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膨出的运动范例6篇

腰椎膨出的运动

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1

[关键词] 腰腿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76-03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可由腰椎骨增生、腰椎间盘膨出和突出、腰椎小关节增生、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多种疾病引起。轻者引起下肢活动障碍,重者导致不能行走,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CT扫描能明确引起腰腿痛的病因,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尽早解除痛苦。本文总结2004年1月~2009年9月经本院诊治的600例腰腿痛患者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旨在提高对腰腿痛患者的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诊治的600例患者,其中男418例,女182例。年龄21~79岁,平均57岁。主要症状:腰痛388例,下肢放射痛600例,腰痛同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乏力及感觉异常206例,间歇性跛行109例。疼痛剧烈如撕裂样101例,咳嗽、喷嚏,腹部加压时使疼痛加重,卧床时疼痛缓解206例。查体:腰侧弯127例,平腰207例,脊椎后凸状105例,脊椎运动受限(后伸限制更显著)501例,患椎棘突旁压痛307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87例,健腿抬高试验阳性258例,坐骨神经行程有固定压痛点196例,患肢小腿及踝部有感觉障碍216例,肌肉萎缩107例。

1.2 方法

采用东软CT-C 2800全身螺旋CT机,患者仰卧,扫描层面与椎间隙平行,常规扫描L3-4、L4-5、L5~S1椎间盘,层厚5mm,层间距5mm,每个椎间盘扫3层,分别取软组织窗和骨窗。

2 结果

椎间盘膨出567例,椎间盘突出296例,椎体骨质增生585例,小关节增生518例,真性脊椎滑脱59例,退变性脊椎滑脱209例,中心性椎管狭窄265例,侧隐窝狭窄289例,椎间孔狭窄367例,椎间盘退变、真空征阳性508例,许莫尔氏结节468例,盘间隙狭窄367例,上关节突内突269例。见图1~9。

3 讨论

腰腿痛原因繁杂,有先天性脊柱畸形;有损伤所致的胸腰椎骨折、急性腰扭伤等;有炎症,如腰椎增生性关节炎、椎骨骨髓炎、胸腰椎结核等;有肿瘤侵犯,如骨骼癌症转移、椎管内外肿瘤等;有衰老加上其他因素引起的病变,如腰椎间盘膨出、突出、腰椎滑脱、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等;还有些病因至今未完全查清,如致密性髂骨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但引起腰腿痛的原因最多见还是由于腰椎间盘膨出、突出和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所致。椎间盘膨出、突出发生与外伤和劳损有密切关系,病人常有搬重物、举重、弯腰提水、肩负重物等体力劳动过程扭伤史;因此在负重伤后突然出现腰痛和一侧坐骨神经痛时,提示本病的诊断。椎间盘突出患者多年轻力壮,以20~40岁多见,最易突出的椎间盘为腰4~5、腰5~骶1,主要症状是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分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与慢性椎间盘突出。急性突出多见于中青年,常有腰部扭伤史或其他外伤史,常见腰痛、下肢放射痛、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慢性突出发病年龄较大,平均45~55岁,病史多长,起病隐袭,除腰腿痛外,常有患侧肢端肌肉萎缩,最常见的X线表现是:(1)脊椎侧弯,生理前凸消失;(2)椎间隙前窄后宽或绝对变窄;(3)椎体后缘的唇样骨质增生或后翘;(4)脊椎不稳。椎间盘突出是指限局性间盘物质突超过了椎体边缘,突出的部分可以是纤维环,也可以是沿着撕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疝的髓核。本组椎间盘突出296例,CT表现为:(1)椎间盘后缘局部软组织影突出,密度与椎间盘一致,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2)硬膜囊外游离髓核,髓核在椎间盘平面上方或下方;(3)硬膜外脂肪间隙及硬膜囊受压变窄、移位、消失;(4)侧隐窝内神经根受压移位,脊神经根受压水肿,神经根受压移位;(5)椎体后部骨质硬化及椎体上下缘见schmorl结节。按突出的位置分为中央型突出、旁中央型突出、外侧型突出三型。突出多发生于腰4~5与腰5~骶1椎间盘,旁中央型突出较中央型突出多见。CT诊断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大于90%,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方法[1]。

腰椎间盘膨出是椎间盘向周围均匀膨出于椎体边缘。本组567例CT表现为:(1)超出椎体边缘之外对称的、规则的环形软组织影,膨出的纤维环可钙化;(2)椎间盘真空征即椎间盘积气;(3)髓核钙化schmorl结节形成。(4)椎体边缘唇样增生硬化,黄韧带和后纵韧带肥厚、钙化,硬膜囊受压。腰椎间盘轻度膨出时椎间盘后缘正常肾形凹陷消失,圆隆饱满;重度膨出时,膨出的间盘边缘明显增宽,超出椎体上下边缘,严重时造成硬膜囊受压,马尾神经受压。据观察20岁以上成人至少有一个腰椎间盘膨出,但绝大多数无症状。

