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管理论文范例6篇

时尚管理论文

时尚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管理时尚;企业竞争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2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级竞争环境下企业从组织学习到持久竞争优势传导机制研究》(70372046)的部分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管理理论(广义上的,包括纯理论与应用技巧)更多地将以管理时尚的方式发展。顾名思义,管理时尚(management fashion)即“短时间内被大多数管理者普遍崇尚的管理技巧”。之所以不称其为“流行管理理论”,是因为管理时尚的应用性要强于理论性,并且主要是以“技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以“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闻名的Schultz等就认为IMC只是一种管理时尚(技巧)而不是一种理论,因为:①IMC尚处于不规范的前范式阶段,还没有形成广泛接受的定义;②一些学者对IMC的研究所使用的是有选择性的、不完整的资料;③对于IMC的可测量性存在怀疑;④对于一些学者明显地强化IMC在营销学中的地位的用心值得怀疑。[1]可以发现,大多数管理时尚都符合类似的四个特点,因此对于管理时尚的讨论主要应该集中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

对于管理时尚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它们的传播规律(如生命周期、供求分析等),而将其与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的还不多见。[2]本文首先探讨管理时尚的来源及类型,然后讨论企业如何应对它们,最后针对企业如何正确地将其转化为能够带来竞争力的资源提出建议。

一、管理时尚的来源及类型

管理时尚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它们更多地是对旧理论的改头换面(novel)而不是彻底创新(radical)。比如,企业流程重组(BPR)起源于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最初是GE公司在上世纪40年代通过重新设计程序来改进生产的一种技巧,其核心在于任何对改进生产没有贡献的因素都要消除。这种重新设计程序的思想应用于流程领域就导致了BPR的产生,其主要标志是1990年的两篇论文。①BPR的出现部分地归因于企业界缺乏对信息技术在全面质量管理(TQM)中的重视。[3]Spell戏称管理时尚为“新瓶装旧酒”。[4]西蒙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管理理论各种术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术语指代的新概念的数量,而且空洞的居多…”。[5]这使得管理时尚往往“似曾相识”,相似性不仅使得新的时尚易于与旧的时尚进行比较与替代,而且使得以组织领导者更易接受的“渐进性变革”得以实现。[6]

本文将管理时尚分为两种类型:强调人际关系管理的时尚(如“雇员辅助计划”,简称EAPs)与强调技术管理的时尚(如“项目测评技术”,简称PERT),同时根据企业业务的侧重点将企业分为两类:对人(强调人际关系,一般为服务业)与对物(强调技术管理,一般为制造业)。管理时尚的类型一定要与企业的业务类型匹配才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越是强调人际关系的企业(如餐饮业),侧重于技术管理的时尚越不容易应用成功,而侧重于人际关系管理的时尚可能容易成功;越是强调技术管理的企业(如制造业),侧重于人际关系管理的时尚适用性往往不高,侧重于技术管理的时尚往往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见图1)。另外,随着企业的成长,可能会由初期强调人为管理(非正式管理)逐渐演变为后期强调制度管理(正式管理),这样各种类型管理时尚的适用性也会逐渐变强(见图2),即成熟企业比幼稚企业拥有更强的管理时尚适用性。②

图1、管理时尚类型要与企业业务类型匹配

图2、管理时尚的适用性与企业管理侧重点

二、企业如何应对管理时尚

企业是否采用管理时尚主要受内部模仿因素(如管理者的毅力、能力,员工的成熟度等)与外部影响因素(如监管机构、咨询公司、企业政治环境、企业家圈子的规则等)的影响,根据对管理时尚的采用原因可以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效率型、被动型、流行型、犹豫型(见图3)。

图3、企业类型

1.效率型。企业对总体绩效或组织目标(如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增长、竞争优势提高、其它战略表现)很明确,对管理时尚的采用取决于产出―投入比,即完全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绩效,并且不受其它外部因素影响与控制。

2.被动型。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决定一种管理时尚在企业内的应用或拒绝,不管企业愿意与否。如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企业通过不必要的认证,或者企业大股东为了一己私利而对企业进行操控,这些都不是在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的下进行的。

3.流行型。企业对环境力量、组织目标、技术有效性都不明确,因而容易模仿其他企业;企业决策不是基于应该选择何种管理时尚,而是基于应该模仿哪个企业。管理时尚制造者也可以影响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应用与拒绝。

4.犹豫型。尽管外部因素不能影响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应用或拒绝,但是由于企业环境的不确定,仍然可能对其他企业进行模仿。

不难发现,效率型企业与流行型企业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企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时尚制造者(管理权威、商业学校、咨询公司与大众媒体)对于效率型企业就完全束手无策。如果它们不仅传播创新管理技巧,而且也灌输新的企业目标或信念的话(所谓“攻心为上”),效率型企业也会出现“跟风”的情形(见图4)。

