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基本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如此,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党的第十七大中讲到,要帮助能源资源问题严重的地区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因此这就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确立了发展和前景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增加了远远不断的动力,也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希望。而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国有许多城市都秉承了十七大的精神,坚持不懈的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采用新思路和新体制以及新方式,牢牢抓住时展的契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从而极大的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就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切实节约资源出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能源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能源资源的长久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使得我国能源资源面临了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将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贯彻落实节能生产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四、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矿物材料,贡献了大量税收。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所占比重比很小。在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后,受城市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生产了许多产品,上缴了许多税收,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向前推进,企业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足够积累,在资源衰减需要转型时却无力投入,经济转型举步维艰,波及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这个困难,除了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主要还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内资与外资结合、民资与国资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要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例分析;成效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3大基本内涵之一。结合理论和实践,根据林业经济现状,顺应时展的潮流,从而促进林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根据我国林业的现状,了一系列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政策。

1以某国有林地为例

该林地全部区域均为天保工程实施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其中有4个林业管理局、40个林业局、624个林场或林所,总经营面积1000多万hm2(大概占全国的22%),林区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0多万人。现如今,该林区林业用地面积为93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826.2万hm2(大部分为天然林,小部分是人工林)。当下,在所属的40个林业局和其他相关单位已经全面实施天保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该林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森林工业体系和林区社会体系。

2实施天保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大大改变了林区经营理念

过去,木材生产是维系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基础。实施天保工程,可以基本打破这一理论,大大消减了木材产量。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于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大大增强了生态意识,使企业可以自觉保护森林。

2.2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产量大大被消减,极大地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也抑制了其他多种资源的消耗。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的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大大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率、森林过火率、病虫害发生率。增加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大大提升了林区的质量水平,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2.3发展林区经济

2.3.1优化林区产业结构

改变林业经营思想是优化林区产业结构的前提条件。努力加快转产项目建设。国家林业局为鼓励这一转产项目的建设,积极提供了大量国家资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产业(主要以绿色食品和北药开发为主);当下林区工业企业的改革力度不够,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调整产业布局;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走出国门,积极与国外各大森工企业进行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优化林区产业结构,也可优化林区产业的产品结构。

2.3.2改变林区所有制结构

过去,大多数林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一般只有全民经济和集体经济2大主要的经济形式。而在实施天保工程后,改变了林区的所有制结构,企业改革已贯彻落实到各个林区,发展了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其他不同所有制企业。

2.3.3改变资源利用结构

过去,大多数林区的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开发利用木材资源。而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林区资源结构得到了改变,非林非木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渐渐成为了发展的核心。通过改变林区产业结构,林区经济并没有受到木材产量调减的影响,反而其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都还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

2.4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天保工程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离不开林区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林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林业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社会发展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这对林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森林资源作为物质保障,需要发展接续产业来增大它的可能性,需要发展社会事业来奠定其基础,需提高有关技术水平和相关创新能力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点。

3结语

高度重视实施天保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生态建设得到增强、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还可以大大改善林业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最终促使林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在获得物质文明的金山银山时,更要得到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对于大自然给予的绿色银行,既要进行合理的利用,更要保持生态功能的完整。生态效益要一直处于优先地位。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积极保护大自然的绿水青山,致力于营建大自然绿色家园,努力促进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最终使林业发展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74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问题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确保居民的经济水平不会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而受到影响,做好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

1.1 移民安置规划不合理

移民安置规划不合理是当前各类工程移民的主要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当中其不合理方面主要表现在移民安置规划精度和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法不科学以及少登漏记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移民的合法权益,更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开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与项目业主对移民安置规划重视度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移民规划设计周期过短,没有充分做到全面、精确,进而影响了移民安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 移民安置方法不科学

移民安置方法有很多种类,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种类其安置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工程单位在未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多以一种方法来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业主方在未考虑当地居民生产行为的基础上,将移民安置到一个与移民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会直接导致移民经济收入的下降,不利于移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居民也会因此选择拒绝移民,给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带来阻碍。

