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预防知识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5-26 14:53:25

流感的预防知识

流感的预防知识范文1

一.在发现本场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我院立即行动,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做好防控工作.

二.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根据农场党委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我院领导迅速召开全员及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会议.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及村卫生室疫情联络员.采取以加强疫情监测、重症病例发现和转诊、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在场散发病例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布置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的相关工作.

三.设立发热门诊,强化预检分诊制度。

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设立发热门诊,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样病例的症状监测。预检分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经过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医师担任预检分诊工作。医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除询问病史、症状和进行相关检查外,还特别注意询问与疾病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防止甲型H1N1流感流感病例的漏诊、误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同时按要求做好

个人防护及必要的消毒隔离。

四.加强人员培训

进行全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培训,使临床一线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及救治原则,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临床医生传染病商情报告意识,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意识。

五.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在卫生院设立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在农场、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粘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通过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感,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抓好落实、控制疫情

1.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农场医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要求,发现流感样病例后,立即向场卫生院或防保科报告。场卫生院或防保科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医生会诊,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立即向场政府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流感样重症病例,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以及治疗期间发现的病情加重病例立即向场政府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病例救治:对于高危的病人,采取紧急的救护措施。做好重症病例早期发现和及时转诊的准备工作。

3.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我院、防保科和村卫生室组织医务人员做好医学随访和体温测量。自10月20日**小学的**被确定为临床病例后,我院抽调专人到**小学,中学早晚两次进行体温监测,对出现的疑似症状坚持先隔离再确认的原则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由专家组进行诊断治疗。

4.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我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及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的人员积极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5.我院、防保科指导本场内中小学、托幼机构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和晨午检工作,对其他集体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6.我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六.积极发挥本院的专业能力,协助相关部门搞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做好医疗救治应急工作所需设施、药品器械、防护用具等物资的储备工作。在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到发病的单位。共发放连花清瘟胶囊517盒,消毒液20箱、隔离衣11套、体温计100支,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以上药品的使用进行了有效的追踪和指导。

七.控制医院感染,加强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的规定,做好传染病报告和发热病人的监测,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根据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强门诊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流感的预防知识范文2

【摘要】 目的 了解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为在流浪儿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于2006年在郑州和成都对53例13~15岁儿童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53名流浪儿童中,分别有60.4 %(32/53)、54.7 %(29/53)、35.8 %(19/53)和47.2 %(25/53)的儿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异性间性交行为、同性间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41.5 %(22/53)、35.8 %(19/53)、26.4 %(14/53)的儿童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有13.2 %(7/53)的流浪儿童回答有过性交行为;7.5 %(4/53)回答第1次性交行为是不情愿的。67.3 %(35/52)的流浪儿童想了解预防AIDS知识。 结论 流浪儿童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要重视在流浪儿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并通过受教育的儿童向其他儿童和同伴传播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流浪儿童;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AIDS prevention among the street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Methods Fifty-three street children aged 13-15 years were interviewed face-to-face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in Zhengzhou and Chengdu in 2006. Results Of these street children, 60.4 %, 54.7 %, 35.8 % and 47.2 % knew that HIV can be transmitted by sharing needle or syringe, heterosexual intercourse, homosexual intercourse, and pregnant mother with HIV to the baby respectively, 41.5 %, 35.8 % and 26.4 % of children knew that HIV can not be transmitted by hug, attending class m the same classroom, and having dinner together. The knowledge of the street children was mainly from mass media (56.6 %), such as TV, book/journal/newspaper, broadcast, and internet. Thirteen point two percent of the children reported that they had sexual intercourse, and 7.5 % answered that their 1st sexual intercourse was unwanted. Sixty-seven point three percent of street children hope to learn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Conclusion Street children lacked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treet children, and to expand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by the educated street children to other children or their peers.

