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诊疗常规范例6篇

急诊诊疗常规

急诊诊疗常规范文1

[关键词] 急腹症;急诊科;分诊

急腹症主要是指临床上常见的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腹腔内脏器出现器质性病变和功能失调,或者患者腹腔临近器官、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患者腹腔器官的疾病。具有发病及。病情严重和复杂的特点,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急诊科分诊治疗可将急腹症患者进行分诊治疗,保证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来急腹症分诊治疗的病例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08年7月到2011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急腹症患者1658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类型分为内科和外科患者,其中内科患者为675例,包括的疾病类型主要为急性胃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肠炎、泌尿系统疾病和急性肠炎等,外科疾病患者为983例,主要包括疾病类型胆结石、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泌尿系统结石和胃穿孔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急诊分诊方法本研究急诊分诊方法主要参考国外学者的SOAP进行分诊和治疗。主要通过医生及护士进行疾病情况询问,包括患者起病原因、临床表现、年龄、体征、体征和严重程度。其中S为患者主诉症状,主要为医务人员收集通过患者主诉的所有临床资料;O为观察,即为医务人员通过观察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A为评估,为医务人员通过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做出的对患者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评估;P为医生通过自身对患者的评估后采取的专家分诊等分诊情况。

2结果

对研究涉及1658例患者中,外科患者为983例,占59.29%,内科患者为675例,占40.71%,外科患者分诊正确例数为915例,占93.08%,内科分诊正确患者为632例,占93.63%,分诊正确患者均经临床B超和X线检查和确诊,所有患者均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疗效明显,见表1。

表1研究人群急腹症急诊分诊治疗效果分析[n(%)]

3讨论

在急诊科对急腹症进行预诊和分诊是一个紧张而复杂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的初步诊断,为急腹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保障[1]。因而对于急腹症分诊治疗需要医务人员有着较高的医疗水平,不仅需要扎实的医疗技术和知识,而且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分诊,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看、二问和三查的技能。首先对患者疾病病情进行仔细的观察,尤其是患者意识不清楚、紧张和严重疾病的患者,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时需要医务人员通过仔细的对患者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针对患者常见的面色苍白、皮肤潮湿、脉搏微弱和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可进行针对治疗,观察患者特有的姿势、精神状况和卧床对患者疾病进行预诊,为正确分诊提供奠定基础。其次需要医务人员通过简短、重点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和现病史,了解患者发病前后的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解,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如疼痛了性、疼痛时间和恶心呕吐情况有初步的了解。针对部分患者出现的腹部疼痛明显而疼痛部位多变的情况,急诊科医务人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最后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充分利用临床检查对患者的病情加深了解,通过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对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定。应加强血常规、尿常规和生化检测在预诊中的重要性,了解疾病的诊断标准,例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有效的了解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情况,进而了解患者是否出现感染。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血尿。尿蛋白等情况。为临床初步对患者疾病类型判定奠定基础,为以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保证[3-4]。本研究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急诊科分诊治疗,研究显示内科及外科均分诊正确率较高,应加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J].中国急救医学,2001,8(2):122

[2]王丽华.现代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32-133

急诊诊疗常规范文2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的主要通道之一。急诊救治能力和处置效率,不仅反映急诊科医救能力,也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和引起医疗纠纷。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诊病人中造成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1.1 科室床位紧张 由于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滞后,参加社保后就诊方式灵活,大量患者宁愿舍近求远到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因而造成少数大医院就医难和住院难。我院尽管近年发展迅速,床位由过去的不到1000张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张,仍然缓解不了住院难的问题。许多急诊患者因病房无床,需要科室调整,甚至需要院机关出面进行全院内调整,才能收住入院。

1.2 等检查结果及会诊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较多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分钟以上才能出结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会诊。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3 患者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常会遇到各种情况的特殊患者,因多种原因造成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稍有不满便打骂医护人员,毁损医疗设备;一些自杀服毒患者常不配合检查治疗,延误抢救;一些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不服或支付医疗费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干扰救治,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

1.4 留观观察 一些就诊时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又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中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治疗。如轻型颅脑外伤患者,在观察中出现颅内出血加重、昏迷时;胸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少量血气胸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留观观察中出血加重时等。这类患者通常会在急诊科滞留12~24小时。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多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滞留24~72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确诊转科。主要由于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厚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影响因素

