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1

一、深入分析教材,寻找德育教育切点

高一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主题围绕人的“感觉”能力展开,介绍了人的“五觉”并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大雾中得到盲人帮助的故事。就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角度而言,本课的目标无非是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述与“感觉”有关的概念,能理解、掌握一种叙述的技巧――构建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在人的“感觉”能力和“盲人”这些教材设定中,不难找到合适的切点――1.关注、帮助残疾人群体。2.培养社会公德意识。3.向身残志坚者学习。

二、围绕德育切点,渗透课堂教学全过程

1.从课文出发,在介绍人的“感觉”能力时,可按如下表格组织活动,同时展开语言交流训练和德育教育。

we dowiththe senseIf disabled, we will...

seeeyessight

hearearshearing

tastetongue/tastebudstaste

touch/feelhands/feet/skintouch

smellnosesmell

(1)通过剥夺学生的某种感觉,如蒙住学生眼睛、塞住学生耳朵,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其感受“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并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切身思考我们社会中一些真正丧失了某种重要“感觉”能力的人的生活困境。

(2)继续设置游戏,让学生两两结对,体验“帮助”对失去“感觉”能力者的重要意义并组织讨论。

(3)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公共服务以及实际情况。提供诸如“盲道”“无障碍通道”等单词,让学生谈谈某些针对残障人士的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2.围绕课文“reading”部分的材料,在前述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那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There may be more people lost today, and I’d like to help them. You see, a fog this bad is rare. 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A blind person like me can’t get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help, except in a fog like this.”可展开如下与德育主题有关的讨论。

(1)老人帮助别人的能力源自什么?

(2)老人帮助别人的动力源自什么?

(3)老人的义举从侧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3.紧接前述问题,从“残障人士回馈社会”出发,补充一些在重大灾难中,残障人士作出义举的材料,指出残障人士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一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和列举古今中外“身残志坚,贡献杰出”的著名残障人士的例子和简要事迹,从而使学生得到另一个角度的德育熏陶。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2

《三字经》原是我国一本著名童蒙作品,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新编《三字经》的“旋风”,始于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发起编写工作,并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经》(下文简称广东版《新三字经》)。广东版《新三字经》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发行近四千万册,又获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风行一时,掀起了遍及全国的“《新三字经》热”。

以“旋风”称广东版《新三字经》的出版,是描述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的强烈与广泛:广东版《新三字经》在1995年1月出版,仅仅两个月后,由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农工中央宣传部长的李汉秋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经》(下文简称北京版《新三字经》)面世了。1995年4月,上海也出现了《新三字经》(下文简称上海版《新三字经》),书中《序二》指出此书是“《三字经》族”的“后起之秀”,而这本书跟其它“《三字经》族”不同之处在于其“集中在儿童品德修养方面下了功夫”。可见当时社会上已有所谓“《三字经》族”的出现了。

广东版、北京版及上海版《新三字经》争相出版揭开了“《新三字经》旋风”的序幕,到了1995年9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的新编道德韵文,包括《中华英杰五字歌》《神州大地六字歌》及《近代风云七字歌》。1996年,类似《新三字经》的道德歌谣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先后编制了《社会公德四字歌》和《家庭美德五字谣》,湖南岳麓书社改写另一本童蒙篇章《增广贤文》而成《新增广贤文》,北京大学出版社也仿童蒙篇章《千字文》而编写了《中华千字歌》,等等。

即使到了近年,这类道德韵文还是不绝于世的,如《儿童家庭教育五字歌》《“传统童谣”六字歌》《道德规范七字歌》等等,比比皆是。可见“《新三字经》旋风”或许外表风力较它在1995年时有所退减,然而其实质精神,即通过童谣式韵文作为德育教材,却仍可见。

究竟是什么原因驱动这股“《新三字经》旋风”?“《新三字经》旋风”跟中国近年德育发展,特别是学校德育课程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将以“文本分析法”将文件中隐藏的价值观,用较系统、科学的方法整理出来。本文的“文本分析法”兼具“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特质。定量研究方面,具体步骤包括:确定文件中重复出现的主题、确定文件中的关键词、计算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及按照出现频率计算关键词和主题的比重。定性文本分析法,则选取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文义分析,从而增进对某些关键词和主题的定义性的理解。

本文以广东版《新三字经》为主要分析文本,同时比较北京版和上海版的《新三字经》,分析“《新三字经》旋风”中的德育教材出现的价值观。为了验证《新三字经》的特征,以及《新三字经》是否仅仅是一个短暂现象,本文尝试选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与《新三字经》作比较,以探究《新三字经》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关系,并以“三角检验法”检验研究效度。

