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手术范例6篇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1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病症,高发于颅内动脉管壁部位,发生破裂后,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出血,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预后不良。临床治疗方案有多种,但治疗效果不同,此次研究将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器质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分组经患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通过,对照组患者39例,年龄为36~72岁,平均(52.1±8.3)岁,男21例、女18例。发病部位: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7例、后交通动脉19例。观察组患者39例,年龄为34~73岁,平均(52.0±9.1)岁,男22例、女17例。发病部位: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6例、后交通动脉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操作如下:给予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插管行脑血管造影,确认肿瘤所在位置,观察大小及周边血管走行,在直视下于动脉瘤部位安装导管,将微导管置于肿瘤颈部1/3处,在透视下将EDC可脱弹簧圈送到动脉瘤内,确认安置后解脱,根据残留动脉瘤大小继续栓塞。

观察组: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操作如下:给予全身麻醉后,行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打开视交叉池,释放脑脊液,暴露动脉瘤后用合适的动脉瘤夹夹住动脉瘤颈,实施止血处理,用含罂粟碱的棉片将分离的动脉瘤覆盖,时间5min,如果动脉瘤颈部较宽,可采用弱电流将其缩小后再行夹毕处理,确保安全后,常规关闭颅腔。

1.3评定标准认知功能评分标准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满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标准:I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Ⅲ级重度残疾,Ⅳ级中度残疾,V级预后良好且能正常生活。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28.3±0.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1.1±9.5分)高于对照组(26.5±0.6分)、(50.6±9.4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6±0.5分)低于对照组(4.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I级34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V级0例)好于对照组(I级22例、Ⅱ级11例、Ⅲ级5例、Ⅳ级1例、V级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低于对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约占脑动脉瘤的70%~80%。颅内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术式为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血管内栓塞是介入性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一种,具有一定优势,分析如下:(1)血管内操作不需要接触脑组织,机体颅内压和血管痉挛等病症对其影响不大,可避免手术牵拉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能大大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风险,也避免手术创伤而造成的颅内血肿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血管内栓塞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阻断载瘤动脉,可使用球囊辅助,这样操作时间也可大大减少。(3)血管内栓塞的操作创伤较小,对机体干扰情况少,术后恢复较快,对于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的病例接入治疗,可以让难以忍受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得到处理。(4)Remodeling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发展会让部分复杂、宽颈动脉瘤成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显微外科手术也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指外科医生借助于手术显微镜的放大,使用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及缝合材料,对细小的组织进行精细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做手术,组织被放大,不仅能看清手术野肉眼看不清的细小组织,而且还有立体感,因而有利于外科医生精确地解剖、切开和缝合各种组织。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2

1 资料

我院自开展显微外科以来,共实施手术115例,其中男74例,女41例,年龄31~75岁,平均53岁,成功率93%。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术前由于患者心理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引起精神紧张,血管痉挛。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护士在进行术前防视时,要了解病情,态度和蔼,运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可靠性,重要性。介绍手术室布置,医生技术及手术过程。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因此,做好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可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波动。

2.2 纠正血容量不足 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以保证术中输血,输液以及快速静脉给药的需要,在吻合血管前半小时或1 h,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可稀释血液,扩充血容量,预防低血压和纠正休克而引起的小血管痉挛。

2.3 保持手术间、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在显微外科手术中,温度变化对血管影响很大。由于麻醉,失血,大量输液,患者身体等原因,使患者对温度格外敏感,室温过低或突然下降,会引起患者全身寒颤,肌肉收缩和血管痉挛。因此手术间的温度保持在25℃~30℃,湿度保持在55%左右。室温过高,可使患者不适,且局部易充血,加重组织肿胀,可导致血循环障碍。若术中血管发生痉挛,可选用2%的利多卡因或用热盐水局部热敷,也可用红外线灯局部烘照,但要防止灼伤。