2.1 收治流程方面 现今大多数医院急诊收治流程,通常采用先由急诊科检诊分诊,对诊断明确的单一创伤或单一系统疾病患者收到相应专科治疗。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先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待稳定后再收入相关科室。对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车祸伤患者按“绿色通道”先检查治疗,后收费办理手续的一路畅通方式收治。而对多发伤或多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各专科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常出现相互推诿、拒收、拒治等问题,使急诊科医师十分为难,有时不得不请院机关出面裁决决定收治科室。

2.2 患者需求方面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了解不够,对医护人员常规的检诊和治疗程序也不熟悉,到医院后都希望能够尽快得到快速检查和有效治疗,对医疗的心理期望值往往较高。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加上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常忽略了及时与病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不但得不到病人的理解,还常常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

2.3 医疗处置方面 急诊科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医护人员编制相对不足,而急诊病人就诊具有随机性、复杂性、无规律性等特点[1],当大量伤病员突然涌来时(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医护人员更显得严重不足。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使许多病情较轻的患者往往要等候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2.4 急救水平方面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对急诊科建设重视不够,表现为无国家和部门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医生准入制度,使得急诊医疗用房面积小、布局和功能不足、医疗设备投入较少,收治范围受到限制,学科发展不明确,医生和护士编制少,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急诊专科医生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急诊学科建设发展。目前担任急诊工作的医生多为固定加轮转模式,轮转医生受专科知识单一限制,对跨专业疾病常无能为力,容易误诊漏诊。而固定的医生由于受现今大多数医院管理权限的限制,急诊科只是一个中转站,主要做分诊工作,急诊救治能力难以提高。这些都难免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延长。尽管自“SARS”以后,各级政府都重视了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但仍然跟不上人民群众对急诊救治水平的要求。

3 改进对策

3.1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投入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简陋,固定的专科医生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有时,还将一些在住院科室业务素质差、人品表现不佳的医护人员安排到急诊科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3.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护士分诊、医生检查、护士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其中,患者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费时最长。特别是在白天,相关科室还要面对大量门诊和病房的等候检查病人,会对急诊病人的检查和出结果时间造成影响。因此,医院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由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保障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有效缩短在一些环节中的等候时间,以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3.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急诊患者就诊时大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的心理[2]。如肾绞痛患者,常常疼痛难忍、辗转不安,希望尽快得到治疗,缓解疼痛;休克、昏迷的患者,其家属希望得到及时救治,挽救生命等。而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书写医疗文书等事务方面。无暇倾听病人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使得一些病人和家属不理解,甚至产生不满,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干扰和拖延患者的诊治。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3]。

3.4 转变思维观念促进学科建设 我国急诊医学建设起步较晚,医学院校开设急诊医学专业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受过去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医生大多数对急诊医学所知甚少。在这些人的概念中,急诊科仅仅是一个收治病人的中转站,对急诊科医生只要求具备分诊能力就行了。因此,多年来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均由各专科医生短期轮转值班。近年来,一些大医院开始将专科医生固定在急诊科。但由于急救医疗法规建设滞后,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对急诊权限、就诊范围、急诊财政、急诊人力资源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4]。多数医院仍然按保障院内收治,急诊以分诊为主的传统思维习惯处置急诊病人。因而急诊科医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提高,急诊学科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也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急救专家人才和出高水平的医疗成果。因此,需要院机关的决策者转变思维,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急诊发展模式,放宽急诊收治权限,如建立急诊ICU病房,创建急救创伤中心等。使急诊医生有得到专业锻炼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急诊学科建设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希兰.急诊医疗纠纷原因浅析与防范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4):502.

[2] 彭 明.急诊科医患关系影响因素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10):2378-2379.

