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案范例6篇

平移教案

平移教案范文1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

30页例2、第31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小房子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

师:游乐场里除了有漂亮的风筝、蝴蝶外,还有很多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不同)

师: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平移。

1.认识平移现象。

(1)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些物体的运动,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还是竖直方向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

(2)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3)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

(1)分析题意。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2)动手操作,用小房子学具移动。

(3)汇报,评价。

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师小结。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

(5)完成教材第30页

“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旋转。

课件出示第31页例3。

1.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

2.认识旋转。师:

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4.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学生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6.学生用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全班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6题。

学生独立观察、判断,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1.水龙头的水往下滴。

(

)

2.拧开水龙头开关。

(

)

3.升降机上升。

(

)

4.风扇转动。

(

)

5.推木箱。

(

)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5、7题。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回答问题,引出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观察汇报总结:什么是平移。

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利用小房子学具动手平移。

自主发言,在生活中发现旋转。

总结旋转的特点。

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不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改变。

旋转:绕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借助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注重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平移教案范文2

一、对比研究

1.先学学习本节之前,教师下发导学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研究———平移”.请学生提前预习书本上关于平移的知识,并解决下列问题.说明:课堂教学开始时,首先请学生发言回答上述问题,其次教师提问学生分析这类平移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笔者研究两个任教班级发现,大约75%的学生利用图形变换处理,25%的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平移理论法则进行解答.

2.后教笔者在两个班级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平移教学的处理,分别为:方程与图像相结合(方程班)处理和平移法则(平移班)处理.课堂中笔者给出六个问题,以对比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性的探索研究.班级一(方程班)的教学片断如下所示.生:抛物线y=2(x-1)2+1可以看成抛物线y=2x2的平移变化,将图像作出,我就发现了只要将y=2x2的图像向右移动一个单位,再向上移动一个单位即可.师:好的.请你看看问题(6)吧.生:我是这样看的,将题中的a、h分别看成一个特殊值,用两种不同的情形做,得到答案.师:回答正确.用特殊化的思想,是解决字母问题的好方法.不过这种解决方法,大家觉得跟教材上的方式一样吗?生:好像有些不太一样.师: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不同于教材,很有创新精神.请同学们说说它的优点.生:用特殊的方式,既快速正确率又高,方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拘泥于教材固有的法则,实用性强.(巩固练习,略)班级二(平移班)的教学片断如下所示.生:按照教材的平移法则,我想抛物线y=2(x-1)2+1可以看成抛物线y=2x2的平移变化,法则是“左加右减”,因此函数y=2x2的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最后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即可.师:好.看看带字母的问题(6).生:y=a(x-h)2,当h>0时,根据法则,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移h个单位即可,当h<0时,只要向左平移h个单位即可.师:好的.请用法则解决问题的同学举下手,老师数数有多少人.师:好,40位同学中大概有15位同学是用法则解决的,剩余的同学是怎么做的?生:我是画图解决的.师:也不错,能说说两者的不同吗?生:用法则解决的时候比较严密,但是好像比用图像做快捷;用图像解决的时候比较直观,但是每次画图显得麻烦.师:好,因此大家要在熟悉变化的情形下慢慢掌握教材的结论,尤其在以后处理抽象函数的时候,这显得更为重要.(巩固练习,略)3.对比笔者在两个不同班级中进行了先学后教的尝试,并对导学案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总结,根据学生对4个前期训练和6个课堂习题中的图像平移的掌握程度进行了四类数据分析:(1)较差程度,指的是一个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学生;(2)中等程度,指的是能够解决1~6个问题的学生;(3)良好程度,指的是能够解决7~9个问题的学生;(4)优秀程度,指的是上述学案中10个问题全部正确解决的学生.笔者按照不同两个班级中的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整理,统计如下所示.分析上述统计结果,笔者发现:对于较差程度和中等程度的得分率而言,两班相差并不多,说明对于后进生而言,两种方法在解决基础问题的时候都比较实用,也反映了两个班级的学生程度是差不多的.在优良学生的比较上,我们发现数据反映了方程班全部正确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平移班,而且在处理带有字母的函数平移问题时差距更为明显,平移班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函数进行图像的平移,速度上也比较慢,尽管先学后教,但是效果依旧不明显.这让笔者产生了深深的思索:其一,说明学生对感性的图像平移依旧占据思维的主导,教师应利用先学后教将学生这种感性的认知通过整合、小结转移过来;其二,在解决更高难度(诸如以后高中数学抽象函数)的函数平移问题时,方程班的法则性解决方式更有优势,其抛开了具体函数形态,利用点之间的平移进而上升到任意函数之间的平移,大大加强了学生通过具体二次函数平移的学习解决更多函数平移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更高度的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对比,教材对平移的描述性总结让我们更深层的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法则.而且利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操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笔者发现该模式拥有下列特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1)主动性.该模式下,若学校有能力,应按照本校学情状况编写符合本校学生水平的学案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整体概况,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基本问题,留意仍有困惑的地方,带着新问题再去合作探究和小组学习.(2)科学性.先学后教模式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较为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们知道知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挖掘、整理、巩固和掌握,该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慢节奏前行、螺旋式上升”,若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在课堂内对数学知识进行灌输式强化,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违背教学规律.(3)高效性.学案导学案要提前一天下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导学案的预习,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深化、探究、重组,高效地对某一重要数学知识进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成的难点问题进行吸收和消化.(4)减负性.原本的知识需要在一节课内进行传授、内化、运用,其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加大,而今通过提前自主预习,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块教学,从接受程度上来说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学习数学呈现一种减负、高效的状态.

