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例6篇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中医综合方案;小儿紫癜性肾炎;西医常规治疗

儿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的并发症,过敏性紫癜作为一种皮肤、消化道、关节、肾脏上的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全身大部分的血管坏死性炎症。小儿紫癜性肾炎的患者,在发病后3~8w内,都会伴随着紫癜、轻中度蛋白尿、血尿的症状,病程不易治愈,且具有反复性,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本文对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作为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2014年接收治疗的8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16岁,平均年龄(7.5±0.5)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18岁,平均年龄(7.2±0.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医综合方案进行治疗,治疗中的基础药方包括三七3~6g、小蓟6~15g、丹参6~15g、旱莲草10~20g、赤芍6~12g、水牛角6~10g、紫草6~15g;阴虚夹瘀的药方有黄柏6~12g、黄精6~15g、知母6~12g;气阴两虚夹瘀的药方包括旱莲草10~20g、太子参10~30g、女贞子10~15g;对于中药药方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进行选择和用量的加减。中医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时还应同时口服雷公藤多苷片1.5mg/(kg・d),服用2~3次d,4w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素和潘生丁。不超过30mg/次,4w为1个疗程。其中潘生丁片为2w 1个疗程,分3次进行口服。两组经过12w治疗之后比较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意见,临床控制为:24h尿蛋白定量保持正常、患者体内尿蛋白转换为阴性,同时患者体内尿常规红细胞技术≤7个/HP。若临床治疗显效则尿蛋白转为阴性、24h尿蛋白定量保持正常或者减少,尿常规红细胞数量减少,两项指标都≥50%。若临床治疗有效则,24h尿蛋白定量减少,尿常规红细胞的数量减少,两项指标都≥30%或者≤50%。如果临床治疗无效,则表现为:临床表现及得出实验数据均没有达到有效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数据组间构成及比较使用χ2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P

2 结果

治疗12w后,经过治疗效果的相互比对,得出结果为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62%的总有效率(P

3 讨论

紫癜性肾炎在中医治疗文献中有以下叙述:紫癜性肾炎属于风热相搏、气血虚损、瘀阻络脉,从而导致了体内血液溢于脉络之外所致[2]。在治疗紫癜性肾炎的过程中所使用药物为辨证中药基础方,其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三七化瘀止血、补血活血,茜草凉血止血、化瘀行血,丹参活血化瘀,共同配合下,能起到生津补气的功效等等[3]。

通过查询现代药理并结合本次研究,对中医综合治疗中药物进行分析为:生地可扩张毛细血管,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能;丹皮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抗血栓作用;赤芍具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显著抑制尿激酶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丹参可以作用于多种凝血因子,抑制凝血、激活纤溶;小蓟含有凝血酶样活性物质,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纤溶过程,对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加速止血;其中三七的止血作用主要是通过收缩局部血管来达到活血的作用,三七中的凝血酶活性物质在患者服用后会直接作用于抗凝血因子,使纤维蛋白原加速转变成纤维蛋白。雷公藤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护和修复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炎[5]。

本次研究发现临床试验中使用中医综合方案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97.5%,明显高于使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62%的总有效率(P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其在治疗紫癜性肾炎上的优越性,这种治疗方法对于现代医学在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其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林场上多加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俊宏,丁樱,任献青,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0):219-220.

[2]李晓彦.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中西医护理[J].护理研究,2012,28(10):832-833.

[3]王文功.解毒活血愈肾汤治疗慢性紫癜性肾炎6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0(03):112-113.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文2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三门峡 472500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救治重症肝炎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80例重症肝炎患者分为两组,就综合治疗(对照组,n=40)与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显效16例,占40%,好转22例,占5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0例,占25%;好转20例,占50%;无效10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BUN、TBIL、NH3、ALT明显降低,CHE、CHO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症肝炎在综合治疗方案应用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为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条件。

关键词 综合治疗;血浆置换;重症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092-03

[作者简介] 孟娜娜(1977.1-),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疾病,重症肝炎,胰腺炎,血浆置换。

