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概念

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核心的必修课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抱怨这门课程“难学”,而不少教师也常常感叹这门课程比较“难教”。在这个背景下,剖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待人类自身行为及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应当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而教材中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辛苦的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甚至会迷失在微观经济学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当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考虑约束条件的变化。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分析工具复杂、课程内容繁多,相对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教学难度较大。

1.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抽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由于微观经济学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之一,而学生在大学之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思考问题时常常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部分偏文科的学生这种倾向会更严重些。另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相关分析需要在一系列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的严格假设基础上展开。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不仅欠缺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能力,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也有待慢慢形成,因此,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到困惑。

2.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复杂。在目前流行的本科微观经济学教材当中,除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个别章节涉及到规范分析外,其它所有章节均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文字、图形和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述经济理论和模型。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学生在初接触的新鲜感消失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些分析工具过于复杂,难以掌握。

3.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多。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凝结了无数学者的智慧,容纳在一本教材里,难免会使得教材异常厚重。以不少高校采用的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例,全书内容包含3大篇,共计16章,其中不少章节内容,需要10个以上的课时才能讲清楚讲透彻。但现实是,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课时总量均在压缩,而这种压缩常常是通过减少具体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因此,即使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也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教学课时。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

1.在深刻理解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初步形成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抽象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呢?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深研课程教材、精选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并辅以必要的指定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对于关键知识点,务求讲清、讲透。虽然课堂时间宝贵,但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却不能吝啬时间,必须详细讲授,直到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止。例如,讲授消费理论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如何解读和诠释消费者行为是关键,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讲解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在结合文字和图形进行详细讲授后,再利用数学模型的推导进行重新表述,进而抛出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对于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在讲授生产理论时,就可以与先前学习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并相互印证,因为这两部分虽然涉及到的内容不同,但无论是分析生产者行为还是消费者行为,其基本逻辑和分析工具还是完全一致的。

2.灵活运用鲜活的现实案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来自鲜活现实的案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缺陷,减缓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一门学问,必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针对从现实中提炼出的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选择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还需要重视不断吸纳新的案例;不仅要重视概念和理论讲授之前的案例引入、讲授之中的案例穿插,更需要重视讲授之后对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于某些背景资料、复杂图表的展示可以很好地节约课堂板书时间,使课堂信息含量增大。随着文化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视频资源的搜索、下载变得容易,这类资源值得好好挖掘。例如,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课堂讲授,如果能够配以短短几分钟的斯密生平及其理论产生背景的视频,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都不是目的,不能因此而受到局限和约束,例如,某些关键的模型推导过程该板书还是应当板书,如果采用PPT展示,也许学生的印象并不会深刻。

4.配合适度的课内外习题训练。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安排适度的习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最优化、微积分等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几乎充斥了每一个章节,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把握,廓清大脑里某些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和严谨的专业思维。在课堂内,对于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应当配合习题的讲解;在课堂外,每一章讲完之后,也应当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对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不宜完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结果,而应当结合平时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试卷考题的设置不宜过于强调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应当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考察。

参考文献:

[1]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1,(7).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

合大学学报,2011,(1).

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短期;长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6-02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微观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因而,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地位,确立了西方经济学教材和教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两者共同使用的一些概念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应用,例如“短期”与“长期”这一组概念。

一、“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微观经济学中多个理论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的区分。例如生产理论中的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以及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等。这些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并非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为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为短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可能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而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市场价格,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必定等于零。

2.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便涉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配置问题。企业调整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数量是否可以变动便是微观经济学中区分短期与长期的依据。微观经济学中常假设生产中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因此可以用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假设资本要素固定,劳动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理论上讲,我们也可以假定劳动要素固定,资本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特别说明的是,微观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指具体时间的长短,而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其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3.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区分的意义。微观经济学对短期与长期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生产理论中。通过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刻画更为全面和准确。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现代生产这样一种“迂回生产”方式,采用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资本规模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保持稳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面临的约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深刻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分别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显得非常重要。而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理解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更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微观经济学通常会有的一个困惑就在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很多的时候会觉得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体验的现实好像并不一致。例如,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理论或垄断竞争市场均衡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每个企业长期均衡时的经济利润总是为零。也就是说,长期均衡条件下,企业家能获得的利润恰好等于企业家本人去其他企业打工的工资收入,不会高于这一工资收入,当然也不低于。这就产生了两个疑问:①如果创业和打工收入水平相当,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②为什么现实中,在类似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行业的无数企业利润并不一致,有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企业血本无归?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对市场均衡利润理论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区分。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之所以经济利润等于零,是因为短期中厂商会因经济利润与亏损的驱动而进入与退出一个行业。某一行业,短期中利润大于零时,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行业,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增加,行业经济利润减少趋向于零;短期利润小于零时,行业中会有企业退出,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减少,行业经济利润增加趋向于零。短期均衡时,企业经营的利润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而企业经济收益依赖的是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正是追逐短期经济利润的勇气与实际能力,诱使了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也由于短期均衡时可能出现的盈利或亏损使得企业出现优胜劣汰。

