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例6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文1

关健词:邵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51-01

我们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推进邵阳县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邵阳县粮食核心区做出新的贡献。

一、把握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开发高标准农田。

1.注重实际,坚持项目实施合理、科学、实用。在选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时,我们根据丘陵地处园田化的特点,选择水源充足、梯田少,坡度低、落差小、交通便利、面积在1 000亩至10 000亩之间的整体连片的农田实施项目开发。

2.注重长远,坚持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我们在编制高标准农田规划时,既把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又着眼长远发展规划与项目区现实情况相结合,使工程建成一处,成功一处。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投资10 150万元在下花桥周桥、下花桥五里、诸甲亭乡、五丰铺镇、塘渡口镇等5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7.36万亩,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3.注重效益,坚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规划设计高标准农田时,我们根据丘陵山区园田化的特点,在田块平整方案上做到数量准、考虑细、测点密,分等高线进行土地平整,尽量少动土方,田块与田块之间的高差控制合理,防止田埂塌方造成水土流失;在建设标准的选择上,适当降低建设标准,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二、创新发展理念,综合措施开发高标准农田

1.水利措施。在高标准农田施工中,我们用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资金,修建、整修山塘水库、大坝和渠道等水利基础设施。在山上,大力整修山塘水库,增加库塘储水容量,为旱季农田用水提供水源;在山坡,新建砼防渗灌溉渠道、开挖疏竣渠道渠道,通过放水、引水形式将库塘水通过渠道流入梯田,使坡耕地作物灌溉用水方便;在山下,新修、整修田间排渠、田间灌渠,便于洪灾时农田排涝。

2.农业措施。我们在改造梯田时,陡坡区田面宽度设置为7m~18m,缓坡区田面宽度为21m~35m,田块耕地地形实行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陡坡梯田修成宽度5m以上的田面,缓坡地改造以道路为框架划分耕作区,梯田地块尽可能造大;机耕道长度根据农田机械化耕作方便,有效路宽4m,其中泥结碎石路面宽3.2m,提高机械化操作,建成梯田缠腰、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高标准农田。

3.林业措施。在丘陵地区土层薄、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我们栽植抗旱、抗瘠薄的水保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对能够浇灌的水平梯田,栽植经济林,采取果草间作、果粮间作等形式进行治理,既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三、破解发展难题,整合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

1.争取财政投入,大力开发。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原有的投资标准偏低,我们实施高标准农田连续立项、年年争取,逐年加大投入规模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我们第一年投入1 364万元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2015年,计划投入2 828万元实施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丘陵地区粮食核心区。

2.整合项目资金,聚集开发。近年,我们坚持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农综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整合国土整理、农综开发、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5 500万元,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3.搞好土地流转,规模开发。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我们以承包、租赁、转租等方式,将农田流转给种田大户,形成规模经营,有效破解园田化高标准农田实施过程中耕地调整的难题。近年,在邵阳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共催生50余户种粮大户,流转水田1.3万亩,带动项目区农户种植优质稻、双季稻5.3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文2

1、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sp;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①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②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③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④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

四、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

①新建机耕桥12座;

②新建小电灌站25座;

③新建苏Ⅱ灌站4座;

④新建硬质渠0.48km;

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186个;

⑥架设电力线路14km;

⑦新增100KV变压器4台套。

㈡农业措施

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20000亩;

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5.5km;

p;③新增农业机械收割机10台,插秧机100台。

④新建种子仓库800平方米。

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10万株。

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

五、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

1、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

其中:水利措施655.35万元;

农业措施160.1万元;

林业措施30万元;

科技推广3.25万元;

前期工作费1.3万元。

2、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480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160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

六、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2.64万亩,产量产值将有显著提高。

①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小麦100公斤,亩增收入75元,计增收198万元;

②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稻谷150公斤,亩增收入120元,计增收316万元;

③项目建成后,每亩可节约成本55元,计节本145万元;

④项目

实施后,合计可增收659万元,亩平249元,人均319元。

2、社会效益:

①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弱筋小麦600万公斤;

②项目实施后,可年产优质稻谷950万公斤;

③项目实施后,主体高新技术普及率将达100%,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④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我地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⑤项目实施后,能带动我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⑥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机械的重复投资,节约发能耗,节约用水,降低农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地面整治,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七、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20*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开发局,*镇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2、监督机制:

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建立项目内部相互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正常运转。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文3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文4

2020年前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排灌工程体系;引排顺畅、生态良好的农村河网体系;水质达标、水量保证的农村饮水安全保证体系;职能明确、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苏南地区2015年实现农村水利基本现代化,苏中、苏北地区2020年实现农村水利基本现代化。具体目标见表1。

2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标准

我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遵循《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和《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

