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论文范例6篇

中等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1

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专业设置与职位不衔接、课程设置陈旧、教学设备落后等,这些原因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找工作时,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不能胜任工作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在专业和课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国家、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变化,掌握人才市场用人需求,使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招聘比较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作为优先考虑招聘的因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使社会实践日常化。比如,学校可以建立“模拟生产现场”基地,也可以建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一些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奠定基础。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习者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①当前,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质量已经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首先,可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加入到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其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或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促进其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另外,相关部门要把好双师型教师质量关,只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上去了,才能给学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四、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特色化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等教育;修辞教学

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是中等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恰当的说法,就是修辞能力。”修辞能力强的人,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达到预期目的。长期以来,中等教育的修辞教学以指导学生判断修辞格为主,不少人误将修辞格看成是修辞的全部内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的这样一个工作过程。要使修辞达到预期的效果,选择语言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等教育的修辞教学应该围绕“选择语言材料”这一中心来进行。

选择语言材料的原则——修辞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准确地选择,必须把握选择的原则。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

符合题旨、力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是修辞的首要原则 学生若能掌握这一原则,在分析别人的作品时,就会下意识地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会其意”的同时“悟其巧”,在“悟其巧”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深刻涵义的理解;在言语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更好地为表达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修辞。

切合语境、得体,是修辞的又一原则 一切修辞活动都是以适应语境为先决条件,检验修辞效果也要以语境为依据。学生只有明白修辞切合语境、得体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语境,根据语境去选择语言材料,甚至主动创造合适的语境,提高表达效果。

修辞还要切合语体 语体对语言的运用有制约性,某些词语、句式、修辞格等常常与某一语体相适应,修辞必须符合相应的语体要求。学生只有了解不同语体的修辞特点,并掌握这一原则,才有可能在运用语言材料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语言同义形式选择——修辞教学的重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言同义形式中进行选择和调整,是最普遍的修辞现象。有效运用语言的核心问题是对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语言的同义形式包括同义词和同义句等固定的同义形式,还包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构成的可以互相替换而不影响其基本语义的语言同义形式,即临时同义形式。语言表达的交际功能首先来自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词语的意义,掌握和辨析词语的意义,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最基本条件。

正确运用同义词,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最为重要 同义词的差别,有的表现在语意的轻重或者程度的深浅上,有的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大小和适用对象的不同上,同义词往往还具有不同的色彩,因而它们在使用场合上也各不相同。要准确地选择,就必须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教师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准确辨析同义词的差别,以便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够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恰当的词语。

实词和虚词,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辞效果 应该根据目的、语境和语体等进行正确的选择。例如,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形象,就必须认真选择动词和形容词。

要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有表现力,必须注意句式的选择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中有些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选择句式,不但要考虑说话或写作的目的和侧重点,还要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递接关系,并且要切合语体的特点。学生只有做到对各类句式心中有数,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表意作用和修辞效果,是修辞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同义形式的选择还包括修辞格与非修辞格的选择,以及修辞格中这一辞格与那一辞格的选择 理解和运用修辞格,是修辞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同类型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构成特点和作用,对不同特点的修辞格要采用不同的理解方式,或通过恰当的联想和想象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或结合语境,对句子做出合理的解释;或根据语意强调的重点、语言的气势、语脉的连贯等方面来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其“意”,品出其“巧”,使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技巧,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并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运用能力。

比较——修辞教学的有效方法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一直是由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读物和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构成的。课文中提供了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的范例。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较法,容易化解知识难点,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不同文体比较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有不同的写作目的,运用比喻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文多在感性方面使用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说明文侧重于理性,目的是增强说明效果;议论文则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长江三峡》、《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和《拿来主义》分别为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少的比喻句,将这三篇文章的比喻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在欣赏作品语言技巧的同时,感悟到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重要性。

同一内容、不同作家、不同写作目的比较 例如《荷花淀》的作者为了突出水乡游击战的特点,巧妙地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将荷花比作“哨兵”,暗示着荷花淀即将发生一场伏击战,体现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的作者寓情于境,将暂得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挥洒在静谧醉人的月下荷塘的美妙之中。文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舒展挺拔之美;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体现荷花之美。两篇作品都以荷叶和荷花为本体,由于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喻体也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形象地认识到修辞必须切合题旨的道理。