图4、效率型与流行型悖论的解决

企业管理者并不能决定是否采用管理时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社会大众、社会团体以及合作伙伴等)共同导致了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强烈需求:管理者了解管理时尚可以避免日益增多的社会交流尴尬;员工也需要通过培训来增加知识或者至少获得培训的权利;消费者看见企业在不断学习就会以为企业在不断进步进而信赖企业的产品;社会大众也似乎看到了企业提高经营水平的决心;社会团体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评价;合作伙伴也认为企业采用各种管理时尚之后层次也随之提高了。[2]对于竞争对手采用管理时尚后可能明显改进经营绩效的担心也使得管理者义无反顾地采用管理时尚。

可以发现,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必须正面应对管理时尚,企业想在管理时尚泛滥的今天不受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管理时尚也有真、伪、优、劣之分,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尽量识别出确实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时尚。

Abrahamson将导致管理时尚需求的因素分为社会―心理因素与技术―经济因素。[7]社会―心理因素指同类企业对管理时尚的采用导致企业的模仿行为;③咨询公司对企业问题的夸大(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企业“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地采用咨询公司提供的管理时尚;企业过去采用的管理时尚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因而采用新的管理时尚,或者以备不时之需(如应付行业监管部门的检查);一些政府部门对某些管理制度的强制销售也可能导致并不需要的企业对其采用。④总之,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管理时尚往往并不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这些管理时尚往往是“伪”的。

而技术―经济因素则指企业外部的经济周期波动(如经济萧条、季节性需求变化等)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善(如技术落后、员工与管理者素质不高、原料供给问题、销售不力等)导致的企业绩效不佳,因而产生对预期能够解决企业绩效问题的管理时尚的需求。总之,技术―经济因素导致的管理时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企业绩效,因此,这些管理时尚往往是“真”的。

本文将具有较高适用率的管理时尚称为“优”的,反之称为“劣”的。⑤某种管理时尚的适用率e可以定义为采用后成功(即企业总体绩效获得提升)的企业数量S与总的采用企业数量T之比,即:e=S/ T,e随着T增加而降低,即有St-1/ Tt-1>St/Tt>St+1/Tt+1,其变化曲线见图5:

图5、管理时尚适用率变化曲线

在阶段I,来自经营成功的原始企业的管理时尚往往首先被同类企业采用,尽管其适用率会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注意,由于管理时尚并不能完全符合原始企业成功的本质,因此曲线的起点要低于100%;在阶段II,管理时尚被产业外的大量企业采用,其适用率迅速降低;在阶段III,管理时尚被更多的企业采用,尽管适用率会下降,但是下降速度又慢了下来。明显地,优的管理时尚能带来较高的产出―投入比,劣的管理时尚则价值不大。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无法拒绝管理时尚,而只能利用它们;并且应该尽量寻找真的和优的管理时尚,警惕伪的和劣的管理时尚。

三、通过管理时尚提高竞争力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理论认为,资源可以带来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即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前提是这种资源具有四个特点:①有价值的(企业可以借助资源挖掘外部机会或避免威胁);②稀缺的(只有现在的或潜在的少数竞争者掌握它们);③不易模仿的(其他企业无法获取这种资源,或者代价很大);④难以替代的(没有与其相类似的资源)。管理时尚是一种资源,但是表面看来完全不具有这四个特点:每一种管理时尚一出现几乎所有管理者都会知晓并能轻易地通过培训掌握它们从而导致极低的适用率(不稀缺、价值低),大量管理时尚都是非常相似或互相对立的(易于替代、易于模仿)。尽管物以稀为贵,但是事物的价值在于人们利用的方式。除了管理时尚的类型一定要与企业的业务类型以及成熟度匹配外,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五种途径使管理时尚成为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资源。

1.追根溯源。管理时尚往往来自成功企业的实践总结,通过仔细审查形成它们的企业条件与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精髓并且可以避免以讹传讹。这种类似于逆向工程的做法也可以将一些虚假的管理时尚鉴别出来。技巧性的事物相比较理论性的事物更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前者更加需要使用者的深入理解与对具体使用环境的把握,所以对管理时尚进行辩证分析是很重要的,片面肯定或否定都是错误的。比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在德国比在欧洲其他国家争论的都要激烈,结果不仅导致了理性的测评方法而且贯彻了团队合作(Gruppenarbeit)。通过在组织的不同层次应用,对如此简单的一个概念的执行带来了远远大于最初预期的效果。因为管理时尚需要深入理解,理解对了就找到了成功之门,反之则危害甚大。[8]

2.寻找反例。目前大家接受的“管理原则”只是一些模糊不清、相互矛盾的谚语而已,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确定一种一直有效的管理理论。[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不断地寻找反例,可以更加清楚地识别管理时尚的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们。

3.内部挖掘。成功的事物总有其共同特征,管理时尚无非来自于成功企业,而每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绩效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与其从外部取经,不如将自己的最好部门作为标杆学习!认真深入地研究最好部门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管理时尚的优点,可以找到一些更加适合企业的管理原则,因为这些管理原则几乎是完全没有“组织不适应症”的。说不定自己的成功实践也会成为外界普遍推崇的管理时尚呢!一流的企业自己超越自己,二流的企业自己超过别人,三流的企业让别人超过自己。这也是非常值得企业管理者冷静思考的。