急诊诊疗常规范文3

关键词:急性腹痛;误诊;原因;辅助检查

急性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高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约占急诊科就诊人数的1/4左右,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病后由于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帮助患者确诊,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为了探讨急性腹痛误诊的原因。对2011年l月~2012年13月我门诊治疗的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1年l月~2012年13月我门诊治疗的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中共有11例出现误诊,误诊的患者中,男7例,女4例,30岁以下4例,30~55岁3例,55~65岁3例,65岁以上1例。这些患者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代表性。

1.2辅助检查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仔细询问患者的记录病史及体征,同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尿淀粉酶、血糖、电解质、尿妊娠、胸片B超、心电图、CT等检查[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在本组4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27.5%,其中食管裂孔疝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腺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误诊率较高。本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在进行保守治疗后病情痊愈,有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病情痊愈。

3 讨论

急性腹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也比较少,医护人员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帮助患者进行确诊,从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象,因此,临床上探讨误诊原因显得至关重要。

3.1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时约有30%病例出现胃肠道症状,这是因为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部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尤其心脏下壁梗死时可产生急性腹痛,故对40岁以上腹痛原因不明,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或有过心绞痛病史,要常规性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以免误诊。

3.1.1大叶性肺炎 当胸腔脏器病变时,可刺激胸7至腰1神经分布导致相应部位的腹部放射痛,患者入院时以腹痛就诊,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留观过程中出现咯血,发热,胸片证实为大叶性肺炎。

3.1.2在疱疹未出现前易误诊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感觉过敏或神经痛,是否遍及该神经分布区,有困难时应嘱患者,跟踪观察。

3.2以急性腹痛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易误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就诊时以腹痛为主,过去有糖尿病史,查酮体为强阳性,考虑糖尿病酮症所致腹痛,经胰岛素治疗后腹痛缓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代谢障碍可有急性腹痛,与细胞内失钾及失镁胃肠迟缓性麻痹有关。

3.3盆腔脏器所致急性腹痛易误诊 本次调研4例盆腔脏器误诊,患者中2例异位妊娠,1例出现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卵巢黄体酮破裂出血,2例异位妊娠。患者入院时症状并不明显,部分患者伴有腹泻,患者并没有停经史或者隐瞒者。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异位妊娠患者在发生阴道出血时被误诊为正常月经,从而造成误诊情况。因此,患者入院后多数妇女以下腹疼痛为主,严重患者甚至出现晕厥现象。因此,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异位妊娠,并进行B超检查,患者80%的卵巢破裂为黄体囊肿破裂。出现这种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盆腔存在急性或慢性炎症,从而造成卵巢肿大,引起卵巢黄体外膜破损出血,对于突然疼痛患者应该仔细询问其月经周期,最大可能的降低临床误诊率[3]。

3.4以急性腹痛为主的腹腔脏器疾病误诊2例,均是胰腺炎。共2例患者有冠心病史,因上腹部不适,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以不稳定性心绞痛留观,给予吸氧,静脉点滴硝酸甘油,腹痛无缓解,查血、尿淀粉酶增高,按急性胰腺炎治疗后腹痛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急性胰腺炎患者血中含有对心肌有毒性作用的心肌抑制因子,心电图可出现ST段和T波异常的心律失常。

3.5其他原因 患者及陪同人员在医师询问病史时的不配合,以及对患者的病史进行隐瞒,是临床急诊外科急性腹痛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腹痛患者的病情比较急,患者多表现为痛苦面容,无法忍受剧烈的腹痛,因此对医师的病史询问不能很好的配合,患者一般会要求医师进行立即的止痛以及相应的对症处理,同时,患者的陪同人员的不理解也会对首诊医师的询问病史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病史询问的不全面。同时,部分年轻患者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对病史进行故意的隐瞒,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

3.6对策 为了降低临床误诊或漏诊率,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鹰眼,以适应患者要求和医院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急腹症患者在进行诊断时应该注意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急腹疼痛的认识,以最大可能的帮助患者早期诊断。根据本人经验:对于急腹症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①患者入院后,应该尽可能的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等,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全身检查,对于不能确诊患者需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检查过程中,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对于疼痛等刺激并不是很敏感,检查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心电图检查。对于女性患者可以进行尿HCG检测;②诊断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拓宽思路,对于发现阳性体征患者,应该加强其他方法检查,避免发生漏诊或误诊现象;③医护人员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患者对于急性腹痛疾病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重视老年人和女性的心理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临床中误诊率[4]。

综上所述,急性腹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病情变化较快,主要是由于患者某一个脏器发生病变,从而造成患者出现腹痛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诊治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误诊和漏诊率较高,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为了降低临床误诊率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拓宽诊断思路,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许让贤.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0(10):625-626.

[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结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0):2264-2265.