此外,为了更深入了解“《新三字经》旋风”的出现背景,本文采用“面晤访问法”,面晤访问相关德育读物的作者、教育行政官员、研究德育的学者,以及曾在学校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分析相关德育读物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在学校的使用情况。

一、研究结果

从表1可见,广东版《新三字经》中有关“传统”的价值观出现频率最高,“历史人物”出现了42次,其中主要是我国历代帝王名将,包括“统一四海”的“秦始皇”、“拓疆域”的“汉武帝”,又有“贞观治”的“唐太宗”以及“多建树”的“清康熙”,还有“复山河”的“岳家军”、“寸心丹”的“文天祥”,令“倭胆寒”的“戚家军”以及“复台湾”的“郑成功”。

广东版《新三字经》也强调“历史成就”,其所举历史成就,取证于文学思想等范畴。哲学方面,有先秦诸子学术:“孔孟出,儒学立,重教育,说仁义”;“老庄起,墨韩兴,曰百家,各争鸣”。文学方面,则有:“司马迁,撰史记,不掩恶,不虚美”;“李太白,诗之仙,一斗酒,诗百篇”;“杜少陵,诗之圣,民疾苦,寄深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版《新三字经》有关个人及社会的出现次数,分别为51次及48次。个人价值观的描述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正义”,特别强调“廉洁”:“汉杨震,拒受金,廉洁者,世同钦”。社会价值观的描述,最重孝顺,例如“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版和上海版《新三字经》虽然写作地域不同,但却跟广东版《新三字经》一致地注重传统、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描述。只要将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描述合起来,这两种价值观的比重立刻浮现出来,其在三书中的出现频率均超过四成,而上海版《新三字经》更超过六成。上海版《新三字经》的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描述出现频率特别高,这或多或少跟其特别关注“儿童品德修养”有关。

比较广东版《新三字经》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可发现《新三字经》最重传统价值观,其次为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描述,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中,社会价值观的描述出现频率最高,个人价值观的描述紧随其后,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描述合起来已占71.12%。上述数据,显示了广东版《新三字经》对后来的德育课程可能有启导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中有关传统价值观的描述远低于广东版《新三字经》,只有1次。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在我国德育课程中日益受到重视。

比较所有文本,可见1995年出版的广东版、北京版、上海版《新三字经》最重传统价值观,其次是个人及社会价值观;而较晚推出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最重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描述,这一方面论证了本文通过《新三字经》,以“三角检验法”所证实的研究效度;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近年来国内德育对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重视。相对地,其它范畴的价值观在本文各分析文本中的出现频率较低。

二、自《新三字经》以来德育课程发展的新现象

1.回归传统。如前所述,各个版本的《新三字经》中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呼应了政府在1991至1996年间发出的德育政策文件。这一期间,政府所发出的文件,除“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外,较注重“国情教育”及“中国历史教育”,更强调传统价值。例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指出: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编撰成系统的丛书。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材、读物,拍制影视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2.学生主体。广东版《新三字经》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中对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重视也与政府的德育规划有关。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出的德育政策文件较多地强调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便明确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重申德育要强调学生自主、勤奋、自我提升。又如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教育大纲》(1995)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质量和品德能力的培养。

3.针对社会问题。面晤广东版《新三字经》的作者、德育学者、教师及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发现,《新三字经》的出现,是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社会、经济及政治变迁的挑战显得无力有关。受访者认为,社会转型期间,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问题”;而很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理能力不足、人际关系欠佳的状况也令人担忧。“《新三字经》旋风”其实是政府领导的德育改革,借传统道德及历史人物强化德育,回应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及独生子女问题等。“《新三字经》旋风”见证了德育“回归传统,回应群众”的发展。

4.德育专家化。在广东版《新三字经》的编制过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广泛邀请专家学者,如专研德育及语文的大学教授,参与其事,反复讨论,他们的意见受到编委会的重视和尊重;广邀一线教师参与编委会,利用其教学经验增强作品的可读性;邀请专责德育工作的教育厅官员参与编委会,以其现实经验确保有关出版物切合德育工作需要,最后由专业的出版社审订出版。以上种种做法,皆见证政府在出版有关德育教材的过程中,对专家学者及其专业知识的尊重。

5.德育群众化。在广东版《新三字经》的编写过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邀请了不少家长及学生对文稿提出意见,并借助他们的意见来优化作品。编委会对稿件的严谨、认真反映了有关教材的编写旨在响应群众的需要,并希望得到群众的支持。而“《新三字经》旋风”的出现,与其在编写过程中获得群众的支持不无关系。

