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项目汇报范例6篇

it项目汇报

it项目汇报范文1

“外企不是信息化天堂”

“就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言,象思科这样的外企不是天堂,中国的政府部门、传统企业也不是灾难的集中地。” 思科中国区副总裁张思华很坦白地说:政府部门、传统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上马ERP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科在推行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

数据库不统一是企业或政府推行信息化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思科也不例外。思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有一百多个,公司的IT部门一直在考虑将这些数据库减少到四、五个,但是发现项目在推行中阻力也很大。像销售管理系统,思科全球的公司都在使用,并且已经正常运行了许多年。上至公司总裁,下到普通销售人员都非常习惯这个系统。从2003年开始,公司整体从上到下开始推行新版本的销售管理系统,虽然连张思华本人都觉得比较麻烦,但升级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事情,这也是由思科的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对于这个过程,张思华说:“你可以提出意见供IT部门考虑做修改,但是必须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

现在,思科能够做到,承诺每一个版本能解决什么问题就能保证按期实施。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每一个月都有大小不同的新版本升级,而新的销售管理系统确实越来越好了。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思科在做信息化应用规划初期就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部署与一般的服务系统不同,不可能一觉醒来就全盘搞定,它包括速度快慢的不同,建设的进度和走向等问题。思科选择了从点的应用开始―从某一个部门节点的应用,到部门的全部,到部门的纵向集成,然后是几个部门的集成,最后到全方面的集成,到全社会的集成。这就是所谓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最著名的实例就是思科信息系统中的员工名录。

对于这家有17年历史的公司来说,由于公司迅猛发展,员工数量持续迅速增长,刚印好的员工通讯录不到一个月就会作废。工程师们建立了一个在线的员工名录,很快就在公司上下得到应用,全面替代了打印的通讯录。尽管这种电子名录有可能流失出去,但是为了让员工更容易地相互获取信息,思科认为值得冒这点风险。

思科的这个员工名录从一个由员工自行管理的应用程序发展到一个中央维护的大型程序。在员工名录里,除了个人联络信息的e-mail、电话、地址等信息外,还包含了组织信息,让用户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员工在思科的组织体系中占据的位置,他向上汇报给哪些人,又有谁向他汇报。当员工变换工作或得到提升时,他就改变或更新自己的联络信息。此外,名录中还列出了员工的序号,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员工在思科工作时间的长短。

思科的员工体系结构庞大,持续增长,并且随时进行着动态调整。网络化的员工名录,使每一名员工可以方便地查到其他任何人的联系方式和在公司的地位;通过名录历史资料的变化,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还能进行组织分析。目前,思科的这个员工名录平均每个月被点击次数多达400余万次。

另外,思科内部网里的“员工在线”(the Cisco Employee Connection,通常被简称为CEC)是大部分员工访问的第一个站点,因而也是思科商务流程自动化的一个鲜活的实例。在这里,所有员工管理方面的文书全部在网上完成。思科的员工会经常来访问这个站点。一位在思科工作多年的经理说,“我刚进思科时,在适应培训中得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到哪里可以完成什么事,找谁谈可以获得什么重要信息。我一直保存着这张纸,但我从来没有真正用到过它,因为我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东西。”

小步快跑 快速建设

思科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企业事业部经理隋成岩说:“建设信息化,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小步快跑,快速建设。”这里的“小步快跑”指的是项目上的策略,而不是规划上的策略。

隋成岩认为,中国过去没有咨询公司,特别是严格意义上的IT咨询公司。IT咨询的工作往往由集成商来完成,其中大部分还是硬件集成商,经验有限。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做规划还是做方案,都有一个误区存在。比如做系统分析的,把业务先进行一套分析,分析完成之后提出需求,再按照需求做出来。分析―设计―实施,这个一般的流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施完成是需要时间的,完成之后,需求却发生了变化。因此思科提出,信息化要根据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来做规划。

思科把日常工作向网络迁移始于1994年,其中一些应用的迁移几个月就完成了,一些应用的迁移则持续经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迁移的目标不是根据“差距”来确定的话,象思科这样引领网络技术潮流的企业很难在几年的时间里不重复改变实施方案。而频繁改变方案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最耗时费力的事情。到1999年中期,思科内部员工的管理程序大部分被迁移到网络上,建立了一种员工自助式的工作环境。现在,思科的员工几乎都可以在网上独立完成任何事情,有不同的软件帮助员工完成各种工作―制定会议日程、预订会议室、报销旅行开支等。

谁应用 谁投资

it项目汇报范文2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报表;毛利率;平衡计分卡

IT服务企业中主要的资产是人这种无形资产,主要的成本也是人力成本。IT服务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是:无形资产(人),透过有效管理(标准作业程序),变成客户可以识别的价值(产品和服务特征),最后达成企业目标。由此可以知道IT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相比,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报表就不太适合这种类型的公司。由于 IT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这个产业需要的财务管理报表国内也很少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在IT服务企业中如何建立和使用管理会计报表。

一、 纬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一)纬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纬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纬创软件)是纬创集团旗下的一家专门提供IT服务的公司,它有12年的经营历史,员工总数超过一千人,总部设在中国台北。纬创软件目前有11家分支机构,分别分布在台湾,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该公司为它的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软件产品工程服务(PES)、技术咨询服务(TCS)、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商业流程外包服务(BPO)、行业解决方案服务(SIS)。其服务市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市场;日本、韩国市场;美国、欧洲市场;大陆市场等四种主要目标市场。

纬创软件在中国大陆的排名大概在30名左右,其公司目标是能成为中国IT服务业的前10名;这是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所以现阶段专业化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纬创软件的经营管理架构

纬创软件(集团)虽然包含11家分支机构,但在管理上采取单一公司(One Company)的管理模式,在营运管理上,支持部门采用成本中心(Cost Centre)的管理模式,而经营部门则采用利润中心(Profit Centre)的管理模式,具体营运单位设置如表1所示。

表1纬创软件财务管理架构表

其中办公区是指为支持事业单位在当地进行营业和生产而设立的办公机构,包括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人员,人事和行政的支持人员,IT的支持服务人员,以及提供的办公环境。其中,第一事业处负责台湾的TCS业务以及整个公司的PES业务;第二事业处负责日本和韩国的ITO,BPO和TCS三个业务;第三事业处负责台湾的ITO,SIS业务以及大陆的ITO,TCS和SIS业务。

二、 纬创软件的经营战略管理体系

纬创软件是一家典型的成长中的IT服务企业,它的企业使命是带动台湾软件产业的发展,证明台湾的IT服务公司有能力在全球经营。它的企业价值观是:客尊、诚信和创新。企业发展的愿景是成为大中国地区(Great China)前十名的IT服务企业。

(一)纬创软件的战略地图

2008年,纬创软件制定了公司未来5年内的发展战略,即到2013年为止公司营业额能达到2亿美元并且人员规模超过6000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纬创软件根据卡普兰的《战略地图》 ,清楚地诠释了其战略,具体经营战略表述如图1所示:

由于战略地图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对于上图的含义,这里不再赘述。

(二)纬创软件的平衡计分卡

按照《战略地图》的表述,纬创软件根据卡普兰的《平衡积分卡》,以《关键绩效指标(KPI)》 为基础,制定了2008年纬创软件的平衡计分卡。为了将战略执行的细则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纬创软件分别建立了公司,部门以及个人的平衡计分卡。表2为公司的平衡计分卡。