二、“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宏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短期和长期区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与微观经济学类似,相关理论直接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理论。例如,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这些理论的短期理论和长期理论也不仅是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例如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总是垂直的,而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古典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第二章情况下,相关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不是那么明显,对同一问题的短期和长期研究分属不同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分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是运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四个模型分别介绍了不同条件下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2.宏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一是产出是如何核算、如何决定的;均衡产出条件下的要素约束问题。二是为什么有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保证全社会的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增大国民收入,改善人类福利的问题。三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实现生产能力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问题。四是如何实现通货的稳定,如何实现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际上就是指各类生产要素都实现充分就业。在市场机制下,各类生产要素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市场上要素价格能否迅速波动调整从而实现要素供求均衡(市场出清)。而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界定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通过价格的波动调整实现市场出清。短期内由于价格刚性(粘性)会导致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不均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内价格总可以得到调整使得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例如,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名义工资水平不变,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生产利润提高将推动企业扩大生产,总产出增加,因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长期名义工资水平可以自由波动调整,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总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而不受价格变化影响,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宏观经济学中对于短期和长期的界定还有第二种情况,货币主义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运用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菲利普斯垂直。货币主义中短期和长期的差异表现为居民的适应性预期差异。货币主义认为居民依据以往经验而对经济变化形成适应性预期,短期适应性预期往往不能准确预期经济变化,但长期经过修正可以取得准确的预期。当物价上涨时,短期内居民低估物价上涨幅度高估自己的工资,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失业率下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内居民准确预期物价变化,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受物价变化影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 双向互动式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经济主体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效率。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且相对抽象,同时又以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基础,结合模型、图形和高等数学方法,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等的理解和把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在此,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实践谈点体会,希望能与有关教师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也不同于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和市场是怎样运作和演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微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以及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1.1 理论抽象

《微观经济学》所介绍的经济理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的总结,这些总结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之上,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不同,这些差异必然增加我们理解的难度。同时,理论知识原本就是抽象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再加上微观经济学概念、定理、规律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对于初学者来讲,总会存在理论与现实理解之间的差距。

1.2 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

《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经济模型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法等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有很多学生微积分知识还没学,这时要求他们将数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经济学分析中,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

1.3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图形在经济学中非常有用,用于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过:“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知识才能掌握经济学,图对于经济学家如同锤子对于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微观经济学每一个理论的得出与论证都与图形紧密相联,这对于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生而言,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图形解释经济问题的确有些难度。

总之,如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相当大。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2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首先介绍基本的框架,在讲述每一章内容之前,都有一个本章提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视野,然后再介绍具体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授课过程中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展开,脉络清晰,通过主线的引入,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整门课程的精髓,同时,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加一个本章小结,总结一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笔者讲授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选择为主线,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第一,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第二,单个厂商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单个厂商在成本预算既定的前提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利润最大,从而实现生产者均衡。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成本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获产量最高,(2)在产量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为此,将问题深入一步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考察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确定产量与价格的最优化行为;第三,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根据什么原则供给多少生产要素,厂商根据什么原则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四,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化。即研究将消费者、厂商、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联系起来的整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政府目标决策的最优化。即研究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 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案例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带动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提高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时,可以结合安全帽专卖店的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来解释厂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不同而进行区别定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将枯燥的理论运用到鲜活的经济现实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一重要形式。通过讨论可以使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4 课后练习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关系,理论性强,要实现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通过做计算题来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这门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考研必考的基础课,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给予特别强调和详细解答并进行适当延伸。

3 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3.1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必然要求微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更新较快,那么任课教师的这桶“水”,决不应是“陈年老水”,而应是不断地从知识发展的奔腾江河中汲取的“新鲜水”,任课教师应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如新旧理论的增减,同时及时调整相应的案例分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积极地听取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但是,课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上课时过多依赖课件,整门课程知识点完全通过点鼠标放映课件讲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包含很多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即使利用动画使得推导过程一步步显现,学生也不容易跟上。因此,在讲授公式推导以及有关图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好结合板书进行讲授,通过“黑板+粉笔”的方式推导和画图,能够充分地带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让学生看清推导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逻辑关系,形成知识间的连接,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比如,在讲到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的时候,最好板书推导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3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经常登录经济学论坛、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家等网站,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学术讨论,这些经济学网站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又能够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2]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

[4]童霞.微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6]谭超.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J].管理观察,2009(12)

