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自述范例6篇

环卫工人自述

环卫工人自述范文1

【关键词】 卫校学生;生活质量;WHOQOL-BREF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8-02

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的定义,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 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受到挑战,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镇江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尝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角度评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镇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0级6个班,共计324名卫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 4 个维度的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每个条目分别按 1~5 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其中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卫校学生, 依据高中生生活质量评价办法[2]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老师担任, 在调查员的指导下, 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 调查人员复核, 检查, 及时补漏, 确保问卷合格。

1.3 统计分析 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表1可见,男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2.2 不同来源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2。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卫校学生(P

2.3 自述健康状况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自述健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高于自述非健康状态的卫校学生(P

3 讨论

自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专业以来,以女性为主角的护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活动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护理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全球每年男性护士的数量在逐渐增加[3]。近几年,我国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我校近4年护理专业招生情况看,选择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其中31名男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265名女护生进行了对比。

不同性别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喜交际有关。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护生最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偏见,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女性护士的歧视。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能体现男性优势的手术室、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说明城市卫校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强于农村卫校学生,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人群有关。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这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参与了更多的劳动有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

自述健康的卫校学生在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卫校学生,说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提醒我们需要对卫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区别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健康状况的卫校学生加强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改善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

环卫工人自述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地安排部署,以创造良好卫生环境、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以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不文明行为为重点,切实解决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环境净化水平,把我场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目标任务

1、消除卫生死角死面,确保环境卫生整洁。

2、取缔现有旱厕,改建水冲式厕所。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规范化管理。

4、加强“四害”消杀,清除“四害”滋生地。

5、加强管理和处罚,促进全员文明卫生行为的养成。

三、具体安排

(一)认真搞好三大区域环境卫生

各单位要针对公共厕所、狱部片办公区和单位辖区这三大区域,迅速组织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彻底清除各种垃圾、污水、污物和白色污染,消除卫生死角死面。一是开展场部居民区、公园、街道两侧、市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治理,此项工作由***负责。治理重点是:搞好卫生保洁,取缔沿街店外经营加工、生产、销售摊点,取缔临街非法洗车场,取缔主次干道两侧和居民小区内的临时摊点,加强市场管理,杜绝市场外溢,确保场地整洁和环境卫生。二是开展办公区域的环境治理,由各单位负责组织落实。三是开展各直属单位所辖区域的环境治理,此项工作由各单位自行组织。治理重点是:做好本单位办公区、生产区以及食宿等场所的卫生清扫工作,并按照责任区划分,对中央公路和其他各条道路两侧的垃圾、杂物进行彻底清理。各单位要按照上述要求,在6月30日以前完成对三大区域环境的突击治理任务。

(二)大力整治四项不文明行为

为维护环境卫生,各单位要把整治不文明行为列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重点整治乱倒垃圾、随地便溺、随地吐痰和宠物随地便溺“四项不文明行为”。自本意见下发后一周内,发现上述不文明行为予以批评教育;一周后发现上述不文明行为,除责令本人清除外,对乱扔垃圾的罚款200元,对随地便溺的罚款150元,对宠物随地便溺的罚款100元,对随地吐痰的罚款50元。各单位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三)实施旱厕改建工程

要对狱部片现有旱厕的位置、数量情况摸清底数,并制定旱厕改建规划。本着“方便群众、科学合理”的原则,尽快制定改建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要优质高效地抓好施工建设,按计划、分步骤地将居民区、办公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旱厕全部改建为现代化、水冲式厕所。同时,有关单位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做到整洁、卫生、无异味。

(四)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为实现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证辖区环境长期卫生整洁,要制定我场环境卫生管理细则,建立长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道路、街巷清扫保洁制度。2、居民生活小区垃圾收集、清掏、清运制度。3、建筑垃圾(含居民小区个人住宅装修垃圾)的收集、清运、堆放及有偿收费制度。4、机关单位生活垃圾袋装化制度。5、窗口单位、公共场所、交通车辆定期清扫、清洗和消毒制度。6、传染病及疫情报告制度。7周末卫生日及检查评比制度。8、各单位环境综合治理月评最差制度。9、各单位环境卫生月评季查制度。

(五)继续开展除“四害”活动

要按照爱卫会的统一安排,继续做好“四害”消杀工作。医院要及时做好药品的采购和发放,保证药品供应。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采取药品、器具相结合的办法,坚持科学消杀,保证安全灭害,确保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限度之内。同时,要采取消毒、掩埋等方法,加强污水坑、垃圾场和“脏、乱、差”卫生死角的整治,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源,从源头上防止“四害”孳生,降低“四害”密度。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意义,提起高度重视,搞好规划安排。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组织机构,并设置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把手要对爱卫活动负总责。同时,各单位要深挖内潜,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专项治理,确保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有序发展。