【Key words】 Street children;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Knowledge; Health education

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大部分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1]。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在街头流浪,缺少家庭的保护。为了解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和相关危险行为,我们在成都和郑州对13~15岁流浪儿童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在流浪儿童中更好地开展预防性暴力伤害及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偶遇方便样本。于2006年5月~8月期间,在郑州、成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及郑州全天候救助点,总计访谈了57名13~15岁流浪儿童,合格例数53人,占93 %(53/57)。

二、方法

1.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受暴力伤害状况、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以及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预防艾滋病知识题目主要来自以往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研究问卷17个题目[2,3]。

2.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与流浪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本调查为自愿参与,在访谈过程中儿童可随时退出访谈。本研究方案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3.统计学处理:用Epidata 3.0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种指标的频数及比例,对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一、被访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

在被访谈的53名流浪儿童中,男性儿童占92.5 %(49/53),女性儿童占7.5 %(4/53)。平均年龄为(14.2±0.9)岁。被调查儿童文化程度,有3.8 %(2/53)没有上过学,9.4 %(5/53)只上过小学一二年级,24.5 %(13/53)上到小学三四年级,24.5 %(13/53)上到小学五六年级,35.8 %(19/53)上到初中1~3年级,1.9 %(1/53)上到高中一年级。在被访流浪儿童中,来自农村的占84.9 %(45/53),来自县城或城乡结合地区的占9.4 %(5 /53),来自城市的占3.8 %(2/53),有1名儿童对自己的来源地不清楚,占1.9 %(1/53)。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47.2 %(25/53),初中占20.8 %(11/53),高中占9.4 %(5/53)。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41.5 %(22/53 ),初中占24.5 %(13/53),高中占3.8 %(2/53)。分别有22.6 %(12/53)和30.2 %(16/53)的儿童对自己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不清楚。

二、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94.3 %(50/53)听说过艾滋病。对艾滋病性质、艾滋病传播和不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回答正确情况,见表1。表1 流浪儿童正确回答下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人数及百分比注:答案*为正确;**为错误 三、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

39.6 %(21/53)回答在学校课程中教师曾讲过艾滋病知识。56.6 %(30/53)的儿童回答老师没有教过,3.8 %(2/53)的儿童回答不知道老师是否讲过。将艾滋病基本知识计分,答对1题计1分,得分范围为0~17分。比较教师讲过与没有讲过2组儿童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其均值分别为8.7和6.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961,P=0.056)。

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根据儿童回答各种来源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54.7 %(29 / 53)、学校教师32.1 %(17/53)、书报杂志26.4 %(14/53)、广播11.3 %(6/53)、医生护士11.3 %(6/53)、家长9.4 %(5/53)、学校同学9.4 %(5/53)、互联网7.5 %(4/53)。总的看来,流浪儿童预防AIDS知识主要来自电视、书报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56.6 %(30/53)。还有30.2 %(16/53)的儿童回答几乎没有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有67.3 %(35/52)的儿童回答想了解有关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

四、性行为及性暴力伤害经历

13.2 %(7/53)的人回答有过性交行为。7.5 %(4/53)的人回答第1次性交行为是非情愿的。有41.1 %(2/49)名男孩在流浪期间曾被迫与陌生男性发生男-男性交行为。

五、接触毒品情况

在被调查的流浪儿童中,18.9 %(10/53)的儿童回答曾有人给过或卖给他们毒品(如大麻、冰毒、摇头丸、鸦片、海洛因等)。5.7 %(3/53)回答曾吸食过毒品。