脊椎滑脱也引起腰腿痛,脊椎滑脱是指病变的脊椎相对于其下方相邻的脊椎出现水平移位,按其有否合并脊椎关节突间峡部裂常分为真性滑脱与假性滑脱,但多数学者认为“假性滑脱”表达不够确切,主张用“退变性脊椎前滑脱”来指椎弓完整的脊椎滑脱。脊椎滑脱按其与下一椎体的相对位置移位方向分为前滑脱与后滑脱,真性滑脱几乎全部为前滑脱,腰椎滑脱多见于腰4、腰5,几乎所有滑脱都伴有受累椎间盘膨出,但椎间盘突出罕见。

腰椎椎弓峡部崩裂也是造成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脊椎滑脱的主要原因[2],约5%成人可患有峡部裂。峡部裂可见于任何年龄,约60%发生在腰5脊椎,腰4峡部裂约占30%。由于峡部裂引起小关节增生,裂骨痂形成以及相关椎间盘膨出都可累及椎间孔造成椎间孔狭窄、变形,压迫神经根袖及神经根,严重滑脱造成肌肉与韧带牵拉,相应椎管狭窄甚至闭塞,马尾神经或脊髓受压,临床出现明显腰痛、坐骨神经痛。双侧峡部裂CT可见脊椎峡部裂隙状骨质缺损,裂延伸至椎管,边缘不规则,锯齿状。伴脊椎滑脱时,椎管前后径增加,膨出的椎间盘后缘可看到下一椎体终板的后缘似双椎管,而非椎间盘的纤维化、钙化,本组占59例。单侧峡部裂见裂的对侧椎弓根代偿性增粗,棘突向健侧偏移,不完全性峡部裂愈合期CT见关节突间梭形增粗,密度增高(骨痂)。

退变性脊椎滑脱指不伴有峡部裂的脊椎滑脱,由于脊椎后组成部分的异常,如小关节退变,关节面角度增大近矢状位,脊椎的稳定性下降,椎间盘病变,腰骶角增大,腰5骶化或全身性疾病如骨质疏松、韧带松弛等都可能成为脊椎滑脱的原因。腰椎退变性滑脱80%为单发,80%以上为前滑,后滑少见。与腰椎平片相比,CT不但可显示脊椎滑脱与峡部裂的程度,还可显示相应椎间盘膨出与硬膜囊狭窄的程度,本组209例,CT表现为:(1)“双终板征”,“双椎管征”,椎间盘退变,膨出;(2)椎管变形,多成“三叶草”形;(3)椎管前后径缩小,椎间孔变形、变小,侧隐窝变窄;(4)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椎管狭窄包括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与后天性获得性椎管狭窄。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又称为短椎弓综合征,椎弓根粗,前后长度变短小于左右径,椎管狭窄横断面上呈左右长的椭圆形,马尾神经拥挤状,椎间盘只要轻度膨出即可引起神经压迫,临床出现相应症状。后天性获得性椎管狭窄原因主要包括脊椎的退行性变与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脊椎滑脱、韧带松弛等多种原因同时存在,椎间盘旁中央型突出、黄韧带增厚以及严重的椎间盘膨出都可引起椎管外侧部分的变窄。椎管狭窄病史长,常于50~60岁出现症状,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与脊髓、神经根、血管受压有关。病理表现为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韧带肥厚与钙化。根据狭窄部位CT分为三型:(1)中心型椎管狭窄,占265例;(2)侧隐窝狭窄,占289例;(3)椎间孔狭窄,占367例。椎管前后径的测量应在椎间盘层面,侧隐窝上口是侧隐窝最窄部位,测量应选择在椎弓上缘层面,椎管前后径为10~12mm为相对狭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腰椎椎弓根间径小于或等于16mm也为椎管狭窄。侧隐窝前后径正常应大于3mm,小于2mm肯定为狭窄,2~3mm为可疑狭窄。椎间孔宽度小于2mm为狭窄[3]。椎管狭窄腰椎最为常见,大多数椎管狭窄的患者都可引起临床症状,CT发现无症状的人群中椎管狭窄者,约4%~28%[4]。