环卫工人自述范文3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部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环卫工人自述范文4

我国是一个城市人口密集程度非常高的国家,城市建设了高楼大厦,绿色的空间稀少,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并且由于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水平仍比较低,环境卫生停留在滞后保洁环节,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仍有很多不足,绿化和环境卫生的衔接、协同上存在问题,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落后。一方面绿化美化了城市,一方面低层次的绿化成为环境卫生水平提升的瓶颈,绿化修剪物、浇灌水、雨水冲击泥土污染道路,绿篱(主要是灌木丛)下垃圾藏匿,成为绿化-环卫的一对矛盾,亟待解决。

一、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生态建设是城市绿化工作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而对这一情况,进行城市绿化工作已经使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城市的绿地具有着自净功能,对于缓解城市中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光污染等具有着非常有效地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绿化工作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存在于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的矛盾

不根据实际情况的进行草皮铺设和种植绿篱。进行城市绿化并不仅仅是铺草皮和种植绿篱的工作,绿化标准也不是草皮和绿篱面积的比例。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进行草皮铺设和种植绿篱,认为这样就起到了城市的绿化作用,草皮、绿篱生产、发育周期短,绿化时效也短。实际中绿篱的苗木更换频繁,养护、投入的资金、人力量大,又是环境卫生死角(绿篱隐藏垃圾很难保洁),从经济角度看其效益不高。如果草皮和绿篱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那么就会逐渐死亡。养护中会消费大量的化学药物,占用大量人工维护以及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城市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重视观赏价值,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虽然进行城市绿化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因为它改善了城市的而貌,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但是这绝对不是进行城市绿化工作的唯一目的。例如我们在国外的许多城市看到的草地就分为给人类活动以及动物活动的两种,但是这些都是自然生长的杂草,只是人类活动的那个部分才是修剪的比较整齐,而给动物们用的则是任意其自然生长并用围栏阻挡人类的进入,两种草地互不干扰,却达到了使城市回归自然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绿地都是用来看的,却不能使用,这就是我们对绿化工作的一种片而理解,失去了建设绿地的最根本原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以名贵、绿期长选择植物。现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绿化大都用松树和柏树类树种,南方城市则热衷于名贵树种。针叶林树种虽然能在冬季保持绿色,却在夏季缺乏遮荫的优势,对城市环境的调节功能远远小及阔叶类树种;名贵树种投入成本高、成活率低、养护费用高企。上述两种做法并不利于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绿地中的景观灯。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在马路边和社区的绿地安装景观灯现象,这些灯安装过密,对绿地的害处主要有三:一是干扰植物的生理周期,因为植物在黑暗的夜晚会发生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叫“暗反应”,灯光照射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二是绿地草丛中的昆虫和树上的鸟会因灯光的照射而不能稳定栖息;三是射灯会使水分大量蒸发,产生水资源的浪费。

忽视了本土物种的作用。目前我国在进行城市绿化工作有一种畸形的理念,那就是只有外来物种才能够起到更好的绿化作用才能使城市的外观更具有欧美范,使得我国原有的文化遗产逐渐流失,殊不知本土物种对于我们改善本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协同发展策略

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现阶段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要

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

构建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化,协调城市各项功能统筹发展。生态绿化强调城市绿地系统的连续性、整体性,城乡一体发展的大绿化。绿地在城市中的布局、结构要合理,绿地形式类型多样,植物丰富。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外的院落、广场、公园、导向岛增加绿地面积,乔、灌、草、地被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的最大效益。原则上在道路两侧不种植绿篱、草皮,消除绿化和环境卫生的矛盾,保障环境卫生水平;以生命力强、省水、省人工的高大乔木为绿化主体,快慢车道隔离带种植高杆小树冠树木(例如大王椰、假槟榔、窜天杨等),在人行道1-2排种植大树冠乔木。这样即可以保证交通安全,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行道路树荫带。绿篱的品种要细究,特别是种植在马路沿石边缘的灌木要选择类似于福建茶状的密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以期形成“树墙”阻止水土流失污染道路

绿地建设和环境卫生,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改变过去“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上,强调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居民区绿化也要从经济、环境卫生、居民物业承受能力考虑,不提倡大面积种植灌木、草皮,而以矮种乔木、棕榈科等为首选,使其绿地长久,养活的起,保持得住。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拓展城市屋顶绿化,科学立体增加绿化面积。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环卫工人自述范文5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定期; 述职; 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 R126.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24-02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CHS)机构建设是我国卫生改革基本目标之一。而社区参与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有效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改善居民健康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参与一直很重视,认为它是卫生改革和发展初级保健的基本原则[1]。那么,如何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卫生?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就此对我中心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全科医生定期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向居民代表述职的做法对社区参与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全科医生述职