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企业每年的具体工作创造的价值逐步累积而实现的,平衡计分卡就是企业为定义其年度战略行动而使用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使用平衡计分卡一般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平衡计分卡必须分层制作,且要层层相扣。

(2)平衡计分卡应分为四个构面来制作:财务(Financial)、客户和市场(Customer & Market)、内部流程(Internal & Business Process)和学习与成长(Learning & Growth)。

每个构面都要定出关键绩效指标(KPI),应注意KPI的指标数量不要太多,一般不要超过5个。

(3)每个KPI都应该能够被度量(Measurement)。

(4)每个KPI都必须指定其责任人(Sponsor)。

(5)每个KPI都要定义其权重(Score)。

由于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介绍平衡计分卡,对于纬创软件平衡计分卡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三、纬创软件财务管理体系介绍

(一)纬创软件的财务管理体系

纬创软件的财务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BL(Business Line):BD中执行特定服务的组织,如BD3中的ITO服务组织。

我们在“一 纬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介”中已经说明,纬创软件是围绕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这两块来进行财务管理的。图2清晰的表示了这一财务管理架构,即:

(式1)

纬创软件的营业利润=BD利润总和-成本中心成本总和

= BD的收入总和-主营业务成本

-分支机构营运成本-总部营运成本

这里没有计算纬创软件的其他成本和费用,如投资和营业外收入及费用。成本中心财务管理的要点是预算、预算的执行效率和可变成本的控制,利润中心财务管理的要点是营业额、毛利和变动费用的控制。

(二)纬创软件的财务管理会计报表

纬创软件得集团财务报表格式如表3所示:

1.财务管理报表各项指标的解释

表中各项指标间的关系如下:

净收入=合约收入-过手

主营业务成本=人力成本+外包费用+其它费用

毛利= 净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营运成本=分支机构营运成本+总部营运成本

主营业务利润=毛利-营运成本

2.财务管理报表设计原则

公司的财务计分卡有三项,分别是净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营运成本(参见表2)。公司的战略组织包括事业处、办公区和总部。事业处影响计分卡中的净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参见表1),办公区和总部合起来构成营运成本,他们也会影响主营业务利润。办公区和总部为成本中心,因而其管理要素为预算,包括预算制定、调整和控制。由于事业处是利润中心,除了预算之外,其他管理要素还包括净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其中,主营业务成本又受到人力成本,外包和其他花费(主要指交际费和差旅费)的影响。图3更为形象的表现了这一设计原则。

3.如何解读公司一季度管理报表

从当月指标来看,纬创软件3月的生产人月数与预算相比,差异不大;净收入也基本与预算相符;主营业务成本超出预算5%,其中:人员成本超出预算5%,外包费用和项目费用同预算相比分别超出25%和20%;本月的毛利只达到了预算额的91%,这主要是由外包费用和项目费用超出预算造成的;公司总体的营运成本超过预算9%,其中分支机构的营运成本超过预算11%,总部的营运成本超过预算7%;3月的主营业务利润只达到预算的60%,这主要是由外包费用,项目成本和分支机构营运成本大大超过预算导致的。

从季度累计指标来看,纬创软件的一季度的生产人月数与预算相比超出3%,基本与预算相符;净收入超出预算数4%,比预计的好;主营业务成本超出预算10%,其中:人员成本超出预算7%,而外包费用和项目费用分别超出预算45%和29%,大大超出预算;本季度的毛利只达到了预算额的93%,这主要是由外包费用和项目费用较大超出预算造成;公司总体的营运成本超过预算9%,其中分支机构的营运成本超过预算13%,总部的营运成本超过预算5%;一季度的主营业务利润只达到预算的71%,这主要是由外包费用,项目成本和分支机构营运成本大大超过预算导致的。

本季度的绩效不如预期,重要原因是:(1)外包费用的控制不够严格(项目没有如期完工,原来采购的技术人员需要继续留用)。(2)其它费用(特别是交际费用)太高。(3)营运费用没有控制好(原来预期的行政和财务人员减员动作没有完成)。这些都是下季度要改善的重点。

(三)纬创软件事业部门的财务管理会计报表

1.财务管理报表各项指标的解释

人员使用率=在职工程人员人数/可认列收入人月数

净收入= 合约收入+内包收入-过手

销售费用=销售人员费用 +售前支持费用

2.财务管理报表设计原则

事业处的财务计分卡有三项指标,分别是净收入、毛利率和毛利。事业处在战略组织上由其负责的各种类型业务线组成部门组成,因而实际上影响以上指标的是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绩效会影响净收入、毛利率和毛利,而生产部门的绩效会影响毛利和毛利率。影响销售部门绩效有两个核心指标,分别是净收入和销售费用,其中,销售费用可以分成销售人员费用和售前支持费用。影响生产部门绩效的核心指标包括项目费用和生产的支持费用。图4更为形象的表现了这一设计原则。

3.如何解读BD3 ITO业务线一季度管理报表

从该报表当月的数据来看,ITO业务线的人员使用率稍高于预期的人员使用率;净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基本与预算相符,而总销售费用高于其预算23%,大大超出了预算;3月的实际毛利高出预算5%,实际毛利率高出预算2%,均超额完成了预算计划。

从季度累计数据来看,第一季度的人员使用率比预期人员使用率较高,实际累计净收入较大高出预算,销售总成本超出预算11%,大大超出预算,主营业务成本基本符合预算金额,本季度实际毛利和毛利率分别高于预算20%和14%,超额完成了预算要求。

总体来说,本季度BD3 ITO业务线的绩效状况较好,净收入和毛利都较大超过预算,但仍应关注以下三点内容:(1)公司的人员使用率过高(高于90%)。这可以从生产支持费用过低上得到印证,实际上,生产支持费用过低其中一点原因就是人员的使用率过高,因而对于该问题,公司关注的重点应放在是否需要增加新的公司人员上。(2)销售费用超出预算,应加强交际费用的控制。(3)销售总成本中的售前支持费用过高,应该关注是否为有效支出,能否引起公司后续排程的增加。

四、纬创软件财务管理报表改进方案

从财务管理的战略角度来说,企业的长期经营看毛利,短期经营看费用。财务管理报表所反应的实际情况通常滞后于决策3~4个月,也就是说,它是管理者根据前3-4个月前的情况所作决策的后果。因而管理报表的数据是否准确对管理者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从管理报表能否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经营的毛利和毛利率的角度出发,对纬创软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报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其事业单位的意见,提出如下三方面改进措施。

(一)对净收入指标的改进:营业税的处理

纬创软件的客户遍及全球,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易习惯的差异,对合同中所涉及的金额是含税还是不含税的处理方式有很大差别。比如,在日本本地签订的合约,通常不包含税金;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签订的合约,通常使用含税金额;而在台湾签订的合约涉及的金额是否含税,视具体情况而定。另一方面,纬创软件的生产是在全球进行的,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水平和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各有差异。我们了解到,在收入的认列过程中,由于纬创软件没有考虑这些差异,直接把合同所涉及的金额列为收入,造成了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的困惑。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是,在净收入下增加税收(Tax)这一栏,将含税收入中的税金部分剔除。这样做法的好处是,第一,业务部门对收入的认列完全一致;第二,毛利和毛利率可以更为准确的反映。

(二)对净收入指标的改进:汇率的处理

纬创在帐务处理上采取国际会计准则。其收入的认列采取完工比例法,即根据客户确认的项目进度每月等比例认列其收入。纬创的收入包括日元、人民币、美元、欧元和台币等。由于公司的财务管理报表是以台币为本位币,所以在财务处理上会存在汇差的问题。