由于腰神经根或神经根袖走行于腰椎侧椎管内,侧椎管狭窄更具有临床意义。侧椎管上口(侧隐窝)狭窄常见原因是椎间盘向外后侧凸出及上关节突肥大,侧椎管中部狭窄可为关节突中间部(峡部)缺陷造成,这种情况常见于滑椎及脊椎侧弯;侧椎管下口(椎间孔)狭窄则见于椎间盘外侧型突出或上关节突半脱位,侧椎管狭窄可压迫神经根,引起根性疼痛。椎间孔内有神经走行,关节退变增生,椎间盘退变变薄、钙化,都可引起相应椎间孔的狭窄,压迫神经根袖引起腰腿痛。椎间盘、黄韧带病变是后天性获得性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严重椎管狭窄可造成脊髓和(或)神经根的压迫,引起脊髓变性,甚至灶性软化。椎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可间接提示腰神经根的压迫。

盘黄间隙狭窄:盘黄间隙是腰椎盘平面位于椎管外侧间盘与黄韧带之间的间隙[5],正常盘黄间隙宽度均大于5mm,盘黄间隙等于或小于5mm则为狭窄,此时腰神经根受压,引起腰腿痛,本组占367例。

上关节突内突:正常上关节突内缘基本与下关节突及椎板内缘平行,若上关节突超过该平行线即为内突,上关节突内突可压迫硬膜囊及神经,导致腰腿痛,本组占269例。

CT扫描能够显示腰椎的横断面影像,并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且不存在X线片的组织结构重叠因素,是腰椎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CT扫描有连续多层面扫描和间断多层面带有倾斜角度的扫描之分,可详细观察椎骨及椎管内、外软组织结构,直接显示脊柱骨质、椎管、椎间盘、硬膜囊、脊髓、神经根结构形态,明确椎间盘有无突出,鉴别弥漫性纤维环膨出和椎间盘突出,并估计其严重程度和有无临床意义,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尤其对于骨质破坏或超声查不出的病变,利用CT横断面扫描、多平面影像重建及CT脊髓造影等技术,可充分反映脊柱的复杂结构、显示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对腰腿痛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而且CT扫描是非侵入性检查,无并发症、无痛苦、无后遗症,诊断不受病程长短限制,易于发现早期小病变,患者易于接受。

因此临床工作中有腰腿疼痛症状的患者应常规进行CT检查,或在X线检查不能确诊时应行CT检查,以明确腰腿疼痛的原因,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 CT读片指南[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48.

[2] 席名未,朱子生. 腰椎椎弓崩裂184例X线平片分析[J].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1,13(9):74.

[3] 赵云,谭光喜.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习手册[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8.

[4] 李松年. 现代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6.

[5] 黎江芽. 腰盘黄间隙狭窄的原因及意义[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4):269-270.

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原因,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2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表现。结果 24例均有腰椎不稳及程度不同的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关节突关节的增生、硬化、椎小关节面粗糙、囊变、韧带损伤而导致椎管变形的影像表现。结论 通过对腰椎的CT检查,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发病机理与影像关系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给中老年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腰椎;退变;滑脱;体层摄影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虽然较常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不够,放射学论述不多,为提高认识,笔者从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腰椎CT片进行观察,发现多数中老年人腰椎有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改变。本人结合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分析126例中老年人腰椎CT片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4岁。其中24例有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男5例,女19例,病史1天至6年,腰痛24例,占100%,单侧及双侧下肢麻木12例,占50%,间隙性跛行3例,占12.5%,放射性痛8例,占33.3%,直腿抬高实验阳性6例,占25%,患侧下肢肌肉萎缩1例,占4%,腰扭伤2例,占8.3%。对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病例均行再次CT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2 结 果

前滑24例,32个CT扫描层面的表现:(1)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小关节CT征象:关节突肥大32个,占100%;椎小关节硬化32个,占100%;关节面边缘部骨质增生28个,占8.7%;椎小关节半脱位17个,占53%;椎小关节间隙变窄26个,占81%;小关节面粗糙,其下方囊变14个,占43.7%。(2)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体、椎间盘及椎管改变:在24例前滑32各层面中,椎间盘突出21个,占65.6%;膨出11个,占34.3%;双侧侧隐窝同时狭窄的15个,占46.8%,一侧侧隐窝狭窄12个,占37.5%,椎管变形或狭窄18个,占56%;椎体肥大或骨赘28个,占87.5%;黄韧带肥厚9个,占28%。

图1 腰5向前Ⅱ°滑脱;图2 腰椎间盘突出(向左外侧型),硬膜囊受压,左侧侧隐窝变窄;图3 右侧椎小关真空现象;图4 椎小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上下关节突囊变