二、课后思考

平移教案范文3

关键词:校企融合;管理会计;移动教学模式

1管理会计教学现状剖析

1.1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课程,而且管理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另两门课程之后。但这三门课在教学内容的某些方面有着交叉重复现象。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炒现饭”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2管理会计教学、评价手段老套

目前,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练习加以巩固为主,而管理会计相对于财务会计来说,计算公式多、内容较枯燥繁琐,再加上学生往往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就更提升了理解的难度。同时,管理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多采用以单选、多选、判断、计算、案例分析为题型的闭卷考试。这种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都配有标准答案,虽然便于教师进行分数的评定,但却无法考核学生对管理会计各种方法的灵活掌握程度,也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

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的经营业务密切相关,而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因此无法深刻理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过程,从而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虽然管理会计教学中往往都结合了一些企业案例来进行讲解,但这些案例要么时间久远,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要么来源于国外企业,与我国经济情况不符,难以借鉴。

2移动教学模式的优点

(1)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移动学习平台上的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静态的,如:WORD、PPT、EXCEL、PDF等;也可是动态的,如:案例视频、微课等。而且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时对资料内容进行更新。(2)多维评价体系。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对考勤、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打分,回答问题的方式有由老师指定学生作答、随机抽取学生作答、学生主动回答等选择,老师可以对不同回答方式设置不同的分数权重,以便更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评价。(3)畅通的沟通渠道。老师对问题的解答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课间,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的APP,老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效果更好、效率更高。(4)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时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监督学习过程、适时做出指导和评价。

3管理会计与移动教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3.1课前

教师在课前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案例视频资料和相关知识点说明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上,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观看并完成相应的测试题。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和测试题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点,以便在上课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课中

针对课前预习环节中的薄弱点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深入和扩展。然后,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能够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训练形式可采用选择、计算、问答等形式。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的特点,应更多的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时,可分组进行,遵循自由组合—分析任务—交流讨论—达成一致—上传结果—老师点评的程序。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课后

老师将本节课重、难点问题的讲解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和学习。另外,学生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上的课后练习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加深和巩固。而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与老师进行互动,得到及时的解答。学生之间也可在移动学习平台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由老师进行点评。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将更加便利和普及。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课程开发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能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水平顺应这种变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支训.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智库时代,2019,(2).

[2]黄全花,柯燕.“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教育,2018,(7).

平移教案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员工;安全技能培训;移动平台;电力安全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3-016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73

安全生产是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大量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仍然是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始终是影响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首要因素。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快速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已成为电力安全技能培训方案制定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将教育推进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员工安全技能素质提升方案,该方案针对于传统集中式安全教育的不足,用系统化的思维解析安全技能教育的各要素,重构安全技能素质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将“互联网+”理念贯穿到电力安全培训中,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电力安全技能素质提升平台(APP)。

1 方案研究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一直是电力企业的最大的关注点和难点,快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上安全生产的基石。为此,电力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实际生产工作的需要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1.1 传统电力安全培训

经过大量现实案例分析,传统电力安全培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1 培训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化工程视角的指引,只关注于构成员工安全素质的各个“点”,缺乏“面”的思维,以至于安全素质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培训上的割裂,与发展不平衡,无法有效推进安全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

1.1.2 培手段落后,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规划但执行力差,培训最终流于形式。