急诊诊疗常规范文4

关键词 急诊 流程重组 方法研究

The method study on emergency care process reengineeri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ant urban medical reform,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spitals will become more intense.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service functions as a window to community,and work quality appear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hole competitive power of a hospital.To adapt the medical insurance reform and 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the hospital,it is essential to seek a suitable mode for establishment of emergency departˉment,and make rational,feasible and advanced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as well as methods.Enterprise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is a new measure to the structure and system reform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which appears to be useful for us to investiga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emergency procedures in the hospital.On the basis of advanced BPR,we can well manage the emergency procedure,promote the real-time control of emergency process,and improve emergency medical quality.

Key words emergency care process reengineering method study

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对实现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方法、步骤以及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首先采用过程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论、控制论等,对急诊流程现况进行了充分认识。其次,通过现况分析,明确急诊流程的关键环节、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制订急诊流程重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明确急诊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制订流程重组方案,必须本着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目的,以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协作精神、循证医学思想以及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其中,利用计算机自动统计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策划急诊诊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医院急诊流程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与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保证诊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措施和职责不清、容易发生缺陷或既往曾经发生缺陷的重点、薄弱环节及“接口”部位三条主线进行分解 [3~5] 。通过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担负的任务、涉及的人员和岗位;诊疗工作中可能影响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完成整个诊疗工作所需要进行协作和配合的相关学科以及整个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重组的环节及其实施的可能性等基础信息 [6~9] 。在掌握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强化内部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容易发生问题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科室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合理调配科室人力、物力资源;在建立科室内部封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措施的前提下,与质量管理部门和协作科室协商明确“接口”部位的职责与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系统地识别这些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依据,也是进行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的基础[10~12] 。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预防医疗缺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病人和社会的信任。

2 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制订

作为临床科室,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病人来院后初步诊断—修正诊断—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这条线索进行(图1)。(1)值班护士接待和办理挂号手续。(2)急诊医师首次参与接诊,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发病经过、病程进展和既往史、家族史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物理诊断),结合既往门急诊病历记载、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病人提供的其他医学资料,做出本次就诊的初步诊断;根 据对疾病和病情急、危、重程度的初步判断,对病人做必要的急诊处理;对病情较为复杂的急症、危重病例,以及具有明确专科特点的急诊病例,应按要求申请专科会诊;从进一步验证或明确诊断、有助于实施治疗的角度,确定拟进行的检查、检验项目并开据相应申请单。在急诊病历手册中作必要的记录。(3)在每次进行检查、处置之前,急诊收费处人员按医生开据的各项申请单据完成急诊收费,并在单据上盖章。 (4)辅诊科室值班人员按申请要求完成辅助检查及化验检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检查报告。(5)急诊医生再次接诊,根据对回报的各项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的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诊断。(6)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疑难病例,在上级医师及专科会诊医师的分析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修正或明确诊断,确定处置方案。(7)组织实施处置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急诊处置方案可有三种:带药回家治疗,必要时复诊;急诊留观;收入专科住院治疗。

图1 急诊工作流程(略)

3 急诊流程中关键环节与重点部位

3.1 明确关键环节 (1)急诊医师准入:重点是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年轻医师临床工作准入关。(2)会诊:重点是会诊申请质量把关、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和会诊的效果。(3)病人知情同意:重点是诊断、处置方案、医疗费用、预后等内容的全面、准确、通俗告知和签字手续的履行。(4)标本处置:重点是标本采集准确性,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和标本交接过程的可追溯性。(5)值班、听班、交接班:重点是技术力量配置合理,值班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病情交接班突出重点,重要病情交接仔细,内容全面,有的放矢。

3.2 注重“接口”部位 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 [6~9] 。衔接接口部位的前提,就是首先作好自己管辖内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一致或行政指令明确接口部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完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消除扯皮和推诿现象。围绕病人诊疗过程这条线索,存在的较为重要的“接口”部位包括:(1)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2)急诊和医技、辅诊科室在检查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3)急诊与医技科室之间标本交接中的“接口”。(4)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在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中的“接口”。

3.3 选择关键质控点 通过过程分析,从工作性质和流程以及加强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病人在急诊接受诊疗的完整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通过对各区段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过紧密衔接各区段之间的接口部位,切实保证并不断改进各环节的医疗质量。