3 讨 论

3.1 椎间盘的严重退变是中老年人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的主要原因 正常腰椎屈伸运动轴中心紧靠髓核或在髓核内,当椎间盘突出或严重退变后,此轴后移,使屈伸运动在椎小关节产生“翘动”导致椎小关节退变并引起腰椎失稳[1]。CT显示双侧侧隐窝狭窄,且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中央椎管狭窄变形。滑脱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或严重退变,使相邻椎体终板相互靠拢,体重使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沿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下移而产生后滑脱。另外,当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水分减少,变性、变脆,失去弹性,致使腰椎运动支点的承载力降低,从而腰椎在所有方向的运动增加,造成关节突、脊椎后方韧带、肌肉的损伤。久而久之,关节突被严重磨损,从本组CT扫描,可以清楚看出,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变伴滑脱症中,32个扫描层面,共21个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膨出11个,每个层面和椎小关节都有不同程度退变、磨损、囊变,且左右两侧不对称,还有17个椎小关节半脱位。

3.2 脊柱周围肌肉、韧带与滑脱的关系 脊柱的稳定除了依赖椎间盘和小关节以外,脊椎周围的肌肉、韧带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尽管椎小关节愈接近矢状面,前屈后伸运动时,前后方向关节突愈不能抵抗剪力,但年轻人发生滑脱的几率很低,这充分说明了周围肌肉的补偿作用[2]。中老年人由于全身退化变性脊椎周围肌肉、韧带薄弱、松弛,也是导致脊椎不稳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见黄韧带肥厚9个。

3.3 椎小关节内的真空现象的发病机制 小关节内的真空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关节排列错乱形成了间隙,而此间隙必须得以充填。在活动关节中可由滑脱充填,微动关节中则只能靠细胞外液中的气体从液体中释放出来,以占据这个空间,组织液体中以氮气含量最高,也较少参与机体代谢,所以容易释放出来。当出现小关节面暴露,并产生了间隙,该间隙导致关节面接触不稳,因而产生椎体滑脱[3]。

3.4 椎小关节与中老年人退行性变伴滑脱的关系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叶可引起腰背疼痛[4]。突关节对腰椎轴向旋转活动的限制作用可保护椎间盘免受损伤,当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时,使冠状位的关节面受到极大剪力,患者椎间盘纤维环往往撕裂,久之该侧的小关节因受力较大而发生退变,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发生粗糙、断裂、囊变,更加重了椎间盘的损伤,这样一方面导致腰椎不稳,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疼痛。

参考文献

[1] Epstein JA,Epstein BS,et al.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ith an intact neural arch (Pseudospondylolisthesis) [J].J Neurosurg,1976,44 (4):139.

[2] 陈 瑶.腰椎退行性病变滑脱CT分析(175例报告)[J].实用放射性杂志,2001,17(3):760-762.

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3

你每天坐办公室10小时,开车两小时,回家坐沙发半小时,在书房看书或上网工作两小时,有时应酬吃饭桌前坐两小时。久坐伤腰,你的腰肯定受不了。

椎间盘最主要的成分是水,这种物质从20岁起就开始减少,负责维持椎间盘弹性的“蛋白多糖”开始减少的时间下限是30岁。这意味着,从30岁以后椎间盘就走上了逐渐退化的道路。调查统计显示,中国30~40岁的人群中59.1%人患有颈腰椎病。

劳累最易使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是脊椎骨骼间负责减震的无血管组织,所以有弹性是它的最大特色。椎间盘包括三种结构:上下软骨、作为围墙的纤维环和胶状的髓核。在这三种结构中,软骨最坚固,弹性效果最强的是髓核,最容易磨损的是纤维环。当纤维环受到磨损后,胶状的髓核就会溢出,并挤占神经的居住空间。随着神经被侵占地盘的多少,又分为膨出、突出以及椎管狭窄。

保护腰椎“动”起来

熟睡一夜后,肌肉、关节都会因没有运动而不太灵活,腰椎间盘也因为一晚上的放松,吸收了水分而膨胀僵硬。此时,如果弯腰比较低会对腰椎间盘产生较大的压力,让神经受到挤压。晨起最好活动一下腰部,做做前后伸、左右旋转、“伸懒腰”等动作,使腰部不至于从静止状态马上转变为增加腰部负荷的运动状态。

倒退走,换一种方式行走

倒退的行进方式是腰椎最欣赏的。两替向后迈步,增强了大腿后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这让腰部韧带的弹性增强,就像自备了腰椎保护带。骨骼、肌肉、韧带的功能恢复,不但可以让腰椎的稳定性增强,还能使腰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倒退行走时,最好每分钟走60步~100步,每次10分钟。

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统计表明,正常人的腰椎每天前屈的次数会高达3000~5000次。如果有个显著的啤酒肚,这些赘肉就是腰上挂的一个个沙包,会让身体的重心更加向前,既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又使腰椎深埋在脂肪之中,得不到锻炼。

锻炼下身肌肉群

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4

河南省许昌市按摩医院 (461000)