1.1.3 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化学习,培训成本高;公司员工地理位置分散,不便于开展集中式培训。

1.2 移动学习培训

移动学习培训是继数字化学习培训后出现的又一新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经调研,本文就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做了以下分析:

1.2.1 与传统信息化培训的趋势对比。移动学习具有传统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移动学习在未来3~5年内的应用将超过PC应用。

1.2.2 移动学习培训推广状况。

经调研分析,各行业移动APP推广应用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分析可知,移动学习APP刚刚进入推广期,用户累计效应尚未显现。目前,移动学习APP的开发尚未进入最高峰,产品间竞争尚不充分。

1.2.3 制约用户使用移动学习的因素。带宽和流量要求,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随着移动带宽不断增强、价格不断走低,带宽和流量问题在未来1~2年内会得到大幅改善。

与在线学习相同,目前“内容枯燥,无吸引力”是制约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学习的最根本的原因。

1.2.4 困扰开展移动学习业务的最大问题。移动APP的开发需要成本,尤其开发多操作系统的版本成本较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是企业开展移动学习业务最大的困扰。

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在线教育竞争的加剧,一些创新性企业极有可能在移动设备上创造出新的模式,移动学习将呈现跨越式发展特点。

2 方案需求

相对于传统电力安全培训,所提方案将实现以下五方面需求的突破和创新:

2.1 突破时空限制的培训

所提方案可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将培训拓展到员工的生活、工作等所有场合,手段更为丰富,学员随时拿起手机即可参加考试,教师拿起手机就可以对学员进行培训。另外,企业员工之间可利用内置的聊天功能沟通考试心得,与老师交流疑难问题,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2.2 移动化的培训

本文方案所贯穿的“移动培训”这一理念将带来学员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主要表现为:通过引入移动培训模式,学员可以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时间参加培训。传统培训体系中最难的是长期坚持学习,所提方案开发的APP能够根据老师的设置,每天定时推送一些题目和事故案例,学员花费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即可完成任务。只要学员坚持使用该APP,将会达到长期培训效果。

2.3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培训

APP根据安全教育学习的特征,在大量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建模。模型将综合上述因素为员工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学员专业学习潜力,从而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实现人尽其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4 以用户为主导的题库建设

通过引入UCG(User Content Generate,用户主导内容生成)的内容沉淀机制,可以让学员参与到课件题库的制作过程中。学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随时将生产中遇到的违章实例、事故案例随手拍成照片、视频上传到平台上;经相关专家审核挑选后,则可以此为素材出题,纳入到课件题库中供其他学员共享使用。通过UCG内容机制,可确保APP中的试题新鲜生动,贴合工作实际。

2.5 实现充满趣味性的培训

本APP拟借鉴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模式,引入抢红包、PK擂台赛、摇一摇等模式,让学员能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到学习培训中。

3 方案建设

3.1 建设目

本方案拟建立一个具备开放性的电力安全知识培训、竞赛、考核的综合性培训移动平台(APP),借助于互联网、移动计算技术,把电力安全培训贯穿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3.2 建设内容

3.2.1 培训管理。该部分为APP的核心培训功能。APP提供了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在课程管理的基础上,APP将依据于基于大数据生成的学员学习模型,根据学员的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学员打开APP即可按照培训计划学习自己岗位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可通过APP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1)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整个APP培训的基础。教师可以从安全知识库中选择相应的知识点,设置学习课程。APP中内置课程库,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岗位、专业等方式进行分类课程管理;(2)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计划是一个APP化的学习路线图,对学员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学习的顺序、阶段性考核点、要参加的考试等均做了明确规定。为加强培训的针对性,APP允许教师借助于学员个性化学习建模的结果,根据不同类别、专业、岗位员工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计划。

为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员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APP可提供学习情况监控功能。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员对当前给定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予以点评指导,学员可通过APP自动推送查阅。

3.2.2 考试管理。本APP可提供一套对线上线下的各类考试进行统一管理的考务管理体系。针对在线考试,APP可提供整个考试过程包括考前试卷组卷(手工、自动)、进行考试、试后判卷等一系列的循环技术支持。另外,APP可提高标准试题库,汇集各专业、岗位的试题并进行统一管理。

本APP考务管理模块设计的思路是,围绕着“互联网+”模式下的碎片化考核为核心进行管理。与传统教育下的考试不同,该考试模式具有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在碎片化考核模式下,学员可在教师指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对某个知识范围进行考核或者教师可指定待考核的试卷,将其作为考试计划分发给学员。同时,学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做题,同时,系统可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汇总所有移动答题的结果,生成排名等各类报表,供教师使用。

