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例6篇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1

关键词:抽样调查;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2802

1抽样调查课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的重要性

抽样调查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在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应开设10门主干课程中就有应用抽样技术,由此可见该课程在统计学科中的地位。各高校在具体的课程名称有诸如《抽样调查的原理与方法》、《抽样调查原理与应用》等不同称呼,但课程的核心内容一直未变。

抽样调查是专门讨论调查技术原理的课程。目前,国内在社情民意、市场行为、消费者心理、满意度研究、以及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抽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研究与预测的需求越来越多。抽样调查在社会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凸显了抽样调查方法普及的重要性。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是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的需要。

2抽样调查课程开设现状

随着抽样调查在我国的迅速推广,抽样调查成为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国内各财经类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建设各具特色。从课程性质来说,抽样调查是统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开设;从学分设置来看,从2学分到4学分不等,总学分在36至72学时之间,涉及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从教材来看,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抽样调查课程选用的教材以国内教材为主,比较流行的有冯士雍、倪加勋、邹国华编著的《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1998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属国家统计局规划教材)、金勇进、蒋妍、李序颖编著的《抽样技术》(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谢邦昌编著的《抽样调查的理论及应用方法》(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等,这些教材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结构体系基本一致,都是按照概率抽样的组织方式安排,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系统抽样等。随着抽样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近年来,市场上陆续出版了一些新的抽样调查教材和参考书,有些教材内容还涉及了一些抽样调查的国际前沿知识,这使得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3对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授课内容的重点是一般是各种抽样调查方法理论公式推导以及相应的例题计算,对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内容抽象难懂,理论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费劲,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懂老师讲些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掌握多少,以至于一学期结束,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将抽样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结合抽样调查课程的特点调整和改革该课程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首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抽样调查教学工作,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紧密结合抽样调查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和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充实

3.1.1课程内容的衔接

一个完整的抽样调查包括几个阶段的工作:调查目标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抽样方法确定、调查方式确定、数据编码与录入、数据审核与插补、数据估计、调查结果表述。抽样实施过程中利用概率抽样方法进行估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由于目前多数抽样调查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不同概率抽样方法及其估计量设置和抽样误差的计算,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这一模式,缺乏对抽样调查整个过程比较系统完整的讲解,这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了不同概率抽样方法后仍然不会应用,这显然违背了抽样调查侧重于实际应用的本意。对此,有统计工作者提出,应先开设《市场调查》学习抽样设计和数据处理以外的调查过程、然后开设《抽样调查》专门学习抽样方法,最后开设《数据处理》探讨对调查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不同课程讲述抽样调查过程的不同环节,这样保证抽样调查课程内容的衔接,也避免了相关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如2001年起兰州商学院在进行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中,就将原来的《抽样调查》分为《抽样技术》、《调查技能》和《市场调查》等三部分,分别讲授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技术、抽样调查的具体技巧、以及抽样调查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3.1.2课程内容的充实

抽样调查按抽样方式不同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种。在抽样调查实践中,一般只有政府统计部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会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其他部门、单位或个人在获取样本数据信息时多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因此实践中非概率抽样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概率抽样。而目前几乎所有的抽样调查教材都是重点讲述概率抽样方法,对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以至于许多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非概率抽样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非概率抽样调查内容及其实现最好能作为抽样调查教材中独立的一章内容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抽样调查理论和方法。

3.2案例教学

国内的抽样调查教材每章的内容安排大致是: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分析各种基本抽样方法和估计方法,然后简单举例分析讲解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内容笼统抽象,很少有详细的相关调查案例分析,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计算例题和课后习题,也不会设计抽样调查方案,不能理解相应的抽样调查方法在实际中如何应用,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抽样调查如果侧重理论推导和机械的公式计算,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考虑到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各种抽样技术的基本思路、基本特点、适用条件进行总结,注意对各种抽样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比较,而避免过多的数学推理。在授课过程中,应灵活使用理论推导、启发和讨论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透彻分析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进行抽样方案的设计,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如为了对比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可以介绍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样调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我国城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调查设计方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各方案公布的调查技术设计,加深学生对调查方法和统计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其次,可以提供国内国际经典的调查问卷给学生阅读借鉴,并组织学生就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对调查问卷方案设计到最后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熟悉抽样调查设计的整个流程。