临床急危重症疾病常见类型中,重症肝炎占有较高发病比例,由各种原因诱导的肝功能衰竭和大量肝细胞死亡所致,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居较高水平,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对治疗方案合理选择是保障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血浆置换在该病中的应用,其作用机理是减少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和毒素,通过补充新鲜的血浆,达到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的目的。重症肝炎治疗中,血浆置换为新型方案,可使残余肝细胞在血浆灌流和血浆置换下得以再生,进而挽救患者生命,延长生存期。该次选取重症肝炎病例80例,均为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就内科综合治疗与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比临床治疗情况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共选择重症肝炎80例,均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相关诊断标准符合[1]。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28~64岁,平均(46.8±2.3)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炎35例,亚急性2例,急性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27~65岁,平均(46.9±2.2)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炎34例,亚急性3例,急性3例。两组间一般资料具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应用综合方案治疗,即嘱患者卧床休息,积极保肝,对能量进行充分补充,且取肝细胞生长素(国药准字H20033958)完成相关辅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综合方案应用的同时,与血浆置换联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股静脉常规穿刺插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血浆分离器和体外循环管路,取肝素生理盐水完善预冲洗管路准备。取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429)在置换术前静脉注射抗凝,嘱患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 mg(生产批号:010325)预防过敏反应,血浆置换量3 000 mL/次,依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血液泵流速。加强全程心电监护,依据患者情况应用抗过敏方案,并取肝素在术后行封管操作。

1.3 指标观察

治疗前后对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氮进行检测,并对比症状、体征好转情况。

1.4 效果评定

显效:治疗后黄疸稳定下降,并发症治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出院时TBIL值≤85 μmol/L,AST、ALT检测是正常值3倍以下;有效:并发症得到控制,临床症状缓解,TBIL值下降一半以上,ALT检测是正常值3倍以下;无效:并发症和肝功能衰竭体征无变化,病情加重或出现死亡。

1.5 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选取病例显效16例,占40%,好转22例,占5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0例,占25%;好转20例,占50%;无效10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27,P<0.05)。

2.2 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BUN、TBIL、NH3、ALT明显降低,CHE、CHO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随着危险因素增多,肝炎发病率一直居较高水平,因乙型肝炎诱导的肝癌或肝硬化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重症肝炎在临床危重症疾病中占较高发生比例,主要为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诱导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代谢毒素出现积蓄,进而引发恶性循环,造成各种较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若控制力度不佳,最终因多脏器衰竭引发死亡。将内毒素有效清除,可使肝细胞坏死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肝细胞再生起到促进作用,使疾病进程得以延缓,挽救患者生命,故重症肝炎治疗中,内毒素清除为关键。

从血浆置换临床价值展开分析,多项研究显示,重症肝炎采用药物单纯治疗预后不佳,死亡率居较高水平,且医疗费用高昂,治疗过程复杂,患者依从性不高。Znouko[2]等在1995年采用血液透析方法首次对5例重型肝炎患者展开治疗,其中有肝性脑病的4例患者症状一度明显改善,检测血氮值呈显著下降表现,但无1例存活期在1个月以上。AlvarezMA等[3]在1956年研究得出,新鲜肝组织匀浆经实验示,具较高的解毒能力,“人工肝”概念进而提出,目前,此项研究已从单纯物理学向生物学模式转换,但肝脏功能替代仍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临床现用的人工肝多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或分子吸附等途径,将血中毒素或代谢产物去除的非生物型装置,其中最常用的为人工肝血浆置换[4]。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是应用血浆分离器从患者全血中分离血浆,同时取新鲜人血白蛋白或冰冻血浆等回输,可将结合血浆蛋白的大分子毒性物质和小分子毒性物质去除,发挥对部分肝细胞解毒功能暂时替代的效果,将恶生循环阻断,为肝功能恢复和肝脏再生提供良好的内环境。实施血浆置换的同时,可对肝衰竭缺乏的白蛋白、调理素、凝血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补充,以使肝脏存在的部分生物合成功能得以代替,减少出血,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5]。血浆置换的作用原理为用血泵将患者血液引出,细胞和血浆成分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弃去含各种毒性物质和大量胆红素的血浆,并将需补充的各种营养物质、白蛋白、新鲜血浆及细胞成分等向体内回输,进而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最大程度的清除毒性物质的目的。

