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例6篇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1

对于李鸣生来说,“航天文学”不仅是他近20年来始终不知疲倦地守望着的生活与历史场域,也是他始终不懈地用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表现的文学题材,更是他不断建构着的个人与民族的思想与精神的家园。对航天工程这种高科技、高难度的题材的长期守望,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人飞天梦想的痴迷,对人类明天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怀。《千古一梦》已经是他的“航天文学”第六部曲了,而这部作品又有别于之前的所有作品,在规模上更宏大,历史的时间跨度更大,生活的覆盖面更宽,是对中国半个世纪载人航天事业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全景式描摹的作品。这部作品调动了作家多年积累的写作资源,体现了作家坚实的生活和采访基础,以及对宏大叙事与崇高的信仰,对人类探索宇宙这一伟大而壮丽事业的哲学思辨,对高科技题材与文学性之间进行有效转化的艺术匠心――这一切无疑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新世纪报告文学的一个重大收获。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大、最为复杂、涉及面最广的科技事业。面对如此浩繁的生活层面和人物事件,如何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状态,还不能流于表面,变成大事记和流水账,其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大到宏观的尖端设计、高层决策,小到人物的性格、形象、心理、情感、故事、细节,这对作家对这一题材领域生活的熟悉程度和素材、写作资源的积累都是重大的考验,是否真正沉入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是否真正深入到中国航天人的生命、情感、精神,能否形象、深入、生动地展现出中国航天人的豪情和本质是作品成败的根本所在。从《千古一梦》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强烈的现场感,是与中国航天事业近距离接触的心灵碰撞。这当然缘于李鸣生当兵入伍就在发射场,对于军人而言这种血统的承继是最为核心而坚实的精神资源。成为作家后的李鸣生,航天题材是融入了他生命情感与文学激情的最重要的生活场域,他对航天人生命情感的准确细腻的把握,对航天人形象、性格的生动塑造也因此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李鸣生采取典型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从浩瀚的素材中提取最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构成这部宏大作品的骨架;又选取了许多极富人情味的故事与细节,以及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解密,精心描写成作品的血肉,使得这部作品在史诗的品格中内蕴着丰富的诗意。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不仅有范剑锋、王永志、戚发轫等科学家,还有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等航天员的成长历程的感人呈现。作者对他们家属的细腻描写并不是闲笔,尤其是翟志刚母亲为了供儿子上学而在雪天卖瓜子的细节,戚发轫老伴临终前与丈夫的诀别,还有范剑锋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细心照顾老伴五年,等等,既体现了航天人的性格,又给人一种温暖的人情味。作品的现场感极强,大量的人物对话,不但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千古一梦》无疑是极具生活质感的一部佳作。

《千古一梦》在“务虚”和“务实”两个向度上也体现出作家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务虚” 层面:始终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和人类文明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精神紧密相连,注重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分析阐扬航天事业的价值、意义,从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的层面建构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务实”层面则体现在,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大的关口,作家都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思考,而且条分缕析,结合着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和富于个人创见性的剖析,如对“”期间“左”倾政治对刚刚起步的载人航天事业的影响,以及上世纪90年代载人航天工程重新起步之际,市场经济转型对航天人、对航天事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从而将载人航天事业与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发展大势紧密的融为一体,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中把握载人航天事业的动态图景,体现出作家强大的哲学思辨力和思想穿透力。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2

我国是一个航海大国,但还不是一个航海强国。中国航海文化是连接整个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和情感旗帜,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航海历史文明,大力推进中国航海文化建设工作,提升航海软实力,是当今建设海洋强国与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

近日,中国航海学会第六届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汉召开,本刊特编选一组航海文化的研究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大连海事大学 王祖温

唤醒“蓝色基因” 助力“海洋强国”

什么是真正的海洋“强”国?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权、海军、海防,更需要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每一个华人强大的“海洋之心”,航母重要,“人心航母”更重要,如此,才能凝聚力量,才能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唤醒沉睡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蓝色基因,走黄土文化与蓝色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这是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海洋发展使命的需要,海事的发展才更有拓展的空间、更有时代的意义、更有历史的价值。1909年至今,大连海事大学已经走过103个春夏秋冬。学校承载着宣传海洋文化、弘扬航海文化,唤醒人们心中蓝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坚持“弘扬海大文化,建设文化海大”,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高度重视海大文化品牌的建设工作,把海大文化建设当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着“统一部署、总体推进、过程监督”的原则,把海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2011年,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大连海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传承海大精神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加强航海文化和半军事管理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发挥海大特色校园文化的助推和引领作用,增强海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为弘扬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学校举办了“热爱海洋,热爱海运,热爱海员”为主题的蓝色文化节,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每年开展船舶海洋文化节、航运文化节等普及航海教育、海洋教育;开展“船长引航”工程、“卓越轮机人”培养工程,深入挖掘、发挥校友的指导作用,培育学生专业素养。