案例教学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也非常喜欢结合案例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就选择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问题。

3.3实践教学

抽样调查属于基本技能培养训练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相比,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性质和实践性。因此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院或学校专有的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收集或设计一些合适的微观数据让学生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真切加深对抽样调查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习,为实践环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加强与相关专业调查机构的联系,为学生积极争取各种参与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后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践环节教学的加强,使学生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3.4网络教学

统计调查课程应重视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积极推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教学。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市场调查网、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ets/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既大大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学习兴趣。

3.5考核方法

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的考核通常是笔试,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计算等,单调的考试方式和内容难以考察到学生实际掌握到的抽样调查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以灵活多样的作业与考试形式,巩固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做法包括:(1)把学生分成各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校园或社会现象进行抽样调查,从设计抽样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均独立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抽样调查的进程,并给与适当指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2)鼓励学生撰写关于抽样调查问题的小型学术论文,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抽样调查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3)课程考试中逐渐淡化标准化的考试方法,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性与灵活性比较强的综合应用题的份量,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在课程的成绩的综合评定中加大对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训练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士雍等.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

[2]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11):1619.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2

抽样调查虽然是近年来得到应用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但发展很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开始的农作物产量调查到城乡居民生活调查,再到物价调查、交通调查、商贸调查及规模以下工业调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调查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这一调查方法在整个社会经济调查事业的应用上必将更加广泛。

为什么抽样调查方法,在近年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并有方兴未艾之势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抽样调查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相比有其优越性。

和全面报表方法比较,抽样调查由于只对总体中的一部分(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少)进行调查,所以具有省时(能提高其时效性)、省力(能节省较多人力),适应性广(有些社会经济现象是不能用全面调查方法的,但可用抽样调查方法,也必须应用抽样调查方法),获得的信息多(由于调查的单位数较少,这样在每次调查中就可设较多的调查指标)等优点。

和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如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相比,抽样调查方法是建立在概率论大数法则基础上的,经过了严密的数学论证,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应用抽样调查方法在对一现象进行调查之前能对其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计算和控制,因而可以保证其结果达到一定的可靠程度,还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的部分资料推算出总体资料,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二是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抽样调查方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使得经济类型、经济利益体、经济成份等等各方面都趋于多元化,社会经济单位更是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成千倍的增加。如在农村,由原来的村(生产大队)为主的生产单位,变成了每家每户为主的生产单位;在城市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个体工业、个体运输户、个体商业、个体服务业等等;各种经济成份,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统计总体数量急速扩大,而且给统计资料的搜集带来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再都用以往那种全面报表调查的方法,显然已不相适应。抽样调查的方法自然就幸运而生,并且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

那么,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化,抽样调查方法能否会在我国所应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甚至于取代其他调查方法,成为唯一的调查方法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抽样调查方法虽然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但抽样调查方法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有着严重的弱点,有它的局限性,因而其应用范围是有限的。

首先,正因为抽样法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之上的,所以应用抽样法得出的以平均数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现象的规律性,只有当现象总体包含的单位足够多时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即被调查对象的数量越多,就越适合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也就是说,在一个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比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县显得更具优越性。如果我们按照相同的把握程度、抽样允许误差和标志变动度,同时在全国和一个地区(如一个市)进行抽样调查,所要调查的必要数量占全部总体数量的比例是很不相同的。前者所占比例很低,而后者所占比例则要高得多。

其次,进行抽样调查的目的,是要通过样本资料去推算总体资料,通过对总体一部分的认识达到对总体全部的认识。而用样本资料去推算某一个总体数据时,往往要依赖于另一个总体数据。例如:我们通过抽样调查取得某一农作物的平均亩产,要用这个平均亩产去推算某市、某省直至全国某种农作物的总产量时,就必须要有相应市、省、全国这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这样一个总体数据,而这样的总往往是抽样调查无法取得的,而只能通过全面调查(如全面报表等)方法才能得到。

