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市场研究范例6篇

加强市场研究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1

>> 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及措施研究 加强实践性教学,塑造地方商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 理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理工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业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促销方案的教学研究 西部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 沈勤、叶聚丰.地方工科院校创建特色的基本规律[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1~6

2 董秀春.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与教学模式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26~29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2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同时又是人类的长寿时代。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老龄问题概括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和涉及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前者包括老年人的保健与营养、住宅和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以及教育。后者包括在老年赡养比日益上升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影响。大会通过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既要处理各种影响到老年人的问题,也要处理同老龄化有关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已经成为我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质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说生存需要是指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话,那么发展的需要则是指每个人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项积极的战略措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指导原则是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和发展老龄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老龄产业,为满足老年人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服务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提商其生活质量,既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提高健康水平,延缓衰老,实现长寿;又要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一)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生存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工业社会里,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如果说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是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食、住和医疗支出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就要依靠老龄产业提供。

世界各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养老院里生活,叫做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里过晚年,叫做居家养老。前者的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兴办的养老机构负责,后者所需要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提供上门服务。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主张居家养老,理由是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社会老年学家戴维·L·德克尔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与家庭”的一章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举法使年长者能够尽量在其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生活方式。据统计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为96.3、瑞典为95.2、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新加坡为94﹪、泰国为87、越南为94、印度尼西亚为84、马来西亚为88。

为了解决老年号人居家养老的困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福利服务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再次强调“确认老年人有权享有追求和获得最高程度的健康的权利;随着增龄有些(老年)人将需要全面的社区和家庭照料”。

1999国际老人年的活动重点包括“吁请各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制定综合战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公共机构内,得到照顾和供养的更多服务。”人老体衰多病,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是老年人的必不可少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越来多,20__年全国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口占27.71,超过1/4。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户占13.41。统计还表明20__年65岁以上空巢家庭全国为22.0,北京市为24.9,上海市为29.3。

卫生部199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

北京市的抽样调查表明,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2.1,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人口有42。

老年人慢性病和非传染病除了医疗费用高以外,还会导致患者长期失能和残障,带来沉重的护理开支和负责。北京市的调查表明,1997年老年人失能和残障率高达25.2,20__年老年人中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有20,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的占5。

和国外一样,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也愿意在家里过晚年,北京、天津和上海关于养老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被调查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独立生活困难和多病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老龄产业满足其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的需求。

(二)丰富老年人的

闲暇生活,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争取实现的六项目标。如果说“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话,那么“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就属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了。

1.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高文化水平服务

我国不少老年人的少年时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历史原因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据统计,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在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中,58.81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学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学以上程度的人仅占2.05﹪。大部分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希望有学习的机会,但是老年大学和文化活动设施不足,据统计,20__年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大学的占77.9,在农村占94.9。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教学服务方面,老龄产业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2.发展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服务

20__年的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由于活动场所有限,设备短缺,老年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47.7,没有运动场的占58.2;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79.4,没有运动场的占85.6。实施“星光计划”以来,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设备和场所增添了不少,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有待我们兴办文体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育服务。组织老年人参与发展,为实现“老有所为”和应对老龄化挑战服务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老年人参与发展,认为老年人是老龄社会的重要资源。《20__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含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目标。要承认和鼓励老年人为家庭和社区作贡献,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人生价值贯穿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命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老年阶段。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说人们视老年人为宝贵财富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对他们完成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历史功绩的肯定的话,那么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则要靠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参与发展既是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又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是老年人最高层次的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包括老龄产业在为组织老年人“老有所为”所提供的支持和服务。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把“老年人与发展”放在采取行动的首位。强调“老年人的潜力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首先改善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参与全社会条件的改善”。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为大会所采纳的“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大会在《行动计划》中还重申老年人必须成为发展进程的充分参与者,还必须公平享有发展进程的种种好处。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规定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3