关键词 腰椎间突出症 手术摘除法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自1934年Mite和Bell首次报导腰椎间盘突出症[1],并成功的第一次施髓核摘出手术以来,手术摘除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据统计,仅在美国大约每年要作20万例腰椎间盘摘除术。虽然术后70%~80%的患者得到改善和恢复,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例如Risb[2]在15000例手术中,效果良好或治愈者仅占50%,改善或好转者为80%,有20%的患者术后症状持续存在,RQdin[2]报告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失败率为50%。看来手术摘除后还需非手术的按摩、针灸和药物来配合治疗。何况手术治疗还有不少问题。如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例腰椎间盘手术后B点、F点疼痛或麻木。上述报告的失败或症状存在的部位是不是也在B、F点,笔者不敢妄议。

笔者发现另1例MRI片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物为0.71cm出白色显影。诊断为髓核突出,这种白色显影是不是突出的髓核,很值得怀疑,白色显影在椎旁,不在椎间孔,说明不是骨折碎片。如是髓核的话,髓核是一种液态物质,它由富亲水性的葡萄糖酸糖的胶状凝胶组成,它突出易侵占侧隐窝说明是液体。所以这种白色显影肯定是髓核突出时伤口纤维环或纵韧带破裂的残留物。液体的髓核怎么会突出0.7cm或呈白色显影呢?所以手术摘除的或许正是这种纤维环或纵韧带破裂时的残留物。手术医师也说摘除物为坚硬物为各纵韧带或软韧性固体物为纤维环也证明这一点假设是正确的。摘除此物对腰痛能起到痊愈或症状改善的目的,主要是麻醉的镇痛作用,对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受损伤的梨状肌的痉挛,充血肿胀而因与坐骨神经粘连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是没法解决的。这就涉及到非手术的封闭治疗、中西药物治疗、按摩、针灸及其它物理疗法的疗效问题。

1 病因与分类

脊柱作为人体直立行走的支柱及躯干运动的枢纽,在人体运动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而腰椎是重要的承载部位。腰椎承载着人体65%负重载荷。这些载荷加上日常生活中,尤其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军人日常生活中的举、杠、拉、提、托的外加载荷对脊柱,尤其腰椎的压缩(叫压应力)、脊柱前弯曲产生拉应力可使髓核后移,腰椎因受力原因而扭转或旋转产生强烈的剪切应力,髓核因剪切应力突破纤维环、纵韧带的保护而突出。这是各种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4种情况:①L4~5椎间膨出,实际上是膨而未出,临床症状较轻;②L4~5椎间突出,临床疼痛明显;③L4~5椎间膨出,同时L5~S1突出,腰背腿疼痛强烈;④压应力强大,它的严重程度使髓核后突,既中央突出,它多合并腰椎后关节撕裂性骨折,骨折碎片常游离在椎间孔,必须手术摘除,在临床上是没有其它疗法可选择的。

前3种均为后侧突或左后侧突,是非手术治疗适应症似乎不适应手术摘除。

2 记录方法

自制的临床诊断治疗登记卡(见下卡表),对非手术治疗的病情诊断记录。

注:Ⅰ、Ⅱ、Ⅲ、Ⅳ、Ⅴ、Ⅵ为疼痛程度;A、B、C、D、E、F、G、H为疼痛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是背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疼痛主要部位:

A 髂腰点:这个疼痛部位有很大的研究讨论价值,因为疼痛性质在Ⅵ级时疼痛明显,Ⅵ级时强烈疼痛范围从腰骶部位沿竖脊肌达第8胸椎,严重的可达乳突部或颈椎,曲颈试验的阳性体征原因就在这里。纵韧带、棘上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髂腰肌、背阔肌、肋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很多椎间盘突出患者诉腹痛,或呼吸时腹痛,或咳嗽肘腹痛强烈。疼痛在Ⅳ级时腰痛不很明显,咳嗽时也不很明显。

此点疼痛在治疗3~7天可基本消失。

B 臀点:腰椎间盘突出的瞬间冲激力直接影响S1神经和S2神经及坐骨神经,尤其坐骨神经因冲激作用引起强烈振动或摆动,使梨状肌因撕裂面迅速充血肿胀,产生痉挛紧张疼痛,也是梨状肌损伤与坐骨神经粘连。初期疼痛强烈时呈刀割样剧痛,因它对寒冷、风湿敏感,在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尤其夜间12点~5点时疼痛更加剧烈,常使患者产生把腿锯掉强烈意念。

B点疼痛又分B1点与B2点来说明:

B1点臀下神经,或者叫梨状肌下缘和穿过梨状肌的坐骨神经疼痛:①骶三角部;②骶骨侧缘疼痛涉及臀中部;③尾骨侧下缘;④股骨头内侧缘;⑤会牵涉痛,此点疼痛明显时男性可致阳萎。