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比较 例如,郭沫若的《梅园新村之行》中有两句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句子:“特种任务的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片绿洲了”。“狼犬”的比喻和“眼睛”的重复,突出了特务多如牛毛,到处都在窥伺盯梢,体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作者深情地赞颂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周公馆”是“一片绿洲”。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领悟到:选用什么样的事物作喻,受到选喻者的情感和对该事物褒贬态度的支配,修辞要注意感情色彩。

不同句式比较 语言大师和著名的作家都非常重视通过选用合适的句式,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如郭沫若在修改《屈原》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屈原深受冤屈,迫切要求申诉的心愿,将原来的疑问句“大王,可否容许我申诉”改为祈使句“大王,请容许我申诉”。又如鲁迅的《祝福》,在祥林嫂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的情节中,四婶先后有两句意思相同但语序不一样的话:“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第一句是常式句,第二句是变式句。学生通过结合语境比较这两个句子的表意作用,不难发现,变式句根据题旨、语境的要求,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句式的表意作用,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必须注意句式的选择。

替换词语比较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此在学习者的方面,就必须知道了“不应该这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鲁迅的《药》中交接“药”与“钱”的情节,用词非常精确,表现力极强,对体现人物性格特征起重要作用。“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如果教师启发学生用其他同义词分别替换上述句子中的动词,并比较原词与替代词的不同表达效果,从替代词的表达效果中悟出“不应该这么写”的道理,将有助于学生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到恰当选择同义词的妙处,而且对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情感,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适合比较教学的内容 如材料相同、体裁不同的文章比较,不同作家写的同一题材的文章比较等等。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活动中学习,随时随地留意各种修辞现象,还可以在课堂上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再让学生从生成的答案中,将成功的修辞与失败的修辞进行比较,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准确、得体地传情达意,需要将所学修辞知识与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运用比较法,可以化解知识难点,使学生形象地认识锤炼语言、选择句式以及合理运用修辞格的重要性;在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的同时,养成认真推敲、仔细选择的良好习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2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修辞》编写组.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3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有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我校的现状和设想来阐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专业要求的特殊性,使卫生职业教育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凸显明显的“个性”特征。本人从事临床教学22年,仅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谈一下初浅的体会。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1.1“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按照上级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不是获得证几个证书或几个职称就能解决的问题。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单项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是各种单项知识、能力、经验结合和综合表现,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双素质”。应该说证书或职称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但绝不是证书或职称的简单叠加。道理很简单,单项素质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1.2“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除符合《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以下特殊要求。

1.2.1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1.2.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通常采用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3具有本专业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和书本上有着许多区别,只有在本专业一线的经历。才能获得本专业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经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1“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从国家、省、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办学机制和人员调配机制的制约,致使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不高,整体素质不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4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0.36万人,占15.4%。由于对“双师”的理解有岐义,统计中有拼凑的因素,实际情况未必达到这个比例。以我校比例,学校建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00人,占教师总数的50%。绝大多数为大学毕业后(有很大部分是成人本科)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没有在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了50%,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按上述标准统计,我校有“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l%,离辽宁省“十一五”师资培养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的比例应不低于60%”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双师型”教师行业经历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以我校为例,约95%的“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任教师凤毛麟角。并且,职后锻炼的机会少,有临床实践经历的教师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导致专业课教师从教时间越长,临床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导致只会按课本内容“讲疾病”而不会真正看病、治病、护理病人。

2.1.2“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2.1.3“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调配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职业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师资配备观念与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卫生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定期到关系医院进修学习制度在主管局(卫生局)未形成政策性文件,教师只是进修生的身份,这种年年进修的状况不光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对“双师”的影响也很大,某种程度降低了双师,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工作的热情。(况且我校高级讲师占专任教师的46%)。

2.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2.2.1开展师范类学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就目前来看,卫生学校教师的来源仍然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应进行“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获得学术性证书又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这样既缩短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又能从源头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2.2.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纳高职院校的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现在的许多毕业生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级和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今,把他们接收到职业学校中来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较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2.2.3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