讨论

一、流浪儿童严重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本调查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53名流浪儿童中,尽管有94.3 %听说过艾滋病,但却分别只有60.4 %、54.7 %、35.8 %和47.2 %的儿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针头或注射器吸毒、男女之间性交行为、男男之间性交行为、以及母婴途径等传播。有关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分别只有41.5 %、35.8 %、34.0 %和26.4 %的儿童知道艾滋病病毒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蚊虫叮咬、共餐这些途径传播。有关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道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或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的只有41.5 %;34.0 %知道从外表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致使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严重缺乏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流浪儿童过早地离开学校,使得在学校接受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机会减少。教育部2003年2月20日印发的《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只规定了初中和高中教育内容,而没有小学教育内容。流浪儿童只有少数接受过中学教育[1]。二是流浪儿童多来自农村,而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不足。据2005年在北京某大学746名入学新生预防艾滋病教育需求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而且学校教育内容多偏重于艾滋病生物学知识的讲授,很少涉及正确使用避孕套方法、性病预防、如何抵御不正确的压力、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等技能。在被调查的233名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中,分别只有3.9 %、8.6 %、10.3 %和8.6 %的学生回答学校教师曾讲过上述内容[4]。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甘谷县对250名农村初二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全了解艾滋病3条基本传播途径的为74.6 % 。知道正确预防方法的有62.7 %,对于日常生活中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完全答对的仅占18.9 %[5]。2006年对东北某农村中学392名初中生调查显示,分别有43.4 %、36.2 %、36.5 %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25.0 %、19.6 %、16.8 %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6]。目前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够,农村学生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二、流浪儿童容易受到性暴力伤害和接触到毒品,使其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危险增加

有关流浪儿童中受性暴力伤害情况,Deepti Pagare等[7]在印度新德里曾对189名6~18岁男性儿童进行过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38.1 %的流浪儿童经历过包括非性交在内的如触摸性器官等的性侵犯,有16.9 %报告被强迫发生性交行为。受害者中以8~10岁儿童占多数(42.9 %)。侵犯者以陌生人为主,几乎都是男性(1人除外)。受害儿童中,14.0 %有生殖器损伤,25.0 %有性传播疾病症状。这与性虐待多数使用暴力、而且是男男性交方式有关。在本项调查研究中,有13.2 %回答有过性交行为,有7.5 %回答第1次性交行为是非情愿的。有2位男性儿童披露了在外流浪期间发生非情愿的、被陌生男性进行男男性交行为的侵害经历。本研究不排除因为性问题的敏感性,儿童不愿披露,使得本次调查儿童受到性暴力伤害的比例低于实际发生情况的可能性。性交行为是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因为男男性交(生殖器与肛门)方式易导致粘膜的破损,使得受害儿童更容易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有关毒品使用情况。Liticia等[8]在巴西 Porto Alegre街上对105名6~18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儿童中有25.0 %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也上学;46.0 %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但不上学;还有29.0 %的儿童即不与家人一起生活,也没有上学,我们称这部分儿童为流浪儿童。调查显示,40.0 %的流浪儿童经常滥用吸入剂。26.0 %的流浪儿童使用过大麻,而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并上学的儿童大麻的使用率仅为4.0 %。结果显示,流浪儿童使用毒品的比例明显高于有家庭并上学的儿童。本研究显示,有近20.0 %的流浪儿童报告曾有人给过或卖给他们毒品,近6%的流浪儿童报告曾吸食过毒品。1998年对沈阳2 01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调查显示,分别有0.7 %、0.4 %和0.5 %的学生报告曾尝试过大麻、可卡因或海洛因或鸦片、吗啡[9]。与在校学生比较,流浪儿童吸食毒品的比例有偏高的趋势。提示我们应重视在流浪儿童中进行禁毒教育,远离毒品伤害,远离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的是保密程度较低的面对面访谈方式,而性交、吸毒以及性暴力伤害等问题都是极其敏感的问题。与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相比,其保密程度要低,不排除其结果比实际情况有偏低的可能性。

本研究样本量偏小。由于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接近的困难性,使得对这一群体健康需求方面的了解极少,本研究也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局限。因此,在调查结果的解释上不能推论总体,仅限于被调查的这53例流浪儿童。

本研究尽管有上述不足,但其结果仍然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提示,流浪儿童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更容易受到性暴力伤害,比一般儿童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急需在流浪儿童中进行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暴力伤害、远离毒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致谢:本研究由驻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资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协调。向所有参与本调查的儿童,以及对这项调查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郑州和成都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教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张明亮,主编.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论文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5, 114.

2陈晶琦,叶广俊,孔艳秋.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研究 [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1996, 2(3):120-122.

3陈晶琦,李祥虹,王兴文. 高中学生2062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 [J].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74-375.