该次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各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UN、TBIL、NH3、ALT明显降低,CHE、CHO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浆置换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使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活力提高,APTT、PT缩短,凝血机制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这与血浆置换可对大量凝血因子和新鲜血浆提供相关,与钟珊等研究结果一致[6],研究显示,血浆置换可使血清胆红素降低,单次血浆置换量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提高的程度在一定层面上有明显相关性[7]。根据该次实验的观察,并结合相关研究[8],血浆单次置换量建议范围在2 600~3 000为宜,在临床效果、医疗费用、方案性价比均更为理想。另外,血浆置换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行血浆置换的患者,临床乏力症状几乎均显著改善,精神症状好转,食欲增加,治疗信心显著增强。

分析血浆置换对血细胞的影响,有文献研究显示,血小板及红细胞在行血浆置换治疗后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特别是患者治疗前即有血小板及红细胞低下者,减少更为显著,虽从理论层面分析,膜式血浆分离器未对血细胞构成明显破坏,但可能与血浆置换引发的机械性损伤相关。血浆置换过程中,因创伤性插管和大量异体血浆补充及术后静脉导管长期留置,易有出血、感染、过敏等不良事件发生,需加强无菌操作,取抗过敏及抗生素药物预防性应用,以防范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存质量。因血浆保养液含枸橼酸盐17.4 mmol/L,结合血液中钙离子,易降低血钙水平,取新鲜冰冻血浆大量输入,可有低血钙症状及枸橼酸盐中毒等情况出现,引起手足抽搐、口唇麻木,故血浆置换治疗时,需做好钙离子补充。因异体血浆有诱发免疫功能紊乱或血源性传染病的可能,故需对血浆置换适应证严格把握,全面保障患者安全。

综上,重症肝炎在综合治疗方案应用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为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19(1):56-57.

[2] Znoyko I,Sohara N,Spicer SS,et al.Expression of oncostatin M and its receptors in normal and cirrhotic human liver[J].J Hepatol,2005,43(5):893-900.

[3] Alvarez MA,Cirera I,Sola R,et al.Long-term clinical course of decompensated alcobolic cirrhosis,a prospertive study of 165 patients[J].J Clin Gastroentrol,2011(45):906-911.

[4] 王蕊,张福奎,马佳丽,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偿代期的临床特征[J].肝脏,2012,17(4):234-235.

[5] 兰玲鲜.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13(8):11.

[6] 钟珊,周智,刘毅,等.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重度肝细胞性黄疸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22-123.

[7] 液詹金美,钟富珍,陈南清.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3):190-191.

[8] 吴静文,甘建和.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0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52-53.

(收稿日期:2014-05-04)

双腔气管导管用于胸腔手术的麻醉观察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文3

关键词:酚妥拉明;阿拉明;小儿重症肺炎;疗效

小儿重症肺炎属于常见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憋喘、发热、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1]。幼儿时期的身体特点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该时期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整,部分幼儿呼吸免疫系统低下,一旦接触病菌就会发生感染[2]。临床研究指出重症肺炎进展快、病程长,多是由支原体和病毒感染引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危及患儿生命。及时和有效的诊断治疗是保障患儿生命的关键,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防治小儿重症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酚妥拉明作为α-受体阻断剂多用于周围血管疾病,近年被应用于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阿拉明可以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属于辅治疗药物,两药联用方案逐渐应用于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3]。本研究观察分析了酚妥拉明联合阿拉明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患儿,视为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1.2)岁,病程1~8d,平均病程(4.2±1.8)d,同期治疗的观察组重症肺炎患儿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6±1.3)岁,病程2~8d,平均病程(4.6±1.8)d,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片、血常规等确定所有病例符合重症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部分患儿伴有的基础疾病包括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等,上述情况对治疗不造成影响。

1.2临床治疗 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刻进行检查,详细检查确诊病情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主要的措施包括抗炎、强心、平喘、血管扩张、吸氧、抗感染和利尿等。观察组除予以上述常规治疗外,联合酚妥拉明、阿拉明进行治疗,酚妥拉明(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13),每次用量0.5~1mg/kg,阿拉明(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32),用量0.25~0.5mg/kg,将其溶于10~20ml的葡萄糖溶液,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间隔使用,起初每隔2h给药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6h给药1次,心力衰竭症状彻底缓解后方可停止用药。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体征,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