海洋强国下的海事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海洋精神和大洋气魄,具有强悍的精神的“渔人”!大连海事大学将致力于唤醒蓝色基因,助力海洋强国,成就中国梦想。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 黄强

文化强航展神韵 以史鉴今创辉煌

“十一五”以来,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长江航务管理局大力推进文化强航战略,着力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有力推进了长江航运科学发展。

文化强航展神韵。按照交通运输部“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实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的部署,长航局党委大力推进文化强航战略,瞄准“135”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135”目标就是在长江航运全行业打造10大深受群众喜爱、享誉长江航运、能够走向全国交通的特色文化品牌,创建30家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长江航运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在长江航运从业人员中选拔培养50名高素质的行业时代楷模。

行业文化体系日趋丰厚。《长江航运文化》专著作为全国交通运输文化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形成了包括行业宗旨、愿景、使命、精神、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内的完整的长江航运文化体系。以“绿色航道、畅通服务”、“人和忧乐坚韧”、“畅行三峡一路阳光”、“110报警联动服务”、长航集团“求新求进、唯实唯优”、民生公司“服务社会、富民强国”等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智创卓越、行畅江海”、“三峡卫士、安保尖兵”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精彩纷呈。

以史为鉴创辉煌。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按照交通运输部和中国航海学会的部署,长江航务管理局主持编写了“大江神韵—— 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再现当代长江航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结当代长江航运的辉煌成就和发展规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大系放异彩。为提升长江文化影响力,推进中华文化大发展,促进流域经济新跨越,长江航务管理局举长江航运之力,集社会各界之智,全力以赴、担纲编撰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大系共8编64卷,计2000余万字、万余幅图片,上下五千年,涵盖全流域。《大江经纬》是大系开篇之作,以长江流域的纵横水网为骨架,以“六分自然、四分人文”为原则,为读者展现一条奔腾不息的万古长江,奉献一部千秋弥香的人文历史,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美丽长江歌万里。《长江万里歌》组诗由8大部分、 102首独立诗歌组成。该组诗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叙事宏大,气象雄浑。《长江组诗》、《长江组歌》秉华夏灵性,展大江神韵,承千古文脉,续文化新篇,堪称长江文化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双子星座、并蒂莲花。

东方风来满目春,大江文化展神韵。长江航运科学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展开,长江航运文化繁荣的春天已经走来,长江儿女将同舟共济、扬帆奋进,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共同谱写中国梦长江篇,为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海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是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的精髓。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人类活动范围东进至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中华文化中亦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元素,以人命安全为核心内容的海事文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作为专属文化的一种,海事文化蕴含了人类在航海过程中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保护的关注,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事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探索起步、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尤其是1998年水监体制改革以来,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成果涌现的新时期,海事文化建设已从表层到深层、从自发到自觉、从物质到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注重文化建设内涵与时展要求相融合。在海事管理和服务中,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寻文化成长规律,追求和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海事特色,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认同为途径、队伍建设为依托、形象标识为标志、文化作品为载体、发展愿景为目标的文化建设思路,构建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浅层、物质文化为表层的文化建设格局;注重文化建设成果与海事发展需求相协调。立足于海事中心工作,将继承、汲取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浓郁特色性的海事新价值体系框架;注重文化建设方法与文化成长规律相吻合,在海事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形象文化得到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坚持以优化机制助推文化发展,《海事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建设措施和实施步骤,成为海事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作为“软实力”的组成,海事文化建设促进了海事精神风貌、内部管理、对外形象的全面进步,促进了海事监管模式、组织制度、价值理念的与时俱进,为海事中心工作提供了充沛持久的精神动力。今后海事文化建设的方向:着眼于中心工作,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涵,使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促进中心;着眼于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在海事队伍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着眼于塑造形象,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构建规范统一、公正廉洁、文明高效、服务优质的海事服务文化,赢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经历民族“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警醒,依托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事文化的发展将不仅是海事发展历程的印记和反映,更将提升到服务海洋经济、国家富强的高度,继续引领海事人奋勇向前、拼搏进取。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马智宏

航海文化与企业文化

什么是航海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如何在继承、创新和发展航海文化及企业文化,真正实现文化强企、文化强国,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

所谓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漫长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航海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航海文化的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和交融性。

