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例6篇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1

【关键词】体质健康 简易测试模式 测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tq17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该《标准》于2003 年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实施,至今已有了6年多时间。根据

4 计算机管理手工测试数据

(1)测试数据录入

对于手工记录的测试数据,如果不引入计算机数据管理,大量的测试数据要逐一的查表与统计,其工作量之大难是以想象的。因此如何将测试数据快速录入到计算机中,是做好使用简单测试工具实施《标准》的重要环节。

(2)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数据办法 microsoft excel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之一。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excel软件按专业(班级)学号排序编制学生测试总表电子文档交给各任课教师,然后教师将测试数据录入到总表上。在编制总表时,要让总表上的测试项目字段顺序与测试登记表上的相对应,并通过冻结窗格使数据在滚动时保持测试项目字段行可见,同时通过设置单元格格式,设置好每个录入字段列的数据格式,以方便数据录入。利用excel自动筛选功能,锁定要录入的班级,录入数据时最好是两人一组配合,一人读一人录,这样既提高录入速度,又不易出错。按一个教师任课十个班级计,学生人数大约在300-400人之间,采用上述数据录入方法,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录入工作。

如果有专职管理人员,录入工作由他们完成,可以采用多台电脑配合两人一组,多组同时录入数据的办法。 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负责汇总所有测试数据,完成对数据的统计处理等工作。

(3)用 microsoft excel软件实施《标准》测试的工作流程

1)从学校有关部门(如教务处)取得全部学生的基本信息电子文档,经过整理成符合上报“国家数据库”使用的格式。此格式在下载上报软件时获得的模板格式相同。

2)编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登记表(空表)。见附表2

此测试登记表由体育教师分发到各任课班级,班干部负责按学号大小顺序把本班同学的姓名学号填写到表上,然后交回。如果是自然行政班则不用填写学生姓名,由计算机编排好直接打印输出。测试时教师将数据填到表中。

3)任课教师将测试数据录入到由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编制好的按专业(班级)学号排序的学生测试总表电子文档上。

4)汇总录入好的数据,将数据导入上报工具软件,进行评分。

5)导出已评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反馈回任课教师。

6)利用上报工具软件将数据上报至“国家数据库”。

5 我校06与07年两个年级测试情况对比

对比表明,采用“智能型与简单型”测试仪相结合的简易测试模式,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在实施《标准》中做到了测试工作有条不紊,教师组织测试轻松自如,数据录入迅速快捷,上报数据及时准确。

6 结论与建议

(1)简易测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测试器材不足和测试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借助计算机先进工具管理和操作技巧可极大地发挥简易型测试工具的优势。由于简易测试工具便于携带,组织测试更加灵活方便,使实施《标准》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有效简化,并且还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在当前智能测试仪器价格偏高,质量有待提高情况下,采用“简易测试工具与计算机数据管理”简易测试模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建议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开发功能全面、简单易行的体质健康测试管理软件配备给学校,生产出既轻便又经济实用的测试工具满足学校的需要;同时积极研制便于携带的既可以储存测试数据又方便与计算机连接的小型或微型数字测试仪, 将这些小巧不占用专门测试场地数字设备配备给每个体育教师,使组织测试更加灵活方便,真正实现智能化管理。最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要求的测试效果,获得最佳的效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这对《标准》的全面实施,切实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江杰.江苏省中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江苏省高校第21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2005,6.