关键词: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93-01

1 研究假设的提出

我国审计准则将非标准审计意见分为:无保留加强调事项的审计意见、保留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主要研究三类常见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1)在年报公布日前后较短时窗内,无保留加强调意见与保留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差异,且保留意见的市场负向反应要比无保留加强调意见更加强烈。

(2)在年报公布日前后较短时窗内,无保留加强调审计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差异,且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负向反应要比无保留加强调意见更加强烈。

(3)在年报公布日前后较短时窗内,保留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差异,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负向反应比保留意见更加强烈。

2 研究设计

2.1 事件研究设计

依据事件研究法,将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日前后某个特定研究窗口内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R)作为信息含量的表征指标, 通过对这个指标偏离的程度来判断不同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差异。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每只股票的每日超额收益率ARit=Rit-Rmt。其中,Rit为股票i在t日的收益率,Rmt为t日的市场报酬率。

Rit=(Pit-Pi(t-1))/Pi(t-1)。其中,Pit为股票i在t日的收盘价,Pi(t-1)为股票i在t-1日的收盘价。

Rmt=(Indext-Index(t-1))/Index(t-1)。其中,Indext为t日上证综指或深证成指指数的收盘价,Index(t-1)为t-1日上证综指或深证成指指数的收盘价。

(2)计算样本股票每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AARt=1n∑nt-1ARit。其中,n为样本量。

(3)计算样本在窗口期(b,e)间累计超额收益率CAR。CAR=∑et=bAARt

2.2 回归模型设计

CAR=β0+β1×TYPE+β2×SIZE+β3×ΔEPS+β4×ST+ξ

相关的变量定义和解释见表1:

3 实证分析

3.1 事件研究结果

我们统计了2002-2004年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并得出以下结论:

图1则清楚的说明了不同类别的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趋势,无保留加强调的CAR一直大于保留意见的CAR,无保留加强调和保留意见的CAR要更加显著的大于无法表示意见的CAR。在审计意见后的1到3天,各种审计意见的CAR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市场对无法表示意见的反应要比其它两种审计意见的负向反应要更加激烈,这说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不同类别的非标准审计意见。

表3是将三类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均值分别做两样本检验,观察不同类别的审计意见的累计超额收益(CAR)在特定的窗口期内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过检验发现,无保留加强调审计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市场反应要明显好于无法表示审计意见,只有个别窗口期未能通过检验,而其它窗口期均在较高的置信水平通过检验,证明市场反应的差别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另一方面,虽然无保留加强调意见的市场反应要好于保留意见,但是只是在(-5,5)、窗口通过了T检验,证明市场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这两类信息。

图1、表2的结果初步证明了假设2和假设3成立,但表2的结果拒绝了假设1。但是,这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市场可能是基于其它的原因做出负面的反应,如公司的业绩披露、公司的规模等因素都可能促使市场做出反应,最终的结论还依赖于回归分析的结果。

3.2 回归分析

表3是对无保留加强调和保留意见的CAR的回归结果。自变量TYPE为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但是仅有两个研究窗口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市场没有很好的区分无保留加强调和保留意见,从而假设1不能成立。这一结论与宋常(2005)和郭志勇等(2008)的结论一致。

表4是对无保留加强调和无法表示意见的CAR的回归结果。自变量TYPE为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除了窗口(-1,1),在其它研究窗内,TYPE的回归系数均以较高的置信水平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表现可以区分无保留加强调和保留意见,且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反应要比无保留加强调审计意见更加强烈,从而假设2成立。

表5是对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CAR的回归结果。自变量TYPE为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除了(-1,1),在其它研究窗内,TYPE的回归系数均以较高的置信水平通过了检验,这说明市场可以区分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且无法表示意见的市场负向反应比保留意见更加强烈,从而假设3成立。

参考文献

[1]陈梅花.股票市场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1995-1999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证据――2002.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J],2002,(3):62-82.