4.改造利用。很多管理时尚的要点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触及了管理的本质所在。因此对众多的管理时尚进行比较研究,并且提取它们的精华所在,再结合企业的具体实践进行改造利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往往可以带来成功。比如Hamermosh就将所有管理时尚的本质归结为六条原则:务实(正视缺点、揭示问题、正确认识自己)、采取行动(要认识到无所作为的风险往往大于在实践中犯错误的风险)、坦诚对话(要认识到模棱两可、戒备、不诚实的行为比起朴实的真话更易伤人)、激励员工要言之有物(明确指出公司的价值、目标以及大家奋力实现的使命)、摒弃假困局(摒弃两难困局的思维方式,追求两全的机遇)、领导(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培养信任感并创造优异的成果)。[9]Carson等也认为企业只要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综合测评管理时尚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宜于操作性、变革性、以人为本、注重生产、组织需要、成员接受性、流行范围、高层执行压力。[10]

5.借鉴他人。对于那些没有能力采用管理时尚或者采用后一旦失败损失会很大的企业来说,先冷静地观察一下其他企业采用管理时尚的效果是比较明智的做法。“时尚”一词本身就有一些盲目崇拜的贬义,落后一步反而可能带来后发优势。与其困惑于琳琅满目的管理时尚,不如仔细观察别的企业运用后的效果,这样也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有用(即适用率较高)的管理时尚,并且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也开始发现那些管理时尚的缺陷所在。

企业管理者应该感谢管理时尚的出现,因为竞争对手都忙着去学习管理时尚了,从而没有歇斯底里地进行竞争。很少有企业真正能够做到上述五点,因此通过这些途径,企业就可以将表面上看来作用不大的管理时尚转化为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模仿的、难以替代的资源,从而可以提高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

[注 释]

①分别是Davenport & Short的“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2):11-38)与Hammer的“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8):104-116)。

②这里的一个前提是企业采用的管理时尚至少是“真”的,同时这也只是一个一般结论,更具体的结论应该是:成熟企业比幼稚企业拥有更强的管理时尚适用性,而幼稚企业比衰退企业拥有更强的管理时尚适用性。因为管理时尚往往来源于成熟企业,同时幼稚企业比衰退企业拥有更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对于管理时尚的成功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③这可以用博弈论中的跟随策略进行解释,即对别人行为的模仿往往能比自己独辟蹊径要来得保险,但是前提是企业之间比较类似。

④如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先引进的流行管理技术中就有全面质量管理(TQM),这是由政府从日本引进的并在国内企业当中极力推行的;90年代,又引进了一个很流行的管理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目的是在我国制造业推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体系,实现自动化工厂;90年代中期还曾推行过业务流程重组(BPR)。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对上述管理时尚的极力推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⑤这里的“适用率”与上面提到的“适用性”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管理时尚的类型要与企业的业务类型及成熟度相匹配,是一种个体的说法;前者则侧重于某种管理时尚的普遍适用性,是一种群体的说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管理时尚对某个企业来说可能意味着极高的适用率,而对所有企业来说则可能恰恰相反。另外,在某个企业采用某种管理时尚之前对其来说是不存在适用性的,但是可能存在适用率。即对某个企业来说,适用性是一个事后概念,而适用率是一个事前概念。

[参考文献]

[1]Schultz,D.E.& Kitchen,P.J. A Response to “Theoretical Concept or Management Fash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00, 40(9/10):17-21.

[2]王圆圆, 袁泽沛. 管理时尚传播过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 (9):122-128.

[3]Sharon Ryan & John Hurley. Hav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been Replaced by Knowledge Management?[J]. 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25(1):41-55.

[4]Spell,C.S. Management Fashions: Where do They Come From, and Are They Old Wine in New Bottl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001, 10(4):358-373.

[5]西 蒙. 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Huczynski, A. Management Gurus[M].London:Routledge,1993.

[7]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254-285.

[8]Jos Benders & Mark van Bijsterveld. Leaning on Lean: The Reception of A Management Fashion in Germany[J].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000, 15(3):50-65.

[9]Hamermosh,R.G. 超脱时尚的管理[EB/OL]. cec.省略, 2008-06-25.

[10]Carson, P.P., Lanier,P.A., Carson, K.D., & Brandi, N. Clearing A Path Through the Management Fashion Jungle: Some Preliminary Trailblaz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6):1143-1158.

How Enterprises Deal with Management Fashion

Wang Yuanyuan1,Yuan Zepei 2

(1.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2.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时尚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1战略创新

(1)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提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和尚越来越多,反倒是没有水喝了呢?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需要坐在一起好好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理顺一下关系:

①三个和尚为什么要来到这座破庙?回答:和尚嘛,无非是念经修行,图个山里清净,力争在佛道上有所发展有所悟;当然还得吃上饭,喝上水,要生存,这是最起码的要求。②寺庙里现在有啥资源可以利用呢?回答:除了泥菩萨,应该还有和尚生存的几样必需品:几分薄地,以饱肚皮;几本经书,修行念佛;山下一口井,山上一个大水桶等等。③要完成生存与修行的最终目的,需要做些什么呢?回答:念经,种地,做饭,挑水。