[2] 肖建国.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组织管理工作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5):39-41.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已流传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人员,一方面,对于第三次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教育终于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深感到忧虑。因为从常态的体育教学来看,师资问}是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课改以来,体育课的课时量增加了,但教师的编制没有增加,当前一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学校体育教师依旧缺编严重。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训练、比赛以及组织学校各种活动的重任。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里最忙的教师。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改,很难真正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同时,从这些年的课改我们不难看到,各级课程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教学多年来各自为政,常态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反思。而我们做事往往好走极端,习惯性地一提改革创新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可在实际教学中,过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没有建起来,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导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同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差异、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或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简约、实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尽快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各级课程体系

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但迄今为止,只有几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省市级的《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省市缺乏二、三级课程标准。也就意味着全国大多数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课程标准》,如何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教学,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一线教学的不系统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课程改革实施时,各级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二、三级课程标准和常态课的评价标准,让一线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实施科学、系统的常态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补齐补足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依据课时量补齐补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解决一线体育教师超强度工作的根本问题,让其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改革“体育教育”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新入职教师考录时,应明确规定将“运动技能”的考试前置。以此来保证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技能达标和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的教学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条件。

三、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旧的全部,重新另起炉灶。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讲,课改有“两不变”和“两变”。

1.何为“两不变”

一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载体从古至今没有变,这一点根本毋须讨论。

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没有变,只不过课改前我们只关注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才导致多年来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何为“两变”

一是教学目标变了,由过去的只关注“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变为关注和落实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目标。2001年的课程标准[1]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五个领域的目标,挖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导我们由过去的单一目标教学,转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2011年第二次课程改革[2],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教学的实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表面看来,只是将2011年课标的四个领域目标所指的内容重新组合,换了一种提法而已,并没有加入新的具体内容。但仔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先进性在于,明确了一个技术动作的学练和掌握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事情,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

二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目标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要改变。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才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依旧坚持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门学科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这门学科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贡献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寻找目标

前面我们分析过,课程改革的一大变化是教学由课改前“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目标。教师眼里必须有这些目标,才有了教学实施的方向、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动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引导教师找到、找全这些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确立目标

在找到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例如,以前在写运动技能目标时,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这都是无法落实和评价的模糊目标,所以体育常态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导致学生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因看不到教学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建议用数据化的语言来制定和表述运动技能目标,如排球双手垫球第一节课的技能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练,学生能完成两人一组,间隔5步,用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连续对传5次不失误。

(3)达成目标

有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达成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于常态教学中的关键。目标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常态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有明确目标作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和实施简单、实用并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线教师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2.将教技术变为培养和提升技能

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抓准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自然就考虑到了运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学练此项技术可以锻炼和提高终身能用、会用的某种能力。例如,在多年来的投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脚如何发力、腰如何扭转、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挥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如何甩腕、拨指。做不出这两个动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的运动能力。

3.站在“实用”的角度教学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改变着生活,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称之为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体育教学相比的,所以我们称为“终身体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站在“实用”的角度。首先,学用结合,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M织练习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必须在继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目标清晰、方法高效。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生活课程、生命课程!

参考文献: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3

我于2020年6月7—12日参加了2020年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的内容包括“行为与创伤治疗”、“团体心理咨询及应用”。参加此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接触了“团体心理咨询”这样一个新的工作理念及方法,并由此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新的打算。

这次培训中间,插入了一个讨论会,规定了两个讨论主题,一是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另一个主题是某些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许是因为多数老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长,多数小组讨论的是第一个主题,因为这个问题相对要简单得多,而且,将平时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够得到解决或改善。之前,我是一点不了解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的,在这次培训中,与其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进行交流之后,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结业典礼上,我代表我所在的四班将我们关于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策略向省教育厅做了一个陈述,简单的来说,现状是不断发展,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策略是加大培训力度。

在这份总结中,我想谈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从2015年9月开始,我一直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兼职教师。四年来,接受过一些学生的咨询,但是,工作场所不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没有正规、全面的记录,接受咨询总人次数不到100人,平均每年不到25人,在此期间,我也不清楚其他老师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量。中心由一个专职教师和4—6个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没有承担起组织和协调的任务,平时相互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更无所谓督导、转介等工作方式。因此,我认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并且,很难对学院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作出评估。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缺乏一个有专业背景、有组织才能的人来担任领导,负责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考核标准等。我觉得,当务之急,并不是培训、加大投入等问题,而是完善工作制度,以调动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整合力量,做好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此,对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个简单的建议。对2021级新生入学时做好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适应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4