B1点是向下肢放射疼痛或麻木的主要路线。

B2点是臀上神经,也就是梨状肌上缘的神经损伤:①髂嵴下内缘约2cm处偏外侧;②沿髂股肌;③股骨外上缘;④沿髂胫束和阔膜张肌分布疼痛;⑤有时沿胫骨分部。

B点损伤痛在临床上最顽固,腰突出初期B点疼痛强度超过A点。在A点消失后它仍然痛。手术摘除髓核后,B点仍是弥漫性痛。ABCDEFGH消失后B点仍是隐性疼痛,E点痛在临床上好象是B点引发的。可见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粘连剥离,是治疗此点的关键。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未发现手术剥离的先例。若开B点手术先例,将是腰突患者的一大福音。它与髓核手术摘除相比将是一大飞跃。因为它将缩短治疗时间和很大程度上提高医疗效果。

C 承扶穴点:Ⅵ、Ⅴ、级疼痛明显,Ⅳ级呈隐痛,以下不明显。

C1髂胫棘疼痛。

C2阔筋膜肋疼痛。

D 窝外侧痛,Ⅳ级以下不明显。

E 腓骨内外侧疼强烈,它是除B点外第二个痛点,最易复发跛行足是此点引发的。

F 踝外侧痛。

G 趾部,有时趾麻痛,有时2~4趾麻痛。同时出现足下垂,不能背伸,肌力减弱。

H 足心部胀麻,如踩棉絮感,Ⅳ级时消失。

3 研究方法

本人从医近40年,1991年以前着力研究梨状肌损伤,曾在医刊或部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并编入论文集。1991年以后逐步在临床研究观察中发现,梨状肌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并对40多例腰突患者进行观察。并制AB疗法记录卡(见上表)观察记录。

3.1 一般资料:男22例,女18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52岁;体力劳动比例最大的为81%。MRI显示3例,CT扫描18例,X线19例。伴椎管狭窄12例,前后缘增生20例。

3.1.1 沿脊柱向下按髂腰部作重点治疗,推拿下肢。312 沿梨状肌体表投影按推、拿捏重点治疗。

3.1.3 点委中、承山。

3.1.4 Ⅴ级以下进作前屈、背伸以缓解肌痉挛及肌紧张。

3.1.5 疼痛程度在Ⅴ级以下可作牵引,以40~45kg为好,体力强壮,耐受力大时可增至50~70kg。

3.2 治疗方法:B点是治疗下肢疼痛的关键部位,在B2内封闭,用9cm以上针头注射,使药物接近梨状肌上缘,效果较好。a 选择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加玻璃纤维酶加度冷丁。b 口服罗通定片加腺桂辅酶、维生素B12片加双氯灭痛片。

4 治疗结果

4.1.40例中治愈24例,占60%;患者为主客观症状消失。

4.2.40例中有效15例,占375%;B点胀痛,E点麻木。

4.3.40例中,1例无效,占25%;症状无改变。44 总有效率975%,均排除中央突出患者。

治疗时间短的Ⅰ~Ⅱ级为4~5天,一般的Ⅲ、Ⅳ、Ⅴ级为15~24天治疗,Ⅴ~Ⅵ级的在24~60天临床症状消失。

5 典型病例

张某,女42岁。1994年12月19日就诊,X线示L4~5椎间盘突出,L4椎前后缘增生。主诉:腰腿痛2年半,近3个月加重。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患者坐站困难。临床表现:A疼痛强烈,B刀割样、跳动样疼痛,夜不能入睡。C疼痛、D疼痛、E疼痛强烈、F麻痛、G麻痛、H胀麻,疼痛程度Ⅵ级。一起连续6天按摩治疗11次,两次B2内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加地塞米松加罗通定加玻璃酶封闭治疗,临床主客观症状全部消失。

6 讨论6.1 现代医学按摩认为:按摩刺激可通过能量、信息被吸收转换、传递可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对肌体局部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系统影响可达到受损的脊柱的韧带肌肉,尤其对梨状肌起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肿散瘀、解痉止痛的作用。

6.2 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必需手术摘除,侧后突出非手术治疗较好。有的医师提出用推拿按摩牵引使腰椎间突出还纳是不存在的。