4陈晶琦,马玉霞,易英,等. 学校教师讲授预防艾滋病知识与大学新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关联 [J]. 中国校医,2007,21(2):123-126.

5马迎华,李农, 王超,等. 对甘谷县250例农村中学生艾滋病教育需求调查 [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 9(1): 39-41.

6陈晶琦,何舒青,王粉燕,等. 关注农村地区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392名农村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研究报告 [J]. 中国性科学,2007,16(12):3-6,14.

7Deepti Pagare, G S Meena, R C Jiloha et al. Sexual Abuse of Street Children Brought to an Observation Home [J]. INDIAN PEDIATRICS, 2005, 42: 134-139.

流感的预防知识范文3

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应急队伍

为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科学管理,我中心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制定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乡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态势,组织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与此同时,我中心还组建了四个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业组和三支应急处置队伍。同时应急值守工作,安排24小时专人值班,应急处置队伍24小时待命,做到人员到位、联络通畅、反应迅速,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防控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试行)》、《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指南(试行)》、《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南通市甲型h1n1流感疾病预防控制方案(试行)》。结合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中心及时制定了海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对储备工作,加强疫情的监测、报告、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加强监测、预警,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处置能力

为提高甲型h1n1流感防控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我中心多次对疾控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业务培训,4月29日,我市疾控中心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和防疫、消杀科全体人员共32人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培训。5月9日,我们对疾控中心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组织各专业组及3个应急队伍成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技术培训,5月12日,又对疾控中心全体职工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健康知识测试,合格率100%。5月15日,召开了海门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培训会议,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的负责人、防保科科长及乡镇卫生所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后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考试。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了五次实战演练,有效提高了应急处置队伍的实战经验和处置能力。四、做好物资储备,配备应急装备

按上级要求,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储备,包括消杀药品、检验检测试剂、个人防护用品等,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

高标准配备了应急处置装备室,制定了工作制度,流调、消杀、采样、健教各类物品存放整齐,一应齐全。

五、开展健康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知识,让群众广泛了解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1、制订了海门市防治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2、强化与新闻媒体的链接,4月28日以来,我们与××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日报等大众媒体广泛合作,采用专栏、专访、专题讲座、专题报道、咨询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

3、编印和发放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资料。《××健康教育报》第三期为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刊,共印28万份;“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单1万份;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小折页2种各2万份;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展板一套共8块。并及时下发了省和南通疾控中心编印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宣传3种5000份。

六、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确定专人负责每天定时进行疫情监测、信息收集、网络直报和分析工作。

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的监测,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对下列病例的监测和发现:两周内来自甲型h1n1流感流行国家及地区的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医护人员中具有典型流感症状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现此类病例立即采样送检并对病人进行隔离。

1、流感样病例监测

人民医院是我市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按照统一规定和要求,哨点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登记,每周对典型流感样病例、中青年病例、重症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5-10例,送疾控中心保存后统一送市疾控中心检验。

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接到各医院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的报告后,按照方案要求提请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并按方案要求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及实验室采样检测工作。人民医院继续搞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时发现重症甲型h1n1病例。

严格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七、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处理疫情

6月22日8:30,我中心接到××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刚从澳大利亚回国发热症状病例,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0分钟内,我中心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送南通市疾控中心检测。15∶30,南通市疾控中心对我市所送该病例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6月23日3∶18,省疾控中心对该病例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经省、××市专家组会诊后一致认为:该患者系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流感的预防知识范文4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态度;门诊病人

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艾滋病流行人群由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低流行区也出现流行趋势。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为了解门诊病人的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教育。为此笔者于2004年11月份对275名门诊病人进行调查。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选择潍坊市一所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的内科、皮肤科、外科、妇产科就诊的275名门诊病人。

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感染者的确态度、个人行为等,均为选择题。由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当场收回,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卡方检验。

结果

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80份,收回合格问卷275份,合格率98.21%. 被调查者以中青年为主。详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表2 门诊病人艾滋病知识应答正确率(%)