【中图分类号】R395.6 R194.3

【文章编号】1000-9817(2012)05-0608-02

【关键词】生活质量;精神卫生;回归分析

生存质量作为一个健康与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正在成为

医学或社会发展的目标。生存质量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普

通人群的生存质量测定、临床试验效果评价以及卫生政策评估

等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生存质量问题成为

国内外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本研究采用简明

健康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对广州市九江镇中小学教师

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

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广州九江镇3所中学与11所小学的774

名教师,进行生存质量现况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74份,回收

问卷690份,有效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为85.8%。其中男

性240名,女性352名;平均年龄为(36.7±6.5)岁。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教师

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学校、学历、婚姻状

况、教龄等。

1.2.2 生存质量调查 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中文

版)进行调查。SF-36包括11项36个问题,全面概括了生理、

心理、功能以及主观感受等方面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功能

(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

(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除以

上8个健康概念之外,还包括健康变化(HT),用于评价过去1a

内健康状况的总体变化。各领域得分用李克累加法,按最后题

值计算原始分数,再用标准公式计算各领域转换分数。得分的

高低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好坏,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1.2.3 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要求

被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指导语完成答卷,团体施

测,问卷当场回收。

1.2.4 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使用频数分布对资料进行统计描

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和比较分析,采用多元

逐步回归方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SF-36各领域得分人口学分布特征

省级学校教师的PF、RE和MH得分明显低于区级和市级

学校(P值均

BP得分明显低于女性(P值均

于>40岁组和

组和30~40岁组均低于>40岁组(P值均

分40岁组和30~40岁组(P值均

居教师BP得分量高于分居的教师(P

PF,RE、MH得分低于过得去组和小康组(P值均

分收入较少组高于过得去组和小康组(P

RP,GH,RE,MH维度低于

组高于>10a组和

2.2 中小学教师SF-36各领域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

分析以生存质量各维度作为因变量,人口学特征为自变量进

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校和家庭收入对PF值具有

显著的预测作用;性别、夫妻是否两地分居和家庭收入对RP值

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性别对GH,VT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家庭收入和教龄对RE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性别、年

龄和家庭收入对MH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P维度与SF维

度没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

3 讨论

研究认为,教师的生存质量不仅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还

直接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在

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教师的心身健康问题,这是

一个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生存质量

人群分布特征的探讨有利于找出防治重点,从而促进整体健康

水平的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省级学校、女性、30-40岁、夫妻分居、家庭

收入低、5~10a教龄的教师生存质量较差。进一步回归分析

发现,学校对PF和MH有显著影响,省级学校的教师生理机能

和精神健康差于市级和区级学校。生理机能主要测量健康状

况是否妨碍了正常的职能,而精神健康主要测量激励、压抑、行

为和情感失控、心理主观感受4类精神项目。出现该差异可能

是由于省级学校的教师面对的学校整体工作要求、工作绩效压

力(如升学压力)等比市级和区级学校的教师大所致。

性别是影响教师生存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相对于男教

师,女教师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问题更

为突出。躯体疼痛测量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

精力测量个体对自身精力和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情感职能测

量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笔者推测,女教师的躯体

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可能与其情

绪敏感有关。但许有云等的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其可能

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另外,家庭收入、教龄、年龄和夫妻分居也是影响教师生存

质量的重要因素,30~40岁、5—10a教龄的教师工作上正处于

上升阶段,又是家庭的支柱,因此生活与工作压力最大,角色冲

突也最大,这势必造成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生存质量

下降。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影响教师生存质量的因素虽然各有

异同,但绝大多数均认为经济收入、年龄和婚姻是影响教师生

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今后应对省级学校、女性、30~40岁、5

~10a教龄,特别是夫妻分居、家庭收入低的教师给予更多关

注。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仍然使用传统的思维,强调待遇

留人和事业留人,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上,更多注重对教学能力

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缺失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调节的培训。如果

能在教师教育培训系统中导入教师心理干预系统,可能会有效

的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教师队伍中

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预防重大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使教

师愉快工作,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黄晶,袁常蓉,徐燕.姑息患者生存质量测评量表综述[J].