2.1《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1)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mm雨后1d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m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m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2)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13.33•hm2以上,其他平原地区6.66•hm2以上,丘陵山区3.33•hm2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cm,沙土区壤有机质含量20g/kg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g/kg以上、旱作区16g/kg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3)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0.5m,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路净宽不少于2m,高出田面0.2~0.4m。(4)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路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5)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6)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田块年产1.5万kg/hm2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纯收入3万元/hm2以上。

2.2《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1)防洪除涝。防洪设计标准达到国家规范,圩区确保解放以来最大洪水不出险。除涝10~20年一遇设计暴雨,农田雨后1d排出,镇区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设计控制水位。(2)灌溉节水。淮北、沿海、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大于80%,其他地区大于90%;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0%以上;大、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0.6、0.7以上。(3)农田降渍。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在雨后2~3d内降至田面0.80m以下,盐碱土地区1.2m以下。(4)工程配套。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中沟级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小沟级90%以上。(5)水生态环境。农村河道建立轮浚和管护机制,水面率保持不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以上。(6)饮水安全。城乡饮水水质分别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8%、供水保证率95%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整治达标。(7)科技推广。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建筑物,以及生态河道、节水灌溉、农村水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先进适用技术。(8)运行管理。工程产权明晰,责任主体明确,长效管理措施及运行经费落实;乡镇水利站职责明确,人员经费落实,管理能力和水平适应农村水利发展需要。

3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3.1围绕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对接,资源整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全面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步伐,达到“沟渠标准化、设施装备化、灌溉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一是合理配置各种水源,做到蓄、引、提、调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二是合理布局各级引排水渠道,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三是合理布置灌排渠系建筑物,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实现格田成方,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3.2围绕生态文明工程,加快农村河网水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江苏现有农村沟河102.4万条(处),其中,县级河道2103条,乡级河道19124条,村庄河塘21.45万条(处),农村生产河道78.8万条。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79km2,其中,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4018km2,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2261km2。一是应加快推进河网水系工程。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能力、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实现农村河道“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二是应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进行坡耕地和沟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平原沙土区以镇村河道或行政村形成的小区域为单元,采取沟、河、渠堤坡植被和工程护坡以及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努力实现“山川秀美”。

3.3围绕幸福民生工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体系到2012年底,江苏将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77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但由于早期建成的农村小水厂供水设施老化、制水工艺落后以及饮用水安全标准提高等原因导致全省农村还有1400余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应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力争实现同网同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民居住分散偏远的地区,建设集中联网供水工程,尽可能提高供水保证率。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消除城乡居民在饮用水上的差别。

3.4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体系建设以进一步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为核心,以明确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为抓手,以创新工程管护模式为重点,加快建立适应省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化管理、群众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建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一是按照“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政策落实、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要求,从理顺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保障、阵地队伍建设、深化事业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乡镇水利(务)站达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自愿组织,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受益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的作用;三是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农村水利工程委托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4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程建一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以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和解决“灌区最后一公里”为重点,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实行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二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依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体可研》以及《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中心,全面完成24个大型灌区、99个重点中型灌区改造任务。通过完善配套,改造灌区骨干工程,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以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抓手,依据《2013-2015年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规划》,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整治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拆坝建桥、方便群众,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要求,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和管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四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开展调查评估,全面核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再解决14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五是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桥梁建设项目。依据全省农桥建设项目库,严格按照《江苏省省级农桥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农村小型桥梁进行更新改造,每年更新改造农村小型桥梁6000座以上。六是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综合治理。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km2。七是山丘区水源保障工程项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水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水库、塘坝、水井、提水泵站等工程布局,解决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的水资源保障问题。依据《江苏省重点塘坝建设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省1201座重点塘坝进行加固改造。八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依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围绕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实现。九是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依据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连片推进、规模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10个,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发挥规模效益。十是国土、开发、发改等其他部门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县域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治理,发挥规模效应。

5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分区治理模式

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分各种不同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对丘陵山区。应建塘筑库,库塘相连,建立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工程系统,提高水源保证率。一般稻麦轮作区,亩均蓄水量应达200m3,补水流量0.009m3/(s•hm2)。结合水源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亩均蓄水量300m3时,可基本满足山丘区水稻种植要求;亩均蓄水量160~200m3时,可基本满足水旱比3∶7的种植要求。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对平原地区。应实行洪、涝、旱、渍、碱、淤兼治,田、林、路、渠、沟统筹考虑,完善河网水系,加强灌排渠系和条田化建设,合理布置大、中、小沟和田间灌排系统,加强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建设,提高灌排标准。平原河网地区的小型机电灌区,特别是高沙土区,应大力推广管道灌溉;砂土区的大中型灌区,积极推广生态型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措施;高附加值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区可推广喷滴灌工程。对圩区。应按照内外分开、灌排分开、高低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适宜含水量的“四分开、三控制”原则,以圩堤达标、泵站更新改造、圩口闸建设为重点,疏浚圩内水系,实现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6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加强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和目标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水利、参与农村水利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切实用好公共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受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政策;三是用好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确保基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部分足额征收、管严用好,充分发挥效益;四是深化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范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不断扩大农村水利的投资渠道。