再次,由于抽样调查方法只对总体中被抽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因而取得的数据只能是这总体中很少一部分抽中的样本单位的数据。即使通过推算,也只能得到一个孤立的总体数据。不能也不可能得到总体所辖范围内各单位、各系统(行业)的全面数据。而反映总体中各构成部分的全面数据则是编制规划、检查规划、落实管理目标及实行微观管理所不可缺少的。可见,调样调查不适应层层管理,特别是微观管理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目前在我国采用抽样调查取得统计资料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进行着全面调查。如目前我国的农村统计,就同时应用着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两种方法。相应地存在着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两支统计队伍。两种调查方法指标重复,两支统计队伍重复劳动。从而并没有起到抽样调查省时、省力、省钱的作用。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商业调查 非抽样误差 质量控制

一、引子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查行业异军突起,调查企业不断壮大,调查营业额连年攀升。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企业对调查数据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而商业调查大部分都是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天然存在的抽样误差和调查执行中的非抽样误差是影响数据质量的两大误差类型。

在商业调查的质量管理实践中,通过组织专家评审会的方式不断完善抽样方案,尽可能地减少抽样误差。其抽样方案经过专家的评价审核,确定了合理的抽样方案后,其质量控制的重点就放在了减少非抽样误差上。本文即针对抽样调查两大误差类型展开分析讨论,重点分析非抽样误差来源,并发掘其有效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二、商业调查误差分类

由于商业调查大部分是抽样调查,而抽样调查一定存在抽样误差。因此,要商业调查的误差,必须了解误差的分类。调查误差分为两种类型: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和非抽样误差(Non-sampling Error。

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抽样误差是由于用样本估计总体而产生的误差,它可以通过增大样本量来减小误差,但不可避免。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局部数据来估计总体不可能完全正确。对任何一种抽样方案,可能的样本会很多,而实际抽到的只是一个样本,因此抽到那一个样本完全是随机的、偶然的。抽样误差是一种系统误差,其大小依赖于抽样方案,任何一种抽样方案一旦确定,由抽样方法本身导致的误差就已经确定了。在电视收视率调查的质量管理实践中,通过组织专家评审会的方式不断完善抽样方案,尽可能地减少抽样误差。其抽样方案经过专家的评价审核,确定了合理的抽样方案后,其质量控制的重点就放在了减少非抽样误差上。

2.非抽样误差(Non-sampling Error)

非抽样误差包括了除抽样误差外,引起调查误差的所有其他因素,不可以通过增大样本量来控制,它可以避免。非抽样误差包括: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计量误差。

通常认为非抽样误差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调查程序设计和执行中的错误和不足引起的。因此,从理论上说,完美的设计和完美的执行将完全避免非抽样误差。但从实践看,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种理论上的完美可能性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控制非抽样误差上的努力永远没有止步的一天。

三、商业调查中非抽样误差来源例解分析

商业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类: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计量误差。

1.抽样框误差

抽样框误差是指目标总体(Target Population)和抽样总体(Sampling Population)不一致而产生的误差。理想的抽样框应是所有的抽样单位必须覆盖目标总体,即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一致。对于较为简单的单阶段抽样,抽样框要唯一地与目标总体相连接。如果目标总体与抽样总体不一致就会产生抽样框误差。多阶段的分层抽样更是如此,如果每个分层抽样的抽样框是正确的,其精度会高于简单的单阶段抽样;反之,则误差会更大。

一般来说,抽样框误差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能覆盖目标总体单位。不能覆盖目标总体单位,指目标总体单位全部或部分没有出现在抽样总体中,导致部分目标总体被抽中的概率为零,数据丢失。例如:在某城市的抽样方案,目标总体同上。由于该城市进行行政区划的改变,原来的四个城区与近郊区重新规划,整合为五个新的城区。在收集抽样框资料时,如果收集的资料仅为四个城区的资料,未包括后列入的近郊区,就会形成抽样框的不完整,造成数据的偏差和丢失。