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工具中超越组织架构、制度、流程等有形工具的终极管理支撑。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果一种文化仅仅是自成体系,而缺乏与其他性质文化的交融,那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便令人怀疑。而航海文化作为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其与企业文化特别是航运企业文化的交融渗透更是全面体现在多个方面:航运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航海文化建设的内容,如我国航运业界的两支骨干船队——中远集团、中国海运,他们的企业文化各具特性,这些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航海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和生机,从而不断扩大了航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航运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促进了航海文化建设的交流;航运企业文化的创造性,推动了航海文化建设的发展,就拿中远集团旗下的大型造修船企业中远船务集团来说,近年来,中远船务结合海工、造船、修船三业并举的实际,特别是鉴于海工产业先发优势和发展成果,不断挖掘、丰富和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在融合中创新,不失时机地将“敢为人先”列入企业精神范畴,并通过工作会、党代会等多种契机,使“激情、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固化,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既要继承郑和航海精神,又要有国际视野,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极转变观念,自觉、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的航运管理理念,“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应该勇担先进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在航运市场风云变幻和艰巨繁重的企业改革发展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精神,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企业软实力,为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招商局

中国近代航海文化之源

郑和作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航海活动,使当时的世界航海事业达到顶峰。从1433年结束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439年,即1872年12月26日(清同治十一年),中国第一个民族轮运企业,第一只商船队宣告成立,招商局购置的第一艘蒸汽动力商轮──伊敦伦航行南洋航线,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招商局在郑和下西洋460多年之后,以“通五州航,招天下商”的理想和“无远不屈”的气概,突破外海(南北洋),横渡太平洋、大西洋,走出国门,开航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英国、美国等地。

招商局作为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它的诞生体现了国家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的奋斗精神,并在中国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走过的140余年航程伴随了时代的巨变,招商局历史航船划出的航海文化轨迹,引导着人们对中国航海文化的寻根溯源。招商局在中国近代航海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积淀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发展、创新了传统航海理念,对今天中国航海文化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3

对此,机构也早有觊觎。据今年一季报统计,五大机构一季度共计持有86只航天军工概念股,累计持股数量达25.04亿股,合计持股市值达278.95亿元。

显然,“航天军工概念股”目前大都已经出现大幅上涨,整个板块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依照惯例,资本的本性决定其再次将“航天军工概念股”的炒作推入又一个高潮。但是,历史上神舟飞船发射时航天板块的表现表明,神舟飞船发射前10个交易日,航天板块的表现受事件刺激优于大盘的概率较大,而在发射当天和发射后的10个交易日内,航天板块下跌幅度超过大盘的概率较大。

所以,炒作与真正的利好并不能改变现实。就在今年的1月17日,航天军工概念大部分股票大幅下跌,全天收盘中10只概念股跌停。细推究,其中很多的概念股缺乏业绩支撑。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军工板块最大的特点是盘子小,这样,相关概念股就容易被炒作。

事实上,涨跌之间再次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发射事件的催化剂作用过去后,航天板块中的个股走势出现分化,对股价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基本面情况,而一次次的炒作高潮已带来航天军工股重大的发展机遇和资本运作的巨大空间,由于航天军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长周期的特点,所以,航天军工股还有相当长一段行情可走。

种种迹象则表明,我国航天军工生产目前已经进入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期。虽然大军工集团涉及行业广泛,但市场水平不一,且集团内部资产整合难度不一,因此,其证券化进程并不一致。

与此对应的是,军工资产证券化是中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军工企业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提高企业效率、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因此,军工资产证券化会越来越深化。

同时,由于军工企业资产重组的不确定性正逐步加大,所以航天军工行业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也都和改革息息相关。继2007年、2010年之后,军工资产重组有望迎来第三轮高峰,而相关上市公司蕴含强烈资产整合预期;还有,人事变动、战略变化等导致企业资产重组进程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与此相伴的是“航天军工概念股”风险因素。原本,航天军工板块估值水平明显高于A股市场平均水平,其安全边际较低,波动较大;但是,很多公司的业绩释放节奏难以掌控,可能会显著低于预期。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4

电影《飞天》的主人公航天员张天聪是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身为航天员的他却屡次和亮相太空的机会擦肩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天聪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但他凭着对梦想的坚持,选择作为一名教练员留守。这份坚持最终也获得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女儿也选择将父亲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怀揣着“飞天”之梦的张天聪,他代表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飞天梦,要说中国人的飞天梦已经实现了,从神舟一号揭开中国人的飞天梦之后,神二、神三、神四,再到神五杨利伟,神六费俊龙、聂海胜。可到了神七又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并且这次和前次又不同的是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这又是第一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为“神七”航天员出征壮行时发表的简短讲话是说:“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