纬创在汇率的处理上有三个概念:(1)本年度的标准汇率(Standard Currency Exchange Rate),这个汇率在年初时由纬创集团制定。(2)当月的预期汇率(Booking Currency Exchange Rate),一般指当月第一天的汇率,由纬创集团给出。 (3)到帐当天的实际汇率

纬创软件的事业部门每月根据标准汇率认列收入,这时候财务系统反映的科目是应计收入;财务部门开列发票后,开列发票的这部分应计收入在系统中就变成了发票收入(在财务上反映为应收账款),财务部门会根据当月的预期汇率对收入进行第一次调整;收到钱之后,财务部门会根据当天的实际汇率对收入进行第二次调整。

在对收入处理的问题上,由于收入是由业务部门认列的,而调汇是由会计部门来完成,这导致公司每月对事业单位所制定的管理报表的收入部分经常与管理者的预期不符。事实上,汇率的变化对业务部门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业务部门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在净收入下增加汇率调整项(Currency Adjust)这一栏。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第一,财务部门不需要调整收入,只需把由于汇率变化产生的差异额放到这一栏下便可,第二,管理者的疑虑得到解决,公司的管理意图也得到了贯彻。

(三)对毛利指标的改进:SITE费用分摊

从事业部门的管理报表中可以看出,分支机构为支持营业部门而发生的费用没有被分摊。由于纬创是跨国际经营的,因而每个site的支持费用有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相应的支持要求也不同。比如说,TCS业务不需要办公室。如果不能把这些服务所需的支持费用作精确分摊,那么对每种服务毛利率的计算基本上也不准,这一点显然需要改进。

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将每个site的支持费用精确的分摊到BD的每一条业务线中,即在管理报表中增加分摊费用(Sharing Cost)这一栏。至于费用如何分摊,这里不再详细叙述。

修改后事业单位管理报表见表5。

五、结语

本文从整体上介绍了纬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管理会计报表。从财务管理的战略角度来说,企业的长期经营看毛利,企业的短期经营看费用。本文仅从如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毛利率出发,对纬创软件事业部门的财务管理会计报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事实上,从费用方面出发来进行财务管理报表的改进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按照公司特点对费用进行准确的归属和分类,直接影响到公司在短期经营中对费用的控制和短期经营决策,这将是后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戴维・帕门特.王世权,杨斌,张倩等译.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4~82

[2]卡普兰,诺顿.刘俊勇等译.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32

[3]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25~50

[4]L.Meulbroek.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2(winter):56~70

it项目汇报范文3

一、BR公司与项目简述

BR公司是广东省很有影响力的汽车金融公司,主营业务是向汽车消费者与分销商提供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为了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纷纷进行了信息化建设,BR公司也不例外,当前公司几乎所有业务都是通过IT系统完成的。金融业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且金融机构本身又有不同的经营侧重点,所以,在开发业务系统的时候,几乎都是定制的。也就是软件开发者直接与金融机构沟通,金融机构提出系统的功能要求,软件开发者因应客户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制软件系统。笔者归纳了BR公司实施软件项目的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

(1)业务流程:软件项目不管是关键业务系统或者辅助系统,都是以业务为基础的,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各部门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的需要提出业务流程,从而实现系统业务的信息化管理。(2)管理规范:BR公司建立了完整全面的管理规范,具体有:文档规范、源代码规范、程序接口规范、测试规范、应用规范等。项目实施的时候,不管源系统提出了何种需求,都需要根据公司的管理规范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以文档形式输出。(3)组织结构复杂:BR公司将一切项目都交由IT部负责,不过,需求是由各业务部门发起的。因为BR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很多,所以造成了信息传输受阻。为了使信息流通变得顺畅,又额外添加了很多其他人员,导致原本很简单的信息交流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困难。(4)团队合作: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需要进行多向、多次的沟通。需求环节,要与客户沟通,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开发环节,要与开发外包商、用户沟通,从而确定系统需要的各项模块与数据处理能力。因为项目都拥有特殊性,所以自然离不开与其它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测试环节,要与测试团队共同完成测试过程。所以,只有不同团队之间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项目的所有功能。(5)成果检验:项目完成之后,自然要检验输出的成果。这里的成果不单是指项目部分,同时也包括那些公司相关管理规范要求的成果。因此,检验项目成果不光是针对IT部门的,公司其它的业务部门也包括在内。

图1 BR公司软件项目基本特征

通过上述总结的特征发现,针对金融软件进行的项目管理与其它项目管理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基本上也是需求分析、系统开发,功能测试、实际应用等几个步骤。只不过,金融软件项目在安全性方面比其它项目要求很多高,而且对系统的协同程度也有很高要求。另外,金融软件项目的负责人往往比其它项目多,人员的范畴也更广,不但包括软件方面设计与开发经理,还包括了其它金融业务的负责经理等。

二、BR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越来越多金融新业务的产生,BR公司对IT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信息系统不但能够有效推动业务创新,还能进行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是保证金融业务开展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工具。所以,信息系统对BR公司运营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性有着重要的稳定与保障作用。不过,具体到防控系统风险的时候,则需要借助现代的方法以及手段,尽量将风险管理细化再细化,这就要求服务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了保证BR公司可以成功实施IT项目,作者为其建设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体见图2。

(1)管理环境:这里的环境可以分为外部以及内部两类,风险管理环境是公司后续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石。(2)确定管理制度:必须确定具有可行性与可执行性的风险管理制度,IT项目必须把风险管理渗透至项目的所有环节中,借助预设各个环节的风险承受极值,确定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规范风险管理行为。(3)风险识别:一旦项目正式开始,BR公司必须时刻监控项目进展是否发生了变化、行业环境是否发生了大趋势上的改变,并及时检验是否各项风险管理工作都实现了预期效果。(4)风险评估:通常分为定性以及定量两种,为了提升评估的可比性以及科学性,作者建议BR公司多使用量化方法,因为其可以直接衡量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情况,还能将各种风险按照强度排序,从而提升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性。(5)风险定价:针对所有情况必须制定针对性的定价策略。适合的定价估测是以当前掌握的信息为基础,经过科学审慎的权衡之后制定的。部分估测是基于成本关系的,部分是基于成本模型的,不过,最终结果都是要得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结果。(6)内部控制:内控机制下应制定完善的实施风险防控体系,从而第一时间找出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方案,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控制。(7)数据处理与反馈:通过风险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处理相关风险数据,将系统信息分类存储起来,并对数据中显示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估与反馈。(8)持续完善:主要基于PDCA思想,核查各个环节的整体完善收效。

图2 BR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图

三、BR风险管理具体流程

(一)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从组织结构方面来讲,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并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准确定位IT风险管理在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中的位置;从政策方面来讲,把信息技术风险列为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流程方面来讲,由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全权负责IT风险管理工作,并同时向主管以及首席风险官汇报工作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进而实现流程的优化。如图3所示:

图3 BR公司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首先,董事会的管理责任:(1)审议并决策信息化管理方案,确保其和公司的发展战略保持统一,评价IT管理能力以及公司其它部门的配合能力,防控因为信息安全而导致的风险事故;(2)重点关注那些会对公司运营产生深远影响的信息安全风险,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指导意见,保证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性;(3)组建信息系统管理机构,成员主要由公司的管理层、IT部门负责人以及外部专业人士构成,全权负责监控公司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定期汇总为风险监测报告提交给董事会,同时综合评价公司IT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与效率。其次,设置专门的首席信息官(CIO)管理职位,负责向董事会汇报公司当前的IT管理情况,同时负责制定公司的信息系统管理政策,具体责任有:(1)制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公司各类软件开发的战略安排,基于公司的运营状况,制定适合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划;(2)管理信息技术部,全权负责信息技术部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部门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流程的完善、内控机制的制定等责任;(3)保证进行的IT系统风险防控工作有效,并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最后,成立后续完善科统一管理公司IT系统以及其它业务流程管理,同时向上级主管机构汇报当前IT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进程;负责IT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同时保证其在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的实效性,并给出针对性的工作开展意见,严格规范 系统使用人员的操作行为;评测IT系统的安全性。

(二)制定项目风险管理整体规划 具体为:(1)选择管理过程以及手段。在制定规划之前公司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过程,并考察各个节点的有效性,从而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序;然后,根据管理过程选择具体的风险数据处理手段。(2)构建风险初始化量表。只有准确定位需要应对的风险,才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划。因此,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BR公司应该构建风险初始化量表,并将其作为接下来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引。(3)组建风险管理专业队伍。BR公司需要将风险管理专业队伍的组建作为重点工作来做,IRM队伍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门与流程环节,他们在公司中都有自己的岗位,风险管理是临时性的工作安排。如果工作的重要性很大,那么就需要安排公司的领导层成员负责管理,从而实现对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所有队伍都必须有一个合资格的领袖,IRM队伍也一样,BR公司应安排合适人选管理这支队伍,并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实施。(4)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必须仔细分析公司列出的风险清单,并针对每种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同时密切跟踪风险的变动情况;也要做好应急准备,从而能在风险爆发的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应对。(5)选择风险衡量指标。为了便于管理风险,BR公司应该将每种风险都进行量化处理,这就需要选择具体的指标。一旦指标变得越来越显著,那么就代表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很高。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密切留意这些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变动情况采取应对措施。(6)定期报告风险管理工作进展。为了提升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率,BR公司必须建立定期报告风险管理工作进展的制度,从而根据进展情况对后续工作安排进行相应的改变与调整,保证IT系统风险可控。项目的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三)识别项目风险 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始环节就是要识别出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对于BR公司而言,识别过程应为:(1)明确目标。按照项目管理理论以及规则,项目的负责经理与发起人应该共同确定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范畴以及核心,同时明确风险识别的最终目标。IT项目如果处于不同的阶段,那么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会有很大区别,相应的识别目标也有所差异。(2)明确各岗位责任。项目经理不光要了解项目的进展与内容,还应对项目组所有岗位的员工情况了如指掌,明确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责任、可以为风险识别提供的数据等。项目经理在安排项目小组的时候,应重视人员选择的合理性,综合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并了解他们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另外,项目组成员还应该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及时分享工作中的经验、提出遇到的问题,从而发挥项目组人员的集体智慧,奠定项目风险识别工作的人员基础。(3)采集资料。识别项目风险当然需要进行资料的采集,具体资料有:IT项目架构说明、使用说明、操作说明、环境影响、资产组织等。这里面:IT项目架构说明在项目合同书中有详细说明,如果需要更加细节的内容也可以将客户需求汇总表作为参考;环境影响与资产组织能够在项目计划中获得。识别IT项目风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的是,多参考以往类似项目的成败之处,从而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4)选择技术手段。选择风险识别技术手段最重要的参考就是项目特点,并没有哪个方法是具有绝对优势的,针对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最佳方法,因此,项目经理在选择的时候,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风险识别技术手段。如图4所示:

(四)控制项目风险措施 具体为:(1)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BR公司应该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并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要让员工明白,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到处都存在着风险,如果控制好风险,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运营的安全性;但如果没有控制好风险,则可能会严重威胁到公司的运营,以此为基础,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氛围。同时,BR公司还应该积极制定相关制度,从而规范各项风险工作。(2)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BR公司应多安排风险管理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同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风险管理以及应对能力,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项目的所有环节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控制工作是否到位和公司的实际管理水平之间有很大关系,BR公司同时还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3)完善项目信息公布流程。BR公司应不断完善内部的项目信息公布流程,让项目相关人员了解各项项目信息,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安排,这样也能提升相关人员对项目风险的防控意识。(4)重点做好风险的事前预防。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时候,BR公司应该在源头上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在风险还处于萌芽的时候将其清除,这样不但能使后续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还能降低公司的项目风险管理成本。

综上所述,进行IT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只靠单一的技术或者手段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结合多种技术以及手段,并辅助以现代的管理方法、完善的制度等,才能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应该从宏观角度以整体的思想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构建浓厚的内部风险管理氛围,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明确管理目标,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构建科学严谨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体系;完善评估风险的技术手段;总结风险管理经验,建立风险管理专门档案;由后续完善科负责提升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制定风险管理工作定期报告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广艳、黄保海:《软件项目风险优化控制方法研究》,《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鄢超、薛质:《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项目管理技术》2009年第11期。

[3]王财:《中小型软件项目的风险控制及管理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8期。

it项目汇报范文4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it项目汇报范文5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中国50家左右系族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形成的或在产业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如“普天系”、“华润系”、“上实系”、“远大系”等,这种系族企业一般不介入二级市场操作,以实业经营为主导;第二种是财务投资形成的,以资本运作为主业,一般也不介入二级市场或介入二级市场较浅,如“华源系”、“格林柯尔系”;第三种是以资本运作为主业,积极介入二级市场炒作,实业为资本运作服务,这类系族企业构成了中国系族的主体,包括大部分已经崩盘的系族企业,如“德隆系”、“鸿仪系”、“朝华系”、“托普系”等,还包括很多如今仍健在的系,如“银河科技系”、“国防科大系”、“明天系”等。由于第三类系族公司是造系主体,而这类公司的前途与股指休戚相关,因为其主要资产是证券投资资产(当然主要体现在账外),四年半的熊市导致这些系类公司体外证券投资资产大幅缩水,使得这些系类公司不得不通过转移资金、违规担保等方式维系资金链条,但巨额的炒股窟窿终究无法掩盖,最终只能崩盘。

德隆系之流本质是炒股的,或者称之为资本玩家,发展实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融资,最大的失败就是炒股失败,其他一切都是表象,如所谓的行业整合等,那只是现代金融骗子发明的最新道具。有些文章分析其“短融长投”等财务缺陷其实要么是有心,要么就是极端。四年半熊市注定了资本玩家的悲剧下场。德隆也算是一个行业投机失败者,选择了一个亏损累累的行业(股市)进行集中投资。当然,在后期的行业整合中行业选择定位于传统的机电产业也是失败的,没有转向垄断性资源产业或房地产业,使之无法从后期的经营现金流中弥补炒股形成的巨额财务窟窿。二级市场的崩盘是熊市下这些系主们必然的下场,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第三类系族上市公司的成败与股市高度正相关。股市景气,可能就是一只又一只的东方电子,通过炒股收益粉饰会计报表,真金白银人为虚构绩优高成长的蓝畴股形象;而一旦股市不景气,导致资金从上市公司流入股市,而不是从股市流入上市公司,如此上市公司不断被掏空。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1400多家上市公司,至今有300家因股市不景气而被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掏空或存在巨额潜亏。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是,上市公司的现金舞弊泛滥成灾。根据我们的研究,至少有200家上市公司存在现金陷阱,其具体表现为虚构现金、隐瞒现金受限事实及伪造现金流等。目前一些上市公司早已空心化,可为了护盘或保壳的需要,仍需要做出盈利甚至绩优的形象,但造假成本是很高的,仅长期造假所需额外支付的税费就无法承受。一些公司为了规避虚假税负,直接虚构非应税收入,导致造假破绽百出。如果说“银广夏”事件之前,一些上市公司造假还羞羞答答,那么最近一些上市公司的造假就如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一样毫无忌惮,就像一个上了毒瘾的家伙连老娘都抢。当然这些公司最终难逃法网,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愿意灯蝇扑火呢?那是因为他们染上了“赌瘾”,炒股如赌。一些资本玩家早已堕落成赌徒,却往往带着企业家的面具,甚至是扭亏明星的面具。本文给读者展现的是即将崩塌的两张戏台:升汇系和明天系。