1.3 移民补偿政策不全面

移民补偿政策是确保移民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数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国家的移民补偿政策很难真正得以落实,这使得很多移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另外,目前地区的移民补偿政策以直接性经济补偿为主,此种方法虽具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但并不能完全取代移民补偿,但工程业主为了方便,往往会选择此种方式来进行移民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地方移民补偿政策不够全面的问题,既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业主方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想要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先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确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地位,确保移民的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总会出现一些因为工程移民而出现的不和谐事件。不可否认在“不和谐事件”当中的确有一部分移民的素质较差,影响移民计划的正常进行,但其只是一小部分,“不和谐事件”的主要原因往往来源于工程方。在确立移民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主体地位基础上,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环境、进程以及相关事务都会变得流畅、和谐,这不仅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建设,更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2 合理规划移民安置设计

合理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条件,因此要想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确保移民安置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在进行移民安置设计时,相关单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移民安置地点的选择。要根据移民数量、人口结构、生产类型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移民安置地点,在保证移民得以有效安置的基础上,避免对当地的人口结构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移民经济保障。移民经济保障是移民经济的最基础内容,相关单位要保证居民在迁移后的经济水平不能有效降低,同时还不能因为移民而导致安置地平均经济水平的降低,因此必须要在移民安置设计时,做好相应的规划与分析;三是移民距离问题。在移民距离问题上,要尽量避免远距离的移民。一方面远距离移民会带来较大的成本支出,且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远距离移民会给居民心里带来“背井离乡”的不适感,这会给移民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影响。

2.3 完善移民安置补偿政策

移民安置补偿政策是对移民的一种补偿行为,其补偿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直接性经济补偿。从表面上看直接性经济补偿是最具时效性的一种补偿方式,但从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该方法并不绝对科学。另外,由于各地区的客观条件不相同,因此政府的移民安置补偿也很难达到令双方都满意。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目标,一次性补偿不仅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甚至还会打破居民原有的生活经济模式。为此,政府部门应在一定程度的直接性经济补偿基础上,出台一些惠农、惠牧以及鼓励创业等相应的帮扶政策,来帮助移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满足生活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工程建设,其为居民带来的应该是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经济的提升,所以必须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这不仅能够确保移民的基本经济水平,还能够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业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应政.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的水工程移民生存与发展关键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耒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57-02

湖南省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而耒阳市作为试点单位,探讨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耒阳市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高,GDP由2007年的130.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0.87亿元,年均增长12.38%;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的8.1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17亿元,年均增长19.75%,成为长株潭地区外第一个财政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

2.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但仍不合理

近几年来,耒阳市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中有进,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不断的发展波动,变化趋势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相一致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7年的22.8:42.4:34.8调整为2013年的16.6:42.2:41.2,但第一产业仍占有较高比重;反映出耒阳市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同时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以煤炭采掘为主,规模小,能力弱;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还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虽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但以个体工商户贡献为例,社会经济还需发展的旅游服务业、保险和会计等行业发展十分缓慢。

3.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水平较低

耒阳市已成功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33.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3年42.1平方公里,农村人口61.10万人,城镇人口55.78万人,城镇化率达44.73%,较2007年提高14.86个百分点,但同比2013年衡阳市城市化率48.74%低了4个百分点,比湖南省城市化率46.65也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

4.环境保护取得实效,但形势仍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明显,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 848吨,削减率为1.69%;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507万吨,削减率为10.27%;工业企业烟尘排放量2 990吨,削减率为3.11%。但尚未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且工业污染严重损坏了城市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污水、废水处理能力较弱;煤炭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沉陷、区住房皴裂、水利设施损毁、人畜饮用水减少;废气、废水、废渣带来空气、植被、水流严重污染。

二、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越、交通发达

耒阳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水运、陆运、空运形成网络,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深公路(107国道)、耒水和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耒吉(1817线)公路和耒常(1811线)公路相连,横穿东西,并在市内交汇,耒水、舂陵水四季通航,枫冲大型机场可利空中之便。

(2)资源丰富

耒阳市资源富集,物产丰盈。已探明的物产有45种之多,煤炭可采储量达5.1亿吨,为全国产煤百强重点县(市)之一,年产煤量达500万吨,居湖南省各县(市)之首;湖南省最大的火电厂耒阳电厂、遥田水电站及耒中水电站装机,总容量达130万千瓦,丰富的资源为耒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1)整体实力不强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3年耒阳市GDP为321.4亿元,但在湖南省十强县市中的竞争力较弱,比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醴陵市分别低654.6亿元、602.9亿元、513.6亿元和119.6亿元。