(3)加强建设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推行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考评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在资金管理上,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审计监督制、纪检监察制,确保“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质量安全”;在建设管理上,全面推行“四制”,以及项目公示制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在工程管理上,坚持分类定性、分级管理,创新管护模式,建立政府补助、受益群众参与、资源合理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水利管护机制。

(4)坚持典型引路。苏锡常地区及苏中有条件地区: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对接,以县为单位,打造上规模、集中连片、效益突出、群众欢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区。其余地区:整乡整村推进,每个县每年建成2个以上规模化的典型示范片,并逐年扩大规模。同时,认真抓好农村河网水系工程、灌区改造工程、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示范典型建设。

(5)坚持科技创新。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全面开展农业灌溉利用系数测定分析,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技术研究,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研究,重点进行泵站更新改造和装配式建筑物技术的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加大先进实用农村水利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圩口闸、排灌站、防渗渠道、农桥等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专业化安装。三是加快信息化改造。按照运行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村水利的基础数据库和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农村水利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文5

[关键词]小型农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56-0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我国水利项目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抗洪防旱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其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建设与管理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工程建设随意性很大。在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因为不具备科学的工程建设论证及建设方案,一些工程建设活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工程技术等方面无法兼顾,比如有些地区的小型水库存在严重的漏水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得到专家的充分论证,然后才能实施补救措施,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通过论证环节,直接将破损位置进行修补,这种随意性的修补行为其实很难凑效,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却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②项目重复建设率高,烂尾现象普遍。因为很多地方的水利单位领导更换频繁,并且很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都没有经过科学规划,造成很多项目建设都存在技术不高、管理无毒、施工无质、规划无序等问题,这就使得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有很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责任主体及管理上都存在责任不清、职权不明等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施工中状况频出,往往进行一半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了。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损失。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探究了几个应对措施,以期能加强其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提升管理能力,健全管理制度。

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为预防出现混乱局面,各个省市级地区在管理上应有统一标准,应该科学规划布局、不断健全建设程序,制定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依照规划、设计、申请、审批的程序,确保工程的理想与建设都能朝着有序而规范的方向发展。在制度中,应重点强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因为规划环节是提高水利项目建设合理性的前提,也是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措施。所以,各个省市级地区应规范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把村、乡镇一级的超过5万元的水利项目全部纳进规划中,首先应将投资计划、投工、规模、项目地点等信息以报告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各项申报信息进行审批,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有序性与计划性,预防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

2、建立规范的设计资格证及招投标制度。

笔者调查发现,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中频繁发生质量问题和设计资质及招投标制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用建立规范的设计资质管理制度,依照水利项目的规模有针对性地不断健全资质认证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那些有设计资质且设计经验丰富的单位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在管理上,应严格杜绝那些无资质或者资质低的个人或单位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机会。设计单位设计的水利项目施工图纸,必须依照审批程序获得设计方领导盖章后才能用于施工活动中,并且涉及单位应该积极对设计图纸的可行性、科学性负责。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确定施工单位的环节必须有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可引入竞争机制,借助健全的招投标制度决定投资金额,狠抓项目建设中的非法谋利现象,尽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质量完全符合有关标准。

3、积极落实项目监督及施工准入制度。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施工准入资格证的单位,应该严格根据施工标准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生产设备及技术人员,在条件完全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由省级水利项目主管部门为其发放施工准入证。除了建立规范的施工准入制度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项目监督制度,也就是当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进入施工过程后,必须聘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指派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全程检测与监督整个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并填写详细的水利项目监理记录,并且针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影响施工成本与质量的环节,应更加规范、细致地对其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单位还要对影响水利项目施工质量的一些材料,比如试块、试件、钢材、水泥、设备等的质量和权威检验机构一起对其细致的鉴定,并把鉴定结果和其他监理内容一并放进施工档案中进行管理,将其当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竣工验收的有力依据。

4、制定科学的验收及奖惩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竣工之后,施工单位需要编制细致的竣工报告,提交给工程主管部门请他们验收已经竣工的工程。另一方面,为了使甲方的验收活动更加顺利,施工企业应把双方都盖章签字的施工必备材料、竣工报告、保证资料,一并教给主管单位,水利项目主管机构在接到竣工报告之后在一定时间内租住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检部门、设计单位等人员,对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情况实施全面验收,借助细查局部、检验实体、查阅资料、听取报告等形式对项目建设的目的、功能、工期、质量等情况提出客观而真实的评定意见。最后依据评定的具体结果,针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针对在该项目建设与管理中不负责任或者有过失的个人及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在整个水利建设系统对其通报批评。