[2]侯国民,恽碧琰,宋常.上市公司连续披露的非标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7,(4):48-59.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国内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61-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产品集散、价格发现、降低流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日趋凸显,使其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以下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行简要评述,以期对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缘起——流通效率及营销功能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一种农产品流通经营模式,对它的研究要追溯到对现代物流内涵的解读。J.F.Growell(1901)第一次探讨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由此开创了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历程;Peter F.Drucker(1962)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Douglas N.Lambert、MargaretA.Emmelhainz、John T.Gardner(1996)等则从物流链上各方的利益格局和企业制度环境出发作了开创性研究,得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成功物流的基础性保障。

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粮油、畜禽肉、禽蛋、水果等各主要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其也具备较强的市场营销功能。E.J.Mccarthy(1960)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Philip Kotler (1967)认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再次,日本学者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研究则较为深入细致。小林康平(1995)认为,与欧美国家共同的市场原则相比,日本的市场交易有妨害公平交易的一些原则,且批发市场数量较多,因此,日本的批发市场是低效率的。甲斐谕(2007)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该提升自我,发挥农协大规模、高质、安全的食品生产区域合作作用,加强与优秀的零售店合作。另外,升贺漱质、藤谷筑次、桑原正信、中村胜等也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日益凸显,中国部分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国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

张丹、葛川(2007)认为,目前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布局不合理、规划滞后、功能单一、管理主体不清、信息化建设落后等方面。为了构建中国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该进一步整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参与主体、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以及完善有关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法规。

马增俊(2010)在比较了世界农产品批发市场四种模式的优缺点之后,认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位应该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立公益性地位,保障社会供给;第二,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大力支持;第三,加强市场运作,提高管理水平。

徐柏园(2011)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本应该是公益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大多数缺失或者违背,间接助长了中国农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为了使其重返公益性质,政府应该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帮助其搞好规划,并辅之以必要的的投入。

(二)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探讨

潘宪生、王波(2010)认为,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是推动江苏省发展特色农业,保障城乡居民日常供应,净化市场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拉动内需的重要环节。为加快推动江苏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应该依照发展要求和设置条件,归并 、规范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郭崇义、庞毅(2011)依据商业创新的 12 个维度,提出应该从解决方案、顾客、获得价值、呈现、网络等六个维度来创新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即建立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展销中心,拍卖中心,网上交易中心,向零售终端、制造业、服务业延伸等。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研究

张海燕(2009)对民族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得出要提升民族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加强民族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与管理等。

黄灏然等(2009)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之上,从经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成长能力、技术设备能力六个维度构建了一套旨在评价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莫少颖(2011)在引入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评价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的模型,并对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只是财务状况及管理组织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国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验启示

周勇(2008)认为,欧日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一个由政府划拨土地搭建的公益易平台,委托运营商实施管理,政府投资不要求利润回报,每年还给予运营补贴,其具有立法规制、规划审批、投资监管、财政补贴等特点。相比较而言,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操作层面上仍然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要加强立法,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才有可能改变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传统的运营模式。

莫少颖(2010)认为,发达国家在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调控和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拍卖交易方式创新。

三、简要评述

总结以上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起源、营销功能、核心竞争力、区域组织模式等方面对其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理论,而且也在实践上指导着各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偏重于把本国批发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缺乏对区域性批发市场的研究,国内学者则注重于全国及省级层面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选择,对介于这两级区域之间(如东北区域、华北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研究较少;第二,在实证研究方面,仅仅限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涉及农产品批发市场效率的研究较少,而且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物流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的更少。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eter F.The Economy’s Dark Continent[J].Fortune,1962,(4).

[2] Lambert,Douglas M.,Margaret A.and John T.Gardner.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2).

[3] 小林康平.体制转换中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批发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 徐柏园.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性质的正本清源[J].中国流通经济,2011,(5).

[6] 郭崇义,庞毅.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营销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7] 黄灏然,俞守华,区晶莹.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21).