护理杂志,2006,23(10):45—47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5

第一期研讨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与“意”开始,这是一个有较有难度的释义,需从其本源谈起。毛振明教授对于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以及“体育教学质量”的含义进行了追根溯源,并结合体育教师的认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了分解,以便于对此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摘 要:“如何强化体育课,迅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厘清体育教学质量的词与意,理解“质量”“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结合国家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从“优劣、要求、满足度”几方面为体育教师解读体育教学质量的含义。

关键词:质量;教育质量;体育教学质量;词;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04-03

我们总说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什么是体育教学质量?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意和内涵都未必清晰,要提高教学质量却不知何为教学质量,这就是追求体育教学质量的观念和理论障碍。因此,我们在此要就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做一个系统的讨论。

一、纯词意的“质量”指什么?

《新华词典》说:质量是事物或产品的优劣程度。此定义很简单也很简短,但实际上是太简单、太简短了,移植到体育教学上说就是“体育教学的优劣程度”,由于过于简单和简短,使我们不知所云,也不太明白。

美国质量专家德鲁克如是说:质量就是满足要求。另一位质量研究专家克劳斯比则说:质量可以概括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多了两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克劳斯比还说到:人们使用产品,总会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适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综合上面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如下几点:(1)质量的概念很简单,简单到它就是一个事物的优劣和好坏;(2)质量的概念很复杂,因为它是满足某些特定要求的优劣和好坏,而这些要求科学性是难以判断的;(3)质量的概念很模糊,因为它是对应不同要求的不同的满足度;质量的概念很流动,因为即使是同一事物,也会随时间、地点、使用者等发生变化,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这些质量的定义为我们今后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讨论提供了些许辩证的思考方式。

二、国家提出的“提高质量”有哪些方面?

教育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关于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以上文件内容,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育质量的内涵远比我们想的要丰富,教育质量的问题远比我们想的要严峻,教育质量的工作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教育质量的提高远比我们想的要道远。

那么,国家对体育质量或体育教学质量又是如何要求的呢?《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 5号文件)中有以下几段话。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教育工作重点的必然要求。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七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中也有如下之明确表述: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到的“质量”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关于教育质量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知道国家的如下意图和精神:(1)质量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标杆;(2)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是质量的根本标准;(3)促进内涵发展和办出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两大途径;(4)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是质量提高的三个具体标志;(5)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是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完善;(6)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移并集中教育资源配置;(7)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8)国家需要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但现在尚未有;(9)从国家层面上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10)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中央“七号文件”中说的“质量”,有的依然是教育质量,有的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体育教学质量”,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2)学校体育工作状况是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3)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4)其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保障;(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学质量;(6)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国家对教育和体育质量的表述,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有些不得要领,因为以上各种“质量”的论述是“混杂”在各种“意义”“要求”“工作”和“途径”中的,但是有几个要点我们还是可以捕捉到的:(1)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及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目标和标志;(2)当前的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诸多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3)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还需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工作重点也需要转移;(4)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国标准还未完全建立,质量提高的保障体系也不尽完善;(5)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师的素质、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能否这样理解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我们尽可能简单地去理解质量的内涵和外延的话,那么“质”就是内涵的实质,“量”就是“质”在数量上的各种延展。

什么是体育教学的“质”和质量的内涵?本文认为:

(1)首先,体育教学必须是“体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有其特定的要求,而不是其他不属于体育内容的教学(如唱歌、魔术、劳作、手工、劳动、小品似的情景体育剧等都属于此类,但这些内容又都在体育教学中错误地出现过),不属于体育实质上也不是体育内容的教学(如棋类、多米诺骨牌等,这些也在体育教学中错误地出现过),属于体育也是体育但不像学校体育内容且质量不高的体育的教学(如不符合体育教学目标或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体育内容、过于简单的体育游戏和并不成熟的乡土体育内容等,如手榴弹、标枪、铅球等),这些都不具备教学质量的“质”的要求。