2.4 解痉药的应用 血管扩张药物可针对发生血管痉挛的环节,收到解痉效果。但必须同时及时的除去各种刺激因素,方能奏效和防止再度发生痉挛。我院常用血管冲洗液,配制:200 ml氯化钠加肝素12500 U加2%利多卡因20 ml,为了预防发生血管痉挛现象,吻合血管时直接应用。

2.5 术后 要注意头部制动,以免因移动而致血管扭曲压迫血液回流。为防止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可每日常规静脉滴注山莨菪碱(654-2)20 mg,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分子量20000~40000)能扩张微循环,稀释血液,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从而有减少血栓形成的功能。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3

【关键词】 栓塞 ; 显微外科 ; 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单位:130011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王剑伟 刘长江 张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罗祺)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可存在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为主。病变部位脑动脉、静脉直接相同而造成脑血液动力学的紊乱,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癫痫、顽固性头痛及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其预后欠佳,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生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切除率的同时手术并发症不断减少。我科近2年来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位于功能区的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8例病例获得全切,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偏低,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无死亡率。笔者对8例AVM 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 年5 月至2007 年4 月, 笔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AVM 8 例。其中男6 例,女2例;年龄11~54岁,平均39.5岁。患者首先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明确诊断,4 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出血,2例首发癫痫。血管畸形团均位于幕上。根据Spetzler-Martin 分级, Ⅲ级3 例, Ⅳ级5 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用Sedinger 法经皮穿刺右股动脉,先行DSA检查, 将6F薄壁导引导管经动脉鞘穿入至颈内动脉距颅底2~3 cm 或椎动脉颈2 椎体以下,后端连接Y型带阀接头及加压输液袋,经Y阀持续滴注肝素盐水。选择恰当的微导管导入畸形血管团内。反复超选择造影检查证实畸形供血动脉,而无供应正常脑组织分支后,根据畸形血管团的血流速度,决定是否选择α-氰基丙烯酸酯(NBCA)的浓度,或是手术丝线或游离弹簧圈。对于大型AVM不强求1次性完全栓塞,可分二次甚至更多次进行。以能达到畸形血管团体积的45%~70%即可,同时避免或预防NPPB的发生,分次栓塞每次间隔约1周左右。当畸形血管团内血栓形成、体积明显减小后,在全麻下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灶内畸形血管团。8例患者(6 例用NBCA栓塞,1例用游离弹簧圈,1例用NBCA及游离弹簧圈栓塞)栓塞畸形血管团后, 见畸形血管团明显减小,均顺利行手术切处病灶。