3.3.1 诊断质量 以“诊断”为轴线展开,是病人诊疗过程 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其基本线索是:根据综合分析发病情况、病程进展、体格检查结果、既往史、家族史和已有医学资料得出初步诊断—通过常规检查、会诊和特殊检查检验结果作出修正诊断或进一步明确诊断 [13~18] 。该过程的质控点包括物理诊断、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工作的指导、把关和纠偏,及时、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会诊,及时、准确、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3.3.2 辅助检查质量 包括常规和特殊辅助检查。其基本线索是:检查项目的确定—提出申请—预约检查时间—检查前特殊准备—检查实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回报 [19~22] 。该路径的关键质控点包括检查项目确定的合理性、知情同意、大型仪器检查项目的诊断阳性率、预约时间、检查标本的管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回报的及时性。

4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实施

针对 流程分析和原因分析,对医院急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作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4.1 加强人员培训和合理调配 重点在于把好急诊医生、护士的准入关,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明确急诊会诊的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并对会诊的效果进行量化考评;在急诊科现有人员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急诊病人在就诊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因此,在护士排班时,可以改变以往平均分配的模式,对病人相对集中的班次进行加强。在同一班次里,也可以根据病人就诊的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各组次的人员配备,但挂号护士要相对固定,保证24h有人。相应的人员调整措施和实施方案体现在急诊抢救预案中。

4.2 调整专科服务模式 设立有关专科的“急诊-病房”一条龙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科优势,使专科服务在医院急诊流程中前移。在医院急诊流程中,专科会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各专科一般都处于急诊服务的第二线。等待会诊以及重复会诊的时间,影响了急诊效率的提高。将专科服务前移到急诊第一线,可以使急诊病人直接得到专科诊治,病人检查项目相对规范、固定,重复性检查或无意义检查相对减少;将专科急诊医疗收入与住院收入统一核算,与出急诊的专科医生的奖金收入不直接相关,有利于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提高 [9] 。

4.3 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化 系统规范急诊各类人员职责;制定急诊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建立急诊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制度;细化医院急诊流程各环节分工,健全急诊会诊制度,明确责任,归口管理;调整急诊奖金分配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急诊抢救预案;建立健全急诊医疗质量讲评制度,作为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

4.4 操作自动化 增加个别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人为误差。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开通“门诊医生工作站”子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减少病人在交费、检查过程中的信息重复录入;急诊挂号处是病人在急诊就诊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取病人基本信息、观测生命体征、录入病人信息的第一站,也是手工操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测血压一项要求测量人员手、耳、心并用,在测血压的同时不能兼顾其他事项,影响了病人通过速度。在急诊护士站配备电子血压仪,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加速分诊。

5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实现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机关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其次,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实施前,必须经过慎密的策划。对医院急诊流程现况作充分的研究,有足够的认识,找准影响医院急诊流程的关键节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以顾客为导向,根据“令顾客满意”的原则对作业流程进行重组。在制定重组方案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新指标时,一定要符合本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要有科学性。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过程中,评价和反馈非常重要。通过及时评价和反馈,可以使参与者了解流程重组的结果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有的放矢,参与者会更加努力,而这种努力正是保证流程重组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6 结论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必须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和控制论的指导下,以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建立而实现,利用计 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应用流程重组方法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院流程重组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晓伟.实现医院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中国医院管理,1996,16(8):14-15.

2 Davenport TH,Short JE.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1-10.

3 Hammer M,Champy 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Harper Collins Pub,1993,1-30.

4 任真年.国外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现况与趋势.前卫医药杂志,1999,16(2):121-123.

5 曾淑勤.急救医学的若干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4,29(6):369-371.

6 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6):379-381.

7 王今达.我国危重症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803-804.

8 王思明,马小驹.从法国院前急救现况谈我国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6):335.

9 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我国急诊医学的现况与发展对策.急诊科学,2000,9(6):364-366.

10 Soumitra Dutta,Jean-Francois Manzoni.过程再造、组织变革与绩效改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2.

11 张鹭鹭.医疗质量评价的发展.医院管理杂志,1997,4(4):391-393.

12 郭琪,张鹭鹭,范思昌,等.顾客原理在持续性医疗质量提高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9):556-558.

13 闫冠华,马谢民.普通外科常见病种住院流程重组类实验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2):728-731.

14 李菲菲,马谢民.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腹腔镜切除术的住院流程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7-608.

15 张丹.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住院流程分析与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5-606.

16 马谢民.常见手术病种住院流程重组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3-604.