1.3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5] 本研究确定如下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肺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确定如下疗效标准:显效,治疗1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和紫绀缓解,2d后咳嗽和肺罗音减少;有效,治疗2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和紫绀缓解,3d后咳嗽和肺罗音减少;无效,治疗3d后患儿的上述症状未见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t和?字2检验分析数据资料,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肺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依次为(5.6±1.6)d、(2.0±0.5)d、(5.8±1.6)d和(5.6±1.2)d,对照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肺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依次为(9.2±1.8)d、(5.1±0.6)d、(9.6±2.8)d和(8.9±2.7)d,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2.3两组的安全性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观察组出现1例头痛,1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具有进展快、病程长的病情特点,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是导致幼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引起临床上广泛的重视。两组患儿入院检查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憋喘、发热、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更为严重的伴有呼吸衰竭。常规疗法如抗炎、强心、平喘、血管扩张、吸氧、抗感染和利尿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欠佳。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酚妥拉明和阿拉明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肺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四项指标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咳嗽、气促和肺音均是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上述症状的消退时间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两种方案的疗效,住院时间也是对两组方案的疗效的进步验证。上述指标消退时间能够直接说明常规疗法联合酚妥拉明和阿拉明可以加快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的缓解。根据症状改善时间制定了相应的疗效标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的说明酚妥拉明和阿拉明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酚妥拉明可以有效阻断体内的α 肾上腺素受体,从而尽快解除支气管痉挛,同时它还能兴奋β 受体,从而强化扩张血管的效果,减小外周血管阻力,对重症肺炎引起的心衰具有显著的疗效。阿拉明既有兴奋α 肾上腺素受体的效果,又有兴奋β 受体的效果,但其联合酚妥拉明使用后α 肾上腺素受体兴奋效果受到抑制,两者对β 受体的兴奋效果加强,进而更好的改善患儿呼吸系统的通气功能,且该药物具有稳定血压的效果,对酚妥拉明导致的低血压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综上所述,常规疗法联合酚妥拉明、阿拉明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环春,张桂英.酚妥拉明与参附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3):90-91.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 膀胱灌注 透明质酸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16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收治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18例,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48~78岁,平均63岁;宫颈癌10例,直肠癌7例,前列腺癌1例。放疗结束后出现血尿最短2周,最长8年,平均3年。所有患者凝血酶原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均证实未见肿瘤复发或膀胱内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治疗前血尿为红色或血色,无血块,尿常规红细胞(+++)至满视野,膀胱镜检查未见膀胱内恶性肿瘤,膀胱容量正常,膀胱黏膜有散在成片红色充血区,区域内血管扩张,走形紊乱;1例可见出血点,未见活动性出血。灌注生理盐水20ml+透明质酸钠10ml(至少保存2小时,每周2次,连续4周,以后每月1次,连续4次)。

结 果

本组18例中,17例疗效满意,血尿症状消失,尿常规红细胞0至+,1例欠佳,经电凝止血后按上述方案治疗后痊愈。

讨 论

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是盆腔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至今完全前瞻性研究尚少,治疗方法复杂,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

放疗是治疗盆腔肿瘤术后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放射剂量过大或者患者对放射线过敏,可出现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其发生率为2.5%[1]。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治疗方法复杂:全身、局部用止血药物效果均不明显;电凝止血短期效果明显,复发率也高;高压氧舱治疗总有效率可达74%,还有一部分需电凝止血来控制出血[2];0.5~1.0%硝酸银溶液,1%甲醛膀胱灌洗,但两者易引起弥漫性膀胱纤维化[3]。透明质酸(HA)是人体内一种固有成分,是一种葡聚糖醛酸,没有种属特异性,它广泛存在于关节软骨、皮肤真皮层、胎盘等组织;器官中它分布在细胞质中,对其中所含的细胞和细胞器官本身起和滋养作用,同时提供细胞代谢的微循环。它也是一种多功能基质,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在体内显示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调解血管通透性,调解蛋白质、水电解质扩散和运转,促进创伤愈合等。透明质酸的水溶液有很好的粘弹性、性和成膜性,HA大分子能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一层透气的薄膜,使其光滑湿润;HA小分子能渗入真皮,具有轻微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中间代谢、促进皮肤营养吸收,同时也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受伤部位的皮肤再生。