(3)解决和创新:和尚究竟是和尚,六根清净,他们的要求和目标很同质,应该可以很好地整合,应该可以更好地利用寺庙里有限的资源。

①三个和尚要将自己的目标做分析、分层、整合。最高的目标的自然是修行发展;最低的目标自然是生存活命。要修行好,就得吃饱,如何吃饱呢?种好菜,做好饭,这两个工作无疑都需要水的参与。挑水的工作很重要。②目标分析完了,就需要分配工作。三个和尚初步决定:三个人轮流做饭,挑水,一起种菜,一起念经。

(4)理论拓展: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各行其是,没有想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寺庙、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战略创新是一种分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2组织创新

(1)寓言故事:三个和尚初步分了工,开始几天还能相安无事,可是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没有水喝的日子,直接原因是,胖和尚把水挑上来后,就一个人占着水桶,小和尚要喝水,他不让,说这是他挑的水,凭什么让别人喝,小和尚说:你打的水你自己喝,可那桶得给我啊,我自己挑水。胖和尚不给,因为他的水还没有喝完。三个和尚开始抢水桶,菜也没得种了,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日子过得比较烦。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对目标都统一了认识,初步划分了各自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效果很有限。问题在于:三者认识上的统一不等于行动上会统一。和尚有三个,井只有一个,水桶就一个,资源很有限,和尚又要经常喝水,这决定了三个和尚只有合作才有出路,可是他们谁也不服谁。论修行,三者都是入道尚浅;论年龄,虽说有大有小,可也都是佛门弟子;连脑袋都是一样“聪明绝顶”。而且原本的分工就不合理,小和尚体质弱却要承担和另两个和尚一样的挑水活;大和尚种菜还行,可是颠勺的功夫有点让人郁闷;胖和尚干得多,吃得更多。资源分配,劳动强度,劳动所得都不太合理。这样的寺庙怎么能撑下去呢?

(3)解决和创新:针对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的问题,三个和尚决定“空降”一名领导,请老方丈出山,一个寺庙没有方丈,也确实说不过去。老方丈德高望重,知识广博,三个和尚都心悦诚服,愿意在老方丈的领导下,共同为了寺庙的存续和发展,为了自己能修成正果,也为了共同的如来佛祖,决定不计前嫌,再次合作。方丈掌管和分配寺庙所有东西,包括寺门钥匙。分工如下:小和尚力气小,可是做菜很好,让他专门负责做菜;胖和尚力气大,专门挑水,饭量可以加倍;大和尚贫农出身,让他负责种地;四个和尚轮流负责日常打扫事务,晚上由老方丈给三个和尚讲佛论禅。

(4)理论拓展:三个和尚无组织也无纪律,寺庙的问题惊人。起初商量好的分工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先不用说分工是否是合理,领导的缺位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领导是组织结构中的一员,在协调统一,指挥监督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组织创新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但三个和尚的矛盾也不是仅仅靠一个老方丈坐镇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和尚们在分工和具体的职责上明确各自的角色。

在企业中,也是同样,战略已经改变的组织需要创新,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组织创新也是组织所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变革过程。

3制度创新

(1)寓言故事:目标明确了,领导到位了,工作也分了,新的寺庙算是运转起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老方丈发现最近的菜越来越蔫了,饭也有时不太熟,喝的水有时也不够了,后勤搞砸了,晚上念经都没神气了。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都指责对方有过错。种地,挑水,烧饭,一环接着一环,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任务的完成,最终还影响到寺庙的核心工作和战略中心:念经。小和尚说:胖和尚打的水不够烧饭。胖和尚说:饭都吃不饱,怎么挑水啊,再说你也没告诉我挑多少啊。大和尚则埋怨:菜蔫了不怪我哦,本来水就不多,烧饭就用去大半,我怎么浇菜啊。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资源和分配,老方丈开始沉思了:怎么样才能分水均匀,水量充足,饭量合适呢?

(3)解决和创新:方丈需要引入工作分析与规范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具体可以这样做:小和尚与老方丈一起,测算做一顿饭需要的水量,做两道菜需要多少水量,并让胖和尚这个饭资源的最大消耗者空腹半天后进食,测算他的最大食量;之后大和尚和老方丈经验分析,交换意见,一致认为种菜的用水为一天4桶;这样一算,胖和尚一天要挑6桶水,胖和尚有意见了,“凭啥我一个人累死累活的啊,半点好处没有”。(假设和尚有“经济人”的思考)方丈深知胖和尚的重要性,他负责的挑水是寺庙整个良性运行的基础。老方丈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一个小小的激励措施。胖和尚随是大块头但没有大智慧,晚上例行的佛禅课经常因为背不出经书而被方丈罚站。老方丈对他说:这样吧,以后你挑满6桶水后,每多挑一桶,可以抵消一次罚站,由我亲自记录。胖和尚不傻,满口答应。

(4)理论拓展:和尚挑水都会碰到寺规(制度)的问题,可见制度的重要性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合理地配置其内部资源,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

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当今意义上的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经营制度(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分配制度(企业内部资源如材料,资金,设备,劳动力等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的综合创新。