(2)抽样总体包括了非目标总体单位或抽样框部分重复。这与第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是指有一部分不应被收集入抽样框的资料,被错误地列入被抽样之列,导致目标总体被夸大,或者抽样框中有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出现然而实际是重复的样框,导致这部分样框被抽中的概率增大,引起数据偏差。例如:一个城市中地域相邻的几个城区各自辟出工业相对发达的一部分来成立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收集资料时将原有的城区与新的经济开发区的资料一起收集并列抽样,则会引起包含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居(村)委会的重复抽选,样本在这部分工业相对发达的居(村)委会的比例严重扩大,这必然引起最终收视率数据的偏差。

(3)抽样框老化。统计数据调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抽样框必须更新,否则就会老化,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使抽样不准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许多地区已经被改造。例如:目前随着商品房的成片开发,大批的商品化住宅小区出现,许多家庭不只有一处住房,出现了大量诸如人员住在本小区,户籍却在其他地方,或户籍在本小区,人员居住却在其他小区的情况。

(4)分层抽样时各层的辅助信息不正确。这种情况在简单随机抽样中不存在,但在分层抽样中却是出现抽样框误差的一种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各地电视观众的构成和收视偏好差异巨大。影响观众收视行为的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因此,在进行基础研究阶段抽样方案设计时我们既要综合考虑人口、社会、经济、地理等宏观因素,又要关注收视设备拥有及频道接收情况、家庭特征、观众个人特征等微观因素。

总之,建立一个准确、及时的抽样框,是减少非抽样误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中,完美的抽样框几乎无法达到,有缺陷的抽样框并非不能使用,关键看造成抽样精度的损失和弥补样框的成本之间的比较和权衡。

2.无回答误差

所谓的无回答误差是指数据的丢失,其原因有两种:一是有意不回答,即被访者拒绝就某一问题给予回答;二是无意不回答,即可能是被访者不在家或是访问员疏忽,导致数据遗漏。无回答误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抽样遗漏。抽样遗漏是指抽样过程中没有抽到一些本应调查的抽样单位。这种误差的产生来源不同于前述的抽样框误差,但产生的结果类似,甚至更为严重。因为抽样过程中产生的遗漏最可能是因为漏掉了某一类特征群,而这类特征群的缺失会使调查结果出现无法调整的偏差。例如:在基础研究阶段,访问员如果只固定在晚间某个时段拜访被抽中的样户,很可能就无法与一些工作时间主要在晚间该时段的家庭户取得联系。数次拜访不成后,该样户可能被放弃,而另选其他替代样户。这样就有可能在无意间缺失了该类特征群的收视调查数据。

(2)无法查找或联系不上

一般情况下,这种误差来源主要是由于抽样框中的地址不确切、发生了变化或者被访者家中无人(如外出旅游、生病住院等特殊情况)造成的无法接触的情况。如果这种误差是随机地、均匀地发生的,尽管增大了误差范围,但对最终结果的威胁并不大。但如果这种情况集中发生在某一类特征群中,就会产生严重的系统性偏差。

(3)被访者拒访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无回答误差,也是最能体现访问员个人技巧和调查公司现场业务能力的方面。据访率高,响应率就低,抽取样本的误差就会增大。因此这种类型的无回答误差是调查公司在现场质量控制方面致力提高的关键点。在我国的市场调查活动中,产生这种无回答误差的最主要原因与其他国家还有着显著的不同――调查组织者的身份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被调查者的回答意愿。对于国家正式统计部门组织的调查,如居民住户、人口情况等调查,很少有无回答的问题。这与我们国家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有莫大关系,也与统计部门组织调查的权威性有密切关系。而在一些非官方的民间调查中,无回答情况则频繁出现。

3.计量误差

计量误差是所有非抽样误差中可能出现的环节最多,也最难以避免的一种误差形式。按其产生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调查方式设计产生的计量误差,调查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计量误差,其他计量误差。