(2)其次,体育教学必须是“教学”。所谓教学就是要有教有学,就是教完学完,就是教会学会,就是教好学好。那些不是教学的活动、不是教学的训练、不是教学的“放羊”,那些没有教会、没有学好、没有教懂、没有学懂的“教学”都不具备教学质量的“质”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量”和质量的外延?本文认为:

(1)首先,要有“体”的量。因为是体育教学就必有负荷、就必有强度,体育教学要有质量就必须有“体”的量,有了科学的负荷量、有了合理的强度、有了适量的练习量,那么体育教学才有质量可言。

(2)其次,要有“育”的量。体育教学是一个学科的教育,是教育就必须有教导、有规范、有纪律、有要求、有评价、有表扬、有批评,这些“育”都有强度、都有量、都有科学,而“育”的量如果是不足的、是过度的、是漂浮不定的、是随意的、是时有时无的、是该有没有的,那么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有质量可言。

(3)再次,要有“教”的量。因为体育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不会就没有终身体育,要教好,就要有科学的“教”的量,如讲解量、示范量、练习量、指导量、保护量、帮助量、评价量等,无论上述哪个量不够了,或者过度了,那么体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不可能高的。

(4)最后,要有“学”的量。因为体育教学就是有教有学,是教学相长,因此没有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带着问题的学的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对牛弹琴”,但要有积极的学、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就必须有教师提问题的量、学生回答问题的量、思想启发的量、课堂讨论的量、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量、同学们合作的量、小组自主练习的量等,只有有了这些适量的量,体育教学才有了实质性的质量。

如此体育教学中的“体”“育”

“教”“学”如果都有了科学的量的延伸,那么再加上“体育”和“教学”的“质”,本文认为,此时,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是就比较清晰一点了呢?

四、能让广大体育教师理解的“质量”是什么?

我们总号召体育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但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的质量吗?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吗,甚至可以问他们听懂了质量的词意了吗?因此,本文想思考一下体育教师能够听懂的质量的词意,用上述质量的“优劣”“要求”“满足度”三个基本关键词让体育教师们去更好地理解质量。

1.优劣

优劣也为好坏。体育教师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可先从优劣好坏的方面审视一下自己,即经过了自己的体育教学:

(1)学生们掌握运动技能状况的优劣好坏;

(2)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和所形成体质的优劣好坏;

(3)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多少与优劣好坏;

(4)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课态度的优劣好坏;

(5)学生们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优劣好坏;

(6)学生们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个人品行的优劣好坏;

(7)家长对学生体型体态以及体质身体、进步评价的优劣好坏;

(8)毕业生对本校体育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优劣好坏;

(9)学生对体育教师整体评价的优劣好坏;

(10)上级对本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经验形成的评价的优劣好坏。

2.要求

要求有时是国家的文件,有时是学校的规定,有时是课程的标准,有时是校长的嘱咐,有时是家长的期待,有时还是自己的承诺。体育教师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应从“要求”的方面再审视一下自己,即自己的体育教学:

(1)达到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了吗?

(2)达到《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了吗?

(3)达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的有关要求了吗?

(4)达到本校“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的课程目标了吗?

(5)达到本地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平均以上的水平了吗?

(6)达到你们校长经常提的那个教学要求了吗?

(7)达到体育课的基本练习密度和负荷值了吗?

(8)达到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体发展的那些期待了吗?

(9)达到你眼前的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要求和渴望期待了吗?

(10)达到你自己心中理想的“合格的体育课”或“好体育课”的标准了吗?