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开始,中国人就充满了对太空梦境般的遐思。几千年来,玉兔与常娥,广寒宫与月桂树,成为中国人想象力的最佳延伸。而电影《飞天》恰恰圆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那遨游太空的飞船和太空舱,既是真实的,又有梦境般的幻觉,亦真亦幻,令人无不舒心惬意。当然,也鼓舞着地平线上所有抱有幻想的人们,激发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显然,电影所展示的,不仅是主人公张天聪一个人的梦想终能实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梦想终于在一个新的时代得以实现的崇高境界。

观罢《飞天》,应当说一部中国航天史历历在目,它不仅书写了几代航天人的昨天、今天,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我们从张天聪的身上看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投影,他说:“当年搞两弹一星,参战人数以百万计。今天搞载人航天,参战人数以几十万计,没有多少人的名字能载入史册。我真的是喜欢这个职业。能一辈子做个中国航天人,我知足了。”而上将总指挥的话更是掷地有声:“……今天我们建空间站,明天我们登月、上火星,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当年,如果我们不搞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今天,如果我们不在太空占据重要位置,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创作出这样一部富有历史感的鸿篇巨制,无疑是最好的献礼。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陕西航天;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航天事业的发展

陕西航天工业企业众多。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辖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中,西安就有第四研究院、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院等,下属企事业单位20多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下属的二一所也在西安。陕西航天涉及宇航、战略、战术等多种型号的固、液体发动机研制生产,卫星通信、遥感及测控。特别是航天六院作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承担着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任,他们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发动机屡屡创下航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金牌”的发动机确保了100%的成功发射,六院也被誉为了“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在陕的航天企事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12年底这些航天企业的总收入超过25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的近四分之一。

2006年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了部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10年11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又升级为部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远期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空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升级与发展,陕西各航天企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航天技术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四院在复合材料、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支柱,并开发出一百多种产品。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在通信、导航产品的开发中所研制的伞型便携天线、充气式便携天线在地震应急通信、防洪、救灾、新闻采集等领域广泛应用。航天六院开发了热能工程、特种泵阀、化工生物、石化、环保、印包等重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形成了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三大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消防、交通、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航天九院16所作为航天系统历史最久且唯一从事液浮惯性器件研制生产及其相关惯性仪表、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电子线路、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科研生产所、厂,具有很强的研制及精密加工能力。771所建设的集成电路封装、印制板、电源、民用仪器仪表等产业化项目也已取得新的成就。以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航天民用技术和产品为陕西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陕西航天职业教育的现状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有丰富的各方面人才的智力支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历史上陕西的航天单位中有多所职业教育学校,其中有六九一厂(现属航天九院)举办的“延河无线电技工学校”,骊山微电子公司(现属航天九院)举办的“骊山职工大学”,航天四院举办的“向阳技工学校”和“陕西航天工业学校”,航天六院举办的“六七红光技工学校”等,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机械加工、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等。当时这些学校的业务均由陕西航天管理局(七级局)统一管理,统一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

现在,航天四院和航天六院仍在继续办学。航天四院拥有“陕西航天技术学院”和“陕西航天工业学校”,航天六院拥有“陕西航天职工大学”和“西安航天技工学校”。这四所学校开设有航天制造技术(特种焊接技术)、航天制造技术(数控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CAD方向)、模具制造技术(橡塑膜具)、电子装配技术(智能流体量表装配)、供应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特种密封技术、特种覆膜技术、特种材料成型技术、高能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20多个专业,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二个层次培养学生,目前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

特别是航天六院所举办的两所学校地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主要被产业基地所属的企业所录用。该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开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先后培养出了多名选手参加陕西省和国家相关专业的技能大赛,涌现出了6名陕西省“技术能手”,特别是2012年学校代表陕西省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械工程设计—CAD全国选拔赛,有3名学生进入全国前20名,有1名选手进入了国家集训队,为陕西职业教育赢得了荣誉。该校还自主开发了适应于信息现代化的“陕西省参加数控大赛培训系统”和“一体化教学系统“软件,不仅为各类学生的技能提高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方式,也填补了陕西省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的教研空白。针对近年来太阳能光伏企业在陕西的兴起,该校不仅及时开设了这一专业,而且还利用自身航天系统的优势,开发了用于学生实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这一现实问题。