三、结 语

透过兼顾定性及定量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及“面晤法”,本文发现20世纪90年代官方编制的德育教材,如《新三字经》注重传统价值观,这一方面反映官方的“国情教育”的趋势,另一方面,亦见证我国德育“回归传统,回应群众”的决心。其后出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3)侧重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描述,显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个人及社会价值观日渐受到官方重视,以重建道德价值观,强化德育的效能,回应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及独生子女问题等。

“《新三字经》旋风”也标志着德育在改革开放社会里的四个走向:从教育接受者的角度来设计德育课程;德育“专业化”和“专家化”;德育群众化,以强化德育力量;重视学生主体、心理素质,从“我”出发。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3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教学问题,首先要突破难点。所谓的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或接受的概念,原理和观点,我们应该多用社会事例,具体案例及相关联结与课文中的理论联系起来,使文句通俗易懂,学生易学易记。虽然如此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碰到了不少难点。其原因是在现阶段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是新教材,教师处理不太适应,学生基础知识肤浅,一时难以构成知识体系,当用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事例进行分析时就感到困难;二是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一旦接触到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时,就感到深奥难学,不好理解;三是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看问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许多看法带着片面性。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必然会形成难点。针对上述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一些突破难点的方法,让教学更加容易恰当的渗入。

如: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找理论,逐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际锻炼,并运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采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教材中虽然列举了事例案件,但由于课文篇幅有限,不可能举出更多的例子,这就要求老师挖掘出更多的不同事例进行比较分析,或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材内容化难为易,顿然领悟。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相互连接,形成系统。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从学习宪法入手,让学生认清宪法制定的国家性质,从而懂得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而后所说明的诸多的权力都是在宪法的指导下才会有的,而权利得到保证后,公民也应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一目了然,让学生能明确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各个击破,化整为零。任何复杂事物,都是在简单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识简单事物是进一步认识复杂事物的桥梁。从简单的问题到复杂的问题过度时,先要化整为零,然后各个击破,一步步加深,由浅入深,让前面的问题作为解决后面问题的基础。最后集零为整,进行归纳,攻克难关。

总之,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很多,这里只是对自己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和一点肤浅体会,真正要上好思想品德课,解决难点的渗透,还有待于更深的探讨和总结。

此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应该要抓住教学重点。在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或者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也就是教学重点。七年级教材中的家庭社会部分,八年级的道德法制部分,九年级的国情教育的理论部分都是各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主线,并且都是当学年教学的重点。举例说明: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下册中的权利与义务这两个概念及其辨证关系的原理,不管是在第一课还是在全书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贯穿于法制教育的主线,是理解宪法和法律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部分。因此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现代教学思想把突出重点视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并把它列入系统和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理论之中,说明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有度,就会契领以顿,融会贯通。对重点部分的讲解要深刻、通透,学生则一点则清,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总之,突出重点是高效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符合思想品德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点,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对教师很大考验。我总结出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要准确地研究何为教学重点。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①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②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用我们提炼之后得语言,给学生更简单明了的思想精髓,用总结性的语段大致概括每篇章节所阐述的要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③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第二,突出重点与照顾前面相结合。突出重点是思品教学的精髓思想之一,但不能把它理解为只弹一根弦。因为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重点的补充、衬托,重点也难以发挥功效。例如讲宪法时,而忽视其他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准确的,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普通法律是子法,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母法与子法之间依附的关系。宪法只是非曲直从宏观方面来确定国家的本质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而子法是对宪法进行较全面的详细具体的补充说明。如果没有子法相关配套实施,那么宪法就束之高阁一纸空文了。因此在讲解法律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全面,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要做到教学精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全过程都要精,并非专指课堂上讲述。精讲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选择教学内容要精,选择精华所在;二是教学过程设计要精,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设计精当;三是课堂讲述要精炼,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语言精炼,条理分明,要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4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素材,所以我们历史教育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历史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符合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一味地为了思想品德教育,而把历史学科当成政治学科或是思想品德学科那样以公开、正面为主要形式的宣传鼓动教育,而是要根据合适的史实材料有意识地不露痕迹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史为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根本动力之一。”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应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中要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文化和科技成就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了解得愈深,愈能激发其自身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文明的人民群众的热爱尊敬之情。第二,对学生进行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古到今,自上而下,爱国事例不胜枚举。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明末清初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沙皇扩侵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等。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民族气节,培养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都体现了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

从史实出发,在点滴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实处。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是离不开历史事实,总是在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思想品德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教育是不行的;借题发挥、喧宾夺主甚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讲真史,诉真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中。要讲真史,诉真情,坚决反对无中生有,凭空臆造。首先,史实要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必须尊重史实。讲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其次,感情要真,在讲述真实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5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_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_________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_________ 。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___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___ 。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_________直观,二是_________直观,三是_________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基本途径是_________ 。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_________;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 。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 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3分。