17邵孝?,王一镗,戴行锷.“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急诊医学,1997,6(3):131.

18 王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与医院实施2000版ISO9000族标准振作实务手册.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245-261.

19 董军.临床路临的特点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11-12.

20 陆龙.医疗服务本质的再认识.医院管理杂志,1999,6(6):401-403.

急诊诊疗常规范文5

2007年12月4日晚,岳某突发胸前不适、恶心、咽堵症状,随后出现呕吐、头胀、大汗、喘憋、四肢无力,并且出现辗转反复。家属紧急呼叫120。急救中心的救护车于21:50分时到达。医生在车上进行了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梗死并给予输液治疗。22:30救护车将患者送到s医院,120医生对s医院接诊的护士进行了口头交代,并且给了护士一张心电图,然后就离开了医院。s医院急诊科医生22:50开始检查患者并做记录,当时岳某神志清楚,头晕、呕吐、大汗淋漓、极度恐慌。由于120医生没有向s医院医生直接交接,且S医院护士将粘有患者呕吐物的心电图随手丢弃,s医院医生重新为患者进行化验、心电图、头颅CT检查,最后考虑患者颅脑梗死,给予输液治疗。患者在23:50呼吸心跳停止,经医生抢救无效于2007年12月5日0:30宣告死亡。经市尸检中心检查,患者死于间质性心肌炎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在分析意见中不排除心肌梗死。

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突然离世难以接受,并对s医院的误诊以及120医院的交接提出严重质疑,原告方认为本案s医院和120急救中心存在过错,为此,家属向法院提起医疗损害赔偿诉讼,要求二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一审过程中,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了鉴定,专家分析意见认为:①急救中心对岳某的诊断正确,处理恰当,未发现有违反诊疗规范的情况。急救中心记录的转运时间、S医院病历记录的入院时间以及岳某家属的陈述未能明确证实急救中心存在延误转诊或违反院前急救转运相关规定的情况。②急救中心、s医院两家医疗单位对患者岳某病情的交接工作不够有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患者岳某的首诊判断。③S医院急诊首诊病历的采集和书写存在缺陷,但随即有明确的内科会诊意见并已对相应的情况做出正确处理。④根据现有资料,引起惠者岳某死亡的疾病首先考虑为心脏疾病,直接致死原因以心律失常可能性最大。心源性猝死无论在院内或院外均可能随时发生,两家医疗单位均已针对岳某的心脏情况做出诊断和处理。⑤s医院未能对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相应的密切监护(监护可以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并给予及时处理如除颤)。⑥患者死亡主要考虑与其心脏疾病病情重、进展快有关,s医院已经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但最终仍未能避免猝死的发生。鉴定结论:急救中心、s医院两家医疗机构对患者岳某病情的交接工作不够有效。s医院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s医院应负次要责任。

【法院判决】

一审法院做出判决:根据鉴定结论,被告S医院对原告的损害结果负次要责任,应按照40%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人民币26万余元。一审判决后,被告s医院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所查明的事实与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一致,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律师评析】

本病例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s医院急诊科医疗急救与120院前急救没有有效衔接。

在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律师发现,急救中心医生接诊后,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和表现,已经判断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并采取了有效的院前治疗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但是,急救车到达医院后,急救中心的医生没有将这一情况交代给医院急诊科的首诊医生,而是向一名护士做了说明,而且不能确定这名护士是否就是当时急诊科的值班护士,这名护士也没有将情况向急诊医生进行详细交代。同时,医院急诊科的首诊医生没有主动向急救中心的随车医生询问患者情况,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重新安排检查,不但没有查出发病的真实原因,还耽误了有效的抢救时间。

从尸检结果和鉴定结论来分析当时的情况,如果急救中心的院前诊疗行为能够与医院急诊科诊疗行为进行有效衔接,医院继续按照心肌梗死进行后续检查和治疗,发生患者死亡这种严重后果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关于接诊医院医疗急救与120院前急救的有效衔接问题,现有法律文件只做了原则性指导,没有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规范,如《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第9条规定:“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这一问题提及也是非常有限,如《北京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管理规章制度》第4章管理制度中第3节第6条规定:“出诊医师将患者送达医院后,必须向接诊医院医师交代病情及诊疗情况”。该规章制度中只规定了急救中心交代病情的对象,没有规定交代方式,且仅属于医院内部规定,不具有法律层面的约束力。而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章制度中对这一衔接问题没有任何规定,也不要求医生主动向急救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本案虽然没有判决120急救中心承担责任,但交接不清、未能实现医疗行为的有效衔接真的完全是接诊医院一方的责任吗?如何进行交接才能实现医疗行为的有效衔接?这个案例又再一次用血淋淋的事实拷问我国的立法、卫生行政、医疗单位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职责缺失。在目前强调大医疗观念的背景下,法律法规的缺位,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医生注意义务的不完全履行,还在继续造成像本案患者一样的悲剧重演!