总之,要想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其施工过程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设计制度、招投标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得所有的建设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加上监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可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成效,进而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康健. 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J]. 江西建材. 2013(01)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范文6

【关键词】农田林网建设;存在问题;发展规划

新河镇地处邳州市最南边黄墩湖滞洪区、地势低洼,总面积113平方公里、栽植的是单一纯林、以杨树为主,近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镇栽植成片林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由于缺乏维护力度,使农田林网缺株断带严重,没有达到标准的林网结构,下一步我们镇在农田林网建设中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乡镇年度实施方案。

农田林网建设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农田林网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调节气候、改善水资源状况,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污染、改善水质、保护食品安全、护农增产、改善作用品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镇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效益慢、破坏严重

农田林网建设常常会出现刚建成就破坏的现象。同时农田林网建设在短期内作用与效益不很明显,部分群众就抵制破坏农田林网建设,下一步我镇在管理和建设中要不断创新机制,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造林,积极探索农田林网建设新模式、对无法修路挖沟的地块发展间作。

2.品种单一、林龄结构不合理

我镇栽植林木的品种比较单一、林种简单,几乎全是杨树,这样会出现两个不好情况:一是生物物种的单一会影响该地区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二是抗御病虫害能力差。由于农田林网栽植的树种全部是杨树,其树冠大、根系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群众对农田栽植杨树等高大乔木抵触情绪很大。

3.林带结构不合理

林带单薄,林带结构一般按疏透度的大小来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三种类型。目前我镇建设农田林网常见的是透风结构,只载乔木,不搭配灌木,虽然透光、透风性能好,但是防风能力较差,易引起折树和作物遭受风蚀。

4.树木生长状况不良

由于气候、土壤、树种等原因造成了树木生长不良,生长速度慢,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生物病虫害猖獗;有的树木抚育管理跟不上,给病虫害创造了栖息危害的环境,导致其滋生蔓延,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5.农田林网经济效益低下

农田林网的经济效益慢,森林郁闭度低、林下产品少、开发价值低、难以实现综合效益。由于农田林网位于农田中间和边缘,不仅影响庄稼生长、且妨碍农业耕作,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农民有毁林的心里,其保存状况存在危机。

在对农田林网作用认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让我们新河镇农田林网形成网带整齐、密度合理,点、片、带、网相结合的农田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不仅能改善田间小气候,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下一步针对我镇的林业生产现状,在发展农田林网建设上作详细规划:

5.1扩大宣传、强化措施、确保农田林网管护到位

我们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农田林网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提高项目区农作物产量以及提高生态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农田林网运行管护适宜采取包干到户的方式,树苗靠近谁家地就包给谁,承包户与村里签订合同,承包户缴纳一定金额,包载包管,利润独享,出现死苗、毁坏等现象由承包户自行解决,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5.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农田林网按沟、渠、路、堰边载植树木的原则布置,网格控制面积在150―200亩为标准,采取疏透型结构,利用乔、灌、草相结合原则,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对栽植地采取改良措施,提高造林质量。要与水利部门协调,利用农业水利排灌的沟、渠、路两侧营造,把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工程来推进农田林网的建设。

5.3加大对现有林网的维护力度

查漏补缺,提高农田防护林的控制率和完好率,重点在现有的干道、骨干林带查漏补缺,栽植适宜树种,辅以先进的栽培措施,补上大苗、大树保证其成活,恢复其防护、美化、绿化效果。加强抚育管护,对现有林带改造,修剪复壮。采取有效措施,把侧枝过低、枝杈过多诱发病虫害大量发生的树木进行修剪,对骨干林带上病虫严重的,带检疫对象树木间伐更新,巩固大网格;对与农作物争肥争水、遮光严重的分布在农渠、农沟、农路上的副林带上病虫害木直接伐除、不再补植,加强对林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目前我镇的单一树杨树的杨舟蛾发生率比较高,为了保护造林成果,要及时检疫,采取有效措施准确预报,及时有效地防治各种病虫害,将其防小、防早、防了。

5.4尊重规律、科学规划

我镇对农田林网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林网建设水平不高,主要是造林经验不足,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存在蛮干、不尊重客观规律现象,在以后林网建设中要加强与农林、科研设计部门的联系,请技术部门帮助设计,依靠科技兴林,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规划建设上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相结合,充分尊重自然和人文科学,提高农田林网建设的经济效益。把我镇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阶层。

在今后栽植中采取相应措施造林,选择较好的乔木树种作为农田林田建设的主栽树种,同时还要继续引进、驯化适合当地栽植的树种,增加植物种类改善林网结构,改善立地条件,在苗木选择上要从种源抓起,选育良种壮苗,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造林质量;提高农田林网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