本组病例正是通过应用HA的以上特性,使用其钠盐水溶液进行膀胱灌注,均取得满意效果,膀胱黏膜均维持原状或充血明显区有所改善;1例效果欠佳经电凝止血后再灌注治疗也达到相同效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无1例复发。因此,笔者认为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是治疗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且该方法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治疗时间短(半年内),容易为患者接受。但治疗前仍需将膀胱冲净,无活动性出血。

参考文献

1 高伯生,张淑敏,等.宫颈癌放疗后致放射性膀胱炎与膀胱癌.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4(2):67-68.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文5

[关键词]化脓性心包炎;链激酶;溶纤维蛋白疗法

[中图分类号]R5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0-74-02

化脓性心包炎是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死亡率高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存活率通常只有30%左右)。目前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抗生素、心包引流。但化脓性心包炎通常情况下为化脓性纤维素性炎症,纤维蛋白的大量蓄积给心包引流带来了极大不便。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狭窄性心包炎的发生。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链激酶配合心包穿刺引流术和抗生素治疗化脓性心包炎9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1年7月~2008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年龄8~55岁。所有患者均有心外的原发性感染灶。其中1例患者1个月前接受过心脏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3例因胸腔积脓放置引流管而感染,其他为肺炎或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呼吸困难、气促、心动过速、高热等症状和体征。超声心动图显示化脓性心包炎伴有纤维索性渗出。

1.2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以及血培养,同时前后位胸部x线显示心脏轮廓增大,肺阴影增强,肺部炎性渗出。超声心动图显示胸腔积液,并富含纤维素沉积。

1.3治疗方法

1)对于先前给予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继续采用先前的治疗方案。2)初次用药者经验性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治疗。3)链激酶治疗方案:患者经局部麻醉后,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胸骨下缘心包穿刺,放置7F引流管。治疗前检查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随后按2000U/(kg・d)链激酶溶于50mL生理盐水后通过导管注入心包囊,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过敏反应、心率、血压、出血情况。每日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参数,如活化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以及超声心动图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心包吸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增高,葡萄糖浓度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25~35mg/kg万古霉素治疗。

接受链激酶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心律不齐以及低血压等副作用。首次引流出脓液(21±48)mL。2例患者引流持续1d,1例持续2d,3例持续3d,3例4d。平均引流(43±18)mL。引流结束后拔出引流管,末次引流液细菌培养阴性。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轮廓恢复正常,无心包渗出物以及心包肥厚的发生。无一例患者死亡。出院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

3 讨论

心包渗出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性感染。感染性微生物能通过心脏、肺或膈入侵心包腔,尤其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抑制的患者(如烧伤、肿瘤病人)更容易发生。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化脓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对婴幼儿而言,化脓性心包炎通常与咽炎、肺炎、脑脊膜炎、中耳炎、脓疱病、心内膜炎、细菌性关节炎以及骨髓炎有关。在成人中,通常是从原发感染部位直接蔓延至心包,如心脏手术或外伤、感染性心内膜炎、膈下脓肿或菌血症等。本研究中的2例小儿心包炎患者中均伴有严重肺炎或骨髓炎。1例成人患者有胸腔积脓。

心包积液通常比较局限,但往往能引起机化、浓稠粘连,随后引起心包腔消失、心包膜钙化,若久治不愈可能会导致狭窄性心包炎,一旦发生,只能行心包切除术。

血管炎的治疗方案范文6

[关键词] 胰腺假囊肿; 胰腺脓肿; 内镜治疗; 中草药

Therapeutic method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pseudocyst and abscess: a report of 4 cases

KEY WORDS pancreatic pseudocyst; pancreatic abscess; endoscopic therapy; drug, Chinese herbal

胰腺假囊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2002~2005年,我院采用内镜介入结合中药治疗胰腺假囊肿并脓肿形成患者4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案分析