(1)调查方式设计产生的计量误差,主要有以下两种:①问卷设计产生的误差:主要是由于不同措辞的不同表达造成了不同的理解。例如文字当中使用了带有倾向性或诱导性的词汇,本身使人产生歧义;或者问卷当中问题的排列顺序不科学;或者问卷过长导致访问疲劳产生等原因造成的误差。②数据收集方式设计产生的误差:例如媒介调研数据采集方法中的日记卡法,以15分钟为一个计量时段,在向样户发放的日记卡中,一个时段由19∶00标志,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这个标志既是上一个时段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时段的开始。事实上这个时间标示的是19∶00∶00―19∶14∶59。这样的标志有些含糊,如果不在日记卡中作相应的解释性说明,并由访问员专门向样户着重强调,很可能导致样户理解错误,从而造成计量误差。

(2)调查执行过程产生的误差,是计量误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①是访问员有意或无意导致数据失真。②是被访者有意或无意导致数据失真。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解错误或记忆错误,这个问题也是任何一个从事市场调研公司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AGB质量管理实践中,主要通过连续、全面的培训和复核工作加以控制。

(3)其他计量误差:常见的类型有随机数表的编制和使用不当造成的误差;数据处理过程中(包括编码、录入)发生的误差,等等。这些误差都可以通过比较有效的质量控制加以限制,相关管理措施将在本文的第四章加以详细论述。

总之,商业调查作为一种市场数据调查,其产品的无形性、不可追溯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对其实施的质量控制本质上就是对调查误差的控制。

三、结束语

在科技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商业调查分析人员,我们应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发展调查的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商业调查数据质量,不断深化对基础研究资料的分析和利用,对调研数据的具有针对性地解释说明,更充分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士雍等编著: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4

    抽样调查可粗略地分为两类:描述性的调查和分析性的调查。描述性调查的目的是要获得有关大的群体的 某些信息。如全省收看某个电视教育节目的总人数,文盲中男子和女子的总数及其占相应人口的比例。分析性 调查是对总体内不同的个体进行比较,或对总体的不同指标(即变量)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它们之间是否存在 差异或联系,并形成或证明产生这些差异或联系的原因的有关假设。如对高考成绩作相关分析或因素分析。简 单地说,描述性调查主要是根据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分析性调查主要是用样本代表总体进行推断。前者更多 地关注抽样方法及推断的精确度,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

    目前主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双重抽样、抽子样本、等 等。其中,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理论的基础,其它抽样方法一般都在某个阶段包含有简单随机抽样的做法。在 实际工作中,选择抽样方法的原则是:抽取样本要容易,估计方法要简单,估计量要准确,对估计量的方差有一个估计。对于教育现象,整群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分层整群抽样、等距抽样比较合适。下面我们着重评述 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以及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一、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普通概率统计教科书上都会提到的从含有N个个体的有限总体中不放回地任取n个个 体的抽样方法。其中,任何n个确定的个体全部被抽中而成为一个样本的概率为1/C[n][,N]。一般是利用随机 数字表抽取样本。

    (附图 {图})

    (附图 {图})

    其中均值、总值和比例的估计量及其方差的估计都是无偏的,比率估计量及方差的估计是近似无偏的。当 抽样比f<0.1时,对大多数用途来说,上述公式中的有限总体较正系数1—f可以忽略。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抽样 是不放回的,所以y[,1],…,y[,n]不是与总体有相同分布的独立随机变量,上述有关公式的推导比有放回情 形相应公式的推导要繁难一些。并且当抽样比较大时,不放回抽样的精确度明显提高。

    上述四个指标中的前三个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常用,数学上也较好处理。不难看出,由有关均值的公式很容 易推出有关总值的公式。而比例则是一种特殊的均值。下面的抽样方法只考虑总体均值和比例的数据分析。

    二、分层随机抽样

    在许多教育现象中,总体的个体往往很自然地分成了一些类(子总体),如学校、年级、班级;城市学校 和乡镇学校、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可将子总体作为层,分层进行抽样。在下列几种情形,考虑将总体分层是 合适的。