3.2.3 趣味培训。(1)在线仿真模拟训练游戏。借鉴电力行业的虚拟培训理念,将安全培训中的学习和考核内容制作成内嵌有各类陷阱的小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用户进行学习。该系统为培训人员提供可直接动手操作的仿真设备和仿真环境,可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2)竞赛管理。传统培训方式下,为激励各单位的学习热情,通常不定时地在班组、部门、厂级中选派优秀员工作为代表,参加在线竞赛。针对这一需求,APP提供了对在线知识竞赛的支持,并设计规则保证竞赛的公平合理性。同时,系统提供了擂台赛模式,激发学员兴趣;(3)抽红包和摇一摇。为增强学习培训的趣味性,系统增加了抽红包和摇一摇的功能,作为学习、考试的激励手段。

3.2.4 学员评估。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能力胜任模型,对学员的学时、学分、课程学习记录、评测成绩等基础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推理评测数据其底层所蕴含的意义,对员工岗位能力胜任进行有效客观的测评,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能力鉴定体系,同时为员工、教师、管理者提供辅助学习、决策工具。该部分的功能包括:安全能力鉴定评估,薄弱点分析和群体安全素质水平分析。

对于评估结果,系统可形成各类数据分布图、趋势图,从而得出普遍性的安全知识掌握水平的变化、趋势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关于安全生产指导、决策方面的辅助数据。

4 结语

本文所提方案打破了传统安全培训的时空限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培训方案,为电力企业探索如何系统化地培养员工的作业安全技能,如何以人因理论为指导,全面、有效、切实地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探索出一条新路。本项目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相关企业、乃至全国的电力安全技能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阳.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1,(28).

[2] 郭晓燕.电力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浅析[J].经济师,

2011,(9).

[3] 杨宝.电力安全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北电

力大学,2013.

[4]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

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

(1).

[5]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

教研究,2016,(2).

[6] 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

展研究,2015,(20).

[7] 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

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37(2).

[8]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

[9] 任剑岚.关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

平移教案范文5

Fix & Passel认为,在90年代,美国移民数量超过之前任何10年的数量,英语学习者数量也会增长52%。20世纪早期之前,美国移民以欧洲为主要移民来源地,五十年代之后则以拉丁美洲和亚洲为主要的移民来源。移民的孙子辈几乎不会说先辈的语言了 。Haugen把这种语言转变过程称之为“反向通天塔。”这种快速的语言同化过程成了美国现行语言教育政策的其中一个理由:早期移民不需要任何特殊教学或者课程辅导就能完成美国主流文化融合。

不管同化过程是主动与否,两个重大影响不可忽视。第一点是,很多移民学生为放弃母语而焦虑,同时也与脱离主流文化的家庭和社群产生隔阂。这使得他们怀疑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价值。第二个影响是:这种语言教育方式也与移民学生越来越差的学业成绩,越来越高的辍学率联系起来.

美国官方对非英语语言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美国政府一直在英语推广方面担当重要作用。有时候能够接受多语言多文化的现实,有时候却遏制。

以20世纪教育领域语言立法为背景,本文对美国各项重大双语教育计划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作如下分析。

二、美国语言和教育

早在20世纪前,美国政府已向印第安人和西南兼并区居民积极推行英语。到19世纪80年代,印第安办事局实施了一项强制印第安人英语化政策,把印第安人儿童送到寄宿学校。这些政策并没有根除孩子们的母语,却灌输一种耻辱感,使他们认为后代非说英语不行 。

为了确保西南领土的语言文化控制权,美国政府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在划分州界时偏袒英语居民区而损害西班牙语居民区;二是英语定居者达到一定比例才建立独立州政府。正是这一原因,直到1850年加利福尼亚州才建立,内华达州1864年建立,科罗拉多州在1876年建立,犹他州1896年建立。新墨西哥地区1848年被美国吞并,联邦政府花了60年才建立了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 。

然而,直到1906年德克萨斯州通过《国籍法案》,英语才被官方正式认定为唯一的教学语言。罗斯福总统1926年特别强调了英语学习与国家忠诚的关系:“我们这个国度只能容忍一门语言,那就是英语,因为我们希望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是美国人――拥有美国国籍的美国人,而不是五花八门语言的寄宿房客。”