例一:升汇系陷阱逆流而动,占款掏空、造系两不误

2005年10月13日,新乡化纤(000949)公告,控股股东白鹭集团将所持7951.5210万股股权转让给升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每股转让价为3.2072元,转让总价高达2.55亿元,转让完成后,升汇集团成为新乡化纤第三大股东。而就在2005年9月,升汇刚刚入股锦化氯碱(000818)的控股股东锦化集团。在入股新乡化纤之后,升汇集团控股和参股的上市公司达到三家,分别为丹东化纤(000498)、锦化氯碱和新乡化纤。此外,升汇还受托管理三板上市公司九州1(400019)。新乡化纤和丹东化纤都是特种化纤中的龙头企业,两家合并后占国内市场35%以上份额。锦化氯碱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化工龙头企业。一时间,升汇系为国人所瞩目。让我们掀起升汇系的神秘面纱,透视其拆东墙补西墙、掏空上市公司的“绝技”!

新乡化纤、锦化氯碱、丹东化纤资产总额分别为33亿、33亿和22亿。除此之外,升汇集团旗下还拥有众多的非上市资产,升汇系控制资产总额已大大超过100亿元。而在3年前,升汇根本就是一个无名小卒。笔者在福州第一次听到升汇这家公司是听说他要入主九州股份,当时根本就认为这是一场闹剧。想不到三年后这家公司竟然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且当家人陈泳妃还是一位女性。在为福建能出这么一位大鳄级人物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又不免产生疑虑。陈巨星出身于福建三明这个山沟沟里,1998年并购当地一家破产的小纺织厂,2001年刚在资本市场露面时实力也非常一般,九州股份这个烂摊子连资本巨骗陈氏兄弟(陈克根、陈克恩,臭名昭著的神龙系控制人)都不要,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油水,升汇却“大胆”入主了。3年后,乾坤大转移,升汇集团竟然有32.8亿元净资产,而且相继控制或参股了三家都是行业巨头的上市公司。与顾雏军、唐万新一样,升汇集团是靠并购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些资本运作高手都是扭亏明星。再烂的企业到陈泳妃手上都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事实果真如此吗?

1998年,陈氏兄弟控制的神龙系收购第一家上市公司福建福联时,陈泳妃还在福建的穷山沟里。7年过去了,陈氏兄弟因福建福联严重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宣布为证券市场禁入者。7年来,尽管神龙也曾将触角伸到省外,也在湖北麻城收购了一些纺织国企,但规模与升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升汇可是异地并购了三家行业巨头的上市公司。非常巧合的是神龙、升汇在省外收购的都是纺织类资产,神龙当家花旦福建福联(后名神龙发展、闽越花雕)主业也是纺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升汇如今成为资本市场当红巨星,而神龙如今是条恐龙,唯恐避之不及。闽越花雕甚至连独立董事都找不到,最后找了一个很小的事务所的一个部门经理出任,真是令人感慨万千。不只是陈氏兄弟,造假是福建民企上市公司最大的财务特征,这位陈女士能出淤泥而不染吗?毫无疑问,升汇目前是福建最大的民企,32亿净资产相信在全国也排名前列,而这32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此,笔者打开了丹东化纤(000498)财报,第一感觉就怀疑该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

升汇2003年入主丹东化纤后立即扭亏为盈,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4973万元、4644万元、1106万元,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分别为1769万元、20563万元、5834万元,投资性现金净流量分别为-8854万元、-2212万元、1216万元,筹资性现金净现金分别为10393万元、-5957万元、-12916万元,现金净流入分别为3328万元、12494万元、-5866万元。截至2005年6月30日,丹东化纤货币资金余额是66715万元,其中银行存款34532万元、其他货币资金32183万元。2003年、200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分别是55763万元、73373万元,而该公司2003年、2004年营业收入分别是73466万元和84435万元。2005年上半年只有33444万元主营收入,而预付账款高达24050万元。笔者可以断言,丹东化纤有5亿元左右资金被陈泳妃占用,笔者呼吁请证监会尽快立案调查!否则,丹东化纤将颗粒无收,丹东化纤面临被掏空的危险。

再看即将入主的锦化氯碱(000818)也涉嫌虚构存款。该公司2005年半年报称货币资金余额45057万元,其中有14400万元是定期存款。查遍该年报没有发现此笔存款已作质押,这也是非常可疑的征兆。升汇入主锦化氯碱也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在此不久前,升汇集团的CEO梁健曾经对媒体表示:“升汇的思路很清楚,只做纺织业,而且只做纺纱以上部分的产业链。”监管部门应尽快查处锦化氯碱虚假报表问题,就从这14400万元定期存款入手。我们在此立此存照,三年之内,升汇系上市公司的股民、所在地政府一定为会升汇今天的掏空买单!

例二:明天系西墙未补,东窗事发

与德隆系齐名的明天系最近也传出资金链绷紧的传闻。明天系实际控制人是肖建华,其核心企业是明天控股。据该公司网站介绍:明天控股有限公司是以IT行业为龙头,基础工业为后盾,产品开发和资本运作为两翼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现有20多个高科技控股公司,其中六家为大型上市公司。公认与明天系有染的上市公司有华资实业(600191.SH)、明天科技(600091.SH)、宝商集团(000796.SZ)、爱使股份(600652.SH)、西水股份(600291.SH)。

最近笔者曾撰文质疑明天系的高现金陷阱。2005年半年报披露,明天科技有9.29亿元现金,华资实业5.60亿元现金,爱使股份10.30亿元现金,而三家公司总资产分别为29.37亿元、23.12亿元、32.22亿元。众所周知,明天系掌门人是资本运作起家,如今旗下上市公司有如此巨额现金令人生疑。尽管煤炭投资收益明显,但却不足以支撑整个系的现金需求,而肖建华等资本运作高手对现金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为这几年熊市使大多数的同类资金链断裂。在这种背景下,明天系居然手握25亿现金岂不令人生疑。在这巨额现金的背后怀疑又是一家家的金花股份(金花股份最近承认虚构巨额现金、隐瞒巨额账外借款)。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明天科技2005年第三季报显示其货币资金余额增加至16.79亿元。据该公司三季报称“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5.81亿元,但查遍所有的公开信息,无法知道这笔巨额资金的来龙去脉。明天科技称货币资金是公司在建项目的专项建设资金和必要的生产流动资金,而明天科技截至第三季度共实现收入5.11亿元,资金负债率尽管不高,但也有55%,欠银行贷款14亿多元(包括应付票据3亿元),海吉氯碱项目一期总投资也只有17亿元,明天科技为何要一次性准备如此巨额的现金呢?实际上,半年报并没有海吉氯碱项目,资金余额也高达9.29亿元,因此,我们怀疑这笔巨额现金涉嫌虚构或早已设定质押。

与此同时,媒体曝出明天系掏空浙江金融租赁公司的丑闻。《财经时报》从多个信息来源获悉,作为融资租赁的“旗舰”――浙江金融租赁公司的股权已于12月1日被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融)购买,交易过渡期为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华融将如何处置这笔资产目前还不得而知。据悉,被接管的主要原因是“假租赁、真圈钱”,浙租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为股东圈钱逾20亿元。浙租90%以上股权归“明天系”所有。

但明天科技在回答投资者询问时竟称:以上报道属小报消息。目前,公司一切正常。如果有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意向,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按合法程序进行信息披露。《财经时报》是小报吗?明天科技为何不发正式的澄清公告?