2.3教师拟订个人的双师素质的培训提高计划专职教师都要定出个人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计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写明: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争取在何时考取何种技能技术证书。计划经教研室讨论,上级部门审核,严格执行,每学期检查。

2.4利用没课的时候或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往教师进修都是以医生的角色,随着我校以护理专业为重点的转变,面对着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应在进修时以医生、护士的双重角色,来身临其境,适应教学。因为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只能依托关系医院进行合作,由于医院对学校师资的渴求度不同、以及教师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如:主管局的某个科室专门有人管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医院所属科室的协调关系,保证双师教师能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是主人而不只是进修生)和周边医院的大力支持。

2.5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2.6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校各科多组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如护理技能大赛、专业课的操作比赛等),以此直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7通过教师间“拜师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三、畅通医药类教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报名的渠道

目前,我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参加临床实践,但还无法直接报考执业资格,报考的教师必须通过非正式渠道才能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报名考试,但注册就没可能了。这成了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的瓶颈;上级要求“双师型”的百分率,主管局就应该开通绿色通道,上下达成一致。

四、建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制教育;中职学生

一、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四大战略布局之一,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新型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而这些技工型人才大多出自于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其构成形式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律素质,使其自身意识到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重新定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中教育逐年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尴尬局面,大多中职院校几乎是无门槛入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中职生中有近一半(44.65%)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对学习有比较正确心理的学生约54%,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力较弱。[1]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院校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中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兼任,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法律知识无法讲透,法律要点不够精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即使学生产生法律相关的疑问,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有益的答复。因此,大多数学生开始不信任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并且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死记硬背,这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2]。

2.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热情

由于从小接受的是主科(数学、语文、英语)至上的教学理念,因此,对法制教育这一“副科”存有偏见。在大多数的学生眼里副课只是用来打发时间,凑学分的配菜,甚至有些人选择在副课上干私活,补睡眠。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制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课程内容只有广度,缺乏深度,教师只是针对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法制课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只知有法,不知用法。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法制课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学期,使法制教育缺少连续性与时效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中职学生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疏漏之处。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法制教育的宣传中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学校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主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成立校园法律咨询中心。与此同时,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编制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在校期间学生法制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记录在内,从校规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法制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校园秩序和中职学生的犯罪率。

(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第一,可以由校方组织开展法律学园活动。比如,分批次,分专业的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并循序渐进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科学合理安排法制教育课程。首先,可以划归到通识课程中,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期,而是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法律专业课,比如,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开设,广告法、合同法、经济法、商法等实用性强的部门法。在学习相关部门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到18岁,从心理学观点,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心理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们较同龄的孩子更早的步入社会,其多表现为:1.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2.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3.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4.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使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心理咨询可以对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辅助,是深层化、科学化的德育。”[3]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加强我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相信,在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朝着健康、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出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作者:率婷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丽春.中职生学习方式及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6):58-59.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6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遍来讲,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文化素养等各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语文阅读面偏窄、阅读层次偏低。所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面临语文教学的严重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演生活戏”,久而久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势必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障碍。由此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个性化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并成为必然。

一、何谓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及专长。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学生个性相统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落实在语文这门具体学科上的实践教学,即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走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是太受欢迎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所以他们一般不具张扬的个性。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真心相处,平心对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关爱呵护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普通高中的教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多方面的人才,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2.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前提,所以,个性化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构建民主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必将有助于教师为“教”而进行知识积累的加深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为“学”而与教师不断地进行某种思想和观点的火花碰撞,由被动学习变为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转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的培训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开展自选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与户外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学习空间。实践证明,个性化语文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视之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了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在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意识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组及再创造,将课堂教学赋予新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个性尽情发挥,把单一的课堂演译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阳光课堂,从而充分锻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能力。比如在教学“

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该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教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来应聘这个职位……”再比如在在教授有关“借条”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友情却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2.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化语文教学倡导打破课堂和校园的传统模式,建立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创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是一个意识自由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中,打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获得新知、开创思维、发挥个性,提升能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新知,进行情趣熏陶。由此,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真金,经历了百炼的真火,都会耀眼、闪光。

上一篇仓管

下一篇创业信息