尽管六院所属的两所职业院校办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规模小、校舍面积不足,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办学的看法和政策上的不一致性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企业看来,自己所举办的学校除了为自身培养技能人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解决了地方政府所辖区域的人口就业问题,企业已经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产业和产品上,不应该再去为学校扩大而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在地方政府看来,企业办学是为了自己企业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而为的,办学所需的经费应该由企业来负担,政府有限的经费首先要用在自己所管的学校发展上。这样的结果使得目前的航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处在了“两难”境地,有需求无空间,要发展无资金。要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必须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三、促进陕西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对发展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航天事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航天科技是未来创新的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其综合科技实力位列全国第三,是中国科学研究、国防科技、高等教育、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同时,西安也是中国航天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中国航天的“动力之乡”。而发展航天事业,离不开各类高素质的、能够适应航天企业特点的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

第二,要认识到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1世纪是航天科技走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早就预测,2010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将超过15800亿美元。据国际宇航协会报告,航天科技走向民用产业化发展,每投入1美元将产出16美元,相关产业带动比是1:12。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将“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西安、航天成都”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在建设中的“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将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发展推向了高速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陕西省的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的发展搭建起了平台,符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同时也为陕西经济实现“拐弯提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和第六研究院,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航天骨干企业。推进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的发展,加速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其责无旁贷。航天科技民营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三,要认识到航天军工产品和航天制造技术的特殊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航天军工产品是高科技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产物,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四新”基本要求,而且航天制造技术在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工艺方面,也有着与其它制造业不同的特点。因此,举办具有航天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航天企业的环境中,结合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开展教学和实训,培养掌握航天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对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第六研究院精湛的军工产品技术,是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是功在千秋之举。

第四,要看到航天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航天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航天企业不仅军工产品和制造技术具有特殊性,同样,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也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精神、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的生命力的内在表现。航天企业文化是以“航天传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航天军工科研和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产品质量“百分之百”,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探月等空间活动“万无一失”,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航天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认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和掌握企业生产技术,是任何一个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都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航天企业更是如此。为航天企业培养的适用型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航天制造技术,同时还要在认同航天企业文化和适应航天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达到自觉地融入航天企业环境的境界。在这一点上,航天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正确把握国家及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建立起“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去年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时强调,职业教育办学要依据国家机制、国家标准、国家方向去做。具体讲国家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标准就是必须吸收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参加标准建设,形成多方参与、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国家标准体系;国家方向就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陕西省教育部门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也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项目,推动《陕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立法进程,使校企深度融合。上述政策为振兴陕西航天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整合航天职业教育资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要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职教发展合力,国家层面靠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微观层面靠集团化办学。职业学校要尽快组建或加入职教集团,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职业院校等6类主体的优势集中起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陕西是我国教育大省和国防科技工业大省,也是航天产业大省。目前陕西所设置的3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涵盖了航空、电子、兵器等国防科技工业,航空业甚至建立了两所院校。但目前航天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除了陕西航天职工大学(成人高校)与西安航天工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两所独立设置的学校,尚没有一所具有航天特色和航天背景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也是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上的不足。因此,整合资源设立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调整和改善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结构和布局的需要。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按照省市的要求,正在制定和完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按照这个规划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要做到职业教育与基地发展相协调,职业技术人才满足基地需求,形成适应基地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第二阶段要做到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建成适应基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这个规划为设立陕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可能。

在发展陕西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上,地方政府应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多为企业、行业排忧解难,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例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设立由四川航天七院主管的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时,就将当时政府所辖的一所占地近300亩的中专学校,以较低的成本划转给了该学院,而且原来中专学校教师的工资支出至今仍由地方财政负担,使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成了重庆市“示范高职学院建设单位”。在组建陕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时,可以将目前的航天四院和航天六院举办的学校合并,优化教育资源,以目前的“陕西航天职工大学”为基础,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立“西安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出土地让政策,企业出师资引资金,共同发展航天职业技术教育。或者政府将目前已经设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航天所属的职业院校整合,共同培养陕西航天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航天特色的高技能人才。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航天技术民用转化,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陕西建立起包括航天在内的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必将为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EB/OL]. / 2013-1-24

[2]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cn/s/blog_54c5e6110101/ 2013-3-31

[3]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院长史平彦[EB/OL]. .cn/n/2013/0106/c414-... 2013-1-6

[4]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规模中国居首 聚焦“民参军”模式[EB/OL]. /mil/2012/08-21/412.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6

案例回放:2003年10月15日,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也是全世界最为关注中国的一天,几乎所有人出乎意料地发现: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组织了50人的旅游团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现场,并荣幸地亲眼目睹了“神州五号”的发射全过程。“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对于策划人王祖淦来说,也意味着他精心策划的高端旅游产品——“珍藏瞬间,见证中国航天历史——相约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现场”这个重大时事主题旅游策划项目也取得成功,在中国旅游界第一个以重大历史时刻为契机开创了中国时事旅游新的创新产品模式。