众所周知,这些民企资金一般实行集中管理制度,系下个别公司发生财务危机基本意味着整个集团陷入危机,一个系内的公司对其他公司承担不仅仅是“连带责任”,而是“共同责任”,也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笔者对明天系旗下其他上市公司的资产安全深表疑虑。明天系称公司确立了“稳步夯实传统业务,充分运用资本杠杆,积极拓展高新产业”的发展战略,但德隆、格林柯尔等实践说明了这种战略行不通。明天系入主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后,引进了IT产业。 IT产业是明天集团的支柱产业,可明天系的IT产业犹如托普的IT产业,在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没有任何品牌产品;而且整个IT业竞争都非常剧烈,利润非常微薄。从事软件开发、软硬件销售的明天系IT产业的业绩是否如其公开信息中所宣称的,一直令笔者怀疑其IT产业业绩严重注水。如果支柱产业是假的,明天系实业还能弥补资本市场的窟窿吗?投资山东能源的两个煤矿赚了几个亿,但能弥补传统产业、IT产业存在的巨额亏损吗?实际上,明天系一直被市场公认为神秘操盘机构之一,发展IT产业的背后是一系列的财务骗局,炒股是肖建华的专业所长。IT概念早已不流行了,最有代表性的软件股挖下去都是水,更何况名不见经传的明天系IT产业?明天系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与其金融链没有断有密切关系,因为金融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据媒体调查,明天系金融链包括:

参股、控股的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温州市商业银行、宝鸡商业银行、包头市商业银行 ;

参股、控股的证券公司:长财证券、新时代证券、恒泰证券、北京证券(未完成);

参股、控股的其他金融机构:包头市大众城市信用社、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

it项目汇报范文6

关键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定标

通货膨胀定标(IT inflation targeting)是20世纪90年代由新西兰储备银行首先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新框架。IT在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框架,直接以通货膨胀(最终目标)取代中间目标。由于IT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适应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与证实,因而日益成为当今货币政策的主流框架。

一、IT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IT是一种从“试错(trial-and-error)”实践中产生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IT先有实践,后有理论。

1?IT的定义。

最早对IT下定义的是leiderman和Svensson(1995),他们对当时加拿大、芬兰、新西兰、瑞典、英国等采取IT国家与美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等非采取IT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后来,经过Bernanke,Laubach和Mishkin等学者的研究、概括和提炼,形成了IT的两种定义:框架性定义和规则性定义。

框架性定义的倡导者从货币政策实践的角度来强调IT的特征,他们把IT看作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因此Kuttner(2004)也把它称为“实践性定义”。IT的框架性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货币当局公开声明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不一定是唯一目标)是价格稳定。二是货币当局应该公布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作为价格稳定的标准,当实际值与目标值偏离时,通常还规定应该重新实现目标的时间。三是货币政策应该高度透明。中央银行通常定期发表关于经济形势和通货膨胀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产出增长等宏观变量的趋势分析和预测。四是某种形式的货币政策责任机制。当没有实现通胀目标时,通常要求中央银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公开发表解释或向政府提交公开信。

规则性定义的倡导者认为IT代表一种规则,即一种行为或行动的规定指南。最简单的IT规则性定义可概括为:货币当局明确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率作为未来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同时,中央银行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如果预测值大于目标值,则提高利率;如果预测值小于目标值,则降低利率;如果预测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货币政策保持不变。正因为如此,IT又被Svensson (1997)称为通货膨胀预测定标(inflation forecast targeting)。

值得指出的是,从框架性定义与规则性定义的内容来看,两种定义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不存在对立,关键在于前者强调IT是一种货币政策的新框架,而后者认为IT体现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规则。

2?IT可实现的目标。

政府、中央银行或两者联合公开宣告中央银行将努力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或接近)某个规定数值内是IT的核心支柱。在这一核心支柱下,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公开承诺和中央银行对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制度构成了IT另外两个支柱。

IT可实现的主要目标如下:

(1)增加了政策的连贯性,使“相机抉择”有所限制的同时,仍有相当的灵活性,有利于实现“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 discretion)”( Bernanke和Mishkin,1997)。如果能够对未来通货膨胀进行有效预测,货币政策的操作原则将非常简单和直观:当预测值与目标值相一致,说明货币政策是适当的;当预测值高于(或低于)目标值,则说明货币政策应该紧缩(或放松)。

(2)有效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与责任制。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大大增强。同时,由于目标的简单明了,则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增加了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另外,由于目标容易检测,因此有效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责任,即使实行“相机抉择”也不会因此影响中央银行的可信度。

(3)作为一个名义锚(nominal anchor),能够较好地引导公众预期,有效地改善经济的运行环境。IT作为一个名义锚突破了传统中间目标理论的三个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能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机会主义”动机及来自于政府实施膨胀性货币政策的压力加以约束,中央银行也因此能够以此来锁定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二、IT的实践特征总结

最早采取IT的国家是新西兰。《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政策目标协议(PTA  Policy Targets Agreement)1990-03》在IT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两者标志着IT的正式诞生,新西兰储备银行也因此闻名于世。《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PTA1990-03》规定了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同时公布了一个明确的数值化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价格稳定的标准。

在新西兰实行IT之后,智利(1990)、加拿大(1991)相继决定实行IT,并很快为英国、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所采纳。到目前为止,全球实行通货膨胀定标的国家共有21个。

IT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3月新西兰实行IT开始到1994年11月西班牙实行IT为止。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9个,其中7个为工业化国家(除智利、以色列外)。第二阶段从1998年4月捷克实行IT开始到2002年2月菲律宾实行IT为止。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15个,其中11个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自此之后至今还没有出现新的IT国家。IT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没有完全定型,但己经显示出一些实践特征(Kuttner,2004)。

1?IT的目标特征。

(1)最终目标。绝大部分IT国家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都包括了“价格稳定”这一核心内容,如加拿大为“稳定、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挪威为“实现政府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除价格稳定之外,墨西哥、冰岛、巴西、南非等国家还包括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智利、挪威、墨西哥、冰岛等国家包括维护支付体系的功能,澳大利亚、挪威和菲律宾等国包括经济增长。

(2)IT定标的价格指数。在IT框架中,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用来定标的价格指数一般为CPI或 HCPI (Headline or Harmonized CPI),只有少数几个IT国家(加拿大、韩国、泰国、南非、挪威等)选择了CCPI (Core CPI)。

(3)区间目标与点目标的选择。大多数IT国家选择一个合理的定标区间,只有英国、挪威、哥伦比亚等少数国家选择一个明确的点目标。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区间一般选择在1-3%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则在2-6%之间。但即便是选择了一个区间,许多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倾向以点为主。

