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现中国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范文1

2003年10月16日早上6点23分,在的大草原上,中国人民自行研制的第一个航天载人飞船安全地降落在大地上。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终于圆了中华五千年遨游太空的飞天梦!

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民等得太久太久;为了这一天,多少科技人员累倒在了实验室里;为了这一天,多少人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现在,一个几千年都没能实现的梦想终于化为现实。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不少人流下了激动而热烈的眼泪......

几千年来,不少人想飞向天空、飞向宇宙。中国古代有个叫万户的人,身上绑上用火药做成的箭,想飞向天空,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国外的达?芬奇也梦想飞向天空,实验了无数次,但都失败的。后来,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人类终向了天空。1961年原苏联一箭冲天,火箭飞出地球,飞向太空,航天员加加林成为人类航天第一人。美国也在数年后发展起了航天业,飞向了太空。但在美国以后,几十年也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发展起载人航天技术。终于,在2003年,中国的第一个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着陆,成为世界第三大航天国。杨利伟成了中国第一个航天员。

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向杨利伟叔叔学习,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学好真本领,长大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中国梦范文2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实现中国梦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不断破解“中国难题”,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焕发中华民族的创新活力。

第一个难题就是存在“利益铁藩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改革的某些原本属于广大民众的利益被少数人所独占,并呈现出刚性化的特点:其他人很难进入被少数人独占的利益领域;其利益一旦被触及,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就像所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就是典型的利益藩篱。既有传统资源性领域的藩篱,也有公共服务领域的藩篱;既有行政垄断领域的藩篱,也有行业监管领域的藩篱。

第二个难题就是存在着“制度天花板”。例如,有些制度原本是为了激励科研人才更多更好地出成果,但由于制度会带来很多的附加利益,包括收入、住房、交通以及医疗等方面的高收益,于是制度的受益者就会长期地占有或者终身占有该利益,后来的年轻人就会逐渐被制度堵死发展的空间。又如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挂职制度,原本是为了使一些干部能够更多地接触实际,更好地成长,但由于设计不完善,造成一些挂职者成为升职中的“空降兵”,这些“空降兵”往往能够绕开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某些程序与环节,不仅造成选拔程序的虚化,而且会严重伤害那些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兢兢业业工作的干部。有些产业政策像玻璃门,设定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这就限制了许多人进行创新的权利。

第三个难题就是存在着社会流动的“堰塞湖”。这突出反映在教育上。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在今年3月曾经讲:“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也指出: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

第四个难题就是存在着特权的“金钟罩”、“铁布衫”和“隐身衣”。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某些“资本权力”的渗透,少数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的特殊人。他们把特权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路绿灯,在任何领域都是VIP。这些隐形的特权往往是以牺牲普通人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为前提的。

实现中国梦范文3

1 档案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力量

档案工作是“文化之母”。档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复制的历史遗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保护档案资源;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既为档案事业的发展特色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又向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档案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文化是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档案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没有档案工作这些重要的国家文化企业财富就无法积累。在同一城市可以有若干座馆藏内容相同的图书馆,但不会有馆藏相同的档案馆。在非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利用档案的场所具有唯一性。没有档案工作,也无法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

2.档案工作是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传承的重要组织者。只有通过制定和落实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才能保C国家文化资源的正确积累和安全。同时,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资政决策、知识生产等功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档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3.档案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档案开展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行为现象。档案工作水平包括档案积累的质和量、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馆舍的建设、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等可以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 档案在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作为一种知识管理,档案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面对社会新形势的发展、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怎样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并以此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2.1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争取领导重视

无论任何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档案工作也如此。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并争取领导的重视。要使单位的档案工作更好的发展,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同时重视档案工作。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工作是内因,领导的重视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2 拓宽视野,加强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现如今由于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书档案的载体也逐渐由纸质向电子存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纸质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还要重视电子文档的管理,在文书档案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用,不断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实现无纸化,从而提高文书档案管理的效率。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利用现化技术整理档案,利用计算机整理文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的检索,方便快捷,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可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深化检索的目的。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和编制电子检索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结合《档案工作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类、编目等办法,以此规范分类、编目,通过对文书档案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规范,有效提高文书档案工作的效率,准确提供利用,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整理档案,以此减少文件归档时的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只有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

2.3 加强档案管理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配备责任心强,懂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档案管理工作外行看似简单,实质专业性很强,档案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会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和提供利用。因此,单位要派档案人员到相应机构进行学习培训。为档案管理人员多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由于企业兼职人员较多,所以企业要从单位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岗位、分层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如项目部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参加项目档案专题培训,管人事档案的参加人事档案专题培训,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则参加文书档案,电子文件、照片档案等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文书档案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对工作有热情,责任意识不断加强,从而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首先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因此,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4 做好文书和档案之间的联系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要想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将两者进行统一,做到分工不分家。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对文书材料及时进行整理立卷,做好归档工作,提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实现中国梦范文4

约夏・贝尔是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5岁学琴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4岁获得奥斯卡与葛莱美奖,39岁时就享誉世界。小提琴在他手中仿佛具有如泣如诉的煽情魅力,其一流的演奏技巧令众多乐迷为之癫狂,他在波士顿歌剧院演出的门票每张高达300美元,仍供不应求。