[8] 莫少颖.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1,(1).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化学;研究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60-03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研究生一直是就业的优势群体,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研究生数量的增长,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经济发展、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研究生的就业率表现出走低的趋势,出现了“就业难”的状况。本文在深入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3、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我校2013届、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

1.2013届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基本情况。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有全日制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44人,截至2013年8月31日,44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共有26人落实了就业去向并签订就业协议书,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灵活就业1人次,初次就业率为70.45%。而同期的化学学科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5%。综合分析,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新的特点: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部分毕业生放弃专业研究而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2.对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情况。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全日制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40人。基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这40名硕士进行了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生对工作有更高地期望值,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相对轻松的职位。对起薪的期望值,希望在3000~4000元的有19人(47.5%),在4000~5000元的有13人(32.5%)。同时29人(72.5%)表示即使求职不如人意也不会降低求职标准。对就业求职情况预计过于乐观,16人(40%)认为在毕业前6个月找工作比较合适,12人(30%)认为在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后找工作合适,还有10人(25%)认为在毕业前2个月着手准备求职比较合适。同时吃苦耐劳的精神较缺乏,就业观比较陈旧。有12人(30%)表示即使求职困难也坚决不去基层或偏远地区就业,有17人(42.5%)表示一定要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止。通过就业意向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时期,缺少社会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就业心理预期较高,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优于本科生,但优势并不明显。

二、我校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

长期以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巩固、提高、指导、拓宽”的思路,紧紧围绕“培养人”、“服务人”、“发展人”这一主线,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主要做法是:

1.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学院围绕省教育厅、学校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目标,明确提出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生命线,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为重点,以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就业渠道为手段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为首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2.完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主导方向。为使学生都能够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把握就业形势,增强就业紧迫感,学院深化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更新就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为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院开展了系列高层次的硕士生系列学术讲座,帮助研究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搭建平台。同时结合研究生多面向高等院校就业这一特点,组织开展研究生授课比赛和学术讲演比赛,帮助研究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3.积极培育、开拓就业市场和渠道,努力推进就业工作进程。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工作思路,利用学校资源,抓住校内外各大中小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机遇,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学院挑选毕业生,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优化网络平台,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借助学校就业信息网、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招聘网和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媒介,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电子邮件、QQ群、飞信群等形式把就业信息直接传递给毕业生,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二)目前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我们的就业工作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来自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有的源于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举措,还包括个人和家庭的就业观念影响等。主要表现为:

1.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去向存在差距。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而现实情况是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原本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导的中学教育市场,培养目标与实际去向存在差距。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长期以学位型硕士教育为主,多面向基础研究,而近年就业情况统计,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研究生培养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

2.研究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研究生市场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充分。全国性、开放式的毕业生研究生就业市场和相关的需求信息网络不够完善,各省、市和高校所办的区域性毕业生市场,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生源和需求信息有限,成交量小,降低了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效益,提高了就业市场的交易成本。

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定位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社会、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关心不够,多数将目光聚焦于本科生就业,相反,对研究生就业培训、信息提供及就业指导严重不足。大部分研究生本科时由于准备考研就已经严重“缺课”,再加上导师到研究生本人对求职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遇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时,研究生的求职技能往往捉襟见肘。不少研究生就业时,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往往还不如本科生好。

三、进一步改进我校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2014年,我国将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做好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促进硕士研究生成才和顺利就业,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我们研究生就业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1.加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年龄偏大,阅历较广,心理上更趋成熟,对事业的追求更为突出,同时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也更多。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部分学生更为注重投资的绩效比,择业心态较为复杂。对研究生的择业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停留在简单说教,要从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对社会应尽责任结合起来,帮助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加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以网络课程的形式,要求研究生在完成专业研究的过程中,熟悉就业市场需求,了解就业政策,主动探索职业环境,完成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求职中的作用,帮助研究生正确评估自己,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明智选择。

2.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研究生知识过于专业化,很难适应非传统性工作领域或者职业的转换。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教育。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化学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在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加强深度,发展边缘科学,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研究生的成才创造条件,与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合作互赢的方式让研究生直接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研究生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研究生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实现与相关就业网站的互联互通,扩大信息量。加大研究生就业信息宣传,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实现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互通,通过研究生架起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桥梁,为研究生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做好研究生就业市场信息搜集,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市场的预判,能够针对市场新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是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国家科技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研究生和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研究生个人和就业市场联动起来,切实帮助研究生破解“就业难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更辉,郑龙.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8).