一、龙腾天外,我为飞狂——项目策划创意的背景和意义

中华民族是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敦蝗壁画上的飞天艺术形象美妙绝伦。中国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生命。

1988年,美国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郎访问中国,他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报告时说:“人类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而人类最先登上月球的是一个美国人,这位中国姑娘是嫦娥,而这个美国人就是我。”

中国的宇航员何时能够飞入太空,中国龙何时才能腾飞九天?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1965年在他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表达了少年中国的创造情怀,并且神奇地预言了今天中国航天飞船上天的成就。这首词说:“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正是三十八年之后的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直飞九天。其实这是一种有趣的巧合,共和国的缔造者指的是1927年他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事情。毛泽东当年的掐指一算,轻轻地将过去与未来勾连起来,留给后人的或许是一个重思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契机。

当年的中国人历经抗战和内战缔造一个独立和民主的国家,当年在解决温饱尚成问题的情况下,研究和制造原子弹,渐次推进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以及航天飞船上天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每个子孙在心底一直涌流着的一种追求,是对现代国家的追寻,对强盛民族的追寻,对国家自由空间的追寻,这是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在这样一个时刻,可以解放每个中国人的自由和创作的冲动,更可以让策划人将他们释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让人们猛然洞见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洞见作为一个国家公民、一个民族子孙所有的冲动与荣耀。

中国有一个千年的“飞天梦”,“飞天”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有着不一样的情结。

从2003年初,中国宣布了即将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开始,王祖淦先生就密切关注有关“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进展。“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人的太空时代开始。由于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重大,他预感到在以后的数年时间里,国人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关注度会大大提高,作为旅游行业,这里面将会孕育着无限的商机。人们会有极其好奇的心态,想到航天城里去参观,亲眼目睹“神舟五号”甚至“神舟六号”等,洞悉飞船升空的秘密,了解更多的航空航天知识,满足内心深处蕴藏已久的对太空的渴望。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载人飞船的发射不仅仅意味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功,更意味着中国龙在腾飞!在西方,早已经有人花费巨资乘坐飞船到太空遨游。在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也都会成为现实。

“谁在市场中创造第一,谁就是市场引领者”。如何成为“第一”?如何能够抢占先机?当国家有关部门宣布,中国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时间确定在10月中旬,王祖淦先生凭借其十年的策划营销经验和策划人所特有的直觉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企业借势造势的最佳机遇。之后,随着“神舟五号”升空时间的临近,一个关于《珍藏瞬间,见证中国航天历史——相约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现场》活动的设想在王祖淦先生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这个策划案,将作为一个开端,拉开 “航天主题旅游”系列活动的序幕。

这个想法大胆而独特。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系属于国家重大的科技和军事行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壮举。无论是从发射地的安全警戒还是从新闻的等诸多方面都是属于国家专控的特别保护状态下。按照通常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只能是从媒体中去感受和了解这一历史时刻,绝对不可能、也没有资格到现场去亲眼目睹飞船发射升空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作为一个旅行社如果能够把握住飞船历史上第一次发射的契机,让普通游客能到现场亲历“神州五号”发射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这将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主题旅游策划,同时将在中国旅游界策划开发出一项前所未有、极其独特的旅游产品——时事旅游,这种新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就是人们潜在的心理需求,会有极大的卖点和市场推广价值。同时在中国旅行社业中,再一次确立天津黄土地旅行社作为“旅行社实战活动策划引领者”的位置。

罗丹曾说过:“作为一个大师,就是在人们思空见惯了的事情上能发现不同”。这就是一个策划人的思维方式。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超前的观念,哪来创新的思维。经过深思熟虑,王祖淦先生确定了《珍藏瞬间,见证中国航天历史——相约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现场》这个时事旅游的策划项目,也深信会运作成功,并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排除万难,我为人先——项目实施的分析及操作

确定了项目,就开始设定项目的实施步骤和流程。神州五号发射现场不同于常规的旅游目的地,是军事禁区,怎么能在合法的前提下来实施项目,是第一个、也是最关键和难度最大的问题。经过反复分析和多方面的调研论证,在能否让普通百姓进入发射现场的项目实施第一前提上,军方是坚决不允许的,因为他们通常是以执行命令为天职来否定和回避一切社会性参与行为的。所以,排除了通过疏通军方渠道特许进入基地的计划。还有什么路可走呢?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主管部门通道来与地方驻军疏通关系并以此来予以安全责任担保。几经周折,通过酒泉市旅游局与发射基地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和磋商,并向有关部门阐明,国人能够亲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其实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能为国人找回了自信。作为古代“四大发明”的诞生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国家。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在近20年飞速发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完成了这一壮举,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如能让普通国民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去亲身体验这种感受,会极大地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会更加激发人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关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们得到了答复,特许我们有50人的规模,但要在一些附加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现场近距离观看“神舟五号”升空实况。