2 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畸形血管团缩小30%~80%,平均63%。8例患者部分栓塞畸形血管团后,均顺利行手术切处病灶,病理回报均为:脑动静脉畸形。8 例中,治愈或接近治愈,生活、工作完全正常者3例;症状明显改善者3例,原症状无改善者2 例;无加重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脑AVM是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血流量产生影响的先天性疾病[1] 。脑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 02%~0. 05%[2,3]。本病男性发病率略高,脑AVM在老年患者少见而多在40岁前发病。出血是AVM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颅内出血是AVM 的最严重后果,死亡率为29%,致残率为20%~30%。未破裂的AVM 每年出血率为2%~4%。有研究结果显示,非出血性的AVM 患者每年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率为2%~3%,血管破裂出血的AVM 患者(未治疗) ,每年的复发性出血率为17.8%,第1年的复发率为32.9%,随后降低到每年11.3%[4]。本组病例中,颅内出血占48%。癫痫发作约为30%。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内畸形血管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经典、有效的方法,它能彻底消除畸形血管团、致痫病灶而明显改善症状。但对于大型的和功能区的脑AVM,则存在着术中大出血、全切困难及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危险,有导致术中、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可能。如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则残留病灶复发、出血的概率较高。随着导管技术的不断成熟,造影剂、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DSA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使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治疗脑AVM的重要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创伤小,可多次重复的特点,其缺点是治愈率低(5%~10%) ,常需要与手术或放疗配合使用。一般认为,AVM消失或栓塞范围在95%以上为治愈,50%~70%以上可防止致死性脑出血,40%以上可明显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NBCA 是目前最常用的栓塞材料,它在血管中聚合呈海绵状,柔韧性好,同时NBCA 的血管再通率低,是比较理想永久性栓塞材料 。使用浓度为20%~25%的NBCA ,有利于栓塞剂在畸形血管团内充分弥散,栓塞时缓慢注射,仔细观察NBCA的弥散情况,当其停留在畸形血管团内不再前进、并返流到导管头端时应停止注射,回抽注射器同时迅速拔出导管。由于返流的NBCA 有可能形成聚合物粘在微导管头端,导致拔管困难,或拔管时脱落可导致误栓,因此过分返流可能危险。注射NBCA时可能会碰到NBCA 流到引流静脉的情况,这时可减慢或停止注射几秒钟,然后继续注射,直至畸形血管团和供血动脉全部闭塞为止。但NBCA 也存在缺点 : NBCA和碘苯酯所需调配比例及其流动控制困难;弥散时间短且不充分,易粘管,栓塞不可逆。最近出现新型的栓塞材料,ONYX(2-甲基亚砜)胶是一种不粘胶,其特点是不粘管,注射时间可长达30 min 以上,使缓慢注射充分弥散成为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途。本组病例6 例用NBCA栓塞,1例用游离弹簧圈,1例用NBCA及游离弹簧圈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畸形血管团缩小30%~80%,平均63%。8 例患者栓塞后均成功接受了开颅手术,病灶全切,病理报告均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脑AVM的效果满意,术前栓塞使脑AVM的主要供血动脉被闭塞,侧支循环未建立,病灶血流量明显地减少,术中出血亦明显减少;术前栓塞使病灶周围盗血区恢复血供,恢复扩张小动脉的调节功能,防止术中、术后NPPB产生;术中可见病灶呈暗灰色,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张力下降,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病灶分离顺利,对周围脑组织的副损伤小;术前选择性栓塞AVM深部高血流的供血动脉和术中较难以控制的深部动脉,可使一部分传统上难以手术的病例能够进行手术,同时手术及麻醉时间明显减少,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血管痉挛、误栓、脑肿胀等,发生率为14%,死亡率为1%[2] 。本组8 例中2 例在引导微导管时发现AVM 供血动脉痉挛,使导管不能到达栓塞部位,经微导管注射罂粟碱后好转,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他治疗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脑AVM 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小、可重复,操作方便,显微外科治疗则疗效确切,随着栓塞材料和导管的不断改进, 显微外科减少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二者的结合使其在脑AVM的方法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治疗脑AVM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32-646.

[2] Connors JJ, Wojak JC.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 Philadelphia : 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 ,1999:227-275.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4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外科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9月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1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患者各58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路径的护理,比较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各种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路径组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不良情绪、院内感染、并发症、变异、差错、投诉发生次数及重复不必要的检查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病人掌握健康知识程度、遵医行为及患者和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外科直视手术中应用,实现了多学科合作、改善临床效果指标、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升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及遵医行为和服务满意度、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且有助于规范护理行为,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确保护理安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利于医院质量和成本管理,促进护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临床路径;心血管外科;直视手术;效果