(4)实现目标值的时间跨度(horizon)。时间跨度选择有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在IT实施初期,许多中央银行选择在1年左右。在初始通货膨胀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还选择了多年目标以增强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时间跨度为不确定, 秘鲁、捷克、哥伦比亚等选择为1年,瑞士选择为3年,挪威选择为1-3年。

(5)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只有加拿大、捷克、新西兰、南非、瑞士等5个国家有正式的例外条款。该条款的内容主要是当经济受到非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冲击时(如汇率、石油价格、贸易条件等冲击),通货膨胀目标应该进行重新设定。

CCPI、区间目标、时间跨度、例外条款等几种方法都是货币政策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技术,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替代性。从实践来看,如果采用CCPI,就可以不用例外条款;如果采用区间目标,时间跨度就可以相对短些。

2?IT的制度特征。

(1)独立性。所有实行IT的国家都有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独立性,但澳大利亚、智利、挪威、新西兰、泰国、韩国、英国等8个国家规定政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干预中央银行工具的选择。在目标独立性上不同国家差异较大,捷克、匈牙利、瑞典、瑞士等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有完全的目标设定权,挪威和英国的中央银行完全没有目标设定权,同时,大多数国家的目标设定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共同完成,个别国家还由政府和中央银行联合公布(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

(2)透明度。绝大多数IT国家的中央银行(除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瑞士4 个国家外)都发表《通货膨胀报告》,即使不发表《通货膨胀报告》,中央银行通常也有《货币政策报告》或《货币政策声明》之类的材料公诸于众。大多数国家(13个)不公开决策的会议记录,但英国、瑞典、韩国、波兰、捷克、智利、巴西等7个国家公开会议记录,公开时间从几天到几月不等,其中巴西在会议后8天就公布投票情况,韩国则在3个月以后公开。

(3)决策和责任。从决策过程看,大多数中央银行采用货币政策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集体投票表决的形式作出决策,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泰国等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一致同意的决策方式,只有新西兰和以色列的货币政策决策由行长个人决定。一旦通货膨胀目标没有实现,英国、瑞典、波兰、菲律宾、新西兰、挪威、以色列、冰岛、巴西等9个国家要求中央银行发表一份公开信,解释通货膨胀率偏离目标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作出说明。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捷克、匈牙利、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菲律宾、瑞典、韩国、英国等15个国家对通货膨胀目标有国会听证的要求。

(4)分析与预测。较高的分析与预测水平,特别是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测水平,是实行 IT时对中央银行最突出、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行IT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中央银行一般还对GDP增长率、产出缺口等指标进行预测。除了中央银行官方预测外,绝大多数实行IT国家也公布非官方预测,如基于市场调查的预测和基于资产市场价格的预测等。在预测时,对利率变化的不同假定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利率不变假定是最简单的假定,市场利率假定和内生利率假定则相对比较复杂。在预测技术上,很多国家采用了扇形图技术,即对不确定性往往用可信区间的形式加以处理,目前,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捷克、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挪威、秘鲁、菲律宾、瑞典、韩国、南非、泰国、英国等15个国家在预测通货膨胀时采用扇形图;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捷克、挪威、泰国、英国等7个国家对GDP增长的预测也用扇形图;只有哥伦比亚采用扇形图预测产出缺口。

 

三、对IT实践效果的评价

IT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IT的目标效果(target effect),指实行IT以后,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的差异大小;二是宏观效果(macroeconomic effect),指实行IT以后,各宏观经济变量特别是通货膨胀率、利率和产出等宏观变量特征的变化,其中利率的变化有时也被认为就是中央银行的行为变化。后者是评价IT实践价值的关键。

关于IT的宏观效果,学术界有“相关论”与“无关论”之争。发生争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90年代中期,IT国家数量较少且时间较短,可以用于实证的数据较少;二是由于90年代低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比较研究;三与非IT国家相比,IT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宏观经济表现都不是很理想,对IT的作用也难下定论。

Ammer,Freeman和Freeman,Willis1995年使用的VAR(value at risk)模型是“相关论”最早的实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采取IT后,通货膨胀下降得比预计的要显著,这表明IT是很有效果的;同时长期利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IT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但这种效应并不长久。

Mishkin 和 Posen (1997)概括了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的IT经验,对CCPI、GDP增长、短期中央银行利率的VAR作出了估计。他们证实,在这几个国家实行IT以前,通货膨胀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控制,IT有锁定(lock-in)已取得利益的作用。同时,通过动态模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这几个国家在开始实施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之时就实行IT框架,通货膨胀和利率都能够实现明显下降,但产出情况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

Debelle (1997)分析了七个国家(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加上芬兰、瑞典、澳大利亚、西班牙)的IT经验,发现在这七个国家通货膨胀和长期利率下降的同时,失业率在上升,说明实行IT并非没有成本。

Bernanke,Laubach和Mishkin (1999) 发现,率先实行IT的少数几个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成本并没有明显减少,但IT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有助于锁定反通货膨胀的利益,特别是当面临通货膨胀冲击时。英国和瑞典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 Exchange Rate Mechanism)和加拿大实行商品和服务税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公开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被“锚住”,货币政策有了明确的方向。

 

Corbo,Moreno 和Schmidit-Hebbbel (2001) 指出,实行IT以后,损失率和产出波动率明显下降。IT强化了通货膨胀前瞻性预期的作用,因此减少了通货膨胀的惯性,IT国家的可信度逐步确立。但IT国家与非IT国家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的回避性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整个90年代的利率变动比所预计的要小得多。

Neumann 和Hagen(2002)的实证表明IT与宏观经济表现的改善是相关的。实行IT不仅降低了通货膨胀的水平,而且减少了通货膨胀和利率的波动性,中央银行可以较好地应对和处理外部冲击, IT改进了中央银行的行为,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降低了通货膨胀的预期。

总的来看,绝大多数支持IT的学者持相关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实行了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大大增加,在实现价格稳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Ball和Sheridan(2003),Willard(2006)是无关论的主要代表。他们认为虽然与美国、欧元区国家相比,实行IT国家的初始条件并不是很好,IT国家的改进较大(通货膨胀水平和惯性的下降)。但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宏观经济有稳定的收敛性(convergence),并不是由于实行了IT。

应该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IT对宏观经济产生危害的任何证据,因此理论和实践双方对IT大多持肯定态度。即使是无关论者也认为,IT可能有一些还没有被发现的优点。货币-[飞诺网FENO.CN]

四、IT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前提

 

由于第一阶段实施IT的国家多数是工业化国家,因此一般认为IT的有效实施应该有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环境。如Masson, Savastano和Sharma (1997),Debelle, Masson和Savastano(1998)就认为,IT需要相当严格的技术条件和制度保障,这些都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具备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至少在近期内还不可能通过实行IT来改善货币政策。他们认为,IT实施的前提包括:一是中央银行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按照Fischer和Debelle(1994)的说法,虽不必有目标独立性,但至少应该有工具独立性。二是货币当局没有对其它名义变量(如工资、名义汇率)水平和路径的承诺。除以上两个基本前提外,一个国家还必须有技术能力和体制条件运用模型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并对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估计。