2.门诊病人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艾滋病知识综合知晓率62.84%,传播途径:多性伴.输血或用血制品传播的正确率在80%以上,有30.35%和36.73%的认为蚊虫叮咬.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游泳池不传播,有52.73%-58.91%的认为咳嗽打喷涕.握手拥抱.共同用餐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预防措施:夫妻双方均保持单一性伴、使用合格的安全套能预防的正确率较高,而有错误的认为不与艾滋病感染者来往、应用抗菌药物等可以预防。详见表2...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无相关性(P>0.05),小学文化的诊疗病人艾滋病认知程度偏低(P<0.05)详见表1

3. 门诊病人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人的态度

有48.63%的门诊病人同意HIV感染者继续工作,47.27%的愿意同艾滋病感染者的朋友继续往来.表3

表3 门诊病人对HIV感染者的态度(%)

4 个人行为

表4门诊病人个人行为(%)

47.27%的门诊病人会主动去检测艾滋病病毒,有41.46%的病人拒绝回答非婚性伴问题.见表4

讨 论

1医务人员担负治疗预防疾病的职责,健康教育是重要的职责之一。有报道[1]74.86%的人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是医务人员的宣传。来医院诊疗的病人是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在艾滋病的低流行区,未引起人们的警惕,调查显示门诊病人艾滋病知晓率偏低,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但是近期出现了流行趋势,如潍坊市人民医院截止到2005年底发现2例HIV感染者和1 例艾滋病病人。而在2006年的1-2月份就发现收治了2 例HIV感染者和4例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因此,医务人员应积极行动起来,对于来院的诊治病人实施有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减缓或控制艾滋病在我市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2重视对门诊病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调查结果显示,30%―50%的病人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模糊不清,认为日常生活接触能传播艾滋病,低于有关报道[2]的70%-90%的正确率。在预防措施中,存在误区,认为锻炼身体、吃保健食品身体强壮可以预防艾滋病;还以为艾滋病可以预防,对HIV感染者的无症状表现不了解。没有认识到无偿献血是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的有效措施。

3、消除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人的恐惧和歧视心理调查显示,近半数的门诊病人不允许HIV感染者继续工作、不会同患艾滋病的朋友继续往来。有学者认为[3][4],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与歧视并不完全由知识缺乏造成的,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总体预防;而歧视会产生负效应,是一种社会危险因素。因此,如何消除恐惧心理和歧视行为应作为我们今后健康教育的重点。

4、倡导良好的个人行为 使用安全套法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而调查显示,有36%的人不同意使用,50%的人不会主动检测HIV,在艾滋病的低流行区,人们防治艾滋病知识缺乏,防治艾滋病的措施为未引起重视。医务人员利用各种机会,采用交谈、讲解、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高建萍,杨波,等.云南省曲靖市团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84-286.

2 陈晶琦,李群虹,邓少均,等.高中学生家长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71-373.

流感的预防知识范文5

【小学生预防禽流感主题班会ppt一】 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学会如何预防流感,关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告别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陋习,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优秀小学生。

活动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个主题班会,主题是讲究卫生,预防流感。

二、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它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一般从每年12月开始,到来年3-5月结束。流感病毒可以借助空气传播,如当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会将病毒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形成的细小飞沫传播。另外,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也会附着病毒,而人在接触这些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摸鼻子、眼睛、嘴也会造成感染。可见,它传染性是比较强的。

流感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病突然、高烧(39度以上)、畏寒、头痛、无力、喉咙发炎、肌肉酸痛、干咳、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流感样症状,因为普通感冒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少数病人还会出现胃肠道为主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想一想,我们有时也患感冒,感冒时总觉得很不舒服,请部分同学来谈谈。

(可以从患感冒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喷嚏、口干等方面进行交流,也可以从交流患感冒后的想法,如寂寞、孤独、无聊,还有看到父母的忙碌,体会到父母的关爱等方面)

启发:学生交流《想象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发生的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讨论:

(1)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缺课的人多了;

(2)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要做的事情多了;

(3)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更关注自己的个人卫生了;

