传统的信息推送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提高信息推送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契合度,克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个性化不足问题;郭美荣等[12]通过对当下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现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原则与思路;刘冬梅[13]在中国农村科技服务状况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张彬[14]详细分析了广西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的若干建议;Ellinger 等[15]针对中不同农村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村金融组织发放的农村贷款成本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Dieter Seibel[16]对新兴工业国家的非正规金融进行了研究,指出非政府组织能推动在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演进;李晓鹏等[17]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创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以及完善金融市场和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刘瑜琛[18]分析了九江市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霍健等[19]在分析农村金融支农服务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探讨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等问题;周涛等[20]分析对比了连锁超市企业合作前后的利润,指出企业合作可实现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系统整体利润的显著增加。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当前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消费者或者农户出发,缺乏对供销和流通的各个主体进行相联分析。

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 年聚焦在“三农”问题上,“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心所在。基于农产品流通的视角,对农产品供销各主体进行供求分析,从信息、资金、技术、安全、商品流等5 个方面分析以解决“买难卖难”的供销问题是有意义的。

1 山西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

1.1 山西省农产品供销状况

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农产品供求从紧缺逐步转向饱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产品流通的“卖难”问题日趋显现。农用物资价格攀升,但农产品价格却得不到相应的增长,农产品“买难”问题显露,导致农民低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市场价格的变化传导和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又导致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买难卖难”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供销社三大体系、四大网络的构建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商品流通中买与卖的矛盾,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各体系相互独立存在,此消彼长,甚至互不相容。在四网工程建设中,农资、日用消费品网络构建较好,基于信息平台的搭建,交通道路的修建,使便民店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物资逐渐齐全,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买难问题。然而,农行在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卖什么价中产生困惑,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信息网络技术找寻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解决四大困惑,农产品供销受阻。

1.2 关键问题分析

农户是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也是农用物资的消费者,推进农产品经营市场化首要任务是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具体表现如图1 所示。

“买难”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解决农民购买农资、日用消费品的“不安全、不经济、不方便”问题;而“卖难”问题的要害是如何解决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卖什么价”的困惑。

以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农户为视角对农产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见图2,从流通的角度去分析造成“买难卖难”的供销问题的原因。

从图2 可以看见农户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资金的支持。在购买种子时,农户需要选择种植的作物及种植量;在播种阶段,又需要知道什么时候种、以何种方式进行播种,这些需要相关技术及信息的支持;农产品培养是农产品生产的关键过程,怎么培养,这过程需要种植培养技术;收获时采用什么方式收,机器或者手工,取决与所培养的农产品和当下的技术;在这播种和培养及收获过程中需要投入相应的农用物资,而农户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其安全、适用性及经济性。但是农户处于信息弱势,在花了一定价钱却得不到与价格对等的农资产品;出售作为农产品在农户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环节,卖给谁,以什么样的价出售,是其考虑的问题。

1.3 关键因素分析

农户在信息、技术、资金、实物体流通等因素的制约,使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受阻,造成了农民“买难卖难”现象。这些制约因素归根结底是农村流通业中的问题。以农产品作为载体,在流通业视角下,对造成“买难卖难”的供销问题的原因从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实体流及农产品安全5 个方面进行分析。图3 为农产品流通质量因果分析图。

农产品的供销过程是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农产品的流通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供销量。从农产品流通的视角上看,造成“买难卖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1)信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农民处于信息劣势。在购买农资时,他们作为消费者,缺乏对商品信息的了解,往往会造成高价钱买到“低价位”的商品,产生“买难”;在农产品出售时,他们属于销售者,但是由于对市场信息的缺乏,往往造成脱销或低销,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而造成“卖难”困境。

(2)资金。农民进行商品购买及农产品生产销售时需要资金支持,现有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造成农民资金缺乏,而影响农产品供销,加剧“买难卖难”。

(3)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通过影响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从而影响农产品供销量。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需要生产技术和高效率的种植器械,产品流通过程的科技创新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流通费用,有利于销售。

(4)安全。商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购买行为。农资的安全性是农户考虑购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商品信息的缺乏,对其安全不信任也会造成“买难”现象。农产品安全备受关注,农产品安全事故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5)实体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会产生物流费用,高额的物流费用往往需要由消费者承担,“价超所值”是会引起“卖难”问题。

2 流通主体的供需分析

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造成“买难卖难”的流通因素可以进一步确定流通个体中各供需状况。

2.1 农户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现阶段山西农户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供求状况,课题组对山西省的11 个地级市采用典型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农户308 个,共获得有效样本286 个,调查数据覆盖了农户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供求情况。农户进行农产品种植生产,需要投入农用物资外还需要各类的信息、技术及政策支持,经过生产向市场输出农产品。他们需要经济、安全、方便的农用物资进行种植生产,同时希望能快速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各类市场信息和技术。在出售农产品时,希望能快捷出售农产品并获得较为理想的价格。表1 为农户对各类信息表。

2.1.1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农户认为人际传播比机构传播更重要,口头表述比文字信息重要。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供给者来讲,多采用人际关系及口头表达向农民提供信息,方便快捷、易于使用、值得信赖(见表2)。

2.1.2 技术推广传播方式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农村“数字家园”、农业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等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稳步推进。但是农户很难从这些海量信息寻找自己需要的,缺乏针对性。