但第二阶段实施IT国家的实践却反驳了上述观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突破了IT实施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环境这一认识上的框框,在并不具备这些所谓前提的条件下宣布实行IT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Carare,Schaechter和Stone (2002)在发展中国家IT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IT框架的初始条件:一是确立一个控制通货膨胀目标的任务和中央银行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责任;二是确保通货膨胀目标不被其它目标所主导;三是要具备一个完善和稳定的金融体系;四是要有一套适合的政策工具。但这些初始条件并不是“严格”前提,缺少其中的某些条件并不意味着不能实施IT,从实践来看,在一些条件并不完全满足的国家中,IT仍能够运行得相当好。

IMF在2005年对发展中国家实施IT的前提进行了概括,并对IT的前提问题作出了定量分析(IMF,2005)。

IMF把IT的前提概括为四个部分:一是机构独立(institutional independence),这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有足够法定的自治能力,并免受可能与IT目标产生冲突的财政与政治压力。二是设计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technical infrastructure),即中央银行必须具有通货膨胀预测的程序与建模能力,及执行预测所需要的所有数据;三是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为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价格应该完全解除管制,经济不应该对商品价格和汇率过度敏感,美元化程度应该非常低。四是健康的金融体系(health of financial system),为最小化与金融稳定目标的潜在冲突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递,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

同时,通过设计评价IT前提的指标体系,IMF对实施IT的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进行了系统比较。IMF的主要结论是:一是上述前提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实行IT不可逾越的绝对必要条件;二是没有一个前提与实行IT后宏观经济表现的改善有显著的相关性;三是在制度、技术和经济结构等方面,IT国家在实施之初与目前潜在的IT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说明这些国家完全可以实行IT;四是实行IT后,货币政策的制度、技术等方面确实能够得到很好的改进和提高。总的来看,政府和中央银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行IT最关健的因素。

五、IT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IT作为一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得到有效实践的货币政策新框架,值得我国借鉴。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如余明(2003)、蔡志刚(2004)认为IT的前提比较严格,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前提,因此不宜实行IT。相反姜波克、朱云高(2004)等则认为我国己经具备了实行IT的条件,实行IT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现实选择。

虽然IMF的研究表明所谓IT的前提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先决条件,实行IT的关键在于政府和货币当局的决心和信心,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于政策实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结合IMF2005年提出的标准对我国实施IT的条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IT的部分条件,但条件仍不充分:

1?中央银行机构独立。

IMF认为中央银行机构独立的最佳标准是:没有或很少的财政借款(包括隐性的),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操作独立性(工具独立性),货币政策以通货膨胀为唯一法定目标,中央银行行长任期安全,财政收支平衡,公债/GDP比例低,中央银行总体独立性高等7项指标。

从总体独立性看,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特别是在1995年3月18 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来,中央银行相对于财政、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独立性得到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方面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已经相对独立,但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隶属于国务院,也没有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在国务院),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中国人民银行前一任行长任期达到8年,现任行长任期也已达4年,行长任期安全有较好的保障。从财政收支看,2005年全国财政赤字与全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280.99亿元和1.25%,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停止向财政透支以来,已较为成功地摆脱了各级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向农业发展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农业银行等发放了大量政策性再贷款,并承担了本应由财政负担的农村与城市信用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问题金融机构的亏损与债务,实质上是隐性的财政赤字,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存在大量债务。从国债/GDP的比例来看,2005年我国国债余额超过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7%左右,相对发达国家30-45%的水平并不算高。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虽然以价格稳定为核心,但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从具体执行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2?中央银行技术基础设施。

IMF关于中央银行技术基础设施的最佳标准是:中央银行能够取得全部可信、高质量的必要经济数据,有对通货膨胀进行条件预测(conditional forecast)的建模能力和周期性、系统性预测程序等3项指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的取得能力已经大为提高。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上海总部,将通过上海总部贴近市场的优势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迅捷、准确的信息来源。但宏观经济数据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如CPI指标不够全面,反应过于滞后等。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尚未运用周期性、系统性预测程序对通货膨胀等进行预测,在有条件预测建模方面仍不具备条件。

3?经济结构。

IMF关于经济结构的最佳标准包括:低或没有汇率传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国内通货膨胀对商品价格(commodity price)波动敏感性低,低或没有美元化(dollarization) ,低的外贸依存度等4项指标。

从近两年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对商品价格反应并不敏感,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投资需求旺盛的阶段,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的上升(主要是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升)大部分被生产商吸收,没有完全传递给消费者,GDP增长没有受到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较大影响。而由于我国对资本市场项目基本没有放开,对外汇收支采取了相对严格的结售汇制度,汇率波动也因钉住一篮子货币而受到限制,汇率仅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宏观经济对汇率反应并不明显,汇率传递较低。从美元化情况看,目前我国的美元化程度非常低,但随着居民外汇收入的增加和持续顺差,银行体系中的外币存款和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正不断增长,美元化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同时,根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05年更达到80%的历史高峰,容易受国际市场影响。

4?金融体系。

IMF关于金融体系的最佳标准包括:高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高的股票融资量/GDP比例、高的债券融资量(非公债)/GDP比例、高的股票市场交易量/GDP比例、没有或低的货币错配(currency mismatch)、债券到期日长且交易活跃等6项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已经得到很大提高。2005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经过股改和注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3.57%、10.42%和9.89%,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7.42%,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也达到5.13%,满足中国银监会公布新资本标准的机构家数达到53家,其资产规模已经占到全部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的75%以上。从货币错配风险来看,虽然中国严格控制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但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外汇储备的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货币错配风险正在积累,一旦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调整,将会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非常低,2005年仅为13.8%,2005年股票市场交易量为3.1万亿元(2006年上半年为3.8万亿元),受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股票市场融资仅为329亿元,中长期企业债券融资仅为654亿元(2006年上半年有所提高,达到1955亿元),短期融资券仅为1392.5亿元,相对于2005年18.2万亿元的GDP总量,比重相对过小。另外,从债券到期日长短来看,除国债020005(国债)、03国开行债(金融债)和03三峡债(企业债)等少数债券最长期限达到30年外,一般债券期限不超过20年,且长期债券交易不够活跃。

总的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IT的部分有利条件,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完善:一是应进一步优化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管理,建立起问题金融机构的长效处置机制,如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与保险保障基金管理等;二是逐步实现隐性财政赤字的证券化,如将部分国家政策性行为形成的再贷款分批转换为中央银行持有的长期国债,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转换为中央财政担保的地方政府债券等;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应逐步建立起对通货膨胀的周期性、系统性预测程序,形成条件预测方面的建模能力,并增强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四是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内需,适当降低外贸依存度;五是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快城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需要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all, L. & Sheridan, N., 2003, “Dose inflation targeting matter?” NBER working paper 9577.

[2]Bernanke, B. S. & Mishkin, F. S., 1997, “Inflation targ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2 (Spring 1997), 97-116.

[3]Bernanke, B. S., Laubach, T. & Mishkin, F., et.al, 1999,“Inflation targeting: Less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Carare, A., Schaechter, A. & Stone, M. R., et.al, 2002, “Establishing initial condition in support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MF working paper 02/102.

[5]Corbo, V., Moreno, O. L. & Schmidit-Hebbbel, K., 2001, “Does inflation targeting make a difference?” Presented at the Central Bank of Chile conference on ten years of inflation targeting: Design, performance, challenges, Santiago, Nov.

[6]Debelle, G., Masson, P. R.,& Savastano, M. A.,et.al, 1998 “Inflation targeting as a frameworks for monetary policy,”IMF economic issues No.15.

[7]蔡志刚著?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余明著?资产价格、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