(4)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听到了各种关心的声音;

(5)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否想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

(6)在流感流行的日子里,爸爸妈妈比平时更忙碌了

小结:流感给我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破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过渡语:现在我们正健康地坐在课室里学习,说明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四、学生介绍个人卫生习惯。

(请一部分学生介绍)

五、你认为在校园里面,有哪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学生举例)

过渡语:不良的生活陋习,危及了人体的健康,甚至生命。

六、如何预防流感。

(1)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合理,多吃蔬菜、水果;

(2)平时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等;

(3)教室、家里经常开窗通风,下课后常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

(4)少到空气不流通的或杂乱的公共场合活动;

(5)常备板蓝根等冲剂预防;

(6)经常开展体育运动,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增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7)注意气温变化而增减衣服;

(8)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9)保持良好的心情;

(10)接种流感疫苗是基本措施,每年入秋后到防疫部门接种流感疫苗,大多数人可有效预防流感。但对鸡蛋过敏和正患流感的人禁用疫苗。

如果有同学患了流感,那怎么办?

(1)戴上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传染他人;

(2)碗筷单独消毒,吃饭与别班或别人(家里)分开,以免交叉传染;

(3)发现感冒及时到医院治疗,在家恢复后再来校上课,以免再次传染。

七、制作宣传画,增强校园预防流感意识,关爱生命健康。

教师总结:在班会课即将结束之际,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祝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健康幸福的家。

【小学生预防禽流感主题班会ppt二】 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等,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这是预防禽流感的关键。

活动重点:了解禽流感知识,学会预防。

活动难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禽流感。

活动时间:2017年5月6日

活动地点:三年班教室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禽流感知识的资料。

1、搜集、整理有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禽流感知识的资料。

2、PPT、视频。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老师引出本次班会的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禽流感作为传染病在一些地方出现,为了更好的预防禽流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特别召开主题班会。目前,正是禽流感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春季卫生防疫工作迫在眉睫。

谈卫生安全常识及禽流感的相关知识。导入本次班会的内容。

二、简要介绍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三、预防措施:

1、避免与禽类接触。既然人禽流感的传染源是禽类。因此我们就要避免与禽类接触。 特别是避免接触鸡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

2、远离密集人群人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播。因此,要避免去人群密集且不通风的场所,如商场、夜店、KTV等场所,以避免交叉传染。

3、加强饮食卫生。不食用病死的禽类。烹食禽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发生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预防措施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6、提高自身免疫力。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品补充营养,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质量。除了这些我们还需要增加自身体质, 还要注意休息, 不能过度的疲惫。 我们也要注意保温。避免感冒。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7、及时就医。如果有高烧、头痛、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流感的预防知识范文6

关键词:艾滋病教育 校本课程 行动研究

截至2008年12月,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有3340万人,在2008年新增的感染者约有270万人,2008年因艾滋病死亡人数约为200万。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低龄化的趋势,截至2008年12月,感染者中年龄低于15岁的人数约为210万,约占总人数的6.29%,2008年新增感染者中,年龄低于15岁的有43万人。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流行情况来看,在某些国家流行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新增了一些出现感染者的国家,因此,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教育被认为是最好的预防艾滋病的途径。

一、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目前,中国艾滋病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并且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我国艾滋病的年龄分布具有年轻化的特点。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可以看出,患艾滋病的人群集中在20~49岁,如果减去艾滋病的潜伏期7~10年,那么这些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年龄最低是10岁。这说明艾滋病的传播具有低龄化的特点。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产生一些迷茫,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又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不能认清与艾滋病的关系等都导致了青少年成为艾滋病易感人群。

因此,在青春期开展艾滋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又由于青春期的孩子,还处于接受中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学校开展艾滋病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3.国家对艾滋病教育的要求

国家对于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给予了重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的意见》(教体艺8号),对初中以上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02]5号)对学校艾滋病教育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要求,并附上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在要求中规定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还附加了一些教学资源。