4文化创新

(1)寓言故事:自从老方丈对寺庙的规章制度进行大规模整改之后,寺庙的生活一直都还平静。但有一天,小和尚突发高烧,需要休息,没有人做饭。老和尚让大和尚去做饭,大和尚却说:庙里的规矩没让我做饭啊,而且我做饭很差,您找胖师兄吧。胖和尚却说:怎么让我做饭啊,我挑水一天,我容易吗我。最后,方丈没法子,只好自己动手,烧了一盘茄子。

(2)问题分析:人生在世,难免伤病,和尚也不例外。寺庙的人力资源有限,缺了哪个都麻烦。虽然分工明确了,大家做事也算循规蹈矩,可是一到有人有点伤病,不能完成既定任务了,寺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老方丈明白寺庙缺少一样东西,缺一样把几个和尚串在一起的东西。一个人哪能不有点病什么的啊,如果他们能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寺庙,为了修行大业,不怕苦不怕累多好啊!哎!

(3)解决与创新:老方丈要的东西,是能让四个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寺庙文化”,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虽然工作制度和极力机制让几个人各司其职,不敢怠慢,可那毕竟只是硬绑绑的规定,制度只能守住底线,有时需要他们为寺庙做出牺牲和奉献。

方丈决定来一次“文化节”,增强几个人的归属感,增加他们的信任与了解。主要的活动有:打坐竞赛,菜肴品尝和评比大赛,寺庙形象大使评比,道德之星表彰大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方丈《六祖坛经》讲座,寺庙口号会……

一系列活动下来,几个和尚对寺庙了解多了,互相也更了解了,小和尚向胖和尚讨教摔跤,胖和尚希望大和尚教他棍法,大和尚要小和尚教他炒菜,大家都互相学习,互助互爱。而寺庙的口号定为:团结,勤奋,求佛,创新。

自此后,整个寺庙其乐融融,平静而有序。

(4)理论拓展:一个寺庙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企业更需要自己的文化,有人说,战略加文化等于卓越。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于其员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认识企业,更好地把握和创造变革,同时有利于资源整合方式和价值创造系统的不断更新。新晨

文化创新就是改进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将文化管理与企业的物质精神环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管理活动,培养和发展新的合适的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的新趋势有以下几种:

①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在使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赢价值观。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②选择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这种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型管理方式。

③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综合,需要古今中外多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要打开国际市场,还需要有对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与把握。实践证明,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邓水兰.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发展战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时尚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隋代宫人;宫人制度;《隋书》;墓志铭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3-0098-13

收稿日期:2011-06-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S008)

作者简介:周晓薇,女,陕西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其祎,男,安徽阜阳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宫人”一词有一般意义的即广义的和特殊意义的即狭义的两种解释,前者指凡在后宫内廷中供役使的女性皆可称作宫人,亦或等同于“宫女”的通称;后者则专指为后宫内廷服务且在官掖管理机构中担任职务的女官。本文所欲讨论的隋代“宫人”即为后者,亦即服务于宫掖机构中的管理君主后妃等日常生活事务的女官,只是在史传中,“宫人”又或被称之为“女职”、“宫官”(即有别于皇后嫔妃等位居后宫的“内官”)等,殊未一致。就本文的取材对象而言,隋代的宫掖女官,反映在《隋书》等正史和隋代墓志铭中的身份名称则主要是名之为“宫人”的群体,故本文在题名上多以“宫人”之称,而不予特别强调为“女官”。

针对隋代宫人制度的研究,目前学界尚少见有专门的讨论文字。惟有所集中涉及者当首推赵万里先生依照《隋书·后妃传》“六尚”“六局”制度而对39方隋代宫人墓志中的宫人司职所进行的简要归类和考释,而拙文《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与社会期许》,亦尝试通过检讨隋代宫人墓志来分析归纳出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主要表现在容貌美丽、品性柔顺、出身良家、德才兼备等诸项,并藉以探研和考查隋代社会对宫人阶层的一般意义的理想化审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台湾蔡幸娟先生《北朝女官制度研究》一文中的《叁:隋代女官制度之发展与演变》一节,主要对隋文帝时期“六尚”和隋炀帝时期“六局”之女官系统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并作了“墓志铭文所见隋代女官之实例论证与补益”等工作,从而使得隋代宫人制度的研究初有路径与框架,故其研究也自然具有着趋近专门的开拓价值和意义。然蔡文在利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的宫人墓志时,忽略了大业十年《马称心志》所记其任尚宫的资料,另有20世纪80年代末于西安市长安区洪固乡少陵原出土的仁寿二年《鲁钟馗志》和洛阳出土的大业三年《宫人内副监元氏志》,亦皆是可以佐证隋代宫人任职的实例与新资料,而均为蔡文研究中所未加留意利用。此外蔡文的论证主要侧重在对史书记载的隋代女官系统的探究,而利用隋代宫人墓志亦仅仅是用于佐证史书中女官职司的确实存在与否等问题。