    1)需要总体的某些分类数据。如关于小生课外作业时间的调查,可以要求有各年级的数据。这样,年级就 可作为层。

    2)总体是由一些大小差别很大的子总体组成时,或者要测量的主要变量与子总体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分 层样本较有代表性。如与学生人数有关的调查中学校可作为层。

    3)总体中不同的单位之间差异大而单位内部差异小时,分层可提高估计量的精确度。如在儿童辍学情况的 调查中,可按市、镇、村分层。

    4)为便于抽样而按行政单位或地理区域进行分层。

    (附图 {图})

    一般地,各层所含的个体数是不一样的。在总的样本容量n固定时,从理论上说可以适当分配各层的抽样数 使得估计量的方差最小。在实用上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如果一层含量大,或抽样容易(包括省时省钱), 或内部差异较大,则这层的抽样数就大些。如按各层的含量大小分层,即n[,h]/n=N[,h]/N,称为按比例分配的 分层。这种分层容易定出n[,h],且可简化一些公式,如?的方差

    (附图 {图})

    从中不难看出,当层间差异大而层内差异小时,分层抽样将使精确度有大的提高。可以证明,若各层方差 相同,按比例分配的分层将使方差V(?)最小。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各层的含量不是已知的,即层权未知,只能 根据以往的资料给出一个近似值。这时,样本的估计量是有偏的,估计量的精确度要用均方误差来衡量,弄不 好分层带来的好处会丧失掉。但在教育研究中,一般是按学校、年级、班级等分层,容易确切地知道各层的含 量,因而分层的效果是肯定的。

    三、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在教育现象的抽样中用得较多,这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以实验为目的抽样,如要进 行新教材的实验,不能随机地抽取一部分学生来试用,而是整间学校,甚至整个区域的学校来试用;又如,新 教法的实验也是一选就是一个班级。以调查为目的的抽样出于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经费的考虑,经常也是整 班整校地进行。这种从总体中抽出一些单位,由这些单位的个体合起来组成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就是整群抽 样。为简明起见,这里只考虑群的大小相同(即每个单位含有相同数目的个体),且是简单随机抽样(即从N个 群中抽取一个含有n个群的简单随机样本)的情况。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这说明就均值而言,分层后采用整本抽样的精确度相当于分层后以单份试卷来抽样的精确度的四成左右。 但整本抽样远比单卷抽样容易实施,且整本抽样的方差已经很小,置信区间让人满意(置信限与相应的单卷抽 样的置信限只差0.4分)。故用整本抽样是合适的。

    四、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 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 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 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 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 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 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 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参考资料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5

一、监测目的

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各种来源的收入和家庭经?营成本支出资料的收集,准确反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现状,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跟踪监测农村居民建设小康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的执行情况,为“富民亮点工程”有关收入指标的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二、监测范围、对象、途径和内容

(一)?监测范围、对象、途径

我区农村富民进程统计监测的实施范围为:涉及农村常住人口的镇(街道)、行政村。实施对象为:全区农村常住户。监测途径:按照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对全区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情况实行抽样调查。全区采用系统抽样(SYS)方法,实行以镇(街道)为总体的抽样调查,全区样本量800户左右;对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实行一年一次全面跟踪统计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共抽取太湖镇申明村、梁南村、东村、东群村,华庄镇南庄村、蒋洞村、塘铁桥村、友谊村,*镇新湖村、塘曹村、*村、漆塘村,胡埭镇上山村、刘塘村、西溪村,马山镇嶂青村、群丰村、桃坞村,荣巷街道梅园村、青龙山村,蠡湖街道陆典桥村、中北村,蠡园街道湖滨村、渔港村等24个村民委员会作为调查点。

(二)?抽样调查样本量的确定与抽取方法

1、抽样框选择与编制

按关联、精确、时效、费用四项判断抽样框优良性的准则角度考虑,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常住人口作为标志编制抽样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资料的收集、估算和摸底工作。