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就是努力实现让病人享有高效、优质、低耗的便民、惠民医护服务,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正是这样一种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CNP一种科学、有效、综合、标准、规范的,在住院期间实施“以病人为中心”为目的的导向式的护理管理新模式。是各学科与病人相关护理人员,研究制定恰当、有序、有时间性的服务计划,可以为患者提供质量高、周期短、资源省、费用低、投诉少的护理服务。它在医疗领域已逐渐开始实施,首先是在常见病、多发病种中推行。目前医疗行业竞争激烈,CNP在医院的开展迫切需要扩大疾病覆盖面,即要从常见病,多发病向医疗风险大,技术含量高、费用昂贵,死亡率高的偶发的,复杂、疑难病种扩展,因为在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降低住院费用,提高综合满意度等方面,临床护理路径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引起医患关系备受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探讨其应用效果,选择在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人中尝试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9月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16例各类心脏疾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男38例,女78例。疾病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12例、间室隔缺损21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法洛四联症15例、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35例、风湿性心脏病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4例、冠状动脉搭桥2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5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疾病类型、病程长短、严重程度、就诊时间、手术方式、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心脏病变的诊断标准,患者同意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合并症和不同意合作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依据疾病类型与手术情况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路径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包括:①CNP制定:首先由医院相关各科室专业人员组建成临床路径小组,共同集中依据标准护理计划对护理程序的评估和特定病人群体临床资料的全面、分析、论证、总结,制定实时的病人住院期间工作路线图,即临床路径表,适合一定病人的,以保证科学性、实用性和以最大康复为原则,以护理时间为横轴,以各项护理手段及程序为纵轴的预期的护理目标和细节框架,并反复进行检查、讨论、修改、最后形成适用于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版两种路径表格及变异记录单。路径表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从入院后需要实施的医疗内容、详细的入院宣教、诊断评估、辅助检查项目频次、用药范围、病情监测,手术方案、麻醉方式、心理护理、饮食、生活指导、治疗过程、护理措施、活动康复计划、出院指导、预约复诊时间等。护理版临床路径表是护理措施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由临床路径小组成员汇同多部门、多学科专业人员透过流程分析与病历审查方式,确定每日应执行的诊疗护理活动。患者版临床路径表是以健康教育为主导,可以提早让病人了解在整个住院期间每一天所有可能发生或将发生的事情,使病患认知其医疗过程,降低焦虑,增加与护理人员间的合作程度。②CNP实施:首先由责任护士包干到具体每位患者,将制定好的护理版和患者版路径表,发放给病人(家属),让患者了解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有关问题,了解住院期间的护理目标。实行首护责任制,尤其是入院当天,宣教尤为重要,可迅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意识增强,为病人提供整体、持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再者,所有参与的护理人员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在全面了解该CNP记录表内容并掌握如何执行、填写的基础上,按照护理路径表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间进行,负责随着患者走CNP记录表的传递。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情变化做到适当修改、完善并注明调整原因。在护理人员每完成一项护理措施时,病人(家属)参与督促在表格内签名或打钩以示标记。而对患者实施护理时,每天由床位医生、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一起进行护理查房,检查患者病情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对于未完成的项目应在表格备注栏中作必要注明,记录原因及纠正措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在护理过程中,如果与临床护理路径发生偏离,则作为发生变异走出路径,对其偏离进行记录,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及护理工作相关效果等指标。

1.4判定标准

首先制定各种量化统计表和质量检查表,由管理、财务、信息等部门负责督查、统计平均住院日,发生总费用、院感、差错、并发症等发生率。其次共同制定健康知识调查表(包括围手术期护理、饮食、药物、卫生、活动、康复等知识),由护士长进行发放,调查统计手术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再者制定医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等),分别调查双方满意度。

1.5数据处理

将统计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相关效果指标比较见表1,护理工作相关效果指标比较见表2,P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标准的护理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强化。它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是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实行医护、患分组一体化,护患团结协作,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为患者提供整个住院过程,有预见、有计划、连续性、个体性的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服务,达到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院感发生率低。还能使医院的综合护理质量提升,护理项目、时间、衔接流程管理得更优化,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成本降低,节省医疗资源,充分达到成本效益管理的目标,医护人员及病人满意度均能升高。因而临床护理路径确保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照护理念的有效实施,确实可以为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共赢的效果。