其实,通过隋代宫人墓志铭所传达的史料信息,第一,可以进一步佐证史文所见隋文帝“六尚”与隋炀帝“六局”所未能详解的女官职司体系,并可以进而顺藤摸瓜,寻绎其依循的是前朝旧制还是隋代创建诸问题;第二,诸如隋代宫人担任女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执行职司的情况、达到怎样的标准方能称职等问题,目前仍然近乎未知,通过隋代宫人墓志铭适可对部分宫人职任得到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第三,除了隋代女官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宫人还参与了其他一些宫廷活动,这些活动为史家记录者甚少且散见于传世文献中,将其搜讨集合,正可以充实隋代宫人制度的多样化与关联性研究。缘此,则本文拟围绕这样三个主要方面而结合《隋书》相关志传与隋代宫人墓志铭展开研讨。

一、隋代宫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隋代宫人制度的文字,照例不载于正史的《百官志》或《职官志》,而只是附于《皇后传》或《后妃传》中。《隋书·后妃传》的序尝对隋前的南北朝宫人制度有简要批评,略云:“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周宣嗣位,不率典章,衣祎翟、称中宫者,凡有五。夫人以下,略无定数。”于是“高祖思革前弊,大矫其违”,在“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其时,高祖主要是革除前朝后宫嫔妃过多的弊端,试图做到“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罢了。而对于宫人系统的建设,则基本沿袭北周制度做了调整,使隋代宫人职官机构的核心由六尚组成,分三级管理制度,即六尚、六司、六典。炀帝时期沿袭文帝时的六尚制度,并将六尚改称为六局,职司亦略有调整,同样分三级管理制度,即六局、二十四司、女史。

1.隋文帝时期的宫人制度

《隋书·后妃传》的“序”记载了文帝在开皇二年“思革前弊,大矫其违”的宫人制度: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合廪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帏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隋文帝时期之宫人系统以六典直属六司,再统辖于六尚,即所谓“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宫人的司职分工与执掌十分清楚明白,人数则大约在54人左右,正符合所谓“省减其数”的改革。

时尚管理论文范文4

时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消费

在探究时尚(fashion)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消费文化,因为时尚问题正是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才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受新文化史学的影响,西方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消费的含义,他们认为“个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甚至那些我们认为是经济的或社会的关系,本质都是文化的”。在这里消费成了一种文化,对于消费者而言,物品的消费已不仅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也是文化所赋予物品或消费行为的象征意义。在此视角下,消费不但成为区分社会阶层,表达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且这种消费目的和手段也使“生活本身被界定成为一种艺术作品”。简言之,“物质商品已经成为品位与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而时尚作为这种生活品位与生活方式的重要社会形态,则成为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学术领域中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对象,时尚研究也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关于时尚的定义,尽管西方学者也认为,从广义上讲,“它可以用来指称诸如建筑乃至学术等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任何一种系统性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在西方时尚理论的探讨中,则仅限于服饰系统变化上的所谓服饰时尚方面。如“时尚是具有特定历史和地域色彩的特殊衣着系统,它是一些具有可能社会变动的社会所产生的衣着系统”;他们的基本共识是“时尚是以规则而系统的内在变化逻辑为特征的一种衣着系统”。《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作者乔安娜·恩特维斯特尔则认为,时尚“它依身体而制造,借身体以推广,并由身体来穿戴”,在此已将时尚的概念等同于服饰时尚。总而言之,他们坚定地认为“由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大量文献已经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时尚必须被视为特殊的衣着供应系统”。

这种时尚是“有其来自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特殊内涵”的特殊衣着系统观念,其背后其实是西方学者基于对西方“现代性”关照的一种执著表述。近代学者威尔逊在他的论述中就将“时尚”明确界定为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贝尔、西美尔以及麦克道尔和车龙等西方研究时尚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时,则认为时尚是新兴资产阶级挑战中世纪皇室、贵族权威等上层名流的重要工具之一;J.C.弗吕格尔甚至将时尚直接表述为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将时尚的本质视为“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一个方面”的看法,使西方学者执著地认为:“尽管当代消费资本主义迅速扩展到全球各地,仍不能期望时尚会出现在那些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文化中。”这种西方语境下的时尚概念与时尚研究,即欧洲近现代时尚的研究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探测西方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因此,他们对具有较强文化传统的文明中是否产生和存在时尚,往往持否定态度。如将日本、印度等东方服饰定义为不具时尚多变性的“固定的”衣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时尚问题的看法也同样无出其右,典型的如阿德谢德(Adshead)在《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与中国的物质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中,就否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体系中出现时尚的可能。虽然也有西方学者对此观点持有异议,如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在其《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明代中后期社会存在着显著的“时尚”现象。而斯蒂尔在其《ParisFashion:ACulturalHistory》中则直率地反驳:“绝没有什么古代的和不变的服饰,许多东方文化就是以在时尚方面激烈地争奇斗艳为特征的。”