急诊诊疗常规范文6

[关键词] 急诊护理;五常法;质量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5 S method on the quality in the emergency cares. Methods 130 patients who were referr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65 cases were assigned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are and other 65 cases were assigned as the study group with care of 5 S metho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incidence of emergency adverse events of the patients from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Patients from study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atisfaction of 98.46%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0.77%. 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y adverse events of study group was 7.69%,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of 24.62% and the two sets of data 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Emergency care;5 S method;Quality management;Satisfaction

急诊科是每个医院必须设立的科室,其主要应对和收治病情程度较严重、进展速度较快、病情复杂程度较高的患者。这类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若不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必然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严重时可引发医疗纠纷,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1]。五常法则是一种现代护理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竞争能力。五常法是指常整理(structurise)、常整顿(systematise)、常清扫(standardise)、常清洁(sanitise)、常自律(self-discipline),简朴明了,倡导所有员工专著细节,事事用心,认真讲究,从而提高工作质量[2]。本科室将五常法应用于急诊科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中,提高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就诊的130例急诊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23~82岁,平均(51.26±7.28)岁,其中具有开放性创伤的共25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共27例、急性脑溢血者共8例、急性呼吸衰竭者共5例。研究组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24~80岁,平均(51.07±7.19)岁,其中具有开放性创伤的共27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共29例、急性脑溢血者共7例、急性呼吸衰竭者共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五常法管理下的护理干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前期培训工作

在开展五常法管理模式前,需要对院内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五常法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五常法在实际应用时能够发挥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在日常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影响。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五常法管理学习会议,在急诊科室内建立相应的核心管理小组,由急诊科主任医师、护士长及院长担任小组组长,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关护理工作[3]。

1.2.2五常法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

1.2.2.1 常组织 在急诊科实际护理当中,要求护理人员对急诊室所需医疗器械经常组织整理,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划分为常用和非常用两种,并将常用的器械放置在显眼位置,在急诊开展时能够方便医护人员准备和取用。另外,还需将每天将经常使用的医疗器械放置在医疗车上,其保存地点也应在急救室附近仓库内。对于在数月当中能够使用1次的设备,应将其存放在公共仓库内,且与常规药品和设备分开存放。在组织整理设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长时间不使用的设备,则必须统一进行回收和处理。在医疗设备分类管理中要做到“一物一位”“物品标明”“换位登记”“错漏登记”等,在应对医疗设备换位和非医疗使用减少时,应将事件发生时间进行详细的登记,以方便后期的点查工作[4-5]。

1.2.2.2 常整顿 护理人员还应该对医疗设备开展经常性的整顿工作,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各医疗设备的存放示意图,并划定其存放的范围,方便整体管理。所有的存放位置示意图要做成海报的形式张贴在急诊科室墙壁上,在使用时要做到30 s内能够找到常用医疗设备,1 min内可找到不常用医疗设备。对于一次性医疗设备在使用时应在专用档案内记录出库的数量、时间、用途等,并详细记录所有设备的型号;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设备,则需要记录出库数量、出库时间、用途、型号、使用完毕时间、消毒时间、重新入库时间等多项内容[6-7]。在存放仓库内要配备数量足够的急救盘,将同种医疗设备放置在一个急救盘内进行转运,并整顿急救盘的数量。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还应该为急救盘进行编号,每种号码对应一种医疗设备,例如洗胃盘、吸氧盘、输血盘等,同时也能够降低院内医疗设备交叉感染的问题[8]。