在行程内容的设计上,也是策划案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神舟五号”升空被确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运抵酒泉被安装到发射架上、神舟发射日期基本确定、中国首位宇航员脱颖而出,我们的计划也不断地在一步步实施中进行细化和完善。“相约神州五号发射现场”作为一个旅游活动的策划案来讲,如果仅仅是观看“神舟五号”升空实况,行程和内容就显得单一和单薄,还应该有其它附加价值的旅游目的地才能吸引目标客户更大的成行兴趣。在策划行程的设计中,我们把西部文化精髓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沙漠奇观月牙泉、长城西部起点嘉峪关长城等著名文化景观以及西部独特而神秘的民族风情一并融入进去,使整个策划方案的行程变得丰富、饱满、有感召力,实现了一个主题多个卖点的产品结构。

这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酒泉是古代飞天的故乡,闻名于世的飞天仙女从敦煌莫高窟飞出,古代的人们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壁画表达着他们心中的飞天梦想。而在距离敦煌莫高窟仅几百公里的地方矗立着亚洲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向人们诠释着中国现代高科技的辉煌成就,中国人自古以来千年的飞天梦就将在这里真正实现!这种历史和地域的巧合,这种强烈的对比,为这次活动增加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使得行程内容尤其显得非同一般,游客们将在短暂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科技的神奇,也将产品的设计主旨用千年历史的时空穿梭来贯穿为一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何将策划出来的创新产品能转化为商品,即活动的主体——游客是否能够招徕到也是检验这个策划案和此项活动成败的关键。经过反复地对人的动机行为等分析,第一次发射活动目标客户应定位在需要体现特殊价值观的人群。

“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这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时事旅游产品由于其“第一次” 的特殊意义所在,由于是特定的历史时刻,决定了它是一项极高端的旅游产品,它对客户的要求也随之很高。首先,要有“闲”,在10月8日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之后仍要有出行的时间,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要有“钱”,就是要有购买能力的人,因为西部旅游还处在开发的初期,各项成本没有形成批量市场化,价格居高不下,这次出行平均每名游客需要近3000元的团费;最后就是要有对航天事业强烈的爱好和兴趣或者是从人的行为观念中有体现价值意愿的人。市场是由消费主体、消费意愿和购买能力这三个要素来构成的。所以这项活动的目标人群必须定位在有钱、有闲、有体现价值意愿的人群。很明显,从这项活动意义来讲,我们是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那么这50个游客从哪里招徕来呢?这项活动的地点是一个被高等级戒备的禁区,活动本身还牵涉到一些军事上较为敏感的问题,通过旅行社惯用的市场销售方法,对公众公开售票显然是不符合国家安全规定的,并且也不能达到我们要求的万无一失。

在深入研究了这个时事旅游产品的特性之后,王祖淦先生提出一个巧妙而独特的设想:目标人群定位在由天津新闻媒体报道或炒作过的社会新闻人物上。这些人,无论从自身价值的约束力上,还是从其本人、社会、新闻媒体需要的再度提升价值和荣誉感上都是整合成 “特别荣誉观摩团”的最佳人选。这样,参团人员可以列为公假,解决了刚过“黄金周”后的出行时间问题。一个“特别荣誉观摩团” 通过精心策划终于诞生了,这其中包括给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的天津市120急救中心接线员吴涛、在天津抗击非典期间为救助SARS病人而献身的天津肺科医院呼吸道专家裴洪烈烈士的老伴袁淑华、屡建奇功的天津红桥分局南头窑派出所优秀民警王书臣等等,让这些平凡岗位上做出过不平凡事迹的普通人,代表着1000万天津市民亲临“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现场来为祖国加油! 由于这些参加人员特殊的身份,整个活动引起了各界、尤其是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媒体从各个角度对这个策划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在项目实施的价格策略上:一是考虑在价格设定上不能等同于常规旅游团的供应项目和标准,一些由于人性化服务的细节设计上所产生的费用支出和一些常规团队不包括且有可能发生的自费项目要全部包含进去。由于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本身具备了惟一性,在价格策略上也就形成了壁垒,不表现出同质同化的竞争概念,所以价格制定的惟一原则就是从全程团队最佳的质量保障来出发。其二,象这样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寻找到机会并能参与到其中而言,也同样是千载难逢的展示自己企业形象的机会。于是,再次整合社会资源。天津开发区建设集团建设开发分公司为此全额赞助了这次活动和这些新闻人物们,也由此在天津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提高了美誉度。