目前,心脏病人及家属对于手术治疗常常不能接受和了解,尤其对医院技术水平持怀疑状态,担心手术的危险性、术后疗效,治疗费用昂贵,经济负担不起等,特别是成年人,忍受病痛几十年,思想状态更为复杂,常常表现出固执、孤僻,病人生存质量很差。另外,作为心脏手术创伤也会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实施CNP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耐心诚恳地全面介绍医院情况,对病人按需疏导、沟通,提前告知诊疗过程与住院情况,最大程度地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充分宣教疾病的治疗、手术、康复等方面注意事项及成功病例的介绍,取得患者家属信任。在多数病例中,是可以通过手术解除病痛或改善症状的,让病人转变思想,建立起护患指导、参与和配合的护患方式,调动病人参与到接受手术治疗及自身康复护理中,患者的遵医行为和不良情绪明显改善,从而恢复了健康,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CNP增进护士交流,提高健康效果,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有可能发生的一些异常情况,给于健康指导,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促进康复,CNP应用使护士主动以患者为中心,深入细致地完成预先设定的每日护理内容,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满足患者对疾病基本知识及康复知识需求,掌握自我护理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依赖感,密切护患关系,有效减少纠纷,病人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5

在上述背景下,为规范、科学地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共同探讨临床难点疑点,相互交流学科新进展,帮助更多的医生安全开展此类手术,有效推进中原地区血管外科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2017年3月26日,“第五届郑州大学颈动脉外科论坛”在郑州召开,同期举行的还有“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年会、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分会・中国微循环学会颈动脉学组中原协作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干预专家巡讲郑州站”等多项学术活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主任李震教授出任本届大会主席。

此次规模浩大的学术盛会闭幕后,本刊记者就河南及周边地区血管外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本次大会涉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独家专访了李震教授。

优化学科建设,位居学科前沿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业内公认的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及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也是中原区域的疑难和重危疾病的诊疗中心,近年来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的学术带头人,李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首先介绍了该科室近年来取得的学术研究进展、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李震教授坦言:“我院腔内血管外科现有床位48张,平均每月完成手术150台以上。我们配备了国际一流的复合手术室和独立的重症监护病房,拥有两台最先进的数字血管造影机、血管无创检查室和一流的医护专业技术队伍;拥有中科院院士一人,教授、主任医师三人, 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三人和住院医师三人。我们科室在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目前科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河南省卫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是河南省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所在单位,拥有多项专利,每年在国内外血管疾病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

李震教授继续介绍说:“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承担着郑州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和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同时接收来自各地的血管外科及血管介入专业医生的进修培训工作;我们科室还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与国内外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保持着密切联系,定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更新知识、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

李震教授着重介绍说:“近年来,我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全国各地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为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及该科室的专业特点,李震教授详细介绍说,该科室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胸腹主动脉疾病治疗:通过外科手术、微创血管腔内修复术以及杂交化治疗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Stanford B型夹层,常规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和微创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每年近100余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复杂疑难血管疾病外科和腔内治疗:包括各种内脏及四肢动脉瘤切除手术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腹部累及大血管的复杂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并血管重建;各种微创血管腔内治疗,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瘘以及各种血管狭窄扩张、支架置入、覆膜支架置入手术每年数百例。

三是门脉高压分流术:腔内血管外科一直承担着我院门脉高压及布加综合征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及重度腹水的急诊手术,每年行微创经皮肝内门腔分流术超过100例,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无法行腔内介入治疗的该类患者,可以行常规外科门腔分流手术,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参加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试验研究,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及好评。

五是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与院内多学科交叉合作:由于血管外科病人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为了让各个学科血管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有利于各个学科血管病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在医院的支持下,2016年帮助建立了院内VTE防控体系及胸痛中心,开展了依靠多学科合作诊治血管疾病的模式,为血管疾病治疗的多样化及跨学科提供了保障,且为促进专业发展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六是近年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省级重点项目多项,是河南省血管疾病科技创新团体、河南省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河南省血管外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专科。科室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国际SCI收录20余篇,参编和主编译血管外科相关专著9部。