1.2.2.3 常清洁 护理人员要做到在整顿医疗设备的同时对其进行清洁,保证每样设备均摆放整齐。五常法管理小组还应该在设备存储空间内划分清洁责任区,根据护士交换班表分配每位护理人员的清洁范围。对设备仓库内的空气、地面、墙壁及门窗等均要及时清理,并针对角落进行清洁。所产生的垃圾和脏物要交由医院内医疗垃圾处理站进行统一分类处理,做到公共区域清洁1次/6 h、仓库清洁1次/d、办公区域清洁1次/d。

1.2.2.4 常规范 每天五常法管理小组组长均要开展两次五常法规范活动,重点在于对医疗设备的标记进行规范,将存放设备的名称、检查日期等进行标记,同时对部分需要充电的医疗仪器进行检查,及时补充电能;对于连接电路式医疗设备,在不需要使用后要及时断电,避免长时间运行磨损设备[9]。规范药品数量的统计工作,每天均要进行药品、设备数量的清点,并将其记录在交接班文书上,保证轮岗护理人员的工作。另外,为了有效突出规范化管理的透明度,仓库内应更换玻璃拉门,这样可以使设备的摆放更加醒目,方便五常法管理组长的定期检查。

1.2.2.5 常自律 要培养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律行为,在日常工作当中护理人员要时刻自省,增加自我管理的意识,并明确和履行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院内相关规章制度,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另外,护士长还可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每天开展“自律会”,总结在一天工作当中自己的心得,在与同事分享和倾诉的同时也了解自身潜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0-11]。

1.2.3 五常法管理小组工作

五常法管理小组在急诊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还要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制定以五常法为基础的工作审核制度,其中每种“常”法各计20分,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50分以下为不及格。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要进行物质奖励,这也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管理组人员还需要不定期对五常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行为就进行记录,在每周例会上做总结报告[12]。另外,管理小组人员还应该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培养,采用“一制度”作为管理标准,包括1 min接听和记录急诊电话、1 h开展每周例会、1套完整抢救设备等,有效地提升急诊科室整体护理效果。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进行自主不记名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沟通技术、急救效果以及护理态度四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为90分以上、较满意为60~89分、不满意为59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五常法管理模式本是应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使企业进一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而这一目的与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目的相似,因此可以将五常法管理模式应用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当中[13]。

应用五常法进行管理后,可以优化急诊患者治疗区域的环境,同时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五常法管理中的“常组织”“常整顿”能够有效地促进急诊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使所有的医疗设备排放均有专门和单一的位置,在取用急诊设备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急救时间。另外,“常整顿”管理施行还能够减少设备排放的差错率,并对每种设备的名称进行准确的标记,使护理人员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取用错误设备的情况。

五常法管理模式还能够有效地提升院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度,对各急诊设备进行定期的整理和规范,及时对报废、故障设备进行上报,并采用统一维修和处理措施,有效地整合医院内现有的设备资源。同时五常法管理中还要求护理人员对已使用过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入库管理,使闲置设备能够及时被其他病区护理人员所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情况[14]。在领取医疗设备时也要记录所使用的数量,目的在于保障院内资源按需分配,不会出现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的情况。

五常法当中的“常自律”管理理念还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形象,以自律为手段,充分了解自身工作方法和经验上的不足,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同时,“常清洁”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对医疗设备仓库和患者病房进行定期清洁,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15]。

五常法管理理念的最终目的在于规范管理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降低急诊抢救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使用五常法进行管理的研究组护理人员急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几率降低,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就会上升,从而改善现代紧张的护患关系,也为医院整体形象的提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科,周俊英,侯晓丽.五常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86-287.

[2] 杨珍,张宝珍,周胜亮.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在急诊科中的临床实践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4):35-36.

[3] 赵小玲.五常法在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3,12(37):1255-1257.

[4] 黄毅.“五常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353-354.

[5] 林韬,管癸芬,顾玉琴.质量评价在急诊五常法管理中的运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2):146-148.

[6] 吴定芳.“五常法”用于特需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7):2419-2420.

[7] 梁芬.五常法在急诊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旬刊,2011,(1):51.

[8] 姚馨蕙,曾宪涛,李红文,等.五常法在门诊口腔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52-253.

[9] 陈少仪.“五常法”在手术室的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81.

[10] 卢欣华.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五常法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42-43.

[11] 邹蓉.急诊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5):550-551.

[12] 罗清.五常法在急诊科抢救仪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400-401.

[13] 崔新芸.质量管理工具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12):1125.

[14] 李兴杰,郭伟.急诊科护理的五常法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774-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