6.3 本文介绍梨状肌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临床上为什么有个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两个病名呢?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ⅠⅡⅢ级时A点疼痛不明显或隐性痛,用指压A点不显疼痛,B点可出现明显疼痛或强烈疼痛,尤其步行10m或30m出现B点疼痛加剧,E点疼痛加重,因此便出现了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同样腰椎间盘突出症A点消失后,B点疼痛还很明显,甚至很强烈,因此,也容易临床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还有一种情况,也就是这两种情况屈颈试验都不明显造成的,只B点胀痛、E点麻木症状而诊断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6.4 上面说到屈颈试验,作为腰椎间突出症的主要体征,如本文介绍的A点疼痛明显时或强烈时可出现阳性体征,A点消失后或不明显时为什么不出现阳性体征呢?原因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X线、CT、MIR均有膨出,突出都是一个椎间损害或L4~5膨出L5、S1两个椎间损害的程度的差异,临床上就出现A点的范围大小问题,临床症状较轻时可有:①A点不明显;②A点疼痛局限在髂腰部;③痛点达到第8胸椎;④痛麻点上行可达乳突部或颈椎。说明椎间损害不是一个或两个,它们的椎间损害不同程度的达到颈椎部,只是程度差异不同而已。髓核膨出或突出在一个椎或两个椎间、韧带、肌肉损害涉及面较大造成的。屈颈试验主要表现竖脊肌,也就是竖脊肌损害明显,阳性体征就明显,竖脊肌损害不明显,它的阳性体征就不明显。

6.5 腰椎间突出也好,梨状损伤也好,B点疼痛在临床上最早出现,疼痛最强烈,疼痛程度在Ⅰ级时,最后一个点也是在B点,若在B2内点进行手术把梨状肌切除部分,或在此进行手术剥离,疗效性能不能提高呢?这是笔者的希望和企盼,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作新课题来研究。

6.5 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有骨折碎片游离在椎间孔需手术摘除。侧后突出手术摘除,不管摘除是不是突出的椎间盘,它的麻醉镇痛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应该肯定非手术的按摩、针灸、药物治疗研究,应该遵循镇痛、解痉、剥离粘连、消化吸收突出髓核物质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提高疗效达到治愈目的,一切为了髓核还纳的目的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Frymjw,crumCP.CasesoffaiureofsurgeryontheIumbarspine.JBonejointsurg.1986;67-A(6):1113

[2]Crawshawc,shahKv.ThetreatmentofSpinalStenosis.JBonejointsurg.1987;61-A(2):711

[3]HijikataSA.Ametodofpercutanewsnuclearextra-ction.journaliftodenhospital.1975;5:39

[4]高延禄谈谈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当代中国中医外治法集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

[5]高延禄坐臀风临床实践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论文汇编,18

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5

【关键词】 针刺;牵引;分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比较

本文观察的166病例。为了便于观察分析,年龄控制在30~50岁,病程控制在一年以内,其中门诊患者82例,住院患者84例;男71例,女95例;侧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混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

1 诊断标准

1.1 侧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A型)

(1)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及腰骶部酸痛,伴下肢放射痛。或伴下肢麻木,胀痛,僵冷等异常感觉。(2)X线片提示脊柱侧弯,或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或无异常。(3)CT或MAI报告腰椎椎间盘向侧方突出,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受压。(4)专科检查,弯腰试验(+),直腿抬高试验<30°,加强试验(+),挺腹试验(+)。

1.2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B型) (1)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及腰骶部酸痛为主,或伴下肢麻木,自觉发冷、发热等异常感觉。(2)X线片提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或间隙无改变。(3)CT或MAI报告腰椎,腰椎间盘向后正中突出,压迫脊髓囊。(4)专科检查,弯腰试验(+),挺腹试验(+),曲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40°。

1.3 混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C型) (1)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及腰骶部酸痛,或伴下肢放射痛、伴下肢麻木等感觉异常。(2)X线片提示脊柱侧弯,或椎间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隙变窄,或无异常。(3)CT或MAI报告腰椎椎间盘膨出,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受压,脊髓硬膜囊受压。(4)专科检查,弯腰试验(+),挺腹试验(+),曲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

2 方法

2.1 针刺治疗 取穴原则:以循经取穴、阿是穴为主,腰部取肾腧、腰阳关、膀胱腧、次髎、阿是穴。下肢部穴位,取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上述穴位每次治疗,全部使用。针刺方法:先局部常规消毒后再行针刺,上述穴位中选2个穴位加用电针,其余穴位针刺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腰椎牵引治疗 牵引方法,牵引力量由体重的30%,逐渐增加到体重40%。每日一次,每次20 min,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2.3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激烈运动,嘱患者在床上做腰背肌,腹肌锻炼,下床活动系腰围保护。

2.4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疼痛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日常工作生活无影响。专科检查:腰椎活动度在正常范围之内,直腿抬高试验>60°,加强试验阴性,曲颈试验阴性,挺腹试验阴性。(2)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腰部时有酸痛及下肢偶有放射性疼痛,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日常工作生活无影响,专科检查:腰椎活动度在正常范围之内,加强试验阴性,曲颈试验阴性,挺腹试验阴性。(3)好转:部分症状,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疼痛较治疗前减轻,或好转,运动功能部分恢复,对日常工作生活部分受限。专科检查: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直腿抬高试验<40°,加强试验(±),加强试验(±),曲颈试验(±),挺腹试验(±)。(4)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疗程症状加重。