七是建立了科室血管网站和微信平台,积极推广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方便病人及医疗同行更好地了解血管疾病的诊治情况。

搭建学术组织,推进学科发展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2016年7月23日,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在郑州成立。

另据记者了解,李震教授于1989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后,在广东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基础外科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等。上世纪90年代初,李震教授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系统学习了血管外科,2000年赴日本留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血管疾病博士后工作,2005年回国继续从事血管外科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他在血管外科领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手术和微创腔内血管治疗方面,尤其在门脉高压的微创治疗、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和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颈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鉴于李震教授在河南血管外科的学科建树和影响,他众望所归地当选为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

谈及这一学术组织成立的背景,李震教授介绍说:“在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成立前后,为推动本地区血管外科知识和技术发展,省内各级医疗单位已经相继成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同时在各地市县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血管病科普及相关知识讲座、义诊等走基层活动,为提高河南省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加快血管外科在本地区的发展,培训更多的血管外科医生以适应日益增加的病人的需要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李震教授继续说:“与此同时,我们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在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的领导及全国该领域专家的支持下,也成功获得了承办2017年第八届全国静脉外科及国际静脉联盟中国分会学术会议的资格,这表明了全国血管外科专家同仁对我们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的信任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省内同仁的多年努力和全国血管外科专家的大力支持,我们申请成立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此后,由河南医学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河南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成立大会及首届河南血管外科大会于2016年7月23日至24日在郑州紫荆山宾馆举行。”

李震教授作为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无疑肩负着带领河南地区血管外科发展的重任,因此,谈及分会未来的发展规划,李震教授表示:“我相信,河南血管外科学分会将秉承共建学术平台,促进中原血管疾病诊疗的目的,推动血管外科在省内的普及,增进民众对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我们将联系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河南血管外科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培训更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并规范血管病治疗。她的成立,也必将有利于加强我省血管外科医师队伍建设,提高血管外科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以适应日益增加的病人的需要,同时加强国内外血管外科医师交流,加快血管外科新技术、新知识在本地区的推广,促进我省血管外科医学事业的发展。未来,我省血管外科将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的支持与帮助下,将在中原地区发挥更好的作用,以推动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中原父老提供高水平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探讨学科难点,助推区域水平

作为大会主席,李震教授重点介绍了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五届郑州大学颈动脉外科论坛、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年会、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分会・中国微循环学会颈动脉学组中原协作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干预专家巡讲郑州站”的举办情况。

他表示,“本次大会由河南省卒中学会主办、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分会承办。由我和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予明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这届会议的宗旨是为了规范、科学地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帮助更多医生安全开展此类手术。大会特别邀请了血管外科、神经内科、介入科、普外科、急诊科、影像科等相关专业专家的到来,共同探讨临床难点疑点,相互交流学科新进展,是中原血管外科界举行的一次学术盛会!”

据了解,3月26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李震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文建国、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聂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华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上海华山医院余波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曲乐丰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李震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届会议延续了以往的特色,通过采用学术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及手术直播的形式,为与会的各位同仁提供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在这次盛会上,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带来了《颈动脉体瘤协和医院诊治经验》的精彩讲座。

上海长征医院曲乐丰教授带来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热点、争议与思考》的专题报告。曲乐丰教授在讲座中表示:“我中心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显著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针对相关机制的研究有望拓展CEA 新的内涵。”

上海华山医院余波教授在会上报告了《中国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治疗现状》。他系统介绍了中国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干预的背景,并表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CEA手术量将超过13000台,CAS手术量将超过3万台。