3.满足度

固然,面对体育教学,国家、地方、学校、家长甚至其他学科教师都有着各种期待和要求,也有着满足和不满足。而学生对体育课的满足度可能是其中最为显现、最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满足度,因此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满足度方面审视一下自己,即经过了自己的体育教学:

(1)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效果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们对体育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3)学生们对活动和比赛的享受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4)体育特别好的那群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5)体育比较差的那群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6)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7)你自己对你今天的教学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6

关键词: 交互式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 教学应用

一、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某些高中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还未更新,对体育教学的认知还处于新课程改革前的阶段,不能跟随新课程改革更新观念,依旧认为高中体育教学不过是学生在体育课上的锻炼,没有体育教育终身化的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高中学生作为准成人,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在高中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才能在进入大学乃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在身体健康方面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部分学校中的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在体育课上,依然以传统的体育训练为主,忽略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片面重视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忽视学生个性与身心健康的全方位的发展,对“新课标”所要求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置若罔闻。

其次,教学内容、方法与教育模式单一。由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更新,在体育课上依旧是以基本的教材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仍旧是以掌握简单的运动技术要领为主要的课程内容,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部分高中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的规划手段,依旧是简单地依据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进行统一的集体授课形式,按照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课时数进行教课,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片面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罔顾学生的自主性。

最后,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诚然,新课程标准已经推行实施了一段时间,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但是传统应试体制下遗留的一些评价标准仍在沿用。比如在教学评价当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评价,忽略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的评价。如在实心球的测试中,身材矮小、体重偏低的女生投掷的距离比较近,但是如果学生已经尽全力,然而仍然没有获得及格的距离即会被判定为不合格,这无疑是对学生主观努力程度的否定,严重挫伤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完全违背“新课标”中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交互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新型教学方法,又被称为交际法或者功能――意念法。它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教师应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与学生互动,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特定的任务学习,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结合特定的学科看,高中体育科的交互性教学即是:遵循高中体育“新课标”的教育原则,依据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特点,按照高中生的学习规律,围绕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知识、技能、价值观维度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使“教”与“学”相互照应,相互启发,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达到体育教育、体育锻炼终身化的目的。

(二)交互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1.课堂教学的双向性。课堂教学的双向性即师生的互动性,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特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这要求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沟通交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只有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才能真正达到高中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交互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师生互动,而且要求教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念与发展理念。结合高中体育科的实际是,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讲授的理念、理论知识通过行动实践表达出来,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交互式教学的原则。

3.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性明确。高中体育科的教学,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是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的目的展开,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三、交互式教学方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一)树立“以生为主”的新型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与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目标随之进行了相应的变化,逐渐由原先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质锻炼与健康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学生的健康贯穿整个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当中,确保落实到位,使学生健康成长。高中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除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动作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理念,形成体育终身化的意识与习惯,自觉自愿地将体育锻炼贯彻到整个高中学习阶段乃至终生。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要求与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课程,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体育学习与运动,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层发展目标的要求。

(二)合理设置与分配教学对象

高中体育科的交互式教学质量与效果与课堂人数呈正比例关系。从我国目前的高中班级人数设置看,一个班级拥有的学生认为大概为五十至六十人,在这样庞大的教学单位中实施交互式教学拥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小班化教学与分组分类教学就对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乃至扩大到整个高中全科的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高中学校对体育科的师资建设的投入就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高级中学大多采取的是男女生分开授课的上课形式,但随着年龄与年级的增长,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如在体能、技巧、兴趣爱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如高中男生在生理上处于“拔节”阶段,女生在同一时期的生长状况就相对缓慢;男生偏爱激烈刺激的运动,如足、篮球,女生就偏向于相对安静的运动,如跑步等。因此,我国高中针对这一情况已经采用相应的方式,如两个班的男生、女生分别分开上课,由男教师与女教师分别授课,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方便了高中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便利交互式教学的实施。将高中生根据兴趣、爱好分组进行教学,让学生有选择性地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项运动进行学习、训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自己选择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就更容易养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

(三)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交互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它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相适应的交互内容与交互方式;其次,要根据所选的内容进行课程的规划,创设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教学难度,使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要做到“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最后,要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及时的评估,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珍芳.交互式教学研究评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