三、风险莫测,我为应对——项目策划和实施的主要风险分析

载人航天飞船是技术要求最高、系统最为复杂的航天器之一。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飞船研制经历了关键技术攻关、方案设计、初样设计、正样设计、无人飞行试验阶段,成功地进行了40多项地面大型试验和4次无人飞行试验。从神舟1号到神舟4号,中国飞船的技术性能和环境控制越来越好,为神舟5号飞船的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如此,策划这次活动也是有着极大的风险,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万一调整发射时间或由于各种突发因素而影响发射的这种不确定性。

首先,神州五号载人航天发射的最终确认时间是不以旅行社和游客的意志为确定的,必须听从国家以及军方等相关联的机构安排,随时会因为天气、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天气的影响,可能会推迟一两天,在旅游行程设计上考虑进去就可以解决,如果是技术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无限期推迟。我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亲眼目睹“神舟五号”升空实况,如果游客到达现场却无法按照计划看到,那后果不堪设想,况且此行亦不是简单的旅行团,而是饱含着天津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如果不能看到,即失去了产品的灵魂,失去了此行的意义。一旦发生任何变化,我们所设定的行程都将会面临社会影响和操作费用上的损失。可变因素之多、操作难度之大是组织这个项目实施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经过深度的研究讨论、换位思考后认为:象这次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这样有关国际名声和历史性的部级的大事,是一个吸引着全球的眼球事件,作为国家政府也深知其影响和意义。从这个角度讲,神州五号的发射无论在计划设定的时间上及技术的成熟度上等每一个环节的确定都应将是很严谨和科学的;另外,因天气而推迟发射的变更机率实际上也很小,全国各省市的气象台站和国家所有机构的气象专家都同时在对10月15日的气象做观察、分析和论证,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我们在活动临近又多次与酒泉方面联络沟通,确定我们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西部地区的旅游接待尚未成熟,整体的食、宿、行相对国内一般城市来讲条件还是较差,旅游景点之间距离远,广袤的区域点和线上在行进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对于一个率先策划开发的“航天主题旅游”项目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在行程的设计和每一个操作环节上都力争做到细致缜密地安排好,并提前设计出多种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备案,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为了弥补西部旅游硬件设施的不足,特意在服务方面融入了大量人性化的新概念来确保团队的质量,这一点得到了游客一致的普遍赞赏和高度评价。

四、天道酬勤,我为多赢——项目连带多种效应的产生

至此,一个绝妙的旅游高端项目策划完成了。这次活动不仅是在中国旅游界确定了开创“时事旅游”先河的位置,而且也开辟了以满足普通国民尽享尊贵要员待遇的心理体验需求的尝试。特别是在2003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较常规旅游团创新地融入了大量人性化服务的新概念,得到了参加活动的这些“平凡名人”对旅行社操作实力的一致好评,再一次地应用了“借名人之嘴而能容易成名”的打造品牌的技巧。此外,针对发射现场不接待地方新闻媒体的规定,天津一些新闻媒体记者也随同本团进入了发射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也必然在各种报道上连带地宣传了策划组织单位。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这些名人的嘴、这些记者的笔得到了大力的传播。

五、策划项目综述:

这次能成为“永恒的策划案例”是借势中华民族重大历史事件而予以定格的。

王祖淦先生策划和操作的“珍藏瞬间,见证中国航天历史——相约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现场”活动的策划灵感,是来自于对中华民族历史融入现代人心灵情结的一种潜在需求的发现和对市场的预见性,其策划主旨是为打破人们传统思维定式来更好地应用借势造势方法来谋求发展,其策划所整合的创新模式是旅游与时事开始相“结缘”,为中国旅游经营界在策划营销领域开创了一个新视角和创新盈利模式的先河。这个活动的策划成功,不仅在全国引起很大的轰动和反响,而且还倍受游人的高度评价和欢迎。时事旅游作为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创新课题,以国家大事、地方盛事为背景,以大众的参与热情和其荣誉感为依托,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时事概念性的整合,使今天的旅游产品带有了鲜明的历史时代感的烙印,进而也为游人设计创造了一生的难忘经历,这正是旅游业已由完全的服务型经济向体验型经济过渡的最好的佐证。

附件:

案例局中人:李津明 天津红旗油厂“珍藏瞬间,亲历神五上天”时事旅游活动游客之一(摘自《天津日报》2003年10月24日)

以前我也经常出去旅游,去南方、北方,自己走或和旅行社一起,但都没有这一次来得刻骨铭心。我觉得,这种有目的和历史意义的旅游还真是挺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