2003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中小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规定从2003春季开学起,在中小学开设预防艾滋病的专题教育课,艾滋病教育的课程主要在初一到高二年级进行,按照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初中总计6课时,高中总计4课时。为了进一步做好针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工作,卫生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印发《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7]92号)。

(二)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由于不同地方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面临的艾滋病流行的形式和特点不同,面临的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挑战不同,因此,将艾滋病教育纳入统一的国家课程可操作性不强。同时,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获得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途径不同,进行青春期教育、性教育、预防教育等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艾滋病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艾滋病教育现状

尽管很多研究都表明开展艾滋病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但学校对于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的形式单调,教育方式比较乏味,教育人员单一,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状况不很理想。

对北京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知道艾滋病传播的三个途径,但是对于哪些日常生活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清楚的认识,在态度和行为技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研究表明,中学生对于基本的常识问题回答正确率较高,但是稍微深入的问题例如蚊子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程度不高。在云南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还认为日常的生活行为就会传染艾滋病。中学生普遍存在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并且中学生中存在着多种危险行为,如抽烟、喝酒等,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危险行为的转化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得到有效的加强。调查显示在中学时期受过艾滋病教育的高校学生在UNGASS指标知晓情况调查中得分明显高于中学时期未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越早的接受预防艾滋病知识,就越有可能在早期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并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三、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知识、动机、行为技巧模式(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IMB)是由Fisher J.D.和Fisher W.A.于1992年针对艾滋病预防提出的一个行为干预模式,这个模式认为影响人采纳预防艾滋病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知识因素:主要是指使教育对象获得与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相关的知识。(2)动机因素:是指教育对象产生改变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动机。这个因素与人对待预防艾滋病的态度(个人动机)以及对预防艾滋病行为的主观道德判断(社会动机)有关。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动机,比如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感受到HIV的易感性,预期采纳预防艾滋病行为的价值和收益所在等,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如性工作者,也会影响其动机。(3)行为技巧因素:主要是指有效实施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客观技能,如拒绝不安全的能力、躲避危险行为的能力等。

IMB模式指出(见图1),知识和动机之间会相互影响,只有获得了知识才能使人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社会道德判断从而提高预防艾滋病的动机,当人们预防艾滋病的动机提高的时候就会促使其去学习更多关于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的知识。当人们知识水平和动机都提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已有的行为技能来实现预防艾滋病,在一些情况下知识和动机也可以直接影响艾滋病预防行为,例如如果一个禁欲者则不需要与伴侣讨论安全的技能也能做到预防艾滋病。

四、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目标

艾滋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进而形成预防艾滋病的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由IMB模式可知,这三方面的目标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获得了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才能对生活中的行为或者发生的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形成对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级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正确态度,提高其预防艾滋病的动机和意识,继而才能形成预防艾滋病的行为习惯。因此,笔者根据大纲,为本课程设定了以下课程目标(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以Fisher J.D.和Fisher W.A.于1992年针对艾滋病预防提出知识、动机、行为技巧模式为理论基础,以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3月正式下发的《中小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为依据,根据实验学校的基本情况,设计了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的框架(见图2)。

笔者参考马迎华编写的《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齐建国和马迎华主编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教程》、张伯源和周子军主编的《初中健康教育教学参考书(第二册)》以及WHO编写的《School Health Education to Prevent AIDS and STD――A resource package for curriculum planners》,设计了“初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见表2)。

(三)实施

笔者设计的课程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还采用了游戏/活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

在涉及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多采用讲授式教学,穿插其他教学方式。例如,在“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这堂课中,就用讲授式教学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进行讲解,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游戏/活动

笔者设计游戏/活动教学是希望学生能在参与到课堂中时,能通过自身的体会来改变态度,提高预防艾滋病的动机。本课程中所用到的游戏/活动有的是借鉴的已有的运用于艾滋病教育的经典游戏方案,有的是借用的心理学上的游戏,有的游戏是自创的。

野火游戏就是艾滋病教育中比较经典的游戏方案,此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艾滋病病人可能与常人看起来一样,如果不注意预防随时都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而且艾滋病传播速度很快。