病案1。患者,男性,36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半年,加重1个月。2002年11月13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出院后,症状仍反复发作。2003年4月10日,患者腹痛再次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在另一所医院按急性胰腺炎治疗后症状减轻,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检查,提示胰腺炎合并胰腺假囊肿形成伴腹腔积液。2003年5月13日入我院中医科治疗。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淀粉酶412 U/L,脂肪酶411 U/L。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CT检查提示胰头、体、尾部可见多发囊性、大小不等的液性密度灶,增强后边缘呈环形强化,与胃壁分界不清,胰周组织间隙模糊欠清晰,诊断为胰腺炎假囊肿形成伴腹水。2003年5月15日,在我院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术中见胆管系统正常,有一巨大哑铃状囊肿与胰管相通,抽出囊内液体约40 ml,然后行胰管内支架放置术。术后给予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分泌及抑酸药物等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腹痛消失,血淀粉酶、脂肪酶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4天,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发热症状,体温达38.4℃,血白细胞数9.6×109/L,中性粒细胞84.4%,血淀粉酶、脂肪酶轻度升高。B超检查发现胰腺内有8.2 cm×6.7 cm及5.3 cm×3.8 cm两个液性暗区,并伴有腹水。再次行ERCP,术中见胰管内支架阻塞,于是取出内支架,充分引流出脓液约800 ml,改用鼻胰管引流。术后继续给予禁食、抗炎、抑制胰酶分泌、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利胆中药口服。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当归10 g、莪术10 g、鸡内金10 g、黄芩10 g、败酱草20 g、栀子10 g、白芍10 g、柴胡10 g、甘草10 g。治疗2天后,患者腹痛、发热症状消失,血淀粉酶、脂肪酶降至正常水平,鼻胰管引流通畅,引流出液体500 ml/d。B超、CT检查发现囊肿逐渐缩小。鼻胰管置入术后第29天行造影检查,见囊肿闭合,遂拔出鼻胰管。拔管后,患者即出现血淀粉酶、脂肪酶再次轻度升高,但无腹痛、发热,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活性药物治疗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2003年7月4日行CT检查,提示胰体部1.2 cm×1.0 cm囊肿,与胰管无交通。随访1年,患者无腹痛、发热,饮食正常,体重增加10 kg,B超复查未见囊肿复发。

病案2。患者,男性,42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2 d。患者自2000年8月起,反复出现发作性上腹部剧痛,常于饱食或饮酒后发作,于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遂予内科保守治疗,但症状仍时轻时重。2002年7月在我院行ERCP并胰管内支架放置术,同年9月因内支架脱落而更换支架。术后予以口服中药治疗,腹痛缓解。2003年6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血淀粉酶升高。于是在内镜下拔除患者胰管内支架,给予保守治疗。2003年8月8日,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2003年8月10日入我科治疗。查体:体温37.4℃,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舟状腹,全腹肌紧张,剑突下及左上腹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5.2×109/L,中性粒细胞86.1%,血淀粉酶210 U/L,血脂肪酶1 209 U/L,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慢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2003年8月13日行ERCP并胰管括约肌切开及胰管狭窄处球囊扩张术。术后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活性及抑酸等药物治疗,患者腹痛减轻,血淀粉酶降至177 U/L。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反复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40.4℃,伴右上腹压痛、肌紧张。血白细胞数6.7×109/L,中性粒细胞86.0%,血淀粉酶202 U/L,血脂肪酶1 686 U/L。腹部B超检查发现胰尾8.3 cm×7.2 cm假囊肿,壁增厚,囊内液体浑浊,血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2003年8月18日在B超引导下行胰腺假囊肿穿刺引流术,引流出脓性液体200 ml,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术后继续给予抗炎、抑制胰酶活性、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庆大霉素囊肿内冲洗,同时予以清热通腑中药口服。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黄芩10 g、败酱草20 g、莪术10 g、青皮10 g、赤芍20 g、甘草10 g。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发热症状逐渐消失,囊肿内引流液减少,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水平。复查B超示胰腺假囊肿闭合。患者带管出院后继续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败酱草20 g、青皮10 g、黄芩10 g、鸡内金10 g、莪术10 g。此后患者病情一直较为稳定。