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

B.谈梅生津

C.睹物思人

D.望而生畏

26.待人直率热情,但较急躁、易冲动,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7.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A.动作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面部表情

28.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29.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30.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31.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32.能够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目标结构类型是

A.竞争型

B.合作型

C.个体化型

D.放任型

33.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动机

C.性格

D.能力

34.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的阈限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写字、体操、游泳等属于_________ 技能;阅读、写作、解题

等属于_________技能。

36.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关系、了解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和结束咨询。

37.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_______ 除以_________再乘以100。

38.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9.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能够同时注意

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

40.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 特征;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特征。

41.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敢为性、坚韧性、果断性、_________ 和_________。

42.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 及其_________的科学。

4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为_________ 差异、_________差异、年龄差异和特殊能力差异。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5.严重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危害?

46.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4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八、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3分。

4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育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D 2.A 3.B 4.A 5.B 6.C 7.B 8.D 9.C 10.D

二、填空题

11.社会 认识

12.心理 劳动

13.壬寅 癸卯

14.国民 学校

15.对象(客体) 主体

16.实物 模象

17.说理教育(说服教育) 教学

18.观察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小组 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0.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4.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B 26.B 27.D 28.C 29.C 30.A 31.A 32.B 33.D 33.C

六、填空题

35.操作(动作) 智力(认知)

36.分析诊断 帮助指导

37.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

38.明确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39.分散(分心) 分配

40.意志 理智(认知)

41.自觉性 自制力

4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规律

43.类型 水平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4.(1)联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对对认识有动力作用。

(2)区别:

①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情绪、情感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②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随意性弱,只有通过认识作用,情绪活动才有某些随意性;

③情绪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45.①降低学习效率;

②影响考试成绩;

③形成焦虑性人格。

46.①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②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③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④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

⑤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7.①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②作业难,动机水平低;

③作业容易,动机水平高。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8.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②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6

一、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关于德育模式的比较

学校德育应实施开放型德育,要开展比较研究,横向比,纵向比,才能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1、我国学校的德育模式。我国建国以来学校德育受政治运动干扰,摇摆较大。曾出现过德育途径单一化、片面性的倾向。一时强调政治运动,就以运动替代德育;强调劳动重要,就以劳动压倒一切;强调业务,就以智代德。这些片面的作法,都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实现德育目标任务的。人的品德是多种多样的,品德结构又十分复杂,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单靠一种德育模式、途径是完不成的,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德育,才能产生最佳德育效果。这些年来,不少学校采用的主要德育模式有:各科教学德育模式,主要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社会实践德育模式,强调德育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高尚的品德;组织活动德育模式,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进行德育;从环境角度讲,还有班级德育模式,强调班级德育的基础和主体;社会德育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社会舆论、社会交往施加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模式,强调家庭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这些德育模式,都不同程度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

2、西方学校的德育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断的能力,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2)社会学习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杜拉、米切尔等人。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3)人本主义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等,认为人生来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趋向,只有尊重人的发展,施以合理的教育,人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为健全有效能的人。

(4)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为美国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5)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6)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谢弗,谢弗对教师如何作出道德决定的关注超过考察学生是如何进行同样的决定,它的模式可以为那些愿意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计划教师提供指导和鼓舞。

(7)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库姆斯、米而顿·穆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该模式在于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准确估计道德价值。他们提出价值分析更注重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针对学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强调发展正规教程的品德教育。

(9)社会行动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纽暑,他提出了为了公民的行动而改变课程的主要注意中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既要学习有关课程也要参加社会活动。

(10)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动三大要素构成的,只有个体同时具备这三种内在一致的要素,融为一体,他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为此,德育要根据这三个要素设计完整的教育规划,研究防止各种不利影响,使道德知识教学与个体的道德行动相一致。

(11)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须从知、情、意、行道德的完整本质出发,强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把学校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即既注重道德知识教学,也重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既注重知识的领会,情感的培养,更应注重具体的行为表现。

上面列举的是西方主要的德育模式。

三、关于德育模式的启示

(1)各种德育模式虽有差别,然而它们都是当代道德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当代学校道德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因而都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的价值。上述不同的德育范型,实际上都应当看成是不同道德理论家和实践者根据自己对道德的理解而派生的一种道德策略,一种理论分析和实施的系统。当代西方和我国学校道德理论界尚未形成一种主宰全局的范型,而是同时存在各种范型,正是这种道德理论范型的多样化,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广泛复杂和尚待深入探讨。无论作为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有责任了解这些范型,并研究出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新的道德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