[7]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8]芦雷.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微观经济学 应用

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为基础,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各种约束条件及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将有限的资源加以最有效利用的学科。它将经济理论和决策方法相结合,将逻辑分析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广泛运用数学知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比较抽象,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或事件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二十年代首创。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人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许多理论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同时它的基本内容大多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并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头疼难懂。案例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价格理论时,可以将去年网络上出现的流行词“蒜你狠”、“豆你玩”引入到课堂案例中进行讨论、分析,会使学生发现微观经济学理论原来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案例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原理不仅能够解释很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也能解答很多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事情。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可从多个层面给学生以引导,开拓其思维。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如何运用这一知识;又可以启发学生从生自身的角度思考并讨论“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在继续深造和参加工作中如何选择?”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是以“填鸭式” 、“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听完就忘,或者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经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探索、归纳和推理,因而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方式

案例教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科学地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要提高案例法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不能重案例,而轻理论。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全的,案例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应当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并且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导以及知识推进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是案例教学不能体现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应使这两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时效性。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好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同时又是具有时效性,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经济现状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典型案例是指那些能够充分说明相关理论,被反复引用,既通俗易懂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例如在解释“边际效用”这一概念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们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钻石与水的悖论”这一典型案例来说明。增强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保证授课内容的鲜活性。因此,在选择微观经济学案例时应更多关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以便将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寡头垄断”时,可以引入“京东、卓越、当当的图书价格战”这一既具有时效性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

(下转54页)

(上接34页)

(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如果不参与,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收获的大小,学生参与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承担简单的讲授任务,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用于实践。案例教学不能都由老师“教”, 应当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把问题引向深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非常熟悉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应充分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注意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应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除在关键时刻予以正确引导外,还要善于归纳学生讨论中的各种意见,适时地给予充分肯定,也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保证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教学相长。

三、结语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合理互补,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Z,张毅.浅探管理经济学案例互动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1(08)下期:138-139.

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5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作为微观经济学中消费理论的基础概念,对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边际分析法作为标记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分析作用,所以,经济学家只有掌握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微观经济学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关于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的相关概念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以社会中的单个经济单位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要目标的科学,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消费者新增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是服务所带来的相关的新增效用,也就是说,在外界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从此件商品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之为边际效用。在边际效用中,商品的消费量是自变量,由商品消费量增加而产生的效用是因变量。

3、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首先假定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那么,该消费者从此件商品所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获得效用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对该规律的透彻掌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行为。

二、在微观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边际效用的意义

1、边际效用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效用对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俗的来说,正是由于边际效用的出现,才使得商品使用价值、消费者消费目的以及消费者消费感受三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学家也通过边际效用的帮助对消费者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商品价格的约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消费的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边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微观经济学从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困境中得以解放,使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科学。

2、边际分析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把进行追加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比较,得出数值相等时的临界点,也就是所得利益、投入资金以及输出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相等时的点。随着边际分析法的逐渐普及,对不同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经济学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为经济学家进行经济均衡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除了应用范围最广的递减规律以外,还包括成本的递增规律、产品边际转换率的递增规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对边际效用中递减规律问题的分析

1、边际效用是否唯心

虽然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即商品的边际效用,但是,由于消费者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倾向,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样一件商品在效用评价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并不能因此把依存于让消费者心理而产生的效用评价与心理学或是唯心主义划上等号。虽然社会的经济和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在现阶段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仍旧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家无法直观的对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边际效用进行衡量,但是并不能以此而否认边际效用的存在,因为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商品效用是可以被消费者所感知的,商品关于物质方面的属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都是有客观依据所支持的,由此可以看出,边际效用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由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所虚构出来的,但是想要对边际效用的存在进行否定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作为具有客观存在性的边际效用与唯心主义从本质上就背道而驰。

2、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否唯心

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消费者所共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因,这里需要重点进行强调的是,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依托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但是这与唯心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无法通过实质性的物质进行准确的衡量,但是,通过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已经将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了证实,这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因为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产生是以消费者主观的心理感受为基础,就认为该规律是主观唯心的,如果仅仅因为无法被衡量就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唯心主义的,那么我们就会进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影响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3、货币在应用边际效用时是否遵循递减规律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世界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货币具有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以及交易媒介四种职能,不同的职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马歇尔提出的理论仅仅适用于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这两种货币职能,这是由于边际效用在应用到消费的过程中时,针对商品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但是对于货币的储藏手段这一职能来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即使适用,也只有在拥有了大量货币的人身上才能体现。除此之外,由于过量发行货币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当做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应用,所以,在货币的发行量正常并且进行正常流通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对通过商品价格的约束所形成的理性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可以对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而造成的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忽略。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除了以上两种货币职能之外剩下的流通手段和交易媒介的职能来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并不适用。实际上,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在微观经济学中具有普遍适用的特性,该规律是一个具有客观存在性的经济规律,同时它又没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并且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最后一点,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世界,而经济只是占据了世界中的某一个层次,所以经济学在很多时候都与法律和政治紧密相连,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某一现象通过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但是在法律或政治的层面上来看,就无法实行,因而,在运用边际效用进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边际效用的合理应用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经济学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对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应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参考文献:

[1]黎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边际效用”分析[J].金田,2013(04):172.