病案3。患者,男性,78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腹胀14年,加重10 d。患者于198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上腹部胀痛,血、尿淀粉酶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但此后常于饱食或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腹痛,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可好转。2003年10月17日,患者再次出现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温38.5 ℃,在某医院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假囊肿。2003年10月27日为行内镜介入治疗而收入我科。查体:体温36.0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率78次/分,可闻及早搏2~3次/min,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5.0×109/L,中性粒细胞84.1%,总胆红素59.9 μmol/L,直接胆红素32.6 μmol/L,γ谷氨酰基转肽酶407 U/L,碱性磷酸酶225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淀粉酶、脂肪酶均正常。B超检查发现胰头部6.6 cm×5.7 cm的混合回声团,胰尾部5.8 cm×2.5 cm的液性暗区,诊断为胰头、胰尾部假囊肿形成。2003年10月28日行ERCP,发现胰头部有囊腔样改变,行常规乳头切开,暴露胰管开口,见大量脓性胰液及胆汁溢出,用网篮取出胆总管内脓栓,再用球囊清理胆总管并扩张胰管,然后置入胰管内支架,并行鼻胆管引流术。术后常规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活性及抑酸等药物治疗。复查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γ谷氨酰基转肽酶316 U/L,碱性磷酸酶180 U/L。复查CT,胰腺假囊肿较入院前未见明显缩小。随访11个月后,患者γ谷氨酰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均降至正常水平。随访期间,继续行鼻胆管引流及胰管内支架引流,同时予以清热利胆中药口服治疗半年。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莪术10 g、红花10 g、黄芩10 g、赤芍20 g、败酱草20 g、甘草10 g。复查B超及CT示胰腺囊肿缩小且囊肿分隔。患者病情稳定。

转贴于

病案4。患者,男性,62岁。主诉: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半,加重伴恶心、呕吐2个月,寒战、高热3 d。2003年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生化检查示血、尿淀粉酶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2005年6月17日,患者于饱食后再次出现上腹部胀痛,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呕吐。外院查血淀粉酶2 000 U/L,尿淀粉酶8 000 U/L,经胃肠减压、抗炎、抑酸、抑制胰酶分泌及对症治疗后,腹痛缓解。2005年9月2日,患者自觉腹胀,伴寒战、发热,体温最高38℃,巩膜轻度黄染。腹部CT检查发现胰腺肿大,胰体部可见低密度影。B超提示上腹部10 cm×5 cm低回声团。2005年9月5日入我科治疗。查体:体温37.4℃,脉搏120次/min,血压正常,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律齐,上腹部饱满,腹软,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15.8×109/L,中性粒细胞79.4%,总胆红素59.4 μmol/L,直接胆红素22.1 μmol/L,γ谷氨酰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正常,血清总蛋白65.6 g/L,白蛋白34.4 g/L,淀粉酶197 U/L,脂肪酶488 U/L,血沉46 mm/h,尿淀粉酶5 342 U/L。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正常。ERCP术中见胆囊内多发结石影,主胰管狭窄,假性囊肿约10 cm×5 cm,与主胰管相通,置入鼻胰管引流,抽出褐色沉渣样囊液约80 ml,细菌培养有克雷白杆菌生长。予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同时口服清热解毒、通腑泻热中药。中药处方:黄芪20 g、半枝莲10 g、薏苡仁10 g、蒲公英10 g、紫花地丁10 g、黄芩10 g、栀子10 g、制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败酱草10 g、甘草10 g。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2005年9月21日,患者再次出现寒战、发热,鼻胰管引流不畅。于内镜下自胰管末端置入内支架,更换鼻胰管,引流出大量脓性胰液。术后继续抗炎、营养支持及口服中药治疗。2005年9月27日复查腹部B超示胰头部囊肿缩小至3.8 cm×3.4 cm。2005年10月2日,患者因再次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40℃。遂行ERCP,术中见胰管开口有大量脓液溢出,用网篮清理胰管,取出大量脓性栓子,拔除鼻胰管后置入内支架。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可正常饮食。2005年10月8日起,患者只口服中药治疗,病情较为稳定。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均正常。腹部B超示胰腺囊肿缩小至2.6 cm×1.9 cm,内部回声均匀。CT检查示肝、胆、脾未见异常,与前片比较胰腺囊肿有明显缩小、好转。2005年10月24日出院,继续口服中药治疗。1个月后复查腹部B超,提示胰腺囊肿2.0 cm×1.6 cm大小。