(2)工业化程度低且环境污染严重

耒阳市的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导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缺少强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团,尚未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煤炭的大量开采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13年,耒阳市实现全部工业产值135.55亿元,增长4.5%,但相比较而言工业化程度较低。其工业总产值低于长沙县560.45亿元,比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和醴陵市分别低528.4亿元、442.47亿元、178.9亿元、413.12亿元和159.05亿元。

(3)资金缺乏

耒阳市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而小企业经营成本高、受市场和原材料的影响大,对信贷的需求量也较大。目前,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机构的收缩政策以及农村信用体制自身发展的局限,银行一般将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优质客户。资金缺乏使企业没有能力再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积累,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资金的缺乏已经严重的影响到耒阳市经济的发展。

3.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决定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湖南省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且强县扩权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耒阳市作为四个强县扩权试点县之一,必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更多的政策动力。另外,耒阳市作为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除获得国家专项扶助资金外,还将在培育接续产业、解决就业、矿区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

4.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挑战

耒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国际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一个艰难、曲折的调整过程。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依然突出。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耒阳市COD指标已经超标,脆弱的环境已不堪重负。三是区域竞争日益加剧。耒阳市及周边县市产业结构类同,可能会出现争政策、争投资、争项目等现象。

三、加快耒阳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需要通过创新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自主能力、竞争力和保障力,全面提高其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支撑,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力

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支持体系。(1)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要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支持东兴水泥、韶能耒阳板块、东冲煤业、开元煤业、绿海粮油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二要扶持接替产业。鼓励本地民营企业特别是煤炭业和以建材、电子、轻工制造、有色冶金、精细化工为重点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及生物医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新型替代产业发展壮大。三要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支持以东锆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山河智能高新配套产业园、迅通提速道岔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润涛生物、流一乳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博多电子、立诚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2)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切实加大对温氏、新五丰、绿海粮油、金拓天油茶、日森源菇业等龙头企业,对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石仙农业、东方牧业、观音阁生态农庄、泉水湾生态农庄等规模农庄的帮扶力度,促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发挥生产型服务业的配套支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围绕工业产成品和原材料以及大宗农副产品,抓好物流中心建设,推进运输、仓储、配送、营销、中介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按照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的标准,加快蔡伦竹海风景区项目开发;抓好蔡伦纪念园的提质扩容,加快纸博物馆建设;启动东湖汤泉水厂建设,引资开发汤泉旅游度假村。

2.推进城镇化,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一是打造城市新名片。抓好武广耒阳新城水循环景观系统和欧阳海灌区生态景观带建设,抓好投融资交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进驻,实施组团连片开发,切实创新和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建设宜居宜游的新城。二是打造城市精品。进一步加大城中村的提质改造力度,加强城中高档小区、高层建筑以及安置房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三是打造乡镇亮点。加强示范乡镇建设,改变小城镇建设落后局面。认真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村镇民居改造,推进中心村和中心居住点建设,打造乡镇亮点。

3.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

改革县域财政管理体系,增强县域财政实力和统筹能力。一是坚持财税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独立自主管理县域内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体系,合理配置财税资源,明确县的主体税种。二是实行核定收支加激励的模式。采用“核定收支,定额补助,结余留用,超支自补”的包干体制,一方面,中央和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资源的配置向县域倾斜;另一方面,对超额完成的进行奖励。三是大力发展金融经济。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耒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完善信贷征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4.经济生态相协调,提高县域经济可持续能力

县域经济要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一是实施节能减排。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着力抓好冶金、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重点扶持润涛生物科技、阳光金属再生、诚松金属再生、南玉有色冶炼等循环企业发展。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积极推进耒水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好生态安全;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加大对工业园区及重点河道的污染治理,加快武广新城,余庆、遥田、仁义等重点乡镇以及工业集中区供水、节水、污水及净化回用处理系统建设;严格控制全市废气排放总量。加强城镇环境噪声功能达标区建设。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水源、风景区、河道、水库等生态区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强化对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遏制生态破坏,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和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丁剑飞.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碳模式研究――以耒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耒阳市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3年)[R].