相对于国外时尚问题研究者在概念和适应界域上的争执,一些不囿于此间纠缠的华人学者,已自觉地运用西方时尚理论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服饰时尚的问题。其中尤以林丽月、巫仁恕等我国台湾学者对晚明服饰进行的研究为代表。林丽月在她的《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晚明的“服妖”议论及其性别意涵》《明代中后期的服饰文化及其消费心态》《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万发俱齐:网巾与明代社会文化的几个面向》等多篇文章中,对晚明服饰中的时尚现象做了细致的剖析。而巫仁恕在其专著《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一书中,对服饰时尚的问题也分章进行了深入论述。虽然他们的论述仍然沿着西方时尚理论的界定而局限于服饰领域,但对西方学界关于“时尚”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产生和存在的可能,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并在观念和研究范式上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正如上述国内外时尚研究所呈现的那样,目前学界的研究对象仍局限于服饰领域,在其他物质文化消费活动中是否存在“时尚”问题,国内外学者则大多持否定或模糊的态度。至此,关于时尚研究的问题,是因循而行还是另辟蹊径,对于面临学术研究日趋国际化的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者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就如前辈华人学者所尝试的那样,我们是否也可以抛开这些纷扰的概念纠缠,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时尚这一问题,结合传统历史中有关学者对时尚问题的论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艺术现象。如此,这些服饰文化领域中关于时尚消费问题的可贵探索,则成为了我们研究其他物质文化类型中“时尚”问题的宝贵理论经验。如关于时尚的形成是“需要多种因素的结合,是包括时尚的生产和消费环境在内的所有支持时尚系统的特殊社会与历史条件”;时尚是一种“杂交的产物”,时尚“意义”的建构需要所有的社会“要素”的参与;时尚并不仅仅是指某种大众或精英风格的产品,它还指某种引导大家接受或消费某种风格的美学观念的产物;在影响特定时期的物质消费嗜好倾向及器物艺术风格方面,时尚确实显得很重要,但是,时尚这一影响,总要通过其他的社会因素比如阶级、性别、种族、年龄、职业、收入等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从“时尚”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语境下物质文化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现象,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示例和镜像的借鉴意义。

因此,对时尚的研究价值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而言,通过时尚问题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将现代消费研究领域中的时尚问题,引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中,从时尚消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艺术品消费行为和模式进行分析和梳理,是一种谨慎而不失积极地借鉴西方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范式,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时尚管理论文范文5

进入21世纪,原有的特色项目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2007年,学校在原有的艺术特色上进行了传承和创新,确立了“尚美”这一校训,初步形成了和谐、求美的校园文化氛围。2011年,进入“十二五”规划之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听取多方专家、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围绕“尚美”这一校训谱写新的篇章。

办学理念:以美辅德 以美益智 以美健体 以美怡情

办学思路:校有特色 班有特点 师有专长 生有特长

办学思想:美化人生 文化育人

办学愿景: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如今,围绕“尚美”这一校训,已初步形成了尚美文化系列。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到各种活动的开展,无一不浸透着学校的“尚美”文化。

一、?“尚美”之境是美的基础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尚美之境是美的基础。作为一所尚美的校园,必须要有优美的环境和文化的氛围。

学校先后修建的尚美墙、尚美廊、尚美育才园,还有新开辟的尚美种植园等都是具有浓郁的尚美特色的人文景观。走近校园,你一定首先被校园墙上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所吸引,那是我们在艺术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作的一幅幅鲜明生动的艺术作品。一进校门,首先看到校门右侧的尚美墙,石壁上的“尚美”校训十分醒目,昭示三小全体师生崇尚优秀品德,提升个人素养。尚美育才园内桃李芬芳,陶行知静静地坐在那里,时时提醒孩子们要好好读书。尚美廊是一条配合我校艺术特色而建成的长廊,具有浓郁的水乡园林风格。一幅幅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摆放其中,让园林式的尚美廊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尚美种植园是学校后来开辟的一块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学校的艺术特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它们以物化的教育观念时刻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师生。教学楼楼道上的顶面吊牌、橱窗、墙面等空白处,随处可见孩子们一幅幅生动的艺术作品及名人名言,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美的存在。

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像无声的语言影响着学生,让全校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如今,新的校舍规划蓝图已经出来,在新校舍规划上,学校尽可能兼顾到功能分区、结构布局、绿化美化等方面,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步一景都能说话,相信竣工后的新校舍文化底蕴将更浓厚。

二、?“尚美”管理是美的关键

没有文化的管理或者说文化味不足的管理是低效的,高效能的管理应该是见物、见人、又见浓郁文化的管理痕迹。

学校先后出台了“构建尚美文化 回归教育本真”,促进学校内涵发的一系列措施,在学校的管理和活动的开展上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怡情,让尚美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尚美文化为引领,用文化潜移默化地管理和影响人,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充分挖掘尚美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并使之成为师生的价值观念。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先后出台了尚美班级、尚美教师、尚美学生、尚美课堂评比标准等一系列考评方案,并在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教代会上获得通过。以后每年的教师节、“六一”儿童节、每学期末学校将依据考评方案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学生和班级。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根据尚美学生评选标准,在班级投票评选的基础上,学校推选出了首批尚美学生,并进行了表彰。当同学们戴上鲜红的奖章,捧过红艳艳的证书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三、?“尚美”课堂是美的载体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及自身的独特魅力,构建尚美的课堂文化。