同时,在这次会议上,有四位教授还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四台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直播。他们分别是:郑月宏教授动作干净利索的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曲乐丰教授胆大心细的复合手术(颈总动脉起始处支架植入+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余波教授“华山派”动作精细的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李震教授术野干净漂亮、动作稳健的外翻式颈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李震教授在门脉高压的微创治疗、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和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颈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在这届会议上,他还就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方面的治疗及意义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研究成果。他在会上介绍说:目前肿瘤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有效的办法仍是早发现早切除;但绝大部分医疗中心、包括“北上广”的很多肿瘤外科中心,对于侵犯大血管的肿瘤仍视为晚期肿瘤而放弃对患者的救治,致使部分患者丧失进一步治疗的机会。血管外科医师及其特有的血流重建技术使局部肿瘤完整切除的机会大大增加,累及主动脉或腔静脉都可以人工血管替代被累及的血管,使肿瘤得以完整切除。目前进展迅速的血管腔内技术进一步辅助了肿瘤切除的可能。这些血管外科技术都可以大大降低术后的复发几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谈及此次大会对河南血管疾病领域学科建设的意义,李震教授表示:“这届会议汇集了血管外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前沿进展,以及全国血管外科同仁对血管外科疾病临床和研究的经验,并通过大河健康网、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等媒体的网站、微信等传播平台同步推送。相信本次大会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河南血管外科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本届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并达到了预期目标,将促使河南及周边地区该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为中原父老提供更高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2月~2011年3月共收治6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入院后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显微外科手术组(31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Spetzler-Martin分级[6]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审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显微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前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给予20%甘露醇,适度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行全麻后插管,手术切口足够大,以充分显露病变部位所在,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视患者病情行术前血管栓塞,以双极电凝器充分止血。血管内栓塞组患者在局麻下,首先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应用Seldinger技术插入6F动脉鞘,放入导引导管和微导管,采用“注胶-反流-停止-再注胶”以Onyx-18液态栓塞剂(美国MTI公司)缓慢注射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

1.3 效果评价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②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7]: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生活;轻残,GOS评分4分,生活能自理;重残,GOS评分3分,生活需要他人照顾;植物生存状态,GOS评分2分;死亡,GOS评分1分。以恢复良好+轻残计算疗效优良率。③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临床症状、病变部位及Spetzler-Martin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显微外科手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62.4±70.8)mL,显著低于血管内栓塞组的(713.1±110.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88,P < 0.01)。

2.3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术后GOS评分显示,显微外科手术组恢复良好及轻残患者数(28例)多于血管内栓塞组(19例),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显微外科手术组2例(6.5%)发生并发症,均表现为头痛。血管内栓塞组3例(10.0%)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头痛,1例出现微导管拔管困难。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3,P > 0.05)。

3 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切除病变畸形血管团,阻断供血动脉,消除盗血现象,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再出血。迄今为止,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以其疗效优良、治愈率高,成为本病最理想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多数研究报道[8-10]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具有明显优势。陈衔城等[11]报道行显微手术的36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术后优良率为88.7%,死亡率为0.26%,疗效满意。Yasargil首次报道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死亡率为2.4%(10/414)[12]。本组31例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病例发生。Luessenhop和Spence于1960年首次报道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但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手段,其治疗仍有一定的局限性[11]。

术中出血量是限制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31例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0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经对比后发现,在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显微外科手术组采用边电凝边分离,其术中平均出血量[(362.4±70.8)mL]显著少于血管内栓塞组[(713.1±110.7)mL],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较血管内栓塞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本研究中术后GOS评分显示,显微外科手术组67.7%(21/31)的患者恢复良好,显著好于血管内栓塞组(33.3%,10/30);显微外科手术组术后疗效优良率(90.3%)亦显著高于血管内栓塞组(63.3%)(P <0.05),与姚国杰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较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的原因是该手术在显微镜引导下指引医师选择最佳手术途径,显示病变切除范围,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避免损伤颅内重要结构,准确、完整地切除病灶。

虽然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最为安全的手术方法之一,但其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出血及正常灌注压突破等,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非常高。本研究中显微外科手术组未发生上述严重并发症,仅2例出现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