生命链游戏就是一个心理游戏,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学会做选择,类似的心理游戏还有拍卖游戏等。这个心理游戏是放在“拒绝”和“拒绝过早”两个内容之后的,是对前面两个内容的一个总结,希望学生能通过探寻自己的内心来学会如何做决定。

在第一次课中团结起来预防艾滋病的游戏灵感来源于杀人游戏,笔者将其改编后运用到教学中,旨在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要预防艾滋病需要大家团结起来。

除了游戏以外,课程还设计了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增加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之心。例如,在心系红丝带这堂课中,教师在介绍了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以及我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后,让学生参与一个“我的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世界艾滋病日的海报和口号,最后上台展示。

3.案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用于“拒绝”和“拒绝过早”这两部分内容中,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意识到吸毒和过早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拒绝和过早的动机。此处的危害不仅仅是指可能感染上艾滋病,同时也指这些行为可能给青少年的身体带来的其他的危害。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均来源于网络。

4.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基本贯穿于整个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均需要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另外在教学中给学生放映了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宣传片《爱在阳光下》。这个公益片是在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已经完成之后播放的,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一节课“正视艾滋病,远离歧视”做铺垫。

5.小组合作

在“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心系红丝带”等主题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习,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也让学生产生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之心。

6.模拟实验

由于学生对于献血知识不太了解,而要讲清楚献血知识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因此,就用了一个模拟实验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非法采血站采血的过程,解释这样的采血形式可能引发艾滋病大范围感染的原因。果汁模拟实验是参考的一个氢氧化钠的模拟实验,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危险性以及载玻片检验不易于展示,因此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四)评价

在进行了13课时的艾滋病教育课程之后,对参与课程的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1.课时安排

对于课时,有的学生表示课时偏多,这可能是因为每周只上一个课时,导致一学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艾滋病教育的内容,学生觉得偏多。也有学生表示觉得课时少,至于原因学生没有说,当问及课程内容还应该增加些什么时,学生表示还想了解艾滋病的起源,还想增加一下急救的知识以及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青春期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表示对教学内容整体而言比较满意,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部分,以及播放的艾滋病宣传公益片《爱在阳光下》和案例。有一名女生同时表示对在急救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那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对于内容中涉及到性的部分,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觉得尴尬,仅有2个女生表示有男生在会觉得尴尬。对于教学内容的难度而言,八年级学生普遍反映没有问题,有1个七年级的学生表示在病毒传染部分觉得有点难,这与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学课程中病毒相关的知识有关。

3.教学形式

关于教学形式,学生表示喜欢游戏(特别是心理游戏)、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也有个别学生表示喜欢老师讲授,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这也能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出来。在做“生命链”游戏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都很专注,似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真实的人生抉择,同时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说“老师给我们讲故事吧”,对于播放的艾滋病公益宣传片《爱在阳光下》学生曾多次要求再看一遍。但是,在“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危害”这一节课中,学生则表现出对于材料以及小组学习不感兴趣,组内几乎没有进行讨论。

4.课程意义及其他建议

访谈中,很多学生均表示参与课程的收获在于知道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预防,以及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还一个学生表示在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越来越喜欢生物学课程。

除了上述学生对于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外,有一名学生表示应该将艾滋病教育课程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UNAIDS,AIDS epidemic update.2009.

[2]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预防联合评估报告.2007.

[3]张小凤.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77.

[4]王士国.谈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迫切性.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76.

[5]张润.开展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迫切性.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2):186-187.

[6]胥光勇,论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国性科学,2007,16(4):3-5.

[7]王超等.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9-311.

[8]马迎华,陈以晨,李含硕,孙江平,董建群.云南省中学生与教师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541-544.

[9]马迎华,季成叶,张芯.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15-216.

[10]黄静.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教育及效果评价.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30~31.

[11]Fisher, J.D.F.,William A,Williams, Sunyna S,Malloy,Thomas E.Empirical tests of an 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 of AIDS-preventive behavior with gay men and heterosexual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Psychology,1994,13(3):2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