2 讨论

胰腺炎症或外伤后可导致胰腺内或胰腺周围液体的积聚,此后由纤维素性包膜包裹而形成胰腺假囊肿,其中3/4由急性胰腺炎引起,少数可继发于慢性胰腺炎[1]。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囊肿抽液置管引流已成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2]。近年来,国内有关内镜下治疗胰腺假囊肿的报道日渐增多。若胰腺假囊肿合并感染甚至形成脓肿后,其死亡率较高,国外资料报道为14%~54%[3],国内资料报道为12.2%~25%[4]。在上述4则病案中,胰腺假囊肿直径均>6 cm,其中3例患者ERCP检查可见脓液流出,1例血培养及穿刺引流液中培养出大肠杆菌,因此自行吸收的可能性极小。然而这4例患者又有其各自的特点,虽然均采用了内镜下介入治疗,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却有所不同。病案1中,患者胰腺假囊肿与主胰管交通,置入胰管内支架引流后因脓栓阻塞而改经鼻胰管引流,反复冲洗后囊肿消失,未见复发。经内镜下胰管引流治疗交通性囊肿,方法简便且符合生理解剖学特点而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引流是否通畅,当有脓肿形成时常因引流液黏稠及坏死组织增多造成胰管内支架堵塞,而鼻胰管引流则可及时进行冲洗以保证引流通畅,有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故对于合并感染的胰腺假囊肿患者更为合适。此外,CT检查发现该患者胰腺假囊肿与胃共壁,可采用现代内镜技术行内镜囊肿胃引流术[57]进行治疗。病案2中,患者胰腺假囊肿与胰管并不相通,经B超引导下行胰腺假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囊肿消失,但随访发现有复发。对于非交通性胰腺假囊肿,因其与胰管并不相通,因此经胰管引流较为困难。对本例患者,试用内镜介入引流未获成功,故对于合并脓肿形成者可采用穿刺抽液置管引流,这样不仅可以引流,亦可进行反复冲洗,有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此种方法最适用于急性胰腺炎引起的不伴胰管狭窄或梗阻的胰腺假囊肿;伴有胰管狭窄或梗阻的胰腺假囊肿,虽然引流后囊肿有所缩小,症状获得缓解,但往往因囊肿复发或胰瘘形成而须行手术治疗。病案3中,患者的胰腺假囊肿为交通性囊肿,压迫症状明显,经胰管球囊扩张术、鼻胆管引流术及胰管内支架放置术后梗阻解除。曾行鼻胰管引流,但每日引流量极少,囊肿亦不缩小,考虑可能与脓液黏稠及脓肿分隔等因素有关,因此拟行手术治疗。但患者为高龄老人,体弱,且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因此手术风险较大。再次行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引流获得成功,远期疗效尚待观察。病案4中,患者先后4次行内镜下治疗,胰腺假囊肿在首次内镜介入治疗后发生感染,形成胰腺脓肿,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经鼻胰管抗生素反复冲洗引流后脓肿逐渐缩小而改用中药口服治疗。此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更换内支架出院。胰腺囊肿合并感染形成胰腺脓肿,表现为高热、腹痛、舌苔黄腻、脉弦数,属湿热内蕴,可按“脓疡”辨治。既往我们采用抗生素结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但因不能引流导致治疗失败而转外科手术治疗。此4例胰腺假囊肿患者均因感染而形成胰腺脓肿,故在内镜介入引流的前提下,予以清热解毒利胆兼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有利于脓肿吸收。由于治疗胰腺脓肿一般需1~2个月时间,在抗生素治疗1个疗程后,往往由于菌群失调及继发霉菌感染等而须停药。此时,就可发挥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且患者容易耐受等优势,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3091310.

2 夏学德, 伍木生, 愈可克, 等. B超导向经皮置管引流并硬化剂灌注治疗假性胰腺囊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4, 3(4): 237238.

3 vanSonnenberg E, Wittich GR, Chon KS, et al. Percutaneous radiologic drainage of pancreatic abscesse. AJR Am Roentgenol, 1997, 168(4): 979984.

4 袁祖荣, 陈尔真, 张圣道.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脓肿手术治疗的几个问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9): 566567.

5 张 跃, 华积德. 胰腺假性囊肿的内镜治疗. 肝胆外科杂志, 1999, 7(5): 39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