然而,就是这位天才,在华盛顿邮报主办的音乐感知实验中,被人们当成了乞丐。他在繁华的地铁入口,拿着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小提琴曲目。一千多人匆匆路过,只有七个人稍作停留。演奏结束后,总收入为32.17美元,扣除事先放入的25美元,贝尔只挣到7.17美元,而他在剧场每分钟的收入平均1000美元。有人评价,这样的收入连乞丐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实验的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贝尔在剧场举办的音乐会座无虚席,而在人流不息的闹市演奏却受到冷落。《华盛顿邮报》在关于实验的新闻里向读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之一是: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很显然,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欣赏小提琴需要专注和静默,人声嘈杂的环境,步履匆匆、心不在焉的人们,很难发现一个天才的演奏家,这是人之常情。《华盛顿邮报》最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他东西呢?

实验中还有一个细节更让人感概不已。贝尔演奏期间,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想听完整首曲子,另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无一例外,都被父母强拉、训斥着匆匆离去。他们至今或许仍然不知道他们错过了一次诞生天才的机会。

任何一个事物的价值,只有在特定的时间、人群和环境之中才能被发现。天才的诞生,也需要有适宜孕育天才的环境。身处纷扰难息的尘世,我们究竟靠什么发现或者被发现天才?我们必须放弃自以为是的狭隘,拔除心灵上自设的栅栏,以生而平等的心态为人处世,在平凡中发现不同,奇迹才有可能出现。

(见长江网,文/ 张世普)

实现中国梦,

更多要担起责任

南开大学教师、专栏作家熊培云在暨南大学作名为“中国梦,美国梦”的演讲时提出,无论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它是有关国家的梦想,更是个人的梦想。而国家的价值,正在于提供一种相对公正的秩序,使身处其中的个人不必为上访和躲避城管浪费时间甚至丢掉性命,而是专心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今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谈中国梦,这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即使措辞尖刻的言论,也是国家赖以上进的动力。所谓“爱一个国家,先要学会恨它”。这里的“恨”,是“恨铁不成钢”,是理性之爱,是清除坏事物的斗志,更是痛定思痛后的透彻。

熊培云认为,今天的现实问题是“假自由泛滥,真责任缺失”。很多人好像过得非常自由,但会侵犯别人的自由,伤害别人。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对政府部门来说也是,政府并不应该追求自由,更多要担起责任,纳税人给你钱,你就应该担起这个责任。(见腾讯网)

可叹:

为生存而妥协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代表,在提出发展应营造“崇尚科学”氛围时指出:现在的孩子,都想当官、当公务员,对科学有向往的人,少之又少。

立志从政为官本不是件丢人的事情。科学可以兴国,从政又何尝不可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和选择多元的时代,年轻人的志向竟然同出一辙。

志向的多向性,在于价值的多元。审视这个时代,不但现实提供年轻人选择的志向太少,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不少年轻人或许并没有学会主动选择。“想做官”的想法,在这个时代,甚至已经算不上理想和志向,而是基于生存的现实需要。体制庇护下的生活,或许并不是年轻人所想要的,但面对尖锐的现实,更多的人拒绝忍受理想的阵痛。当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选择逃避,那么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取也就难有生气和动力可言。

实现中国梦范文5

教育部长的“教育梦”,也是国人的“教育梦”,实现这样的“教育梦”,必须依靠制度改革。

我国当前的教育,虽然已基本做到普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可是学校千校一面,学生被纳入一个成才模式培养,教育被异化为“竞技教育”,整个教育充满浮躁!功利的情绪,学生不堪重负,家庭和社会都陷入严重的教育焦虑之中。

要改变这一问题,仅提概念和口号,是没有用的――早在1987年,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过去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也一再要求学校办学“以人为本”,可是应试教育的格局一直未有撼动,学生也被以成绩为标准划分为优生和差生。

要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的“教育梦”,就必须实行个性化教育,给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化选择。而想要做到以上这两方面,就需要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

首先,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实现教学、招生、考试分离。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才会有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能。否则,所有高校都用单一的分数标准录取学生,是很难让基础教育不重视分数的。

其次,落实学校的办学自,让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我国学校办学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行政办学――政府把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和评价权集为一体,因此,所有学校大同小异,这样的学校是不可能办出个性的。

再次,取消教育体系和人才评价中一系列带有学历歧视不平等的制度。尤其是教育体系自身,充斥着等级,人为地堵死了学生的多元选择。比如,从教育层面看,普通教育比职业教育高人一等,公办教育比民办教育高人一等;从学校层面看,高校被分为985高校、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不同等级,学校招生时被分为一本、二本、三本等不同批次。教育和学校的层次和等级,让教育发展走进死胡同――即便教育资源再丰富,大家在乎的只是最高层次、最高等级的教育。

教育部长在发言中提到了推进教育改革,要求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也提到了民办教育的重要价值――“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靠政府把所有教育办好,这是国际经验,这是历史经验。民办教育对中国的教育普及作了重大贡献,为教育改革作了积极探索,功不可没”。但这还不够。众所周知,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这些改革都提到了,可到现在还没有落地。事实上,类似的改革,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出现了,包括落实学校办学自、依法办学等,可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反而在过去20年间有恶化的趋势。