[3] 耒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5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常德市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常德地区1988年撤消,建立常德市后,县域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固,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工业经济增长仍然乏力,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加大对常德市县域经济的研究,将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

一、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共有县级行政单位9个,其中县域单位为6县1市,包括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和津市市。常德市总面积为18190平方千米,县域国土面积1544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9%。2009年末,常德市总人口达到616.69万人,其中县域总人口为49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9.9%。2009年常德市完成地区CDP为1239.2亿元,其中县域CDP总值为 646.79亿元,占常德市CDP总值的52.19%,只有桃源县、澧县、石门县三个县的CDP超过100亿元,其中桃源县以CDP总值为118.4亿元,位于湖南省2009年GDP总量第15名的县市;湖南省2009年人均GDP为20226元,常德市人均GDP为达到22496元经济学论文,而常德市县域人均GDP只有15571元,分别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76.98%,常德市平均水平的69.21%,且只有津市市的人均GDP超过2万元。2009年常德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0.0亿元,其中县域财政总收入为27.7089亿元,占常德市财政总收入的39.58%,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的县(市)有津市市l个,2009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09元,而常德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810.57元,均低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只有汉寿县、澧县和临澧县过5000元;略超过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31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9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996.42元,均高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有澧县和临澧过20000元。桃源县和安乡县的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工业总产值。

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不强,经济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突出表现为大多数县域为农业经济,其发展水平仍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二、影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县域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

由于常德市位于湘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缺少对外开放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同时,常德市又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县域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加上各县(市)财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造成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落后,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常德市农民在县域居民中占有较大份额,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而工业企业少而不大,特别是龙头企业和拳头企业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人才匮乏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是人才匮乏。目前,常德市县乡创业人才、实用乡土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缺乏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区域内懂市场、懂经济、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管理人短缺才,造成农民增收缓慢。

三、促进常德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已从原来低层次、“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逐步过渡,经济发展已进入市场配置资源、需求引导生产、质量决定效益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常德的各区县市应牢牢把握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以及湖南“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长株潭”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学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撑,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常德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2、立足县域农业自身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以农业繁荣为前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县域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目前,常德市形成了以桃源县、澧县等为主的粮食产区;以澧县、安乡县等为主的棉花产区;以各县城郊及石门高寒山区为主的优质蔬菜产区;以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丘区为主的柑桔产区;以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等省定烟叶生产区为主的优质烤烟产区;以山丘区自然草场和滨湖滩涂草场为主的草畜区。因此,各个区县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 ,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打造生态品牌,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经。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产品加工,常德市的各个区县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发挥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以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扩大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快区域脱贫致富。常德市的西北部属于武陵山系的低山区,挺拔俊秀;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逶迤绵延;东部为洞庭湖平原。沅水、澧水两大河流横贯境内,支流众多,具有水乡的特色,这些特征造就了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常德市的各个区县应发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强化各级政府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完善旅游服务系统,进行旅游开发的招商引资,将常德建设成为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城市,从而促进常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常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矿藏开采与加工的相互依存关系。发达的农业、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常德的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常德市各个区县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好县域内的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见表1),合理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

表1. 常德市县域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统计表

 

县域名称

主要工业

主要工业园区

安乡县

造纸、棉纺、油脂化工、橡胶、建材、机械、

安乡县工业园区

汉寿县

纺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

汉寿经济开发区

澧县

水泥、煤炭、氧化锌、芒硝、农产品深加工、轻工业机械制造

澧县工业园

临澧县

水泥、烟花、食品、陶瓷、机械、纺织、食品

太平工业园、安福工业园

桃源县

铝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电力能源、机械制造

创元铝业工业园、漳江、热市、陬市工业小区

石门县

电力、食品、建材、化工、机电、硅砂(石膏)

石门县工业园区

津市市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6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4.3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1998)。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问题与讨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型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

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Sim van der Ryn and Cown,Stuart,1996. Ecological Design,Island Press Washington.D.C。

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