3 结果

三型治疗后疗效见表1~3。表1 三型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表2 三型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表3 三型治疗3个疗程后疗效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不外乎腰部外伤、劳损、冷热刺激、腰椎退变,导致腰椎应力平衡失调,腰椎间盘受挤压变形,膨出,或突出于上下相邻的椎体边缘,刺激或压迫脊髓硬膜囊、神经根,局部缺血,缺氧,水肿,循环障碍,产生无菌性炎症,或直接机械性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受损。针灸、牵引的治疗目的有两方面的作用。(1)根据经络学说,从宏观上讲,穴位有疏通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从微观上讲可以改善局部循环障碍,改善局部缺血、缺氧,消除局部水肿,改善神经的营养与代谢,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2)通过牵引,腰椎间隙被人为地拉开,部分突出,膨出的腰椎间盘可回纳复位,或改变腰椎与椎间盘、神经根的空间位置,消除或减轻椎间盘对脊髓,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采用综合治疗的办法,研究方向多倾向于针刺时穴位的配伍,针刺手法的强弱,针感的控制,病程与疗程的时效关系,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而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型论治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由于受损的部位不同,受损的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本文研究的角度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空间位置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即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压迫不同的部位对疗效的影响作用。

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6

【关键词】手法正骨;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2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变性及外力等因素引起纤维软骨板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内在的胶质髓核一并向外膨隆,从而对神经根或脊髓产生直接压迫或间接的炎性刺激而导致腰背部疼痛,下肢神经放散痛以及局部麻木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一般表现为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疼痛,多为烧灼样痛,常伴肌肉痉挛疼痛、麻胀感、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患者非常痛苦。笔者运用手法正骨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门诊入选病例,临床症状与CT或MRI诊断符合腰椎间盘诊断。男49例,女33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3.6岁;病程5天~13年。突出节段:L3~4椎间盘突出16例;L4~5椎间盘突出30例;L5~S1椎间盘突出36例。其中L3~4与L4~5同时发病38例;L4~5与L5~S1同时发病61例;L3~S1同时发病9例。症状表现:腰骶部疼痛79例,伴单侧下肢神经放散痛65例,伴双侧下肢神经放散痛26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1.2.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1.2.2 常发生于青壮年。

1.2.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1.2.4 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1.2.5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1.2.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排除标准 排除推拿治疗及针灸治疗的禁忌症,排除糖尿病并发症、冠心病及二级以上高血压(含二级高血压)患者。

1.4 治疗方法 手法正骨:患者俯卧位,医者运用轻柔手法放松腰部肌肉5~10分钟。充分暴露患者腰部,医者将中指置于患者脊柱棘突上方,食指、及无名指分别置于患者脊柱棘突两侧,贴紧皮肤自上而下寻找位置发生改变的椎体,且在发生病变的间盘节段软组织中往往能够触摸到点状或线状的病理改变。以L4椎体右侧偏歪为例:患者左侧卧,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医者立于患者对侧,以右手斜推患者右肩前部,左前臂置于患者臀部右侧外上象限,医者或助手用手指抵住偏歪棘突,医者突发旋转并牵引的合力,指下常可感到弹动,并可闻及弹响。重新检查偏歪情况,此手法用于复位偏歪椎体,缓解间盘压力,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位置关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起到决定性作用,隔日操作一次。针灸治疗:取穴肾夹脊、腰眼、腰阳关、十七椎、次、委中、阳陵泉、绝骨、太溪。辩证补泻。配合针灸可以改善病变区域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有效缓解由于病变或复位产生的神经根水肿,减轻疼痛,隔日治疗一次。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达85°左右,能恢复原来的工作。显效: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可恢复原来的工作。好转:症状部分消失,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不能参加工作。

1.6 治疗结果 运用正骨手法配合针灸治疗20次,临床治愈76例,占92.7;显效4例,占4.9;好转2例,占2.4;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2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医学“腰腿痛”、“痹症”的范畴。《内径》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善行而数变”、“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来看,多以“行痹”为主,痛痹着痹次之。中医又有骨动筋伤之说。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因外伤、久坐长期负重或腰椎运动等原因,形成急慢性损伤,导致纤维软骨板破裂,胶质髓核膨出或突出,刺激临近神经根或硬膜囊,造成局部水肿、炎性渗出,释放并蓄积化学物质,刺激神经而导致疼痛。治疗本病的体会:手法正骨可以解决腰后关节紊乱及椎体失稳发生旋转而致的神经根受压,又可以解决腰骶关节、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从而调整椎体间压力,重新使病变间盘压力恢复平衡,有助于椎间盘的还纳,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针灸可以行气活血,疏风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松、动、顺、通”四个程序,达到“骨正筋柔”, “通则不痛”的目的。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对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标本兼治,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