实现中国梦范文6

要充分肯定那些必须肯定的恒常价值,不暴殄天物,不数典忘祖,不轻薄狂悖。对历史深怀敬意,就不会在眼花缭乱中让自己的文化“被绑架”“被边缘”“被遮蔽”“被置换”

比物质奢靡更可怕的是精神奢靡

一个民族几千年对文化的不断汰漉选择中,始终不弃不离的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积累下如此多的物质财富,让我们深深为奢靡、浪费、败家子的触目惊心而忧患。更应该忧患的,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奢靡、浪费和败家行为。所谓精神奢靡,是指一个偌大的民族,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其精神文化生活被快速、迷幻、气泡化、大批量甚至烈火烹油般地热辣消费着。正是由于这种浮泛、粗鄙、娱乐式、恶搞化的囫囵消费,这个民族反而显得缺少“文化”。因为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静养与化育,这种化育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精神层面的蓄涵与谐和,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如果在铺天盖地的文化消费背后依然是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那么这种文化消费不仅是负面的,而且是要败家的。

文化形成犹如小溪、大河,由点滴聚会,始而涓涓,继而滔滔。中华民族早至唐尧、虞舜,无不是因为这些先贤利他、担当精神在民众中的润泽、浇灌,而逐渐形成一种族群规范与发展路向,直到西周漫长的家国、社会与人性相互磨合,才终于形成了后来孔子始终想“复辟”的“周礼”文化现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见贤思齐”,等等,这些价值取向,为自孔子以降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刻的人性基础。一个民族几千年对文化的不断汰漉选择,始终不弃不离的那些东西,一定是这个民族无论如何都不能卸载的精神辎重。很多新鲜东西,初看确实摇曳多姿,但经不起时间检验,有时一个历史转身,就会看到它无可奈何花落去。

比盲目否定更理性的是价值求索

任何对文化实行外科手术式的“全球化”“一体化”整形、包装的企图,最终都被证明是十分荒谬的。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成,都与“本土”二字有着极其深刻微妙的关系。俗话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是随着山川风貌、人情物理不断演化而成的生活积习,那是一种地缘造化,一种生命胎记,一种种族标识,有时甚至是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同风格的精彩分界。因此,任何企图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行外科手术式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整形、包装与操控,最终都将证明是十分荒谬可笑的。

我们总看到我们文化的弊端,甚至对100多年来的落后挨打,全都把账算到文化的头上,因此,一提文明,似乎就是西方的要光亮许多,有的干脆以全盘刷新、覆盖、置换本民族的文化为能事。其实西方文明自古希腊以来,战争与反战争、侵略与反侵略、格杀打斗、鸠占鹊巢、杀人如刈草的反人类行为就从未停歇过。直到今天,对于世界事务,还是动辄就想把谁“暴打一顿”,或者堂而皇之地经济制裁一番,这种文化难道不需要我们去辩证认识并保持一定的判断力,从而不盲从地“普世”接纳吗?因此,对于文化的认知,始终不能用短期行为武断判决一切。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小心翼翼地掬起那捧经过久远沉淀的清泉。人类最终是向往和平、和谐、自由、平等、尊严、健康、幸福的,因此,那些温和、中庸、内敛、谦让、中正、仁义、包容的文化,才是人类最终都不会放弃的价值求索。我们几乎从一切对美好世界的构想中,都能频繁找到善良、宽恕、谦卑的字眼,我认为这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中华文化从来就不缺这些在黑夜中鼓励人类前行的精神烛光,因此,我们应对自己几千年苦苦摸索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抱有坚强的信心。

比固守遗存更有效的是吸纳创新

谁注重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谁将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前提是扎根自己的土地。

由于现代信息传播功能对人类社会“地球村”式的拉近,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的文化场,突然兀立在每个人面前,如何保持理性,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有价值的文化选择,已经摆在每个人面前,并且更加严肃,甚至严峻地摆在了不同民族、直至不同国家的面前。任何企图以固步自封的方式,来原封不动地持守本民族文化遗存的做法,都是极不现实的。随着人类迁徙、交往更加自由,文化的融合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谁注重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谁将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与时并存的共进性。前提是必须以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为根基,必须在自己的骨头上生长适合自己骨架的肌肉块。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腊为源头的精神骨架,它与围绕地中海的地形地貌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西方学者,也仍没有放弃对那些历史骨殖的“碳十四”检测与研发。中华文化如果要学习西方的学术精神,那就是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回到我们文化的源头、元典,用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去阐释我们对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贡献。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前就深刻阐述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中华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纳能力,在两千年前对佛教文化的态度,就能说明一切。近百年来的探索实践,也反复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心态,不过,重要的是本土化,如若水土不服,必将反胃生病,直至盲从迷失。坚守本体、学习化合、为我所用,是文化强盛的必由之路。

比华丽转身更重要的是坚守恒常

文化建设,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什么样的精神气质与世界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