1.1 全科医生述职程序 2005年起,我们开展了有社区团队内涵和作用的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工作,在区卫生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的共同支持下,同时进行了全科医生每半年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上与社委会干部、片区民警同时向居民代表述职活动,居民代表同时参与对各位工作的评议,还接受居民代表对各位工作的综合考核。

1.2 述职的内容 由全科医生代表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的全体成员向居民代表介绍他们团队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所管理辖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对影响本辖区内居民健康不良因素提出的防范与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将已开展的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健康教育、为独居老人定期、随时服务、残疾人康复、精神病人管理以及出诊、巡诊、家庭病床、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服务数量、服务成效向居民代表汇报,面对面地与居民代表交流,倾听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与需求。

1.3 述职的效果

1.3.1 调查方法 2006年至2008年3年间,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评议调查表,对参加居民代表大会的居民代表,现场随机共抽取600位居民代表,进行现场发放、填写、收回调查表593张(593/600),以掌握居民对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的需求、理解、参与等情况。

1.3.2 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1.3.3 结果 在接受被调查者593人中男性278人,占46.88%(278/593),女性315人,占53.12%(315/593),60岁以上为217人占36.59%(217/593)。调查可以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及健康教育参与率逐年增加,(见表1-3)而且60岁以上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占在接受被调查者有较高的比例(见表2)。

表1居民代表对社区服务知晓率与满意度(%)

表2居民代表/及60岁以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咨询率(%)

表3居民代表/及60岁以上老人健康教育参与率(%)

2 影响因素

2.1 政策的影响 国务院国发[2006]10号《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发以来,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对社区卫生服务(CHS)都给予高度关注;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各项配套政策相继推出并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2],这是明确了社区参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有着特殊重要作用。

2.2 地方组织的配合 街道、社委会是我国社区的法定基层组织,是社区参与的主体之一。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同样体现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我们自2000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就极为重视与街道、社委会的主动沟通,定期以联席会议的方式向他们介绍、汇报相关工作,并得到他们对社区诊断、规划、执行和评估的支持与参与。2005年以来开展的全科医生定期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向居民代表述职工作,就是在得到了他们理解、支持与配合的基础上得以开展的。

2.3 全科医生的主动性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与居民之间、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社区卫生和全科医学理论实践之间的桥梁,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提供健康信息的能力、社交的范围以及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等,对促进社区参与有着较深刻的影响。全科医师定期述职,主动与居民沟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彼此的理解和融洽彼此的关系。

2.4 社区居民的认同度 社区居民不仅是全科医师服务的对象,也是社区参与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是对自身应有权利与责任的分享,是实现社区诊断与干预的必要条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决策的理解、对参与社区卫生认识的水平、对不良生活行为改变的目标与社区参与程度都是密切相关的。

3 讨论

3.1社区卫生是在政府领导、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弱势群体为重点,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而成功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取决于社区及其组织的参与和贡献程度,公民社会对卫生系统发展的贡献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不断地探索。被称为“公民社会与卫生系统发展关系的一个里程碑”[3]的1978年前苏联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到:要求最大限度的推动社区和个人自力更生并参与基本卫生保健的规划、组织、运作和管理,社区参与是改善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4]。并将其列为卫生发展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当成保障社会健康的重要动力,因此有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参与是社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实施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健康促进和干预前提,重要保证,是提高干预效益与效率的必备条件。

3.2 在宏观层面,各级政府都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卫生主管部门制定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和目标。

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团队就是将政府的明确任务、目标、内容、规划在日常的社区卫生实践中加以实施,全科医生定期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向居民代表述职,就是汇报其已开展的卫生服务工作情况,向社区居民就社区健康状况进行客观分析,让社区居民以获得必要的、足够的卫生服务范围和具体内容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不良因素,提出建设性的防范与干预措施意见,以面对面方式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原因,还可以逐步培养其对社区卫生和健康问题关注的意识及认知能力,使得有关健康方面的建议能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并能按预期完成相应干预计划。

近四年的实践,证明了全科医学理论关于社区参与的基本原则,对指导全科医学的实践,具有很大帮助,也进一步论证了WHO在1989年提出的两种社区参与模式,即一种是作为手段的参与,又称自上而下的参与;另一种是作为目的的参与,又称自下而上的参与,在对以全科医生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3.3 社区居民的参与 街道、社委会这些基层组织的参与,是社区参与的主体。这对全科医生遵循全科医学理论,以社区为范围,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社区参与,不仅是简单的让他们“协助卫生工作”,而是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共同行动。利用全科医学、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的方法及健康促进等原理和技术,筛查社区范围内存在的影响健康的问题,并制定出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为社区居民传授能够认同的、易学、易行的技能,而且乐于参与的健康维护的实用干预方法。从表二与表三可以看出,60岁以上老人社区参与群体中占了相当的比例,为这些群体提供周全的服务,可以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及时得到健康的信息,充分利用社区的卫生资源,获得改变其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能力,满足其参与决策的卫生综合需求和需要,分享卫生发展的成果。不能用简单的“规模轰动突击式的群众运动”来代替严谨的科学方法,这样就失去社区参与的实际意义。

