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专业规范化培训

血管外科专业规范化培训

医学人才培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2015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政策出台,规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硕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同时,需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是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同步培养,要求研究生在毕业时具有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符合我国对于临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临床研究与转化紧密结合,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1]。

近年来,随着全国医科院校和规培基地医院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规培管理制度,各医院也因地制宜,在规培轮转政策基本要求下做出许多尝试性调整。但由于临床轮转工作繁重,专业型研究生经常分身乏术,无法在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中达到很好的平衡,导致科研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意见的提出对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将专业型研究生单纯当作规培生,重临床而轻科研,忽视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血管外科的学科特点,阐述血管外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其科研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1血管外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改变、检查技术的革新和人民群众体检意识的增强,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人口不断增加,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血管疾病种类繁多,并发症多,治疗比较困难,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2]。虽然血管外科在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仍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科属性。在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血管外科研究生只有3~6个月的时间在血管外科轮转学习,跟随导师学习的时间有限,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少。血管外科常用的腔内介入操作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学习曲线短,但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严重并发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掌握规范的专科技能。因此,专业型血管外科研究生留给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时间更为匮乏,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没有统一的科研能力考评机制,医院也缺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引导机制,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受限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时安排,科研配套的课程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科研学习效果欠佳。

2科研能力在血管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血管外科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传统开放手术、腔内血管治疗和复合手术等。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原先需要开放手术的疾病已逐渐转为腔内治疗。腔内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需要依托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临床医生长远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科研能力。专业型研究生作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未来临床工作中的领头羊。具备科研能力是临床工作进阶成长的前提。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血管外科专业型研究生更应当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科研素养,要兼顾科研与临床两个方面,使其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3]。通过系统学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掌握实验方法,运用特有的科研思维解决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把握医工结合,让临床治疗更精准,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科研与临床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补充,不应被割裂。

3提高科研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3.1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能力培养扎实的临床

基本技能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也是开展临床深入学习实践的前提。对于血管外科而言,腔内手术需要进行血管穿刺,不规范穿刺后血管出血会引起局部血肿,甚至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传统的预防方法为局部加压包扎,而近年来血管闭合器逐渐被运用于临床,可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血管外科相关器械的改进和提升也是科研方向之一。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临床实践优势,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细节,并鼓励他们运用科研思维把握医工结合,以助力临床科研转化。专业型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时,应遵守“从临床实践出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创新性”三个原则,引导学生获得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双提升[4]。

3.2优化规范化培训轮转方案,促进临床与科研

协调发展在短暂3~6个月的血管外科轮转中,研究生需要初步掌握血管外科所用手术器械和介入相关材料特性,以便在未来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更好地衔接血管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但是,研究生同时面临规培结业和毕业等事宜,缩短了有效培养的时间。虽然规培期间研究生与规培生的轮转培养内容几乎一致,但培养目标截然不同,其中差别最大的就是对于科研水平的要求。部分研究生轮转过程中被当做单纯的劳动力,机械性进行重复工作,教学效果不佳。对于研究生而言,合理的培训方案是对患者的管理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临床技能在于准确掌握,而不在于无用重复。要做到合理减少管床患者的数量,重视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训效果[5]。笔者认为,规培政策应该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适度调整,优化轮转时间,不能与社会化规培学员无区别培养,要给予其足够的科研空间,可以以三级学科为单位设立病种目标,完成设定的病种数量并通过考核后可转入下一亚专业。同时,应重视研究生三基理论课程学习,保障规培同质化效果。我们通过研究生入科后集中培训的模式,让研究生快速、系统学习血管外科的相关知识,例如利用动物离体血管及硅胶模型指导学生进行血管吻合练习等。在后续的临床工作中,通过查房、小讲课、术中演示等多种形式,让血管外科研究生从理论学习逐步过渡至实际操作。

3.3拓宽专业型研究生视野,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

科研能力不只是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等技术,也不是与循证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单纯交叉。血管外科作为高精尖器械研发临床运用的典范学科,与人体工程学、装备工艺和材料科学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本研究团队曾通过磁吻合装置尝试在犬模型中快速吻合下腔静脉,从而为大血管术中重建提供新的思路[6]。因此,血管外科研究生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也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医院与科研院所、工科院校的交流合作,打通临床经验到研究转化落地实施的屏障,促进医工领域深度融合。我们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定期开展青年论坛,同时科室每个月都制定学术讨论题目,让研究生通过前期文献学习、集中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从而形成初步的科研思维。

3.4完善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目

前,医生规培已有成熟的考核体系,但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则尚未确立。高等院校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学术要求也相对较低,不利于培养临床与科研综合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临床人才。近年来提出的医学科研能力培训包括医学英语应用、中英文文献检索和归纳、临床研究课题设计、罕见疾病临床资料采集和撰写医学论文或综述等内容[7]。但由于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过程化考核机制,无法保证科研能力培训质量。规培基地应当设立固定培训课程,开展学术前沿讲座、考核实验室基本技术等。同时,应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对于科研能力加强考评,要求毕业时掌握基本临床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目前,我院为满足研究生的各类实验需求,规划实验平台建设并完善临床生物样本资源库。实验平台实行预约制,研究生可根据计划时间灵活安排实验。2463.5健全导师培养制度,助力研究生科研培养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第一责任人,应对学生的学业展开充分的指导,对科研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导师应建立合理的培训模式如定期召开组会等,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业进展。一方面对学生当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学习和科研进行点拨;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展示汇报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导师应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的申报,并提供科研资金支持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需要对导师的临床、科研能力进行充分评价,组织导师培训,建设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散养型培养的发生。目前,我院试点每周五研究生回科制度,借此加强导师与学生沟通交流,采用“一对一”辅导的形式,指导血管外科研究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文献或实验形式找到答案。

4总结

随着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腔内治疗器械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血管外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但目前在血管外科研究生并轨培养中存在繁重的临床轮转与科研能力培养的矛盾。笔者认为,可通过优化规培轮转方案、完善科研能力考评机制和健全导师培养制度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同时注重以临床为导向,多学科交叉,鼓励研究生临床和科研同步学习,从而推动我国血管外科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娅茜,金红芳,杜军保.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17(15):56-57.

[2]张成超,谷涌泉,齐立行.血管外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72-474.

[3]叶开创,秦金保,王新,等.关于血管外科研究生科研与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考[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7,3(5):959-961.

[4]鲁洁,初平,金雅琼,等.浅谈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33-34.

[5]范宏斌,党竞医.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7):519-523.

[6]刘仕琪,慈红波,雷鹏,等.磁吻合实现犬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快速无缝线吻合实验与效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1):70-74.

[7]张海英,赵丹惠,张海龙.住院医师培养模式与培训质量考核方法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9,9(10):75-76.

作者:慈红波 姚思成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