[2]邹传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13.

[3]陈凯.基于习惯形成和地位寻求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4]朱海洋.连锁商业视角下的消费环境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3.

[5]方培培.资源约束下的适度经济规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微观经济学概念范文6

1.教学内容繁多

微观经济学的开设一般在大二的上学期,大二和大三往往是专业课安排比较密集的两年,这无形中使得花费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学习时间变少,加之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为例,16开的课本369页,而开设课时一般为54学时,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课平均要讲授13页。因此,按这样的进度,即使老师能完成任务,学生也很难在每一次课后掌握所学内容,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期末考试结束,也不是很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结构。

2.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学习中易于混淆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偏重于理论性学习,因此,假设条件非常强,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混淆概念。比如说,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分析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最强,它要求产品完全无差别,这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别的。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最大的前提假设条件就是“经济人”假设,完全排除了人的感性因素,因此,与现实情况也是不符的,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从现实条件出发来考虑,而把“经济人”假设忽略。

微观经济学在我们院历来是作为考试课来考核的,因此学生学的都比较认真,课堂气氛也比较好,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当然,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果学校把这门课定为考查课来考核,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会是如何。笔者讲授过其他作为考查课的课程,刚开始几堂课学生学习的还比较认真,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这门课上,因此,期末考核时,结果不是很理想,一样的学生,一样的老师,但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学习是一环扣一环,一步落下,步步吃力。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扎实地学习每一堂课。

4.案例更新及时与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最终学习目的都是要应用到实践中的,鉴于以上两方面,一定要重视典型性案例的分析,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案例。如果我们一直用很多年前的案例来分析经济学理论,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那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会和现实世界有些脱钩,最终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强弱

由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可知模型多,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掌握,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最多的是对导数的运用,只有掌握了导数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才没有障碍。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数学基础,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因此,不同的数学基础,学习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6.能否学以致用

我们对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理论和现实结合,不必非要死记硬背,而且,只有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中,我们才能更牢固的掌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能联系现实,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通过老师的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具有经济思维模式以后,每学习一种新的理论,就会和现实中的事件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不是只掌握单纯的理论。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因素,特提出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1)从学校方面来看,要合理安排每一门专业课。因为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因此科目安排的时段合理恰当,是很关键的。

(2)从老师的角度看,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讲授有不同的偏重,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更深入、更数学化一些,使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而且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不要求掌握得太深,只要能把这些经济理论讲得明白透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就达到了这门课的学习目标。

2.熟记假设前提

对于每一种理论的学习,都有它的假设条件,如果连假设条件都搞不清楚,自然不能进行理论分析。因此,学习微观经济学,就要转变观念,既要能够在假设的前提下学习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运行理论知识来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正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复杂多变,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所以的条件都分析在内进行研究,因此,有了这些假设条件,才能使得分析简化,并且把分析结果作为现实分析的一种参照。因此,熟记假设条件才是学习一门理论知识的前提。

3.对学生要高标准和严要求

从现实的角度讲,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这对于一个二十左右的学生来说,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好好地规划,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即使就业,也未必就一定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符的职业,对于一门将来不知道对自己是否的科目,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弱。所以鉴于这些原因,建议学校对这门课高标准、严要求,尽量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我们学校是作为考试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这样,学生必然更重视这门课的学习,而且,从每年的考研率来看,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还很不错。

4.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专业理论性强,对老师的讲授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使这门课讲得生动,成为众多老师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方法有三:

(1)穿插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分析,使枯燥的理论在综合运用于案例,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取传统板书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并且可以节省大量课堂上作图的时间,尽量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身心愉悦。

(3)有些案例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样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现在正被众多老师推崇并在学习的翻转课堂,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

5.打好数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是边际函数,也就是高等数学的导函数,因此,在大一的时候一定要打好高等数学的基础,这样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就会轻松很多。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而是把导数解错。因此,一定在踏入大学的一刻起,就让学生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

6.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分析的基础,没有理论何谈分析。

(2)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每天抽出几分钟来了解一些经济方面的新闻事件

否则我们都不了解发生了什么,如何才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接轨。如果不能和现实接轨,我们学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扎实,因此,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经济学知识。

(3)考核方式要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