[2]励立庆,王志军.我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7,20(1).

[3]卢屏.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6).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6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融资约束;多元化决策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00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03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00等);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今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企业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方向。

二、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之间关系的研究

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企业更多的资金,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企业数目的增加,融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赵红梅(2007)基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投融资的效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督、激励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以及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提高集团成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但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提高集团成员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功能。

卢建新(2007)构造了一个多分布企业内部跨期资本配置模型,把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论”和“无效率论”结合到一起。研究表明,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重新配置并能诱使两个经理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可能高于地域或等于两个单分布企业组合的效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结果;其强化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并重视管理激励,进而降低配置成本。

魏馨、徐荣(2008)借鉴Hyun-HanShinYoungSPark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290家上市公司,并将其分为两组。168家国资委下属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122家非国资的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其结论与Shin和Park(1999)对韩国财阀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研究结论不同。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异化的原因,是我国H型组织架构的上市公司第二委托-关系较为复杂,即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严重。

三、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苏冬蔚(2003)基于对数单位模型(logitmodel),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企业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少,则资本市场可能较为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尽管研究结果具有间接性,但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寒张璋(2006)借鉴苏冬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中国沪深股市A股中的电信和计算机板块的6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02~2004年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适当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曾亚敏、张俊生(2005)选择中国1998~2000年进行股权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收购前后的会计业绩变动和市场业绩变动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本上无关,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涂罡(2007)以2000~2004年在沪深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山东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隶属于企业集团的公司更易发生占款;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占款金额与关联企业数呈正相关关系。

饶静、万良勇(2007)以1999~2001年为样本年度,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行为如何影响到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行为。研究表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大股东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引起;另一方面源于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如金融抑制环境、政府干预等。

四、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

周业安、韩梅(2003)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进行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特征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析强调,通过适当的内部市场设计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进而放松股权融资约束,造就集团内部投资机会的均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券商行为等问题。

万良勇、魏明海(2006)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此外,约束缺位及激励扭曲,导致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杨棉之(2006)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作了分析,得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却部分被异化为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同时没有发现企业进行明显的跨部门交叉补贴证据。李宁波、邵军(2007)以华立系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例,研究大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其附属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族企业”所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为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方便。

吴国栋(2007)以三九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困境为案例,重点分析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活动与治理问题及其内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三九集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出让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做强主营核心业务;其次是变革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控制;最后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吕洪雁(2007)结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煤炭行业整合重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机制、模式及效率。冀凝煜(2007)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建筑行业中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受到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优势和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以往有长足改进,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随着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关于大股东如何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输送利益的实证文献在近两年也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首先,国内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现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但是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程度均缺乏直接的衡量标准;其次,是现有的文献个案研究较多,典型的案例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再加之个案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仍有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

第二,把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较少,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展开研究也较为薄弱。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不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提供运作的平台,同时也使公司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起来,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则更少。卢建新(2006)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效应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得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完整性的建议,其主要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但是如何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特性,仍需深入的探讨。

第四,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文献较少。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主要偏向于对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演化轨迹和运作机制进行规范研究,缺少实证研究。在我国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较多,但是多元化企业经营并不尽如人意(如春兰,三株、巨人等)。因此,如何使多元化经营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断提高公司业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为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建立保障机制,使其与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有效均衡,仍有待今后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棉之.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2]万良勇,魏明海.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与功能实现问题——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J].当代财经,2006,(2).

[3]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以华联超市借壳上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3,(11).

[4]曾亚敏,张俊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动因研究: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抑或滥用自由现金流[J].世界经济,2005,(2).

[5]卢建新.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比较制度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6]邵军,刘志远.“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吗?——基于鸿仪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