1927年,在Farrington 诉Tokushige案中,最高法院废除了在夏威夷未经允许禁止双语教学的法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学校教授外语违反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保障的公民权利。

1954年,在布朗诉托皮卡教委案中,最高法院做出了重大教育政策变革,裁定学校教育种族隔制导致不平等,立即取消。最高法院首次承认美国在有色人种教育领域存在不公平,要求立即整改。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消除民族歧视。

20世纪60年代,少数民族语言数量显着增加。国会1968年通过了《双语教育法案》,又称《中小学教育法案》第七条。《双语教育法案》是联邦政府的第一项语言法案也是第一项双语教育计划。其主导思想是为学生提供部分课程的母语教学,这一方式称之为“过渡性双语教育”。

1974年重新修订《双语教学法案》,明确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及教学目标,还要求递交教学进展反馈报告。并规定教学课程一旦缺乏系统的成绩评定体系则被认为是失败的。1975年,民权办公室了一系列指导学校落实Lau案裁定的行动纲领。这些行动纲领被命名为“Lau案补救方案”,来切实保障过渡性双语教学。

1980年代,里根政府坚决反对双语教育,主张“返璞归真”教育。早在1981年,参议员S.I.Hayakawa就提出制定一项宪法修正案,目的是把英语定为美国官方语言。1983年,它创建了美国英语――一个非盈利组织,推动英语定为官方语言,废除双语教学。

国际政治

1994年,《改善美国学校法案》对《双语教育法案》重新修订,明确了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双语技能、促进文化交流”。双语教育首次定位为不仅是帮助移民成为流利英语者的一种策略,也是增强国家前景的一笔财富。

1998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大富豪Ron Unz提出的第227提案,终止了整个加州的双语教学,完全为英语教学所替代。亚利桑那州2000年,科罗拉多州2001年也通过类似提案。

老布什政府2002年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把反双语教学浪潮推到顶峰。这一法案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育法案》,设立了一个高风险测试体制,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推广。

总而言之,民族认同和白人主导的意识形态使得双语教育与智力低下和缺乏爱国精神联系在一起。“双语”这个词已经演变成移民特别是拉丁裔移民的标志。

三、结论

双语教学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双语教学并不能给非英语学生提供足够的学术能力和教育机会。“双语教育体制唤起的不单单是教育体系的讨论,而是有关政治力量以及社会地位的觉醒。”

为了确保双语教学始终处在教育政策

平移教案范文6

【摘 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被普遍的应用于教学中,它是由搭建脚手架、进入情景、探索认知、效果评价构成。文章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物质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都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过于抽象化和简单化,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够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利用化学概念的构建支架,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力,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搭建框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

1.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应用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进而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支架教学让学生掌握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因素,理解化学平移的实质,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课题设计能力,还要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的意义。

1.1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的含义通常是指围绕化学教学的主题,建立适应学生理解的概念框架。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化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适当的概念的框架,框架可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掌握化学移动原理是理解化学平衡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的过程基础分解,分析化学平衡和移动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搭建化学平移条件的支架。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衡的建立过程,化学反映达到平衡状态必须满足v正=v逆。让学生思考如果平衡被破坏,那么根本的条件足v正=v逆是否存在,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反映速率和时间变化的情况,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的移动是可逆反映中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足v正≠v逆以及化学平移是向正方向移动即足v正?莨v逆。

1.2进入情景

为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入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的例子。教师需要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且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FeCl3+3KSCN=Fe(SCN)3+3KCI

(红色)

Fe3++3SCN-=Fe(SCN)3

(红色)

1.3探索认知

每个小组可以分别采用下列的方案对实验进行讨论。设计思路如下:方案一将1mol/LFeCl3溶液和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其颜色;将方案一将0.01mol/L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溶液的颜色; 方案二是将0.01mol/L的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混合之后分成三等份,在其中一份中加入1mol/L的的溶液,在第二份中加入1mol/L溶液,最后将两份溶液和第三份的颜色进行对比。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于各个小组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反向移动。通过学生们之间的探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以及探索的精神。

1.4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的评价以及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以及掌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于小组的评价是指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密切的讨论和交流,小组是否对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利用练习来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语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训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灵活的运用的支架模式教学,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课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李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23(12):8-9.

[2]亓永英,许嘉驰.化学支架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3(4):12-13.

[3]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15(03):123-124.

[4]胡凤姣.简析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2,26(5):145-147.

上一篇初中教案

下一篇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