2、样本量的确定

从定量的方面考虑,样本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变化程度(变异程度)、允许的误差大小(精度要求)、要求推断的置信度和总体的大小。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各镇(街道)样本量分配如下:

*

3、样本的抽取

按照系统抽样原?理,样本抽取需要一个抽样间距和一个随机起点。随机起点数小于抽样间距数,为第一个样本抽中数,以后每隔一个抽样间距抽取一个样本,直至样本数抽满为止。

(三)?监测内容

1、对样本户的摸底调查

在全部样本抽定后,对样本户所在村、样本户进行基本情况摸底调查,解决日后对调查资料汇总的分组标志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样本户所在村的地理位置、人口与劳动力、耕地使用、企业发展等情况;样本户户别、家庭结构、劳动力文化程度、从业结构、住房、土地经?营、农业技术应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耐用品拥有量等情况。

2、对样本户日常调查

主要调查从事不同行业、职业的农村居民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作价收入;农村居民在家庭经?营中的成本支出。通过对样本户的日常调查,系统掌握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的基础资料,确保农民纯收入计算的真实可信。

三、资料收集方法与上报渠道

根据监测内容,采取农户对期内发生的每一笔现金收入和家庭经?营中的成本支出记帐;聘请辅助调查员,定期入户核实农户记帐资料,帮助回忆估算农产品产量,每月负责对样本户资料编码后报区统计局。区统计局负责对资料再审核后,进行录入汇总分析,形成分镇(街道)汇总、推算资料,并将汇总、推算资料返回给各镇(街道),同时报*市统计局。

四、统计监测工作需要提供的保障

(一)?监测工作的组织保障

1、要求各镇(街道)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以镇(街道)统计办公室为主体,联合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工作班子,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2、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统计监测工作面广量大,要求高,任务重。各镇(街道)要落实专人做好联络督查工作;各抽中村要聘请专(兼)职辅助调查员,负责样本户的联络、帐页的收交、审核、编码、汇总等工作。

3、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本次监测调查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原?则上以《关于建立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定点调查制度的通知》(锡滨委办发[*]14号)明确的人员为准。

(二)?统计监测的经?费保障

农村富民进程统计监测工作对象特殊,涉及面广,环节多,数据处理工作量大,资料保密要求高,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镇(街道)要解决一次性启动经?费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工作经?费,用于业务培训、资料会审等。

区对记帐户及辅助调查员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各镇(街道)、村委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本着调动积极性的原?则,再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五、统计监测需要做好的业务工作

(一)?样本户的抽选工作

1、各镇(街道)抽样框的编制

收集本镇(街道)所有行政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行政村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相应人口为辅助指标,制成抽样框,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出调查村。

2、抽中村抽样框的编制

在调查村中对每个村民小组的*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估算,将村民小组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相应人口为辅助指标,制成抽样框,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出村民小组作为调查组。

3、样本户的抽选

对抽中组所有农村住户*年收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计算出各户人均纯收入。将农村住户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相应人口为辅助指标,制成抽样框,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选出样本户。

(二)?记帐及辅助调查员的选调和培训

1、记帐调查员的选调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字迹工整、能够胜任记帐调查工作。

2、辅助调查员的选调

要按照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会计统计基础、熟悉本地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标准,在每个调查村中聘请一名辅助调查员,负责30户样本户的调查资料收集、审核、编码以及其它专项调查等工作。记帐户的记帐质量将作为年终各单位“富民工程”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3、辅助调查员、样本户的培训

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各镇(街道)业务骨干及抽中村辅助调查员由区统计局集中进行调查技能、业务知识等培训;样本户由所在镇(街道)、村集中进行业务知识、记帐须知等培训。

六、统计监测工作的时间安排

根据我区工作的进度要求,调查工作作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7月中、下旬)

主要工作有:⑴7月中旬,拟定《*区农村富民进程统计监测实施方案》,抽选村委会调查样本框。⑵7月下旬,区政府下发调查工作文件,选定落实好辅助调查员。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6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依据人口分布调控相关因素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口资料广泛性与多层次性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人口调查制度提出了挑战。同时,“六普”生成的基础数据除人口统计数据外,还http://有普查区边界和数字化建筑物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通过建筑物编码建立起空间关联,大幅度地压缩了人口分布的空间尺度。因此,巩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成果,探索建立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人口调查制度,是科学决策的紧迫任务。