在技术方面,他们需要与之相对的先进技术去种植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通过表3 可以看出,现阶段14.15%的农村地区采用大众传媒方式进行新技术推广,一半以上的农村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由此可见,资金支持力度的薄弱,使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无法进入农村,新技术也就很难得到推广。

2.1.3 资金在资金方面,农户需要小额贷款,其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或做生意,其次是子女教育和建房装修,然后是治病和购买农具及其它。表4 为农户贷款渠道调查情况,表5 为贷款金额调查情况。

2.2 企业(销售端、物流公司及加工端)

对物流公司而言,他们需要各种流通中的保鲜技术,而且线路较未便利,也希望得到各种政策扶持;销售端(企业、超市)能收到质量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还希望能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渠道和支持政策,并向市场输出农产品。

2.3 服务体系组织(供销社、合作社等)

服务体系组织向农户提供农资、技术、信息、资金是连接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一个纽带,为农户提供服务和商品并获得一定的利润。他们希望向国家政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还希望能和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从他们那里获取需求信息,将收购的农产品输向销售端。

2.4 国家

国家向各主体提供支持政策和资金津贴并对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进行监检,他们希望能农村经济和市场稳定发展,并获得相应的税收。

根据供销及流通个体供求分析做出农产品流通中个体的供需模型图3 所示。

3 基于供求的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

从供需分析不难看出,各流通主体间的供需是相互满足的,但是中间缺少连接的桥梁。如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所以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缺少担保人是造成农户贷款难问题;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节点,实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直销、展销、B2F 等,但这中间却缺少衔接的环节,农户在可以通过广泛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缺乏针对性及时效性,由于文化差异、经济条件制约,农户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技术传播渠道不顺畅和领悟力的差异的存在,使得部分技术虽已传到农户手中,但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而出现使用障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为经营规模小,造成了监检困难,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人力资源支持。所以建立一个服务平台衔接各环节是必要的。服务组织的主导者从各流通主体间选取能节约流通成本,使沟通更顺畅。服务组织在充当各环节间的桥梁角色具有明显优势。

(1)服务组织具有坚实的农村基础。供销社、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服务组织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众。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农资的消费者,是农村流通业主体的基础,整个农村流通业都围绕其展开,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是解决农产品供销问题的前提。服务组织向农户输出技术、信息及部分资金、农资,是连接农户和其它主体间的纽带。

(2)服务组织的性质。各服务组织(供销社、农村合作社等)具有盈利性,但同时又带着公益性色彩。他们为服务农村而存在,严格意义上属于政府组织的一部分,是连接国家和农民的纽带。

(3)服务组织作为主导的服务平台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心所在,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服务组织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服务组织间的协同合作,提高服务效率,扭转亏盈状况。新技术的推广不仅仅需要传播到农户手里,还需要资金支持。在这个“三流”合一的过程,需要各服务组织间的相互合作。

以按需供给的原则对平台的功能进行设计(见表6),以流通主体为对象分别对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构建进行阐述。对农户而言,他们需要信息、技术、资金的支持。他们在购买和销售阶段也需要帮助。

对企业等流通主体而言,其需求—策略—功能设计表如表7 所示。

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是使流通各主体间沟通各顺畅,流通效率更高效,从流通角度上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从而推动农产品经营市场化发展,其运行机理如图4 所示。

农产品流通各主体间通过服务平台,进行供需配对,改善了“买难卖难”问题,为推动农产品经营市场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的流通现状和农产品供销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因果分析法从信息、资金、技术、安全和实体流5 个方面对农产品流通质量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流通各主体的供需模型,根据模式提出了建设以农村服务组织为主导的流通服务平台以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并对平台进行了功能构建,阐述了其运行机理。为构建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

笔者虽然对流通服务平台进行了功能构建,阐述了其运行机制,但都属于定性的研究。后续的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去对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平台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 纪良纲.衔接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根本途径——产供销一体化与期货市场的有机结合[J].中国经济问题,1991.

[2] Morash.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and Firm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6(1):17.

[3] 刘晓刚.基于供销社的淘宝网模式农产品网络供销平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8).

[4] 何玉香,金中义.农产品供销信息网站的研究与设计[J].安徽农业科技学,2010,38(4):2187-2188.

[5] 杨大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卖难”的原因分析及策略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3(10):116-118.

[6] 龙明芳,黎昌贵,黄秋萍.农户经营市场化与农产品流通[J].经济与管理,2003(4):62-64.

[7] 王艺华.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2(1):105-108.

[8] 方梦梦.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流通研究[J].中国商贸,2013(14).

[9] Reardon T. The Rise of Supermarkets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Americ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5):114-1146.

[10] Narasimhan R.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2):114-118.

[11] 陈诚,廖桂平,史晓慧,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51-156.

[12] 郭美荣,李瑾.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13] 刘冬梅.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J].中国农村科技,2013(2):32-35.

[14] 张彬.完善农村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76-476.

[15] Ellinger P, V. Hartarska C. Wilson,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Risk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special issue of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5,35(2):183-200.

[16] Dieter Seibel. Mainstreaming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vol. 6 no. 1 (April2001): 83-95

[17] 李晓鹏,王宏伟.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探析[J].财会研究,2013(8):72-74.

[18] 刘瑜琛.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时代金融,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