3.4 全科医生面向反映不同群体意愿的居民代表述职 是公开、平等、坦诚和尊重社区居民的参与,面对面、零距离的进行健康及卫生服务信息交流与沟通,使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团队成员了解居民对他们提供服务的真实看法和诚恳意见与建议。这种社区居民参与形式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提供了与居民共同商量解决问题方案的机会,可以启迪完善全科医学服务的思路,把握社区健康需求和需要,密切了与社区居民的伙伴关系,共享社区资源的权力。

社区居民、社委会及街道对全科片区网格化团队服务的评价与考核,也反映了社区各方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真实概况,这不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的确定内容,而更多的体现在社区居民的多方面健康需求满意的真正感受,下一阶段,我们还将完善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解亚红.WHO的观点和经验-卫生服务中的社区参与[J].中国全科医学,2006,9(9):769.

[2]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S].国务院[2006]10号令.

环卫工人自述范文6

为推动我场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搞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现制定以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地安排部署,以创造良好卫生环境、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以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不文明行为为重点,切实解决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环境净化水平,把我场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目标任务

1、消除卫生死角死面,确保环境卫生整洁。

2、取缔现有旱厕,改建水冲式厕所。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规范化管理。

4、加强“四害”消杀,清除“四害”滋生地。

5、加强管理和处罚,促进全员文明卫生行为的养成。

三、具体安排

(一)认真搞好三大区域环境卫生

各单位要针对公共厕所、狱部片办公区和单位辖区这三大区域,迅速组织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彻底清除各种垃圾、污水、污物和白色污染,消除卫生死角死面。一是开展场部居民区、公园、街道两侧、市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治理,此项工作由***负责。治理重点是:搞好卫生保洁,取缔沿街店外经营加工、生产、销售摊点,取缔临街非法洗车场,取缔主次干道两侧和居民小区内的临时摊点,加强市场管理,杜绝市场外溢,确保场地整洁和环境卫生。二是开展办公区域的环境治理,由各单位负责组织落实。三是开展各直属单位所辖区域的环境治理,此项工作由各单位自行组织。治理重点是:做好本单位办公区、生产区以及食宿等场所的卫生清扫工作,并按照责任区划分,对中央公路和其他各条道路两侧的垃圾、杂物进行彻底清理。各单位要按照上述要求,在6月30日以前完成对三大区域环境的突击治理任务。

(二)大力整治四项不文明行为

为维护环境卫生,各单位要把整治不文明行为列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重点整治乱倒垃圾、随地便溺、随地吐痰和宠物随地便溺“四项不文明行为”。自本意见下发后一周内,发现上述不文明行为予以批评教育;一周后发现上述不文明行为,除责令本人清除外,对乱扔垃圾的罚款200元,对随地便溺的罚款150元,对宠物随地便溺的罚款100元,对随地吐痰的罚款50元。各单位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三)实施旱厕改建工程

要对狱部片现有旱厕的位置、数量情况摸清底数,并制定旱厕改建规划。本着“方便群众、科学合理”的原则,尽快制定改建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要优质高效地抓好施工建设,按计划、分步骤地将居民区、办公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旱厕全部改建为现代化、水冲式厕所。同时,有关单位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做到整洁、卫生、无异味。

(四)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为实现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证辖区环境长期卫生整洁,要制定我场环境卫生管理细则,建立长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道路、街巷清扫保洁制度。2、居民生活小区垃圾收集、清掏、清运制度。3、建筑垃圾(含居民小区个人住宅装修垃圾)的收集、清运、堆放及有偿收费制度。4、机关单位生活垃圾袋装化制度。5、窗口单位、公共场所、交通车辆定期清扫、清洗和消毒制度。6、传染病及疫情报告制度。7周末卫生日及检查评比制度。8、各单位环境综合治理月评最差制度。9、各单位环境卫生月评季查制度。

(五)继续开展除“四害”活动

要按照爱卫会的统一安排,继续做好“四害”消杀工作。医院要及时做好药品的采购和发放,保证药品供应。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采取药品、器具相结合的办法,坚持科学消杀,保证安全灭害,确保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限度之内。同时,要采取消毒、掩埋等方法,加强污水坑、垃圾场和“脏、乱、差”卫生死角的整治,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源,从源头上防止“四害”孳生,降低“四害”密度。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意义,提起高度重视,搞好规划安排。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组织机构,并设置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把手要对爱卫活动负总责。同时,各单位要深挖内潜,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专项治理,确保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