当前的人口调查制度

为获得全面可靠的人口信息,我国目前形成了以经常性调查为基础、以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年度抽样调查为主体、多种方法互为补充的人口调查体系。

人口经常性登记。是指对城乡居民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以及婚姻等项实行户口管理方面的登记制度,是非普查年份积累人口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现行人口统计是多元化、多轨道进行的,在公安和计生部门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并且各部门都有独立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交叉重复,多头布置加重了基层社区负担,多头公布的人口数据又常存在偏差,降低了人口信息的权威性。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我国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共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研究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且数据时效性差,十年一次的截面数据,无法反映普查间隔期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人口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人口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人口进行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用以推断、说明人口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优点。

我国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布置了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每年一度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仅对省级以上的大区域具有代表性,不能解决市级以下小区域的代表性问题,若扩大样本又不符合优秀抽样设计所必须的经济性原则;二是以户籍为基础的人口抽样框存在覆盖偏差,漏掉流动人口的可能性;三是传统抽样设计忽略人口分布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抽样效率低。

整体而言,人口普查的基础性作用及人口抽样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周期性普查和经常性抽样调查,两者的结合又存在巨大的差距和空间,造成大量已有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导致信息浪费严重,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

现代人口调查的发展

美国社区调查取代人口普查

抽样调查,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现代调查技术,在人口统计中的主体地位愈发显现。丹麦等国家已经取消了人口普查,美国普查局在2010年以社区调查取代人口普查长表,按当前居住地原则对人口实施调查,通过滚动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采用一级直接抽样,注重样本累计和小区域的代表性。

美国社区调查对我国人口调查方法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得准确、动态的人口数据,满足多层次的统计推断需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成果

2000年,联合国开启利用gis开展人口普查的帷幕。近些年,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抽样越来越多地利用3s技术获取辅助信息,这些对改进和完善抽样设计、提高抽样估计精度和节省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们使用了长短表、光电录入、基于广域网、以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10g为核心的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遥感影像(rs)和gis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并对普查小区建筑物数字化。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通过建筑物编码高度匹配,具备经济定位、调查和计算

转贴于 http://

小单元的能力。

数字化建筑物覆盖完整人口抽样框,是人口统计面向社区的基本单元。空间化人口密度很好地表达了区域内人口分布的内在空间结构规律,奠定了人口空间抽样的基础。

抽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各级政府都需要利用全国性的人口变动抽样,获得本地区时效性强的人口数据。人口分布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地理特征,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在传统抽样中,调查对象不具有地理位置概念,抽样效率很低。按照传统分层抽样方法,同一层的对象,可能相距很远,甚至在空间上被其他层所分开。而有效利用空间化人口密度能够精确计算小单元的抽样比,使具有高人口密度的抽样单位有较大的抽中概率,实现调查总体中的样本被等概率抽取。在经济性原则下优化样本布局,使其对总体有最大的代表性。

空间抽样软件“三明治模型”是我国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它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根据抽样对象内在特征如人口密度进行分层,通过均值和误差传递,最终表达时,生成以各级行政区为单元的汇报结果,“一次抽样,多级使用”,满足各级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的需要。

建立信息化的现代人口调查制度

根据我国人口调查制度存在的不足及人口统计信息化已取得的成果,在gis等高科技的支持下,基于数字化建筑物,探索建立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现代化人口调查方法势在必行。

2011年,国家统计局实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对人口统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建立统一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明确部门分工。构建以公安为主体,计生、民政协同共享的人口“一套表”网络登记平台,由社区“直报”,以建筑物为人口统计基本单元,覆盖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掌握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将人口调查延伸至社区,以方便获得劳动力、就业、住房等大量与人口相关的信息,再逐级汇总成各级行政数据,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