师生共同营造身心愉悦、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创造让人生成智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师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去年下半年,在期末结束工作会议上,学校布置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去思考一个问题:我心中的尚美课堂。今年上半年,全体教师分教研组就“我心中的尚美课堂”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学校结合市局下发的“以学论教”评价体系,根据教师的意见,出台了“尚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科沙龙、论文评比、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等课堂研讨活动,着力构建尚美特色的课堂文化,让师生感受课堂及每一学科的独特魅力。

四、?“尚美”活动是美的核心

近年来 ,在尚美文化的引领了,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尚美特色活动:

开设尚美讲坛。每学期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作讲座,开展师德演讲赛、经验交流、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师生才艺展示活动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尚美文化的内涵,并逐步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品牌。

开设尚美学堂。尚美学堂作为学校少先队红领巾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分阶段、阶梯式塑造具有尚美形象、尚美心灵、尚美行为的江村娃。

开展尚美创新活动。在班班有特色活动中,开展剪纸艺术、蛋壳贴画、火柴棒贴画、沙画等二十多种特色项目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尚美创新能力。

举办校园文化节。这是展现尚美创新的舞台。通过每年“四大”文化节,即尚美读书节、尚美艺术节、尚美科技节和尚美体育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己尚美创新成果的舞台。

时尚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墨子思想 企业管理 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东方文化特色,并曾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于今天一般人都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于西方。但随着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强势运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墨子作为墨家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以其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主张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墨子管理思想的挖掘对于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的实践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墨子管理思想概述

1.“兼爱”思想

在墨家的一系列道德理论中,“兼爱”原则乃是贯穿一切和决定一切的关键思想。“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兼爱”本义可以更精确的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人”。他认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国家管理者不能治理国家,是由于人们不相爱造成的。为了克服这些弊病,他提出“兼以易别”,即以小生产者所要求的“无差等的爱”代替国家管理者的“爱有差等””,这与儒家倡导“亲亲”“尊尊”的“推爱”是相对立的。墨子竭力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些思想使得墨子思想具有内在的合理内核,从而能以其自身特有的价值耦合时代需要。

2.“尚贤”思想

“尚贤”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墨子认为,尊重贤才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且是国家政治的根本。他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正是由于贤能对于一个国家如此重要,所以墨子竭力主张在国家的治理上选贤任能。选贤任能是除道家外先秦诸家的一致主张,但墨子的“尚贤”思想打破了门第观念,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把贤人的范围从儒家的“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扩大到“贱人”阶级,即农夫、手工业者、甚至屠夫,强调只要有才能,就是贤人,这比儒家更彻底。

3.“尚同”思想

“尚同”思想是墨子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混乱,产生于个人意识之间的冲突,要使天下达到太平,则必须使人们的思想达到统一,而这个统一,就是要由下而上,最终归之于天子之义,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同于天子”,“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业。”

二、墨子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管理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将墨子管理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有很大用武之地。综观国内外现代管理思想,可以发现许多成分与墨子管理思想同源。墨子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现代企业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延伸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2.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思想是墨子“尚贤”思想的实际运用

墨子深刻地认识到于贤能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贤能之士乃“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由此看出,墨子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尤其是存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一个企业最终发展的能量之源,因此人力资源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当今日益变化的激烈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稳步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请贤人,为国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思想是墨子“尚贤”思想的实际运用。

3.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思想是墨子“尚同”思想的新发展

“尚同”思想的本质是建立组织自上而下的统一的思想行动体系,这一思想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于企业来说,作为汇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组织,企业领导必须使全体员工高度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转化每个员工自己的行动准则,才能形成一个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客观地说,所谓企业文化也就是通过传播文化的方式加强对员工思想的同化与控制,从而使员工在认同企业目标的前提下,激发巨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培育企业文化思想可以看作是墨子“尚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三、墨子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墨子思想中有着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兼爱”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的“自爱”和“爱人”,从而使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既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要求。墨子的“兼爱”思想用于企业管理中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企业中实施“兼爱”思想,能沟通、协调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避免许多矛盾,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同时,在企业外部实施“兼爱”思想,能够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形成企业内外的良性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尚贤”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主张尊重贤才,任用能人。他提出要考察贤良之士,扩大贤人的范围,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相反,虽然为“官长”,如其不肖,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的这种不拘一格发现人才,选用人才的观点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企业价值说到底就是人的价值,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尊重人才、知人善用,是管理企业的根本所在。墨子的这种以才举人、以德举人的思想,有助于现代企业人才观的建立和改善。对真正德才兼备的贤才,无论其出身的高低、贵贱,都应该广而招之,举而用之,使企业对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人才乐于投奔到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出他们的一切聪明才智。

3.“尚同”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墨子把“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的“尚同”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良方,认为“由君王来统一天下的义”,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社会才不会发生混乱,国家才能得到治理。不仅如此,墨子还认为,“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也就是说,墨子认为,天子和臣民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沟通和协调的。这一思想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中,企业领导和普通员工的关系相当和谐,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也十分畅通,由于劳资双方都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信息收集系统,上下级关系融洽,因而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统君:墨家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许立新: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商场现代化,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